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御处

天子坐处

【太平广记】

周代有异僧,号为枨公。言词恍惚,后多有验。时村人于旧杨兴村门大树下言议,枨公忽来逐之曰:“此天子坐处,汝等何故居此?”及隋文帝即位,便有迁都之意。

朕清坐处

【宋史】

范成大淳熙中,帅江东兼行宫留守,陛辞,诏明日辞选德殿。特设几开宴,酒三行,命侍行过西小轩曰:“此朕清坐处也”。再坐。上曰:“劝卿一杯,且有以为侑。”公饮讫。二内侍奉缣素来,上有“石湖”二大字赐之。上为满引,复袖御书苏轼诗一轴以赐。

诸郎坐处

【南齐书】

王僧处,宋孝武时为御史中丞。甲族由来不居宪台,王氏枝分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处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

扫客坐处

【齐书】

王思远为侍中,性兰洁,客有诣已者,觇知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及去,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墓取坐处

【齐书】

柳世隆,晓术数。于倪塘创墓,与宾客践履,十往五往常坐一处。及卒,图墓者正取其坐处。

置针坐处

【唐书】

杜锡迁太子中舍,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剌之流血。

三无坐处

【资治通鉴】

唐中宗景龙三年,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

梦坐其处

【晋书】

王恭再举晋阳之师,梦刘牢之坐其处。且谓牢之曰:“事克以卿为北府”。恭果为牢之所败。

从卧易处

【西汉书】

杜延年,字幼公。周之子也。为御史大夫。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

坐有膝踝处

【东汉书】

向栩,河内人。性卓诡不伦。常灶北坐版床上,积久板有膝踝足指之处,不好言语。后为侍中,朝廷大事,侃言正色,百官惮之。

英公好处

【容斋四笔】

夏英公既失时誉,且以庆历圣德颂之故,不正之名愈彰,然固自有好处。夏羌之叛,英公为四路经略安抚昭讨使,韩魏公副之。贼犯山外,韩公令大将任福自怀远城趋得胜寨出贼后,如未可战,即据险置伏,要其归。戒之至再,又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福竟贼诱没于好山川。朝论归咎于韩。英公使人收散兵得韩檄于衣带间,言罪不在韩,故但夺一官。英公此事贤矣,而后来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一年好处

【夷坚志】

吴中士大夫园圃多种橙橘者,好采东坡诗,“一年好处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之语。名之曰“好处”。惟陈彦存损魏塘所居之前一圃,独标日“一年好处”。颇为新奇。时彦存自中书检正官,丐外为江东转运副使,到任恰满岁而卒。殆成谶云。然韩退之诗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则“好处”二字,难专以归橙橘也。

营丘佳处

【江少虞类苑】

皇佑中,范文正公镇青龙,与僧舍西南洋溪中有醴泉涌出。公创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目之日“范公泉”。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去市郊才数百步而若在深山中。自是幽人逋客往往赋诗,鸣琴烹茶其上。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似非人间世也。欧阳文忠公,刘翰林贡父,及诸名公多赋诗刻石。而文忠公乃嘱武公苏唐卿篆石榜之亭中,“最为营丘佳处”。元佑中,青守以其地与王氏为水石畏,稍复完葺。

终南佳处

【唐书】

庐藏用始隐少室终南山,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处士。晚咐太平徇权利,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作画妙处

【晋书】

顾恺之,字长康。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曰:“四体研岂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诗精妙处

【能改斋漫录】

众人方学山谷诗,晁叔用独学老杜诗。众人求生西方时,高秀独求生率。叔用尝戏吕东菜云:“我诗非不如子,我做得子诗,只是子差熟耳”。吕戏答云:“只熟便是精妙处,叔用大笑以为然”。

史记妙处

【容斋五笔】

太史公书不待称说,若云襄替其高古简妙处,殆是摹写星日之光辉,多见其不知量也。然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平原君,鲁仲连传,未尝不惊呼节,不自知其所以然。魏公子无忌与王论韩事。曰:“韩必得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十馀语之间,五用“魏”字。苏秦说赵肃俟曰:“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平原君使楚,客毛遂愿行。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曰:“三年于此矣”。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留”。遂力请行面折楚王。再言:“吾君在前,叱者何也?”至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于堂下,其英姿雄风,千载而下尚可想见。使人畏而仰之。卒定从而归。至于赵。平原君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秦围赵,鲁仲连见平原君曰:“事将柰何?”君曰:“胜也何敢言事!魏客新垣衍合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在,一原往见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及见衍,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又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是三者重沓熟复,如骏马下驻千丈坡,其文势正尔,风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主文也。

卧云深处

【颂古联珠】

宋太宗问僧近离甚处。曰:“卧白云庵。”帝曰:“卧云深处不朝天,因甚到此?”僧无对。雪窦代云:“难逃至化北涧。”简曰:“试闻卧云深处客不知何以答平。荡然至化难逃避,万里尧天一点云。”

幽占堆云处

【禅林僧宝传】

谷泉禅师住芭蕉,将移保真大书壁曰:“余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株。”许禅僧

责义帝之处

【史记】

汉郦食其说齐曰:“汉王先入咸阳收天下兵,以责义帝之处,立诸侯之后。”

欲得穰侯处

【资治通鉴】

司马公曰:“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用白起,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功亦大矣。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亦未至如睢之言也。睢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耳。”

诸佛行处

【光明经】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

佛浣衣处

【西域传】

佛昔盥浴次西小池。佛尝涤器处,次北小池。佛尝有浣衣处,次之三池。龙止其中。味甘且净。有慢触者,金昆罗兽即而害之。次侧有方石,上有佛袈娑文迹,外道凶有人轻蹈者,池龙辙兴风雨害之。

郭有道宿处

【东汉书】

郭林宗每行宿逆旅,辙躬洒扫。及明去,后人至,见之曰:“此必郭有道宿处也。”

居刘安众处

【南史】

刘性陵物,族叔为丹阳。与亲故书曰:“吾家黑面阿秀,遂居刘安众处。”

郎吏卧处

【汉书】

广川王去以阳成昭信为后,去有幸姬陶望卿。昭信替之曰: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传粉其傍。又数出入南户窥郎吏。去曰:“是中当有自知者。”昭信即诬望卿,厉指郎吏卧处。又言:郎中令锦被,去至望卿所。令诸姬烧铁共灼望卿,望投井死。

不知官曹处

【东汉书】

张玄为陈仓县丞,尝以职事对府不知官曹处,吏白门下责之。时右扶风徐业闻玄,诸生引见,与语大惊曰:“今日相逢真发蒙矣。”请上堂,问难终日。

先王置酒处

【五代史】

唐李克用破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冈,伶人奏百年歌。时庄宗五岁,在侧,克用慨然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代我战于此乎!”及克用卒,庄宗即晋王位。时梁兵攻上党,王乃出兵至三垂冈。泣曰:“此先王置酒处也。”

夫妻隐处

【郡国志】

长白山,陈仲子夫妻隐处。

前身为妇处

【太平广记】

魏州守崔彦武,部行一邑,愕然曰:“吾昔曾在此处为妇人。因乘马入曲巷,入门,主人公出拜,升堂。东壁高六七尺处曰:“吾昔所诵《法华经》并钗五只藏此壁中。其经第七卷尾火烧失文字”。穿之,果得钗与经。主人泣曰:“已妻存日诵此经,藏此钗。”彦武又指庭槐言:“吾昔欲产时,解发置此树空中。”令探树冗果得发。于是彦武留衣物,厚遗主人而去。

是汝入处

【颂古联珠】

玄妙备因镜清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师曰:“还闻偃溪水声否?”曰:“闻。”师曰:“是汝入处。”佛慧泉曰:“从这里入,头上脚下俱湿。虽然通得咽喉,未免一场气急。风淅淅,浪悠悠。清风何处起?人在木兰舟。”法云秀曰:一滴偃溪水,四海少人闻。直饶玄会得,也是弄精魂。白云端曰:“天生碧眼昆仑儿,有艺过人自不知。几度黑风翻大海,波心出没似闻嬉。”罗汉南曰:“风飘碎玉千峰雪,雨滴岩花万国春。堪听偃溪流水急,潺潺终日不堪闻。”古佛曰:“投老玄沙村镜清,返闻来听偃溪声。如今洗耳沧浪在,谁肯临流便濯缨。”楚安方曰:“滔滔无问说,只为太亲切。有谁曾共闻?山河齐漏泄。”文殊道曰:“玄妙指示太深深,引线须凭一寸针。闻与不闻门外语,劝君休向偃溪寻。”月林观曰:“乾坤独立,从这里入。风吹不着,雨打不湿。”铁山仁曰:一孤寒泉下翠微,玄沙拈出为真机。镜清虽向闻中入,流水何曾洗是非。

