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藩合作,政府之地位巩固,进行改革,毫无顾忌。数年之中,上自海陆军制,下及庶人服冕,诏令改革者,事以百数。及一八七三年,征韩论起,武功派之朝臣,力主出兵,文治派之首领,争论不可,党争渐盛。文治派者,其党议谓内政需改革者甚多,尚非外征之时,以岩仓具视为首。武功派者,其党议专主用兵,扬国威于外,以西乡隆盛为首。二党之人互相疑忌。先是一八七一年,朝命岩仓具视为大使;其党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五十余人从之,游说欧美,谋改条约。大使频行,与阁僚约曰:“我侪行后,不可专断大事,擅改政治。”其时文治派之势力盖较武功派为盛。及其去后,隆盛谋宣国威,又值朝鲜事起,朝议一变。方幕府之归政也,天皇尝遣使告朝鲜。朝鲜王以其国书违背惯例,却之不受。使者归国,有倡议伐之者。至是,两国之间,嫌隙又生;日使在中国者,质问朝鲜之事。清廷答曰:“朝鲜虽为我藩属;其内政中国概不过问。”隆盛因有所借口,其党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和之,武人在外者,更为之声援;独大隈重信等数人以为不可。大隈,佐贺藩士也,自亲政以来,入为参与,其声望威权,尚不及隆盛。于时廷议将决;文治派在欧洲闻之,遄程归国。既至,详述欧洲大势及俄人之野心,力主和平,排斥众议;武功派之气渐馁,乃迫太政大臣三条实美,仰请圣裁。实美惶恐,不知所为,托疾不朝,请以岩仓代己;天皇亲视其疾。但岩仓又托病,杜门不出;天皇问之,因为详述用兵之害。俄而开御前会议,天皇遂否决征韩之议。于是西乡隆盛、江藤新平、板垣退助等,悻悻然上表辞职而去。

关于征韩论的争论,中间为西乡隆盛

岩仓具视使节团,左起:木户孝允、山口尚芳、岩仓具视、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隆盛归其故乡鹿儿岛;其徒相继辞职者尤众,散居国内,互相标榜,为时所重。时政府大权,归于岩仓、大久保二人之手,人心不服,隐谋抵抗,佐贺之乱遂起。佐贺者,江藤新平之故乡也。其地初有征韩忧国二党,凡二千五百人。至是党徒合谋,迎新平西归,其势大张。县令之僚属,多为其党,因遂侵掠豪商,强借军需,终乃举兵,袭破郡县。变闻,天皇委任征讨都督,令其率军平乱;未几即定,捕杀新平。然谋应之者犹众,内乱将复起。适台湾生番,虐杀琉球漂民事起,日使向中国抗议。清廷答谓生番,化外之民,中国不问。政府借为口实,因谋用兵,以泄国内不平之气;独木户孝允不可,曰:“内政未修,遽生外事,徒苦人民。”与政府力争,卒乃辞职而去。于是朝命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事务都督,率兵三千人往讨;既至,登岸,诸蕃降服。从道命人兴工,营造府邸,开辟荒芜,为屯田久居之计。中日之交涉,因之又起,几至决裂;幸英公使居间调停,议定条约,其事始已,时一八七四年也。(详见第十七篇)

身着武士服的木户孝允

日本自废幕以来,行征兵之制,农工商民,皆得为兵,武士之权利,根本废除。一八七六年,天皇诏改禄制;华族士族之禄,限期改领公债。于是惯恃豢养之武士,始自谋生;其人素鄙农工商业,毫无经验,类多失败,中心愤闷,群思叛乱,而熊本之变遂起。初,熊本藩士尝倡言尊王攘夷。及改革令下,始怀怨望,私自相结,夜饰武士装服,袭击兵营县署,杀伤甚众,声势大振。同时山口、前原、一诚继之而起。一诚初立军功,尝为参议,会罢免归,居常郁郁不乐。及闻乱起,聚其私党,号召士族,诈言曰:“将防熊本。”其他起兵应之者凡七,皆怨望之武士,隐谋已久,原约同时举事。会熊本以机迫先发,党人先后应之,势力分散,故易扑灭。乱平,朝廷惧农民和之,由天皇下诏减轻田税。略曰:“曩定税率为百分之三,今察稼穑艰难,深念休养之道,其减税为百分之二点五。”

