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

经籍考【四】

经【礼】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三礼次序仪礼在前周礼在後故续五朝通考仿其例以仍马氏之旧兹纂

皇朝通考?绎

钦定三礼义疏御制序文列周礼於仪礼之先自应谨

遵诠次并?録

御制序文於周官义疏之前俾读者知周礼乃一代治天下之典而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各以类从庶不失本末纲领之次焉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三礼之传远矣周礼六官河间献王上之仪礼十七篇礼记四十九篇高堂生戴圣传之汉唐以来笺疏训释无虑数十家考其义或相抵牾先儒尝讥其聚讼要其掇拾灰烬之余传先王制作之旧得什一於千百好古者所为郑重而爱惜之也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表章羣经旣

御纂周易折中而诗书春秋则以分授儒臣纂辑义疏颁布海内惟三礼未就朕御极之初儒臣上言今当经学昌明礼备乐和之会宜纂辑三礼以蒇五经之全爰允其请开馆编校越十有一年冬告竣夫礼之所为本於天殽於地达之人伦日用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斯须不可去者天不变道亦不变此其本也其制度品节服物采章随时损益屡变以适其宜者礼之文也三代去今数千年矣修其教而教明循其道而道行谓三代至今存可也何则其本得也若其用之朝廷邦国名物器数之具周旋进退之仪虽先王处此必将变通以适其宜而不泥於其

迹故言礼者惟求其修道设教之由以得夫礼之意而已顾其教之不泯道之所由传未尝不赖於经好学深思之士读其书有惜不能俯仰揖让於其间者先王制作之精意尚可想见於抱残守阙之余则经传之为功也大矣鼎彝鈎劒之遗篆籀之迹流传有自尚摩挲而宝护之况制作之精意所赖以传者欤独其贸於衆说无所取衷爰命校纂诸臣芟烦截浮约文申义敷畅厥旨至其说之不可强同者稍为辨正而仍其旧盖其承传各异必牵合附会比而同之则其惑也滋甚故无取焉刻旣成为之叙论以发其端俾隆礼者有所考云

【臣】等谨按义疏例略有七其直诂经义确然无疵者曰正义其後儒駮正旧说至当不易者曰辨正或以本节本句参正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经互相发明者曰通论或虽非正解而依附经义於事物之理有所推阐者曰余论各持一见义亦可通又或已经駮论而持此者多未遂偏废者曰存疑名物象数久远无传难得其真或创立一说虽未惬人心而姑存以资考辨者曰存异本节之义已经训解又合数节而论之曰总论七条之後或辞连义贯难以折断则附於最後一条之末三书凡例虽各不同而编纂之义大抵如一是编首列

圣祖仁皇帝御论次列纲领次列总叙八条至

御撰序文包罗万有综览百家掲三礼之宏纲成一篇之钜制兹?録於是编之前以见部虽区而为三类则仍统於一云

周礼订释古本【无卷数】

王芝藻撰芝藻见易类

高注周礼二十二卷

高愈撰愈字紫超无锡人顺治中岁贡生【臣】等谨按江南通志载愈着周官集解十六卷当

即此本今是编分卷不同或传写互异耳

周礼惜隂録六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周官辨非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鄞县人

陆元辅曰四明诸生万斯大从学於黄棃洲究心经学以周官为非周公之书举其可疑者辨駮之凡五十五则或举吴氏之说或独抒己见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棃洲极称许之

黄宗羲曰充宗不为科举之学湛思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所为书曰学礼质疑曰周官辨非曰仪礼商曰礼记偶笺

【臣】等谨按是编斯大取周礼一书条举件系详稽博考极辨其非凡五十余节盖斯大於经学颇有根柢而於礼经疑义尤所究心故能直抒己见言之凿凿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

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

杭世骏曰光坡家居不仕潜心经学着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

【臣】等谨按光坡受三礼於其兄以周官阙误独多乃根柢注疏兼采诸儒经解阅丙寅至甲申始得成书

周礼问二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周礼辑义十二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周礼节训六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叔琳自序曰经之有三礼也周礼其大纲学士大夫经生小子诚讲明而切究焉则考古即所以知今也叔琳屏居无事荟萃先儒成说旁采时贤新义掇其菁英薙其繁复参互考订间附愚管名为周礼节训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

