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

脉法。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手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手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疾。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强则生。弱则死。

夫人之正气不足曰虚。复纵嗜欲曰损。致病之因。有六焉。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精。

四曰神。五曰胃气。六曰七情忧郁。六气委和。则各司其职。曰无病。失养违和。阴阳偏胜克剥则诸病生焉。夫气乃肺之主。血乃肝藏之。精乃肾之主。神乃心之主。饮食乃脾胃之主。

七情则七神主之。凡应事太烦则伤神。喋谈朗诵。饥而言多则伤气。纵欲想思则伤精。久视郁怒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此五劳七伤之属也。其有禀赋素薄之人。又兼斫丧太早者。真阴根本受亏。肾水一亏。则火必胜。胜则克肺金。肺主皮毛。则腠理不密。鼻不闻香臭。火炎痰升。而致咳嗽。甚致肾水枯竭。肺子能令母虚是也金水既病。则五脏六腑皆为贼。此火乃内出之火。宜补精血。而火自退。当服五仁斑龙胶丸培复精神之圣药也。夫鹿者。得先天气质之浓。又食灵苗之精。故曰寿牲。角乃众体之首一身精华所聚者也。方名五仁者。黄精、参、杞之类是也。男女虚弱之病。服之以复真元非此不能。故斑龙胶丸为血肉上品之良剂。善斡旋心肾。资填五内。益精神。充气血。滋益于一身。兼以参、杞、门冬、鲜地骨皮等为佐。配以八物汤。如干咳嗽。痰中见血者。加以二门冬、牡丹、知母、五叶、制柏。其却病延年之功。诚在斯矣。世俗补阴丸。以知母、黄柏为主者但可施于壮盛人。纵欲相火之多者可矣。若虚损不足之症已成者。及五十岁外人服之。则元阳精气。何由而生。又人辄以人参肺热还伤肺之说。将以人参为虚损人之忌物者盖不究心于本草经耳。参本味甘微寒。善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胃。生津液。况素问言虚者治以甘温。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彼何期后学泥书所注肺热还伤肺之句惑焉。则可说体壮人患内外感。并积热固结于膈。宜清凉涤导言之。若概以虚损虚火痰嗽。及气虚中满者。妄议人参为不可用。是惑世人。陷于不寿。甚矣。

一论元气亏损。脾胃虚弱。饮食少进。或肢体肿胀。或大便不实。面瘦而黄。或胸膈虚痞。痰嗽吞酸等症。

四君子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加陈皮。名异功散。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去茯苓。加干姜。名理中汤。

一论心血亏损。肝脾肾血虚。发热。或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或胁作痛等症。

四物汤

当归(酒洗) 怀熟地黄(各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论气血虚弱。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或不时寒热。眩晕昏 。或大便不实。小便赤淋或饮食少思。或小腹痛等症。宜用八物汤。又名八珍汤。即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是也。

一论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用心太过。或因饮食劳倦。致遗精白浊。盗汗自汗或内热晡热。潮热发热。或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胀。或胁肋作痛。或头颈时痛或眩晕眼花。或心神不宁。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淋。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沥。脐腹阴冷。

或形容不充。肢体胃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宜服后方。

十全大补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熟地黄(三钱) 黄 (二钱) 肉桂(五分)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三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水煎。温服。

一论年老。房有少艾。致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塞。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水少解。已滨于死。脉洪大而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汤。加山茱、泽泻、丹皮、山药、麦门冬、五味、附子。水煎服。熟寐良久。脉症各减三四。再与八味丸。服之而愈。

一论中气不足。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虚。

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因脾胃虚而不能愈。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感冒。或感冒而后入房。亦用此汤。急加附子。或泻痢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此方能治一应诸症。误用攻击之药太过。以致元气脾胃虚损之极。病已垂殆。用之实有起死回生之效。宜此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经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夫人之生。以肾为主。人之病。多由肾虚而致者。此一方天一生水之剂。无不可用。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闭。痰壅失音。咳嗽吐血。头目眩晕。

