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1753~1823年),清代医家。名念祖,字修园,另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今长乐县)人。少年时孤贫,其先祖通医,故边读书边学医,二十岁开始为人治病。其后又随泉州名医蔡茗庄(宗玉)学医。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官职,在保阳、高阳等地负责救灾工作,水灾过后疾疫流行,陈氏选取有效方剂,介绍给当地医生推广应用,救活不少患者。他为官廉明,县志对他的政绩,有较好的评价,但论陈氏一生之贡献主要在于医而不在于政,他不但任职期间未停止过医疗工作,在中举之后旅居京都之时,已有“医名震京都”之誉。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以老病退职还乡里,时年六十七岁,政治上虽退隐,却讲医学于嵩山井山草堂,学生不少。陈氏博览群书,医学则本源于《灵枢》、《素问》而毕生致力于张仲景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陈氏在《医学三字经》上说:“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可见他重视汉代以前的经典著作,是受钱塘张隐庵和高士宗的影响所致。陈氏虽有崇古尊经的思想,但通过临证实践,对后世医家的长处亦逐步有所吸取。道光十三年卒,享年六十八岁。
陈氏的著作颇多,由后人辑成《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即:《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妙用歌括》、《景岳新方砭》、《女科要旨》、《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灵枢素问集注》、《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诀》、《十药神书》。这些著作内容广泛,涉及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通俗易懂,很受学医者的欢迎。十六种医书中,虽然他的长孙陈心典说:“先大父医学宗长沙,一生精力在《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书。”但陈氏的主要实践经验,突出表现于《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时方妙用》等书中,因此上述三书及其《医学三字经》才是他的代表作。陈氏既勤于著述医书,又严肃认真,反复修改,甚至临终前还口授其子修改霍乱、吐泻两文。陈氏医书十六种,是一套中医自学丛书或医学教科书,我国长江以南,以此书授徒或自学成材者,实在不少。《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为学医必读之书,但这些著作文词古奥难懂,经陈氏浅注,使初学者得以入门,更编成方剂脉诊等歌诀以帮助学者记忆,故若论陈氏一生对医学最大之贡献,莫过于医学普及教育了。若论陈氏之不足,他确实有点过于尊经,偏于保守,对金元以后之医学成就肯定得不够,特别是攻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未能虚心吸取温病学派之所长,对其本人及其普及医学工作,都是一个损失。弟子有周易图、黄奕润、何鹤龄、薛步云、林士壅、程绍书、陈鉴川等人。
《金匮要略》注本。10卷。清陈念祖(修园)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年)。此编将《金匮》前22篇予以诠注,删去林亿整理本之最后3篇,并于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脉证)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该书释文中较多地选取徐忠可、尤在泾、魏念庭、王晋三等名家的学术见解,并结合陈氏个人心得编注原文,疏解义理;其于杂病诸方,亦不乏精辟之评述。全书以“浅注”为其基本特色,而编法的特点,略同于《伤寒论浅注》,即在原文中衬以小注,原文、注文可以连读而易于理解。书中另有陈氏之子陈元犀、陈蔚,其孙心典和陈氏门人林礼丰等所写之按语,其中尤以元犀之按语识见较广。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刊本、《南雅堂医书全集》本等,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查看详情>>
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八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卷一记脏腑易知、经络易知、四诊易知、运气易知。简述中医基础理论;卷二至卷四分述表、里、寒、热、虚、实诸证发生发展;卷五至卷七为表证、里证、伤寒各方;卷八为补遗并外备诸方。此书集《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圣济》、《活人》各书之精华,并元明诸家著作,用通俗易懂文字,阐释古奥艰深的中医理论,为后学启开升堂入室之门,故能长期广泛流传。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善成堂刊本,光绪三十四年校刊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清·陈修园撰。约成书于1823年。全书5. 2万字。书凡6卷。该书自太阳篇始, 至厥阴病终, 对仲景原文, 详为阐发。