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全祖望補本)

  存齋晦靜息庵學案表

  湯千

  (父德威。)

  湯巾    (從子)漢  危復之

  徐霖    謝枋得  胡一桂(別見《介軒學案》。)

  徐炎午

  虞舜臣

  方南一

  李天勇

  魏天應

  蔡正孫

  王濟淵

  徐直方

  曾子良   吳定翁

  (附師甘泳。)

  饒宗魯  (子)敬仲(附見

  (《草廬學案》)

  胡志仁   李實

  (饒氏學侶。)王觀

  胡棣

  程紹開   吳澄(別為《草廬學案》。)

  (古為同調。)

  王應麟(別為《深寧學案》。)

  (東澗學侶。)

  湯中

  (並柴南溪、真西山門人。)

  (詹氏再傳。)

  (屏山、晦翁三傳。)

  ----

  存齋晦靜息庵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鄱陽湯氏三先生,導源于南溪,傳宗于西山,而晦靜由朱而入陸,傳之東澗;晦靜又傳之徑畈。楊、袁之後,陸學之一盛也。述《存齋晦靜息庵學案》。(梓材案:是卷《學案》,謝山所特立。鄭氏二老閣刻本《序錄》作《息庵晦靜存齋學案》。然息庵乃季庸之號,存齋則升伯之號也,謝山序三湯學統源流亦兩相錯互,特為正之。)

  ◆柴貞門人(詹氏再傳。)

  通直湯存齋先生千(父德威。)

  郡守湯晦靜先生巾(合傳。)

  侍郎湯息庵先生中(合傳。)

  湯千,字升伯,饒之安仁人。先生少從鄉先生肄業,講求先朝名卿言行,輒慕其為人。登慶元二年進士,調黃陂尉,益務涵飫經術,吟諷山房中,家人少覿其面。先是,先生父臨齋德威于古學無不通,先生為舉子時,罕以語之,至是始發所蘊,先生乃盡得家學之傳。俄居父憂,諸弟皆幼,先生以養以教,俾至有成。服除,調金華主簿,辟江州都統司機宜文字。又丁母憂。服除,調武昌軍節度推官,遂授南劍、嘉興二郡學。日與諸生講論道義,間造諸齋,為從容咨叩,勉以進業,雖吏胥市人子,有可教者,亦收置黌序,親授經史,其所成就居多。改通直郎,知湖州武康縣,未上,卒,年五十五。先生恬夷靜深,德宇粹然,自其少時,博參聖賢言論,以為指歸,精思力踐,不進不已,至孝友至情、君國大義,誠至弗渝。嘗從真西山論洙泗、伊洛之源流,與朱、陸氏之所以同異,融會貫通,卓然自有見處,西山謂「其用心于內,而求踐其實者也」。有集二十卷、《泮宮講義》二卷、《史漢雜考》二卷、《記聞》十卷、《楮幣罪言》一卷。弟巾,字仲能,嘉定進士;中,字季庸,寶慶進士,與先生並師柴憲敏公中行,斷又並事西山。仲能之主繁昌簿也,西山作序以送之,官至郡守。季庸官司諫,至工部侍郎,其從子為文清公漢。(參《真西山集》。)

