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颜丙曰】佛问若人满世界七宝舍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福德虽多。毕竟非福德性。

  【川禅师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故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傅大士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疏钞云】此经者。人人俱有。个个周圆。上及诸佛。下及蝼蚁。亦具此经。即妙圆觉心是也。无物堪比。

  【颜丙曰】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时时行持。更为他人解说。如一灯传百千万灯。其福胜彼。如何便见得胜彼处。彼以七宝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堕落。此因经悟性。四句现前。福等太虚。历劫不坏。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又四句决疑金刚经者。乃大藏经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刚经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经。而不明四句下落。又岂能超生脱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或指声香味触法是。或指经中二偈是。或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为句。无为句。非有为句。非无为句。或云有谛无谛。真谛俗谛。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大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个消息。最是亲切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可以聪明测度而到。则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我佛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盖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况其余者乎。吾之所谓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圣立下风。在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头头显露。初无一点文墨污。若是个汉。直下承当。早是蹉过了也。何更容些小见识解会。而分别此是彼非也。唯有过量人方知鼻孔元来在面上。

  【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赉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禅师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陈雄曰】三昧经云。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顷。即入实谛。而其性天昭彻矣。若更有勤行修进。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说之普得闻知。非特觉一己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宝之福为胜。

  【李文会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舡如海。无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晓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小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禅师注载在卷末应化非真分中。

  【张若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而已。何异春禽昼啼。秋蛩夜鸣。虽千万遍果何益哉。池阳□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笼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疏钞云】经云。三世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从此经出。即明持经果满显前义也。又多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义。又忠国师云。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从心之所立。故云皆从此经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真性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谓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问何故于此经受持讲说。所得福德胜于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诸佛。求真性之法。皆从此经出。则此经之功为极大而且无穷矣。

  【颜丙曰】何以故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经出者。盖大藏经及从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出自此经。此经者此外无余经也。

  【僧若讷曰】皆从此经出者。非指此一经文句语言。乃指实相般若即是一心。遍为诸法性体。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会曰】无相福德生出应身。无相智慧显出真身。谓从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禅师曰】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颂曰。佛祖垂慈实有权。言言不离此经宣。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船。切忌错会。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于此再呼须菩提而告之。所谓佛法者。乃上文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云所谓佛法者。非有真实佛法。乃虚名为佛法而已。盖谓佛法本来无有。唯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是于本性中非为真实也。

  【六祖曰】如来所说佛者令人觉。所说法者令人悟。若不觉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颜丙曰】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随说随划也。

  【李文会曰】二乘之人执著诸相以为佛法。遂乃向外寻求。

  【文殊师利云】一切众生愚迷颠倒。不知觉悟。种种修行。不离身内。若于身外修行。无有是处。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著。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觉道之人。既能觉悟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药。治个心中妄想执著之病。心地自然调伏无挂碍也。

  【川禅师曰】能将蜜枣子。换汝苦葫芦。颂曰。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放有收。有生有杀。眉间常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