灵峰蕅益沙门智旭

【(丁)二对治邪执二。初总标二见。二别释二见。(戊)今初】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若达前所显示一心二门实义。决不起于二种我见。以真如举体而成生灭。则真如决非实人实法。以生灭当体即是真如。则生灭决非实人实法。故楞伽云。当依无我如来之藏也。然佛所说法。若为对治凡夫。则专破人我执。若为对治二乘。则专破法我执。由对治人我执。方便建立蕴界处法。非实法也。二乘依此。遂起法执。由对治法我执。如实说为唯识所现。依八种识。假名为人。非实人也。凡夫依此。仍起人执。故云。一切外道所有诸见。皆从佛法流出也。一切邪执。谓凡夫所有边见邪见。及二取等。幷依人我见生。二乘所执色。不相应。及无为等。幷依法我见生。

【(戊)二别释二见二。初释人我见。二释法我见。(己)初中二。初正除我见。二例破余见。(庚)今初】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人我见亦名我执。依我痴故。而起我见。依我见故。而起我爱我慢。依爱我故。而计我所。依计我我所故。顺之则贪。违之则嗔。具起无量诸烦恼法。故人我见。唯依凡夫说有。若证小乘须陀洹果。则便永断此邪执矣。况大乘乎。

一者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空。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执如来性。同于虚空。常恒徧有。

此即执有神我徧十方界。体常周徧。量同虚空之外道也。原是谬解法身之义。成此外道。然执有神我。便非寂灭法身。

为除彼执。明虚空相。唯是分别。实不可得。有见有对。待于诸色。以心分别。说名虚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别。当知虚空亦无有体。

彼执我同虚空。是常是有。今先明所同之空。非常非有。则能同之我。亦必非常非有也。有见者。以心分别。说名虚空。是所缘相故非常也。有对者。待于诸色。于无色处。名之为空。是对待法。故非有也。又色尚唯是妄心分别。无有实体。虚空无色。又岂有实体哉。空既无体。则所计同空之我。亦无体矣。

一切境相。唯是妄心所分别。若离妄心。即境界相灭。唯真如心。无所不徧。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非谓如空是常是有。

一切境相。即若色若空也。境界相灭。即空色俱无也。空色俱无。岂可妄谓如来同于虚空。是常是有。名之为人我乎。

二者如经中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间之。不解其义。即执涅槃真如法。唯空无物。

此即计断灭空之外道也。执此唯空无物境界。以为涅槃真如。故灭色归空。得四空定。谓我已证涅槃真如。由其人我见在。所以穷空不归。便入轮转。

为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若知真空不空非但空。则尚不取小乘空证。况取四空以为我所证乎。

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此即常见外道。计我为能有。计五蕴色心为我所有。不可除灭也。

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虽依业识等差别相。)立有无边功德相。(而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非是染相。

若知真如非是染相。岂应揽此色心以为我所有乎。

四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法。皆依如来藏起。一切法不异真如。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谓如来藏具有一切世间染法。

此亦常见外道。计一切染法即我。不可复灭也。乃至魔王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亦是此见所摄。

为除此执。明如来藏。从本具有过恒沙数清净功德。不异真如。(若夫)过恒沙数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本无自性。从无始来。未曾暂与如来藏相应。若如来藏。染法相应。而令证会息妄染者。无有是处。

染法依无明有。譬如迷方。谓东为西。此之迷谓。从来不与定方相应也。如来藏既本无染。则人我执。便是染法。不能证会如来藏明矣。

五者如经中说。依如来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闻之。不知其义。则谓依如来藏。生死有始。以见始故。复谓涅槃有其终尽。

此别计如来藏为心外实法。如冥谛胜性、虚空、大自在天等。而以有生死得涅槃者。名之为人我也。

为除此执。明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后际。证此永断生死种子。

如来藏无始无终。生死依之。无始有终。涅槃依之。有始无终。藏性如方。生死如迷。涅槃如觉。方外别无迷觉。则知人空。迷觉之外。亦别无方。则知法空。又藏性如湿。生死如冰。涅槃如水。湿外别无冰水。何处有受生死证涅槃之人。冰水之外。亦无湿性。何处有起生死成涅槃之法耶。初正除我见竟。

【(庚)二例破余见】

依人我见。四种见生。是故于此安立彼四。

彼四。谓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也。由不了无我如来藏义。虚妄计有人我可得。然后依之计断计常。名为边见。依之拨无善恶因果。名为邪见。依之苦行以求解脱。名为戒取。依之求生梵天空处等。名为见取。是故除此人我见已彼四种见。皆悉不能自安立也。初释人我见竟。