明年,明治即位已十年矣,车驾幸西京,祭祀先祖,西乡隆盛忽起兵于鹿儿岛。初,隆盛勤劳王事,进任陆军大将;及征韩论起,退居故乡,时望归之;将士武士之不服大臣者,奉之为主,其势俨然与政府相敌。隆盛设立学校,教练其党。政府恶之,尝夺其生徒,又徙鹿儿岛之军械局于大阪,嫌隙日深。会传政府使人来刺隆盛,其党闻之大怒,奉隆盛起兵。隆盛之众,一万五千余人,多久战之士,训练有素,心怀怨望,分途前进,势极凶猛。大久保利通时在神户,伊藤博文亲往告之,二人遂同归京。次晨,朝命削隆盛官爵,罪以叛逆,敕亲王为征讨大总督,以陆军卿山县有朋等为参军,发近卫等兵讨之。令下,伊藤乃知为大久保之策也。天皇更命人渡鹿儿岛,慰前藩侯岛津久光曰:“逆徒作乱,蔑视朝命,朕命讨之。久光国家元功,朕素信赖;今遣重臣来,汝其致尔诚意。”久光得旨,力陈效顺,其忠于旧主者,多不与乱。

西乡隆盛

隆盛出军,进攻熊本;守兵登城拒之,久不能克,惟出城迎战者为其所败。其后援军大集,转守为攻;西军人少,因据险以战。两军遇于田原,炮弹如霰,官军多死。入夜,官军潜行,迫近其营。西军将士,方张宴诀别,意将战死;官兵突入,西军大乱;乘势前击,遂复田原。及晡,西军援至,复大败追兵。斯役也,战争之久,历十余日,两军阵地逼近,炮火猛烈,傍近诸山,先多松木,战后变为童山。官军已数败,西军势张,士族之怀怨望者,散居各地,隐谋起兵。然举事者,率谋泄而败;朝廷因令府县征募巡军,编为旅团。天皇更幸临大阪,慰抚战士之被伤者,赐之酒馔;皇后复以绒丝赏之;人心奋勉,军气大壮。卒乃援军麕集,攻陷坚垒;西军大挫,解熊本城之围。初,隆盛起兵,将攻熊本。其弟进策曰:“为今之计,宜先以精兵数千,潜乘汽船,驶往长崎,乘夜登岸,袭击县厅,火攻兵营,据有其港,资其米谷弹药,以断官军之冲。熊本守军,势必出援;我更伏兵击之,进据其地,则邻地响应,西海定矣。”隆盛不从,遽出兵以攻坚城,故不克而败。

是时政府海军之势颇盛,因运输军队,进据西乡之根据地鹿儿岛。西军之人心摇动,大败而遁;官军因围之于可爱岳,日夜攻击。隆盛告其将士曰:“事势不利,乃困守于此;夫以一隅之士,苦天下之兵,于今半载,大丈夫之事毕矣。贪生贻羞,诸君义不欲为,与其使士卒徒陨于矢石,宁自尽以救之,我志决矣。”语毕,举座默然,独一将言曰:“我军虽败,尚有众五千,苟纵横突击,必能冲围而出。夫死于战,犹留鹿儿岛男子之英名,固胜于自戕也。”众皆从之。夜半,西军拣选精锐,突前驰击,势如风雨;官军不为备,遂被破围而逃。西军素谙地理,善于跋涉;其地居民,复为之耳目,故能避实冲虚,三破重围,复入据鹿儿岛城,官军追及围之。

