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时有录鼓潜发,正长临县,以山鼓为候,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声,则官长不反,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德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晋太康中,以为广德县,分隶宣城郡。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遯迹此山。浙江又北迳歙县东,与一小溪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迳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

又东迳遂安县南。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分歙县立之。晋太康中,又改从今名。

浙江又左合绝溪,溪水出始新县西,东迳县故城南,为东西长溪。溪有四十七濑,睿流惊急,奔波聒天。孙权使贺齐讨黟、歙山贼,贼固黟之林历山,山甚峻绝,又工禁五兵。齐以铁杙椓山,升出不意,又以白棓击之,气禁不行,遂和奇功平贼。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华乡令齐守之。后移出新亭。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溪水东注浙江。浙江又东北迳建德县南。县北有乌山,山下有庙,庙在县东七里。庙渚有大石,高十丈,五尺围,水濑睿激而能致云雨。

浙江又东迳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崄,行旅所难。县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丧二亲,负土成墓。数年,不胜哀卒。

浙江又北迳新城县,桐溪水注之。水出吴兴郡于潜县北天目山。山有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晦深沼,名曰蛟龙池。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馀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东南流,迳白山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馀里中,积石磊砢,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

水木相映,泉石争晕,名曰楼林。紫溪东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庐县。自县至于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

濑带山,山下有石室。汉光武帝时,严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

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数丈,交枕潭际,盖陵所游也。桐庐溪又东北,迳新城县入浙江。县故富春地,孙权置,后省并桐庐,咸和九年,复立为县。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富阳也。东分为湖浦。

浙江又东北迳富春县南,县故王莽之诛岁也。江南有山,孙武皇之先所葬也。

汉末,墓上有光,如云气属天。黄武四年,孙权以富春为东安郡,分置诸县。以讨山越,命全琮浙江又东北迳亭山西,山上有孙权父冢。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浙江迳县左,合馀杭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晋建武元年,骠骑王导迎文,置之西园。文逃此而终。临安令改葬之。建安十六年,县民郎雅作乱,贺齐讨之。孙权分馀杭立临水县,晋改曰临安县,因冈为城,南门尤高。谢安莅郡,游县,迳此门,以为难为亭长。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立为县。王莽之进睦也。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县南有三碑,是顾飏、范甯等碑。县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浙江又东迳乌伤县北,王莽改曰乌孝,《郡国志》谓之乌伤。《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着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鸟所居之邨,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唐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秦以为县。王莽之末治也。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谷水东迳独松故冢下,冢为水毁,其砖文:筮言吉,龟言凶,百年隋水中,今则同龟繇矣。谷水又东迳长山县南,与永康溪水合,县即东阳郡治也。县,汉献帝分乌伤立;郡,呈宝鼎中分会稽置。城居山之阳,或谓之长仙县也,言赤松采药此山,因而居之,故以为句。后传呼乖谬,字亦因改。溪水南出永康县。县,赤乌中分乌伤上浦立。刘敬叔《异苑》曰: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担者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元绪,奚事尔也?龟曰:行不择日,今方见烹,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识性渊长,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讨将安泊?龟曰:子明,无多辞,既至建业,权将煮之,烧柴万车,龟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献人仍说龟言,权使伐桑,取煮之即烂。

故野人呼龟曰元绪。其水飞湍北注,至县南门,入谷水。谷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曰信安。水悬百馀丈,濑势飞注,状如瀑布。濑边有石如床,床上有石牒,长三尺许,有似杂采帖也。《东阳记》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其水分纳众流,混波东逝,迳定阳县。夹岸缘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细石,状如凝雪。石溜湍波,浮响无辍。山水之趣。尤深人情。县,汉献帝分信安立。溪亦取名焉。溪水又东迳长山县北,北对高山。山下水际,是赤松羽化之处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

