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篇中有“愿闻官能”之问,故以“官能”名篇。篇中所谓“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这是对“官能”的解释。全篇主要讨论的是针刺之道,如何才能被称作针刺之能人呢?应当全面掌握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气血之理,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变之理,以及针刺补泻轻重、深浅疾徐的技法,才可能委以针刺之任以疗众疾。全篇可分作四节。

【讲解】“官”是“任用”之意,如“九针”又称为“官针”,即九种不同的针各有不同的用处,需要我们去加以任用;“能”是指充分掌握了针灸技术的人,如能针、能灸;所谓“官能”,是说要任用精通技术的人。

文曰:“愿闻官能奈何?”是问如何选择掌握了针刺技术的人来任用呢?这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讨论针刺的理论,哪种人才是真正掌握了针刺理论的人呢?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首先要掌握人体脏腑、经络、腧穴、气血这些生理的知识;第二,从病变来说,要掌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种种变化;第三,要掌握补泻、轻重、深浅、疾徐等具体的针刺技术。起码要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精通了,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受到任用和信任,因为这样在临床上才会有疗效。

第一节 针刺之理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提要】言熟知经气的生理病理,通晓寒热虚实辨证的方法,掌握针法逆顺补泻的技术,才可以言刺道。

【讲解】黄帝问于岐伯,关于九针理论了解得比较多了,“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我想把这些道理总结、归纳一下,请帮我修正一下以传后世。下面是黄帝具体总结、归纳的内容。

“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这几句话都是关乎经脉、经气生理的问题。“左右上下”是指经脉分布的部位,其在形色方面是有所表现的;“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讲的是经脉的循行,脏腑经气都各有所合。

“知解结,知补虚泻实”,“解结”是一种治疗方法;“上下气门”,“气门”是指气穴;“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指人体有四海;“寒热淋露”,“淋露”是指感受邪气,淋于雨,露于风嘛;“以输异处”,邪气侵犯人体有不同的部位,故曰“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意思是要知道病因、病机,这些是治疗的前提。

下面是谈辨证论治。“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寒与热不协调,阴阳不平衡,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治疗就要使阴阳平衡。“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临证要辨虚实,在临床上虚实往往差异很小,必须辨别清楚,不能辨别清楚,如何“决而通之”呢?“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有的病证在左但其病灶在右,有的病证在右但其病灶在左,要把握好病之所在,才能进行相应的治疗。“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阴与阳总是相对的,“不奇”是指阴阳失去了平衡。总之要“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第二节 针刺之法

【原文】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前痛”是指先得的病,即宿疾,要先取之以治其本。“大寒在外,留而补之”,正气太虚了,就要用补的方法,扶正以驱邪。“入于中者,从合泻之”,病邪已经从表入里了,就要泻其合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假若这个病针刺效果不好,就要考虑用灸法治疗。“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虚证不宜用针而宜用灸,虽然针、灸都有补泻法,但从总体上来看“灸法”偏补“针法”偏泄,所以阴阳皆虚的这种情况就要用“灸”而不用“针”。“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这是具体的一些取穴方法。“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这里“经陷下”是说寒气凝聚精气虚而陷于下,就要治以火灸。“结络坚紧,火所治之”,这是说寒邪很深,是用“火”灸的适应症。“不知所苦,两之下”,指病人对症状表达不清,痛、胀、酸、麻不知何属,这是麻木不仁的一种情况,要灸两之下,如足少阳的“申脉”,足少阴的“照海”,在临床上常常这样来治疗。“男阴女阳,良工所禁”,意思是说辨证不清就进行治疗,这是错误的,应该避免,正常应是“男阳女阴”嘛。等等,上述均为针灸的理论知识,故曰“针论毕矣”。

【提要】言只有先明经脉之道,方可运用各种针灸之法。

【讲解】“明于五输,徐疾所在”,这是讲刺法。“屈伸出入”,是讲经脉的运行。“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是讲经脉的阴阳、五行关系。“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是指经脉的分布有其相应的部位。“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在《灵枢·五色》讲过了,五脏六腑的病变,在人的明堂都有其相应部位的病色表现。“察其所痛”,这里“痛”是指病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这段文字不难理解。“先得其道,稀而踈之”,懂得了前面说的这些经脉、腧穴的理论,才能够少而精的运用,“踈”是“疏通”之意。“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如果是虚证,留针久一些。“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这里的“痛”还是指病证而言,“前痛”是指先得的病,即宿疾,要先取之以治其本。“大寒在外,留而补之”,正气太虚了,就要用补的方法,扶正以驱邪。“入于中者,从合泻之”,病邪已经从表入里了,就要泻其合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假若这个病针刺效果不好,就要考虑用灸法治疗。“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虚证不宜用针而宜用灸,虽然针、灸都有补泻法,但从总体上来看“灸法”偏补“针法”偏泄,所以阴阳皆虚的这种情况就要用“灸”而不用“针”。“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这是具体的一些取穴方法。“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这里“经陷下”是说寒气凝聚精气虚而陷于下,就要治以火灸。“结络坚紧,火所治之”,这是说寒邪很深,是用“火”灸的适应症。“不知所苦,两之下”,指病人对症状表达不清,痛、胀、酸、麻不知何属,这是麻木不仁的一种情况,要灸两之下,如足少阳的“申脉”,足少阴的“照海”,在临床上常常这样来治疗。“男阴女阳,良工所禁”,意思是说辨证不清就进行治疗,这是错误的,应该避免,正常应是“男阳女阴”嘛。等等,上述均为针灸的理论知识,故曰“针论毕矣”。

第三节 针刺之要

【原文】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髴。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提要】明于天忌,见微知著,方圆补泻,皆为用针之要。

【讲解】这节主要讲的是针法要点。第一,要明于天忌,原文说“必知天忌,乃言针意”。什么叫“天忌”呢?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到“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这就是“天忌”,具体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气候是否合适,时辰是否合适等。第二,要见微知著。第三,要方圆补泻,即泻用圆针,补用方针。这段主要讲的就是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针法的使用原则,所以文云“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用针之服”就是用针之事。

“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说用针要观天象,要避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天露”是指不正常的气候,“遇岁之虚”之虚是指虚邪,这种不正常的气候如果不掌握,就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

“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圆”是指用针很流利、很迅速的意思,即泻法,泻法要快嘛。“补必用方”,“方”是说针要持得端正,进针不要太快,补法要缓嘛。“外引其皮,令当其门”,这是指在皮肤上选择经穴。“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解”通“懈”,指大夫用针时要精神专一,不能分散注意力,即候气的方法。“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这是讲出针的方法,这样出针不伤人的正气。“用针之要,无忘其神”,选穴、进针、候气、出针的整个过程要讲究“得神”。

第四节 因能任人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提要】言任人者当各因其能,并示以验手毒之法。

【讲解】文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篇名的“能”源于这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掌握了针刺技术才“任之”,否则就不“任之”,这样才能“明其事”。

什么是“官能”呢?“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语徐而安静”,是指不随便乱讲话的人。

什么人不得任用呢?“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是说讲话恶毒的人就不能任用;“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是说重手重脚的人,只宜按积抑痹,也不能任以重用。

“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针刺、艾灸时,动作要轻快、熟练,不要那么鲁莽,要细致而有耐心。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