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天福五年六月二十日,详定院奏:“准刑法统类大中二年正月三日敕:‘·天下州县官吏犯赃,皆递相蒙蔽,不肯发明,纵有申闻,百无一二。自今后,管内县令有犯赃事发,州府不举者,连坐录事参军,录事参军有犯赃事发,刺史不举者,连坐刺史。刺史有犯赃事发,观察使不举者,连坐廉使。’又准大中二年二月十七日刑部起请:‘今后县令有赃犯,录事参军不举;录事参军有赃犯,刺史不举;刺史有赃犯,观察使不举:其所司奏听敕旨。’臣等参详,设县司本典知情,并同罪;告事人放三年租税差徭,仍将放免数却配盖藏罪。其录事参军不举者,请减县令所犯罪二等。”敕:“起今后,如有县令犯赃,录事参军知而不举者,宜准敕文处分,不知者不在此限。”

八年三月十八日敕:

诸道州府令、佐,在任招携户口,比初到任交领数目外,如出得百户以上,量添得租税者,县令加一阶,主簿减一选。出二百户以上,及添得租税者,县令加二阶,主簿减两选。出三百户以上,及添得租税者,县令加两阶,减两选,别与转官。主簿加两阶,减一选。出四百户至五百户以上,及添得租税者,县令加朝散大夫阶,超转官资,罢后许非时参选,仍录名送中书;如已授朝散大夫,及已出选门者,即别议奖酬。主簿加三阶。其出剩不及一百户者,据户口及添租税数,县令加一阶,参选日超一资注官。主簿加一阶。如是一乡收到三十或五十户以上,一村收到三户、五户以上者,其本乡村节级等,与免本户二年诸杂差使科配。如是一乡收到一百户以上,一村收到十户以上,本乡村节级等,与免本户三年诸杂差徭。如愿且充节级,所由未得差替,如愿归农,便与免放。仍仰本县准敕,分明给与凭据。

自灾沴以来,户口流散,如归业者,切在抚安。其浮寄人户,有桑土者,仍收为正户。其归业户,天福五年以前逃移者,放一年秋夏租税,并二年诸杂差遣。天福七年已前逃移者,放一年秋夏一半租税,并放一年杂差遣。其创收户如先有租税,即依元额输纳;如先无租税,即据所营地亩,且收半税,并放二年差徭。如乡村妄创户,及坐家破逃亡者,许人纠告,勘责不虚,其本府与乡村所由,各决脊杖八十,刺面配本处牢城执役。县司本典知情并同罪。告事人放三年租税差徭,仍将放免数却配盖藏创户及坐家破逃户、本乡所由均分输纳。今后天下州县,所收新添户口租税,限十二月二十日以前,申送户部点检。如违限,本处判官、录事参军罚五十直,仍削一级,孔目官、句押官、本案人吏杖七十,降一资。

周广顺元年二月敕:

今后应诸道州府录事参军、判司、县令、主簿等,宜令本州府以到任月日,旋具申奏,及报吏部。此后中书及铨司,以到任月日用阙,永为定制。其见在州县官,限敕到仰便具先到月日,一齐分申及报吏部。其有诸色事故及丁忧,并请假十旬满阙,亦仰旋具申奏,兼报吏部。其新授官,准令式给程限外,如不到任参上,致本处无凭申奏到任月日,便仰吏部同违程不上收阙使用。其诸色见阙,亦不得差官权摄,辄便隐留。如违敕条,罪在本判官、录事参军、孔目官以下。

其年八月敕:

起今后秋夏征赋,省限满后,十分系欠三分者,县令、主簿罚一百直,勒停。录事参军、本曹官罚七十直,殿两选。孔目官罚七十直,降职次。本孔目官、句押官典决停,本判官罚七十直。若系欠三分以上,奏取进止。系欠三分以下者,等第科断殿罚。其州县征科节级所由,委本州重行决责。其本判官、录事参军、本曹官、孔目、句押官典,即取一州上比较,县令、主簿即取本县都征上比较分数。应州县令、录、佐官,在任征科,依限了毕者,至参选日,四选以上者减一选,不及四选者即与转官。

