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二第六《寿夭刚柔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一。

【黄帝问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问曰:刺三者奈何?】[平按:《灵枢》“三”下有“变”字。]【伯高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刺营见血,出恶血也;刺卫见气,出邪气也;刺痹见热,故曰三变。寒温之气停留于经络,久留针,使之内热①,以去其痹也。[平按:注“寒温”,“温”字恐“湿”字传写之误。]【黄帝问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

【痛而皮不仁。】

怫忾,上,扶物反;下,许气反。气盛满貌。贲响,腹胀貌也。

平按:“气痛时来时去”《灵枢》作“气通时来时去”,《甲乙》作“气血时来去”。“皮不行”《灵枢》、《甲乙》作“皮不仁”。

①“热”,盛文堂本误作“势”。

【黄帝问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曰:刺布衣者,必火焠;刺大人者,药熨之。】[平按:《灵枢》、《甲乙》“必火焠”作“以火焠之”;“药”上有“以”字。]【黄帝问曰:药熨之奈何?伯高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升、桂一升,】[平按:醇酒“二十升”《灵枢》作“二十斤”。蜀椒“四升”《灵枢》、《甲乙》作“一升”。干姜“一升”《灵枢》作“一斤”。“桂一升”《灵枢》作“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平按:《甲乙》“皆咀”作“各细咀”;“渍酒中”作“著清酒中”;“四丈”下有“二尺”二字。]【皆并内酒中。置酒马矢温中,盖封涂,勿使泄。】[平按:“温”《灵枢》、《甲乙》“煴”。“盖”《甲乙》作“善”。《甲乙》“泄”上有“气”字。]【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复渍,以尽其汁。】[平按:《甲乙》“絮”上无“绵”字。《灵枢》“曝干”下有“之,干”二字。]【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平按:“乃出干”《灵枢》“干”下重一“干”字,《甲乙》作“乃出布絮干之”。]【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平按:“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甲乙》作“与絮布长六七尺,为六布”。]【即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平按:《甲乙》“所刺”作“所乘”。]【令热入于病所,】[平按:《灵枢》、《甲乙》“入”下有“至”字。]【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即汗出,灸巾以试身,】[平按:《灵枢》作“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法,病已矣。此所谓内热者也。】

酒、椒、姜、桂四物,性热又泄气,故用之熨身,身腠适而可刺也。此在冬日血气不流之时,熨之令通也。②,弗禹反。咀,才禹③反。咀,谓调粗细分等也。晬,祖类反,一日周时也。

平按:“如此法,病已矣”,《灵枢》、《甲乙》无“法”字。“矣”《甲乙》作“失”。

②“”,盛文堂本误作“咬”。

③“才禹”,盛文堂本作“与”。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