总相念处

【四教仪】

应作四句分别:一者境别观亦别,二者境别而观总,二者境总而观别,四者观总境亦总。初境别,观亦别,正是别相四念处。位次境别观总,境总观别,此二即二总相四念处之方便。

十种心念处

【法集经】

所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念佛,念处,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心念处。

是非不到处

【颂古联珠】

韶山,因僧问:“是非不到处,还有句也无?”师曰:“有。”曰:“是甚么句?”师曰:“一片白云不露丑。”自得晕曰:“一片孤云不露丑,白云儿倚青山父。鹤巢露滴梦初回,新月半钩升万户。”木庵永曰:独向沧溟截众流,等闲舞棹掷金钩。白云不露烟波阔,横笛一声天地愁。

制心一处

【大悲心咒行法实】

诵此神咒者,广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净室,澡浴清净着新衣服。制心一处,更莫异缘。

进止有常处

【西汉书】

霍光为大将军,每出入下殿门,进止有常处。郎仆射常识视之,不失尺寸。资性端劲如此。

不变异处

【颂古联珠】

曹山辞洞山。山问曰:“子向甚么处去?”师曰:“不变异处去。”山曰:“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丹霞淳曰:家家门掩蟾蜍月,处处莺啼杨柳风。若谓纵横无变异,犹如掷剑拟虚空。

不落别处

【颂古联珠】

庞居士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十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士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真净文曰:“庞公全提,滴水滴冻。药山音黎,两眼定动。机不发时,一场困梦。本自天真,阿谁解用。”上方益曰:“全禅相送庞公,正值满天雪下,片片不落别处。可怜有口如哑,直饶握得成团。鹞过新罗去也。解道前路善为,免得东打西打,也大奇。三年留客住,莫待去时饥。”冶父川曰:“三尺寒光射斗牛,莫邪提处鬼神愁。蛮夷不识将军令,误入重围血颈流。”石溪月曰:“头上漫漫,脚下漫漫。拄定即易,瞥转还难。金刚宝剑逼人寒,不堕机锋句外看。”云居悟曰:“落在雪里,不犯脚手,钉嘴铁舌,也难下口。挥掌雪团劈面来,打着金刚脑背后。”

非干时处

【僧宝传】

真净文因舒王问,诸经旨时处。《圆觉经》独不然。何文曰:“顿成所演,直示众生。日用现前,不属今古。只今老僧与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红三昧,互为宾主,非干时处。”

发踪指示处

【西汉书】

萧何为丞相,高祖以何功盛封为郑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何未有汗马之劳,特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猎追杀兽者狗,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兽耳,功狗也。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莫敢言。指示个歇处

【禅林僧宝传】

龙湖闻禅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

答不在问处

【禅林僧宝传】

风穴沼禅师曰:“问不在答处,答不在问处。”

太学为刍牧处

【东汉书】

翟,顺帝时为将作大匠。上言光武起太学诸生横卷,为海内所集。明帝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熹以为太学辟雍宜兼存,故并传至今。顷者颓废,至为园采刍牧之处,宜更修缮,帝从之。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立碑铭于学。

有过人处

【颂古联珠】

靳州五祖山法演禅师,嗣白云端。初谒浮山远和尚,远一日语师曰:“吾老矣!恐虚度子光阴,可往依白云。此老虽后生,吾未识面,但见其颂临济三顿棒话有过人处,必能了子大事。”师潸然礼辞。至白云,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话请问,云叱之,师领悟。献投机偈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又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云特印可。脉庵演曰:山前田地卖还买,松竹清风痛自怜。堪笑梦中夸富贵,觉来那直半分钱。竹屋简曰:忍死叮咛见白云,一杯鹤酒十分斟。若教不饮空归去,田地无由见陆沉。又卒风暴雨忽迷踪,撞入浮山网子中。纵得白云提得出,依然只是卖柴翁。防护风寒数处《吴志·吴纪》:陟使魏,司马文王谓曰:吴自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道里甚远,难为坚固。”陟曰:“疆界虽远,而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有八尺之躯,防护风寒亦数处耳。”梁松之曰:“若曰譬如金城万雉,所急防者四门而已。方陟此对,不犹愈乎!”

无著手处

【晋书】

杜预伐吴,累克城邑。议者更俟来冬大举。预曰:“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无措手处

【后周书】

宗室宇文孝伯,宣帝诛之。隋文帝后谓高曰:“孝伯实有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辈无措手处也。”

无下箸处

【晋书】

何曾位太宰,性豪奢,厨馔滋味过于王者。每设燕见不食大官所设,帝辙命取其食,蒸饼不拆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人以小纸为书者,勒记室勿报。其子劭亦有父风,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

晋任恺,初尚魏明帝女。至武帝时为侍中,恶贾充为人,每裁抑焉。充乘间言恺为吏部尚书侍觐转希毁谤益至。谓恺豪侈用御食器,有司捡檄,是恺妻斋长公主得赐魏时御器也。免官,恺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初何劭以公子每食必尽四方珍馔,恺乃逾之,一食万钱,犹云无可下箸处。

无栖泊处

【颂古联珠】

润洲鹤林玄素禅师,有僧敲门。师云:“谁?”僧云:“是僧。”师云:“莫道是僧,佛来也不著。”僧云:“为甚么不著?”师云:“无栖泊处。”松源岳曰:“十月清霜重,临风彻骨寒。苦无栖泊处,摆手出长安。”自默恭曰:“个佛来也不著,骨头节节是黄金。不消三拜勘破了,鹤泪空山竹满林。”

觅个住处

【颂古联珠】

赵洲谂禅师到云居。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曰:“什么处住得?”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曰:“与么即和尚自在取。”师又到茱更。更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去?”师曰:“什么处住得?”更云:“老老大大住处也不识。”师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扑。”掩室开曰:展阵开旗各运谋,箭锋相敌未轻休。等闲露出反身句,直得千江水逆流。率庵琮曰:突出山前古寺基,赵州闻得便攒眉。寥寥今古无人共,一片断云天外飞。

没着文章处

【老学庵笔记】

吕吉甫在北都,甚爱晁之道。之道方以元符上书责官,吉甫不敢荐。谓曰:“君才如此,乃自滔罪籍,可惜也。”之道对曰:“咏之无他,但没着文章处耳。”其恃气不挠如此。

读书无用处

【吴虎臣漫录】

程伯淳言:令僧家读一卷经,便要经中道理受用。儒者读书却只闲读了,都无用处。

诗体有定处

【梦溪诗话】

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言以原道,命意曲折,后予以此既考古人法度。如杜甫赠韦见素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故使人静听而具陈之。自云:“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皆儒冠事业也。”自云:此意竟萧条至蹬无踪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备,故已有是诗矣。然必言其所以误者,于是有厚愧真知之句。所以真知者,谓传诵其诗也。然宰相职在荐贤,不当徒爱人而已,士故不能无望。故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果不能荐贤,则去之可也。故曰:“焉能心怏怏,只是走。”又将去海而去秦也。然其去也,必有迟迟不忍之意。故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则所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碍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夫如此,是可以相忘于江湖之外,虽见之亦不得而见矣。白鸥波浩荡,万里谁能驯。终马此诗前贤录为压卷,盖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如此,其他皆谓之变体可也。

左传害理处

【容斋三笔】

《左传》:有害理处。《左传》:议论遣辞颇有害理者,以文章富丰之故,后人一切不复言。今略疏数端以箴其失。《传》云: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二于号。杜氏谓不复专任郑伯也。周公于于王孙苏争政,王叛王孙苏,杜氏曰:叛者不与也。夫以君之于臣而言二与叛,岂理也哉!晋平戎于王单,襄公如晋拜成,刘康公徼戎将,遂伐之。叔服曰:背盟而欺大国,不义。晋范吉射赵鞅交兵。刘氏范氏世为婚姻。苌弘事刘文公故周与范氏赵鞅以为讨。夫以天子之使出聘侯国而言拜成,谓周于晋为欺大国诸侯之卿。跋扈于天子而言讨,皆于名分为不正。其他如晋邢侯杀叔鱼,叔鱼兄叔向数其恶而尸诸市,其于兄弟之义为弗荐矣。而托仲尼之语云:杀亲益荣。杜氏又谓荣名益已,以弟陈尸为兄荣,尤为失也。

题目出处

【玉堂纪事】

印书笺题,本为晚学设,不为无益。然而所试诗赋题目,或出经史、传纪、注疏、文集,诸子百家,难以遍知。今乃揭示本文其法亦善矣。唐时试题不具出处,如《孤竹管赋》满场不知出《周礼》,甚可笑也。彼有经义亦效笺题,果何为也?矧治经人所业专一,若不识出处,缪妄之甚。兹固所当略也,主文已当缺然。

韵要出处

【岩溪诗话】

刘禹锡嘉话云:“作诗押韵要有出处,近欲押一饧字,六经中无此字,唯《周礼》‘吹箫处’,注有此一字,终不敢押。予按禹锡历阳书事诗云“:湖鱼香胜肉,官酒重如饧。则何尝按六经所出耶”!《洛阳伽篮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酿酒,盛暑曝之日中。经旬不坏,当时谓之“鹤觞白堕”,乃人名。子瞻诗云:“独看红蕖倾白堕。”《石林避暑录》云:若以白随为酒,则醋浸曹公汤寻右军可也。予按《文选》魏武帝《短歌行》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康亦作酒,人而选诗,遂以为酒用。东坡岂祖是耶?

