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鹘败亡,北方遂无强部,斯时处漠南者:最东为奚、契丹,其西为吐浑及达靼,更西为党项,又西,则不能去之吐蕃居焉,而回鹘亦与之杂处。漠北东境,时为室韦,其东接于靺鞨。诸部或本非强大,或则流离转徙之余,故鲜能自振者,更无论抟合诸部,成一大族矣。此契丹所以获乘时兴起也。契丹兴起之事,俟讲《宋辽金元史》时述之,今但粗述晚唐、五代时契丹以外诸部族如下,并及西域。

奚:《五代史·四夷附录》云:当唐之末,居阴凉川,在营府之西数百里。有人马二万骑。观此,则奚部落颇小,故不竞于契丹。分为五部:一曰阿荟,二曰啜米,三曰粤质,四曰奴皆,五曰黑讫支。唐时五部:曰阿会,曰处和,曰奥失,曰度稽,曰元俟折,此啜米疑当作啜禾,粤质疑当作奥质,仍一名之异译也。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契丹阿保机强盛,室韦、奚、霫,皆服属之。奚人尝为契丹守界上,而苦其暴虐,奚王去诸怨叛,以别部西徙妫州,依北山射猎。常采北山麝香、仁参赂刘守光以自托。其族至数千帐。始分为东西奚。去诸卒,子扫刺立。庄宗破刘守光,赐扫刺姓李,更其名绍威。绍威卒,子拽刺立。同光已后,绍威父子数遣使朝贡。《旧纪》同光元(923年)、二(924年)、四(926年),《新纪》三年(925年)。初绍威娶契丹女舍利逐不鲁之姊为妻。后逐不鲁叛,亡入西奚,绍威纳之。晋高祖割幽州、雁门已北,绍威与逐不鲁皆已死。耶律德光已立晋,北归,拽刺迎谒马前。德光曰:“非尔罪也。负我者,扫刺与逐不鲁耳。”乃发其墓,粉其骨而扬之。后德光灭晋,拽刺尝以兵从。其后不复见于中国。而东奚在琵琶川者,亦为契丹所并,不复能自见云。《旧纪》:天成二年,北面副招讨使房知温奏:营州界奚陀罗支内附。《卢文进传》:文进在平州,率奚族劲骑,鸟击兽搏,倏来忽往,燕、赵诸州,荆榛满目。此等观其所处之地,而可知其为东奚。又《吴峦传》:峦守贝州,契丹主率步奚及渤海,四面进攻。《新史·东汉世家》:周太祖崩,刘旻乞兵于契丹,契丹遣杨衮将铁马万骑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助之。此等受契丹征发者,当亦东奚。《旧纪》:清泰三年(936年),奚首领达刺干遣通事奏:奚王李素姑谋叛入契丹,已处斩讫,达刺干权知本部落事。疑亦东奚部落,降附中国者。若西奚,则是时固未属契丹,亦未必禀命中国也。