【(己)二释法我见二。初明起执之由。二明对治之法。(庚)今初】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凡夫妄计五蕴为我我所。流转生死。由其往昔曾种二乘善根。佛逗彼机。为说五蕴生灭本无人我。原不曾说五蕴是实法也。彼自毕竟执著。不达五蕴本空。所以怖畏生死。妄取涅槃。违于大乘平等法门。岂如来说法之本意哉。

【(庚)二明对治之法二。初正明。二释疑。(辛)今初】

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若究竟离分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

五蕴本性不生者。譬如目有赤眚。妄见灯光五色重叠。实无五色生也。物必有生。然后有灭。既本不生。更何可灭。故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所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生灭是真如体也。若究竟离分别执著者。谓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从名字证得。乃至究竟证得也。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者。染谓无明妄念。净谓无漏真如。依真有妄。依妄显真。所以觉与不觉。幷属生灭门摄。既相待立便非实有。便知生灭即不生灭。入真如门。从名字知。乃至究竟知也。言一切诸法者。即是染法净法。色法心法。智法识法。无法有法。以要言之。五位百法。百界千如。种种法也。从本已来非色非心等者。以法法本来皆即真如。非俟成佛。方融为真如也。且如色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心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乃至有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以要言之。于诸染净法中随拈一尘。皆是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也。唯其一切俱非。便能一切俱即。便显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真如矣。

【(辛)二释疑】

而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疑曰。既云皆是不可说相。云何复说真如生灭门等诸言教耶。释意可知。嗟呼。后世随言执义。闻说真如受熏。便执真如定当受熏。闻说真如不受熏。便执真如定不受熏。甚至分河饮水。可谓增妄分别。不生实智甚矣。然岂马鸣护法之正旨哉。二对治邪执竟。

【(丁)三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若知生灭即是真如。则生佛平等。无修不修。若知真如举体生灭。则迷悟天渊。正须于无修不修之中。炽然熏修。而此熏修。即是无修。非以不修为无修也。以不修即是逆修。非同修即无修之顺修故。然利根者。闻此一心二门妙义。自能不生退屈。不怀上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劳更为分别。今为中下根人。未能随文入证。歇即菩提。故为悬示从因至果正修行路也。文为二。初总标。二各释。(戊)今初】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

一切如来得道正因。即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因正。则果自正。故须发心修习。令其现前。但略明三种发心因相。不必详辨果相。以如来果相。前于显示大乘体相用中。已略明故。

【(戊)二各释三。初释信成就发心。二释解行发心。三释证发心。(己)初中二。初征起。二解释。(庚)今初】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庚)二解释二。初释信成就。二释发心。(辛)初又二。初正释成就。二兼释未成。(壬)今初】

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

依不定聚者。明其所依位也。深信业果乃至修行诸行。明其所修行也。经十千劫已下。明其得信成就。堪能发心也。既发心已已下。明发心之利益也。言不定聚者。统论众生。有三种类。一邪定聚。谓未种出世善根。不信出世正法。二正定聚。谓发心已上。永不退转。三不定聚。谓已种出世善根。信出世法。然于三乘法中。未有决定趣向也。若小教中。证须陀洹。便名入正定聚。今大教中。不取此义也。以法熏习善根力者。即是本有新熏二种内因体熏。及差别平等二种外缘用熏也。深信业果者。总明善根所依也。行十善道者。世间善根力也。厌生死苦者。出世善根力也。求无上觉者。出世上上善根力也。此三善根。前不具后。后必具前。必须具三善根。方得信成就也。由三善根以为胜因。又值诸佛菩萨以为胜缘。承事供养。修行诸行。因缘具足。方是大乘初心所修行也。经十千劫者。意明从初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具足修行十心成就。故云十千劫也。束此从前所修诸行以为其因。复藉诸佛菩萨教力为缘。或藉大悲悯众生苦为缘。或以护持正法久住为缘。乃能三心圆发也。入正定聚者。法身理相应也。毕竟不退者。不堕凡夫二乘地也。住佛种性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胜因相应者。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是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也。

【(壬)二兼释未成】

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推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进或退。

