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篇

(少阳主半表半里。)

何谓少阳经症。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症之辨。

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

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何谓少阳腑症。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症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有痞痛利呕四症之辨。

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

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

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

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以上四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经云。少阳之上。相火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少阳从本。又曰。少阳为枢。又热病论曰。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其经脉出耳前后。下循胸胁。

故为胁痛耳聋等症。

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苦从火化。咽干。火胜则干。目眩。风火相煽。则眩也。此节为少阳证之提纲。主少阳之气化而言也。柯韵伯云。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亦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是也。三者能开能阖。恰合枢机之象。苦干眩三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此病自内之外。

人所不知。惟病患自知。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三证为少阳病机。兼风火杂病而言。

少阳标阳本火。标本不异。故从本经云。少阳为甲木。主风火之为病。论中止十节。第一节言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之总纲。皆就气化而言也。以下补言经脉。第二节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者。以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目赤者。以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也。胸中满而烦者。以枢不运则满。相火合于君火则烦也。不可吐下者。恐伤上下二焦之气也。吐下则悸而惊者。以手少阳三焦合于手厥阴心包。足少阳胆合于足厥阴肝。吐则伤心包而为悸。下则伤肝而为惊也。此少阳自受之风邪。戒其不可吐下。从总纲中分出一纲也。第三节云伤寒脉弦细者。以弦为少阳之本脉。而细则为寒邪伤经之脉也。头痛发热属少阳者。以少阳之脉。上头角而为痛。少阳之火。发于外而为热。此属少阳自受之寒邪也。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者。以少阳主枢而不主表。若发表汗。则耗伤其津液。以致胃不和而谵语。故特申之曰。此属胃。言所以运此枢者胃也。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者。言胃和则能转枢而病愈。胃不和则手少阳三焦之火气上逆而为烦。足少阳胆气失职而为悸也。此少阳自受之寒邪。戒其不可发汗。从总纲中又分出一纲也。但二者为少阳自受之风寒。而更有少阳转属之风寒。又从总纲中续分出一纲。第四节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转入即转属。言少阳病自受外而又有转属之证也。胁下硬满者。以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也。干呕不能食者。以木火相通。而胆喜犯胃也。往来寒热者。以少阳居表里之间。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也。此三句为少阳病大略。

尚未吐下者。以未经吐下。犹幸中气之未伤也。脉沉紧者。以邪气向内则沉。太阳伤寒其本寒。与少阳火热相搏。则脉紧。言外可悟太阳中风。其标阳与少阳相合则脉缓。既入少阳。无论伤寒中风皆为枢。

逆于内不得外达。均宜小柴胡汤达之。故曰。与小柴胡汤。见汗吐下皆非所宜。惟此汤为对证之的剂也。然而汗吐下三禁外。又有温针为尤忌。第五节云。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者。承上节尚未吐下句而言。庸医误行吐下。且更发汗温针。大伤中气。竭其胃液而谵语。其胁下硬满。

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之柴胡汤证反罢。胃坏全无枢象。正与第三节所言属胃。胃和则愈之旨相反。

故特儆之曰。此为坏病也。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者。言病无枢象。断不可用小柴胡之枢药。当知所犯何逆而救治之也。且也自受转属误治证。各节既详其义。而合病之脉证。不可不明。传经之同异。不可不讲。欲已欲解之日时。不可不知。曷言合病。第六节云。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寐者。以太阳之浮。阳明之大。二脉俱上于少阳之关上。则二阳之气。不得少阳枢转而俱行于阴。故但欲眠寐也。目合则汗者。以开目为阳。合目为阴。阳气乘目合之顷内行于阴。则外失所卫而汗出也。曷言传经。第七节云。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盖以七日来复于太阳。太阳与少阴。一腑一脏。雌雄相应之道也。若少阳病当太阳主气之期。枢有权则外转而出。枢失职则内入而深。去太阳则身无大热。入少阴则其人烦躁。此表里相传之义也。第八节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盖以三日为三阳之终。太阴为三阴之首。能食不呕。太阴不受邪。便知三阴俱不受邪。此以次第相传之义也。曷言欲已之日。第九节云。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愈也。言少阳本弦之脉。转而为小。小则病退。其病欲已。不但三阴不受邪也。曷言欲解之时。第十节云。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盖以少阳之气旺于寅卯。至辰时上。其气已化。阳气大旺。正可胜邪故也。

少阳全篇止此十节。而病之源流分合。无有弗备。治之经权常变。无有弗该。熟读而玩味之。方知其妙。

门人问曰。少阳篇止十节。夫子逐节引其原文。析其疑义。与各家之妄逞臆见。及画蛇添足者不同。第有论无方。学人无从摸索。本篇中止于第四节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与小柴胡汤一方。其实此方详于太阳篇中。与阳明篇及各篇亦有之。未可谓为少阳之专方。然则治少阳病。将何从下手乎。

