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痰门] 诸痰 

脉脉滑者多痰。脉滑大为痰火。寸口洪滑为痰。右寸浮滑而疾为痰嗽。两关洪滑而细为胃中湿痰。宜下之。左寸关弦滑为痰厥头痛。关脉滑大者。膈中有痰。宜吐之。病患诸药不效。

两关脉。或伏或大者。痰也。按经云。浮滑为风痰。沉滑为痰气。紧滑为寒痰。或结或伏为郁痰。又曰痰饮。又脉弦甚者饮也。脉浮滑而紧为痰嗽。病患眼皮及眼下如灰烟黑者痰也。

症按丹溪云:有热痰。食积痰。风痰。老痰。寒痰。郁痰之异。又云: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症。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王节斋云:痰属湿。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浊液。变为痰也。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客于脉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但有新久轻重之殊耳。新而轻者。形色清白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宜详辨之。

治按节斋云: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为主。又曰痰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

盖气升属火。故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因中气以运之。若攻之太重。则胃气虚而痰愈甚矣。用者详之。

方二陈汤痰主方。总治一身之痰。如要上行。加引上药。如要下行。加引下药。

陈皮(和脾、消痰、温中,去白、一钱五分)。

白茯苓(利窍、行湿、和中,去皮、一钱二分)。

半夏(燥湿、除痰、温中、姜制、一钱二分)。

甘草(和中、泻火、炙、三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不拘时服。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

春月。宜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加知母、冬。加生姜。

热痰。加青黛、黄连、栝蒌仁、枳实(各等分)湿痰。加黄芩、苍术、白术、枳实、香附、倍半夏(余各等分)。

酒痰。加青黛、栝蒌仁、葛粉、苍术、黄连、扁豆(各等分)。

食积痰。加白术、枳实、山楂、神曲、白豆蔻仁(各等分)。

风痰。加南星、白附子、僵蚕、皂角、天麻(各等分)、竹沥、姜汁。

顽痰。加海石、栝蒌仁、香附、青礞石(金色)、或煎或丸。

寒痰。加白术(一钱五分)、姜汁(半盏)、枳壳、南星、白附子(各八分)、僵蚕、牙皂(各五分)。

郁痰。加苍术、川芎、香附、栝蒌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头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钱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降火为先。加白术(一钱五分)、枳实(一钱)、黄芩、黄连(各八分)、软石膏(一钱五分)血虚有痰。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当归、香附、栝蒌仁(各等分)、竹沥(一盏)、姜汗(半盏)、带血者。再加黄芩、白芍药、桑白皮(各八分)眩晕嘈杂者。火动其痰也。加栀子、黄芩、黄连、白术(各一钱)脾虚。宜补中气以运痰。加人参、白术、白芍药、神曲、麦芽(各等分)、兼升提。

内伤挟痰。加人参、白术、当归、黄、白芍药(各等分)、兼竹沥(一盏)、姜汁(半盏)、传送。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加海石、栝蒌仁、杏仁、桔梗、连翘、香附、玄明粉(各等分)、竹沥、姜汁(各半盏)痰在胁下。加白芥子、贝母、青皮(各等分)、竹沥、姜汁(各半盏)风嗽。加川芎(七分)、细辛、五味(各五分)、款冬花、贝母(各一钱)寒嗽。加杏仁、麻黄、旋复花、贝母、桔梗(各等分)。

痰嗽。加桑白皮、杏仁、贝母、栝蒌仁(各一钱)、五味子(五分)热嗽。加桑白皮、地骨皮、天门冬、黄芩、贝母(各等分)嗽而胁肋痛。加枳壳、桔梗、香附、青黛、白芥子(各等分)伤风咳嗽生痰。加黄芩、前胡、紫苏、桔梗、川芎、白芷(各等分)。

食郁有痰。加南星、香附、黄连、枳实(各等分)。

中脘停痰不下。作呕。加砂仁、黄连、枳实(各八分)、姜汁(半盏)。

头眩。加川芎、白芷、天麻(各八分)。

寒热往来。属痰。加黄芩(八分)、柴胡(一钱)。

呕逆属寒。加丁香、砂仁(各七分)、姜汁(一盏)属。加黄连、姜汁、竹沥。

脾胃不和。加白术、白扁豆、砂仁(各等分)。

心下怔忡。属痰。加麦门冬、枳实、竹茹(各等分)。

脾黄。加白术、浓朴、苍术(各一钱)、草果(七分)。

胃脘有热。吞醋吐酸水。加黄连、吴茱萸(炒)、白扁豆、白术(各一钱)、浓朴、苍术、(各八分)、青皮(五分)、砂仁(五分)。

诸心痛。并胃脘痛。加白芍药(醋炒)、香附、黑干姜、苍术、浓朴(各等分)、桂(少许)肥人嘈杂。加抚芎、苍术、白术、栀子(各等分)。

闻食气即呕。加砂仁、白术(各八分)、青皮(五分)。

鼻塞声重。加麻黄、杏仁、桔梗、桂枝(少)。

湿症兼痰。加酒芩、羌活、苍术(各等分)。

痰流注。胸背腰胁作痛。加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当归、羌活(各八分)。

湿痰成痿。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各等分)。

便浊属痰。加黄柏、苍术、白术(各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赤浊。再加白芍药、木通(各八分)。

小便不通。本方加香附、木通、煎服。探吐即通。

妇人脾痛后。二便不通。此痰隔气聚所致。加木通(一钱五分)煎服。再服探吐。

关格寒在上。热在下。有痰。本方探吐之。

项强。微动则痛。加酒洗黄芩、羌活、红花(各八分)。

颈下生核。属痰。加连翘、桔梗、柴胡、贝母、牛蒡子、青皮(各等分)。

臂下有核。作痛。加连翘、川芎、皂角刺、防风、黄芩(各八分)、苍术(一钱)、白芷(经水过期。色淡者。痰多也。加川芎(各一钱)腹痛。再加白芍药(一钱)、阿胶(八分)、艾叶(七分)、官桂(五分)。

孕妇恶阻。本方用半夏曲,加砂仁(七粒)、青皮(五分)。

血运。因气血俱虚。痰火流上。作运。加芎、归、参、术、天麻、荆芥穗(各等分)。

气虚有痰。加参术(各一钱)、竹沥(一盏)、姜汁(半盏)。

气实有痰。加香附、枳壳、枳实(各一钱)、荆沥(一盏)、姜汁(半盏)。

血虚有痰。加当归、天门冬、知母、栝娄仁、香附(童便制各一钱)。

血实热有痰。加黄芩、白芍药、桑白皮(各一钱)俱用竹沥姜汁。

脾虚者。宜补中益气以运痰。加参、术、归、(各一钱)、白芍药(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痰在脾里膜外。或四肢经络之中。俱加贝母、白芥子(各一钱)、竹沥(一盏)、韭汁、姜汁(各半盏)、以开之。

小儿惊风多痰。加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僵蚕、牙皂、薄荷(各七分)、姜汁、竹沥(共一盏)。

小儿尾骨痛。有痰。加知母、黄柏、泽泻(各八分)、前胡(五分)、木香(三分)。

中脘痰火吐酸水。加黄连、吴萸(炒钱)、青皮(六分)、白术(一钱二分)、干姜(三分)。

痰膈。加贝母、香附、黄连、吴萸(炒一钱)、木香(五分)、扁豆(八分)、芦根汁(二盏)、竹沥(一盏)、姜汁(半盏)。

痰流注经络。臂膊腰腿作痛。加南星、苍术、乌药(各一钱)、羌活、木香(各七分)、当归、白术(各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诸痰火。加贝母、黄芩、黄连、白术、枳实(各等分)、或煎或丸。

痰火郁于喉内。作痛。加贝母、黄芩、黄连、山豆根、玄参、桔梗(各等分)、甘草(生三分)痰火妄行。迷塞心窍。身热狂言。如见鬼神者。加黄芩、黄连、枳实(各一钱)、石膏(二钱)甚者。加大黄(三五钱)、下之。

诸痫症。加黄连、南星、川芎、白附子(各一钱)、雄黄、辰砂(各五分为末、后放入)哮喘。加麻黄(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桑白皮(各七分)、贝母(一钱二分)、石膏(二钱五分)。

诸疟。皆属于痰。俗云:无痰不作疟。加柴胡、青皮(各一钱)、常山(一钱二分)、草果(七分)、乌梅(五个)。

作呕。加藿香、扁豆、生姜(各等分)。

吞酸。加黄连、吴萸(炒一钱)、枳实(八分)。

头风。加川芎、当归、天麻、荆芥穗、防风(各等分)。

眉骨痛。属痰。兼火。加黄芩、白芷、蔓荆子(各等分)。

中风痰涎。牙关紧急。加南星、白附子、天麻防风(各一钱)、竹沥、姜汁、皂角(七分)、中痰痰厥。加当归、白附子(各一钱)、桂枝、牙皂、干姜(炒黑各五分)、竹沥、姜汁、葱汁(各一盏)。