隆盛登城拒守,遣使者二人谒见参军。参军告以所传暗杀之诬及征伐之故,留其一人;其一遣归,报告隆盛。将行,山县有朋复附书致隆盛;使者还述参军之言,且曰:“菊次郎无恙。”——菊次郎者,隆盛长子也。隆盛默然;既阅山县之书,更愀然曰:“我义不负山县。”因召集将士,使者复述参军之言,举事证之,众皆惊悸;或曰“可降”,或曰“战死”,众议不一。既约明日再议,又不果。时官军来围者益众,日夜炮击;城中将士,各送要物归家,沐浴更衣,为战死之计,约期将破围而出。官军谍知其期,先期一日,四面袭击,西军大乱。有欲退者,将士厉声曰:“敢逃者斩。”立杀四人,众殊死战。隆盛在垒,几为官军所获;从者恐其受辱,杀之。其下将士,知事不可为,多自杀。战后,验隆盛之尸,见有肥而无首者,股有伤痕,手有刀瘢,皆其少时所伤,知为隆盛也;并搜得其首葬之。此役也,政府出兵六万,耗四千余万元,阅八月而克之。于是政府威权,非武士之力可得抗拒,成为昭著之事实,自后国内遂无内乱之忧。所可惜者,武士不忘报复,谋刺主谋平乱之大臣,俄而智勇兼备之大久保利通,竟于入朝之时,为凶徒六人所杀。其因战败死亡者,多国内奇杰自好之士,激于私义,动于蜚言,酿成战争,至于流血,亦可哀也已!

大久保利通

初,西乡等辞职而去,板垣退助因不服文治派之专政,一八七四年,始上书天皇,请求召集民选议院。略曰:“今日政权,上不掌于天皇,下不在于人民,独为朝臣所垄断,政令无信,朝出暮改;任免出于情私,赏罚由于爱恶;言路壅蔽,困苦无告;长此不改,势必土崩。欲救斯弊,在于采天下之公议,召集民选议会。”此论流传,风靡一时。有反对者,作书驳之,而和者殊少。或更反驳其说,舆论纷纷,遍传于报纸。政府迫于众议,知不可拒,天皇乃下谕先开地方会议,略曰:“朕践祚之初,曾以五事誓于神明。自是而后,久欲推行斯意,召集人民代表,凭公论,定法律,以期上下和协,民情畅达,务使全国人民,各安其业,共担国家之重任。今特先开地方会议,使人民协同公议。……”地方会议者,国民自治之基础,由府县知事及人民代表会于一室议订府县法令之议会也。人民未得参与国家立法之权,自为板垣所不满;板垣因归其乡邑,召集子弟,组织讲社,盛倡民权自治之说。应者风起,设立党社,互通声气,势力渐大。值木户孝允,以争伐台湾之故,辞官而去;政府大惧,力筹调和朝野之策,由井上馨游说木户板垣,征其同意。一八七五年,各党会于大阪,大久保、木户、板垣、井上、伊藤在焉,议决政体君主立宪,采泰西议院制,设立元老院大审院等。天皇旋下诏曰:“朕即位之初,大会群臣,以五事誓于神明。……今扩充誓文之意,设元老院,以广立法之源;置大审院,以固裁判之权。……”其元老法官,皆由天皇委任;木户板垣再为参议。终以板垣力主急进,与朝臣不协,辞官而去。益痛诋朝政,鼓吹立宪。一八七七年,西南乱起,板垣党徒,来至京师,倡信三权分立,开民选议院;元老院之激进派议员,有谋举兵立宪者,事泄被拘。明年,乱平,缓进派之大久保毙于刺客之刃,政府乃颁府县法令,许其召集会议。