  謝山《答臨川序三湯學統源流札子》曰:「陸文安弟子,在江南西道中最大者,有鄱陽湯氏,而向來無知之者。案三湯子並起,至東澗先生文清公而益著。東澗在《宋史》有傳,而不詳其學術師友,且誤志其世系。三湯子者,其長曰息庵先生千,官郡守;其次曰晦靜先生巾,官提領;其少曰存齋先生中,官司諫,乃東澗之從父也,而《宋史》以為兄,謬矣。(梓材案:袁蒙齋《送林德甫教授序》云:「德甫受知真西山,結交湯同年仲能及其弟伯紀。」兄曰仲而弟曰伯,無是行次,必有誤文。又案:晦靜官至郡守,見蔡氏《九儒書》。息庵當作存齋,未官提領;存齋改作息庵,亦不止司諫也。)三湯子之學,並出于柴憲敏公中行,固朱學也。其後又並事真文忠公,亦朱學。乃晚年,則息、存二老仍主朱學,稱大、小湯,而晦靜別主陸學。東澗之學,肩隨三從父而出,師友皆同,而晚亦獨得于晦靜。是時朱、陸二家之學並行,而湯氏一門四魁儒,中分朱、陸,各得其二。方虛谷主張朱學,力詆東澗,以為「見包恢,入政府,方守陸學,遂為所脅,舍而從之」。此乃門戶黨伐、入主出奴之說,不足信。晦靜之以陸學名,乃在包氏未登宰執之時,不自東澗始也。案《袁清容集》亦言晦靜始會同朱、陸之說,至東澗而益闡同之。是二湯之書,殆在趙東山之前,而先儒皆未之及,不可謂非一大罣漏也。(梓材案:真西山為大湯升伯墓誌云:「初號隨適居士,晚更號存齋。」是存齋乃升伯而非季庸也。且升伯知武康,未上而卒,非郡守可知。又案:謝山《奉臨川帖子》引袁清容云:「陸子與朱子,生同時,仕同朝,其辯爭者,朋友麗澤之益,書牘具在。不百餘年,異黨之說興,深文巧闢。淳祐中,鄱陽湯中氏合朱、陸之說,至其猶子端明文清公漢益闡同之,足以補兩家之未備,是會同朱、陸之最先者。」今鈔本《清容居士集》同作湯中,迺謝山《札子》屬之晦靜,則湯中氏係湯巾氏傳寫之■。然核之《真西山集》,似和合朱、陸實大湯之事,且云諸弟皆幼,以養以教,俾至有成,又似仲能、季庸皆承大湯家學,況大湯成慶元進士,前西山三年,其從西山,亦祗講學之侶耳。蔡氏《九儒書》載湯某《贈蔡久軒提刑江東詩》二首,注云:「淳祐辛亥正月,蔡久軒到弋陽訪湯作詩以贈別。」又云:「湯,弋陽人,逸名,號息庵,工部侍郎。」查《江西通志》,官至侍郎者為湯中,則息庵乃季庸之號,其非升伯明矣。)

  ◆晦靜家學(詹氏三傳。)

  文清湯東澗先生漢

  湯漢,字伯紀,安仁人。為上饒縣主簿。轉運使趙希塈言:「漢,今海內知名士也,豈得吏之州縣哉!」歷信州教授兼象山書院。陞太學博士,遷祕書郎,輪對,極言邊事,以為:「今日扶危救亂,無復他策,在乎人主清心無欲,盡用天下之財力以治兵;大臣公心無我,盡用天下之人才以彊本,庶幾尚有以亡為存之理耳。」擢太常少卿。後知隆興府。度宗即位,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先生嘗自儆曰:「《春秋》責備賢者,造物計較好人。一點莫留餘滓,十分成就全身。」王深寧謂:「此老晚節,庶幾踐斯言也。」諡文清。有文集六十卷,今佚。

  附錄

  王深寧《桃源世譜》引曰:「聞之東澗湯公,自契敷五教而人倫始明,是以學問淵源在商。湯學于伊尹,高宗學于甘盤,曰仁曰誠曰 學,皆自商始。箕子以之陳《洪範》。正考父校《頌》,以《那》為首,而聖王之傳恭可見。至夫子而集大成。湯本殷氏,故東澗云然。」

  ◆晦靜門人

  著作徐徑畈先生霖

  徐霖,字景說,西安人。有志聖賢之道。淳祐四年,試禮部第一,授沅州教授。先生即上疏言史嵩之姦深之狀,見者吐舌,先生亦由是著直聲。擢祕書省正字,遷校書郎。會大旱,應詔上封事,不報,去國。上遣姚希得留之,辭曰:「向為身死而不敢欺君父,今為高官而自眩于生平,失其本心,何以暴其忠志﹖」尋以宣教郎主管雲臺觀,乃拜受之。十二年,遷著作郎。乞外,知撫州,幾一月而舉政。以言去,士民遮道,至不得行。又知汀州,卒。理宗賜田以旌其直。衢守游鈞嘗築精舍,聘請講學,是日聽者數千人,則其開講尤大有名,今皆不可考矣。謝文節公疊山,其門人也。