上二陈汤加减方法也。须量病患虚实。斟酌用之。庶无差忒。用者宜致思焉。

[卷之四 郁门] 诸郁 

脉郁脉多沉弦。或结伏。又沉涩。为血郁。沉伏为气郁。沉细为湿郁。沉数为热郁。沉滑为痰郁。气口紧盛为食郁。又忧郁则脉涩。怒郁则脉弦。思郁则脉缓。时一止。名曰结脉。

症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又云诸病皆生于郁。治之可开。

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凡治气血痰火之病。必兼郁而治之。斯无憋矣。

治经云:木郁则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则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则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也。金郁则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则折之。谓抑之。

制其升达也。此治郁大法。惟火所属不同。随其经而治之。故曰火郁则发。当看何经。随其经而治之也。丹溪云:郁病有六。气血痰湿热食也。气郁则开之。其症胸胁痛。脉沉而涩者是也。血郁则行之。或消之。其症必能食。便红。四肢无力。脉沉涩是也。痰郁则消而导之。其症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是也。湿郁则燥之。利之。其症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阴寒则发。脉沉细而濡是也。热郁则清之。其症目瞀。小便赤烦咳。脉沉细而数是也。食郁则消之。其症嗳酸。腹饱不能食。左寸脉平和。右寸脉紧盛是也。假令食在气上。气升则食自降。

余仿此。凡久恶寒。亦须解郁。郁开病亦随愈。

方越鞠丸郁主方。解诸郁。清热。消痰。顺气。

苍术(宽中燥湿去芦一钱五分)、神消食下气炒一钱)、川芎(和血顺气去芦一钱)、香附(开郁散结童便浸醋炒一钱五分)、山栀(清热利痰降火炒一钱二分)上作一服。水煎。或为末。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八十丸。白汤送下。盖气血痰三症。多有兼郁。而郁有六。随症加减。凡诸郁。春。宜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加吴茱萸、冬。

加吴茱萸、干姜炭。

气郁。加白术、陈皮(各八分)、木香、槟榔(各七分)、乌药(一钱)虚者。兼用四君子汤。

血郁。加当归、白芍药(各一钱)、桃仁、红花青黛、郁金(各八分)。

虚者。兼用四君子汤。

痰郁。加南星(牛胆制)、海石、栝蒌仁(各一钱)、贝母(一钱五分)、桔梗(七分)、白芥子(八分)痰盛者。兼用二陈汤。

湿郁。加防风、白芷、羌活、白茯苓(各八分)倍苍术。

热郁。加黄连(吴茱萸炒八分)、青黛(八分)甚者。加酒蒸大黄(二钱五分)。

食郁。加山楂、神曲(各一钱五分)、砂仁、陈皮、枳实(各八分)、针砂(一钱醋炒)木郁。用梨芦、或瓜蒂散、吐之。吐后。以本方加白术、陈皮、白芍药(各一钱)、青皮(五分)。

火郁。本方加防风、羌活、柴胡、葛根(各八分)、升麻(五分)发之。冬月。再加麻黄根)。

土郁。用桂枝、芍药、浓朴、陈皮、枳壳(各等分)、大黄(三钱)下之。下后。以四君子汤,加芍药、香附、陈皮、调理。

金郁。加茯苓、泽泻(各一钱),利之。

水郁。加白术(一钱五分)、陈皮、大腹皮(各一钱)、青皮(五分)、紫苏梗(六分)怒郁。左关脉弦。加木香、槟榔、青皮、白芍药(各等分)。

思郁。右关脉结。加白术、陈皮、石菖蒲(各一钱)、木香、沉香(各五分)。

忧郁。右寸脉短涩。加贝母(一钱五分)、陈皮、枳实、乌药、苏子(各八分)、木香、槟寒郁。加吴茱萸、干姜(各八分)、木香、沉香(各五分)、葱白(三节)。

悲哀太甚而郁。加贝母(一钱五分)、茯神、远志、石菖蒲、木香、砂仁(各七分)。

右越鞠丸。加减方法也。须量虚实新久。斟酌用之。庶无误矣。

[卷之四 补门] 诸虚 

脉形大力薄。为虚损。浮大无力为阳虚。细数无力为阴虚。寸脉浮软而弱为上虚。尺短涩而微为下虚。左尺短涩不均。为血虚。右寸沉微为气虚。六脉细微者盗汗。六脉细数者。潮热。右关脉弦大。为脾虚。又男子右尺脉细微如丝者。为阳衰精竭。女人左尺细微如丝者。

为阴衰经闭。皆不治也。

症按集成云:虚损之症。皆由色欲过度。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失宜有所劳伤。皆损其气血。盖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而胃气散解。不能滋营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故虚损之症生焉。病则百脉烦疼。腰痛脚软。胸满短气。心烦不安。耳鸣目眩。咳嗽。

寒热交作。自汗盗汗。遗精白浊。飧泄食少。食亦无味。不长肌肤。或睡中惊悸。午后发热。倦怠无力。女子则崩漏带下。经闭不行。咳嗽。吐血。发热。皆虚损之候也治经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又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参术茸附之类。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角胶地黄之类。气虚则补气。普用四君子汤。血虚则补血。兼用四物汤。气血俱虚。十全大补汤。痰嗽者清肺。麦门冬黄芩贝母之类。阴虚发热者。滋阴降火。黄柏知母地骨皮之类。用者详之。

方十全大补汤治气血虚损。随症轻重加减。

人参(二钱五分)白术(三钱)黄(一钱五分蜜炙)甘草(四分)白茯苓(一钱二分)川芎(七分)当归(一钱五分)熟地黄(一钱)白芍药(一钱二分)桂(三分)如虚甚者。

加熟附(一钱)以行参之功。

上用姜枣煎。食远服。

老人但觉小水短少。即是病进。本方。去黄、熟地、甘草,加牛膝、陈皮、春。倍川芎、夏。加麦门冬(一钱)、黄芩(八分)、秋冬。加炒黑干姜(五分)、倍当归(此丹溪先生养母之法也)男妇大病后。气血虚损。脾胃不足。本方去芎桂,加山药、陈皮、麦门冬(各等分)。

男子真阴虚损。加黄柏、知母、麦门冬、地骨皮(各等分)。

妇人胎产虚损。本方去桂,加香附(一钱五分)煎调鹿角胶服。

大吐血后虚损。加麦门冬、侧柏叶(各一钱)、去黄、川芎、桂。

男子遗精白浊。或梦遗精滑。加黄柏、知母(俱童便浸炒各一钱)、山药、芡实。

鹿角霜(各一钱五分)、龙骨(五分)。

妇人赤白带下。日久。或湛浊黄瘦潮热。加升麻、柴胡(各五分)。

男妇心虚手振。加麦门冬、酸枣仁、天麻(各一钱)、白芷(五分)、去桂。

心脾血虚。昼则怠堕嗜卧。夜不能寐加麦门冬、酸枣仁、山药(各等分)、远志(减半)、圆眼肉(五个)、去芎、桂。

健忘、怔忡。加麦门冬、陈皮、竹茹(各等分)、去芎、桂、脚软无力。加牛膝、黄柏、木瓜、防己、去川芎(各等分)脾胃虚弱。畏寒易泄。加陈皮(一钱)、干姜(五分)、倍白术,去川芎、当归、地黄。

肝虚眼目昏暗。加黄连、扁豆、甘菊花(各等分)、去桂。

男子左尺既虚。右尺亦微。命门火衰。阳事不举。加熟附子(一钱)、沉香(五分)。

气血两虚。眩运。加半夏、天麻(各一钱)。

自汗盗汗。加麻黄根(一钱五分)、去桂、妇人胎产有汗。加同上。

疮疡溃后。或平后气血俱虚。用本方。加防风(八分)、去桂、妇人产后诸疾。加黑干姜、(八分)、去芍药。

产后恶露不行。腹疼。加牡丹皮、红花、干姜(炒各八分)、去参、。

产后恶露不止。加赤石脂、续断、地榆(各等分)。

妇人胎动。或痛或漏。加黄芩、枳壳、阿胶、艾叶、砂仁(各等分)、去桂。

妇人经水涩少。或行。或作痛。气血虚也。用本方。

小儿诸疳。加胡黄连、使君肉、山楂、芦会(各等分)、去黄、桂、川芎、或丸或散皆可。(此十全大补汤加减法也)。

又方加减人参固本丸养心补脾。清肺滋肾。

天门冬(去心二两)麦门冬(去心二两)生地黄(二两)山药(一两五钱)枸杞子(一两去梗)五味子(去梗五钱)熟地黄(二两四钱另用酒煮)人参(一两去芦上五味正方)黄柏(四制一两五钱)知母(同上制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空心白汤送下。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

