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卢纶( 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后又在河中任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写过一些气势刚健的边塞诗和描写自然风光的景物诗,这些在中唐都是比较突出的。有《卢户部诗集》。

《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腊日观咸宁王

部曲沙娑勒擒虎歌

卢纶

山头曈曈日将出,

山下猎围照初日。

前林有兽未识名,

将军促骑无人声。

潜形踠伏草不动,

双鵰旋转群鸦鸣。

阴方质子才三十,

译语受词蕃语揖。

舍鞍解甲疾如风,

人忽虎蹲兽人立。

欻然扼颡批其颐,

爪牙委地涎淋漓。

既苏复吼抝仍怒,

果叶英谋生致之。

拖自深丛目如电,

万夫失容千马战。

传呼贺拜声相连,

杀气腾凌阴满川。

始知缚虎如缚鼠,

败冠降羌在眼前。

祝尔嘉词尔无苦,

献尔将随犀象舞。

苑中流水禁中山,

期尔攫搏开天颜。

非熊之兆庆无极,

愿纪雄名传百蛮。

卢纶诗鉴赏

古人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腊日出猎,为古人传统习惯。“咸宁郡王”,浑瑊的封号。“部曲”指部将,“娑勒”,擒虎壮士的名字。

这首诗的题旨是通过壮士擒虎场面的描写,来赞美诗人的府主咸宁郡主浑瑊。据卢纶行踪及浑瑊的经历,此诗约作于贞元前期。全诗可分为三大段:“山头”八句是第一段,写围猎时发现猛虎,浑瑊命部将娑勒擒虎。“舍鞍”八句是第二段,描绘壮士生擒猛虎的壮观场面。“传呼”以下十句为第三段,写随从围猎的部下向咸宁郡王祝贺,归结到歌颂的本意。

诗一开篇从出猎写起,“山头曈曈日将出”,是围猎队伍出发时所看到的景象:太阳尚未出山,吐露的光芒却已染红了山头,“山下猎围照初日”,言围猎开始时,已是旭日初升了。这两句写日出之景,既见出时空的变化,又起得气势雄浑,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前林有兽未识名,将军促骑无人声。”行动刚一开始,便有好消息传来:前面的树林发现猎物,因为林木茂密,一时还不知是什么动物,这时,将军催马向前,率先进行搜索,大家则严阵以待,悄无人声。这里说“将军促骑”,点明了此诗歌颂的主要对象,显示出将军的英勇无畏,指挥若定,下文娑勒擒虎,就是在将军查明“敌情”后,命他进行的,通篇行文,也都围绕将军展开。“潜形踠伏草不动,双鵰旋转群鸦鸣。”上句写虎潜伏草间,纹丝不动,实际上一是想躲开众人的搜索,二是蓄势待发,准备和人进行搏斗。下句写环境气氛,双鵰,当为将军之物,用以侦察猎物的,鵰在空中盘旋,惊得群鸦乱鸣,这句写动,与上句虎的潜伏不动,一动一静,恰成对照。此时的气氛骤然紧张,经过将军和双鵰的侦察,已经查明猎物为一斑斓猛虎,于是将军发布命令:“阴方质子才三十,译语受词蕃语揖。”“阴方”,泛指北方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质子”,古时候,少数民族归附后,为表示忠诚,其国君往往派自己的儿子到中国长住,称为“质子”。这两句是说浑瑊通过翻译,命他部下的勇士去生擒猛虎,壮士欣然从命。这一段是打虎的前奏曲,节奏变换,如急风暴雨,扣人心弦。

第二段写壮士生擒猛虎的经过。“舍鞍解甲疾如风”,是说娑勒得令后,以旋风般的速度下马解鞍,向猛虎扑去,充分刻画出娑勒的神威,其行动如风,一来显其毫无畏惧,二来是为了先发制人。“人忽虎蹲兽人立”。写人虎对峙相持,其绝妙之处,在人、虎的反常行为。人本应站立,却说“虎蹲”;虎本应蹲,却说“兽人立”,此处写人虎都在集中全力,准备作殊死搏斗,人作“虎蹲”,是为了蓄势猛扑,虎作人立,是见人之后,怒不可遏,反倒直立欲扑,这个细节极为传神,沈德潜评云“人虎互形,毛发生动”。(《唐诗别裁》卷七)“欻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这两句是人、虎短兵相接,展开恶战。