何须出处

【老学庵笔记】

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欢。初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揭榜见东坡姓名,公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中皆同处

【东汉书】

陈愍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注:庞射有秘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和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

器玩同处

【晋书】

陆云与兄平原书曰:“一日按行曹公器物书刀五枚,琉璃笔一枝。”景初二年七月七日,刘婕妤云:“见使此人怅然”按魏武于汉为相,不得有婕妤。又景初是魏明帝年,如此,则文帝物也。与曹公器玩同处,故致舛杂。

知酒肉处

【白氏六贴】

赵达如故人家,具食,食毕,主人曰:“乏嘉肴无以叙意。”达因取双箸再三纵横曰:“君东壁下有美酒一斛,鹿肉三斤。”主人惭曰:“以卿善射,故相试耳。”

知鹅肉黑白处

【晋书载记】

苻坚从子朗,字允达,为青州剌史。或人杀鸡食之。朗曰:“此鸡栖半露。”检之亦验。又食鹅肉,知黑白之处。人不信,记而试之,无毫厘差。

枕席有涕泣处

【东汉书】

冯异为光武司隶主簿,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

食灸不知口处

【晋书】

司马流与苏峻战,食灸不知口处。

巢窟在何处

【南史】

齐谢沦为吏部尚书,时王晏为尚书令。晏尝呼沦共载。沦正色曰:君巢窟在何处。

居穷僻处

【西汉书】

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种瓜温处

【汉书】

《儒林传》:新丰有愍儒乡,秦既焚书,拜诸生为郎七百人。密令冬种瓜骊山坑谷中温处,瓜成,诏博士诸生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至。方相难所更法不决。因发机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印复故处

【事类合壁】

裴度平章中书失印,度自如,左右曰:“复于故处得印。”度不应。或问其故。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卷耳。急则投诸水火,缓则复还故处。”人服其识量。

独无闲处

【史记】

汉文谓冯唐公曰:众我独无闲处。

转法轮处

【释迦谱】

世尊思惟王师大臣所遣侨陈如等五人瞻视我者皆悉聪明,为此五人先开法门。又自思惟,古昔诸佛轮法轮处在于波罗柰国,鹿野苑中。又此五人亦在于彼,我今应往至其往处,转大法轮。

华严七处

【华严经】

菩提场、普光殿、忉利天、夜摩天、昼率天、他化天、逝多林,是为七处也。

陵谷代处

【资治能鉴】

后汉桓帝以灾异诏问消复之术,杨赐对曰:今缙绅之徒委伏畎亩,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委揖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画楼咕酒处

【禅林僧宝传】

法昌遇和黄龙南偈曰:葫芦棚上挂冬瓜,麦浪堆中钓得虾。谁在画楼沽酒处,相邀来吃赵州茶。

龙移他处

【僧宝传】

重云晖山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晕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亦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

牵牛凉处

【魏志】

管宁,有牛暴田为牵著凉处,自为饮食过于牛主。

【隋书】

李士谦,有牛犯其田,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读书处

【沣阳志】

车武子读书处:父老相传此地灵,断碑没墨水云腥。只今几载兰江上,老尽秋风不见萤。

【元刘将孙养吾集】

读书处记:丞相信公之季弟称文堂,蚤赞困谋,开朝迹。及丞相留燕山,与书如诀曰: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隐当若之何?山中读书可矣。其它日为管宁,为陶潜,使千载之下,以是称吾三人。文堂受言服膺,读书深密,无故山以外之迹,随寓以读书处扁之。岁年腕晚坐念喟然,往帛书随手裂去,曷其使来者不忘?亦惟是笔墨传著以贻永久。乃录副墨视予命之记。呜呼,书尽在文山矣!尚何言?抑有书以来,凡具耳目心知者,孰不知读,而古今高材显仕则有之矣。谓非书之效不可,而可谓之能读者几。书一也,而读者异焉。子骏白头国师,传极群书以为之资。此亦一读书也。阿瞒飞扬郁抑,而欲名山精舍为二十年规。此亦一读书也。书何与?于人事而有遗恨者矣!意者书亦不能无憾于此也。书非以资读,而读者亦若有福。昔人有罢相,而或诮其胸中欠读数百卷者。有入翰林,而恨其太蚤不得老者,虽如莱公精忠大节,犹有置不满于此,则书有不及读者矣。前史贤相,或再问再不知或讲井田礼乐有厚惭以至《论语》半部断章称相,业不可及,则书有必读者矣。书何假于读,而犹有不暇与不足,则书何负于世哉!呜呼,书之效可睹矣!事业有不在于学问,而学问各自为是非。向微千钧一镂,犹有信公若而人,则教忠孝永已如清谈,而羲农以来为有馀愧矣。然则今之所为读者何书也?是则有可言者矣。载籍以来,自删定笔削而后成书,泛而为诸子百家,私之为传授,为专门名家,为训诂章句,为贴义套括,一反之为亲说。大明之为理学,墨守者局师说,尊统承;择便者借光宠,捷功利;巧者媒禽犊,曲阿世;浅者拾土梗,供辞章;最下又疣赘给科举。三千年间读书者具是矣,孰能反而求其初,孰能通而会其极?呜呼,其自三代以来,前修往哲,晦明绝续,毫分缕析,以至斯世也。其亦幸而汉唐以下,而无议论之多门,场屋之遗累,以及此时也。学术之异同,不待辨而唯是之归;义理之择执,不必泥而唯善之师。观于正大而得天地之所与立,揆之心脑而得圣贤之所与同。夫岂呻其占毕诵其糟粕之谓而已哉!文堂之于读书也,既进而不愿为河汾之十策,又幸退而不必如邴根矩之教辽东,比幼安藜床膝穴则彼良苦,视渊明赋山海自遣则此有馀。其所自得者,丞相之所不能教而吾亦不能得于言也。虽然,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文堂之善其身足矣!兹名兹志又将以遗于方来,以之承家,以之教子,如斯而已乎!其于用世,亦有政自不免者乎!抑此为读书言之也。其使观雪窖之帖,而兴于今昔之故,以予文其间岂不足以有感也!是则异夫世之所谓读书者这撰矣。斯其不负信公之教也欤。文堂,名璋。字诸子。力学喜属辞,皆读书之效云。此帖九百七十八字,慷慨而恻情至谊尽。百世之下,诵之者犹流涕也。别为刻藏此处。于是信公去世二十有三年矣。大德第八重九书。

【国朝贝廷臣】

《题江集》:题山阴读书处:兰亭修禊处,爱尔好林泉。闭户不曾出,读书浑小眠。青山秋气早,绿树午阴圆。何日期相遇,西陵一问船。

涤砚处

【元一统志】

诸葛武侯涤砚处,在沅江县西四十里卧龙寺。

托身处

【唐刘长卿集】

小鸟篇上裴尹御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

【颂古联珠】

首山念因僧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怪你一问迟也。”投子青曰:未语能明迷悟情,发言方表赤心人。只贪进步求名玉,争信灵苗不受春。

【修忏要旨】

然须预识标心之处进行之门,所谓圃常正信也。

难眠处

【晋书】

郭子许侍郎,顾司空俱作王丞相从事,尝夜在丞相所饮,二人欢极,丞相便使入已帐中眠。顾至晓犹展转不得熟寐,许上床便大鼾。丞相语诸客曰:“此中亦是难眠处耳。”

忏悔处

【修忏要旨】

行人亲迎良师学忏悔处,即不思议境理观所诣之处也。

亲切处

【颂古联珠】

风穴沼因僧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须弥南畔齐打鼓,贺兰山前筑皮毯。”投子青曰:亲切曾伸问老翁,东山歌唱北山吟。弄潮须是吴江客,别语还他汉地人。首山念因僧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吾九尽日又逢春。”曰:“毕竟如何?”师曰:“冬到寒食一百五。”投子青曰:日暮阴云郊野深,重阳到后菊花新。不困西峤残水尽,争得东山一带春。