有汗。加黄、知母(各一两)。

有痰火。加贝母、黄芩(各一两二钱)。

遗精。白浊。梦遗。加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各一两)、山茱萸(一两五钱)、龙骨、(五钱)。

上热下寒。加附子(制一两)、干姜(五钱炮)、沉香(三钱)。

阴虚火动。加知母、龟板(各一两五钱)、虎胫骨、牛膝(各一两)。

咳嗽。加知母、贝母、当归(各一两五钱)、阿胶、杏仁(各一两俱妙)。

吐血。加牡丹皮、紫菀、薏苡仁(各一两)。

腰痛。加杜仲、破故纸、肉苁蓉(各一两)。

下元虚冷。阴痿。加熟附子(一两)、桂(五钱)。

脚膝无力。加牛膝。木瓜、虎胫骨(各一钱)。

眼暗。或翳膜失明。加白芍药、当归、甘菊花(各一两五钱)、川芎、黄连(各一两)、生甘草(四钱)。一方加犀角。羚羊角(各八钱)、决明子、青葙子、菟丝子、石斛、枳壳(各一两)名固本还睛丸。治肝肾虚损眼疾有效。

命门火衰。阳事不举。精气虚竭。加熟附(一两五钱)、鹿茸(一两)、沉香(五钱)男妇上盛下虚。久无孕育。加熟附、鹿茸、巴戟、牛膝(各一两)、海狗肾(一副)、妇人。再加当归、蕲艾、香附(各一两五钱)。

又方六味地黄丸治男妇肾虚。寝汗潮热。烦蒸骨痿。妇人经水不调。赤白带下。

山药(二两)山茱萸(去核二两)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去木)泽泻(各一两五钱)淮庆熟地黄(四两酒煮捣烂)上为末。蜜丸梧了大。每服九十丸。空心清米汤送下。下焦虚寒。加熟附(一两)、桂心、(一钱)名八味丸。

上焦热。加麦门冬(一两五钱去心)、五味(八钱)。

下部湿热。加木瓜、黄柏、苍术(各一两五钱)。

又方大造丸治男妇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此身衰以类补之义也。夫紫河车者。即胎衣也。

一名混沌皮。盖儿在胞中。脐系于胞。受胞之养。胞系母腰。受母之阴。丹经云:父精母血。相合而成。乃受造化生成之物。真元气也。人从此生。用以补人。固非草木金石所可比也。

古方治虚劳。甚者用之。良有以也。但非常得之物。或者有所嫌忌。故世人不知用耳。一族兄其虚弱仅存形迹面色痿黄。以此味配诸药为方。名大造丸。服之不二料。而体貌异。后连生四子。一妇人年仅六十。时以衰惫因病。合此丸。加血药服之而强健。自此每自制服紫河车。殆有百余料。寿至九十。胜中年人物。且以其药散诸亲属。取济甚众。一人大病愈后。久不作呼声。服此药不久。而呼声出矣。一人足不能履地。服此药半年。而能行矣。大抵此药用于女人尤妙。岂紫河车本自出。而各从其类焉者耶。若女人月事不调。兼小产难产。

及多生女。少生男者。夫妇服之。而生子者历历可数。制方又另有法。又有只用紫河车一味为丸。治失心风膈症。无不应验。临危将绝气者。紫河车首经二味为丸。一服可更活二三日。

盖此补益之功。极其至妙。用之百法百中。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久服耳聪目明。鬓乌发黑。延年益寿。有夺造化之功。岂但小补已哉。故曰大造丸。合诸药。

亦有至理。详注于后。

紫河车一具须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产甚妙。其次壮盛妇人亦可用。米泔水洗净。新瓦上焙干。

败龟板用大的。年久自死者佳。以童便浸三七。将酥炙黄色。净用板二两。此药大有补阴之功。又能补心。

黄柏用盐酒炒褐色。净用一两五钱。盖邪火止能动物。不能生物。欲用阳药滋补。非徒无益。而为害匪轻。此药能滋肾水。配前药。滋阴补肾之最者也。用为紫河车之佐。不亦宜乎牛膝去芦。酒浸晒干。净用一两三钱。此下部药引诸药下行为使者也。合前四味足少阴肾经药也。古方加陈皮。名滋肾丸。加紫河车。名补天丸。是也。

地黄用肥大沉水。怀庆出者佳。蒸熟焙干净。用二两五钱。入砂仁末六钱。白茯苓二两。

作一块。用稀绢包入银罐内。用好酒煮七次。去砂仁茯苓。只用地黄。盖地黄得砂仁茯苓及黄柏。则入少阴肾。此四味。名天一生水丸。秘而不传。如无银罐。瓦罐代之。

天门冬去心。一两二钱。

麦门冬去心。一两二钱。(夏加)。

五味子去梗七钱人参去芦一两。前四味入手太阴。肺经药也。二门冬。保肺气不令火邪侵。降肺下行。

生肾源。其性有降无升。得人参则补而降。本草云多主生子此也。古方加生地黄名固本丸。

又麦门冬五味子三味名生脉散。

此方配合之道。专以补元气为主。要得首经二盏。最为生化之源。用补肺肾二经。得人参补气。地黄补血。紫河车以成大造也。凡药须择新鲜真正道地者。而制药又须如法。不则无效。

上药除地黄。另用木臼捣之。各药共为细末。酒打米糊为丸。共捣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及卧时。用清米汤。或姜汤。白汤。盐酒。送下。妇人服之。加当归二两。去龟板。若男女患怯症者。去人参。如有遗精白浊。并妇人赤白带下。加牡砺粉一两五钱。

又方斑龙丸治真阴虚损。老人虚弱。尤宜常服。

鹿角胶(十两)鹿角霜(十两)白茯苓(去皮五两)柏子仁(去壳净炒十两)菟丝子(酒浸蒸捣为饼晒干净用十两)熟地黄(十两怀庆肥大者酒煮捣膏)补骨脂(炒五两)上为末。以鹿角胶用好酒二大碗。洋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渐加至九十丸。

空心清米汤送下。盐汤亦可。熬鹿角胶霜法用新鹿角三对。重十斤。

将角锯二寸长一段。于长流水内浸三日。刷去尘垢。如无长流水。

以大钵头浸。日三次换水亦可。每角十斤。用黄蜡五两。桑白皮十两。楮实子二十两。新汲水四十碗。共入瓦坛内。用桑柴一百二十斤。熬炼三昼夜。水干旋添熟水。勿令露角。三日后取出。将细布绞净。其角汁用文火收之。滴水成珠。即成胶。其枯角晒干磨为末。即成霜也。大病后。极虚之人。用人参一两。鹿角胶五钱。煎服。亦大补益。产后加当归同煎亦妙。老人加白茯苓亦效。一法每角十斤。制如前。装入铅坛内。放入釜中。着水浸过坛口下五六寸。封盖令密。用桑柴煮七昼夜。每日添熟水一次。待七日满。取出滤去渣。将清汁另放一处。再用人参十两。甘州枸杞二十两。另用水二十碗。同熬。约干。将药渣绞净。复将渣舂碎。再用水十五碗。又熬干滤净。将二汁和前鹿角汁一处。以白炭火缓缓熬。至滴水成珠不散。用瓷罐收贮。每服一二钱。空心白汤点服。治虚劳损极效。

[卷之四 附载名方] 风门方(计方九条) 

大秦艽汤治血虚中风。及一切血虚风症。

川芎川归白芍药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细辛(五分)白芷生地黄熟地黄(各八分)秦艽天麻(各一钱五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温服。如天阴雨。加姜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钱)。

羌活愈风汤治中风。内外邪已除。宜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甘草蔓荆子川芎防风细辛枳壳人参麻黄枸杞甘菊花薄荷黄前胡地骨皮黄芩独活川归知母浓朴柴胡半夏杜仲白芷熟地防己(各一钱)白茯苓秦艽白芍(各一钱五分)石膏生地黄苍术(各二钱)桂心(五分)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五片。煎空心服。吞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时。服渣。吞下四白丹。为之轻剂。动以安神。静以清肺。

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麻黄一两。作四服。一服后。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如一旬之通利。

用愈风汤三两。大黄一两。亦分四服。临卧时一服。得微利为妙。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转运。如春初。大寒之后。加半夏(一钱)、木通(二钱)、柴胡、人参(各一钱)、此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夏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一钱)此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加防己、白术(各一钱)、茯苓(一钱五分)以胜脾土之湿也。秋。加浓朴(一钱)、藿香(五分)、桂(三分)此迎而夺太阴之气也。冬。加附子(五分)、桂(三分)、当归(一钱)以胜少阴之气也。此四时加减之法也。

三化汤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先以续命汤随症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后以此汤导之。

浓朴(姜制)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上每服一两。姜三片。煎服。

桃仁承气汤治血症。小腹急。胸胁胀痛。宜此下之。

桃仁(二十枚)桂枝(一钱)芍药(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黄(三钱)芒硝(七分)上作一服。姜煎。先煎药熟。后入芒硝溶化服。