其年九月敕:

应州县官所招添到户口课绩,自今日以前罢任者,并准晋天福八年三月十日敕施行。其汉乾祐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敕不行。起今后,罢任县令、主簿招添到户口,其一千户以下县,每增添满二百户者,减一选;三千户以上县,每三百户减一选;其四千户以下县,每四百户减一选;万户以下县,每五百户减一选。并所有增添户口及租税,并须分明于历子解由内录都数。若是减及三选以上,更有增添及户数者,县令与改服色,已赐绯者与转官。其主簿与加阶转官。

显德五年十月诏:“淮南诸县令仍旧兼知镇事。”从江南之旧制也。

后唐长兴四年五月敕:“诸道马步判官,不得差摄官。如阙人,须于前资正官判司簿尉中,选性行平允者补授。”

梁开平元年四月敕:“开封府录事参军及六曹掾属,宜各置一员,两畿赤县置令、簿、尉各一员。”

二年十月,省诸道府州六曹掾属,存户曹参军一员,通判六曹。

后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诸寺、监各请只置大卿、监,少卿、监,祭酒,司业各一员;博士两员。其馀官属并请权停。唯太常寺事关大礼,大理寺事关刑法,除太常博士外,许更置丞一员。其王府及东宫官属、司天五官正、奉御之类,凡不急司存,并请未议除授。其诸司郎中、员外郎,应有双曹处,且置一员。左右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补阙、拾遗,各置一半。三院御史,仍委御史中丞条理申奏。即日停罢朝官,仍各录名衔,具罢任月日,留在中书,候见任满二十五月,并据资品却与除官。”从之。

二年三月敕:“其先减省员官,除已别授官外,左散骑常侍李文矩等三十人,宜却后旧官;太子詹事石戬等五人,宜以本官致仕;将作少监岑保嗣等一十四人,候续敕处分。”

其年四月,三铨奏:“准本朝故事,州府官员,府有司录参军外,置工曹、仓曹、户曹、法曹、兵曹、士曹六员;州有录事参军外,亦置六曹。县置令、丞、主簿各一员,尉三员,分判公事。自后除两京外,都督府及诸州各置户曹一员,馀四员并省。县置令、主簿各一员,丞、尉并省。除合格选人外,有郊天行事,人数倍多。况州县事简,掾曹请依旧只置两员。县局务繁,请添佐官一员。其间有尉无簿者,请添置主簿一员。其赤县、次赤县、畿县、次畿县,并准此。除四京外,其判司只置司户、司法两员。”从之。

四年三月敕:“三川、泾、凤、秦、陇等州县官置,数目绝多。其上佐官,自少尹以下,依本朝旧制,各具在任员阙申奏。其州准近敕置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各一员。县置县令、主簿各一员外,录事官并停。其除替选任,一准三铨常式。”〈时初平伪蜀故也。〉

周显德五年十二月敕:“两京五府少尹、司录、参军先各置两员,今后只置一员;六曹判司内,只置户曹、法曹各一员;其馀曹官及诸州观察支使、两蕃判官,并宜省废。”

周广顺三年十一月敕:“天下县邑,素有等差,年代既深,增损不一。其中有户口虽众,地望则卑,地望虽高,户口至少,每至调集,不便铨衡。宜立成规,庶协公共。应天下州府及县,除赤县、畿县、次赤、次畿外,其馀三千户以上为望县,二千户以上为紧县,一千户以上为上县,五百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五百户为中下县。选人资叙合入下县者,许入中下县。宜令所司据今年天下县户口数,定望、紧、上、中下次第闻奏。”吏部格式:“据户部今年诸州府所管县户数目,合定为望县者六十四,紧县七十,上县一百二十四,中县六十五,下县九十七。欲依所定,移报铨曹。”从之。

京兆府醴泉县,〈后唐长兴元年五月敕:“京兆府醴泉县依旧为次赤县。”〉云阳县,富平县,三原县。〈后唐天成二年七月敕:“富平等三县比属西畿,并是次赤县,后因置耀州,割元属邑,降为望县。宜依旧为次赤,且属耀州。〉