紧要处

【颂古联珠】

雪峰存因僧问紧要处,乞师指示。师曰:“是甚么?”僧于言下大悟。云门云:“雪峰向你道什么?”圆悟勤曰:雪峰骑骏马,云门跨驴儿,一踢一踏相奔驰。长安有路非无路,夜半行时人不知。又曰:无量劫来是个甚么?觏面金提,几乎蹉过不蹉过,土苴堆头且高卧。

有长处

【颂古联珠】

云门偃曰:平地上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是好手。时有僧出云:“与么则堂中第一座有长处也。”师曰:“苏噜苏噜。”水庵曰:举手攀南斗,移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须是个般人。虚堂隐曰:声如鸣玉静边门,谁信幽人不见君!花到海棠将寂寞,绣衣犹把麝香熏。断桥伦曰:将军有令闪旌旗,胡骑纷纷顿失威。纵有突然骁骤者,有知身已蹈重围。

无学处

【颂古联珠】

云居因僧问全无学处,如何立身?师曰:“无立身处。”曰:“佛事何劳?”师曰:“不同兴化。”投子青曰:苔殿烟收紫气旋,拱班宸幄退尧年。凤楼不宿桃源客,岂并金光嘱汉天。

向何处

【唐刘长卿集】

夕次担石湖,梦洛阳亲故。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

择吉处

【刘熙释名】

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

吃饭处

【五代史】

《晋李后传》:耶律德光曰:可无忧,管取一吃饭处。

不毛处

【孔白六帖】

《刘禹锡传》:叙张九龄为宰相建言,放臣悉徙五溪不毛处。然九龄自内职出,始安有瘴疠之欢!罢政事守荆州,有拘囚之思。身出荒陬一失意不能堪,矧华人士族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

深深处

【颂古联珠】

京兆白云善藏禅师僧问如何是深深处?师曰:“矮子渡深溪。”丹霞淳曰:“白头童子智尤长,半夜三更渡渺茫。任运往来无间断,不消船艇与浮囊。

真一处

【大还宝章】

真一处中黄宫。分身三处《法花珠林·潜道篇》云释宝志公迹多异,有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出。”又至其常所造广候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寤。”使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三好处

【止观】

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擞,三兰若伽蓝;若离三处,馀则不可也。

四念处

【四教仪集注】

四者,数也。念者,观慧也。处者,境也。今言四者:人于五阴起四倒,故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举四倒故言四也。

四居处

【显扬圣教论】

四居处,广说如经:一慧居处,三谛居处,三舍居处,四寂静居处。

五易处

【贾谊新书】

豫让寡面变容,吞炭变声,必执襄子一岁而五易处。

内六处

【大集法门经】

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外六处

【大集法门经】

谓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十二处

【楞严经注】

言:处者,盖六根。是受六尘所入之处。六尘,是受六根所入之处。则根尘互为所在之义,故名十二处。又曰:色与见二处,听与声二处,嗅与香二处,尝与味二处,身与触二处,意与法二处,十二处俱虚妄。有相因缘,非自然性。

鸟飞处

【唐刘长卿集】

武丘寺:仰见山僧来,遥从鸟飞处。

知杖处

【玉融新对】

广字函高僧传曰:释昙霍蔬食苦行,从河南来至自西平,特一锡杖,令人跪之。云:“此是波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终莫能测。

是道处

【须真天子经】

问何所处是道处?文殊答言:寂静是道处。

近离甚处

【碧岩录】

圆悟勤禅师,举仰山问僧近离处。天下人一般也要问过,因风吹火,不可不作常程。僧云:“庐山。”石头人虽得。山云:“曾游五老峰么?”因行不妨掉臂,何曾蹉过。僧云:“不曾到。”移一步面赤不如语直也似忘前失后。山云:黎不曾游山。太多事生惜取眉毛好,这老汉着甚死急!云门云:“此语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杀人刀,活人剑,两个三个,要知山上路须是去来人。验人端的处,下口便知音。古人道:“没量大人向语脉里转却,若是顶门具眼,举着便知落处。”看他一问一答,历历分明,云门为什么却道此语?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古人到这里,如明镜当台,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一个蝇子也过他监不得。且道作么生是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也不妨险峻,到这田地,也须是个汉始可提掇。云门拈云:“这僧亲从庐山来,因什么却道黎不曾游山。”沩山一日问仰山云:“诸方若有僧来,汝将什么验他?”仰山云:“某甲有验处。”沩山云:“子试举看。”仰山云:“某甲寻常见僧来,只举拂子向伊道:‘诸方还有这个么?’待伊有语,只向伊道这个即且置,那个如何?”沩山云:“此是向上人牙爪岂不为好?马祖问百丈:‘什么处来?’丈云:‘山下来。’祖云‘路上还逢着一个么?’丈云:‘不曾’。祖云:‘什么不曾逢着?’丈云:‘若逢着即举似和尚。’祖云:‘那里得这消息来?’丈云:‘某甲罪过。’祖云:‘却是老僧罪过。’”仰山问僧正相类此。当时待他道曾到五老峰么?这僧若是个汉。但云:“祸事。”却道不曾到。这僧既不作家,仰山何不处令而行,免见后面许多葛藤。却云黎不曾游山,所以云门道此语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若是出草之谈,则不恁么。出草入草,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半开半合他也恁么我也恁么谁解寻讨?顶门具一只眼黎不解寻讨。白云重重,千重百匝,头上安头。红日杲杲。破也瞎举眼即错。左顾无瑕,瞎汉依前无事,你作许多伎俩作什么。右盼已老。一念葛年过。君不见,寒山子,癞儿牵伴。行太早。也不早。十年归不得,即今在什么处灼然。忘却来时道。梁侬得自由,放过一着便打,莫做这志前失后好。出草入草,谁解寻讨?雪窦却知他落处,到这里一手抬,一手搦。白云重重,红日杲杲,大似草茸茸,烟幕幕。到这里,无一丝毫属凡,无一丝毫属圣,偏界不曾藏,一一盖覆不得。所谓无心境界,寒不闻寒,热不闻热,都卢是个大解脱门。左顾无瑕,右盼已老。懒瓒和尚,隐居衡山石室中,唐德宗闻其名,遣使召之。使者至其室,宣言天子有诏,尊者当起谢恩。瓒方拨牛粪炎寻煨芋而食,寒涕垂顾,未尝答。使者笑曰:“且劝尊者拭涕。”瓒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耶!”竟不起。使回奏,德宗甚钦叹之。似这般清寥寥,白的的,不受人处分,直昌把得定,如生铁铸就相似。只如善道和尚遭沙汰后,更不复作僧人,呼为石室行者。每踏碓忘移步,僧问临济:“石室行者忘移步,意肯如何?”济云:“没溺深坑,法眼圆成实性。”颂云:“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月夜,任运落前溪。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画在,元是谢家西。”雪窦道:“君不见,寒山子,行太早。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寒山子诗云:“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班白人,劳唠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永嘉又道:“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到这里,如痴似兀,方见此公案。若不到这田地,只在语言中走,有甚了日。又垂示云:透出生死,拨转机关。等闲截铁斩钉,随处盖天盖地。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试举看。举云门问僧:“近离甚处。”不可道西禅探竿影草,不可道东西南北。僧云:“西禅。”果然实头,当时好与本分草料。门云:“西禅近日有何言句。?欲举,恐惊和尚深辨来风,也似和尚番似寐语。僧展两手,败阙了也。勾贼破家,不妨令人疑着。门打一掌。据令而行好打快鞭难逢僧云:“某甲话在。”你待要翻叹那,却似有才旗夺鼓底手脚。门却展两手。岭驾与青龙不解骑。们无语。可惜。门便打。不可放过,此棒合是云门吃。何故?当断不断,返招其乱,阁黎合吃多少放过一著,若不放过合作么生?云门问:“这僧近离甚处?”僧云:“西禅。这个是当面话。如闪电相似。”门云:“近日有何言句?”也只是平常说话。这僧也不妨是个作家,却到去验。云门便展两手。若是寻常人遭此一验,便见手忙脚乱。他云门有石火电光之机,便打一掌。僧云:“打即故是。争柰某甲话在。”这僧有转身处,所以云门放开,却展两手。其僧无语。门便打。看他云门自是作家,行一步知一步落处,会瞻前亦解顾后,不失踪由。这僧只解瞻前,不能顾后。颂云:“虎头虎尾一时收,杀人刀,活人剑,须是这僧始得。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凛凛威风四百州。”坐断天下人舌头,盖天盖地。却问不知何大岭,不可盲伽瞎棒,雪窦元来未知在黎相似著也。师云:“放过一着。”若不放过。又作么生?尽天下人一时落节,击禅床一下。雪窦颂得此话极易。会大意只颂云门机锋,所以道虎头虎头一时收。古人云:“处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雪窦只据欤结案。爱云门会据虎头,又能收虎尾。僧展两手,门便打,是据虎头。云门展两手,僧无语。门又打,是收虎尾。头尾齐收,眼似流星,自然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直得凛凛威风,四百州直得尽大地世界风飒飒地。却问不知何太险,不妨有险处。雪窦云:“放过一著。”且道如今不放过时又作么生?尽大地人总须吃棒。如今禅和子,总道等他展手时,也还他本分草料。似则也似,是则未是,云门不可只恁么教你休也。须别有事在。又垂示云:“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所以道若向上转去。直得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普皆饮气吞声,若向下转去,醯鸡蠛蠓蠢动含灵,一一放大光明,一一壁立万仞。党或不上不下,又作么生商量?有条攀条,无条攀例,试举看。举睦州问僧近离甚处,探宰影草。僧便喝。作家禅客,且莫诈明头,也解恁么去。州云:“老僧被汝一喝。”蹈虎之机,猱人作么?僧又喝。看取头角,似则似,是则未是,只恐龙头蛇尾。州云:“三喝四喝后作么生?”逆水之波,未曾有一人出得头入那里去。僧无语。果然摸索不著。州便打云。若使睦州尽令而行,尽大地草木悉斩为三段。这掠虚头汉。故过一着,落在第二。大凡扶坚宗教,须是有本分宗师眼目,有本分宗师作用。睦州机锋如闪电相似,爱勘座主。寻常出一言半句,似个荆棘丛相似,着脚手不得。他才见僧来便道见成公案。放你三十棒。又见僧云上座。僧回首,州云:“檐板汉。”又示众云:未有个入头处,须得个入头处,既得个入头处,不得辜负老僧。睦州为人多如此。这僧也善雕琢,争柰龙头蛇尾。当时若不是睦州,也被他惑乱一场。只如他问近离什么处,僧便喝。且道他意作么生?这老汉也不忙,缓缓地向他道,老僧被汝一喝,似领他话在一边,又似验他相似。斜身看他如何,这僧又喝。似则似,是则未是,被这老汉穿着鼻孔来也。遂问云:“三喝四喝后作么生?”这僧果然无语。州便打云:“这掠虚头汉。”验人端的处,下口便知音。可惜许这僧无语,惹得睦州道掠虚头汉。若是诸人被睦州道三喝四喝后作么生?合作磨生祗树免得他道掠虚头汉。这里若是识存亡,别休咎,脚踏实地汉,谁管三喝四喝后作么生?只为这僧无语,被这老汉便据疑结案,听取雪窦颂出。两喝与三喝。雷声浩大,雨点全无,自古至今,罕有人恁么。作者知机变。若不是作家争验得,只恐不任么。若谓骑虎头。囡瞎汉,虎头如何骑?多少人恁么会也有人此这见解。二俱成瞎汉。亲言出亲口,何止两个自领出去。谁瞎汉?教谁辨赖有末后句,泊乎赚杀人。拈来天下无人看。看即不无觑着即瞎,闾恭若着眼看则两手捂空。恁么举且道是第几机。雪窦不妨有为人处,若不是作者只是胡喝乱喝,所以古人道:“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时一喝却作一喝用,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兴化道。”我见你诸人,东廊下也喝,西廊下也喝,且莫胡喝乱喝,直饶喝得兴化上三十三天,却扑下来气息一点也无。待我苏醒起来,向汝道未在何故,兴化未曾向紫罗帐里撒真珠与你诸人在,只管胡喝乱喝作什么?临济道:“我闻汝等总学我喝。我且问你,东堂有僧出,西堂有僧出,两个齐下喝,那个是宾,那个是主?你若分宾主不得,巳后不得学老僧。”所以雪窦颂道作者知机变。这僧虽被睦州牧他,却有识机变处。且道什么处是这僧识机变处?鹿门智禅师点这僧云:“识法者惧。”岩头道:“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黄龙心和尚道:“穷则变,变则通,这个些子是祖师坐断天下人舌头处。你若识机变,举着便知落处。”有般汉云:“管他道三喝四喝作什么,只管喝将去。说什么三十二十喝,喝到弥勒佛下生谓之骑虎头。”若恁么知见,不识睦州则故是要见这僧大远在。如人骑虎头,须是手中有刀,兼有转变始得。雪窦道:“若恁么二俱成瞎汉。”雪窦似倚天长剑,凛凛全威。若会得雪窦意,自然千处万处,一时会便见他。雪窦后面颂,只是下注脚。又道谁瞎汉,且道是宾家瞎,是主家瞎,莫是宾主一时瞎么?拈来天下与人看,此是活处。雪窦一时颂了也为什么,却道拈来天下与人看。且道作么生看。开眼也著,合眼也著,还有人免得么。