上句写壮士打虎,“欻然”,忽然,急速的样子,“扼颡”和“批颐”,分写娑勒两只手的动作,一只手扼住虎颡,将虎头尽力往下按,另一只手猛击虎的面部,极写娑勒的神勇。下句写虎在壮士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下,爪牙着地,口涎横流,狼狈不堪。“既苏复吼抝仍怒,果叶英谋生致之。”二句意谓虎颡被按得太紧,闷绝过去;但略一松手,它又苏醒过来,仍然在怒吼着、挣扎着。经过几次的反复过程,猛虎力气用尽,活活地被人捉了回来。“英谋”,咸宁郡王英明的谋划,与上文“译语受词蕃语揖”的“受词”相应,“ 叶”,符合、实现的意思。“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这两句写猛虎被擒后的余威。当娑勒把老虎从深丛中拖出时,它仍目光如电,使得人马因恐惧而变色、颤栗。此处写虎威、人恐、马颤,反衬出娑勒勇武无比。

第三段转入祝贺和颂扬,由擒虎想到擒敌卫国,收结全诗。“传呼贺拜声相连,杀气腾凌阴满川。”目睹打虎的壮观场面后,咸宁郡王的部下一起向他拜舞祝贺,群情激昂,士气高涨。古时打猎实为练兵,看到元帅部下有如此勇武的将官,将士们当然士气高昂,很自然地产生联想:“ 始知缚虎如缚鼠,败寇降羌在眼前。”我们的将军缚虎尚如缚鼠一样易如反掌,如果打仗,肯定会无往不胜,想到这里,败寇降羌似乎已经出现在眼前了。诗人由打猎写到打仗卫国,大大深化了诗的主题。“祝尔嘉词尔无苦,献尔将随犀象舞。苑中流水禁中山,期尔攫搏开天颜。”这四句奇峰突起,诗人异想天开,直接与老虎对话,安慰老虎说,我用好话来祝愿你,你可别为被捉而苦恼。你将被荣幸地献给皇帝,将同那些经过训练的大象、犀牛一起跳舞,住在有山有水的禁苑中,希望你的搏斗之技,能博得皇帝开心。“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末尾两句由擒虎起兴,借用周文王卜卦出猎,得到吕尚的典故,赞扬皇帝宠任咸宁郡王,天下即将太平,我愿通过这首诗,将咸宁郡王的威名传遍百蛮。

这首诗最为精彩的部分,无疑是打虎一段,这一节不但在“十才子”诗中一枝独秀,即使置于佳作如林的盛唐诗中,也光彩夺目。王士禛说“卢纶大历十才子之冠晃”(《分甘余话》卷四),仅凭此诗,卢纶即不虚此名。沈德潜云:“ 中间搏兽数语,何减太史公钜鹿之战。”如果从声威气势上着眼,卢纶写娑勒擒虎的壮举及人马颤栗的情景,确实与司马迁笔下“钜鹿之战”写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喊声动地,而“诸侯军人人惴恐”的场面相似。此外,这首诗内涵丰富,场面壮观,具有很强的叙事色彩,标志着盛唐诗向中唐转变的契机。

塞下曲

卢纶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卢纶诗鉴赏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这一首写军营整队发令,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 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象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其二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又一题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里选其二、其三两首。

第一首(其二),诗人借用汉将李广射石没镞的故事,赞颂了一位守边将军的勇武,从中也表现出其所率部队的飒爽英姿。

据《史记》记载,汉将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见草丛中有一石头,误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因用力过猛,连箭尾也陷进石头中。诗人运用这一传奇的故事,将发生在李广身上的事情移置到这位守边将军的身上,使其生发出新的意义。

“林暗草惊风”,是写守边将军外出巡逻的情景。

“林暗”说明巡逻的时间是暗夜,巡逻的地点是在树林中。“草惊风”是眼前之景,因为风吹草动,将军误以为是猛兽隐伏其间,因而为之一“惊”。接着带出“将军夜引弓”的下句,生动逼真地勾勒出当时将军迅疾向草丛引弓猛射的动作和情态。“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未两句交待事件的结果。说明将军力大无穷,竟将箭羽射没在石棱中。至此,全诗便塑造出一位象李广一样高大、威武、勇猛而有力量的将军形象。

