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姓: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常州晋陵荆溪
  • 出生日期:711

湛然(711—782),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其家世习儒业,自幼便超然有迈俗志。年17,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730),始受学于左溪玄朗。玄朗知为道器,诲以所传天台教观要旨,时湛然以“处士”身份受止观之道。天宝七年(748),投宜兴君兴乡净乐寺出家。寻诣会稽开元寺僧昙一,广究律部,又于吴郡开元寺,敷讲《摩诃止观》。十三年,玄朗圆寂,湛然“挈密藏独运东南”。感慨自“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指禅宗南宗),谈法界(指华严宗)、阐名相者(指法相宗)盛于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成一家”,遂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发挥祖述,撰《法华玄义释签》20卷、《法华文句记》30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40卷,注释3大部,弘阐智者教观之要旨。又有《金刚錍》一卷、《止观义例》2卷、《法华五百问》3卷,建立本宗正义,破斥他宗异解。其《十不二门》原为《玄义释签》卷十四中一节,阐立色心、内外、修性等10种不二门,发挥本、迹之深旨,后人以其说在天台教义上占重要地位,录出别行,注解多至50余部。弘法30余年,著述凡数十万言,显扬宗风,使天台宗复盛于世。天宝、大历间(742—779),玄宗、肃宗、代宗连诏不起,托疾以辞。晚年归天台山国清寺,僧徒云集,视为依怙。建中三年(782),寂于佛陇道场,塔于智者茔兆西南隅。

湛然作品

金刚錍 [ 湛然 ]

亦称《金刚錍论》、《金錍论》。佛教著述。唐湛然著。一卷。“金刚錍”原系治疗盲人眼疾的一种器具,用为书名,以寓开启众生迷惑的一种法门。全书约八千余字,以宾主问答的形式,提出并阐述了“无情有性”这一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作者认为,佛性不应分“有情”和“无情”,也不应分“彼”与“我”,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皆具佛性。此说不见于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的著述,是湛然独创的思想。其注疏书有:日本辨才的《金刚錍论私记》二卷,宋仁岳的《金刚錍科》一卷,宋智圆的《金刚錍显性录》四卷,宋可观的《金刚錍论义解》一卷,宋时举释、海眼会的《金刚錍释文》三卷,宋善熹的《评金刚錍》一卷等。见载于《金藏》、《元藏》及明、清诸藏。 查看详情>>

法华三大部科文 [ 湛然 ]

法华经三大部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日本山阴题记,玄义科五卷。文句科六卷,止观科五卷。 查看详情>>

十不二门 [ 湛然 ]

亦称《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湛然在《法华玄义释签》中依智顗所说的十种妙而建立。运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之义,分十门论述色心等无二无碍:①色心不二门。谓一切诸法无非心性故,心具三千,色亦具三千,心能造,色亦能造,心、色同居一念,体非各别,“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是为不二。②内外不二门。谓所观内外二境本来互受、互摄、互具、互融,随便观察外境或内境,都能遍摄互融。③修性不二门。众生性具十界万法,凭圆修而彻显,“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常不改,修常宛然,性外无修,修外无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性德与圆修互融互泯。④因果不二门。众生一念心因具备真性、观照、资成三法,此因显发而成就佛果,故因果不殊,始终相即。⑤染净不二门。无明即为法性,一念迷染之心,本具三千的体用,与离染的净心本来无别。⑥依正不二门。一念心本具三千诸法,故依报正报同居一心,因果相摄,身土不二,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各各体遍法界,互摄互收。⑦自他不二门。由十界互具故,心、佛与众生各具众生及佛,同为一念,自他无别。⑧三业不二门。佛应机以三业说法,不出一念,故身口平等,心色一如。⑨权实不二门。菩萨等九界权法,与佛界一乘实法互相融摄,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法法皆妙,一一互收。⑩受润不二门。三乘众为能受,三乘法为能润,三乘法即一佛乘,如一雨普润众草木,无上下大小的等差。 查看详情>>

法华文句记 [ 湛然 ]

凡十卷。唐代湛然述。又称法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妙乐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为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法华文句’之注释书,而与同为湛然所著之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共为天台宗之基本典籍。法华文句原本仅将法华经略为分科,湛然更将之细分科段,并将智顗释意不明之处逐一解释,如书中所论列今圆昔圆之同异、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谓彻底发挥天台宗祖意。此外,本书又强化天台宗之主张,而驳斥三论宗之吉藏、华严宗之法藏及澄观、法相宗之窥基等之说,且力斥将法华经嘱累品置于全经之末,主张应置经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含光传及本书卷末之跋,内有作者游五台山曾与含光会面之记载,据以推论,则本书约成于大历九年、十年顷。另据湛然门下道邃、行满之记传资料,谓彼等尝于毗陵闻师讲法华文句,则本书为湛然在晋陵妙乐寺之讲本,故后世称此书为妙乐记。又据本书作者寄语开元寺之大藏,考其原本,似为十卷。明万历年中,绍觉为检寻方便,遂将法华经、法华文句、法华文句记三部会合。现行法华文句会本三十卷即其翻刻本。 查看详情>>

止观义例 [ 湛然 ]

凡二卷。唐代湛然撰。又称摩诃止观义例、圆顿止观义例。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以七科总括摩诃止观一部之要旨,以明天台观门之大概。七例即:(一)所传部别例,(二)所依正教例,(三)文义消释例,(四)大章总别例,(五)解行相资例, (六)心境释疑例,(七)喻疑显正例。注疏有从义之止观义例科一卷、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处元之止观义例随释六卷等。 查看详情>>

法华经大意 [ 湛然 ]

法华经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日本佚名题记,尾题法华品释。 查看详情>>

维摩经疏记 [ 湛然 ]

维摩经疏记,三卷,唐湛然述,补录日本亮润序,清求序,秀云序。 查看详情>>

止观大意 [ 湛然 ]

亦称《摩诃止观大意》、《圆顿止观大意》。佛教著述。唐湛然撰。一卷。系阐述《摩诃止观》全书要义的著作。内容包含:“五略”,即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十广”,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四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半行非半坐三昧;“二十五方便”,分为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科;“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境、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离法爱等。此书为天台宗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查看详情>>

止观辅行传弘决 [ 湛然 ]

凡四十卷。全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略称止观辅行、摩诃止观弘决、止观弘决、辅行、弘决。唐朝荆溪湛然(711~782)撰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原分为十卷,开为四十卷,为摩诃止观之注释书,亦为研究摩诃止观之最高权威著作,引用书典颇多。北宋天圣二年(1024)入藏,后由日僧最澄传入日本。注疏有湛然着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十卷等。 查看详情>>

始终心要 [ 湛然 ]

全一卷。唐朝荆溪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一○○册。内容阐论天台宗之教义要旨,如三谛(真谛、俗谛、中谛)、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等。谓三谛乃天然自存之性德,众生若于三谛产生迷执,必生起三惑;其对治之法,可依三观而破除三惑,破除三惑以成就三智,复依三智而证得三德。其文甚短,然虽仅寥寥数语,亦足以窥知天台圆宗之纲要。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