一生补处

【四教仪注】

一生捕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此一生,即补妙觉之处。观音玄记云:犹储君之义也。

纯阳极处

【云居子词】

轻清之无,凝结不住,升上脑宫,纯阳极处。

那处

【左传】

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厨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注:那处,楚地。

纳城处

【云南志】

纳城处,在曲靖府陆凉州。系坊郭卿镇名。

【唐韩致光集】

两处楼上淡山横,楼前沟水清。怜山又怜水,两处总牵情。

【宋邓绅伯诗】

《清处为书记》:曾鲁卿作。小竹聊须长,闲花懒复栽。泉声洗歌吹,云气障尘埃。籁静初香袅,琴横月上来。有昌闻警露,梦觉自蓬莱。

【张横渠诗】

乐处乐处加功勉处行,事无甘苦必心亨。纲衣容有文章在,低首时人莫怨争。

【僧文向诗】

静处常于静处著闲身,别是清虚冷淡人。禅里断除千种法,吟中消受一生贫。声名岂必存编简,林壑从来有隐沦。云月溪山无限景,对馀一一意皆真。

【江湖续集】

是处是处堪弹铁,今朝又起单。潮高疑地窄,芦矮信天宽。阡陌嘉禾种,茅茨钓月湾。一风飘夕照,仿佛见青山。

【卫宗武集】

耕渔处清涟万顷亭为湖,湛湛一镜涵太虚。其旁鳞次田莓莓,四望沃若背膏腴。蔬畦麦陇间碧树,洲萍岸蓼连平芜。水村落照晚钟寺,中有一山成画圃。郑谷无此宽闲土林,严濑无此浩渺区。更于何所堪下钓,更于何所堪荷锄。谁与卜筑于此居?峨然其冠孔氏徒。时哉不偶堪豚世,垂缗把来以自娱。兴来风月入吟啸,错落吐出鲛盘珠。人惟内省有足乐,眇视外物刍狗如。膏梁于此且不愿,况为鲔而施。则知之子命名者,是特寄意耕与渔。岂亦伯成子高之在野,庄周濠上之观鱼!

【艾性夫剩语】

陈庭翠水竹清处晴波漾文绮,风篁弄家声。居然三市中,着此一段清。幽人自地偏,淡趣由天成。洗耳日以静,抱节日以贞。从君得三绝,与我增双明。

【僧文向集】

万山深处万山深处绝宣哗,野鹤孤猿共此家。莫使游尘污泉石,有妨闲客卧烟霞。寒衣绿芰千层叶,饥食青松数树花。无可破除无可羡,清贫却是好生涯。

【刘龙洲集】

登凌云高处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云霄最上头。方识乾坤真转谷,好知身世付虚舟。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更欲杖藜穷地望,眼中何处认神州。

【江湖后集】

寄题江湖稳处缚屋求于稳处宜,到门还似上船时。江湖未必风波险,平地风波险不知。

【艾可叔诗】

次韵赵绣使题金鳌稳处突兀霜崖俯雪洲,时时登览唤渔舟。溪分南北地初合,月在山间天共流。三两可人曾此会,百千年后复谁游。桑田不变金鳌健,只恐吟翁白尽头。

【兰雪轩诗集】

题湖山佳处彭蠡西南庐异东,水云终日气蒙蒙。八江水泻添春绿,五老云来带晚红。樵路才岩洪井近,仙源迢迁武陵通。何由白发长松下,共倚渔舟弄晚风。

【陆子方集】

溪山佳处子昂为宣城友人书浊流不受美女鉴,丑石乃似顽夫形。行尽溪山千百里,只宜此地结茅亭。岩花半识元晖面,溪声细和谪仙诗。行云流水自今古,渔叟樵童了不知。

【元王逢梧溪集】

题程达观外史洞云深处洞云深处神仙宅,空翠不收常画冥。金鹊尾横香按静,青蛇影卧土花腥。天坛瑞草敷雷雨,石窦寒泉注月星。更辟一毡高夹地,迟予来守内黄庭。

【鲜于福元诗】

题高万里竹荷清处幽人结亭在休许?荷花参差竹深处。红香染染翠阴阴,满贮秋声与凉露。黄尘六月汗流浆,脱巾小扇八尺床。先生一笑枕书卧,仰看芦日摇波光。平生雅趣爱林壑,是是萧闲有真乐。石桥不许俗人来,终日相亲只猿鹤。万钉何羡带十围,口腹宁愿充甘肥。有竹正尔可无肉,有荷岂不堪为衣!玉版羹碧桶酒,众人不知君独有。更卫寒雪看竦梅,仍对春风赋垂柳。既不似子猷惟种竹一园,又不学濂溪但说莲一篇。满前花木供啸咏,四时景物俱天然。竹君子、莲君子,非君而谁可称此!淤泥不染岁寒青,请以君子名斯亭。