吐浑部落,赫连铎为大。后为李克用所破,事已见前。其部落益微,散处蔚州界中。《新史·四夷附录》。《旧史·李存贤传》:天祐五年(908年),权知蔚州,以御吐浑。其首领有白承福者,天福五年(940年)《通鉴注》引宋白曰:吐谷浑白姓,皆赫连之部落。庄宗时,依中山北石门为栅。庄宗为置宁朔、奉化两府,以承福为都督,赐姓名为李绍鲁。《新史·四夷附录》。《通鉴》开运三年(946年)《注》引《五代会要》曰:赫连铎为后唐太祖所逐,乃归幽州李匡俦。其部落散居蔚州界,互为君长,其氏不常。有白承福者,自同光初代为都督,依中山北石门为栅。庄宗赐其额为宁朔、奉化两府,以都督为节度使,仍赐承福姓李,名绍鲁。说与《新史》同。然《旧史·后唐明宗纪》:天成三年二月,以吐浑宁朔、奉化两府都知兵马使李绍鲁为吐浑宁朔府都督,则二府初设之时,承福尚未为都督也。然《庄宗纪》同光二年十一月,又云:吐浑白都督族帐移于代州。疑二府非一族,初设时承福仅督奉化,后乃兼督宁朔也。代州东南,盖接五台县境,故其后承福归中国,取五台路来。终唐时常遣使朝贡,《新史·四夷附录》。其见于《旧史·本纪》者:同光二年二月,与奚王李绍威皆贡驰马。四年正月,又与奚各遣使贡马。《新史·本纪》:同光三年(925年)、天成三年(928年)、四年(929年)、长兴元年(930年)、二年皆来。长兴二年(931年)之使,明书为熟吐浑。则其余或有生吐浑。然即熟吐浑,亦不必皆出绍鲁也。又《旧纪》:长兴元年(930年),北京奏吐浑千余帐来附,于天池川安置。《新史》但书吐浑来附而已。天池县,在今山西静乐县北。晋割雁北,吐浑为契丹役属,苦其苛暴,因为安重荣所诱,后又为刘知远所卖,承福等五族皆遭屠戮,其事亦已见前。《新史·附录》云:知远杀承福及其大姓赫连海龙、白可久、白铁匮等。《通鉴》云:诬承福等五族谋叛,以兵围而杀之,合四百口。《注》引《五代会要》云:白可久因牧马率本帐北遁,契丹授以官爵。复遣潜诱承福。承福亦思叛去。事未果,汉祖知之,乃以兵环其部族,擒承福与其族白铁匮、赫连海龙等五家,凡四百有余人伏诛。案《旧史·晋少帝纪》:开运三年四月,太原奏白可久奔归契丹。八月,刘知远奏诛白承福、白铁匮、赫连海龙等,并夷其族。《周太祖纪》亦云:白可久叛入契丹,帝劝汉祖诛白承福等五族。则欧《史》云可久亦见杀者误也。又《唐末帝纪》:清泰三年二月,吐浑、宁朔两府留后李可久加检校司徒。可久本姓白氏,前朝赐姓,赐姓盖在其为留后时?至石晋乃复姓也。其余众,以其别部王义宗主之。吐浑遂微,不复见。《新史·附录》。《旧史·汉高祖纪》:天福十二年三月,吐浑节度使王义宗加检校太尉。八月,以义宗为沁州刺史,依前吐浑节度使。《周太祖纪》:广顺元年二月,吐浑府留后王全德加检校太保,充宪州刺史。初唐以承福之族为熟吐浑。长兴中,又有生吐浑杜每儿来朝贡。每儿,不知其国地、部族。至汉乾祐二年(949年),又有吐浑何戛刺来朝贡,则并不知其生熟云。《新史·附录》。又《本纪》:广顺三年九月,吐浑党富达等来。生熟吐浑之名,《旧史·李嗣本》《安重荣传》皆有之。《新书·藩镇·泽潞传》:刘从谏大将李万江,本退浑部,李抱玉送回纥,道太原,举帐从至潞州,牧津梁寺。此等深入内地者,似必为熟吐浑。然《旧史·周太祖纪》:广顺元年二月,诏移生吐浑族帐于潞州长子县江猪岭,则虽内地,亦未尝无生吐浑矣。盖衰乱之世,外族无复限隔,故虽内地,亦有不系籍、

不服赋役者也。长子见第九章第三节。

达靼:《新史·四夷附录》云:“靺鞨之遗种,本在奚、契丹之东北,后为契丹所攻,而部族分散,或属契丹,或属渤海,别部散居阴山北,自号达靼。当唐末,以名见中国,有每相温、于越相温。咸通中,从朱邪赤心讨庞勋。其后李国昌、克用父子为赫连铎等所败,皆亡入达靼。后从克用入关破黄巢,由是居云、代之间。《通鉴》广明元年(880年)《注》引宋白曰:唐咸通末,有首领每相温、于越相温,部帐于漠南随草畜牧。李克用为吐浑所困,尝往依焉。达靼善待之。及授雁门节度使,二相温率族帐以从。克用收复长安,追黄巢于河南,皆从战有功,由是俾衙于云、代之间,恣其畜牧。不云曾从朱邪赤心讨庞勋,且国昌即赤心赐名。本系一人,欧《史》恐未审谛也。《旧史·本纪》:清泰二年八月,太原奏达靼部于灵邱安置。灵邱,今灵邱县,即所谓云、代之间,盖使其族类相从也。其俗善骑射,畜多驰马。其君长、部族名字,不可究见,惟其尝通于中国者可见云。同光中,都督折文逋数自河西来贡驼马。明宗讨王都于定州,都诱契丹入寇,明宗诏达靼入契丹界,以张军势,遣宿州刺史薛敬忠以所获契丹团牌二百五十及弓箭数百赐云州生界达靼。生界,盖谓生达靼地界。盖唐尝役属之?《旧史·唐庄宗纪》:同光三年六月,云州上言:去年契丹从碛北归帐,达靼因相掩击。其首领于越族帐,自碛北以部族羊马三万来降,已到南界。今差使人来,赴阙奏事。长兴三年(932年),首领颉哥率其族四百余人来附。讫于显德,常来不绝。达靼使来或来附,见于新旧《史·本纪》者:有同光三年(925年),天成三年(928年)、四年(929年),长兴二年(931年)、三年(932年),乾祐三年(950年),显德五年(958年)。《旧史·李从璋传》:天成元年(926年),为彰国节度使,达靼入寇,一鼓破之;则亦间有侵扰。彰国,应州军名,见第十二章第七节。案欧公言靺鞨自号达靼,而宋白谓其族语讹,因谓之达靼。洪景庐曰:蕃语以华言译之,皆得其近似耳。天竺语转而为捐笃、身毒,秃发语转而为吐蕃,达靼乃靺鞨也。皆见广明元年(880年)《通鉴注》引。则谓达靼仍为靺鞨之转音矣。靺鞨居地,本在松花江以东,其居最西境者,盖逐渐迁徙,益向西南。《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八。载李德裕与回鹘书,有存问黑车子、达靼之语。黑车子者,室韦也。《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入四夷道,自中受降城至回鹘衙,中经达旦旦泊,参见第三章第二节。或亦以其族名。贾耽道里,记自贞元,泊名尚当在其前,其时契丹并未强盛,则谓达靼为契丹所攻而部族分散者,实非审谛之辞,盖其众自移向近塞耳。折文逋已抵河西,可见其蔓延之广。夫决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宋白曰:贞元、元和之后,奚、契丹渐盛,多为攻劫,部众分散,或投属契丹,或依于渤海,渐流徙于阴山。贞元、元和四字,未必有何确据,不过以至此达靼乃渐见于中国,约略言之耳。《旧史·契丹传》云:光启中,其王钦德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部,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则已在元和之后六十余年矣。相温即辽之详稳。《新史·周本纪》:广顺三年闰月,回鹘使独呈相温来。盖与契丹同受诸回鹘,回鹘固在契丹之西。折氏为党项大族,河西为党项居地,盖达靼亦有与之杂处者矣。皆可见其西迁已久也。