此明善根微少。烦恼深厚之人。虽遇胜缘。不能发大乘心也。善根自有三乘一乘之不同。烦恼又有界内界外之差别。一一善根。对彼一一烦恼。各作四句料简。或善根多。烦恼薄。或善根多。烦恼厚。或善根少。烦恼薄。或善根少。烦恼厚。万别千差。不可一概。皆是不定聚摄。

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事。修行诸行。未得满足十千大劫。中间遇缘而发于心。遇何等缘。所谓或见佛形相。或供养众僧。或二乘所教。或见他发心。此等发心。皆悉未定。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

值佛菩萨。修行诸行。可谓有因有缘矣。特以未满十千大劫。十心未圆。故虽遇缘发心。未能即入正定聚也。若使十千劫满。则见相供僧等缘。幷可发心入正定聚。勿谓此缘非好缘也。但由积因力弱。故与大悲护法二种发心不同。故遇好缘。则能发心。设遇恶缘。或能退堕二乘地也。初释信成就竟。

【(辛)二释发心三。初释所发之心。二释发心之行。三释发心之益。(壬)初中二。初正释。二释疑。(癸)今初】

复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真如乃是一切行本。不念真如而集诸善。善无由集。纵有种种善行。幷成有漏有为。不念真如而拔众苦。苦无由拔。纵令缘念众生。秖足起爱起见。故须首发正直心也。真如本具无边功德。理须显发。故顺真如。发深重心。真如即是众生心性。悯物迷此。故顺真如。发大悲心也。正直心。即正因理心发。成法身德。深重心。即了因慧心发。成般若德。大悲心。即缘因善心发。成解脱德。三心圆发。不纵横不幷别。不可思议。故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也。

【(癸)二释疑】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鑛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

先引喻。后法合。文幷易知。初释所发之心竟。

【(壬)二释发心之行】

彼方便行。略有四种。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善行。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真如离于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随顺(真如)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

此即以所发正直心而为方便行也。不住生死。是奢摩他观。不住涅槃。是毗钵舍那观。止观一心中修。乃顺真如法性。故名行根本方便。

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真如(本)离一切过失相故。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便。三增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心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本)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

此二即以所发深重心而为方便行也。欲长善根。先须息恶。故于一深重心。分此二种方便。皆为随顺真如性故。文幷可知。

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护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

此即以所发大悲心而为方便行也。无余涅槃者。小乘则指灰身泯智言之。今指二死永亾言之。知一切法本性无二。则于众生不起上中下想。知一切法彼此平等。则于众生不起怨亲等想。知一切法究竟寂灭。则于众生不起用小化想。皆亦随顺真如性故。此四方便。幷是称性起修。全修显性。未发心前。由此方便而得发心。既发心后。由此方便而阶极果。故名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也。二释发心之行竟。

【(壬)三释发心之益三。初约实明能。二约权简过。三以实破权。(癸)今初】

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一)。入胎(二)。住胎(三)。出胎(四)。出家(五)。成佛(六)。转法轮(七)。般涅槃(八)。

即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义也。分破无明。分证真如。故云少分见佛法身。既见法身。便能八相成道。所谓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也。八相开合出没不同。幷是随机所见。不必约此以判佛之权实。以所证法身。非有权实数量可思议故。

【(癸)二约权简过】

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

此约渐教所明初发心住。仅断界内见惑。与小乘初果齐。所以或犹有微苦也。然初果便为生死海而作边际。极迟不过七生。永出苦轮。况发心菩萨菩提愿力所持。岂久被业系哉。问。玩文中然犹二字。即指八相成道之人。何得别作渐教释之。答。发心名同。权实迥异。前明八相。意指入正定聚者。今明微苦。意指或时退堕二乘地者故也。

有经中说。信成就发心菩萨。或有退堕恶趣中者。此为初学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语之。令增勇猛。非如实说。

此明虽渐教中初发心住。已断见惑。与初果齐。亦无退堕恶趣之事。不过权说以策初学耳。或复退堕二乘地中。则容有之也。问。有经中说。舍利弗往昔已曾证六住心。由婆罗门乞眼因缘。退失大心。仍复流转五趣。此云何通。答。复有经说。舍利弗等大弟子。幷是法身深位大士。示作声闻。引物归化。则示堕正为警策初学。何足疑也。二约权简过竟。

【(癸)三以实破权】

又此菩萨。一发心后。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无怯弱。尚不畏堕二乘之地。况于恶道。若闻无量阿僧祇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