李锺伦撰锺伦字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臣】等谨按是书前有李绂林令旭二序末有其子广平知府清馥跋称锺伦初受三礼於叔光坡乡荐後日侍其父光地於京邸及光地视学顺天巡抚直隶随行十余年深得指授又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等往复讨论故是书诠释具有本源曰训纂者纂其父光地之训也

周官集注十二卷 周官析疑三十六卷 考工记析疑四卷 周官辨一卷

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臯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後落职修书

特赐侍讲衔致仕

苞自序周官集注曰朱子旣称周官徧布周密乃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又谓颇有不见其端绪者学者疑焉是殆非一时之言也盖公兼三王以思四事於人事之终始百物之聚散思之至精而不疑於所行然後以礼乐兵刑食货之政散布六官而联为一体其笔之於书也或一事而诸职各载其一节或举下以赅上或因彼以见此其设官分职之精意为文字所不载迫而求之诚有茫然不见其端绪者久而相说以解然後知其首尾皆备而脉络自相灌输窃尝析其疑以示生徒并纂録一编指在发明端绪故凡名物之纎悉推说之衍蔓者槪无取焉

礼说十四卷

惠士奇撰士奇见易类

【臣】等谨按士奇贯串三礼能补郑康成所未备而不悖其旨讲汉学者多宗之

周礼集传六卷

李文炤撰文炤见易类

文炤自序略曰朱子曾称周礼为天理烂熟之书表章虽明而训释未逮诸儒之说不能有醇无疵因远稽博采上推列圣之因革下鉴列代之兴衰以窃附於诗书集传之後

周官翼疏三十卷

沈淑撰淑字季和常熟人雍正癸卯进士

周礼会要六卷

王文清撰文清号九溪宁乡人雍正甲辰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周礼质疑五卷

刘青芝撰青芝见诗类

周礼拾义【无卷数】

李大濬撰大濬安溪人

周礼三注粹钞二卷

高宸撰宸字北侍福建人雍正中诸生

周官禄田考三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彤自识曰彤尝研求本经勤览传记得其端於载师之都邑以为凡内外官之禄皆可得辨析整齐之又曰自宋以来之稽官有未及乡遂属吏者今乃并郊野之吏而补之其稽田有不去山林川泽城郭等三之一者今更通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之率而二夫当一夫则官益多而田益少宜禄之不给尤甚也然以县都已下数等之田食公卿大夫士数等之爵非独相当且供他用而有余是田禄与官爵之数在本经未尝抵牾也

周礼疑义举要七卷

江永撰永字慎修婺源人

【臣】等谨按是书多申明古义其释考工记较贾公彦疏更为明析

右礼类周礼

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

【臣】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二部也首纲领一卷次释宫一卷俱不入四十八卷之数经文分四十卷末附礼器图四卷礼节图四卷仪礼一经疑义奥词至为难读唐韩愈已尝苦之故宋元以来李如圭敖继公之外率多不传湮晦者四五百年先王旧礼数典而茫如矣是编订讹补阙断自

宸衷贾郑之精微毕録宋元之论述旁搜钜目宏纲条

分缕析仰见

圣学邃深经纶博物所由昭然大着於世也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篇

张尔岐撰尔岐见易类

尔岐自序略曰庚戌岁年五十九勉读仪礼六阅月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则节録其要取足明注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於末以便省览顾炎武曰济阳张君稷若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时之名而其书实似可传使朱子见之必不仅谢监岳之称许也

仪礼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仪礼商二卷附録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仪礼述注十七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

光坡自序曰言礼如聚讼此诸儒不分经传之失也三代之礼存者惟周官仪礼为经耳三传礼记及子史言礼者皆传也如郊社左氏公羊曲礼皆言不卜谷梁言卜而冢宰有卜日则言卜得矣晏子春秋言四时祭祀皆用孟月而大司马明着四仲则仲月得矣若诬周官为莽歆窜入指其隂襍病仪礼推士以及天子小其不完则非所知也仪礼训义十七卷