【张思廉诗】

何处何处情怀好,清溪白宁袍。晚烟浮树动,秋气挟天高。草阁惭卿辈,筑枝属我曹。天空清可鉴,凭槛数纤毫。

【廉文靖公集】

题吉安佑圣圣观山水胜处并引馆友竹所李君携诸彦题山水胜处篇什梓已成集,复诿予诗其上。且予未到其处,不识所谓山水。主人独清谏师者,而护观其诗数首。瞻澹闲逍,足人吟习。盖犹龙氏之魁伟者!因为寓二绝句。芬我生平丘壑心,每闻胜概欲登临。何时解组林亭上,细咏云山万古音。玄关本与世无同,胶扰纷纭总若冲。茶灶炉薰蔬笋外,息机吾与坐谈空。

【国朝释沏全室集】

《翠微深处》:这日东杰上人作翠微深处乱山中,筑室闲依桂树丛。夜榻泉鸣空涧雨,晓檐花落满林风。窗含细霭衣长润,桥拥浮槎路不通。异域十年天万里,几番归梦海云东。《竹梧深处》为阳陈县丞作竹梧深处可盘桓,静爱枝头语凤鸾。好似湘江春雨重,岂同金井晓霜寒。无人不道堪题句,有客从教径造看。三载哦松水上,几回飞梦绕琅。

【顾禄诗集】

题王叔闰怡云处岭上浮云日往还,高人相对自怡颜。青边半露天垂野,白处浑疑雪满山。变化不随龙出去,悠扬长与鹤俱闲。几时念我能持赠,要看纟因起座间。题徐樨继周村僻处南州徐樨播高名,几代英孙骨尚清。三辟已辞朝士荐,一黎甘偶野人耕。柴门半掩闲花落,苔经斜通暗草生。莫笑相过忘礼法,瓦盆盛酒竹根倾。题胡彦吉先生见山处美人爱闲旷,结屋依林泉。嘉木荫周遭,杂花竞芳妍。有儿能读书,有仆能力田。生涯既已足,幸际平年。时复陶一觞,取乐合自然。出门眄连山,仿佛九点烟。啸歌出尘表,何必希神仙!