后人立庙于山下。溪水又东入于谷水,又东迳乌伤县之云黄山,山下临溪水,水际石壁杰立,高一百许丈。又与吴宁溪水合。水出吴宁县,下迳乌伤县入谷,谓之乌伤溪水。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与东阳赵昞,并善越方。时遭兵乱相遇于溪,各示所能。登先禁溪,水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为生荑。二人相示而笑。登年长,昞师事之。后登身故,昞东入章安。百姓未知。昞乃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惊怪,昞笑而不应,屋亦不损。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许。昞乃张盖坐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而杀之,民立祠于永康而蚊蚋不能入。昞秉道怀术,而不能全身避害,事同苌弘,宋元之龟,戹运之来,故难救矣。谷水又东入钱唐县,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谷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唐,入浙江,是也。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山下有钱唐故县。浙江迳其南,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会稽西部都尉治。《钱唐记》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石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县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阚骃云:山出钱水,东入海。《吴地记》言,县惟浙江,今无此水。县东有定、包诸山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濬,兼涛水画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馀。《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昔子胥亮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吴录》曰: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种诚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是以枚乘曰:涛无记焉。然海水上潮,江水朔流,似神而非,于是处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将游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所不能渡,故道馀杭之西津也。

浙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浙江又东合临平湖。《异苑》曰晋武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言,声闻数十里。

刘道民《诗》曰:事有远而合,蜀桐鸣吴石。传言此湖草秽壅塞,天下乱,是湖开,天下平。孙皓天玺元年,吴郡上言,临平湖自汉末秽塞,今更开通。又于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馀,刻作皇帝字。于是改天册为天玺元年。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征,五湖之石瑞也。《钱塘记》曰:桓玄之难,湖水色赤,荧荧如丹。湖水上通浦阳江,下注浙江,名曰东江,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浙江又迳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浙江又东迳柤塘,谓之柤渎。昔太守王朗拒孙策,数战不利。

孙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柤渎去此数十里,是要道也。若从此出,攻其无备,破之必矣。策从之,破朗于固陵。有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又迳会稽山阴县,有若竹里,里有旧城,言句践封范蠡子之邑也。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

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

亭宇虽坏,基陛尚存。浙江又迳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彦云:句践使工人伐荣楯,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尤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句践都琅邪,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践不欲,遂止。

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湖南有覆斗山,周五百里,北连鼓吹山,山西枕长溪,溪水下注长湖。山之西岭有贺台,越入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矣。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涉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记》云:扳萝扪葛,然后能升。

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馀之旧都也。故《吴越春秋》云:句践语范蠡曰:先君无馀,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玞石。

《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南流注于湖。《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共帝之遗识也。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衔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北则石帆山,山东北有孤石,高二十馀丈,广八丈,望之如帆,因以为名。北临大湖。水深不测,传与海通。何次道作郡,常于此水中得乌贼鱼。

南对精庐,上荫修,木,下瞰寒泉。西连稽山,一山也。东带若邪溪,《吴越春秋》所谓欧冶涸而出铜,以成五剑。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甚清深,有孤石临潭。乘崖俯视。猨狖惊心,寒木被潭,森沈骇观。上有一栎树,谢灵运与从弟惠连常游之,作连句,题刻树侧。麻潭下注若邪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汉世刘宠作郡,有政绩,将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钱出送,宠各受一文。然山栖遯逸之士,谷隐不羁之民,有道则见,物以感远为贵,荷泉致意,故受者以一钱为荣,岂藉费也。义重故耳。溪水下注大湖,邪溪之东,又有寒溪,溪之北有郑公泉,泉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弘宿居潭侧,因以名泉。弘少以苦节自居,恒躬采伐,用贸粮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风送之,虽凭舟自运,无杖檝之劳。村人贪藉风势,常依隋往还,有淹留者,徒辈相谓,汝不欲及郑风邪?其感致如此。湖水自东亦注江通海,水侧有白鹿山。

山北湖塘上旧有亭,吴黄门郎杨哀明,居于弘训里,太守张景数往造焉,使开渎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杨为名。孙恩作贼,从海来,杨亭被烧,后复修立,厥名犹在。东有铜牛山,山有铜穴,三十许丈,穴中有大树神庙。山上有冶官,山北湖下有练塘里。《吴越春秋》云:句践炼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于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遯世栖迹此山。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县南湖北有陈音山。楚之善射者曰陈音,越王问以射道,又善其说,乃使简士习射北郊之外。按《吴越春秋》,音死,葬于国西山上,今陈音山乃在国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及诸邸舍,连衍相属。又于湖中筑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国。秦改为山阴县,会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始以山名,因为地号。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吴,故北其门,以东为右,西为左,故双阙在北门外。阙北百步有雷门,门楼两层,句践所造。

时有越之旧木矣。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时故物。句践霸世。徙都琅邪,后为楚伐,始还浙东。城东郭外有灵氾,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