河南府新安县。〈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升为次赤县,以奉庄宗雍陵。〉

应州金城县,雁门县,混源县,寰清县。〈后唐天成四年九月敕:“升应州为望州,金城、雁门为望县,混源为上县,寰清为次县。”以明宗潜龙乡里故也。〉

曹州济阴县。〈后唐天成四年十一月,升为次赤,以奉景宗陵。〉

泾州平凉县,庆州同川县,安州吉阳县。〈晋天福二年正月,尚书吏部奏:“自清泰三年创改,以上三县欲编入十道图,皆未有地望。”敕:“以吉、阳平凉并为中县,同川为下县。”〉

郑州管城县,〈周显德六年十月,升为次赤,以奉世宗陵。〉新郑县。〈周显德元年八月,升为次赤,以奉太祖嵩陵。〉

后唐天成三年十二月敕:“真定府属县,准河中、凤翔例,升为次畿,真定县升为次赤。”

晋天福二年正月敕:“应京畿及诸州县旧有唐朝诸帝陵,并真源等县,并不为次赤,却以畿甸、紧、望为定。其逐县令,不得以陵台结衔,考满日,仍依出选门官例处分。隔任后,却据资品准格例施行。”

开运二年六月,吏部奏:“其四辅州:郑、汝州仍旧为辅州;同、华州准敕既废雍京,不合为辅州,欲定为望州;滑州、曹州比类近京,欲升为辅州。”从之。

后唐长兴三年四月,中书门下奏:“据十道图,旧制以王者所都之地为上,本朝都长安,遂以关内道为上。今宗庙宫阙,皆在洛阳,请以河南道为上,关内道为第二,河东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剑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陇右道第九,岭南道第十。”从之。

滑州酸枣县,长垣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枣县却隶滑州,长垣县却改为匡城县。晋天福三年十月,酸枣县却割属开封府。〉

郑州中牟县,阳武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敕:“中牟县却隶郑州。”晋天福三年十月,中牟县却割属开封府。〉

宋州襄邑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却隶宋州。晋天福三年十月,复割隶开封府。〉

曹州戴邑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复为考城县。〉

许州扶沟县,鄢陵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县却隶许州。天成元年九月,扶沟县却隶许州。晋天福三年十月,并割属开封府。〉

陈州太康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复隶陈州。晋天福三年十月,却属开封府。〉

单州楚丘县,〈梁开平四年四月,割隶宋州。〉砀山县。〈后唐同光二年二月敕:“砀山县,伪梁创为辉州,并单州后,理所于辉州。今宜却属单州,其辉州依旧为砀山县。”〉

汝州叶县,襄城县,〈后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县原属汝州,今隶许州,伏缘最邻京畿,户口全少,伏乞却割隶汝州。”从之。〉临汝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废。〉

密州辅唐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安丘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改为辅唐县。晋天福七年七月,改为胶西县,避国讳也。〉

济州。〈周广顺二年九月,以郓州巨野升为州,其地望为上,割兖州任城、中都,单州金乡等县隶之。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郓州郓城县隶之。中都县却隶郓州。〉

滨州。〈周显德三年六月,以赡国军升为州,其地望为上,直属京。割隶州渤海、蒲台两县隶之。〉

京兆府奉先县,〈梁开平三年二月,割隶同州。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却隶京兆府。〉武功县,好畤县,〈后唐长兴元年五月敕:“并临等四乡,却隶京兆府。”〉渭南县,〈周显德三年四月,割属华州。〉同官县,〈梁开平三年三月,割隶同州。后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隶耀州。〉美原县。〈后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隶耀州。〉

华州洛南县。〈后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韩城、郃阳、澄城县,伪梁割属当府。其澄城县,今请却属同州,韩城、郃阳县且属当府。”从之。天成元年七月敕:“韩城、郃阳二县,却割隶同州。”〉

