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心远,笔名恨水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
  • 出生日期:1895年5月18日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笔名恨水,安徽潜山县人。1895年5月18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江西。其父早年在江西做税务小吏,张恨水的童年是在江西度过的。他七岁入塾。十一岁开始读小说,《残唐演义》、《三国演义》都偷着看,看得津津有味,是个小说迷,还喜欢读《千家诗》。十三四岁时,什么小说都读,不但读本文,而且读批注。小说中风流才子、高人隐士的行为,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十五岁时,家里请了一位先生教他读书。这位先生是不应科举、不做官的。这种作风,又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因之他对于传统的读书做官之说,素来鄙笑。

1910年秋,张恨水进入南昌大同小学堂,开始受到新式教育,读新书,看报纸,“一跃而变为维新的少年”。但他依然日夜读小说,依然爱读风花雪月式的词章,“这两种人格的溶化,可说是民国初年礼拜六派文人的典型”[1]。他读《西厢记》,学会了许多腾挪闪跃的笔法。一年后,他考进南昌甲种农业学校。学校里数、理、化功课逼得很紧,他只有在假期中看小说。这时,他已改变过去把看小说当作看故事消遣而作为文艺欣赏,而且兴趣很广泛,既欣赏《小说月报》上翻译的短篇小说,又陶醉于词章小说《花月痕》上的诗词小品,乃至于各章回目。

1912年秋,张恨水因父亲去世辍学,随家人回到老家潜山,终日读书吟诗。次年春天他去上海,不久考入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这所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常常停课,他乘机大读《随园诗话》、《白香词谱》、《全唐诗》等,还写过两篇短篇小说,投寄《小说月报》。这两篇小说虽然没有刊登,却收到编辑恽铁樵鼓励他的复信。他晚年说,这封复信“对我的鼓励却很大,后来我当了五十年的小说匠,他的这封信是对我起了作用的”[2]。

垦殖学校是国民党办的,曾经参与反对袁世凯的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解散。张恨水家庭经济困难,不能继续求学,又回到潜山老家,闭门读书。夏天晚上蚊子咬,他把双腿泡在水桶里苦读。还模仿《花月痕》的形式,撰写了他的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青衫泪》。故事是虚构的,每回里都插进些词章。当时他还不懂词章,只是根据《随园诗话》、《白香词谱》写诗填词,偶用几个典,也无非是耳熟能详的字句。

1915年春,张恨水离家外出谋生,在汉口一家小报馆里当过编辑,写点杂文;在剧团当过临时演员;还流浪江南一带卖过药,也试写过几篇小说。这段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生活,使他对世态人情有许多感受,为后来写作打下了生活基础。1918年春季,他经朋友推荐,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每天写两个短评,编一版副刊,暇时写小说。他给《皖江报》写过一篇长篇连载《皖江潮》,给上海《民国日报》写了《真假宝玉》和《小说迷魂游地府记》两篇短篇小说。这是他正式写作章回小说的开始。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恨水感到非常兴奋。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们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观点,可是有一颗爱国的心。看见别人示威游行,我们三两个人,手上拿了小旗子,站在报馆门口,跟着喊口号。在我的创议和主持下,在报上办起了周刊一类的东西。”[3]正当运动高潮时,他因事到上海,亲眼看见那里如火如荼的群众运动,心情激动,因而十分向往北京的革命和学术气氛,加上朋友的鼓励,决心到北京上大学深造。当年秋天到北京,在上海《时事新报》驻京记者秦墨哂那里帮助处理新闻材料,工余苦攻《词学全书》,学习填词。北京《益世报》总编辑成舍我看到他填的词,大为欣赏,辗转托人把他请到《益世报》当编辑。两人常在一起饮酒吟诗,互相唱和。1924年4月,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张恨水到该报主编副刊《夜光》,并为该报撰写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每天刊登五六百字,直到1929年1月才登完,全篇约一百万字。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的主角是新闻记者杨杏园,以他的恋爱故事为线索,旁及各个阶层的人物,对20世纪20年代北京官场和社会的种种怪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半封建制度的罪恶,是一部谴责性小说。全书穿插许多诗词,特别是每回的回目,用辞藻丽工整,很为人所称道。不少人认为书中人物都有所指,当时就有人索隐。《世界晚报》因连载《春明外史》,发行量大大增加。北京几家大报纷纷来请张恨水写连载小说,他就同时给《益世报》、《晨报》写小说《京尘幻影录》、《天上人间》。这两篇都是随想随写,随写随登,为的是多拿稿费。1925年,他开始写《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上连载,1932年才刊完,全书亦近一百万字。