不着撰人姓氏原序自题康熙庚申

仪礼析疑十七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仪礼章句十七卷

吴廷华撰廷华初名兰芳字中林仁和人康熙甲午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

廷华子夀祺识略曰仪礼一经句读不明则句可移缀上下往往宾主易位东西乖方其失者一章次不明则礼之始终度数散无条贯其失者二是书定为章句如士冠礼筮日戒宾虽仍贾疏及仪礼经传通解所分之次而更按其节奏分为六章令读者知某事在某礼之前某事在某礼之後十七篇节目了如指掌其训释多本郑贾间采他说附按以发明之

补飨礼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臣】等谨按仪礼十七篇独无飨礼元吴澄有补经补传十八篇於飨礼仅附见於聘觐篇中亦未有特着夫飨有祭帝祫祭之大飨又有天子享元侯两君相见以及凡享宾客之各异原非聘觐之所得而该锦因取周官春秋传礼记诸书中犹可考见者辑而补之虽篇帙无多而典章可据正不得而少之也

礼经本义十七卷

蔡德晋撰德晋字仁锡无锡人雍正丙午举人官司务

宫室考十三卷肆献祼馈食礼三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臣】等谨按宫室考一书於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分目十三条理秩然可与郑注相为参考肆献祼馈食礼则取三礼中之有关王礼者推之不得於经则求之注疏其名本乎周礼每篇各为节次每节先已说而自注其说之所从出博稽远证较之黄干所续祭礼更加密焉

仪礼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仪礼释宫增注一卷 仪礼释例一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仪礼易读十七卷

马駉撰駉字德淳山隂人

仪礼集编四十卷

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

右礼类仪礼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闻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於天则於地顺於人逹於时协於鬼神斟酌损益以定其品节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恶劳之心而予以从善弃恶之道蒸蒸焉日蹈履於中正而不敢越盖非有以强之也率乎其理之所安而已其纲有三百其目有三千大者在冠婚丧祭朝聘射燕之规小者在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循之则君臣上下赖以序夫妇内外赖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以顺而成反是则尊卑易位等杀无章家未有能齐而国未有能治者故曰动容中礼而天德备矣治定制礼而王道成矣尝遐观三代禹汤文武惇叙彝典以倡导天下而其时之诸侯秉礼以守其国大夫士遵礼以保其家下至工贾庶人畏法循纪以世其业呜呼何风之隆哉朕企慕至治深惟天下归仁原於复礼故法宫之中日陈礼经讲习紬绎盖不敢斯须去也慨自嬴秦焚烧典籍礼乃灭亡汉兴崇尚儒学礼经始显传之者十三家而戴德戴圣为尤着圣所传四十九篇即所谓礼记者是已迨程子朱子出表章学庸遂开千古道学之统其余四十七篇虽杂出於汉儒亦皆传述圣门格言有切身心要旨朕熟之复之靡间寒暑积有讲义裒成全部弁以叙言用以无忘斯勤然岂徒效儒生呫哔云尔哉务佩服其训辞而实体诸躬修措之邦国使百尔怀?敬逊让之诚兆庶凛撙节防闲之则德化翔洽上嫓隆古庶乃惬朕敦崇礼教之意也夫

皇上御制序曰

皇祖圣祖仁皇帝稽古右文命儒臣日直讲筵五经通监以次进讲荟萃羣言发明旨要胪为解义积有成编译以国书颁示中外各制序言弁其端而授诸梓易书诗三经先竣春秋若干卷刻於雍正年间惟礼记卷帙浩繁藁本存繙书房久之未竟厥业朕御极之初允儒臣请纂修三礼义疏因取日讲礼记解义原本参校同异归於一是并命繙译授梓以备五经之全敬刋

皇祖御制原文於前而略述大槪以志成书岁月惟礼记出自汉儒然多本於七十子之所傅习如大学中庸二篇旣经有宋大儒定为孔氏遗书训释而列於学官其他精言奥义往往与易书诗春秋相发明非董仲舒扬雄辈所及盖其来有自去圣人之教固未远也虽月令王制附益其间有以启後人疑议而先王之制所传各异事之不可考而说之不可强同者亦已多矣依文立训以存旧观说经之通例也抑班固有言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岂惟其文而已盖将以章志贞教大其防与天下臣民共之仰惟

