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本篇开首即言春夏秋冬四时之刺,因四时之气有所不同,四时之刺便有各殊。则所谓“四时之气”者,即因四时之气殊而异其刺也。但全篇的内容,并不止于此,更多的是言对温疟、风水、飧泄、转筋、徒、著痹、肠中不便、疠风、腹鸣气冲、小肠气、善呕、膈塞、小腹痛肿等杂病的刺法,实际上这篇文献讨论的是治杂病的问题。全篇可分作三章。

【讲解】所谓“四时之气”就是阴阳之气,因其阴阳盛衰升降不同因而要采用不同的治法。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只谈“四时之气”,其中大半的篇幅是关于杂病治疗的。《灵枢经》中这样命题的篇章很多,一般把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作为篇名,在我国历史上,不仅医书有这种情况,在其他文献中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大学》《中庸》都是这样的命题方法。

第一章 四时刺法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提要】言四时不同之刺。

【讲解】文曰:“四时之气,各不同形”,这个“形”是指病变表现,阴阳升降不一样,在人体上发生的疾病各不同形。

文曰:“百病之起,皆有所生”,是说春天发的病不能离开春天的气候特点来认识,夏天发生的病不能离开夏季的气候特点来认识,“所生”是指四时气候对人体发病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文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是说要依据四时之气,选择适合的气穴、适合的经气进行治疗。

此章最后叙述了依据四时之气的不同治疗方法,这里所讲的“四时之气”没有《灵枢·本输》篇讲得具体,大家可以参照着进行学习。比如此篇说“春取经”,在《灵枢·本输》中是这样讲的:“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因为春天阳气在外、在上,气血运行较浅,而络脉浅在、经脉深在,所以春天取络脉。这里的“络脉”主要是指十二经之大络,在“大经分肉之间”。取“络脉诸荥”,即取“荥”穴而不取“经”穴。所以此篇文献亦云:“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把两篇文献对照着来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夏、秋、冬的取穴都可以参考《灵枢·本输》篇来理解。

第二章 杂病刺法

【原文】“温疟汗不出”至“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提要】刺杂病,共列举了十三个杂病,可分作十三节。

第一节 刺温疟

【原文】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

【提要】刺温疟。

【讲解】这里的“五十九痏”,即《素问·刺热》篇的五十九刺,“温疟”属于热病。

第二节 刺风水

【原文】风 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提要】刺风水。

第三节 刺飧泄

【原文】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提要】刺飧泄。

第四节 刺转筋

【原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提要】刺转筋。

【讲解】“卒刺”就是“猝刺”,即不要久留针。

第五节 刺徒

【原文】徒 ,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提要】刺徒 ,所谓“徒 ”,是说这个“水”没有合并其他的病,不是“风水”,也不是“水热”,只是单纯的水邪。

【讲解】文云“环谷下三寸”,人体没有“环谷”这个穴位,有人认为是指足少阳的“环跳”穴,现在也还没有定论。“已刺而筩之”,“筩之”是指反复进出几次,“筩”是古人装剑的剑筒,剑不停地插进去抽出来,故“筩之”是“提插”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提插”手法,用反复提插的刺法使水邪排出去。

文云“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是说临床通过针的提插来排泄体内的邪水,“来缓”即水量排出的不多,病人往往有烦闷的感觉;“来急”即水量排出得很多,病人就会比较安静。水邪出得不顺畅,说明病人的体质比较衰弱,就会有烦闷的感觉;水邪出得很顺畅,说明人的正气尚好,病人会感觉舒服一些。

文云“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是说不能每天都刺,要隔天一刺,这是古人刺“水”的方法。

文云“饮闭药”,古人认为刺“水”也不那么简单,同时还要配合药物治疗,“闭药”是指泄水、渗水的药,来帮助消退水邪。

文云“方刺之时徒饮之”,意思是说可以一面吃药一面用针,二者相互没有妨碍。但是病人的饮食要与服药分开,故曰“方饮无食,方食无饮”,喝药的时候就不要吃饭,刚吃了饭也不要马上服药,饮食和服药要分开,这样药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文云“无食他食”,是说还要讲究饮食的禁忌,饮食需要谨慎,水肿不能再吃易生水的食物。“百三十五日”,是说在这治疗的一百三十五日当中都应该“无食他食”。

第六节 刺著痹

【原文】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骭。

【提要】刺著痹。

第七节 刺肠中不便

【原文】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提要】刺肠中不便。

第八节 刺疠风

原文】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提要】刺疠风。

【讲解】“锐针”也是九针之一。这里也讲到饮食禁忌问题。

第九节 刺肠鸣

【原文】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提要】刺肠鸣。

第十节 刺疝气

【原文】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提要】刺小肠疝气。

【讲解】“小腹控睾,引腰脊”,这是描述小肠疝气疼痛的特点。“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或者是选择肝经,或者是选择肾经,以调治之。

第十一节 刺呕胆

【原文】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提要】刺呕胆。

第十二节 刺膈塞

【原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提要】刺胃脘膈塞。

【讲解】此病治疗的关键要看膈塞的部位,在上、在下的治疗是不同的。

第十三节 刺小腹痛肿

【原文】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提要】刺小腹痛肿。

第三章 刺法之诊

【原文】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提要】言用刺法之诊。

【讲解】不管是依四时之气的治疗法,还是杂病的一般治疗法,都要留意病人的神态,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神色,故曰“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散复”是指神气的存亡,“复”是神气在,“散”就是神气亡。“一其形,听其动静者”,“一”是“专一”之意,专注于病人;“听”也是观察方法之一,要观察病人的动静;这里主要是讲识脉,看其寸口、人迎的脉象如何,凡想持针必先诊脉,只会扎针不会看脉,这是个缺陷。脉象“坚且盛且滑”者,预示病邪还在进一步深入;“脉软者病将下”,脉无力了,那么邪气也在减退。“诸经实者病三日已”,“经”是指十二经脉,若邪气盛脉象也盛者,那问题不大,会很快痊愈,反之,邪气盛而脉象衰,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临床最忌讳的就是邪盛脉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是说手上的脉象候三阴,颈上阳明胃的脉象候三阳。

最后这一章是概括用针的基本精神,一要“望”,二要“切”,望病人的神色变化,切脉的虚实动静,针法也离不开望、闻、问、切这基本的诊断方法。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