眼花耳聋。咽喉燥痛。口舌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亏损。盗汗自汗。便血诸血。

凡肝经不足之症。尤当用之。盖水能生木故也。此滋水化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也。又治肝肾精血不足。虚热不能起床。加大附子、肉桂各二两。名八味丸。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痰。能治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为养气滋肾。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实。宜此

六味地黄丸

怀生地黄(八两要真怀庆生干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胃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晌取出用手掐断入后药同捣成饼今市卖熟地黄皆是用铁锅煮过则不可用者矣) 山茱萸(酒蒸剥去复选肉晒干四两) 怀山药(四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牡丹皮(去土三两) 泽泻(去毛三两)

上忌铁器。将药精制。秤为一处。入石臼内捣成饼。晒干。或微火焙干。或碓杵。或石磨为细末。炼熟蜜一斤。加水一碗。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用瓷器收贮。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酒任下。忌三白。肾水不能摄养脾土。多吐痰唾。姜汤下。加麦冬、五味。名八仙长寿丸。腰痛。加鹿茸、木瓜、续断。消渴。加五味子。诸淋沥。倍茯苓、泽泻。老人夜多小便加益智仁。去泽泻。茯苓减半。老人下元虚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四五日。困笃垂危者。倍泽泻。遗精。去泽泻。虚火耳聋。加黄柏、知母、远志、石菖蒲。小儿遗尿。加破故纸、益智仁、人参、肉桂。小儿鹤节。加鹿茸、牛膝、人参。小儿解颅头缝开解不合。

亦加人参。小儿禀赋。肾经虚热。耳内生疮。或肌肉消瘦。骨节皆露。名节疳。加鹿茸、牛膝各一两。五味子四两。若颅解不合。牙齿不生。眼睛不黑。腿软难行。最宜此药。

一论大补元气。培填虚损之圣药也。即六味地黄丸。根据本方再加五味是也。

五子益肾养心丸

甘枸杞子(四两) 柏子仁(二两) 覆盆子(二两) 楮实子(炒二两) 沙苑蒺藜子(麸炒二两)

上共十一味。为细末。用蜜八两。入斑龙胶先炼。次入浮小麦粉四两。芡实粉四两。水调。亦入胶蜜同炼熟。和药。再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百丸。淡盐汤送下。

一论肾虚不能制火。六味地黄丸主之。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肾水虚。则火无所制。而热症生矣。名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令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症。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经曰。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气寒。甘从土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

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也。

一论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六味地黄丸主之。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邪热。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

一论下消者。烦渴引饮。小便如膏。六味地黄丸主之。先有消渴善饮。而后小便如膏者名曰下消。惧其燥热渐深。将无水矣。故用此方以救肾水。地黄、茱萸质润味浓。为阴中之阴故可以滋少阴之肾水。丹皮、泽泻取其咸寒。能制阳光。山药、茯苓取其甘淡。能疗消渴一论渴而未消者。用八味丸主之。此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是也。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此为心肾不交。水不足以济火。故令液亡口干。

乃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丸益其真阴。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升。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

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一论肾间水火既虚。小便不调者。八味丸主之。肾主水火。主二便。司开合。肾间之水竭。

则火独治。能合而不能开。令人病小便不出。肾间之火息。则水独治。能开不能合。令人小便不禁。是方也。以肉桂、附子之温热益其火。以地黄、茱萸濡润壮其水。火欲实。丹皮、泽泻之咸酸者。可以收而泻之。水欲实。则茯苓、山药之甘淡者。可以制而渗之。水火既济则开合治矣。

一论肾间水火俱虚者。八味丸主之。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具水火之道焉。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少火也。又曰。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也。相火即少火耳。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甚。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故人乐有善药饵焉。是方也。地黄、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六味丸也。所以益少阴肾水。附、桂。辛热物也。所以益命门相火。水火得其养。则二肾复其天矣。

