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月事不来。黄帝曰:善哉”,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三《评热病论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庞然”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八第五。

【黄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①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胕,扶付反,义当腐也。痝,普江反。肾气损腐,令面痝然起壅也,而言无声,故曰害言。此为肾风之状,可刺以不也?

平按:“庞”《素问》、《甲乙》作“痝”。《甲乙》“壅”上有“肿”字,注云:“《素问》无肿字。”“不”《甲乙》作“否”。

①“庞”,仁和寺本作“痝”,因萧氏按语涉及此字,故未改。注中诸“庞”字均据仁和寺本改。

【岐伯曰:虚虚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如此状者,肾风之状。肾之重虚之风,不可刺也。刺之,至其水数满日,其病气当至也。除刺之日,后取五日,合有六日,水成数也。

平按:《素问》、《甲乙》“虚虚不当刺,而刺”作“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

【问曰:何如?】[平按:《素问》、《甲乙》作“其至何如”。]【答曰:至必少气,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手热,口干,苦渴,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

肾风病气至者,凡有八候:一者少气,二时热,三从胸至头汗出,四手热,五口热,六苦渴,七不能正偃,谓不能仰卧,仰卧即咳②。有此八候,候③是肾风水病也。

平按:《素问》“时热”下重“时热”二字。《甲乙》“时”下无“热”字。“汗”下,《素问》、《甲乙》有“出”字。“苦渴”下《素问》有“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二十三字,《甲乙》同,惟“行”上少“以”字,“食”下重“食”字。袁刻补入正经,据本注不应补入,仍从原钞为是。

②“仰卧即咳”,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八”字。

③“候”,人卫本注曰:疑衍。

【黄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小便黄者,中有热。】

邪凑虚,肾气虚也。肾气既虚,则阳气并之,故中有热小便黄也。

平按:“小便黄者,中有热”《素问》作“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甲乙》作“少气时热而汗出小便黄。小便黄者,少腹气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肾有虚风,即胃中不和。仰卧气上迫肺,故咳也。

【诸有水气者,其征先于目下。何以言?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

水与目下及腹皆阴,故水在腹,即目下肿也。

平按:《素问》、《甲乙》“其征”作“微肿”。“何以”上,《素问》有“帝曰”二字,《甲乙》有“曰”字。

【真气上逆,口苦舌干者,故不得正偃,正偃则咳清水。】

以水在腹,故真气上逆,口苦舌干,正偃则咳,咳则吐清水也。

平按:《素问》、《甲乙》“逆”下有“故”字;“干”下无“者”、“故”二字,有“卧”字;“咳”下有“出”字。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

又诸水病仰卧,惊则咳甚,复为候也。

平按:注“复”,袁刻误作“腹”。

【腹中鸣者,月事不来,病本于胃也,薄肝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管隔。】

月事不来之病,由于胃气不和,故气薄于肝,烦不能食,致使胃管隔塞,腹中无食,故腹鸣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月事不来”四字。《甲乙》“病”作“脾”。《素问》、《甲乙》“薄肝”作“薄脾”;“胃管”作“胃脘”。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胃脉足阳明在足,今胃气不和,气下于足,遂令身重,足不能行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肺属心而溢于胞中,令气上迫肺,心脏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黄帝曰:善哉。】

胞者,任冲之脉,起于胞中,为经络海,故曰胞脉也。膀胱之胞与女子子门之间,起此冲脉,上至咽喉,先过心肺。但肺与心共相系属。今胞脉虚邪闭塞,下则溢于胞气,上则迫于肺气,不得下,故月事不来也。

平按:“肺属心而溢于胞中”《素问》、《甲乙》作“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令”作“今”;“心脏”作“心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痝①然如有水气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喜惊,惊以心痿者死。黄帝曰:善哉。】

痝然者,面皮起之貌。肾风之状,凡有六别:一,面痝起;二,脉大紧;三,身无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惊。人有此六状,名曰肾风。心不痿者可疗得生,痿者死矣。

平按:“如有水气状”,《素问》无“气”字。“生”《甲乙》作“主”。“喜”《素问》、《甲乙》作“善”。“惊以”《素问》作“惊已”,《甲乙》作“不已”。“心痿”《素问》、《甲乙》作“心气痿”。袁刻“痿”作“委”。

①“痝”,萧本原作“庞”。今据仁和寺本改。注同。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