党项:《新史·四夷附录》云:散处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麟州见第十二章第二节。府州见第十二章第四节。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贡。上文云:其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拔氏为最强。其朝贡见于新旧《本纪》者:有同光二年(924年)、天成二年(927年)、四年(929年),长兴二年(931年)。明宗时,诏缘边置场市马,诸夷皆入市中国,而回鹘、党项马最多。

明宗招怀远人,马来无弩壮皆雠,而所雠常过直。往来馆给,道路倍费。每至京师,明宗为御殿见之,劳以酒食,去又厚以赐赉,岁耗百万计。唐大臣皆患之,数以为言。乃诏边吏就场雠马给直,止其来朝。亦见《本纪》天成四年(929年)。而党项利其所得,来不可止。其在灵、庆之境者,数犯边为盗。自河西回鹘朝贡中国,送其部落,辄邀劫之,执其使者,卖之他族,以易牛马。明宗遣灵武康福、邠州药彦稠等出兵讨之。福等击破阿埋等族,杀数千人,获其牛羊巨万计,及其所劫外国宝玉等,悉以赐军士。由是党项之患稍息。事在长兴二(931年)、三年(932年),见《本纪》及《药彦稠传》。《旧纪》:长兴三年七月,灵武奏夏州党项七百骑侵扰当道,出师击破之。至周太祖时,府州党项尼也六泥香王子、拓拔山等皆来朝贡。《本纪》:广顺三年十一月,党项使吴帖磨五等来。广顺三年(936年),庆州刺史郭彦钦贪其羊马,侵扰诸部,独野鸡族强不可近,乃诬其族犯边。太祖遣使招慰之。野鸡族苦彦钦,不肯听命。太祖遣邠州折从阮、宁州张建武等讨之。建武击野鸡族,杀数百人。喜玉、折思、杀牛三族各以牛酒犒军。军士利其物,反劫掠之。三族共诱建武军至包山,未详。度险,三族共击之。军投崖谷,死伤甚众。事亦见《旧史·本纪》。建武作建抚。太祖怒,罪建武等。选良吏为庆州刺史以招抚之。其他诸族,散处缘边界上者甚众,然无国地、君长,故莫得而纪次云。