一论阴虚于下。令人呕甚者。六味丸加盐汤送下。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气上喘此阴虚于下。而令孤阳上浮耳。是方也。地黄、茱萸。质润味浓。可使滋阴。丹皮、泽泻。气味咸寒可制阳光。山药、茯苓。味甘而淡。可使调下。

一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宜六味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水藏无水则火独治。故令肾热。肾主督脉督脉者。行于脊里。肾坏则督脉虚。故令腰脊不举。

骨枯髓减者。枯涸之极也。肾主骨。故曰骨痿。是方也。地黄、茱萸。味浓而能生阴。知柏苦寒能泻火。泽泻、丹皮。能去坎中之热。山药、茯苓。能制肾间之邪。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方主之。

一论入房太甚。宗筋纵弛。发为阴痿。八味丸主之。肾。坎象也。一阳居于二阴为坎。

肾中有命门之火焉。凡人入房甚。而阳事作强不已者。水衰而火独治也。阳事柔痿不举者。水衰而火亦败也。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奈之何而可以无火乎。是方也。桂、附味浓而辛热。味浓则能入阴。辛热则能益火。故能入少阴。而益命门之火。地黄、茱萸味浓而质润。味浓则能养阴。质润则能壮水。故能滋少阴。而壮坎中之水火欲实。则丹皮、泽泻之酸咸。可以引而泻之。水欲实。则山药、茯苓之甘淡。可以渗而制之。水火得其养。则肾宫不弱。命门不败。而作强之官。得其职矣。一论肾劳背难俯仰。

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小便赤黄者。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藏精之脏也。若人强力入房。以竭其精。积久则成肾劳。肾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肾精以入房而竭。则骨髓已枯矣。故背难俯仰。前阴者。肾之窍。肾气足则能管摄而溲溺惟宜。肾气怯。则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余沥。是失开合之常度也。肾者水藏。传化失宜。则水气留之。而生湿热。水气留之。故令囊湿生疮也。小腹里急者。此乃是真水枯。

而真火无制。真水枯。则命门之相火无所畏。真火无制。故灼膀胱小腹之筋膜。而作里急也便赤黄。亦皆火之所为。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而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能去肾间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伏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自生矣。

一论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根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虚而有痰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而已。

一论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之药。八味丸既补左尺肾水。兼补右肾相火之药。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水乘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症。非附桂之温散。而能治之乎。

一论八味丸。治下元虚惫。心火上炎。渴欲饮水。或肾水不能摄养。多吐痰唾。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

一养生书曰。立秋后。宜服张仲景八味丸。治男子虚羸百病。众所不疗者。

一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至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症。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又治妇人脬转。小便不通。殊效。

八味丸

怀生地黄(用酒蒸黑八两) 山茱萸肉(酒蒸去核)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且三分浓者去皮方能补肾引虚火归源) 大附子(一两半重者切四片童便浸火焙干各二两) 泽泻(三两)

上忌铁器。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滚汤送下。

一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或多或少。腰脊疼痛。用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

一论凡有人不耐劳。不能食冷。或饮食胀大便不实。或口苦常破如疮。服凉药愈甚。或盗汗小便频数。腰腿无力。或咽津。或呼吸觉冷入腹。或阴囊湿痒。或手足觉冷。或面白。或黧黑。或畏寒短气。以上诸症。皆属虚甚。八味丸主之。此丸用附子有功。夫附子一物大辛热除三焦痼冷。六腑沉寒。气味劲悍。有回阳之功。命门火衰。非此不补。附虽有毒。但炮制如法。或用防风甘草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复将地黄等味同用。以制其热。润其燥。缓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驾驭剽悍之势。则虽久服。亦有功而无害。惟在善用之而已若执泥有毒。果有沉寒痼冷之疾。弃而不用。其能疗乎。观东垣八味丸论。则昭然矣。

一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降心火。补脾土。添精补髓。益气和血。壮筋骨。

润肌肤。聪明耳目。开心定智。强阴壮阳。延年益寿。此药性味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协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平补之圣药也。