圣祖序言所谓体诸躬修措之邦国者礼之实而明经之大用也因言以求其义因义以达其用夫岂章句训诂之足云敢申言之以阐

至训

【臣】等谨按是编为

圣祖仁皇帝讲筵御论未及成帙乾隆元年

命承修三礼诸臣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重加参校

告成刋布

圣祖仁皇帝圣敬日跻动容中礼日进儒臣讲论礼经斯

须不去我

皇上服膺

至训夀梓颁行本

善述之心垂淑世之范是以德化翔洽天下归仁猗欤

休哉斯诚万世一时之嘉会已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

【臣】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三部也区经文四十九篇为七十七卷附载图五卷礼记自陈澔集说行而古义寖微是编仰承

指授衡鉴至精於集说则弃瑕録瑜於羣言则兼收并采他如百家杂说有裨诸儒未备者亦必博采以备参稽而後郑注之精奥孔疏之博赡卫湜集说之详明粹然集其大成矣

深衣考一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易类

礼记提纲集解四卷

邱元复撰元复字汉标号嵋庵诸城人

礼记疏略四十七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沐自序略曰他经皆疏略五经阙一不可故采摭纂辑并会同志而属之以分注云

【臣】等谨按是编沐所辑者仅礼运礼器乐记学记四篇余则武进王渭登封冯五典上蔡李范世及其从子煓所共成者故自序有属以分注之语然自古说经贵抒己见专门亦可名家夫何阙一不可之有

大学翼真七卷

胡渭撰渭见书类

【臣】等谨按大学中庸二篇本戴记旧文自陈澔集说以朱子编入四书遂删除不载伏读

钦定四库全书虽列入四书类中而

钦定礼记义疏则备録全文以复古今之旧今谨遵编次凡大学中庸之单行者仍入礼类且以从马氏旧例焉

礼记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大学古本说一卷 中庸章段一卷 中庸余论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光地大学古本说识略曰大学旧本二程子各有更定朱子因之又加订为今本五百年来羣疑朋兴光地读朱子之书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无极之旨邵氏先天之传皆能灼然不惑独於此书亦勉强应和而非所谓心通默契者陈其所得待方来之朱子而折衷焉

又自序中庸章段曰读章句五十年知近代讲解之误盖自宋元之间而已失之是编於章段离合之间虽颇有所连断然其义所自来则皆窃取朱子平生之意也

礼记偶笺三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

纳喇性德撰性德见易类

【臣】等谨按方苞望溪集谓此书本陆元辅所撰徐乾学刻经解时改题性德撰

礼记述注二十八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

光坡自序曰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孔氏唯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莫过於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郑二说各为胪列其他自五礼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衆诂在诸经注疏中最为详核何妄诋欤又礼器篇斥後代封禅为郑祖纬启之秦皇汉武前郑数百年亦郑注启之乎又多约注疏而成鲜有新意而指注疏为旧说凡此之类抵冒前人即欺负後人何以示诚乎抑讥汉唐儒者说理如梦此程朱进人以知本吾侪非其分也今於礼运则轻其出於老氏乐记则少其言理而不及数其他多指为汉儒之附会逐节不往复其文义通章不钩贯其脉络而训礼运之本仁以聚亦曰万殊一本一本万殊仲尼燕居之仁鬼神仁昭穆亦曰克去已私以全心德欲以方轶前人恐未能其退舍也又曰朱子教学者看注疏自宋末有陈氏集说学者祧注疏而崇焉今本朱子之教而陈氏杂合诸儒说为文亦或仍之

曾子问讲録四卷 大学证文四卷 大学知本图说一卷 大学问一卷 中庸说五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臣】等谨按萧山连山门外讲堂即宋儒杨时讲学之所有以曾子问首章请业於奇龄者借讲堂侧讲此凡一百三十九条又尝论列石经本石经改本及程子朱子改本元明诸人改本以成证文知本图说则奇龄自谓於嵩阳庙市得大学古本阐悟彻然自画一图後二十年述而为之说大学问者因门人邵廷采之问而答之中庸说则其门人子弟辈所编次而各附已说者也

