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李桑、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把“佚名”当成作者、作家、一个人,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多的作品,流传下来,但是原作者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查找了,就用“佚名”代替了。 佚同”逸”.逸有失散,失传的意思. 佚名是用于代替只那些不知道名字的人的词.有些人写了篇文章,没留下名字,那我们可以说这文章的作者是佚名.或者有篇文章是很久以前的人写的,但不知是谁,也可以用佚名代替。
志怪小说集。撰人不详。《隋书·经籍志》、两《唐志》及《宋志》皆不收载。《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等类书多有征引。今人疑其亡于宋。鲁迅辑其遗文二十七条,载《古小说钩沉》。该书产生的时代亦不能确知。据鲁迅辑本所录,有晋隆安中事,可以推知其成书约在东晋末或南朝。《录异传》属于杂鬼神志怪,所记内容起自周秦,迄于东晋的鬼神、妖异、奇闻、怪事之类的传说 查看详情>>
《穆宗毅皇帝实录》(清实录同治朝实录)系同治皇帝载淳在位时的大事言行录。374卷,清官修。监修总裁官宝鋆,总裁官沈桂芬等。1937年,日本大藏出版公司据沈阳清故宫崇谟文阁藏清代诸皇帝实录的清抄本影印出版,总名之曰《大清历朝实录》,此书为其中的一部分。1970年,台湾华联出版社据以翻印。1986年中华书局据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红绫本为底本影印,《穆宗实录》内载同治朝十三年(1861—1874)间的大事。其时正值太平天国、捻军以及西南各族人民起义相继失败,西北回民起义正在兴起,有关记载甚多。 查看详情>>
全国总志。清代官修。五百六十卷。目录二卷。康熙朝命廷臣效仿元明修纂《一统志》,雍正朝重加编辑,乾隆八年草成,初不分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奉命续修,四十九年(1784)乃成。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百四十二卷,而外蕃及朝贡诸国,别附录”,一题五百卷。嘉庆朝,命国史馆总裁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1856)主持重新修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完成,道光二十三年(1842)刊刻。故又题《嘉庆重修一统志》。前后共修3次。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乾隆八年(1743)成书,342卷,徐乾学等主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再次重修成书,500卷,和珅主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3次重修成书,560卷,穆彰阿主修。目前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海宝石斋石印本和1934年上海涵分楼的《四部丛刊》续编的影印本。 查看详情>>
《仁宗睿皇帝实录》(清实录嘉庆朝实录)374卷。全称《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道光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曹振镛、戴均元等人开馆纂修,道光四年 (1824) 成书。书中记载了颙琰自嘉庆元年(1796)继位,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嘉庆年间是清朝由极盛而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和过渡时期,虽然各种危机尚未爆发,但各种弊端却已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此书对于清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查看详情>>
一名《易大传》。《周易》中对《易经》进行解说和阐发的部分。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故又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今学者以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应有孔子弟子于战国时期完成者,同时有少数段落和篇章可能是由他人录入或编入,而其总体则可视为孔子思想的反映。《彖》、《象》、《文言》系对《易经》卦、爻辞及卦象与爻象的解释(《文言》专对乾坤二卦),今本《周易》分附于各卦、爻之后。《系辞》是对《周易》哲学及筮法的通论性阐述,在《易传》中最为重要。《序卦》主要解释64卦卦序之含义。《说卦》、《杂卦》则主要是对八卦(三画卦)卦象所象之物及64卦含义的解释。《易传》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周易》哲学的根本理论——阴阳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强调阴阳的对立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将标志变化(生生)的易当作宇宙万物的本原。