  謝山《序三湯學統源流札子》曰:「晦靜之學,傳者其一為東澗,其一為三衢。徐公徑畈,當咸淳之際,開講尤大有名,而《宋史》本傳亦不詳其師友。大抵《宋史》排陸學,凡為陸學皆不詳,故虛谷之力詆徑畈,雖不足信,然非《虛谷集》亦莫知其所自出也。徑畈之弟子,曰謝文節公疊山,乃忠臣;曰徐古為,乃遺民,有詩,見《天地間集》,而謝、徐論學宗旨,不可得而聞;其一曰曾子良,所謂平山先生者也。著錄及門者頗多。」

  ◆東澗學侶

  尚書王厚齋先生應麟(別為《深寧學案》。)

  ◆東澗門人(詹氏四傳。)

  太學危貞白先生復之

  危復之,字見心,撫州人。宋末太學生,師事湯東澗。博覽群書,好讀《易》,尤工于《詩》。入元,累徵不起。隱紫霞山。學者私諡曰貞白先生。

  ◆徑畈門人

  文節謝疊山先生枋得

  謝枋得,字君直,弋陽人。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與人論古今治亂,必掀髯抵几,跳躍自奮,以忠義自任。徐徑畈稱其「如驚鶴摩霄,不可籠縶。」寶祐中,舉進士,對策極攻丞相董槐與宦官董宋臣。吳潛宣撫江東、西,辟之。先生得民兵萬餘人守信州。五年,考試建康,擿賈似道政事為問目,言:「兵必至,國必亡。」漕使陸景思銜之,上其■于似道,坐居鄉不法,起兵時冒破科降錢,且訕謗,謫居興國軍。咸淳三年,赦歸。德祐初,呂文煥導元兵東下,屯建康。先生與呂師夔善,應詔上書,以一族保師夔可任,乞分沿江諸屯兵,以之為鎮撫使,使之行成,且願身至江州見文煥與議。從之,使以沿江察訪使行。會文煥北歸,不及而反。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明年正月,師夔為元徇定江東地,先生以兵逆之,使前鋒呼曰:「謝提刑來。」呂軍馳至,射之,矢及馬前。先生走入安仁,調淮士張孝忠逆戰團湖坪,孝忠揮雙刀擊殺百餘人。既中流矢死,馬奔歸,先生坐敵樓見之,曰:「馬歸,孝忠敗矣。」遂奔信州。師夔攻信州,不守。先生乃變姓名,入建寧唐石山,轉茶坡,寓逆旅中,日麻衣躡履,東鄉而哭,人不識之,以為被病也。已而去,賣卜建陽市中,惟取米屨,委以錢,率謝不取。其後,人稍稍識之,多延至其家,使為弟子論學。宋亡,居閩中。至 元二十三年,集賢學士程鉅夫薦宋臣二十二人,以先生為首,辭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將旨詔之,執手相勉勞。先生曰:「上有堯、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詔。」尚書留夢炎薦先生,先生遺書夢炎曰:「江南無人材,求一瑕呂飴甥、程嬰、杵臼廝養,卒不可得也。王倫一市井無賴,謂梓宮可還,太后可歸。終則二事皆符其言。今一王倫且無之,則江南無人材可見也。今吾年六十餘矣,所欠一死耳。」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見時以求材為急,欲薦先生為功,使其友趙孟來言,先生罵曰:「天祐仕閩,無治行,顧以我輩飾好邪﹖」及見天祐,又傲岸不為禮。天祐怒,強之而北。先生即日食菜果。至京師,問謝太后欑所及瀛國所在,再拜慟哭。已而病,遷憫忠寺,見壁間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留夢炎使醫持藥雜米飲進之,先生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終不食而死。(參史傳。)

  疊山文集

  《傳》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為人臣不盡孝于家而能盡忠于國者,未之有也。」某親喪未克葬,持服未三年,若違禮背法,從郡縣之令,順執事之意,其為不孝莫大焉。大元以道德仁義治天下,取士必忠孝,人有不葬其親而急于得君者,人心何在﹖天理何在﹖非聖君賢相所忍聞也!(《上程雪樓御史書》。)