礼记章义十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大学传注一卷 中庸传注一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礼记详说【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觐祖自序略曰坊本诸讲其标宗旨剔字句顺口吻聨脉络化板为圆亦足醒人心目故编检而分载之附先儒後

大学讲义一卷 中庸讲义一卷

杨名时撰名时见易类

校补礼记纂言三十六卷

元吴澄原本朱轼重订轼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篇目注释一仍吴氏之旧其於澄注後问以轼按二字别之者则其以己见辨定者也

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一卷

邱嘉穗撰嘉穗字实亭上杭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归善县知县

礼记析疑四十六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中庸本旨二卷

朱谨撰谨号雪鸿崑山人

大学本文一卷 大学古本一卷 大学困学録一卷 中庸本文一卷 中庸困学録一卷王澍撰澍见书类

【臣】等谨按澍取夫学中庸本文及朱子章句原序各为评论大意欲以章法句法阐求书理其古本一卷则与朱子改本并相尊奉困学録两卷发明学问之功不徒以寻绎语脉顺文诠解盖胜乎坊塾诂本多矣

成均讲义【无卷数】

孙嘉淦撰嘉淦字锡公兴县人康熙癸巳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諡文定

【臣】等谨按是编专疏圣经一章以发明章句之义其讲致知格物深中学者之弊

大学偶言一卷

张文檒撰文檒字风林又字树声萧山人康熙甲午举人官成都县知县

成均课讲【无卷数】

崔纪撰纪见易类

纪自识略曰大学以慎动为宗故所言多显中庸以主静为宗故所言多微究则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者也学者惟是微大学之显而阐中庸之幽庶有以得其源流指趣之一矣

礼记类编三十卷

沈元沧编元沧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榜贡生官文昌县知县

元沧自序曰小戴礼篇帙繁赜读者未易得其要领辨索有年乃为一书先之以五典次之以五礼冠之以通论广论殿之以仪节文繁者分刋之繁甚者更细分之注仍汉之郑氏音义仍唐之陆氏戴记绪言四卷

陆奎勳撰奎勲见易类

奎勳自序曰元儒卫正叔集说百有六十卷采摭大备丹黄一过始知陈氏说之醇粹者悉本朱子其余集解不免偏駮爰举曲礼四十六篇每篇作一小序辨其为周为秦为汉凡先儒之说有足正陈氏舛讹者亟为録存尚有遗义则就己见论定焉

中庸解一卷

任大任撰大任字钧衡吴江人

檀弓疑问一卷

邵泰衢撰泰衢字鹤亭钱塘人明於算术官钦天监左监副

学礼阙疑八卷

刘青莲撰青莲字华岳襄城人

【臣】等谨按青莲所撰自曲礼至奔丧七篇末一卷尚阙其弟青芝续成之

鳌峰讲义四卷

潘思榘撰思榘见易类

【臣】等谨按思榘尝官福建巡抚鳌峰书院为巡抚所掌此其与书院生徒讲大学中庸之语而诸生编次付梓者也

檀弓论文二卷

孙濩孙撰濩孙字邃人高邮人雍正庚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礼记章句十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礼记彚编八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 深衣考误一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臣】等谨按择言者永取檀弓至杂记诸注中异同者择其一是而折衷之也持论精审足资参核深衣考亦援据精详

读大学中庸日録二卷

康吕赐撰吕赐字复斋别号一峯又自称南阿山人武功人

古本大学解二卷

刘醇骥撰醇骥字千里号廓庵广济人

右礼类礼记

夏小正注一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臣】等谨按夏小正一书原载大戴礼中隋志始别为一卷宋傅崧卿作注朱子尝仿其例复加订定附於仪礼经传通解元金履祥未见傅氏书以为朱子旧本采附通监前编夏禹元年下句为之注与傅多有异同

国朝张尔岐合傅注辑为一编以已说附之叔琳删其重复而作是编其自为之说者则称案以别之大戴礼删翼四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孙奭跋曰删翼者因旧本而删其繁冗翼其义理者也删其繁冗如保傅篇删去魏公子无忌等文翼其义理如礼三本篇据荀子利爵以正利省之悞是也有注在家语而从略者如王言五义五帝德盛德等篇是也有注在礼记而从略者如哀公问礼察曾子大孝朝事投壶等篇是也有注在仪礼外编而略互见其义者如夏小正武王践阼等篇是也有旧本无注而笺解者如曾子立事本孝制言天圆与少闲本命等篇是也

