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1809~1874),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寄云山人,晚署木锋先生,门人私谥“孝惠”,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慈善家、戏曲作家。好戏曲创作,作品甚多。内容多为劝人行善,宣扬忠孝节义。同治十三年于苏州病卒。
余治幼时家贫,九岁读书于塾,十五岁训蒙里中,以馆谷养亲。道光十五年(1835)补金匮学附生。十九年(1839)肄业于江阴县暨阳书院。二十二年(1842)应江阴少尹姚某之聘,就署教读。以乡塾旧有读本《神童诗》、《千家诗》诸书词意卑陋,仿其体例别撰五七言诗以课童蒙,名曰《发蒙必读》,不署姓氏,刻印分送,各塾争相传写。后又撰《续神童诗》、《续千家诗》。二十五年(1845)集资设义塾数处,供贫家子弟读书。二十八年(1848)以其地多溺女,倡立“恤产保婴会”。先后曾五应乡试不中,至咸丰二年(1852)“乃绝意进取,专以挽回风俗,救正人心为汲汲”。八年(1858)由附生保举训导,加光禄寺署正衔。早肄业于江阴县暨阳书院。五应乡试不中。咸丰八年(185)由附生保举训导,同治五年(1866)充广方言馆监督。六年(1867)赴上海,在上海县城西设普育堂。
余治是第一个创作大量皮黄剧本的文人剧作家,一生编撰皮黄剧本数十种,并组织一班孤苦无告的穷孩子,成立童伶戏班,请梨园老艺人教戏,自己亲自指导排练,赴各地演出。虽“资用屡困,谤讥屡作”,仍“力经营之不少衰”。郑振铎评曰:“他并不用传统的昆曲来组成他的剧本。他的剧本唱白,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皮黄调’的式样。这是他的足以自立于中国戏史上的一端”。所撰皮黄剧本共三十余种,现存《后劝农》、《活佛图》、《同胞案》、《义民记》、《海烈妇记》、《岳侯训子》、《英雄谱》、《朱砂痣》等二十八种,辑为《庶几堂今乐》初集、二集,有光绪间刊本。尚有《苦节记》、《状元福》、《巧还报》、《人兽记》、《五雷报》、《孝友图》等数种,已佚。其他作品有《尊小学斋诗文集》六卷、《得一录》十六卷,皆刊行于世。
余治撰,《得一录》是一部总汇慈善章程的善书, 在晚清民初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余治,江苏无锡县人,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别号寄云山人。过世后,其门人私谥其孝惠先生。早年入学应科举试,27岁时补金匮县学。后五应乡试不售,中年后,遂绝意仕进,“专以挽回风俗,救正人心为汲汲”。仆于江浙之地,游走于官绅与乡民之间,一意行善,广施善举。“奔走劝募,如拯溺救焚,不遗余力。”成为当时江南最具声名的善人之一,“大江南北无贤愚疏戚目之曰`余善人'”。余治在行善的过程中,将平日自己施行或所见著有成效、足资仿办的善举章程,汇编成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得一录》一书。然在刊刻过程中,“剞劂过半,旋罹劫火”,半途而废。同治六年(1867年),余治前往上海,欲再谋付梓,并重为补辑,后在友人吴宗瑛、粤商蔡桂培等人的帮助下,终竟心愿,于同治八年,刻成全书,凡十六卷。《得一录》之名,取自《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之句,其意乃是得一善事则拳拳然奉持之而不失善道,编者的寓意应是希望人人都能奉持善道,珍惜每一个从事善举的机会。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各类善堂善会的章程,同时也包括一些乡规族约、家训格言、官府有关善举的文书以及教化论说。虽然余治一直对教化深为在意,但该书与一般的主要以宣传教化为宗旨的善书明显不同,其重心主要不在教化,而在求有实效。“是编所集,事事可以仿行,溥为实惠,固非空言无补可同日而语者。”(《跋》)即希望通过提供具体“切于时病,平实易行”(《许其光序》,的章程,让世人仿效而收实效。堪称晚清新型的“善举章程类善书”的代表作。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