板垣退助

板垣自再弃官后,纠合同志,四出演说,组织爱国社;及西南乱平,国内怨望之武士,无所泄其愤,渐与板垣之党结合。党人以立宪自由为号召,值此改革之初,醉心欧化之青年学子,为其所动,党徒日增。一八七八年,党人会于大阪,各地分社咸遣人与会;由大会议决,选举才能之士,往各地演说,鼓吹党义,广收同志,鼓舞人心。明年,复开大会于大阪,人数大增。又明年,复开会议,代表与会者,数千人,议决向政府请愿。政府闻之,急颁集会条例,严令官吏解散其会。大会已先知之,因改其名称曰期成国会同盟;且扬言曰:“继续前进,迄国会成立。”遂举代表二人,分道上京。二人递请愿书于太政官,太政官谓人民无条陈政事之例,拒绝弗收;诣元老院递之,又谓非建言,不纳。于是人心大愤,进行愈力,时人多以志士称之;益各自奋励,或上书亲王,或游说大臣,奔走陈说,不辞劳苦。俄而期成国会同盟,设本部于东京,分全国为八区,组织机关,勇猛前进。各地之请愿委员,又复相继入京,请愿政府,历访大臣,官吏不胜接应之烦;政府遂下令曰:“凡上书建言者,其书必经地方官厅提出。”于是倡民权者,失其所以进行之路,一转而向民间运动。

党人久谋报复,专俟时机以攻击政府。先是政府以一千四百万元经营虾夷。值一八八一年,有萨摩商人,谋以三十万元购买其地之国有产业。虾夷开拓使,萨人也,言之于朝。政府将许其请;独大隈重信坚持不可。大隈自翼赞改革以来,心恶藩阀之专;及议售卖官产,毅然力排众议,由是议未能决。会天皇出巡,主其事者,追及车驾,请批准;天皇从之。事闻,报纸喧传,肆力攻击,尤以大隈派之机关报纸为最烈。人心奋怒,结社演说,诋詈藩阀;大隈谓惟开国会可绝藩阀政府之根,窃与岩仓等谋,将上奏天皇,请以明治十六年(一八八三年)为开设国会之期。谋泄,朝臣震骇;天皇归京,开御前会议,取销前令。明日,诏曰:“……向以明治八年设元老院,十一年开府县会,莫非创业开基,循序渐进之道。……顾立国政体,列国各异其宜。……我祖我宗,照临在上;扬遗烈,扩鸿谟,变通古今,断而行之,责在朕躬。今将以明治二十三年(一八九〇年)召议员,开国会,以成朕初志。俾在廷臣僚,咸得假以时日,专任经画之责。至于组织,职权,朕将悉心裁定,及时颁行。……若仍有喜躁急,煽事变,害治安者,自当处以国典。特此明言,谕尔有众。”此诏文中所谓“变通古今,断而行之,责在朕躬”者,明示人民政策皆其所自定,隐为藩阀辩护。日本人民忠于天皇,天皇诏令,无敢或违;故特申言之,借免攻击政府。至云将处急进党人以罚,特防其聚众示威,诋詈藩阀,使人不安耳。于是即日诏免大隈之职;其党于大隈者,皆辞职去。

日本天皇《开设国会之敕谕》

诏下,深恶藩阀图谋报复之士,辄于国会未开之前,号召同志,组织政党,谋握政权。板垣先以其期成国会同盟之一部分会员,组织自由党;复与其各支部连合,建立党纲。大隈纠合其徒,设立改进党;当被举为总理,揭其党纲,布告国内,声势俨然。于是藩阀大惧,因创立宪帝政党,力主保守,袒护政府;然势甚微。自由改进二党,相与对立;就中板垣氏偏于理想,专鼓吹自由平等民权之说;大隈则富于政治经验,其策划多可实行。大党而外,各地方之小政党闻风继起,或附大党,或自独立。