又有句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里中甘滂南。又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害涧延流,尽泉石之好,水流迳通。浙江又北迳山阴县西。西门外百馀步有怪山。本琅邪郡之东武县山也,飞来徙此,压杀数百家。《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曰怪山。亦曰:越王无疆为楚所伐,去琅邪,还浙东,东武人随居山下。远望此山,其形似龟,故亦有龟山之称也。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川土明秀,亦为胜地。

故王逸少云:从山阴道上,犹如镜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吴王、小吴王邨,并产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今悉民居,然犹存故目。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馀众,栖于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许慎、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江之西岩有朱室坞,句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谓此也。浙江又东北迳重山西,大夫文种之所葬也。山上有白楼亭,亭本在山下,县令殷朗移置今处。

沛国醒俨,避地会稽,闻陈业履行高洁。往侯不见。俨后浮海,南入交州,临支遗书与业,不因行李,击白楼亭柱而去。升陟远望,山湖满目也。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

浙江又东迳御儿乡。《万善历》曰:吴黄武六年正月,获彭绮。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隋地便能语,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因是诏为语儿乡非也。御儿之名远矣,盖无智之徒,因藉地名,生情穿凿耳。《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御儿是也,安得引黄武证地哉?韦昭曰:越北鄙在嘉兴。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溱山阴是也。

又迳永兴县南,县在会稽东北一百二十里,故馀暨县也。阖闾弟夫概之故邑也。王莽之馀衍也。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县滨浙江。

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乌伤县,东迳诸暨县,与泄溪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馀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泄悬百馀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馀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江水又东迳诸暨县南,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带乌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诸暨,亦曰句无矣。故《国语》曰:句践之地,南至句无。王莽之疏虏也。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水,秋冬涸浅。江水又东南迳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下注浦阳江。

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王莽之尽忠也。县开东门向江,江广二百馀步。自昔耆旧传,县不得开南门,开南门则有贼盗。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东南二渡,通临海,并泛单船为浮航。西渡通东阳,并二十五船为桥航。江边有查浦,浦东行二百馀里,与句章接界。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有青溪、馀洪溪、大发溪、小发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夹溪上下,崩崖若倾。东有簟山。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为县之秀峰。山下众流前导,湍石激波,浮险四注。浦阳江又东迳石桥,广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桥头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两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溪中相攻,赑响外发,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山雩>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溪,寻上,于山顶树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洁。还复更寻,遂迷前路。言诸仙之所憩宴,故以坛宴名山。峤北有<山雩>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北则<山雩>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

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浦阳江自<山雩>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田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

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

晋中兴之初,治今处。县下有小江,源出<山兆>山,谓之<山兆>浦,迳县下西流注于浦阳茠山,下注此浦。浦西通山阴浦而达于江。江广百丈,狭处二百步,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故桂棹兰栧,望景争途。江南有故城,太尉刘牢之讨孙恩所筑也。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县南有兰风山,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缘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阁栏干。山有三岭,枧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缘山之路,不临大川,皆作飞阁栏干,乘之而渡,谓此三岭为三石头。丹阳葛洪遯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性好山水,又爰宅兰风,垂钓于此,以永终朝。行者过之,不识,问曰:卖鱼师,得鱼卖否?方平答曰:钓亦不得,得复不卖。亦谓是水为上虞江。县之东郭外有渔浦湖,中有大独小独二山。又有覆舟山。覆舟山下渔浦王庙。庙今移入裹山。此三山孤立水中。湖外有青山、黄山、泽兰山,重岫叠岭,参差入云。泽兰山头有深潭,山影临水,水色青绿。山中有诸坞,有石楗一所,右临白马潭。潭之深无底,传云创湖之始,边塘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即江津也。江南有上塘、阳中二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灵符遏蜂山前湖以为埭。埭下开渎,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以舍此江,得无淹溃之害。县东有龙头山,山崖之间有石井,冬夏常冽清泉,南带长江,东连上陂。江之道南有《曹娥碑》。

娥父旴,迎涛溺死,娥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涌江介,因解衣投水,祝曰:若值父尸,衣当沈。若不值,衣当浮。裁落更沈,娥遂于沈处赴水而死。县令度尚,使外甥邯郸子礼为碑文,以彰孝烈。江滨有马目山,洪涛一上,波隐是山,势沦嵊亭,间历数县,行者难之,县东北上,亦有孝子杨威母墓。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与母入山采薪,为虎所副,自计不能御,于是抱母,且号且行,虎见其情,遂弭耳而去。自非诚贯精微,孰能理感于英兽矣。又有吴渎,破山导源,注于胥江。上虞江东迳周市而注永兴。《地理志》曰:县有仇亭,柯水东入海。

