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伽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四行阴四。初示阴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夫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常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粘无迹。虚受照应。了无陈习。唯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曰熠熠。无复粗影。故曰清扰。根尘运止。皆本于此。故名究竟枢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即行阴之体也。故行阴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二明狂解十。一于圆元计二无因三。初总叙。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入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寤寐常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从此唯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是即阴魔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也。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已行元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既见此已。遂以一切生灭皆圆于此。而不进穷识阴本末。遂立二无因论。

△二别明二。一计本无因。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来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外。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基既破。则根离区穴。而眼清净。故能洞见。业流湾环者。随业流转。如水在湾。洄漩其处不能自出也。未脱识阴。定力有限故。八万劫外。冥无所见。以无所见故。计本无因也。不知本因存乎妄识。此所谓亡正遍知。

△二计末无因。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常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谬执生根。不达化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是末无因也。结文本字合是未字。

△三结失。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于圆常计四遍常三。一总叙。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前言圆扰动元。此言常扰动元者。以生灭之元皆圆。于此遂执为常。而起遍常论。遍即圆也。故此标名遍常。后结名圆常。

△四。二别明一依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由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遂于心境四大八识等。皆起妄计。或拨生灭而计常。或存生灭而计常。或认识神而计常。或起邪见而计常。今此穷心境性本自无因。谓无生灭故。以十方众生生灭之理。皆则循环。本无散失。此拨生灭而计常也。想阴尽者。依心境二法修观故。功力能知二万劫事。后四万八万例此。

△二依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众生依地水火风生灭。而四性元则常住。则诸生灭法咸皆体常。此存生灭而计常也。

△三依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八识元由惟佛与八地菩萨能穷。若真能穷尽。则入智境。离心意诫。今此唯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谓其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

△四依想灭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是起邪见而妄计也。

△三结失。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三于自他计四颠倒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无常一分有常。

△二别明四。一由自及他起分计。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无常。

△二离心观土起分计。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前依心观。此依土观。种种遍计。一法既邪。万法皆倒矣。

△三别观心精起分计。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不能即身即心。故作别观。微尘喻精微也。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而心不坏灭。前于一法作二计。此于一性作二计也。

△四谬于四阴起分计。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幻阴一体。迁流一相。而且执是迷非。见今忘昔。故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

△三结失。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今人以性为真。以相为幻。于理则融。于事则碍。不免堕此四种分计。

△四于分位计四有边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二别明四。一三际边计。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非无边也。

△二见闻边计。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三彼我边计。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知彼性。乃是同体。今曾不知是彼与我异。则我得无边。彼但有边矣。

△四生灭边计。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因穷行空。昔有今无。遂以一阴为半生半灭。而内根外器一切皆然。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

△三结失。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诸皆穷道失趣展转妄计。所谓禅那狂解迷谬至此。

△五于知见计四矫乱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也。婆沙论云。外道计天常住。名不死。谓不矫乱得生彼天。故有问者不敢实答。恐成矫乱。佛言此真矫乱也。

△二别明四。一观化迷理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此观万化。见其不齐遂生异解。用心别见即异解也。于是不能决择。矫乱其语。

△二观心执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此观妄心故见生灭。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证者。悟一切法皆无也。

△三观心执有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

△四观境乱心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枝如树枝差互不一。

△三结失。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正。矫惑于人者。多类此四。

△六于行相续计后有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无尽流即行相续相也。以生灭灭生相继不绝故。知死后有相。

△二别明二。一正计。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又谓我体圆遍。则色为我有。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行相续相亦色也。于色作此四计。于受想行亦然。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不计识阴者。以幽秘未现故。

△二旁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旁计有为无为诸法也。毕竟并驱者。计烦恼菩提不相凌灭皆后有也。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七于诸阴灭计后无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二别明二。一正计。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消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也。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前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相。

△二旁计。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八于存灭中计八俱非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则有相也。受想灭即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二别明二。一正计。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三阴为灭相故见有非有。迁流为存相故观无不无。随得一缘者。于四阴随举。皆生计执。

△二旁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诸行一切迁流法也。因见行阴迁讹不定。遂生邪悟。谓一切法有无俱非。不可定指。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昏瞢无可道者。不能明知死后之事也。今人惑于俗论。而疑死后有无者多矣。皆八俱非类也。

△九于后后无计七断灭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

△二正计。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十于后后有计五涅槃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槃果。

△二正计。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转依者。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涅槃也。迷有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也。

△三结失。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三结劝深防。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

△四敕劝弘宜。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漂指。

令弘宣人将如来语遍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堕邪歧。不取小证。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然则楞严垂教。待群生者甚厚。望行人者非轻。吾徒宜勉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九

音切

(音丹)。

(羊入切)。

(昌朱切)。

(乌关切)。

(鱼列切)。

(陟卫切)。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