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未收集到录音资料,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根结者,言三阴三阳的经气各有所“起”各有所“归”也,凡经气之所由起为“根”,经气之所从归为“结”,是名“根结”。但本篇并非专言“根结”,还论及阴阳多少、虚实补泻等内容。故全篇主要内容有三:根结、阴阳、补泻。全篇可分作四章。

第一章 根结与阴阳

【原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提要】提出根结、阴阳、补泻三大问题,为全篇总冒。

第二章 足脉之根结

【原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阖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提要】论足三阳、足三阴的根结。

第三章 阴阳之多少

【原文】“足太阳根于至阴”至“乍数乍踈也”。

【提要】叙阴阳之多少。此章可分作二节。

第一节 三阳之盛络

【原文】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提要】叙手足三阳之盛络,是阳多之极致。

第二节 五脏之无气

【原文】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踈也。

【提要】叙五脏之无气,乃阴少之极致。

第四章 虚实之补泻

【原文】“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至“而后取之也”。

【提要】言虚实补泻之法。此章可分作二节。

第一节 辨体质

【原文】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提要】言膏粱菽藿致病之治不同,即寓有虚实补泻之意。

第二节 论补泻

【原文】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提要】叙补泻之法。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