曰。太阳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以此数证。为小柴胡之的证。

其余兼证尚在或然或不然无定之间。统以小柴胡汤主之。论中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此意也。以下凡十五节。皆论柴胡汤之证治。不可谓为少阳之正方。然少阳主风火之气。而所重在枢。柴胡为转枢之药。故后人取之以为和解之方。汗下俱在所禁也。然和解中亦兼及汗下。时贤谓为权变法。大抵证兼太阳之表。则宜兼汗。证兼阳明之里。则宜兼下。如柴胡加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

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方是也。然寒热游行于外。则有柴胡等法。而寒热互搏于中。则为痞呕。又有诸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等法。柯韵伯论翼已详言之。至于少阳为枢。而所以运此枢者胃也。小柴胡汤中之参枣。是补胃中之正气以转枢。柴胡龙骨牡蛎汤是驱胃中之邪气以转枢。补正即所以驱邪。

驱邪即所以补正。一而二之。二而一之。不可姑待其枢折而救治无及也。且也黄 一味。得初阳之气。

初阳者少阳也。手少阳三焦之气。上逆则为烦。足少阳胆气。失职则为悸。凡少阳枢折之坏症。必重用此药以救之也。少阳寒热往来。病形见于外。苦喜不欲。病情得于内。有苦喜欲三字。非真呕真满真不能饮食也。看往来二字。即见有不寒热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是无形之表。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是无形之里。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者。此七证皆偏于里。惟微热为在表。皆属于无形。惟胁痛痞硬为有形。皆风寒通证。惟胁下痞硬属少阳。总是气分为病。非有实热可据。故从半表半里之治法。

少阳为游部。其气游行三焦。循两胁输腠理。是先天真元之正气。正气虚。不足以固腠理。邪因其开。得入其部。少阳主胆。为中正之官。不容邪气内犯。必与之相搏。搏而不胜。所以邪结胁下也。邪正相争。即往来寒热。更实更虚。所以休作有时。邪实正虚。所以默默不欲饮食。仲景于表证不用人参。此因邪正分争。正不胜邪。故用之扶元气。强主以逐寇也。若外有微热而不往来寒热。是风寒之表未解。不可谓之半表。当小发汗。故去参加桂。心烦与咳。虽逆气有余。而正气未虚。故去人参。如太阳汗后身痛而脉沉迟。与下后协热利而心下硬。是太阳之半表里证也。表虽不解。里气已虚。故参桂并用。是知仲景用参。皆是预保元气。更有脉证不合柴胡者。仍是柴胡证。本论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半在里半在表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此阳微结之治法也。夫阴不得有汗。亦须活看。然亡阳与阴结。其别在大便。亡阳则咽痛吐利。阴结则不能食而大便反硬也。亡阳与阳结。其别在汗。亡阳者卫气不固。汗出必遍身。阳结者邪热闭结郁。汗止在头也。且阳微结者。谓少阳阳微。故不能食而大便硬为的证。非若纯阳结为阳明阳盛。以能食而大便硬为的证。则阳结阳微结之辨又在食也。故少阳之阳微结证。欲与小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然微恶寒。亦可属少阴。但头汗出。始可属少阳。故反复讲明头汗之义。可与小柴胡而无疑也。所以然者。少阳为枢。少阴亦为枢。故见证多相似。必于阴阳表里。

辨之真而审之确。始可以一剂而瘳。此少阳少阴之疑似证。又柴胡证之变局也。

胁居一身之半。故胁为少阳之枢。岐伯曰。中于胁则下少阳。此指少阳自病。然太阳之邪。欲转属少阳。

少阳之邪。欲归迸阳明。皆从胁转。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者。是太阳少阳并病。将转属少阳之机也。以小柴胡汤与之。所以断太阳之来路。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而不去者。是少阳阳明并病。此转属阳明之始也。以小柴胡汤与之。所以开阳明之出路。若据此次第传经之说。必阳明而始传少阳。则当大便硬而不当大便溏。当曰胸胁始满。不当曰满而不去矣。又阳明病胁下硬满。大便硬而呕。舌上白苔者。此虽已属阳明。而少阳之证未罢也。盖少阳之气游行三焦。因胁下之阻隔。合上节之治节不行。水精不能四布。故舌上有白苔而呕。与小柴胡汤转少阳之枢。则上焦气化始通。津液得下。胃不实而大便自输矣。身 然而汗出解者。是上焦津液所化。故能开发腠理。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与胃中邪热症不同。故以小柴胡汤主之。所谓枢机之象。宜熟玩者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