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下,跨涸溪而为桥,出入所必经,初不觉其危。城中客来,则常渡之而股栗,股栗言其情绪,亦状实也。桥下正为陡崖,深丈二三尺,且溪床为危石,坠则颅碎,初未知建屋主人,何以择桥址于此?溪宽约二丈许,中立乱石附水泥之圆墩,以四木东西接轨于墩上。轨早折其一,另以一木合之。削窄板长二尺许,间空隙约寸,横铺于轨上,是即为桥。无栏,亦无柱。二人同行其上,则震震然如旧日文人之摇曳构思。若山洪骤来,桥下怒水翻腾,声如奔雷,生客来,色沮辄不敢渡焉。然吾人终年居此,稚子坦然过之,亦安之若素。盖初架此桥时,不过数十金,今则非二千金不办。一二邻居,初欲易之坦地,偶俄延,力遂不能为。妇孺习惯,亦忘其危而不思迁易矣。

桥如此,无足称者。然盛暑之夜,闷不可耐。至桥上,则溪自南向北,奔出谷口,空气受山夹峙,而顺溪流荡,其间乃常有徐来之物。每仰视繁星在天,满谷幽暗,与同屋二三穷措大,携竹椅坐桥上,闲谈天下事。细至镇上一周无肉,大至墨索里尼下台,辄不觉夜之三更。有时残月如钩,高悬峰顶,夜气微凉,劳人尽睡。予怆怀身世,长夜不寐,则只身微步桥上。时清风拂衣,人影落涧,溪岸草中乱虫声,与竹丛瓜蔓上纺织娘,合奏夜阑之曲,虽侧身旷谷,无可语者,而于其中时得佳趣焉。

按:桥至去冬,腐朽愈甚,予力筹千金,北移丈许,直达竹丛,夏夜可展席卧其上矣。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