第二首(其三)诗的主题和第一首诗一样,也是歌颂一位守边将军和他所统率的部队,只是取材的侧重点不同。前一首从将军夜巡引弓的情节来生发主题;后一首则截取雪夜乘胜追歼逃敌的场面,表现了将军及所率部队坚决、果断的杀敌精神和全军士气昂扬的英雄气概。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描绘出一幅富有悬念的战场追歼场景。从末句可知,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月黑雁飞,“单于”遁逃,刚刚同敌人拼杀鏖战的将军和士兵伫立疆场,望着敌人狼狈逃窜的方向充满了胜利者的骄傲。豪情之下,一股乘胜追歼残敌的信念油然而生,“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两句表现出将士们昂扬奋发的斗志心情和誓歼残敌的决心。尤其是“大雪满弓刀”一句,不仅显示了气候严寒征战艰苦,而且形象地渲染了将军所率骑兵的雄壮阵容,使人如见一队人呼马嘶、弓箭刀剑与漫天飞雪交织闪耀的驰奔情景。由此完成了对将军的坚决、果断和所率士兵英勇杀敌精神的赞颂,给人以激昂振奋之感。

夜中得循州赵司

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卢纶

瘴海寄双鱼,

中宵达我居。

两行灯下泪,

一纸岭南书。

地说炎蒸极,

人称老病余。

殷勤报贾傅,

莫共酒杯疏。

卢纶诗鉴赏

循州赵司马侍郎是赵纵。赵纵大历中期任户部侍郎、判度支,掌管国家的钱粮财政,声势十分显赫。

大历十二年(777)四月贬和州刺史。建中三年(782)又贬循州司马。卢纶和赵纵都是河东人,集中有不少与赵纵及其兄弟子姪酬答的诗,可见交谊很深。这首诗是对赵纵来信的答复。循州(今广东惠州),当时还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地方,不仅远离京都,而且被目为瘴疠之乡。双鱼,书信的代称。一二句点题,说明信的来由。

接下来,诗人没有立即写书信的内容,而是写自己读信之后的感受。“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薄薄的信笺是很轻的,但它来自岭南,记载着朋友的苦难和希望,它的份量是很难掂量的。这样的一封信,自然要在诗人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以至泪下涟涟了。

这两句诗笔意沉着简练,而对仗工稳轻巧,不仅交代了诗人读信后的感受,当时那种急于拆信、读信的神态也宛在目前。

“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余”,这两句是书信内容的概括。“炎蒸极”,虽然仅从气候炎热这一点着笔,加一“极”字,其他的种种不便、困难也就不言而喻。“老病余”,又包含着多层意思。修书人显然觉得自己已经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朝廷,得到的报答却是临老投荒,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垂老之年,病弱之躯,却被弃置在瘴疠之地,又实在是太不人道了。若是年轻人或许还有生还的希望,而对一个老病之余的人来说,这样的境遇意味着什么呢?前途渺茫,太令人绝望了。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叙事的高度概括力。短短两句诗,友人的处境、痛苦、绝望,都已经暴露无遗了。

诗人对赵纵的同情是很真诚的,但却爱莫能助。

“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诗人只能诚恳地劝他饮酒自娱,好自为之,不要为那些无能为力的事情扰乱内心的平静。

唐人很喜欢用贾谊(贾傅)来指称贬逐的官员,其实常常比附不当。比如这个赵纵,大历年间任户部侍郎、判度支时巧手聚敛,是个搜刮民财的能手,而且又党附权相元载以谋进取,在当时可以说是声名狼藉。这样的人,被贬并不足惜。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诗鉴赏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诗的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我的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象“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

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至德中途中

书事却寄李僩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

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

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

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

应怜世故一儒生。

卢纶诗鉴赏

卢纶,系“河中蒲人”,“避天宝乱,客鄱阳”。

“蒲”即今山西永济,安史乱中,正是战火纷飞的地区。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长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唐将郭子仪等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战局曾出现过转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想回山西老家看看,途中写了这首诗给友人。

诗的首句“乱离无处不伤情”,开门见山,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次句紧承,以“看碑”一事实写“伤情”。碑者,古代用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来用石块代替,碑上有的还用文字记述死者生前事迹;最初随埋土中,后来又立于墓道之口,称为神道碑。

作者面对返乡途中途经的这座古城,别的一概不写,只写看碑一事,这就说明,不管这座古城是曾受兵燹之灾或仅只是受战争余波的影响,现在正不知又添多少新坟。“况复”二字,更暗示一路行来,看到这样的景象已非一次,实在不胜感叹!