乌药顺气散治中中风。顺气疏风。

麻黄陈皮乌药(各一钱)僵蚕川芎枳壳甘草(炙)白芷桔梗(各八分)干姜(五分)上用姜枣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瓜蒂散治中风。痰涎塞盛。以此吐之。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上各研为细末。合和再研匀。每服一钱。以香豉一合。水一钟。煎七分。调下。取吐为度。

苏合香丸治中风。顺气。化痰。并治传尸瘵疾。鬼疰瘴疟。泻痢赤白。小儿惊风等症。

沉香丁香诃梨勒(煨用皮)麝香青木香安息香(另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香附子(炒)荜茇白术白檀香(各二两)薰陆香(另研)苏合香油(和入安息香膏内)龙脑(另研各一两)朱砂(另研飞过)乌犀角(镑各一两)上药和匀。用安息香膏。并炼蜜和丸。如芡实大。蜡包。每服大人一丸。小儿半丸。

随症调引下。

朱砂安神丸治心风失志。健忘。言语错乱。

朱砂(七钱另研)黄连(胆汁炒一两)当归(一两)甘草(三钱)上用淮生地黄二两。熬膏。入少蜜为丸。金箔为衣。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

牛黄清心丸治风热惊风。

南星(制)半夏曲(各一两)甘草(五钱)牛黄(一两另研)辰砂(七钱另研)雄黄(五钱另研)麝香(三钱另研)人参(一两五钱)白术(一两五钱)白茯苓(一两五钱)山药(四两)黄连(胆汁炒一两五钱)当归川芎麦冬防风白芍药(各一两)黄芩柴胡杏仁桔梗(各八钱)犀角末(七钱)大枣(五十个)干姜(五钱)肉桂(五钱)金银箔(各五帖)龙脑(一钱)珍珠(五钱另研)琥珀(五钱另研)羚羊角末(七钱)上药除另研外。余共为细末。薄荷二两。麻黄三两。熬膏。入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朱砂金箔为根据。每服大人一丸。小儿半丸。随症调引下。

[卷之四 附载名方] 寒门方(计方三十条) 

人参白虎汤治伤寒烦渴不已。

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甘草(一钱五分)人参(三钱)上作一服。入粳米半合。同煎服。

小柴胡合白虎汤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粳米是也。

黄建中汤黄(蜜炙)芍药(各二钱五分)桂枝(一钱五分)甘草(一钱五分)上作一服。姜枣煎。临熟。加饴糖三茶匙同服。

小承气汤治伤寒五六日不大便。腹胀满。不恶寒。潮热。狂言而喘。

大黄(三钱)浓朴(一钱五分)枳实(二钱)上作一服。姜三片。煎将熟。后下大黄同煎一二沸。温服大承气汤治胃实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满。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

大黄(五钱或七钱)浓朴(五钱)枳实(二钱)芒硝(一钱)上作一服。硝黄后下。煎法同前。

小陷胸汤治小结胸。

黄连(三钱)半夏(六钱)栝蒌仁(去壳三钱)上作一服。姜五片。水二钟。煎至一钟。通口服。

大陷胸汤治伤寒五六日不大便。舌干烦渴。日晡潮热。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手不可按。此大结胸也。以此下之。

大黄(量虚实虚者三四钱实者六七钱煨用)芒硝(虚者一钱实者二钱)甘遂(另为末虚者五分实者一钱)上作一服。先用水一钟。煎大黄至七分。次下芒硝。再煎一二沸。去渣。入甘遂末和匀温服。如人行十里。若大便已利。勿再服。否则再服一剂。以利为度。

十枣汤治胸痞有水气或痛。

大戟芫花甘遂(各等分)上为散。先将大枣十枚。水一钟。煎七分调服一钱。弱人半钱。得快利为度。未利再服。

泻心汤治心下痞。

大黄黄连黄芩(各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上作一服。水煎服。

真武汤治汗后肋惕肉。并太阴身体痛。

茯苓芍药生姜(各二钱五分)附子(一片)白术(一钱)上作一服。水煎温服。

茵陈汤治头汗出。将欲发黄。

茵陈(五钱)大黄(三钱)栀子(肥大者三枚半)上作一服。先煎茵陈。减一半。次下二味同煎。去渣服。大青一物汤治发斑。

大青一两。水煎温服。

阳毒升麻汤治阳毒赤斑。狂者吐脓血。

升麻(二钱)犀角屑射干黄芩人参(各一钱)甘草(一钱)上作一服。水煎温服。

犀角地黄汤治诸血症。

芍药(一钱五分)地黄(二钱五分)犀角(一钱五分)牡丹皮(一钱五分)上作一服。先煎三味。以犀角磨水后下。去渣服。栀子豉汤治下后。心下懊。

栀子(七枚)香豉(半合)上作一服。用水一钟半。先煎栀子至一钟。再下豉同煎至七分。去渣服。得吐止后服。

甘草汤(即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下动悸。

甘草(二钱)人参(一钱)生地黄(三钱)麻仁(一钱五分)麦门冬(一钱五分)阿胶(一钱)桂枝(一钱五分)上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枣三枚。水酒各一钟。煎去渣服。

甘草附子汤治风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白术(各一钱五分)附子桂枝(各三钱)上作一服。水煎温服。得微汗解。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钱五分)。

苍术白虎汤即白虎汤。内加苍术六钱。

黄加桂汤治虚汗力弱。

黄(三钱)当归(一钱五分)桂枝(一钱五分)甘草(一钱)上作一服。姜枣煎服。

人参附子汤理脾温中。

人参白术(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附子(一片)桂枝(一钱五分)上作一服。姜枣煎。温服。

酸枣仁汤治汗下后。昼夜不得眠。

酸枣仁(二钱)苦草(五分)知母(一钱)麦冬(去心一钱)白茯苓(八分)川芎(七分)干姜(七分)上作一服。姜枣同煎。去渣服。

吴茱萸四逆汤治厥逆。

吴茱萸(三钱)附子(三钱)干姜(一钱五分)甘草(一钱五分)上作一服。水煎服。

当归四逆汤治下后厥逆。

当归(一钱五分)桂枝(一钱五分)芍药(一钱五分)细辛(一钱五分)甘草木通(各一钱)上作一服。枣一枚。同煎。去渣服。

葛根解肌汤治发热而渴。

葛根(二钱)黄芩(二钱)白芍药(二钱)甘草(一钱五分)桂枝(一钱五分)麻黄(去根二钱)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二枚。煎温服。如脉浮。再服取汗十味芎苏散治非时伤寒。头痛。发热。恶寒。

川芎(一钱五分)紫苏干葛(各八分)桔梗(一钱)柴胡(一钱)茯苓(八分)甘草(五分)枳壳(八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二分)上作一服。姜枣煎。温服。取汗为佳。

人参羌活散治伤寒头痛。骨节烦疼。恶风发热。有汗无汗皆可用。此解利非时伤寒伤风。太阳阳明少阳三经之药也。

人参前胡川芎独活(各一钱半)羌活柴胡(各二钱)枳壳桔梗茯苓甘草(各一钱)上作一服。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神术散治四时伤寒瘟疫。头疼身痛。恶寒发热。鼻塞声重。

苍术(五钱)川芎白芷本羌活(各一钱五分)细辛甘草(各一钱)上作一服。姜三片。葱白三根。同煎热服。

茵陈五苓散治伤寒发黄。一服其黄从小便出也。

茵陈(五钱)白术(一钱五分)茯苓猪苓泽泻(各一钱)桂(五分)上作一服。水煎服。或用五苓散为末。茵陈汤调下。

四逆散治少阴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

柴胡芍药枳壳甘草(各一两)。

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咳者。加五味、干姜、悸者。加桂、腹痛。加附子、泻利重者。浓薤白汤调下。

正阳散治阴毒面青。四肢冷。

附子(一两)干姜甘草(各二钱五分)麝香(一钱另研)皂荚(去皮弦子酥炙一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五分。去渣热服。

[卷之四 附载名方] 暑湿门方(计方二十八条) 

生脉散夏月常服。以救天暑之伤庚金也。

人参(三钱)麦门冬(二钱)五味子(一钱)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时服。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霍乱吐泻。水谷不分。

甘草(三两)杏仁(四钱)干姜(四钱)肉桂(四钱)上先将甘草。用白糖蜜同炒黄熟。次入干姜同炒。复入杏仁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取起出火毒。再入肉桂合和一处。捣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七分。温服。如烦躁。以井花水调下。或以沸汤点服亦可。

益原散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

滑石(桂府者六两)甘草(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井水调下。如欲发汗。以葱白淡豆豉汤调下。

五苓散治伏暑。身热。烦渴。吐泻。小便不利。此分阴阳药也。

白术茯苓猪苓(各一两五钱)泽泻(二两五钱)桂(五钱或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或咀。每服七八钱。水煎服。