加减神仙既济丸

 尚书刘春罔方。

楝参(去芦二两) 嫩鹿茸(酥炙二两) 肉苁蓉(酒洗三两) 枸杞子(酒洗二两) 茱萸(酒蒸去复选肉二两) 怀山药(二两) 辽五味子(二两) 石菖蒲(去毛二两) 嫩黄 (蜜炒二两) 川巴戟(水泡去心二两) 川黄柏(酒炒二两) 知母(去毛二两) 柏子仁(二两) 怀熟地黄(酒蒸二两) 菟丝子(酒蒸捣饼晒干二两) 天门冬(去心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二两) 小茴香(盐酒炒二两) 白茯神(去皮木二两)

怀生地黄(酒洗二两) 川杜仲(去皮酒炒二两) 川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熟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送下。或酒任下。忌三白。

一论此方。主滋养肝肾。补心血。利足膝。实肌肤。悦颜色。真卫生之良药也。

归茸丸

怀熟地黄(酒蒸四两) 怀山药(酒浸二两) 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牡丹皮(一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大附子(炮去皮脐二两) 嫩鹿茸(酥炙四两) 泽泻(一两) 辽五味子(四两) 官桂(二两)

上为细末。鹿角半斤。酒打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送下一论五仁斑龙胶。专治真阳元精内乏。以致胃气弱。下焦虚惫。及梦泄自汗。头眩。四肢无力。此胶能生精养血。益智宁神。顺畅三焦。培填五脏。补肾精。美颜色。却病延年。乃虚损中之圣药也。

五仁斑龙胶法

鹿角连脑盖骨者佳。自解者不用。去盖用生。净五十两。截作三寸段。新汲淡泉井水。

浸洗去垢。吹去角内血腥秽水尽。同人参五两。天门冬去心皮五两。麦门冬去心五两。甘枸杞子去蒂八两。川牛膝去芦五两。五品药以角入净坛内。注水至坛肩。用笋壳油纸封固其口。大锅内注水。用文武火密煮三昼夜足。时常加入沸汤于锅内。以补干耗。取出。滤去渣。将汁复入阔口砂锅内。煎熬成胶。听用。和药末。其角去外粗皮。净者为细末。名之曰鹿角霜也。

仙传斑龙丸

 滋补中之圣药。

鹿角霜 鹿角胶 柏子仁(另研) 菟丝子(酒炒) 怀生地黄(酒蒸黑各十两)

上为末。先将鹿角胶瓷器内慢火化开。却将胶酒煮糊和药。捣二千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下。酒亦可。

长生固本方

人参 甘枸杞子 怀山药 辽五味子 天门冬(水润去心) 麦门冬(水润去心) 怀生地黄怀熟地黄(各二两)

上锉片。用生绢盛之。煮酒三十斤。将箬封坛口。放锅内。水煮。坛水不过坛口。以米百粒放箬叶上。候气熏蒸米熟。住火。埋土出火毒饮之。此药甚平和。治劳疾。补虚弱。乌须发。忌萝卜、葱蒜。食之与地黄相反。令人易白发。肉面不忌。亦忌蒙豆饭。

一论人乳能益心气。补脑髓。治消渴劳怯。及风火症。老人尤宜。可拣年幼壮盛洁净无病妇人之乳饮之。

一论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用人乳两盏。好酒半盏。入银旋或锡镞器内荡滚。每五更服。

一论主壮元阳。益真气。助胃润肺。宜用

补精膏

牛髓(捣烂去粗) 胡桃肉(去皮) 杏仁(去皮) 人参(各四两) 山药(姜汁拌蒸熟去皮八两) 红枣(去皮核半斤)

上将杏仁、胡桃肉、枣子、山药四味捣为膏。用蜜一斤。炼去白沫。与牛髓同和匀。入瓷罐内。重汤煮一日空心以一匙用酒或白汤化服下。

一论治伤寒汗吐下后。及行倒仓法吐下后。与诸症用攻击之过。以至元气耗惫。用此补之。韩飞霞曰。人参炼膏。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又肺虚嗽。亦有人参膏补之。如肺虚兼有火邪者。人参膏与天门冬膏。对服之最妙。