吐蕃之衰,中国虽乘之恢复河、陇,然蕃族之留处者甚多,王灵不及,遂终成不可收拾之局。欧《史·四夷附录》云: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以安西都护羁縻西域三十六国。案此语不顾史实,唐时西域,无所谓三十六国也。欧《史·附录·吐蕃传》,略本《旧史》,《旧史》此处,但云又置都护以控制之而已。唐之军、镇、监、务,三百余城,常以中国兵更戍,而凉州置使节度之。安禄山之乱,肃宗起灵武,悉召河西兵赴难,而吐蕃乘虚,攻陷河西、陇右。汉人百万,皆陷于虏。文宗时,《旧史》作开成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之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人民不?”其人皆天宝时陷虏者子孙。其语言稍变,而衣服犹不改。至五代时,吐蕃已微弱,回鹘、党项诸羌夷,分侵其地,而不有其人民。直中国衰乱,不能抚有。惟甘、凉、瓜、沙四州,常自通于中国,甘州为回鹘衙,而凉、瓜、沙三州将吏,犹称唐官,数来请命。自梁太祖时,尝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而观察甘、肃、威等州。然虽有其名,而凉州自立守将。唐长兴四年(933年),凉州留后孙超遣大将拓拔承谦及僧、道士、耆老杨通信等至京师求旌节。明宗问孙超等世家。承谦曰:“吐蕃陷凉州,张掖人张义朝募兵击走吐蕃,唐因以义朝为节度使,发郓州兵二千五百戍之。唐亡,天下乱,凉州已东,为突厥、党项所隔,《通鉴》但云为党项所隔。郓兵遂留不得返。今凉州汉人,皆其戍人子孙也。”明宗乃拜孙超节度使。清泰元年(934年),留后李文谦来请命。后数年,凉州人逐出文谦。灵武冯晖遣衙将吴继勋代文谦为留后。是时天福七年。明年,晋高祖遣泾州押衙陈延晖赍诏书安抚凉州,凉州共劫留延晖,立以为刺史。《旧史·晋高祖纪》:天福六年七月,泾州奏西凉府留后李文谦,今年二月四日,闭宅门自焚。遣元入西凉府译语官与来人赍三部族蕃书进之。七年二月,泾州奏差押衙陈延晖赍敕书往西凉府。本府都指挥使请以延晖为节度使。《通鉴》:文谦自焚系六年二月,七月盖奏报到时也。陈延晖之安抚,《通鉴》亦云泾州奏遣。又云:州中将吏,请延晖为节度使。至汉隐帝时,凉州人《旧史》作凉州留后。折逋嘉施来请命。汉即以为节度使。嘉施,土豪也。周广顺二年(952年),嘉施遣人市马京师,因来请命帅。《旧史》无此五字。是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峻故人申师厚者,为兖州衙将,与峻相友善。后峻贵,师厚敝衣蓬首,日候峻出,拜马前诉以饥寒。峻未有以发。而嘉施等来请帅,峻即建言:凉州深入夷狄,中国未尝命吏,请募率府率、供奉官能往者。月余,无应募者。乃奏起师厚为左卫将军,已而拜河西节度使。《通鉴》在广顺元年十月,盖师厚元年受命,二年乃至凉州,《传》因其至追叙之也。师

厚至凉州,奏荐押衙副使崔虎心、阳妃谷首领沈念般等及中国流人子孙王廷翰、温崇乐、刘少英为将吏。流人,《旧史》作留人。又自安国镇至凉州,立三州以控扼诸羌,安国镇,在今甘肃平凉县西。用其酋豪为刺史。然凉州夷夏杂处,师厚小人,不能抚有,至世宗时,师厚为其子而逃归。《通鉴》在显德元年(954年)。凉州遂绝于中国。独瓜、沙二州,终五代常来云。案凉州之羁縻弗绝久矣,师厚能奋起图之,不可谓非功名之士。观其所为,亦颇合机宜。以一身孤寄于羌戎之上,而能支柱至于三年,已不易矣。斥为小人,恐不然也。王峻以翼戴之功而为密使,是时官人岂有纲纪?欲富一故人,何患无策,而必弃之荒远之区邪?《五代史》又云:沙州,梁开平中,有节度使张奉,敦煌遗书《张氏勋德记》:张义潮无子,以弟义谭之子为后,曰淮深。淮深子曰承奉,即此张奉也。自号金山白衣天子。至唐庄宗时,回鹘来朝,沙州留后曹义金亦遣使附回鹘以来。庄宗拜义金为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旧纪》在同光二年(924年),《通鉴》同。胡三省曰:成通八年(867年),张义潮入朝,以族子惟深守归义,十三年(872年)惟深卒,以义金权知留后,至是五十四年,义金盖亦已老矣。《新纪》:同光四年(926年)及长兴元年(930年),皆书义金遣使者来。应顺元年(934年),又书沙州、瓜州遣使者来。晋天福五年(940年),义金卒,子元德立。《旧纪》同。至七年(942年),沙州曹元忠、瓜州曹元深皆遣使来。亦见新旧《纪》。《新纪》云:附于阗使者刘再升来,而元忠、元深互易。《旧纪》:少帝开运三年(946年),以瓜州刺史曹元忠为沙州留后,则《新纪》是也。周世宗时,又以元忠为归义节度使,元恭为瓜州团练使。其卒立、世次,史皆失其纪。罗振玉《瓜沙曹氏年表》:义金之后,有元德、元深、元忠、延恭、延禄、宗寿、贤顺。据《宋会要》,沙州至皇祐四年(1052年),职贡乃绝,其传授是否绝于此时,犹不可知也,其世泽亦可谓长矣。而吐蕃不见于梁世。《本纪》:乾化元年(911年),书回鹘、吐蕃遣使者来,则此语误。唐天成三年(928年),回鹘王仁喻来朝,仁喻,《旧史》作仁裕。吐蕃亦遣使附以来。《本纪》:天成二年(927年),回鹘西界吐蕃遣使者来,尚在此使之前。《附录》载高居诲《适于阗行记》,出玉门关经吐蕃界,盖当时回鹘西界抵玉门也?《旧书·本纪》:天成三年正月,吐蕃使野利延孙等六人,回鹘米里都督等四人并授归德、怀远将军,悉放还。九月,吐蕃、回鹘各遣使贡献。十一月,吐蕃遣使朝贡。自此数至中国。长兴元(930年)、二(931年)、三年(932年),乾祐元年使来。天福四年(939年),罢延族来附,见新旧《史·本纪》。