  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奪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志之所在,氣亦隨之,氣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隨之,願養吾益自珍重。儒者常談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在我輩人承當,不可使天下後世謂程、朱之事皆大言無當也。(《與李養吾書》。)

  賢者不得見,得見其象者,可以崇之矣。古之人不得見,得見其似者,可以續之矣。范文正公守嚴州,求嚴子陵之後,而免租稅奉祠事者四家;黃子守台州,求謝上蔡之後,給以田宅者數人;余景詹守南劍,求楊龜山之後,賜以室廬,養以廩稍者十餘口,皆明時士大夫盛德事也。故家遺俗之昌微,豈特與郡政有相關者,斯文之興喪,世道之汙隆,君子亦相覘之。(《為蔡文節子孫免差科書》。)

  古之所謂經天緯地曰文者,必非場屋無用之文也。子既薄場屋之文而不為,文而經天緯地,必有所傳矣,安得借一席地,相與講明之乎﹖予方挾龜策,坐卜肆,豈得已哉!是亦不願為儒者。以予所不願而願子為之,有愧于忠恕之道多矣。雖然,天地之大,無儒道亦不能自立,況國乎!(《送方伯載歸三山序》。)

  天下有達道,不曰朋友,而曰朋友之交,交者,精神有契,道德有同,非外相慕也。不交以朋友,視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則疏矣。《易大傳》曰:「定其交而後求。」定者,見其心之可交也,交亦豈易定哉!公卿求士,見其才,不見其心能負人,吾視魏其侯、翟廷尉悲之。士求公卿,見其勢,不見其心能汙人,吾視揚雄、班固、蔡邕笑之。契之教人曰:「朋友有信。」孔門合交與信並言。信而交,交而信,亦可以無悔矣。同富貴相忘而有九官十臣,同貧賤相疏而有仲尼弟子,同患難相怨而有東漢黨,此謂交,此謂信,此朋友得以列于人倫也。今人錄求交曰雲萍,雲萍皆無情之物,己不信,交何能堅﹖請名之曰交信錄,交無上下,無貴賤,無死生,吾盡吾信,不敢求諸人,百年之間,萬世之後,儻能無愧天地而謂之人,始可見朋友之助,始可言交信矣。(《交信錄序》。)

  古之大臣,能以道覺其君臣者,自伊尹始;能以學勉其君民者,自傅說始。由伊、傅至孔、孟,窮達雖不同,其道皆有功于天地。

  學孔、孟者,必自讀《四書》始。意之誠,家、國、天下與吾心為一;誠之至,天地人物與吾性為一。夫人能言之,手指目視,常在于人所不見;戒慎恐懼,常在于己所獨知,天下能幾人哉!(以上《東山書院記》。)

  天地間,一年之氣莫清于秋,一日之氣莫清于於旦。人與天地相似者,血氣也,有能反觀吾所性所樂于此時者,幸以藐然之軀,與天地並立為三極,可無愧矣。冬之閉者春之發,晦之息者明之見,學之誠者動之神,聖人合夜氣旦氣行啟我者昭昭,君固不必問,予亦不必辯。(《秋旦說》。)

  憲使徐古為先生直方

  徐直方,字立大,廣信人,號古為。先生初補迪功郎。咸淳三年,進《易解》六卷。後除正言,官至江東憲。

  縣令曾平山先生子良

  曾子良,金溪人。嘗從徐徑畈遊。咸淳進士。知淳安縣,清慎自守,時邊事已急,多方保障,民賴以安。入元,程鉅夫薦為憲僉,不赴,扁其室曰節居。學者稱平山先生。(參《江西通志》。)

  ◆古為同調

  程月巖先生紹開

  程紹開,(雲濠案:一作曹紹開,疑誤。)號月巖,廣信人也。嘗築道一書院,以合朱、陸兩家之說。

  (梓材謹案:謝山述《草廬學案?序錄》云:「草廬出于雙峰,固朱學也。其後亦兼主陸學,蓋草廬又師程氏紹開。程氏嘗築道一書院,思和會兩家。」據此,則先生本為陸學而和合朱學者也。)