参苓平胃散治暑湿伤脾。泄泻。脾胃不和。不伏水土。

人参(一两)白术(二两)白茯苓(二两)浓朴(二两)甘草(一两)陈皮(二两)苍术(三两)上为末。每服三钱。米饮调。或咀。每服七八钱。水煎服亦可。或用神曲打糊为丸每服八十丸。米饮下亦妙。

保和丸治食积。虚者。以补脾药调之。

山楂(二两)神曲半夏茯苓(各一两)陈皮萝卜子(炒)连翘(各半)一方加白术。

(二两)名大安丸。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饮下。

木香槟榔丸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大小便结滞不快。

木香槟榔青皮(去白)陈皮枳壳(麸炒)莪术黄连(各一两)黄柏香附大黄(各三两)黑牵牛(生取头末四两)上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清暑助行丸夏月出行服。此能清暑爽神川百药煎(一两五钱)人参(三两)甘草麦门冬(去心)乌梅肉干葛粉(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鸡头实大。每服二丸。含化能解暑。

渗湿汤治寒湿身重腰冷。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此坐卧湿地。或阴雨所袭也。

白术白茯苓苍术(各二钱)陈皮干姜甘草(各一钱)丁香(二分)上作一服。加枣一枚。煎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脉沉。发热。兼理寒湿。

麻黄细辛(各一钱五分)附子(二钱五分)。

上作一服。先煎麻黄一二沸。次下二味同煎服。

吴茱萸汤温中。去湿。止呕。

吴茱萸生姜(各三钱)人参(一钱五分)上作一服。水二钟。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风痰眩运。或湿痰身重。

天麻白术半夏(各一钱)黄芩(炒)柴胡陈皮(去白)白茯苓(各八分)甘草(生五分)上作一服。姜三片。水一钟半。煎八分服。

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

羌活(一钱五分)防风(去芦一钱)升麻葛根(各七分)白术(一钱)苍术当归(一钱)人参甘草黄芩苦参(各七分)知母猪苓(各八分)泽泻(一钱)茵陈(一钱五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水煎。食远服。以善膳压之。

羌活附子汤治胃寒咳逆。

羌活附子茴香(各一钱五分)木香(一钱)干姜(五分)上作一服。水一钟。食盐一捻。煎半钟。热服。

羌活胜湿汤治肩背项强痛不能回顾。腰似拆。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以风药散之羌活独活(各一钱)本防风川芎(各五分)蔓荆子甘草(各三分)如身重沉沉然。此经中有寒湿也。加汉防己(一钱)轻则加附子(一钱)重加桂枝(一钱)水煎服越鞠二陈汤治湿痰郁痛。

香附(一钱五分)苍术(一钱五分)川芎山栀(各一钱)半夏(制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神曲(炒一钱)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服。

三拗汤治痰喘水气。

麻黄(三钱)杏仁(去皮尖二钱)甘草(五分)上作一服。水煎温服。

神秘汤治喘急不得卧者。

陈皮(去白)桔梗紫苏五味人参桑白皮茯苓(各等分)木香(三分)上作一服。水煎服。

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胃实。大便秘。谵语。

大黄(四钱)甘草(二钱)芒硝(一钱)上作一服。先煎大黄甘草待熟。再下芒硝。即去渣。温服。

平胃散治湿伤脾胃不调。

苍术(二两)浓朴(姜制)陈皮(各一钱五分)甘草(七钱)上为末。每服三钱。米饮调服。或每服五钱。煎服亦可。

钱氏白术散治一切吐泻。

人参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干葛(各八分)藿芦香(八分)木香(五分)上作一服。姜枣煎服。或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草豆蔻丸治寒湿心腹作痛。

草豆蔻(去壳面裹煨一两四钱)橘红吴茱萸干姜益志人参黄(各八钱)生甘草炙甘草当归青皮(各六分)泽泻半夏(各五钱)桃仁(七十粒)麦芽神曲(各七钱)姜黄柴胡(各四钱)上为末炊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姜汤下。

金花丸治呕吐。制肝补脾。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浸炒二两)槟榔(一两)雄黄(五钱另研)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煮雄丸治大实心痛。

雄黄(一两另研)巴豆(五钱)白面(二两)上为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沸汤下药二十四粒。煮二三十沸。涝入冷水。沉冷一时。下二丸煮药汤。昼夜二十四丸。服尽得微利为度。备急丸治伤寒冷之物。及治心腹卒痛。

大黄干姜巴豆(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下。

泻青丸治肝热当归川芎龙胆草防风山栀大黄羌活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二丸。白汤下。

猪脊髓丸治阴虚诸症。

黄柏(盐酒炒)知母(盐酒炒)龟板(酥炙各二两)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杜仲(酥炙去丝)牛膝(去芦各一两五钱)上为末。雄猪脊髓三条。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炒盐汤下。

青娥丸治肾虚腰痛。

杜仲肉苁蓉川巴戟(去心)小茴香破故纸青盐胡桃肉上为末。用猪腰一副。蒸熟捣烂。和药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酒下。

清空膏治偏正头痛。由风湿热上壅所致。

川芎(五钱)柴胡(七柴)黄连(一两二钱一半酒浸一半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甘草(炙一两五钱)黄芩(三两一半生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茶少许。调如膏。临卧抹在口内。以少汤下。如若头痛。加细辛二分、太阴脉缓有痰。减羌活、防风、甘草,加半夏、一两五钱、偏头痛。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只以白虎汤加白芷、治之。

[卷之四 附载名方] 燥门方(计方五条) 

清燥汤治血虚筋痿。由燥胜也。

人参黄当归白术(各一钱)陈皮茯苓黄柏苍术麦门冬生地黄(各八分)猪苓泽泻黄连神曲(各七分)甘草(三分)五味(十二粒)升麻(三分)柴胡(四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食远服。

浓朴汤治气虚秘结浓朴芍药(各一钱五分)枳壳陈皮白术(二钱五分)甘草(五分)半夏曲(一钱)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时服。

麻仁丸治大便结。风秘脾约。

麻仁(去壳)郁李仁(去壳各一两五钱)大黄(三两)山药防风(去芦)枳壳(去穣麸炒各一两五钱)槟榔羌活(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七宣丸治大便结燥。小便赤涩。

桃仁(去皮尖炒二两)柴胡(五钱)枳壳(八钱)木香(二钱五分)甘草(一两)大黄(煨五两)郁李仁(去壳皮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食前临卧。各一服。以利为度。

滋肠五仁丸治津枯竭。大肠秘涩。传导艰难。宜此而润之。

柏子仁(五钱)桃仁(去皮尖)杏仁(去皮尖各一两)郁李仁(去壳五钱)松子仁(去壳衣二钱五分)陈皮(四两另为末)加当归(二两合陈皮为末)上将五仁另研为膏。入陈皮当归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火门方(计方十条)。

黄连解毒汤治诸热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各等分)上为咀。每服五六钱。水煎服。

枳壳大黄汤下积热积滞。

大黄(三钱或五钱)浓朴(一钱五分)白芍药(一钱五分)甘草(五分)枳壳(一钱)上作一服。枣一枚。姜一片。同煎。食远温服。

桂枝大黄汤即前方去枳壳。加桂枝、一钱五分、是也。专治腹痛。

清神益气汤补中。养血。去湿热。

人参(一钱五分)白芍药白术甘草陈皮麦门冬茯苓升麻(各八分)泽泻苍术防风(各一钱)生姜五味青皮黄柏(各六分)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

泻黄散治脾热藿香(七钱)山栀(一两)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上为末。蜜酒拌。略炒。白汤送下。

凉膈散治诸热。

连翘大黄(各一钱五分)山栀黄芩薄荷(各一钱)甘草(三分)芒硝(二分五厘)上作一服。加蜜少许。煎服。

妙香散麝香(一钱)人参桔梗甘草(各五钱)木香(二钱)茯苓茯神黄远志山药(各一两)辰砂(三钱)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

四制黄柏丸滋阴降火。

黄柏(去皮净)、一斤分作四分。每分四两足。一分童便炒褐色。一分乳浸炒。一分蜜拌炒。一分盐酒拌。炒褐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盐汤下。

坎离丸降心火。滋肾水。

黄柏(童便浸一昼夜锉片炒褐色)净半斤知母(童便浸半日锉片炒净半斤)上各为末。炼蜜为丸。辰砂三钱为衣。每服八九十丸。

空心莲子汤。或用山药糊丸亦可。

[卷之四 附载名方] 补门方(计方三条) 

茸附丸益真气。补虚损。壮筋骨。生津液。

鹿茸(一两炙)熟地黄(四两)附子(二两面裹煨)牛膝(一两五钱)山药(三两)肉苁蓉(二两)杜仲(二两五钱去皮炒去丝)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食前服。以食压之。