并反复详尽地阐发了《周易》所包括的丰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对《周易》模拟事物发展和运动的符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作了细致的解说,提出了时、中、刚、柔、得位、承、负、应等范畴,并对八卦的生成理论及筮法理论都有论述。 《易传》是后人了解《周易》哲学的重要依据,向来为从哲学角度研究《周易》的学者所重视。对社会问题则强调“天尊地卑”的古代等级制阶级社会的政治观念。 查看详情>>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佚名。未见明清诸家戏曲书目著录。写青州书生刘永,年少多才,娶金花女为妻。因家境贫寒,金花常遭兄嫂的凌辱。刘永欲赴试,金花向兄嫂借贷,不允。夫妇相偕入京,途中遇强人抢劫,金花投水。后2人遇救。金花返兄家,誓不再嫁,其嫂逼迫她上山牧羊。后刘永及第授官,途经金花女投江处致祭,不意在南山与她相会,夫妇团圆。这是潮调剧本,梨园戏、潮剧仍有此剧目。今存明万历间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据以影印。 查看详情>>
亦称《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佛教经典。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三部经典之一。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畺良耶舍译。一卷。本经谓阿阇世王欲弑父夺位,把其父亲频毗娑罗王幽闭起来。阿阇世王母韦提希夫人恐丈夫饿死,偷偷送饭被发现亦被幽闭。韦提希夫人苦恼忧伤,发愿不复生于浊恶世中,愿生西方净土。于是释迦牟尼为之说阿弥陀净土之无限美妙,教其十六观法,称专心念佛可灭罪消灾,并述九品往生法门。东晋慧远、隋智顗、吉藏各有注疏,但影响较大的是唐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查看详情>>
亦称《礼》或《士礼》,作为儒家经典,也称为 《礼经》,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人主张为孔子所撰。全书17篇,现今通行本、即郑玄所注本的篇次是: 《士冠礼》第一,叙贵族子弟在20岁所举行的加冠典礼; 《士昏礼》第二,叙贵族结婚的礼仪; 《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之间相见、送礼或回拜的礼节;《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的仪节; 《燕礼》第六,叙诸侯与大臣们举行酒会的礼节; 《大射礼》第七,叙国君主持射箭比赛的具体仪节; 《聘礼》第八,叙大臣出国的礼节; 《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丧服》第十一,叙人们对死去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这两篇叙贵族从死到葬的仪节;《士虞礼》第十四,叙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叙贵族定期有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两篇叙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此为仪礼白话文。 查看详情>>
本书分编二十五卷,乃选抄诸家有关台湾史事之诗篇辑成。有关台湾诗篇,除见已刊各种「方志」及第六四种「台湾诗乘」(连横撰)外,另见已刊专集者合共近三十种(书目详本书「弁言」);其余未刊专集与零篇,尚不在少数。由于编刊主旨侧重于搜存史料,对于偏具文学价值之诗作难尽收入;因于已刊诸篇以外,选集台湾史事之诗,作为「补遗」。本书选集原则,以提供兼具史料价值之诗篇为准。凡讽咏台湾或与台湾相关之史事、地理、人文、俗尚等古今体诗,均在收罗之列;而于描绘民生疾苦之作,尤三致意。其辑编方式,系按作者分目;并于每一作者名下,分别缀以略历。至于分卷,首以时代为先后,次以史事为单元,或参以地区再加划分;后者如日据时期诗人辈出,又区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及澎湖等卷次。附录有二:一、各种未刊诗集序跋;二、「台湾文献丛刊」巳刊台湾诗作索引。 查看详情>>
简名《千里独行》。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旦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关公独行》。剧写曹操征讨刘备,智赚徐州,掳备之甘、糜二夫人并围下邳挟关羽投降。关为全两嫂活命,以降汉不降曹、与嫂分院而居、一得刘备消息即准寻投三条件而降。刘备、张飞向袁绍借兵讨曹操。关不知刘下落,连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曹请封关为汉寿亭侯,设宴庆功。席间关得知刘备在古城,佯醉回府,挂印封金,护两嫂千里单骑寻刘。曹闻讯,率张辽等佯为送行欲擒关羽,为羽识破,未果。关至古城,刘、张责之背盟弃义,拒不开门。甘夫人力说原委,仍不信。会曹将蔡阳追至,关三通战鼓斩蔡阳,刘、张乃大开城门迎进,兄弟三人和好如初。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以排印。另有《雍熙乐府》载《千里独行》一套,则似正末关羽主唱。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