  ◆疊山門人(詹氏五傳。)

  鄉舉胡雙湖先生一桂(別見《介軒學案》。)

  通判徐先生炎午

  徐炎午者,永豐人,疊山高弟也。景定進士。累官建寧通判,稱循吏。

  虞先生舜臣

  虞舜臣,弋陽人也。疊山死後二十四年,先生為之築室買田,祠于弋陽之東,語之行省,得賜疊山書院之名。

  州判方先生南一

  方南一者,貴溪人,疊山高弟也。性耿介,官至贛州判官。

  李先生天勇

  李天勇者,臨川人也。從謝疊山學,尚氣節。元兵迫饒州,疊山援之,先生以兵會戰于團湖坪,軍敗,與張孝忠俱死之。

  魏梅野先生天應

  蔡蒙齋先生正孫(合傳。)

  王先生濟淵(合傳。)

  魏天應,號梅野;蔡正孫,號蒙齋;王濟淵,字道可,俱疊山門人。(補。)

  (梓材謹案:魏先生,建安人。)

  ◆平山門人

  隱君吳北齋先生定翁(附師甘泳。)

  吳定翁,字仲谷,一字北齋,臨川人也。早喪父,鞠于伯氏。其歿也,服伯氏之服而喪之三年。宋亡,隱居不出。薦辟交至,終身不動。程鉅夫貽之書以招之,竟不答。故淳安令平山先生曾子良退居臨川,先生從之遊,其要以為求孔、顏樂處。平山之學受之徑畈,徑畈受之晦靜,陸文安公一大支也。文安于吳,踰三世而先生復紹其傳。崇仁甘泳中夫者,工詩,先生亦從之遊。其言曰:「士無求用于世,唯求無媿于世而已矣。」吳草廬極稱之。

  祖望謹案:道園銘仲谷墓,但述其先世為陸氏之姻,以志淵源所自出。又言其從平山學,然似不知平山一支之出于陸子者,何也﹖道園雖兼宗朱、陸,然于其流派不甚了了。其稱徑畈為名士,似不知其傳陸學也。東發為端嚴人,似不知其傳朱學也。

  隱君饒先生宗魯

  饒宗魯,字心道,臨川人。性孝友,生五歲,母歿,事繼母孝養備至。隱居不仕。天曆二年,大旱,鄉人乏食,死者相藉,發廩賑之,所活甚眾。所著有《易傳》、《庸言》等集。(參《江西通志》。)

  (雲濠謹案:《江西通志》于先生傳後,言其嘗輯所聞于曾子良語為《周易輯說》,是先生亦平山門人也。)

  ◆饒氏學侶

  州判胡弋溪先生志仁(附門人李實、王觀、胡棣。)

  胡志仁,餘干人。延祐戊午進士。學有淵源,與饒□□遊,博洽淹貫,踐履純篤。判樂平州,致仕,教授生徒,臨川李實、上饒王觀、進賢胡棣皆其門人。世稱為弋溪先生。

  (梓材謹案:是傳梨洲原本在《雙峰學案》,列于雙峰門人,且云與饒雙峰遊,蓋本《江西人物志》。然雙峰及從黃勉齋、李宏齋為朱子再傳弟子。其門人許應庚,紹定進士;魯士能,淳祐進士;羅椅,寶祐進士;羅天酉,開慶進士,皆在宋世。先生為元延祐進士,上距許、魯諸子,近者已六十年,遠者幾至百年矣,其不得與雙峰遊從明矣。蓋由雙峰名魯,與饒先生宗魯氏名相同,先生殆與饒宗魯遊,傳寫者軼去「宗」字,因而■為雙峰爾。茲據其年世正之,移入于此。萬氏《儒林宗派》亦列先生于雙峰之門,猶仍《學案》原本之■,非也。)

  ◆月巖門人

  文正吳草廬先生澄(別為《草廬學案》。)

  ◆饒氏家學(詹氏六傳。)

  饒先生敬仲(別見《草廬學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