八味丸益阴。强肾。山药(二两)白茯苓(一两五钱)牡丹皮(去木两半)山茱萸(去核二两)泽泻(一两五钱)熟地黄(四两)附子(面裹煨)桂心(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水送下。

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生血。

人参黄当归白术熟地(各一两五钱)甘草(五钱)麦门冬茯神(各一两)远志(七钱)酸枣仁(一两二钱)。每服一二丸。白汤化下。

[卷之四 附载名方] 气门方(计方二条) 

二十味木香流气饮治诸气痞塞不通。胸膈膨胀。面目四肢浮肿。

半夏香附浓朴枳壳青皮紫苏陈皮(各八分)甘草肉桂丁皮草果(各四分)莪术大腹皮藿香白芷赤茯苓白术木瓜槟榔(各七分)木香木通(各一钱)麦门冬石菖蒲人参(各五分)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热服。木香分气丸治气不顺。脾胃心腹胁肋胀满。呕吐等症。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干姜姜黄当归白术玄胡三棱莪术赤茯苓肉果(各等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盐酒下。

[卷之四 附载名方] 血门方(计方二条) 

补阴丸滋阴补肾。养血生精。

黄柏(炒)知母(炒)龟板(各三两酥炙)熟地(五两)白芍药(酒炒)枸杞子锁阳天门冬(去心各二两)五味(一两)干姜(三钱冬五钱)上为末。加猪脊髓三条。和药捣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渐加至九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牛膝膏治便血。血淋。

牛膝(去芦二两)以水五钟。煎至一钟。入射少许。空心服。

[卷之四 附载名方] 痰门方(计方二条) 

豁痰汤治一切痰疾。此方与滚痰丸相表里。用治痰之圣药也。

柴胡(去苗一钱五分)半夏(制一钱五分)片黄芩(一钱五分)甘草(五分)人参(八分有火不用)苏叶(带梗)浓朴(姜制)南星(各八分)薄荷姜活枳壳(各五分)木香(二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服。

滚痰丸治一切痰火。

大黄(酒蒸)黄芩(酒炒各八两)青礞石(一两)沉香(五钱)上用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滚白汤下。

[卷之四 附载名方] 郁门方(计方一条) 

四磨饮治一切郁气。痞闷不快。

木香槟榔枳实(各一钱)沉香(减半)上四味。以滚水一碗。作一次磨服。酒磨亦妙。

[卷之四] 医案 

先鲁大父春严公性嗜医少从平湖陆声野先生游尽发其秘活人指不胜屈每遇奇疾而奏奇效者则笔之以示子弟十余年间存案千余条自比游遭大医之嫉遂散失无存近从所遗残书帙中仅搜获数十条因附梓以公同好是亦江海之一勺耳然其全味从可知矣曾孙象先百拜谨识一男子素酒色过度、患伤寒、初用发散得汗稍解、继而大热六七日昼轻夜剧、六脉沉细而数。无力。此阳症得阴脉法所难治。遂告以该用附子。彼家惊讶请他医用石膏并芩连等药、更甚、群议欲用大黄、予急走告曰。仲晾书云。承。气。入。胃。阴。盛。

乃。亡敢用大黄以杀人乎。彼家自谓必死。哀泣求救。于予。予遂用浓姜汁探之。以安众心。服下稍静。遂用附子五钱。干姜五钱。以葱白汁转送。一服后。大汗热退。身凉而愈。吁若用大黄。立刻毙。矣生杀之机。反掌喑耳。可不慎哉。

一女人年三十余、经不调已半载矣、忽夫经商远归、狂遂不行、三四月后、腹大如盘、几医皆云是孕、彼家亦自谓是孕无疑、但日渐黄瘦、晡时潮热、请予诊视、两寸细数。两关微弦而涩。两尺短涩而微。或见敬伏。予告曰。非孕脉。乃血聚结成气块之症。若是孕、两尺当往来不绝。诀云、尺按不绝。此为有孕。叔和云、涩脉如如刀刮竹女人得之乃败血为病彼不信至秋七八月间。腹如双胎状。至一年不生。渐大如豉。复请予诊视。其脉如旧。更加瘦弱。遂用调脾胃补元气药二十余剂。待稍健再用桃仁承气汤加归尾赤芍药五灵脂之类。三大剂行下黑物如水浸木耳状。竟能走动。调理半年而安。后复经调受孕。次年冬生一子。壮健倍常。

一男子素过饮酒、常患内痔、出脓血不止、请医用峻药熏搽、内服寒凉躁药、痔虽少愈、而咳嗽声哑、潮热、喉痛叠作、饮食不思、遂致危笃、请余诊视、六脉细涩而紧。右寸独大。

面青辱赤。谓其家人曰。此痔患流毒而然也。盖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移热于大肠。大肠积热而生痔。此时则大肠热复归于肺故有此诸症以麦冬清肺饮。间以人参养荣汤。各十余剂。晚用犀角一钱。柏枝汤下。月余全好。

一妇人年五十余、素自奉甚浓、常有脾泄病、忽患胸胁胀痛、口干、烦渴、虚汗如雨、舌上时有黑胎、大小便遗出不知、初用黄连人参白虎汤二帖。而烦渴止舌胎去再用麻黄根散加归参术。大剂数服虚汗止。胸胁宽而痛减再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麦冬。调理二十剂而安。

一妇年四十四五、两胁胃脘、更换作痛、胀满、胁止则胃脘痛、胃脘止则胁痛、每痛则虚汗如雨、水浆不入、口不能呼、惟扬手掷足而已、六脉沉伏。初延医用理中汤,加青皮柴胡枳壳愈痛、或云:诸痛不宜补以其有火故也、遂更医用越鞠二陈,加青皮柴胡藿香枳桔苍术倍山栀、一服愈剧、六脉愈虚弱如蛛丝之状。予视之曰。事急矣。非参不可。遂用大剂参归术陈皮、一服而痛减半、遂饮食继用补中益气。去升麻。调理得痊。至四年上。又因忧虑病发。大痛如初。虚汗恶食呕吐。再根据前用参一剂。其痛愈甚。又加喘急。气壅。此参助火也。乃用桂枝大黄汤一剂。已宽十之三。再用白术茯苓陈皮甘草青皮柴胡藿香桂枝黄芩香附山栀仁、二三剂。仍用十全大补汤调汤调理二月而安吁。同是病也同是治也何先后之效不同盖先病者虚也后病者郁火也苟不察此。宁免虚虚实实之祸哉。

一男子因劳力饮食不节、复感寒、头痛发热、肢节痛无汗、恶寒、遂用麻黄汤加干葛白芷一服。汗出热退头痛体痛未除。又加胸胁胀。呕吐。再以小柴胡加枳桔木香陈皮。胁胀呕吐稍定。虚汗烦躁渴甚。用人参白虎汤。烦渴虽止。又复头疼发热。小腹急痛。询之大小便利。

意必是外减去而内伤。未除再用大柴胡汤下二三行。诸症悉去后用补中益气汤数服而安。

一妇人年三十余、因乍洗澡胃风、患头痛、发热、自汗、恶风、烦躁而渴、先因自用姜葱煎醋表汗、重虚腠理、愈加冷汗不止、请予治、诊其六脉、细数无力。两寸略大初用桂枝汤。

加川芎白芷黄芩石膏。烦躁略安。而冷汗与渴未止。续用人参白虎汤。而渴止。头疼冷汗反甚知其荣卫俱虚遂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麻黄根二钱。数帖而安。

一男子年近四十、因官事奔走受热、患血痢、日夜十五六次、中脘连小腹痛如刀割、水不入者二日、诊其六脉、弦细而数。遂用四物汤。加黄连枳壳地榆。二服而痛稍止。痢亦减三五行。仍然不食。知其热毒积深。再用枳壳大黄三倍大黄汤。兼用盒脐法大利死血一桶许。痛略止。能食薄粥一二盏。续用豆蔻香连丸一二两而痢俱止。后用苓参白术散一料。方得全安。

一男子年五十余,因食冷肥肉数片又食冷粥二碗次早头看木匠。因感胃寒邪,遂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此内伤外感俱重。先用麻黄汤。加川芎白芷葱白,一服而汗出。头痛发热仍旧。又加胸膈胀满。知其表已解。而里未消复用大柴胡下之。而前症略宽。其燥渴反剧。再用白虎汤一服。而烦渴止。病全愈。

一童子年十五。禀弱。患胃脘当心而痛。发作有时。夜重日轻,初因食猪舌一片,遂痛起,医家遂用藿香正气散,加消导之药、一剂不效、又用桂枝芍药汤,加干姜乌梅川椒亦不效、请余视余因记丹溪心痛条云:始痛宜以温散。久则郁热宜以寒凉药治之。再用桂枝大黄汤。痢三四行。遂痛止。后用调脾胃药得痊。