颔联承前两句的意脉,用写景来叙事抒情。在一个月明之夜,诗人从古城远望,目光凝视着远处绕着寒山的一条崎岖小径,不由自主地想到:明天一早,他就得沿着这条小径独自远去。这是从视觉落笔。忽然,月色中传来一阵凄清的雁鸣,更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感到这一阵雁鸣非同寻常,充满着惊恐之情。

这是从听觉落笔。这里用雁的长飞,衬托自己的行踪漂泊不定,这是当时不少诗人在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一诗中有“江上月明胡雁过”之句,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一诗中有“一雁初晴下朔风”之句,都含有这层比兴之意。而相比之下,“月明秋水雁空惊”,直接移情于物,感情色彩显得更浓。其实,雁之空惊,正好反映出了诗人自己的心理情态:久经乱离,一直是睡不安稳,提心吊胆。

颈联转入回乡后心理情态的描绘。经过乱离,虽已形容枯槁,而能得到重返家园的机会,毕竟还值得庆幸。但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名微身贱,听到别人向自己打听姓名,终觉羞于启齿。这里,不由使我们联想起诗人南下流离途中,写下的“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诗句(《晚次鄂州》)意思是说,战事一起,田园家计,事业功名,全付东流;现在战云大有向长江一带伸延之势,前途不堪设想。这两句,实际上可作“身贱更惭问姓名”的注脚:身贱,正是因为“旧业已随征战尽”。这两句诗人以曲笔取势,“重喜返乡国”乃欲擒故纵之笔,逼出“身贱”

一句,加倍地烘染了乱离之苦。战乱给自己带来的只是一事无成的浩叹,这正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对战乱切肤之痛的诅咒。

尾联拈出“世故”二字呼应首句,深化了主题。

“世故”指世间的一切事故,特别是指变故。《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郗太尉(鉴)拜司空,语同座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

语中的“世故纷纭”,意即“变故层出”。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今日主人若是跟我一块儿喝酒的话,对我这个备尝国家变故之苦的儒生,应该有所同情吧。

这首七律属于朋友间酬赠之作,情感真挚深沉,生活气息浓郁;全诗充满悯乱哀时之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写作手法上,开端一槌定音,结尾呼应自然,全篇意脉相连,细致绵密。在抒情风格上,以“清”取胜,感慨虽极深沉,抒情却不取金刚怒目之态,而取委婉从容之致。娓娓道来,富于人情味。这和盛唐时期近体往往以“雄”取胜相较,可谓别具风致。

山店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

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

几家松火隔秋云。

卢纶诗鉴赏

这首诗一说王建作,但是不少选本都将它收在卢纶名下,我们暂且从之。

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呢?

若你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若你还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 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行路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的感觉,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

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溪水流淌的声音。

又《说文》:“决,水流行也”。所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峦叠障,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

我们知道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

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

的景象。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烛的松明火。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给人一种身历其境、情随境迁之感。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

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

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诗鉴赏

《全唐诗》在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其写作年代当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飘泊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清朗,举目远望,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尚不可及,船行还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绪。诗人在战乱中流徙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恨不得早点得到一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丰厚。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用说,此刻江上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呼,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枯燥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飞向故乡, 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飞,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心观赏异地的秋色,却充满对久别的故乡的思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隙。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也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苦,真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为何诗人有家不能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呢?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又推进了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付之东流,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意脉相连,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卢纶诗鉴赏

这是一首着感人至深的诗篇,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衰败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意脉流畅,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 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搭配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堪称佳造。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友人离别处,独自垂泪掩泣,企盼着相逢之日。

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衰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