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 ①综贯衍绎, 诠解伤寒。其对《伤寒论》原文,不是随文顺演, 逐条注释, 而是采用综贯衍绎的方法, 即把《伤寒》各篇条文, 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 综合分析, 融会贯通, 既说明条文之间的联系, 又指出其辨证要点, 使人深得要领。②以经为纲, 分经审证。其用分经审证的方法, 以六经为纲, 根据各经病变特点归纳仲景条文。如三阳病篇, 以经证、腑证为纲; 三阴病篇, 以阴(寒) 化、阳(热) 化为纲。进而阐明各病之证型和病机治法, 再依循《伤寒》条文分节论述其精义。这一特点在他的《伤寒论浅注》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③辨识六经, 注重气化。他以《内经》理论为依据, 善于运用标本中气、经络学说来推阐六经奥旨, 以明六经证治传变之理。④文字朴实, 切合实用。本书不足之处在于对某些《伤寒》条文的移易不甚合理, 某些论点也比较牵强。此书乃陈氏晚年所编集, 惜六篇之中尚缺厥阴一篇, 以其未成书, 故不及付梓。陈氏去世后, 其门徒、侄儿陈道著承修园之志, 日尝阅览而秘藏之, 复体会其遗意, 而敬续一篇, 以补其缺。篇帙既成, 遂刊刻于世。此书有清刻本及《陈修园医书》诸种本; 后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藏有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 刻本; 扬州市图书馆藏有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珍艺书局铅印《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之单行本。 查看详情>>
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八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十万字。为“就世俗所共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而成,故以“从众录”为名。卷一至卷七论述内科杂病证治;卷八记述妇人杂病方,并以歌诀形式补述“近世治四时伤寒”之河间两解法与景岳内托法。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每类以病种列为纲目,先叙病因、病理、辨证方法,次论脉,再次列方药。法宗仲景,兼采各家名言、方治,复参己见,文字简练,颇切实用,多为医家所肯定。有南雅堂藏版,光绪二十二年(1896)珍艺书局校印本。沈仲圭《陈修园及其“医学从众录”》 (《中医药学报》 1983.127)可供参考。 查看详情>>
又名《本草经读》。清陈念祖撰。一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陈氏有感于“宋元诸家,师心自用,药品日增,经文日晦”,欲阐发经旨,融贯《金匮》、《伤寒》之法于一帙,撰于嘉庆八年(1803)。其中辑录《本经》时用药物一百十八种,《本经》以外药物附录四十七种,计一百六十五种。按上、中、下三部分类,每品先列《本经》 及其他古籍原文,然后逐字加以解释。亦引用《本草崇原》等书具体内容,加以注释。详析药物气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等。继而阐发《伤寒》、《金匮》对药物的运用。间附按语于后,多有独到见解,有嘉庆八年橦书屋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商务印书馆《陈修园医书五十种》排印本及一九三七年上海大文书局《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排印本。 查看详情>>
“劝读十则”载于《长沙方歌括》卷首,是陈修园对《伤寒论》辨证精神,及其方剂应用价值与临床经验的深入体会,写成十条“劝读”原则,告诫后人应熟读与应用,继承与发扬《伤寒论》。 查看详情>>
《时方妙用》系医方书。4卷。清·陈修园撰于嘉庆8年(1803年)(嘉庆8年)。此书在《时方歌括》108首方剂基础上,详论病原。陈氏认为“时方固不逮于经方,而以古法行之,即与经方相表里亦在乎用方之妙也”,故名书为《时方妙用》。卷1首论望、闻、问、切,作为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的基础。此后各类共列38种常见病症,末附“妇人科”、“伤寒科”证治。各症先论症,次议治法及选方,能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常阐述自己的独到经验。如他辨泄泻时说:“难经有五泄之分……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简要实用。陈氏平生素不喜用寒凉药,但在“疡症”中,仍首列能培养生气的寒凉方,他不为世俗所拘,常能针砭时弊,慷慨激烈。此书叙理简明,选方论治切合实用,故为后世习医常用入门书。该书今存有十余种清刻本,近现代也有多次翻印。 查看详情>>
医方著作。二卷,清·陈念祖撰于1801年。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韵味较强。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刊于嘉庆六年(1801)。约六万字。上卷为补可扶弱,重可镇怯,轻可去实,宣可决壅,通可行滞,泄可去闭六类,讨论了四君子汤、导赤散等五十九方。下卷为滑可去著、涩可固脱、湿可润燥、燥可去湿、寒能胜热、热可制寒六类,论述了芍药汤、泻白散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