明宗尝御端明殿见其使者,问其衙帐所居,曰:西去泾州二千里。《旧史》作三千里。吐蕃族类,散处陇右者甚多。开运三年(946年),灵州冯晖与威州药元福破吐蕃七千余人于威州土桥西,见《旧史·本纪》。康福拜凉州刺史,牛知柔以兵卫送,袭破吐蕃于青冈峡,见本传。秦州与吐蕃接境,有互市,见《王思同传》。威州见第九章第三节。青冈峡,在今甘肃环县西。至汉隐帝时犹来朝,后遂不复至。史亦失其君世云。

回鹘:《新史·附录》云:为黠戛斯所破,徙天德、振武间,又为石雄,张仲武所破,其余众西徙,役属吐蕃。是时吐蕃已陷河西、陇右,乃以回鹘散处之。此语恐误。《旧史》云吐蕃处之甘州是也。散处乃回鹘之众所自为,吐蕃未必能分析安置之也。当五代之际,有居甘州、西州者,常见中国,而甘州回鹘数至。回鹘之来,见于新旧《史·本纪》者甚多,惟周广顺二年二月之使,《新史》明书西州回鹘。犹呼中国为舅,中国答以诏书,亦呼为甥。梁乾化元年(911年),遣都督周易言等来,而史不见其君长名号。至唐庄宗时,王仁美遣使者来贡玉、马,自称权知可汗。庄宗遣司农卿郑续《旧史》作郑绩。持节册仁美为英义可汗。事在同光二年六月,见新旧《纪》。是岁,仁美卒,其弟狄银立。《旧纪》:十一月,灵武奏甘州回鹘可汗仁美卒,其弟狄银权主国事。遣都督安千想来。《新纪》同,而阙仁美,狄银卒、立之事。同光四年(926年)秋,狄银卒,阿咄欲立。《本纪》:四年正月,已书阿咄欲遣使来,《旧纪》同,惟阿咄欲作阿都欲,则《传》云同光四年秋疑误。天成三年(928年),权知国事王仁裕遣李阿三等来朝。明宗遣使者册仁裕为顺化可汗。晋高祖时,又册为奉化可汗。阿咄欲,不知其为狄银亲疏,亦不知其立卒,而仁裕,讫五代常来朝贡,史亦失其纪。仁裕。《旧纪》:天成三年(928年)及《回鹘传》皆作仁裕。李阿三,新旧《中·本纪》皆作李阿山。天成三年二月,李阿山来,新旧《纪》同,惟《新纪》日在戊戌,《旧纪》日在己亥,差一日。《旧纪》:三月甲戌,册仁喻为顺化可汗,五月乙已朔,又书回鹘可汗仁喻封顺化可汗,《新纪》书于五月辛酉。《旧传》云其年三月命使,疑五月朔为行册礼之日,辛酉则其奏报到日也。此后天成四年(929年),长兴元(930年)至四年(933年),应顺元年(934年),清泰二年(935年),天福三(938年)至八年(943年),开运三年(946年),乾祐元(948年)、二年(949年),广顺元(951年)至三年(953年),显德元(954年)、二(955年)、五(958年)、六(959年),皆有使来,新旧《纪》或独见,或并书。其中长兴元年五月之使,《旧史》明言为仁喻所遣,十二月之使,《新史》明言为仁裕所遣。应顺元年、清泰二年、天福三、四年之使,新旧《史》皆云仁美所遣。《旧史》四年三月辛酉,封仁美为奉化可汗,《新史》作四月辛已,其月日之差,疑亦因遣使及行册礼而然。天福五年之使,《旧纪》明书为仁美使谢册命,此外皆不见其可汗之名。《通鉴》亦于天福四年三月辛酉,书册仁美为奉化可汗。《注》谓据《会要》当作仁裕。案《旧史》于应顺元年,明书仁美遣使贡方物,故可汗仁裕进遗留马,则《会要》误,而此所云晋高祖时又册仁裕,仁裕讫五代常来朝贡者亦误也。又有别族号龙家,其俗与回纥小异。长兴四年,回鹘来献白鹘一联,明宗命解绁放之。自明宗时,常以马市中国。其所赍宝玉,皆粥县官,而民犯禁为市者辄罪之。《旧传》云:晋、汉已来之法。周太祖时除其禁,民得与回

鹘私市。事亦见《旧史·本纪》。玉价由此倍贱。《旧传》云十损七八。显德中来献玉。世宗曰:“玉虽宝而无益。”却之。《纪》在六年三月,《旧传》亦在六年(935年)。案是时回鹘虽多西迁,其遗落仍有留居东土者,如《旧史·唐庄宗纪》:同光二年九月,有司自契丹至者,言女真、回鹘、黄头室韦合势侵契丹是也。可见民族迁移,终有不能尽去者矣。