此正明顿教初发心人。即已住正定聚。毕竟不退也。盖不唯初发心住。有此胜力。但得决定实信。知一切法本性涅槃。亦不同权教发心。或堕二乘矣。初释信成就发心竟。

【(己)二释解行发心者。夫论称性圆修。则即信即解即行即证。故云。初阿字中。即具一切诸字功德。纵分四十二位。譬如入海而论浅深。浅深皆海。岂有无解行证而可名信。岂令解行与证定居信后。特以实位难测。寄权易明。故次信而辨解行也。文为二。初明位。二明行。(庚)今初】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

约圆融论。秖点信成就中四方便行而为六度。谓此中随顺法性。即行根本方便。此中离悭贪相。离五欲境等。即能止息方便。此中修行施戒等。即生长善根方便。此中六波罗蜜。必为度脱众生。即大愿平等方便也。今一往姑约渐次论之。故云转胜耳。初无数劫将欲满者。资粮成就。将入加行位也。于真如中得深解者。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观也。修一切行皆无著者。谓回事向理。乃至回因向果。不著三有。不著二乘也。

【(庚)二明行】

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嗔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知法性离悭贪等。是解。随顺修行檀那等。是行也。梵诰檀那。此翻布施。尸罗。此翻戒。羼提。此翻忍。毗梨耶。此翻精进。禅那。此翻静虑。亦翻思惟修。般若。此翻慧。亦翻智。修六度相。具如华严十回向品所明。或是分真解行。或是相似解行。分真则唯约实。相似则双约权实。当以圆融行布二义思之。二释解行发心竟。

【(己)三释证发心二。初明分证。二明满证。(庚)初中二。初明所证。二明心相。(辛)初又二。初明证体。二明起用。(壬)今初】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证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故。

净心地者。约权即初欢喜地。约实即初发心住也。究竟地者。即十地后心。亦名等觉地也。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者。转第六为妙观察智。转第七为平等性智。众生所有第六第七。必有所缘境界。所以依之。假说所证为境界也。而实证中无境界相者。以真如无相可取。正智不取于相。挟带真如体相为所缘缘。非是变带真如相状为所缘缘故也。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者。明其有见分也。证离言说真如法身者。明其无相分也。正与护法唯识脗合。思之。思之。问。若依实说。初发心住即名净心地者。前发心中。但云少分见佛法身。今云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文旨硕异。云何会通。答。前为兼明权实。故但云少分见。今则权证同实故也。又约所证真如。则无分剂。若约能证之智。仍有分满不同。虽有分满。皆是无分别智。如初夜月。与望夜月。光相不异也。

【(壬)二明起用】

能于一念。徧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或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或为懈怠众生故。经于无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现无数方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实菩萨种性诸根发心作证。皆悉同等。无超过法。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示所修行种种差别。

未证法身已前。纵令下化众生。皆是上求佛道。以自利利他种种方便。皆为证会真如体故。已证法身之后。纵令上求佛道。皆为下化众生。则如今文所明也。种性同等者。具足本有闻熏二种子也。诸根同等者。六处殊胜无差别也。发心同等者。同发三心也。作证同等者。同证真如也。未发心前。容有善根深浅。烦恼厚薄。诸根利钝。方便勤惰之不同。既发心后。入同生性。无功用道。决无差别。但由众生根欲性异。出示现有差别耳。言三无数劫者。时无实法。唯依妄想建立。且如俗传。黄梁一梦。便同四十余年。世上千年。山中不过七日。又如经中。仙人执善财手。便历微尘数劫。赞佛五十小劫。大众谓如半日。是知非约凡情所计年月日时。以谈劫量也。良由无始无明。虽无实体。而返迷归悟。似有阶差。纵令演若歇狂。本头如故。而喘息亦必久久方安。狂风顿息。大海安澜而微波亦必久久方定。太阳一出。昬雾顿收。而润湿亦必渐渐方除。阿伽一服万病顿祛。而精力亦必渐渐方复。久客到家。行程顿息。而家庭事务。亦必次第料理。圣王登极。大业顿定。而政治礼乐。亦必次第敷陈。故于真如无时劫中。依生灭门而立三无数劫。谓初发心住。至十回向。名初无数劫。初欢喜地至七远行地。名二无数劫。八不动地至等觉位。名三无数劫。至于较量劫量。则或约所承事佛以明分剂。或约天衣拂石以明久远。事非一概。又就三无数劫论行相者。或云伏惑未断。或云断正扶习。或云次第除惑。或云因该果海。皆是悉檀随机利益。岂可定执。今云皆悉同等。乃约因该果海者以论三祇。祛彼谓三僧祇一念能越之大慢魔见耳。须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故前文云。若闻无量阿僧祇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岂执三祇为渐。一念为顿耶。言根欲性异者。过去所成名根。或有利。或有钝。现在所欣名欲。或喜速。或喜迟。未来种子名性。或已熟。或未熟也。初明所证竟。