一八八二年,朝命伊藤博文考查欧美宪法。适自由党党魁板垣退助,出游欧美,与官吏偕行;时人疑其费用出自政府,改进党之报章,首载其事。两党因之交恶,忘其公敌,转相诋諆,人稍厌之。又自板垣行后,自由党无统驭之人,渐趋于激烈,以为空言无效,自由必以铁血购之,数谋暴动,致起扰乱。政府利用时机,颁布繁苛之集会条例,立宪帝政党首自解散。板垣归国,与其党谋曰:“条例严禁分社,总部不能统监党员,不如使之各自秘密运动。”亦自解散。时独改进党犹存,大隈乃扬言脱离党籍,而誓于其党曰:“废除形式,协力进行。”

一八八三年,伊藤博文归自欧洲,声望益增。盖是时岩仓已死,在朝诸臣,才能识见,无出伊藤右者;朝廷因委为制度局总裁,兼理华族事务。未几,遂分华族为五级,曰公侯伯子男。明年,太政大臣三条实美上表辞职,请废太政官等,改设内阁;天皇许之,诏设总理大臣,其下置外务、内务、大藏、海军、陆军、司法、文部、农商务、交通九大臣,宫中置内大臣;即命伊藤为总理,组织内阁,而以井上馨任外务。伊藤施行其政策,条理井然,人民欣悦;但在位稍久,民间所期,过于其政绩,渐有攻击之者。会井上馨谋废治外法权,许外人会审,舆论非之;农商大臣因与意见不合,辞职而去,朝野哗然。后藤象次郎因更别立一党,号曰大同团结。后藤,西乡隆盛之党也,自辞职而后,佐板垣氏组织自由党。适以其时俄人建筑西伯利亚铁路,东亚危急,不能内讧,遂放言高论,风动一时;自由改进二党之分子,有奉之为首领者,势力雄伟。于是板垣复起,以减轻地租,改正条约,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为党纲;召集党徒,选举委员,上京请愿,将欲包围政府。政府乃宣布保安条例,即日施行,逐党人于都门三里之外,限令三日退归。当时被逐者五百余人,报章讥嘲,人心愤怒。会政府设立枢密院,乃以伊藤为院长,黑田为总理大臣,大隈为外务大臣,后藤为交通大臣,借和舆论。

后藤象次郎

大隈承井上失败之后,继续改正条约,许外人得充大审院之法官数席。事闻,朝野政客,群起非之。井上时任农商大臣,辞职而去;伊藤更率枢密院驳论其非。大隈力排众议,进行益力;伊藤乃辞枢密院之院长,在野攻击,舆论益哗。于是自由党等,互相联络,为示威运动,慷慨激昂。后藤象次郎复与大隈争论,请开阁议;俄而辞职;天皇召集御前会议,久不能决。会大隈归家,途为凶徒所刺,伤重,乃中止改约。于此纷扰之时,伊藤等编纂宪法,亦已告成。一八八九年,遂由天皇下诏,总理副署,公布于外。

宪法告成,政党运动之功为多;但其攻击政府,吹毛求疵,毫无建设之批评,时或詈及个人,诸多违法,政府禁之,殊难断其得失。若就政党意义及组织而论,日本当时,实无真正之政党。盖政党者,人民所组织之政治团体,须有明显切实之党纲或政策,为一部分或全体之有选举权者所赞同,借以谋选举之胜利,期其终能实行;其党员须于国中占有多数之有选举权者。今日本政党之组织,乃皆失意怨望之政客,借以为号召;其党纲条文,概笼统空泛,不能实现。时又无选举法令,规定人民之有选举权者,自无从得其同意。故其党纲,皆出一二领袖之私见或理想。其借义气相号召,专以攻击为事者,充其所至,不过破坏;终不能掌握政权,实行其志。故其所谓政党云者,谓之政治学会可也。虽然,党人之功,固有不可泯者。当其奔走演说,号召党徒,设立报馆,鼓吹立宪,身遭困难,百折不回。人民因崇而敬之,闻其说者,渐知立宪之义,读其书者,为之奋然兴起。其感动人心,勇往前进,不畏难,不辞苦,固亦过渡时代为国民先导者所应有事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