仇亭有县之东北一十里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东北迳永兴县东,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地理志》又云:县有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又疑是浦阳江之别名也,自外无水以应之。浙江又东注于海。故《山海经》曰:浙江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

△斤江水出交阯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

《地理志》云:迳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容容、夜、纟卤、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

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东至临尘,入郁。

△无会、重濑、夫省、无变由蒲、王都、融、勇外。

此皆出日南郡西,东入于海。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转北也。

△右二十水,从江已面,至日南郡也。

《禹贡锥指》曰:弱水,《经》不言所出,桑钦以为出张掖删丹县。

郑康成曰:众水东流,此独西流。而《水经注》无之,其所经与所入,不可得而详也。一清按:《史记·索隐》曰:《水经》曰:“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汉志》张掖郡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即是小司马所引之文。是唐时尚有《弱水》篇,今本尽失之耳。张守节《正义》亦云:合黎水出临松县东,而北流迳张掖故城下,又北流至县北二十三里,合弱水。弱水自合黎出折而北泫,迳沙碛之西,入居延泽,行千五百里。

又《汉志》金城郡临羌县下云:有弱水。《说文》曰: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观此则弱水之源委,约略可得矣。又曰:<山几>山也,或曰弱水之所出。《十六国春秋》乞伏札子击吐谷浑,觅地于弱水西。《元和志》弱水在删丹县南山下。《括地志》兰门山一名穷石,在删丹县西南七十里。《离骚》夕次于穷石。《淮南子》弱水出穷石山是也。《隋书·地理志》删丹县有祀山、弱水。胡渭曰:疑即<山几>字之误。《寰宇记》曰:合黎水一名羌谷,鲜水,一名覆袁水,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孔安国云:合黎,水名,在流沙东。即谓此也。详《河水》篇第二篇《注》中。

《禹贡锥指》曰:《传》云: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

《正义》云:《地理志》,益州郡计在蜀郡西南三千馀里,故滇王国也。武帝元封二年,始开为郡。郡内有滇池县。县有黑水祠。止言有祠,不知水之所在。郑云:今中国无也。《传》之此言,顺《经》文耳。案郦道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张掖、敦煌,立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自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渭案:滇池所祠之黑水,即金沙江,与雍州无涉。《山海经》曰:灌湘之山,又东五百里曰鸡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鸡山不知在何郡?郭璞无注。而孔《疏》引《水经》以为出张掖之鸡山,检今本无此文,盖其书有散逸耳。《太平御览》引《张掖记》曰:黑水出县界鸡山,亦名玄圃。昔有娀氏女简狄,浴于玄丘之水,即黑水也。据此则鸡山当在甘州张掖县界,汉为<舟乐>得县地。今陕西甘州卫西,有张掖河,即古羌谷水,出羌中北流,至卫西为张掖河,合弱水,东北入居延海,欲谓之黑河。此水立不经三危入南海,安得以此为《禹贡》之黑水耶?《山海经》明言南流注于海,必非东北入居延之张掖河,其鸡山恐亦不在县界也。又曰:夏、殷之衰,雍州西北境皆为戎、翟所据。及周室东迁,旧都八百里之地,悉弃以予秦。秦染夷俗,诸侯摈之,不与中国会盟。輶轩之使,莫有过而问焉。况三危西裔之区乎?故屈原《天问》曰: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盖自战国时,此地之山川,已与昆仑弱水,同其渺茫,亻堇得之传闻而无从目验矣。秦火之后,载籍沦亡。

汉兴,治《尚书》者,不能言黑水,三危之所在。武帝通西域,玉门、阳关之外,使者往来数十辈,不闻涉大川而西,可以当古之黑水者。故班《志》张掖、酒泉、敦煌郡下,并无其文。司马彪亦无可言。至郦道元始云:黑水出张掖鸡山,而其所谓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入南海,亦不过顺《经》为义,与他水历叙所过之郡县者,详略相去远矣。故杜佑云:道元注《水经》,锐意寻讨,亦不能知黑水所经之处。