【元许有壬至正集】

水调歌头题萧独清山水胜处山水处全胜,消得独清人。神仙定在何处,此处可寻真。山有蓬莱气像,水有瀛洲风物,人是葛天民。习得紫芝老,吟尽碧桃春!四时花,千日酒,一溪云。回头下望浊世,无地不红尘。忆昔垂轺江右,目断丹霞翠壁,底事走。今日送君语,聊为自移文。佛说无上处经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氽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无上处汝等谛听,当为汝说。诸比丘白佛:“唯然,受教。”佛告比丘:“三无上处者:一佛无上处,二法无上处,三僧无上处。若诸众生两足四足,无足多足,若色无色,若想无想,非想非无想,如来于中说无上处。诸比丘!若有众生能于佛无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报。诸比丘是名初无上处。复次,诸比丘!于有为无为,色无色法,离欲法,为无上处。诸比丘!若有众生能于此法无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报。诸比丘!是名第二无上处。复欠,诸比丘!僧无上处者,若僧若群,若丛聚,若徒众中,如来弟子,僧为无上处。诸比丘若有众生能于此僧无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报,是名三无上处。”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说处处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佛言:“道人行道,若嗔恚意起时即当制,已制便念善:是为道人行。若布施财则得之,便计无常,不随身犯,谓不犯杀盗淫:是为不随身犯。出恚者,口亦不言,意亦不念:是为出恚意中大深声者。譬如人作盗,说言:‘汝所作大无状,是为意中大深声。”佛言:“味味次第者所食物外合之,内分别。具味,今不错误:是为味味次第菩萨。所以得知者,前世所食敢,皆先上父母,道人然后自食,是故得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言:“菩萨用四事,得四无所畏:一者自身所知,亦欲使人悉知;二者教人无厌极;三者等心无所藏匿;四者为人说经从后不悔。是为四事。佛亦用四事,得四无畏:一者如法说,二者不受他人物,三者等心,四者戒具。”佛言:“复有四无所畏:一者如事说,二者无所爱惜,三者神足,四者不与人共争。佛得顶中光日用者,有三因缘:一者然灯施佛寺,二者爱乐明经,三者解人疑结。佛举右手,有四因缘:一者用恶人无反复故,二者以善人有反复故,三者现教,四者语人无作恶。佛举右手,复四因缘:一者欲合十方人,皆来学道随行意;二者为欲示人,我所行福今得是相;三者劝人皆令持戒;四者威仪自。亦为不欲见人恶态,是故举右手。佛不著履,有三因缘:一者使行者少欲,二者现足下轮,三者令人见之欢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缘:一者见地有虫蚁故,二者地有生草故,三者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正。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缘:一者本行四等心,欲今一切安隐地住水上,水中有神,虫蚁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隐,同心志意,是故卑者为高,高者为卑;二者诸天鬼神行福,为佛除地故,高下为平;三者佛为菩萨时,通利道径桥梁度人故,从是得福,故高下正平,欲今人意亦。佛不飞行,有四因缘:一者劝弟子欲今精进,二者欲令弟子听经,三者报宿命恩,四者现相:是故不飞行。佛在世时,诸天鬼神龙人民,皆到佛所听经,数千百重行坐前后皆见佛面。所以者何?佛前世时,言语无前后是故无不见佛面者,人卧皆随佛所首,用佛尊故。佛初得道,不食七日,有四因缘:一者念道忘食,二者一心不饥,三者欢喜不渴,四者不念痛痒。思想生死识,是为四欲。使人听经亦。佛袈裟里尘水不着,外垢不着。有二因缘:一者不念一切人恶故,二者见一切人有欲,欲令灭之。佛复浣袈裟者,外垢不着里著,有身故有垢。所以者何?外行已尽,是故垢不着外,内行未尽,是故垢着。用有身故,为内未尽;以有身为罪用,是故不惜身命。所以者何?复惜命用命得道故。佛说八十忆万因缘经,都治人三病:一者贪淫,二者恚,三者愚痴。是三事,分为六故,应六衰。治三病经所以多者,譬如人服药,病不愈,当更服馀药。”佛言:“人意多端,疾转故多经随意疗之,欲使疾解故。佛已得道,复有三病、六忧。六忧者,谓忧六入;三病者,谓心意识,虞受故。佛已得道,有是忧病,何况馀人!殃罪不毕,不得度世;佛业未竟,不得度世。佛弃馀寿二十年,有三因缘:一者同世间人贪身故,二者所教已尽,三者恐恶人诽谤之,得罪重故。便取般泥洹佛度世去,亦不持身去,亦不持意去,但为苦灭耳!地水火风空常在世间,无有断时。佛度世烧身,有三因缘:一者腐烂故,二者虫蚁生故,三者人以香华持兹来得福故。佛笑口有五笑光出者,有五因缘:一者欲今人有所问,因所问益故;二者恐人言佛不知笑故;三者现口中光;四者笑诸不至诚;五者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光还从顶上入者,当示后人大明故。”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间人,皆当从佛得福。今佛度世去,诸世间人民当复从谁得福?”佛言:“叱丘!我虽度世去,经法当在。复有四因缘,可从得福:一者畜生无所食,饲之令得命;二者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者贪穷孤独当护视;四者人独一身行禅念道,无所衣食当给视之: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时身皆痛,便欲度世去。佛谓舍利弗,今说经者有三因缘:一者恐佛去后,人不信馀比丘语故;二者劝弟子意令解佛;尚令比立说经,何况馀人,三者现舍利弗功德,恐馀比丘各自贡高,欲得说经故,是故佛使舍利弗说经。佛度世去后,诸阿罗汉共责数阿难:“佛在世时,欲得水何以故不与?十方一切皆当从佛解脱,汝何以不留佛?莫令般泥洹。佛欲行四神足,止住一劫,亦可百劫,亦可千劫,汝何不劝佛行四神足?”阿难言:“如卿语佛为不得自在耶!当须我言。设使住止一劫在世间,弥勒当那得来?不作佛,佛本行。共学道者有八十亿万人,皆求菩萨道,惟有两人得道耳!一者释迦文,二者弥勒,其馀人有得阿罗汉,辟支佛者。佛忍辱过于地,心软过于水,意坚过于须弥山,功德过于海水,智慧过于虚空,以是故,前得佛耳。佛言弥勒不来下,有四因缘:一者有时福应彼间,二者是间人鹿分无能受经者,三者功德未满,四者世间有能说经者,故弥勒不下。当来下馀,有五亿七千六十万岁。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弥勒时人眼见四千里者。本行十因缘,得一者,不掩人眼明,二者不舍人眼,三者不覆蔽人眼,四者不藏人善,五者不视杀,六者不视盗,七者不视淫,八者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者诸恶事不视,十者然灯于佛寺,是为十事。佛:辟支佛、阿罗汉,是三人法同,行异。佛者为觉意,辟支佛为见因缘知,阿罗汉坐禅乃知。辟支佛为因缘见生死相,自守不敢离行,从见因缘得道,故为辟支佛。佛者为通。行欲度脱人故,故求辟支佛。辟支佛自割身活五百人,以木自刺其颈,见因缘计校如割土,见血是水,见万物皆非常。便取道有辟支佛先世为菩萨,五百劫身,以有三十相,无二相,不及佛。不及佛者,无善权方便故。佛说生死勤苦三恶道事,有黠人意解,便取阿罗汉。虽作阿罗汉,于中最尊,所以者何?用前世行菩萨道,五百劫慈心,欲度十方人故。虽得阿罗汉智慧,能晓方俗语。初为阿罗汉时,不能自觉前世为菩萨。佛便说佛功德,复说阿罗汉功德,乃知佛功德大便自悔,欲转意取佛。佛言已得阿罗汉道,不可复得转。便自悔言:‘我何愚痴?止取阿罗汉道。”佛便为解意,汝智胜馀阿罗汉,智慧不及佛。阿罗汉自断苦,不断他人苦;佛本行自断苦,亦断他人苦,是故不相及。佛言:“舍利弗有三语:悉以知人意,一者鹿分语,二者深语,三者牵语。得是三语,有善意,即见有恶意,亦见有忍意,亦见欲意。从是三语悉知人意。”舍利弗白佛言:“弹指之间,人意有丕十生死。”佛言:“有九百六十生死,复不多,要有三意:有善意,有恶意,有欲意。善意有三百二十,恶意有三百二十,欲意有三百二十。弹指之间,三意并行,合为九百六十生死。除善意三百二十,馀有六百四十生死意。”佛与舍利弗同行。三十七品经,智慧不等者,譬如喘息同。从诸毛孔出入,能觉便但知鼻息气出入。佛所知悉知诸毛孔,舍利弗所知如鼻孔。取舍利弗智,分为十六分,满一佛界,三千大千日月,天下黠人所知不及舍利弗所知一分。取佛智分为十六分,满一佛界中,舍利弗所知不及佛智一分。三十七品行有三辈:有大三十七品,有中三十七品,有小三十七品。意大得大意,意中得中意,意小得小意。深妙具行,三十七品便洞达。何以故?正分分为十六分,人中本十六意,故佛分别,是故不同。舍利弗知一切法语,用时语,护语,守语。佛便谓舍利弗去非时语,用不可寄人故。舍利弗本字优婆替,舍利弗先佛度世去,有三因缘:一为宿命尽,二为不欲见佛度世去,三为无所复度脱。舍利弗行受人饭已,还精舍中,言当偿债,谓当坐禅。念道为偿债,不念道为负债。行受人施,譬如负债未毕复更取。前罪未竟今复造罪。佛言:“食人施,不可不念道,亦自得复益一切用,是故当偿债。”佛言:“舍利弗黠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阿难多闻第一,罗云戒第一,阿那律彻视第一。”佛使目犍连请舍利弗,舍利弗言:“举我带恐不能胜,自犍连便牵带,三千大千日月天地悉动,不能令起舍利弗,便生意当先去到佛所,目犍连从后行先舍利弗至,佛知二人各第一。十方天下比丘,无有如罗云持戒者。罗云持戒,有四因缘:一者自念言我为佛子,二者谓命持多,三者常自念我为沙门,四者持戒常欲胜馀比丘。舍利弗,复持一盂水著海水中,撬捞之,明旦往取故水去。舍利弗尚能如此,何况佛!目犍连为人所挝,不飞去不能得神足故。何以不能得神足用?罪未毕故。佛言弗迦沙王行至十二门,复还不知其身中六分秉意能为道,不知身生意,意生身,不能分别。是佛知可度故,便往从宿,王不知是佛,佛问王行何法?好何道?而衣毛为坚。佛为解身中事空,于是便得道。不悉断,不得阿罗汉。佛言:“诸行者当知意能得道。”佛言:“昔者朱利满台,学经二十四年,得五言解垢下弃离,亦不复忧。何以故?本宿命便见五百佛,悉通知众经。但闭藏经道,不肯教人。