人参膏

人参去芦。不拘多少。切片。入砂锅内。放净水。文武火熬干一半。倾入瓶内。将渣又煎。

又如前并之于瓶。凡熬三次。验参渣。嚼无味。乃止。却将三次所煎之汁滤去渣。仍入砂锅内。文武火慢慢熬成膏。如人参一斤。只好熬成一碗足矣。

及成膏入碗。隔宿定有清水浮上。亦宜去之。只留稠膏。每服二三匙。清米汤漱下。

白术膏

白术要好雪白者。去芦油不用。净一斤。入砂锅内。水熬三次。取汁。滤去渣。再入砂锅内文武火慢慢熬至三碗。入蜜四两。又熬成膏。入瓷罐收贮封固。埋土七日。然后取之。每服四五匙。不拘时。米汤调服。善补脾胃。进饮食。生肌肉。除湿化痰。止泄泻。

茯苓膏

大白茯苓坚硬者。不拘多少。去黑皮。为细末。用水漂去浮者。漂时用白滚水。如和面之状令药湿。方入水漂澄。取下沉者。用净布扭去水。晒干。复为细末。再漂再晒。反复三次再为细末。每末一斤。拌好白蜜二斤令匀。贮长瓷罐内。箨皮封口。置锅内。桑柴火悬胎煮。尽一日。抵晚连瓶坐埋五谷内。次早倒出。以旧在上者装瓶下。旧在下者装瓶上。再煮再入五谷内。反复三日夜。次早取出。埋净土定七日。去火毒。每早晚用三四匙。吃嚼少许将白汤送下。补虚弱。治痰火殊效。

延寿

用白茯苓十斤。净锅内煮一夜。晒一日。去皮切片。调真蜂蜜二斤。蒸三炷香。晒干再加蜂蜜。

再蒸再晒。如是三次。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三四十丸。温汤送下。久服大补。殊效。

地黄膏

真怀庆大生地黄一斤。酒洗令净。加麦门冬去心四两。贮砂锅内。入水。熬干一半。倾入瓷罐内。又入水。又熬。如是三次。将汁滤去渣。用文武火慢慢熬至三碗。入蜜四两。又熬至膏。入瓷罐内封固。入土埋。去火毒。取出。每服二三匙。空心白汤点服。能补肾水真阴。

填髓固精。生血乌发。

枸杞膏

甘枸杞子一斤。放砂罐内。入水煎十余沸。用细绢罗滤过。将渣挤出汁净。如前再入水熬滤取汁。三次。去渣不用。将汁再滤入砂罐内。慢火再熬成膏。入瓷器内。不可泄气。不论男妇。早晚用酒调服。能生精补元气。益荣卫。生血悦颜色。大补诸虚百损。延年益寿。

一论此膏能镇玉池。存精固漏。通二十四道血脉。锁三十六道骨节。主一身之毛窍。贴之血脉流畅。龟健不衰。精髓充盈。养精聚神。壮阳助气。固下元。气透三关。乃通行之道。

老人贴之。夜不小便。大人精不泄。补益虚损。延年益寿。至珍至宝。又治男子下元虚冷。小肠疝气。痞疾。单腹胀满。并一切腰腿骨节疼痛。半身不遂。贴三日神效。妇人子宫久冷。

赤白带下。久不坐胎。产后战肠风。贴之三日神效。

千金封脐膏

 内阁秘传。

天门冬 生地黄 熟地黄 大鳖子 大附子 蛇床子 麦门冬 紫梢花 杏仁 远志牛膝 肉苁蓉 官桂 肉豆蔻 菟丝子 虎骨 鹿茸(各二钱)