唐初,魏王泰《括地志》云:黑水出伊吾县北。此与张掖鸡山,未知孰是?然其所谓南流绝三危者,竟亦不可复寻。禹治黑水,不若治河之详。自屈原已不能知,而况伏生辈乎?自古文《尚书》家,已不能知,而况班固、司马彪、郦道元、魏王泰诸人乎?至若樊绰、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阳等,纷纷辩论,击风捕影,了无所得,徒献笑于后人而已!△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今阳,故石凝为山。《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为嵩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为少室,东北为太室。《嵩高山记》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见三仙玉女,因以名台。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禅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

△霍山为南岳,在庐江灊县西南。

天柱山也。《尔雅》云:大山宫小山为霍。《开山图》曰:其山上侵神气,下固穷泉。

△华山为西岳,在弘农华阴县西南。

古文之敦物山也。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

△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也。

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

王烈得石髓处也。

△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

△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

大禹凿其石,夹右而纳河,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

△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

△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

△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

△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河上。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

△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

△汧山在扶风汧县之西也。陇山△终南山、敦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

西顷山,在陇西临洮县西南。

《禹贡》中条山也。

△嶓冢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

南条山也。

△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

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馀,似鵽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

孔安国曰:共为雌雄,杜彦达曰:同穴止宿,养子互相哺食,长大乃止。张晏言不相为牝牡,故因以名山。

△积石在陇西河关县西南。

《山海经》云: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

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泽,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迳姑臧县故城西,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王隐《晋书》曰:汉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门楼,与学阙相望。泉源徙发,重导于斯,故有灵渊之名也。泽水又东北流迳马成东,━━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凉州治。《地理风俗记》曰: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迁于冀,晋徙治此。王隐《晋书》曰: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及张氏之世居也,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东城殖园果,命曰讲武场,北城殖园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宫殿。中城内作四时宫,随节游幸,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拟中夏也。其水侧城北流,注马城河,河水又东北,清涧水入焉,俗亦谓之为五涧水也。水出姑臧城东,而西北流注马城河。

河水又与长泉水合,水出姑臧东揟次县王莽之播德也。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又东北迳宣威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平泽、晏然二亭东,又东北迳武威县故城东。汉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置武威县,武威郡治。王莽更名张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屈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迳一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矣。

△合离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

合黎山也。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数丈,迳日不灭。有大黑风,自流沙出奄之,乃灭,其石如初。言动火之事,发疾经年,故不敢轻近耳。流沙又迳浮渚,历壑市之国,又迳于鸟山之东,朝云国,西历昆山,西南出于过瀛之山。《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迳夏后开之东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焉。又历员丘不死山之西,入于南海。

△三危山在敦煌县南。

《山海经》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圆百里。在鸟鼠山西,即《尚书》所谓窜三苗于三危也。《春秋传》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贡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并于月氏者也。汉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县,山有石鼓,《开山图》谓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则鸣,有常应。又云:石鼓山有石鼓,于星为河鼓,星动则石鼓鸣,石鼓鸣则秦土有殃。鸣浅殃万物,鸣深则殃君王矣。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汉书》以为渎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

是山也。谷水出其北林也。

△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

东条山也。

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璧哭于其下,王后使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玉焉。

△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

《禹贡》注章山也。

△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

△外方山,嵩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

△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南。

禹治洪水,血马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

△九江地在长沙下巂,县西北。

△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

△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

△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西北。

《尚书》所谓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也。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

△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

△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

△峄阳山在下邳县之西。

△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也。

县即王莽之犹亭也。《尚书》殛鲧于羽山,谓是山也。山西有羽渊,禹父之所化,其神为黄能以入渊矣。故《山海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

△陶丘在济阴定陶县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菏泽在定陶县东。

△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

△菏水在山阳湖陆县南。

△蒙山在太山蒙阴县西南。

△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东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县北。

《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邳,然则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

△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其一在郫县西南,皆还入江。

△荆州沱水在南郡枝江县。

△三澨池在南郡邔县之北,《尚书》曰:导汉水过三澨。《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陂,故马融、郑玄、王萧、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慎言:澨者,埤增水边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传》曰: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句澨,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马薳越缢于蓬澨。服虔或谓之邑,又谓之地。京相璠杜预亦云:水际及边地名也。今南阳、淯阳二县之间,淯水之滨,有南澨、北澨矣。而诸儒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之所,津途关路,惟郑玄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经》云邔县北沱,然沱流多矣,论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