陇州汧阳县,汧源县,吴山县。〈后唐长兴元年五月,依旧割隶陇州。〉

泾州平凉县,〈后唐清泰三年正月,泾州奏:“平凉县自吐蕃陷渭州,权于平凉县为渭州理所,遂罢平凉县。又有安国、耀武两镇,兼属平凉,其赋租节目,并无县管。今请却置平凉县,管安国、耀武两镇人户。”从之。〉临泾县。〈后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奏:“本府自陷吐蕃,权于临泾县为理所,临泾元属泾州,刺史只管捕盗,其人户即泾州管县,既无属县,刺举何施?伏乞割临泾属当州。”从之。〉

鄜州鄜城县,〈梁开平三年四月,改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鄜城县。〉咸宁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十日废。〉

威州。〈晋天福四年五月敕:“灵州方渠镇宜升为威州,隶灵武,仍割宁州木波、马岭二镇隶之。”周广顺二年三月,改为环州。显德四年九月,降为通远军。〉

衍州。〈周显德五年六月,废为定平镇,隶邠州。〉

武州。〈周显德五年六月,废为潘源县,隶渭州。〉

绛州。〈梁开平四年四月,割隶晋州。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却割属河中府。〉

慈州、隰州。〈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割隶晋州。〉

仪州。〈梁开平三年闰八月敕:“兖州管内已有沂州,其仪州改为辽州。”晋天福五年三月,并沁州割隶潞州。六年七月,并沁州却隶太原。〉

解州。〈汉乾祐元年九月,升解县为州,割河中府闻喜、安邑、解三县为属邑。〉

河中府稷山县。〈后唐同光二年正月,割隶绛州。〉

慈州仵城县,吕香县。〈周显德三年三月降。〉

镇州。〈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改为北京,至十一月,却复为成德县。〉

幽州北平县。〈后唐长兴三年八月,改为燕平县。〉

沧州长芦县,乾符县,〈周显德三年十月,并入清池县。〉无棣县,〈周显德五年,改为保顺军。〉弓高县。〈周显德六年二月,并入东光县。〉

博州武水县。〈周显德三年十月,并入聊城县。〉

深州博野县。〈周显德四年五月,割隶定州。〉

泽州。〈梁开平元年六月,割隶河阳,四年二月,却隶潞州。〉

德州。〈晋天福五年十一月,移就长河县为理所。〉

泰州。〈后唐天成三年三月,升奉化军为泰州,以清苑县为理所。至晋开运二年九月,移就满城县。至周广顺二年二月,废州,其满城县割隶易州。〉

雄州,霸州。〈周显德六年五月,以瓦桥关为雄州,割容城、归义二县隶之。益津关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县隶之,地望并为中州,时初平关南故也。〉   

蜀州唐兴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陶胡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唐兴县。〉

彭州唐昌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唐昌县。〉

杭州临安县。〈梁开平二年正月,改为安国县。〉

福州闽清县。〈梁乾化元年十月,移就梅溪场置。〉

苏州吴江县。〈梁开平三年闰八月,两浙奏,于吴松江置县。〉

明州望海县。〈梁开平三年闰八月,两浙奏置。〉

处州松阳县。〈梁开平四年五月,改为长松县。〉

秀州。〈晋天福三年十月,两浙钱元瓘奏,以杭州嘉兴县置州。〉

全州。〈晋天福四年四月,湖南马希范奏,以湘川县置州,仍置清湘县,并割灌阳县隶之。〉

寿州。〈周显德四年,移于颖州下蔡县,仍以下蔡县为倚郭,以旧寿为寿春县。〉盛唐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灊山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盛唐。〉

复州。〈梁乾化二年十月,割隶荆南。后唐天成二年五月,却隶襄州。天福五年七月,直属京,升为防御。〉 

果州。〈后唐天成二年五月,隶利州。〉

唐州慈丘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废。〉

邓州临湍县,〈汉乾祐元年正月,改为临瀬县,避庙讳也。〉菊潭县,向城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废。〉