西域诸国,五代时来者,惟一于阗。晋天福三年(938年),其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新史·四裔附录》。《本纪》同。《旧史·本纪》,于九月书于阗国王杨仁美遣使贡方物,十月书于阗国王李圣天册封为大宝于阗国王,岂李圣天为其赐姓名,敬瑭惭,不敢以其姓赐人,而仍用前朝之姓邪?匡邺等自灵州行,二岁至于阗,至七年(942年)冬乃还。圣天又遣都督刘再升献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杵等。《旧纪》在七年十二月。汉乾祐元年(948年),又遣使者王知铎来。亦据《新史·四夷附录》,《本纪》:天福十二年六月,于阗遣使者来。是时中国威灵不振,道途阻塞,而于阗能屡遣使来,其国亦必较强大。高居诲颇记其往复所见山川诸国,欧《史》备载之。据所记:瓜州南十里有鸣沙山,又东南十里为三危山,其西,渡都乡河,曰阳关。沙州西曰仲云,其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支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胡卢碛,汉明帝时征匈奴,屯田于吾卢,盖其地也?地无水而常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自仲云界西,始入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伐柽置冰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绀州,于阗所置也。在沙州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其国东南曰银州、卢州、湄州。其南千三百里曰玉州,云汉张骞所穷河源出于阗而山多玉者此也。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往往见吐蕃族帐,而于阗常与吐蕃相攻劫。案居诲等所行,乃汉时并南山行之道,极为艰苦,而于阗能于道上多置州军,且与吐蕃相攻击,可见其国势之强。居诲不能道圣天世次,而云:其衣冠如中国,其年号同庆二十九年(940年)。俗喜鬼神而好佛。圣天居处,常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唐家人传》:有胡僧,自于阗来,庄宗率皇后及诸子迎拜之。僧游五台山,遣中使供顿,所至倾动城邑。

自渤海盛强,靺鞨与中国久绝,至五代之世,乃复频来。欧《史·四夷附录》云:同光二年(924年),黑水兀儿遣使者来。其后常来朝贡。自登州泛海出青州。明年,黑水胡独鹿亦遣使来。兀儿、胡独鹿,若其两部酋长,各以使来,而其部族、世次、立卒,史皆失其纪。至长兴三年(932年),胡独鹿卒,子桃李花立,尝请命中国,后遂不复见云。同光二(924年)、三年(925年)之使,新旧《史·本纪》亦记之,而不言其酋长之名。三年(925年)之使,则记其与女真皆至。《旧纪》天成四年八月,又有黑水朝贡使郭济等率属来朝。新旧《纪》长兴元年二月,皆载兀儿遣使来贡。显德六年正月,《新纪》书女真使阿辨来,《旧纪》则但载其遣使贡献,而不言使者之名。

室韦,欧《史·四夷附录》无传。《旧唐书·刘全谅传》云:父客奴,由征行家于幽州之昌平。今河北昌平县。少有武艺。从平卢军。开元中,有室韦首领段普恪,恃骁勇数苦边。节度使薛楚玉,以客奴有胆气,令抗普恪。客奴单骑袭之,斩首以献。《新书·全谅》附《董晋传》。又《范希朝传》:除振武节度使。振武有党项、室韦,交居川阜,陵犯为盗。日入慝作,谓之刮城门。居人惧骇,鲜有宁日。希朝周知要害,置堡栅,斥候严密,人遂获安。《新书·藩镇·卢龙传》:奚数犯边,刘济击走之。穷追千余里,至青都山,未详。斩首二万级。其后又掠檀、蓟北鄙,济率军会室韦破之。《旧五代史·契丹传》言钦德役属室韦,已见前。《庄宗纪》:天祐十五年(918年),梁贞明四年。大阅于魏都,有奚、契丹,室韦、吐浑之众。又《张敬珣传》:天成二年(927年),授大同节度使,招抚室韦万余帐。此等皆其南徙近边者。其居故地者,盖与中国无交往,故史官无所纪录。

突厥,欧《史·四夷附录》云:唐末为诸夷所侵,部族微散。五代之际,尝来朝贡。同光三年(925年),浑解楼来。天成二年(927年),首领张慕晋来。长兴二年(931年),首领杜阿熟来。天福六(941年),遣使者薛周海来。凡四至:其后不复来。然突厥于时最微,又来不数,故其君长,史皆失不能纪。《附录》所记,《本纪》亦皆载之。惟同光三年(925年),《纪》于二月书突厥浑解楼、渤海王大撰皆遣使来,十月,又书奚、吐浑、突厥皆遣使者来,则是年似有两使;又《纪》言浑解楼遣使,则浑解楼是其酋长之名,《附录》言浑解楼来,则似是其人自至;又张慕晋之来,《纪》在天成三年(928年),为不合耳。《旧纪》:同光三年二月,书突厥、渤海国皆遣使贡方物。十月之使则不书。张慕晋作张慕进,其来亦在天成三年。长兴二年之来,《旧纪》不书,而四年正月,书突厥来附。天福六年(941年),但书突厥遣使朝贡,事在七月,不言使名。《旧史·晋高祖纪》:秦王从荣奏:北面奏报:契丹族移帐近塞,吐浑、突厥,已侵边地。戍兵虽多,未有统帅。宜命大将一人,以安云、朔。高祖缘此,乃得出镇河东。此等皆其零星部族之并塞者。其较远者,则胡峤所云单于突厥、牛蹄突厥也,见下。