后被病二十四日,临死时,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况乃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计!”佛言:“昔有旃那比丘得病,佛使舍利弗往与分卫。舍利弗因问之,汝眼宁有所识不?旃那对言曰:‘眼无有识,但见色识。’生身生病对至,故有病身亦不知死。设身死者,地水火风空皆当灭,但为意识移生耳!佛遣舍利弗行分卫过淫女家,便闭门作治道。谓舍利弗言:“汝不与我共淫者,当入是大火中。”舍利弗报言:“宁入是火中,不与汝共淫。”淫使人堕恶道无有出时,天便来下救之。佛言:“人但不能守戒,若能守者终不忧为邪道所中。”佛言:“昔有一比丘坐禅行道,佛弟难陀饮酒醉,数往来到其边歌戏。比丘白佛言:‘我欲避之去。’佛言不须。’”是难陀于今当得道迹,佛即遣阿难往到其家,摩诃迦叶随其后,舍利弗为说经,目轧连现神足,难陀便欢喜,即得道迹。佛说比丘行道,但当坚心者何忧不得道?比丘闻佛说此语,欢喜意解,便得阿罗汉。佛姑子名须那察多。随侍佛八年,便生念,与我兄弟俱行而独端正,有三十二相,便恶意生。随佛后扫佛迹,不令人见佛相,复于人中说佛无道,但言语中人意耳。舍利弗、阿难闻之,便便愁忧不乐。佛言须那察多不为说我恶,为称誉佛功德耳,言语中人意,有者人意多病故。佛语舍利弗,须那察多不校计但耳,何以故?不计佛有三十二相,光明神足,但降伏邪道,故佛数教诫须那察多,正真之言,是邪侍之俦,是故耳。佛有姑年老,于自作缕织成袈裟持上佛,佛不受,如是复言:佛当哀怜我故当受之,令我得福。阿难白佛言:“可为我受之。”佛语阿难今持与诸比丘僧,我亦是比丘僧,不如与众人,后世当为因缘。今世相见欢喜者,皆是前世亲里善知识。何以故?知之相见意解故。佛言世间人相待但若薄不苦厚。佛言本侍佛者,字弥喜,次字须那察多,次字阿难。佛告诸比丘,我年老,欲得一人侍我,舍利弗、摩诃迦叶、目犍连等,各自愿侍佛。佛言不得摩诃、迦叶。目犍连因禅恩惟,知佛欲得阿难,便呼阿难言,卿当侍佛。阿难言,我不敢往侍佛,我不能侍佛,目犍连言不得不侍佛。阿难言,当听我四事:一者佛馀衣我不欲受;二者佛馀饭我不用,三者若有人请佛,诸比丘不行我亦不行;四者佛坐禅思道时,我当出入得自在。佛言大善听汝所愿,于是阿难因侍佛,是故阿难独能问佛。佛弟子阿那、律难提、金毗罗,三人共坐息,思惟七事。一者少欲得道,多欲不得道;二者知足得道,不知足不得道;三者精进得道,不精进不得道;四者守六衰使不起得道,不守六衰放使起者不得道;五者自护得道,不自护不得道;六者守意得道,不守意不得道;七者智慧得道,不智慧不得道。共思惟七事时去佛六十里,佛时坐禅,即知三人所念,便移意往坐三人前。言:“善哉!善哉!我复语汝一事:不念家欲得道,念家欲不得道。”于是三人欢喜,即得菩萨。佛语阿难,人眼所见四十二万由旬。何以知之?日月去地四十二万由旬,人眼所见日月,以是知眼所见者十方广远之处,日月亿亿万倍,譬如大海中沙亿亿万倍不能计知。人所作善恶殃福,即接受后所作殃福亿万不可复计,一切善恶要在命尽时,作恶逢恶处,作善得善处,殃福皆预有处。皆预有父母兄弟妻子得道便止,不得道不断绝也。佛言调达但教人作福,不教人行道。佛教人作福持戒,守意得道,乃止调达自意生念。我当现神足于国王阿世所,王随我,馀人亦皆当随我,便化作一白象,独出入宫中。复化作一小儿,端正无比,便上王膝上,王大爱之。王见调达所作如是,王意呼调达胜佛,王便随调达所语,王使民及未得道沙门,悉随王至调达所问事。调达便至佛所言:佛年老,可不须复教语,弟子调达便呼舍利弗去,及诸沙门去。调达痴贪有是恶意,因亡神足。佛言痴人所作颠倒,非诸佛法。调达自意念言,我当飞去,人见我飞,悉当随事。”我因欲飞去,使不能复飞,调达不能自觉亡神足时,即有婆罗门行等心,便从第一天上来下,语舍利弗调达以亡神足。佛语舍利弗调达欲呼汝重今得罪,佛语天言调达未得神足我知当亡之,何况至今。佛言人不当贪,调达但作贪故,亡失神足。佛言罗汉有两辈:一名舍沫自忧身得道,即欲度世去;二辈随卫皆得度脱。佛与罗汉俱行三十七品经,譬如灯火,佛计校知有几事,知其本末守而灭之;阿罗汉不计本末,直而灭之。佛譬如顺树从本至本,分别知之;阿罗汉行,譬如从末至本,从本至末者,计本空从不知空者不得道。佛言:“阿罗汉有盛阴,无五阴,所有皆现但不著耳。有色痛痒,思想识,无生死。”佛言:“阿罗汉有为默以得阿罗汉有三相:一者不复犯身口意,二者三毒灭,三者衣食不用作好,但灭饥寒意。有是三因缘,便能变化自在;意不著衰故,不得自在。”佛言:“意但当分别,六衰不当著。著便不得道。”佛言:“阿罗汉飞行有二因缘,故令人不见。一者恐人见便多供养,二者恐恶人嫉妒之。”佛言:“现神足复有两福:一者人见飞行便精进念道,二者从人受施令得大福用,是故现神足意喜故便得大福。”佛言:“有阿罗汉名梵钵,已得阿罗汉道,反作牛饲。”弟子问佛何以故?佛言:“是比丘前世宿命时,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馀习未尽故。”佛语比丘,当念身无常有,一比丘即报佛言:“我念非常人在世间极可五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三十岁。”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比丘言:“可一岁?”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时?”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间?”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佛语诸比丘,当会坐一切但当说法语不能者,急闭目声,守意善听,可从得道。诸比丘闻佛说此语,欢喜意解,即阿罗汉道。佛言:“比丘入人舍中,当如手在空中无所挂碍,意亦无所著。耳闻可意是为著,闻不可意是为著。有一比丘曰:“佛可以不可皆著?当云何得道?”佛言:“比丘意解空都无所著,是应菩萨行。”诸比丘闻此语,皆欢喜踊跃,即得无所从生法忍。佛言:“有一比丘于山中坐叹息,有一人问比丘:‘卿为道何以叹息?’比丘言:‘我在地狱中时,五毒极痛,今得作人,复得见佛经戒而复不得道,畏死复入是恶道中,是故叹息耳!’为比丘亦忧俗人,亦忧经戒,亦自忧身善意不可得常;或有因缘来时,便念妻子钱财是为堕恶道。”佛言:“有一比丘,到优婆夷家分卫,因为说经,优婆夷便长跪泪出,比丘说经至夜半,优婆夷长跪不起。比丘言:‘我行说经,未曾见人精进乃!’优婆夷报言:‘我家有一驴鸣,至夜半便死,是故泪出耳。’”佛言:“人说经不在为多,但问解慧不也。有一比丘闻佛说是事,便往问佛言:“为我说一要法,令我得道。”佛言:“非汝物莫取,是汝物便取。”于是比丘即自思念,天下万物皆非我许,独善是家物。于是比丘因白佛言:“我已解。”佛言:“解是便为道耳!”时有一比丘,闻佛说此语,便往问佛:“舍利弗为得是未?”佛言:“舍利弗悉得。”比丘言:“舍利弗何以骂我?持袈裟拂我面。”佛言:“呼舍利弗来问之。”舍利弗言:“我无恶意,所以骂者,欲令忍辱;所以持袈裟拂面者,欲令眼耳鼻口净故。”佛语比丘,是舍利弗,善权方便所作,于是比丘欢喜,即得阿罗汉道。佛言:“昔一人往,难比丘言:‘人死识念思想所知皆灭,行道得定意所知亦灭,有何等异?’比丘报言:‘俱灭。人死命尽神不灭,随行所生,但微不可便见。所得不同:为善升天,为恶入渊,以是为异。’”佛言:“有一比丘到优婆夷家分卫,见端正好,比丘但生邪念因起。优婆夷即取饭具与之,比丘便舍去,我不应受人施,优婆夷便报之,言已有悔意,可受施耳。优婆夷复报,比丘便受。”佛言:“譬如人有恶,即觉罪灭,比丘受施无有罪。”佛告诸弟子,能计空制意如弹指顷即可得道。佛言:“有一比丘,坐得定意,有一优婆塞见坐处不平牵起,去其安处,优婆塞后时五百劫不得安隐。何以故?断道念故。”佛告诸弟子,有说经,慎莫中断。断经罪重,不可计。佛言:“有比丘行道得一禅。自言我得道迹,第一禅福上生第七天下寿一劫;得二禅自计得斯陀含;第三禅福上生十五天,寿八劫,得四禅自计我得阿罗汉,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寿十六劫,作是言已,便言佛为两舌耳!即时从天堕地狱中,不觉失天上寿,便受地狱罪。譬如世间人得珍宝,一日为火起烧尽之,人生恶意为横烧善意。佛言:“人善恶相随,无有解已,惟得道乃离俗耳!”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澡漱有三因缘:一者为恐爪下垢故,二者爬痒随可意,三者杀蚤蚊故。亦欲使意净无欲,复不污经。此者适可除外垢,心念恶不能除,为学人第一当净心为本。心为法本,心正则行方,行方则应道。”佛言:“昔有沙弥与师共行,见地有金,便默取之。语师言‘疾行!’是间无人甚可畏,师言‘但坐,’有金故令汝恐耳,弃金去便不复恐。弟子便为师作礼言:‘我愚痴无所知故。’金已弃,便不复惧。”于是佛告诸弟子,学人贪道,如沙弥贪金,何忧不得道!佛言:“有比丘学道,从师受经不精进,师教取牛马粪数斗烧之,至冥不尽,师友大石持地狱中火烧之,即作灰。弟子大恐,长跪问师,是何等火!师言:‘汝不读经行道,死后当入地狱,狱中火烧汝。’不复移时,于是比丘惶怖,便更精进。日闻一阿含,便得罗汉道。”佛言:“善权方便,度人如是。”佛言:“阿那含有三结:一者痴结,二者世间爱结,三者见未谛未尽结。阿那含譬如火上蹈烟起,不能有所烧。须陀洹除八十八结,斯陀含除七结,阿那含除三结,阿罗汉无有结,须陀洹得道迹,斯陀含为往来得道,阿那含为不还世间,阿罗汉为不复著何等为道迹。谓识苦,世间人皆不识苦;须陀洹为识苦;斯陀含为弃集;阿那含为知尽;阿罗汉为行道已竟,得须陀洹。别百劫乃得阿罗汉,以何故?乃百劫须陀洹,馀有十结不断,不得阿罗汉。阿罗汉但自忧身畏罪,不敢预世间事,馀有十疑结不解,不解故便止住。须陀洹所弃常有五下结:一者贪欲结,二者恚结,三者见行结,四者戒贪福结,五者疑意结,亦谓从六天已下,至世间贪欲恚,贪身愿疑为下结。须陀洹见因缘者,谓不犯五戒时,当死死不犯,馀人见急悉犯五因缘。须陀洹断故受新,阿罗汉新故悉断,菩萨毕故罪罪毕得道。乃知非常苦空,非身非道,人行道不当有所着。行须陀洹,得须陀洹;行斯陀含,得斯陀含;行阿那含,得阿那含;行阿罗汉,得阿罗汉;行辟支佛,得辟支佛;行菩萨,得菩萨。佛言学者随意所作,便得其报,如影响相随。佛言钵有四名:一名为一供食,二名为戒,三名为受,四名为从是得福。无有瑕秽,便应受福。持钵便立戒,意中无恶念。”佛言:“阿罗汉不食肉者,计畜生从头至足,各自有字,无有肉名。辟支佛计本精,所作不净,故不食肉。佛计一切天下皆空无所有,有便灭,灭复生,要归空故,为无所有。诸弟子闻经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