商州乾元县。〈汉乾祐二年六月,改为乾祐县,割隶京兆。〉

襄州乐乡县。〈周显德六年二月,并入宜城。〉

秦州天水县,陇城县。〈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有十一镇,征科并系镇将。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旧龙城县。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其白石、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从之。〉

成州同谷县,栗亭县。〈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奏:“阶州元管将利、福津两县,并无巡镇。成州元管同谷县,馀并是镇,便系征科。今欲取成州西南近便镇分,并入同谷县。其东界四镇,别创一县者。州西南有府城、长丰、魏平三镇,其地东至泥阳镇界二十五里,北至黄竹路、金砂镇界五十里,南至兴州界三十里,西至白石镇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旧阶州界砂地岭四十五里,其三岭管界并入同谷县,废其镇额。州东界有胜仙、泥阳、金砂、栗亭四镇,东至凤州姜瞻镇界一十五里,南至果州界二十里,北至高桥三十五里,西至同谷界三十五里,北至秦州界六十七里。欲并其四镇地于栗亭县,其征科委县司,捕盗委镇司。”从之。〉

潘州茂明县。〈梁开平元年五月,改为越裳县。至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茂明县。〉

桂州纯化县。〈梁开平元年五月,改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纯化县。〉

邕州。〈晋天福七年七月,改为诚州,避庙讳。〉

溥州。〈晋开运三年三月,升桂州全义县为州,仍改全义县为德昌县。并割桂州临川、广明、义宁等三县隶之。从湖南马希范奏也。〉

后唐同光二年八月,中书门下奏:“吏部三铨下省南曹废置、甲库格式、流外铨等司公事,并系长定格、循资格、十道图等格式。前件格文,本朝创立,检制奸滥,伦叙官资,颇谓精详,久同遵守。自乱离之后,巧伪滋多,兼同光元年八月,车驾在东京,权荆南曹工部员外郎卢重本司起请一卷,益以兴复之始,务切怀来,凡有条流,多失根本。以至冬集赴选人,并南郊行事官,及陪位宗子,共一千三百馀人,铨曹检勘之时,互有援引,去留之际,不绝争论。若又依违,必长讹滥。望差权判尚书省铨左丞崔沂、吏部侍郎崔贻孙、给事中郑韬光李光序、吏部员外郎卢损等,同详定旧长定格、循资格、十道图,务令简要,可久施行。”从之。

天成二年三月二十四日,铨司奏:“据南曹驳放选人,累经铨及,经中书门下论诉,准堂判具新旧过格年限,分析申上者。伏以选人或有出身,或因除授,各拘常例,方赴调集,多因远地兵戈,兼以私门事故,遂致过格,固非愿为。新条标在七年,旧格容于十载。臣等参详,其选人过格年限,伏请且依旧格,不问隐忧停集本数,过格十年外,不在赴选之限。”从之。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书门下条流:“应诸道选人等,选人中有过格年深,无门参选者。准天成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德音,并委吏部南曹磨勘。如实曾阻兵戈者,许令注拟。如或诈称不在此限者,凡是选人,专思合格,不肯固逾选限,自滞身名,纵阻兵戈,须在州县有应过格人等,仰吏部南曹子细磨勘。曾阻兵戈州府去处,或曾假摄,即有随处文牒,一一指实,即便送铨司,亦须参详先授告身摄牒,及审年貌,方可注拟参铨。注拟自有常规,从前或有宰臣占著好州县官员阙,不令铨曹注授。今年应是元阙,并送铨曹,候移省之时,若有好阙尚在,必议勘寻。其请托及受嘱人等,当行黜责。选人之内,族类甚多,历任之中,资考备在。应南曹判成人等,仰三铨各据逐人出身,入仕文书,一一比验年貌,灼然不谬,方与注官。据长定格,选人中有隐忧者,殿五选。伏以人伦之贵,孝道为先,既有负于尊亲,定不公于州县,有伤风教,须峻条章。今后诸色官员内,有隐忧冒荣者,勘责不虚,终身不齿。所有入仕已来告敕,并付所司焚毁。”从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