《金粉世家》也是张恨水的名著之一。它写的是一个所谓金铨总理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全书以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和一个小康人家的女儿冷清秋为主角,以他们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线索,写这个总理家庭成员的骄奢淫逸,以及他们之间的钩心斗角,暴露北洋军阀政府中官僚荒淫无耻的面貌。全书人物一二百,精心布局,情节曲折,大大投合了当时社会上一般小市民阶层之所好。尤其是妇女,包括老太太在内,最爱看这部小说。直至若干年后,还不断有读者跟他议论《金粉世家》中人物处理的问题。

《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相继在报纸上连载后,张恨水名声大噪,全国许多报刊和出版部门约他撰写小说的书信纷至沓来,大有应接不暇之势。1929年他开始为上海《新闻报》撰写《啼笑姻缘》。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写作最忙碌的时期。他每天同时为六七家报刊写连载小说,平均一天差不多要写五千字。《啼笑姻缘》也是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学生樊家树和北京唱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相爱,被一个军阀拆散,最后沈凤喜被逼致疯的故事。在《新闻报》连载后,轰动一时。解放前该书前后印过二十版以上,印数近十万册,还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因为故事的矛头是指向北洋军阀的,许多人索隐,说某某是影射某人,甚至引起过某人的误会,张恨水差点被抓起来。故事的背景是北京天桥,张恨水曾经一连好多日子出入那里,为他塑造的人物搜集素材,还结交过各阶层的朋友。

“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鉴于民族危机严重,激于义愤,开始撰写抗战小说,以唤起人们抗敌御侮的决心。但当时国民党政府不许公开反对日本,他的小说也就只能“吞吞吐吐”,不能畅所欲言。他的第一部抗战小说是《热血之花》,写的是我国人民和海寇的搏斗,以海寇喻日本帝国主义。接着写《东北四连长》,是东北抗日御侮的故事,其中三位连长在长城外牺牲。他的目的是想藉此讽刺当时南京方面消极抗战的大人物。1932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弯弓集》,“都是些鼓吹抗战的文字”。他在序言中说:“吾固以作小说为业,深知小说之不以国难而停,更于其间略进吾一点鼓励民气之意,则亦可稍稍自慰矣。”

1934年5月,张恨水到西北游历,耳闻目睹了民间疾苦,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从西北回来后,他接连写了两部“描写西北那些惨状”的小说:《燕归来》、《小西天》,分别在上海《新闻报》和《申报》上连载,引起了人们对西北情况的关注。

1935年秋天,张恨水应成舍我之邀,到上海担任《立报》副刊《花果山》的编辑,约期三个月。期满拟回北平时,值华北危急,他已被日本侵略者列入北平文化界人士黑名单,不得已转道南京。次年4月,他出资和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任社长兼编副刊《南华经》,并为该报写两篇连载小说:《鼓角声中》,写受日本帝国主义威胁的北平,是抗战小说;另一篇《中原豪侠传》,是武侠小说。同时他还写了几部连载小说:上海《新闻报》的《夜深沉》,《申报》的《换巢鸾凤》,《晶报》的《锦片前程》,《立报》的《艺术之宫》。当时《中央日报》的总编辑周帮式再三邀他写稿,他写了一篇义勇军的故事《风雪之夜》,在该报连载四五个月后,“奉命停刊”。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恨水和报社职工为了抗战,坚守岗位,“咬着牙齿”将《南京人报》办下去。直至11月南京沦陷前夕才停刊。次年1月张恨水携带家眷到重庆,在《新民报》工作,编副刊《最后关头》,并为《上下古今谈》专栏写散文,内容多半是讽刺国民党统治的种种黑暗。为了躲过重庆当局的新闻检查,他常常采取影射的手法。他说:“社会上每有一个问题发生,我就在历史上找一件相近的事谈,或者找一件大自然的事物来比拟”,“而《上下古今谈》当时能被社会注意,就在这一点”[4]。他几年中写了一千多篇,约上百万字。