夏小正诂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右礼类附録大戴礼

三礼合纂二十八卷

张怡撰怡一名遗字自怡初名鹿徵号瑶星江宁人前明登莱镇总兵官可大之子以难?锦衣卫千户

学礼质疑二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斯大自序曰大自丁未学礼以来取其大者条而说之首取戴记诸篇相对次取仪礼与戴记对次取易诗书春秋及左谷与二礼对用因所得窃着於篇

黄宗羲序曰吾友万充宗为履安先生叔子锐志经学於三礼则条其大节目前人所聚讼者甲乙证据摧牙折角轩豁呈露昌黎所谓及其时而进退揖让於其间者也此在当时顾人人所知者於今则为絶学矣其友魏方公为之先刻数卷充宗以为质疑者欲从余而质也余老而失学方欲求海内诸君子而质之又何以待质充宗亦姑以其所得参考诸儒必求其精粗一贯本末兼该凿然可举而措之无徒与衆说争长於黄池则所以救弊其在此夫

读礼志疑六卷

陆陇其撰陇其见书类

【臣】等谨按陇其以汉儒采辑三礼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多有未合因取孔郑以来诸家注疏折衷於朱子之书并旁采春秋律吕与夫天时人事可以阐发礼经者成为是编其疑而未决者则仍阙之故名曰志疑

读礼窃注一卷

孙自务撰自务字树本号立庵安邱人岁贡生稽礼辨论一卷

刘凝撰凝字二至南丰人贡生官崇义县训导郊社禘祫问一卷 庙制折衷三卷 大小宗通释一卷 学校问一卷 明堂问一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臣】等谨按郊社禘祫问十八条答门人李塨问南北分祀及有禘无祫之说庙制折衷凡七庙五庙三庙二庙一庙夏五庙商六庙昭穆庙位列儒先诸说於前而以已说定之大旨宗王而駮郑大小宗通释以天子宗法无考只诸侯公子略见於丧服小记及大传二篇而说又不详郑孔亦无所折衷宋以後立说倍多愈不可信因取小记大传言宗法者为条解焉学校问前答门人张希良问学校之名继答门人吴鼎问庙学中先师设主因及乡饮养老之礼又因门人姜垚问九室五室之辨故复着明堂问一篇

礼学彚编七十卷

应撝谦撰撝谦见易类

郊社考辨一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仪礼经传内编二十三卷外编五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述曰右仪礼经自士冠至少牢凡十四篇内士丧礼少牢礼又各离为二篇凡十六篇并今所采补之经传若干篇是为仪礼内编而丧服一篇则与所采补之若干篇别为仪礼外编编之分内外何也本仪礼而分之也古无周礼仪礼之名汉艺文志称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是为经而记百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二篇曲台后苍九篇明堂隂阳说五篇是为传皆不名仪礼也又周官六篇为经而周官传四篇为传亦不名周礼也永嘉张淳谓汉未有仪礼之名疑後世学者见十七礼仪遂因以名之是则仪礼之得名本於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所发而为名故十六篇及凡所补之属为内编而丧服篇及凡所补之属乃所以行是仪礼之具而与其发见於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间者则有间矣故为外编也

礼乐通考三十卷

胡抡撰抡字应麟武进人

礼书纲目八十五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

秦蕙田撰蕙田字树峯金匮人乾隆丙辰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赐諡文?

参读礼志疑二卷

汪绂撰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婺源人

【臣】等谨按是书取陆陇其读礼志疑於各条之下以己意参之故曰参读礼志疑其所考论亦多得经义实可与陇其之书相发明耳

三礼约编十九卷

汪基撰基字警斋休宁人

三礼会通二卷

张必刚撰必刚字继夫潜山人乾隆壬戌进士重刋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六十九卷

梁万方撰万方字广庵绦州人

【臣】等谨按朱子通解杨复序文谓朱子尝称黄干所续丧祭二礼规模甚善欲依以改定全书而未暇万方援据此语遂以干之体例更定朱子之书名曰重刋实则改修也

右礼类总礼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