一女年十一、患胃脘阵痛、六脉沉涩、初时医者用桂枝芍药汤,加青皮藿香柴胡半夏等药不效、又用木香分气丸、其痛愈剧、如请余治、余细询之、因久坐石凳看戏、故得此痛、遂用茅氏五积散。二剂而安。此女先一年冬月。曾因食生冷胃脘痛。用藿香正气散下木香丸五六丸而安。吁、病同而感受各略治之安可执定一方一法耶。

一小儿上吐下泻、日夜无度、用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一服而止。后连治数人皆效。

又一小儿年未适、急惊垂死、以荆芥薄荷灯心竹叶。金银煎。下玉枢丹半粒而愈。

一妇人年六十余、素有气痛之症。每恼怒必发、近因劳役、过食面伤、兼有恼怒、忽大痛、久水不纳、初用藿香半夏曲陈皮香附扁豆芍药桂枝枳实等药、服下不多时、大痛、药皆尽吐、饮食不进、虽少进亦吐、后于前方加黄连五分、方解石二钱、滑石八分、入银一块、同煎、用作三次徐徐服。遂不吐。亦少进饮食。后用宽中下气药数服而安。盖此症有火填塞胃口。故用连膏去其火假银性使下。行是以药食皆得进而病安也。

一妇人年四十五六、因与人相争投水、患身热头痛、胸闷呕恶、手足不能动履、身如被杖、诊之六脉洪大。重按皆濡。初用五积散二剂、热痛皆正。但湿未去。故手足未利。身体仍痛。再用川芎、当归、赤芍、熟地、浓朴、苍术、陈皮甘草、半夏枳壳、香附、乌药、真桑寄生、续断、羌活、独活、防风、蕲蛇、每剂二两、作大剂十帖而安。再用六味地黄丸。加木瓜苍术一料除根。

一男子患伤寒、因劳役而得、初起如疟状、发热头痛、呕连恶寒、六脉弦数而紧。无汗。初用柴截散一服不效、再用小柴胡加枳桔、继以胸蒲而痞、呕不止、大渴、见水就吐、余视之、知其邪火在膈上。作吐。遂以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一剂热退膈宽。呕吐即除。后以两尺脉弱。右关沉濡。以补中益气加麦冬黄柏知数剂全愈。

一妇人年四十八九、三年前因恼怒患吐酸水、嘈杂、上膈膨闷、中脘隐痛、呕恶、六脉弦涩。此气膈也。初用四物。去地黄、二陈,加白术扁豆、黄连、香附、八剂后。加人参粟米。

食后用黄连干炒一两、白术二两、枳实一两、木香五钱、半夏、橘红、萝卜子、姜汁浸蒸饼、丸服、食前用。人参一两、白术一两、茯苓八钱、甘草三钱、白芍一两、当归一两、御米一两、山药一两、莲子一两、芦根汁、人乳、姜汁、童便、蜜少许熬膏丸、各服一斤。相间服。三月全愈。

一男子年五十、因忧郁、继因劳役、患胸膈胀闷、饮食少进、每食必屈曲而下、大便闭结、口臭舌干、诊之六脉弦涩。予曰:此火盛燥血脾土受伤若不治必成膈也。遂用大剂四物。加白术桃仁、间以二陈。加姜炒黄连山栀、二十剂而大便润。五十剂而胸膈宽。食前用养胃丹人参一两、白术一两、茯苓一两、陈皮一两五钱,去白、当归、白芍、半夏曲、黄连、扁豆、山药、御米、粟米、各一两、甘草五钱、外用芦根自然汁、姜汁、竹沥、童便、人乳牛乳、羊乳、蜜各一盏。共和为丸。空心服下。午用保和丸。加木香黄连、吴萸、同炒枳实老米糊丸、食后服调理半年全愈。

一妇人患崩一日忽下一物如猪肚状。大小腹急痛。下午发热、呕恶不食、诊之六脉沉涩。予云此阴。也因崩久气血虚而脱下遂用八物汤。去地黄。加升提药。外用疏风药熏洗。三日全收。再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并用紫石英丸。调理至一月复元。此病往往产后亦有之。治法当与此同。

一妇人年五十余、素善饮、患心膈一块胀满作痛、又无块形、饮食急不能下、必屈曲乃下、诊其脉浮大而数右三部略弦。多作痰膈治、二陈加连术枳壳等药不效。忽一日头大痛、请余治、余用头痛药遂止。鼻内又出血。再用清肺药二帖。鼻血不出。数日口内又吐紫黑血数口。予再诊之、前浮大而数细。诊两头实。中央虚。乃芤脉也。右三部亦然。遂悟其必积。血在胸中也。再用桃仁承气汤大剂服。一日一夜。下黑血十余次。膈遂十宽其九。再用和脾胃并疏气养血药。调理二月而安。

一少妇年十九、经未通、诸药不效、诊之六脉沉滑、观其人肥而白、知其下焦有结痰塞血海隧道以此不通遂用茅氏大通经散。三帖而通。仍不甚多。继用四物二陈。加南星苍术红花。

服至下五剂而全通利也。

一男子年四十余、因下冷水洗澡、久浸水中、患头痛发热、身重如被杖、无汗、六脉洪数。

初令服九味羌活汤倍苍术、二服微汗、而病未解、遂更朱医用麻黄发表药、大汗、热虽小退、头痛愈剧、越五日、再请予视、予曰、先六脉洪数。故用微汗。今则脉沉数。又见胸腹胀大。是里症也。宜急下之。今反汗之。是重竭其阳也。用大承气汤下之。入大黄五钱。乃得通利。热退身凉。而干呕大作。再用半下汤。加黄连入姜汁。一服乃止。予再教服调理脾胃药。彼不听。予曰、余邪未尽。正气未回。不服调脾胃药。必有他疾出。后经半月。果患赤痢。用黄芩芍药汤。加槟榔枳壳术香肉果二服痢止。再用参苓白术散煎服数帖而安。

一男子年二十八九、家贫以备工为活、因劳役饮食失节、患头痛发热、呕吐无汗、初用九味羌活汤、一剂、微汗出、头痛半止、热亦稍退、越五日、彼再用猪油煎醋吃、复头痛发热、胸膈胀闷、大渴大汗、诊其脉滑数。再以大柴胡入大黄、三钱不动。渣内又三钱。遂得四五次。膈宽热退。惟小腹痛。群谓是用大黄太过故也。予不以为然。再用桂枝大黄汤。其家坚不肯服。予告曰。彼因下焦有火兼有积食。留滞作痛、若不涤去、终为后患。若有疏虞。余可力保。遂服一大剂。复痢黑色秽物半桶。其痛遂止。众皆赧然。后用调理脾胃药数剂而安。

一男子年近三十、先患伤寒、其人素虚、医者以药酒煎强发其汗、外用绳札其十指刺血、遂至汗多亡阳、更医以平补药剂调半月略好、后因过食熟牛肉并汁、遂成食后发热、冷汗如雨、四肢厥冷、上下过于肘膝、每厥则阴jing连囊俱缩尽。厥回缓则渐伸一日夜三五发。又且梦泄无度。日间小解后若阳举其精随泄出。昼则略安。夜卧不寐。予诊其脉。六部皆虚豁如指大。重按全无。予曰。此阴阳俱虚之极也。按经云:阴虚则厥。阳虚则热。非大补不可。遂用人参三钱。白术三钱。黄二钱。归身一钱五分。熟附二钱五分。其父云:前者分参尚不能服。岂能用如许多参。且并用附乎。坚不肯服。予曰。岂不闻先贤云。邪轻剂轻。邪峻剂峻。此大虚必用大补。今邪盛正虚。而用少参以杂于寒凉药中宜其服之不效也此药与症相投。若少差误。谁敢为保。其家稍解。遂煎药一服。是夜遂觉安静。而厥亦减半。其父曰神也。乃信用此药。调至半月后。去附子。加参至五钱。麦冬一钱五分。一月全安。

一妇人患疟、二日一发、已二年矣、诸药不效、余诊之、六脉洪数无力,知其气血虚极也。遂用人参白术各三钱。归黄各二钱。九棱鳖甲酥炙一钱五分。地骨皮一钱。青蒿七分、熟附子一钱。柴胡五分、升麻三分、服二剂减半。四剂全愈。

一妇人素多恼怒、忽患头痛、胸膈连两胁胀痛者数日、又干呕、服行气止痛之药、二帖不效、反剧、余往诊之、两寸弦。两关弦带芤。两尺涩带数。知其积血作胀痛。遂用犀角地黄汤。加藕节、黑栀、侧柏叶、二服略好、再以前方加大黄二钱、当归一钱、桃仁三十粒、不去皮尖、研如泥、服二剂。大便下黑血三五次。胸胁顿觉。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一月而安。