沙陀,殆已尽入中国,而高居诲行记,谓甘州南山百余里,汉小月支之故地也,有别族,号鹿角山沙陀,云朱邪氏之遗族也,则其迁徙未尽者。《旧史·氏叔琮传》:晋军攻临汾,叔踪于军中选壮士二人,深目虬须,貌如沙陀者,令就襄陵县今山西襄陵县。牧马于道间。蕃人见之不疑。二人因杂其行间。俄而伺隙,各擒一人而来。晋军大惊,且疑有伏兵,遂退据蒲县。今山西蒲县。则沙陀之状,为深目虬须,亦西胡种也。《本纪》:同光二年七月,幸龙门之雷山祭天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从北俗之旧事也。天成二年六月,幸白司马坡祭突厥神,白司马坡见第四章第三节。从北俗之礼也。十一月,祭蕃神于郊外。晋少帝即位,往相州西山扑祭,用北俗之礼也。北俗虽不可征,要必与突厥相近。《新史·伶官传》:敬新磨常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突厥自谓狼种,沙陀殆自谓犬种欤?

以上所述,皆北族之近中国者。其距塞远处,是时情状,殊为晦盲。胡峤者,同州郃阳县令,今陕西郃阳县。为萧翰掌书记,随入契丹。在虏中七年,周广顺三年(953年)乃亡归。撰所见为《陷虏记》。欧《史·四夷附录》载之。今录所记自契丹以往之情形如下,亦可见是时北荒之大概也。峤所记云:距契丹国东至于海,今辽东湾。有铁甸。其族野居皮帐,而人刚勇。其地少草木。水咸浊,色如血,澄之久而后可饮。又东女真,善射,多牛、鹿、野狗。其人无定居,行以牛负物。遇雨则张革为屋。常作鹿鸣,呼鹿而射之,食其生肉。能酿糜为酒。醉则缚之而睡,醒而后解。不然则杀人。同光、显德中来者,当即此女真。又东南渤海。渤海旧地未属契丹者。又东辽国。盖辽阳附近之地?亦未属契丹。皆与契丹略同。其南海曲,有鱼盐之利。又南奚,与契丹略同,而人好杀戮。此东奚也。又南,至于榆关矣。西南至儒州,皆故汉地。西则突厥、回纥。前所述来朝贡之突厥及与女真、室韦侵契丹之回鹘当即此。西北至妪厥律。其人长大,髦头。酋长全其发,盛以紫囊。地苦寒。水出大鱼,契丹仰食。又多黑、白、黄貂鼠皮,北方诸国皆仰足。其人最勇,邻国不敢侵。又其西,辖戛。疑黠戛斯之东徙者。又其北,单于突厥。皆与妪厥律略同。又北,黑车子。善作车帐。其人知孝义,地贫无所产。云契丹之先,常役回纥,后背之,走黑车子,始学作车帐。又北,牛蹄突厥。人身牛足。其地尤寒。水曰葫芦河。夏秋冰厚二尺,春冬冰彻底,常烧器消冰,乃得饮。东北至袜劫子。其人髦首,披布为衣,不鞍而骑,大弓长箭,尤善射。遇人辄杀而生食其肉。契丹等国皆畏之。契丹五骑,遇一袜劫子,则皆散走。疑即元世之蔑儿乞。其国三面皆室韦。一曰室韦。二曰黄头室韦。三曰兽室韦。其地多铜、铁、金、银。其人工巧,铜铁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地尤寒,马溺至地成冰堆。又曰:契丹尝选百里马二十匹,遣十人赍干北行,穷其所见。其人自黑车子历牛蹄国以北,行一年,经四十三城。居人多以木皮为屋。其语言无译者,不知其国地、山川、部族名号。其地气,遇平地则温和,山林则寒冽。至三十三城,得一人,能铁甸语,其言颇可解。云地名颉利乌干邪堰。云自此以北,龙蛇猛兽,不可往矣。其人乃还。此北荒之极也。此人盖抵今西伯利亚南境。自此以北,则微特此人未至,即告之者亦不知也,皆想象之辞耳。《楚辞·招魂》所言,正是如此。参看《先秦史》第十章第二节。