抗日战争时期,张恨水还写了将近三十部小说,其中以《八十一梦》最有代表性。《八十一梦》是一本寓言体小说。他以第一人称写了十几个梦,各梦自成段落,以荒诞不经的寓言,揭露国民党官僚豪门的贪污腐败和投机商人的巧取豪夺。其中《忠实分子》一篇,写一群鸡狗通过钱眼登天,钱眼的横额上有“孔道通天”四个大字,直接讽刺了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府,以致他几乎被国民党特务投入监狱。《八十一梦》是抗战时期销数最多的一本书,延安曾翻印。1942年秋,周恩来在重庆会见《新民报》编辑部工作人员,张恨水在座。周恩来针对《八十一梦》说:“同反动派作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吗!”[5]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张恨水回到北平,担任《新民报》北平版经理,兼编副刊《北海》。当时社会上流传国民党接收大员“五子登科”之说,即这些人不择手段地攫取房子、金子、女子、车子、票子等。他耳闻目睹,不胜愤慨,1947年写了一部《五子登科》的小说,揭露国民党官僚政客的贪污腐化。1948年秋天他辞去报社职务,专事写作。到北平解放前,共写中、长篇小说十四部,先后在北平和上海的报纸上连载。其中《五子登科》直至1956年始续完,也有几篇以后未续写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恨水被聘为文化部顾问,1959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于1949年夏患脑溢血,一度瘫痪在床,经多方治疗,病情渐渐好转,恢复了部分写作能力。1954年后,他根据民间传说改写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秋江》、《孔雀东南飞》等,还应中国新闻社之约,为海外侨胞写了《重起绿波》、《男女平等》、《凤求凰》等小说。为描绘北京城郊变化,他写了一组《冬日竹枝词》。为了写好这组词,他逐一观看了北京十三个城门附近的变化。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因病在北京去世。

张恨水作品

燕归来 [ 张恨水 ]

《燕归来》,张恨水著,小说描写了四个男学生陪同一个女学生杨燕秋回西北寻亲的故事,记述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及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出色。 查看详情>>

小西天 [ 张恨水 ]

《小西天》1934年8月21日—1936年3月25日,连载于上海《申报》副刊《春秋》,小说以30年代西安大旅社“小西天”为背景,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士,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西北风情图。 查看详情>>

满江红 [ 张恨水 ]

《满江红》是民国时期作家张恨水创作的现代长篇小说,民国22年首次出版,现已改编为电视剧《红粉世家》,作者在男人的角度描写男女之间的感情,用细腻的手法将男男女女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活泼。 张恨水笔下的爱情,是植根于世俗烟火中的普通男女的爱情,是一种凡俗人生的爱情故事 。张恨水生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现代性与保守性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集中展示。张恨水将这些特性毫无保留的注入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文士形象身上。张恨水笔下的文士形象,大都接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传统观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过渡时期所独有的半新半旧的时代特色。 查看详情>>

落霞孤鹜 [ 张恨水 ]

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31年8月上海世界书局初版。本书描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以及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缘分、爱情的纠葛。 查看详情>>

现代青年 [ 张恨水 ]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初载1933年3月27日至1934年7月30日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海摄影社1934年出版单行本。作品描写世代务农的周世良,为了让儿子周计春读书,变卖了家乡的田产,到省城安庆,以做豆腐谋生。邻居倪洪氏,见周家父子勤恳老实,尤其是计春孝敬父亲,读书用功,便将女儿菊芬认周世良为干爹,也要计春认她为干娘。不久,计春在省立模范中学初中毕业班考了第一名,洪氏将女儿许配计春。后来,模范中学因政治原因宣告解散,校长冯子云也回北平另谋出路。正当计春举棋不定时,他接到冯子云从北平寄来的快信,叫他到北平上学。周家父子到北平后,住进潜山会馆,巧遇了同乡孔小姐,她对周家父子热情关怀。周计春遂产生“能娶这样一个老婆,那不是很快活吗”的欲念,从此,便种下了烦恼的祸根。 查看详情>>