【(辛)二明心相】

此证发心中。有三种心。一真心。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三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真心者。六七二识相应之根本智也。无有分别者。念念证真也。方便心者。六七二识相应之后得智也。任运利他者。念念起用。令前五识同成化用也。业识心者。第八异熟识也。微细起灭者。无明种子犹未尽故。以智内熏。令其渐灭。智种分起。惑种分灭。正所谓不思议变易生死之相也。此中真心。即是前正直心。此方便心。即前深重大悲两心。此业识心。即前三心之根本依。前明信成就发心。单约能发。故三心皆是妙观察智之功。今明证中所有心相。义兼能所。故与前有开合详略之不同也。初明分证竟。

【(庚)二明满证二。初依权示相。二依实释疑。(辛)今初】

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于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任运而有不思议业。于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

福德智慧所依。即真如体。二种庄严圆满。即真如相。体相圆显。大用现前。故能示成正觉也。又智慧所证。即真如体。体徧法界。智慧圆满。即真如相。相徧法界。福德圆满。即真如用。用徧法界。体徧法界。则法身周徧法界。相徧法界。则报身周徧法界。用徧法界。则化身周徧法界。故曰。一人成佛时。法界皆为一佛之依正。虽无障碍。亦仍无杂。以真如性常同常别。不思议故。是则无明永尽。成种智时。无所不在。亦无所在。今言于色究竟得最胜身何耶。盖诸佛自受用身。冥同法性。等觉已下。所不能见。净心地上菩萨。托此自受用身本质。变为他受用身影相。则见踞莲华台。诸佛围绕。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各差别。皆无断绝。乃至等觉。方能尽其分量。故前文云见之方尽也。若未登净心地。则华台报佛。非彼境界。故于色究竟天。示成菩提。此即梵网经所明千华上佛。为接界内利根。令见界外佛故。至于博地凡夫。虽有具有一乘三乘若顿若渐无量种性。而未得四禅。未离欲系。则色究竟身。亦非彼境。故又示从兜率。下阎浮提。坐菩提树。成等正觉。此即梵网经所明千百亿释迦。为化界内钝根。及虽利根未离欲系者故。然此色天大化。阎浮小化。幷是真如用大。幷即真如体相。所以华严经中。即此摩耶夫人所生之佛。便具十身相海。非可拨去化身。别寻法报也。当知初发心住。既能示现阎浮八相。亦必能示色究竟身。今究竟位。既能示现色究竟身。亦必示现阎浮八相。但前明发心位浅。姑寄阎浮。今明究竟位深。姑寄四禅耳。一念相应慧者。既指无始不觉。为藏识中无明种子。由藏识中无明种子未尽。所以不与别境中慧相应。今由旷劫无漏熏修。灭彼无始无明种子至都尽位。则第八净识。忽与慧所相应。名为大圆镜智。从此一相应后。永得相应。故曰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也。只此大圆镜智。与前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幷与果后成所作智。俗故相有别。不坏相故。说四说八。真故相无别。唯是如如智。此如如智。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故名一切种智。亦名佛之知见。亦复名佛眼也。问。既云无所不在。则初二三禅。亦可成佛。何必定在色究竟天。答。此有二义。一者华严明第十地菩萨。位寄四禅。即于此处示成佛故。二者将成佛时。所入金刚喻定。必依舍俱禅故。

【(辛)二依实释疑二。初释一切种智疑。二释任运利生疑。(壬)今初】

问。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无有齐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永无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理实唯一心为性。一切众生。执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诸佛如来。无有执著。则能现见诸法实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是故(唯其)妄念心灭。(乃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现见诸法实性。根本智证真也。显照染净差别者。后得智照俗也。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如眼除膜。见空见色。非果有先后也。余幷可知。

【(壬)二释任运利生疑】

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于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何故众生不常见佛。或覩神变。或闻说法。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离垢则现。

文亦可知。问。但离心垢便见法身。何须念佛观佛称名礼拜等。答。佛是先证我心性者。念之观之称之礼之。皆是除心垢之妙方便也。三解释分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