唐世威棱,可云远憺,然其无以善其后,亦与汉同。燕、云十六州,竟归沦陷者,不必论矣,即关内亦几成戎薮。鄜延自高万兴至允权,实已形同割据。高允权死于周广顺三年(953年)。子绍基,匿丧欲自立。朝命六宅使张仁谦往巡检。时折从阮为静难节度使,方讨野鸡族,命其分兵屯延州。又命供奉官张怀贞将禁兵两指挥屯鄜延。绍基乃受代去。自高万兴降梁至此,汴、洛实未能真有鄜延也。府州虽国小而忠,然其为党项所擅,亦与夏州无异也。折从阮既归汉,汉祖升府州为永安军,析振武之胜州并缘河五镇隶焉,以从阮为节度使。乾祐二年(949年),从阮举族入朝。以其子德扆为团练使。显德元年(954年),复以为节度使。入宋后,折氏仍据府州者甚久。河、陇既亡,控扼惟资灵武。康福、张希崇、冯晖,相继经营,不为不力,灵州之地,唐末为列校韩逊所据,唐因授以节钺。《五代史》本传言其时邠宁、鄜延、凤翔,皆与梁争战,独逊与夏州李思谏,臣属于梁。盖其地处悬远,不独不畏汴、洛,并不畏关内也。刘知俊归凤翔,李茂贞尝使攻之而不克。贞明四年(918年),逊卒,子洙袭。天成四年(929年)卒。朝以其弟澄为留后。列校李宾作乱,部内不安,乃使上表请帅。朝命康福往代之。福蔚州人,善诸戎语,明宗盖亦非轻使。福居灵武三岁而归,代以张希崇。时戍兵饷道,常苦钞掠。希崇乃开屯田,教士耕种,抚养士卒,招辑夷落。回鹘、瓜、沙,皆遣使入贡。居四岁而代。晋高祖入立,复用之,盖诚相须孔殷也。天福四年(939年),希崇卒,代以冯晖。自唐明宗以后,市马、籴粟,招来部族,给赐军士,岁用度支钱六千万。自关已西,转输供给,民不堪役,流亡甚众。氐羌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晖至则推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然后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余区,多出俸钱,民不加赋。诸部族争以羊马为市,期年有马五千匹。开运初,移镇邠州。王令温继之,不能善治。三年(946年),复以晖为之。初党项拓拔彦超,最为大族,晖为起第,留之城中。王令温至,释之。及是,彦超邀晖于路。晖击败之。遂至灵州。广顺三年(953年),晖卒,子继业继之。颇骄恣。时出兵劫略羌、胡,羌、胡不附。又抚士卒少恩。虑变,求代。开宝三年(970年),乃移镇去。李宾,《新史·康福传》及《通鉴》均作李从宾,此据《旧史·韩逊传》。终为拓拔氏之资。李思恭以唐乾宁二年(895年)卒。弟思谏袭。开平二年(908年)卒,子彝昌袭。四年(910年),为衙将高宗益所杀。将吏共诛宗益,立其族仁福。仁福,欧《史》云:不知其于思谏亲疏。《通鉴考异》云:其诸子之名,皆连彝字,则于彝昌必父行也。晋周德威合邠、凤之师攻之,仁福固守逾月,梁救至,德威遁去。长兴四年(933年),仁福卒。自仁福时,边将多言其北通契丹,恐为边患,乃以其子彝超为延州,而以延帅安从进为夏州留后。诏邠州药彦稠援送。彝超不受代。攻之。党项四面薄其粮道。关辅之人,运斗粟束藁,动计数千。复为蕃部所杀掠,死者甚众。乃命班师。彝超亦上表谢罪,复

以为节度使。清泰二年(935年)卒,弟彝兴袭。宋乾德五年(967年)卒,子光睿袭。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卒,子继筠袭。四年(979年)

卒,弟继捧袭。以诸父兄弟,多相怼怨,七年(982年)来朝,献其地。

其弟继迁叛去,是为西夏之祖。拓拔思恭,欧《史·李仁福传》作思敬。《通鉴》中和元年(881年)《考异》曰:欧意谓薛《史》避国讳耳。按《旧唐书》《实录》皆作思恭。《实录》:天复二年九月,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以城降王建。思敬,本姓拓拔,鄜夏节度使思恭、保大节度使思孝之弟也。思孝致仕,以思敬为保大留后,遂升节度,又徙武定军。《新唐书·党项传》曰:思恭为定难节度使。卒,弟思谏代为节度。思孝为保大节度,以老,荐弟思敬为保大留后,俄为节度。然则思恭、思敬,乃是两人。思敬后附李茂贞,或赐国姓,故更姓李。合为一人,误也。《旧史·世袭列传》云:彝兴,本名彝殷,以犯庙讳,故改之。张鉴春《西夏纪事本末·得姓始末篇》案语云:《册府元龟》三百八十九:长兴四年(933年),隰州刺史刘遂凝言于帝曰:臣闻李仁福有二子:彝超乃次子也,长子彝殷为夏州留后。彝超征诏赴阙,则诸蕃归心矣。据此,则又当以彝超继彝殷,未知孰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信夫!有深虑者所以戒黩武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