如此江山 [ 张恨水 ]

章回体长篇小说。张恨水著。上海永华书局1939年2月初版。共24回。主要描写育民大学内部种种黑暗、混乱的现象:李教授与王秘书为争夺妓女公开闹翻;学生高仰山、李静涛等因办杂志《洪潮》被捕,学生团体旋即被取谛;庶务主任趁修理校舍之机贪污,被章职员告发并取而代之;学生无所事事,搞选“女皇后”活动,又因此发生争执、斗殴,毕业后遂风流云散,各自寻找出路。 查看详情>>

杨柳青青 [ 张恨水 ]

《杨柳青青》以北京海淀姑娘杨桂枝与青年军官赵自强及官家子弟甘积之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一出悲喜剧。歌颂了下层军官和普通民众的忠贞爱国,鞭挞了某些中上层军官和士大夫的自私虚伪,误国欺民。 查看详情>>

偶像 [ 张恨水 ]

《偶像》,连载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出师表》,1941,11/1---1943,3/28。1944年重庆南京新民报社初版单行本。小说描写了正处于50岁左右年龄的丁古云,一位正经的“老古董”,追求女学生,最终却被被蓝、夏两个女人诈骗的故事。蓝、夏两人审时度势,为了钱财,利用男性好色软弱的特点,诈骗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在乱世过上了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尚可的生活,讽刺意味极为强烈。故事的细节刻画得很生动,尤其是在人物心理的变化上,是一贯的张恨水的风格。 查看详情>>

大江东去 [ 张恨水 ]

《大江东去》是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抗战三部曲之一,1940年连载于香港《国民日报》,1943年出单行本时又作了改写。小说描写一位青年军人,由于战争,妻子离他而去,家庭遭到破坏。书中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保卫中华门战斗及日军屠杀南京平民的血腥暴行;给侵略者嗜血成性的罪恶作了活生生的纪录。《大江东去》可能是最早把南京屠城反映出来的文艺作品。 查看详情>>

斯人记 [ 张恨水 ]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36年南京《人报》社初版。内收《自序》1篇。全书共24回。初连载于1929年2月15日至1930年11月19日北平《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后因被沦陷区书商盗印,为挽回影响,于1944年由上海百新书店重版。作者有感于当年北京政府统治下政治黑暗,社会生活糜烂,创作了这部小说。当时有些知识分子“只是捧戏子逛窑子酒食征逐。上焉者,也不过逛公园喝茶,弄弄风月文艺,而娼家和大鼓娘之类,却成了社会趣味的中心。”“这里所写的朋友,朋友之朋友不用说,继续糜烂下去的,自然到了今日,成了沦陷区的人渣,但也有不少经过一番磨炼,幡然觉悟的。”(《自序》)作者还在《写作生涯回忆》一文中说:“《斯人记》云者,是根据‘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思下笔的。这书里以两个不能追随时代的男女为主角。他们都是爱好文艺者,却因思想上不能彻底,陷于苦闷的环境中。书也就以苦闷来结束。在全书中,枝枝叶叶,仍然涉及北京的社会。”这男女主角就是梁寒山和张梅仙。小说以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文字之交为主要线索。本书发端写两人相约游格言亭和陶然亭,互相抒发对人生感慨之情。但其间穿插大量其它情节,主要有芳芝仙和吕芝仙从学戏到登台,遭遇不同的命运。芳芝仙到城南游艺园登台唱红时,巧遇当时伶界大王华小兰,结为夫妇。由此引出坤伶金飞霞、上海来客申志一、金海粟、陆幼华和名妓王月仙的故事。有研究者认为书中主要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作者写这类社会章回小说,笔法稔熟,得心应手。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