盒脐法吸其热毒。次用胃风汤加肉果黄连地榆、煎吞下香连丸如此二服而痢止、再以大剂补中益气。加扁豆三倍。柴胡山药鳖甲数服疟止。后以参术归熬膏调理得痊。

一妇人年三十余、患哮喘咳嗽、气急痰壅、昼夜不能卧、一年发三五次遇寒愈甚、余初。以麻黄石膏杏仁贝母苏叶青皮枳壳桔梗亭苈子大腹皮、四剂而痰喘定。再用保和汤。加减十余剂。后以清肺丸。并真白丸子三药空心并临卧时服。各半料。竟除根。

一男子年四十余、患伤寒、五六日、汗下失宜、咳逆大作、垂死腹急、大渴、饮水、大便稀、小便涩少、六脉滑数乃热。结中下二焦停饮在上故作咳逆以大剂二陈汤。加竹茹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二分。柿蒂二十个煎服二剂遂愈。但渴未止。再以黄连白虎汤二大剂全安。

一剂。外感已去。内伤未除。又惹动故积。患胃口大痛。遂用二陈加吴萸炒黄连香附青皮白芥子官桂黑干姜炭一剂而痛止。次日小腹大痛。又用桂枝芍药汤。加大黄枳壳、其痛又止。

又移胸胁背大胀。急痛不能点指诊之两关散大。知是瘀血。遂用桃仁承气汤连服二剂。下紫黑血一二斗。背宽而胸胁仍胀。口内血腥。遂用犀角地黄汤一剂。继用四物。加香附童便制丹皮丹参扁柏叶黑栀仁、连服数剂得痊。以当归膏一料。调理复元。

一男子年三十余。患伤寒头痛、无汗、发热、误药、失、汗、热、蕴、于、内作出遍身红紫斑。遂用防风通圣散。去硝黄黄柏活石,加牛蒡子二剂。热退斑没。仍虚汗大渴。咽喉肿痛。再用人参白虎汤。加玄参升麻少许、二剂而痛渴俱止。后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白术、当归、麦冬五六剂而安。

一妇人年二十六七。因恼怒、火、攻、上颈耳头面俱肿、医家用防风通圣散一剂而肿退、越三月发疟、间日一发、先寒后热、甚重、不知人事、将欲垂死、予诊之、六脉弦紧。两关尤坚劲。知其肝木太过而乘脾土故疟作也、先用越鞠二陈汤加柴胡黄芩白芍药白术。未发日服一剂。次用人参白术柴胡青皮归身白芍药黄芩半夏川芎甘草草果乌梅马齿苋姜枣煎、发日五更空心服。其疟当日即止。后用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药香附贝母陈皮青皮、数剂而安。

一男子体质素弱。三月患伤寒、汗吐下俱行、脾胃伤损、病愈后、又失于调理、至五月因事劳役、一夕忽然晕去、手足厥冷、不知人事、口吐延沫、冷汗如雨、淮水不入、予诊之、两寸浮小。两关浮大如指。重按全无。两尺短涩不匀。予告之曰。此极虚之候也。非大补不能活。遂先用荆芥穗五钱,加姜汁竹沥各一盏、先灌下稍定再用人参三钱、黄二钱、归身白术各二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五味一钱、熟附子二钱、作大剂煎服。连服二剂。遂得复生。后以十全大补汤。去桂加天麻一钱、防风八分、调养全愈。

一天长县钟水村人。年三十余岁。形肥质浓、素不嗜酒色、偶因劳役、继以外虑、忽患中风、左手足不遂痰涎壅盛、口能言而头痛如斧劈、大小便利、诊之六脉洪滑。有力不数。此痰火类中风也遂先用至宝丹丸为引导。次用煎药南星半夏各二钱。陈皮、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八分、黄芩石膏各一钱、当归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天麻川芎羌活防风各八分、僵蚕全蜗红花各五分、作大剂、用姜汁竹沥传送、一服而减半。外用滚痰丸下午服。后以此方随症加减。

数剂全安。

一少妇禀弱、素多病、二月初产、甚艰、后患左胯大痛、如鸡嘴咬之状、小腹急痛、见食气即吐、饮食俱不能进或作血虚治、或作郁火治、皆不效、一医作虚治、用八物汤、用参止五七分、多即喘促气闷、皆谓郁症不宜用参、止以四物二陈加香附等药、与八物相间服、至三月形体羸惫、其痛愈甚、请予视之、六脉洪大。重按全无。乃极虚之。候也。遂以参三钱、一钱五分、白术一钱、陈皮七分、当归一钱、甘草三分、白茯苓一钱、熟附五分、彼力云不宜用参多。余解之曰。大虚大补。小虚小补。今大虚而反用小补。故邪气不伏反作喘闷。众皆唯唯。遂煎前药一剂。作三次服。其痛遂十减其七。是夜亦安寝。仍以此方服二十剂。加参至五钱。力得全愈。

一男子年二十八。患疸症、遍身面目如金色、口渴日潮羸瘦、诊其六脉、轻取浮弦。重按短涩。前医家按古法以苍术为君,加入茵陈五苓散、内佐以木通山栀、数服不效、又一医以珀琥丸、愈剧、余诊其脉、细询其状乃知素以酒色并行。金水二脏受伤久矣、从治其标不治其本、病奚能安乃以四物加便制黄柏知母并枸杞麦门冬甘菊花、大剂一百余剂。始全愈。但两日昏朦。不能见物后用人参固本丸。加黄柏知母间以六味地黄。加甘菊花、各一料。相间服。后目亦复明。身体如旧。

一男子年四十余。伤酒感寒、胃脘痛如刀割、呕吐昏闷、七日饮勺不入、诸药服下即吐出、顷刻不能留、余诊之、六脉沉微无力。知其饮。伤于上寒伤于下寒热相博。为关格之症也。

故诸药物不纳。乃先以理中汤加藿香、半下、陈皮、煎一服、吞下四积保生锭二丸。令以小杯缓服。一二时不吐。即索粥。脉即起。后以六君子汤十剂全愈。

一女年七岁、患小腹痛、捻上心、连两胁后背俱痛、诸药不效、余诊视、见其面上白点。知其虫痛无疑身极瘦弱。不能胜追虫之剂。乃先以理中汤加乌梅川椒、连进四服。次用槟榔散、使君肉、煎汤调下。乃得全愈。仍用参苓白术散调理。

一富室少妇。因郁久伤血、血虚气滞、虚火时动、经事两三月一行、每欲行、必大痛数日、色淡而少、下午唇颊赤、不发热中脘痞闷、恶食、强食即吐、诊之六脉弦涩。两寸浮滑。以六君子汤。加浓朴砂仁香附倍之。数帖稍安。每经前后则用四物汤加木香玄胡索红花牡丹皮。经后用八物汤倍加香附。空心服八珍丸。加香附沉香、益母草膏为丸、服半年全愈。

次年生一子。

一妇人年近四十。八月间生产、子死腹中、历八日方产出、产后小腹内如梭大一块、直抢上心口、痛不可忍、至夜尤甚、凡医皆用行血破血破气香燥之剂、愈服愈剧、至十一月初、予为诊视、六脉弦涩而数。两关尤甚。知其肝木乘脾中气下陷。乃用理中汤。加熟附人参。附用一钱一剂。继用加味益母丸。一服遂愈。后用参术归芍为君。陈皮香附桂枝沉香为引。十余剂全愈。

一男子年三十六七。素质强健、嗜酒、因事忤意、醉后复大怒、遂胸膈窒塞、喉中一块如梅核状、咯不出、咽不下、诊其六脉、弦紧而滑、两尺尤大、知其伏火郁痰。冲碍清道遂用二陈加山栀白豆蔻芦根、煎服数帖、稍宽。再用梨汁、韭汁、萝卜汁、姜汁、萃汁、芦根汁、生葛根汁、白蜜、各一碗。八味熬膏。外用白术半斤、人参四两、白茯苓四两为末、和匀入灌内、盐泥封固、放锅内、煮三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清晨上午下午滚水调服、晚用滚痰丸一钱茶下、如此调治半年全安。此法治中年膈食皆妙。

一族叔因事奔走劳役、谋虑太过、损伤心脾、素又有汗经肥气之疾、春初因怒感寒、大吐、药食不入、诊其脉、沉迟弦涩不定、初医用香砂养胃汤、次半夏竹茹汤,加丁香、后用治中汤、皆不应、请余治、予曰烦躁闷乱。面青颊赤。唇目俱黄。脉反沉迟。乃阳症得阴脉也法难调治。遂先用理中汤。参附各用五分探之。服下稍安。半日后复吐。予坚议欲用附子以回阳抑阴。其眷属彷徨不决。赖亲友力替。遂以参附各三钱。加入真武汤。内外灸气海十余壮。且灸且服。药后得汗。周身狂燥遂息。吐亦寻止。但昏沉六日。不省人事。惟啜饮汤而已。至七日方醒。此由阴盛于内阳消于外。得附子而阳气初回。不定故昏沉耳。后以参术归为君佐以枸杞子麦门冬酸枣仁圆眼肉之类。上下午服。晨用鹿角胶二三钱调理。百日全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