上为末。入油一斤四两。文武火熬黑色。去渣澄清。入黄丹半斤。水飞过松香四两。熬用槐柳条搅。滴水不散为度。再下硫黄、雄黄、朱砂、赤石脂、龙骨各三钱。为末入内。除此不用见火。将药微冷定。再下腽肭脐一付。阿芙蓉、蟾酥各三钱。麝香一钱。不见火。阳起石、沉木香各三钱。俱不见火。上为细末。入内。待药冷。下黄蜡六钱。贮瓷器盛之。

封口。放水中浸三日。去火毒。取出。摊缎子上。或红绢上亦可。贴之六十日。方无力再换。

又方。加乳香、没药、母丁香。此方其效如神。

太和丸

 饮食劳役。所关非细。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劳役过度。耗散元气。脾胃损伤。元气衰竭。乃成内伤。诸病难治。保合太和。预防无虑。大补诸症。专进饮食。清痰降火。解郁消滞。养气健脾。王道之剂。不问老幼男女通治。

白术(去油土炒四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怀山药(二两) 莲肉(去心皮二两) 当归身(酒炒四两) 白芍药(酒炒二两) 陈皮(一两) 川黄连(姜炒一两) 山楂(去子一两) 枳实(面炒一两) 半夏(汤泡切片姜炒一两) 神曲(炒一两) 香附(用童便炒一两) 木香(五钱)

龙眼肉(一两) 炙甘草(五钱) 人参(五钱) 白豆蔻(去壳五钱) 嫩黄 (蜜水炒用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如掌大者。煎汤下。陈仓米半钟煮稀粥。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临卧米汤送下。年幼壮者去参、 。

坎离丸

 治灯窗读书辛苦。学问易忘。精神昏倦。妙不可言。思虑房欲。人为所累。

思虑过度。心血耗散。房欲失节。肾水枯瘁。肾水一虚。心火即炽。酿成劳瘵。杂症难治。防其未然。坎离既济。补髓添精。调荣养卫。聪耳明目。定神安志。滋阴降火。百病皆治。日诵千言。不忘所记。

龙骨(火 五钱) 远志(甘草水泡去骨一两) 白茯神(去皮末一两) 石菖蒲(去毛五钱)

龟甲(炙酥五钱) 酸枣仁(炒一两) 当归身(酒洗一两) 人参(五钱) 麦门冬(水洗去心用一两) 天门冬(水净去心一两) 生地黄(酒洗二两) 熟地黄(酒蒸二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一两) 川黄柏(去皮酒炒一两) 五味子(一两) 柏子仁(一两) 山药(一两) 甘枸杞子(一两) 知母(去毛酒炒一两)

上忌铁器。精制。合为一处。石臼内捣成饼。晒干。磨为细末。炼蜜滴水成珠。每蜜一斤。

加水一碗。调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清晨空心盐汤下。或酒亦可。节欲忌三月。

长春不老仙丹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养心血。添精髓。壮筋骨。扶元阳润肌肤。聪耳明目。宁心益智。乌须黑发。固齿坚牙。延年益寿。壮阳种子。却病轻身。

仙茅(酒浸洗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白何首乌(同赤首乌制各四两) 川萆 (酒洗二两) 赤何首乌(米泔浸洗捶碎如枣核大入黑豆同蒸三日极黑) 补骨脂(酒炒二两) 黄精(酒蒸四两) 大怀生地黄(酒洗净掐断晒干二两) 大怀熟地黄(用生地黄酒浸洗碗盛放砂锅内蒸一日极黑掐断晒干二两) 巨胜子(二两) 怀山药(二两) 甘枸杞子(二两) 天门冬(水润去心二两) 麦门冬(水润去心二两) 白茯苓(去皮人乳浸晒三次二两) 辽五味子(二两)

小茴香(盐酒炒二两) 覆盆子(二两)

参(二两) 嫩鹿茸(酥炙二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柏子仁(二两) 青盐(二两) 川杜仲(去皮酒炒二两) 当归身(酒洗二两) 川巴戟(水泡去心一两) 菟丝子(酒洗净入砂锅酒煮烂捣成饼晒干二两) 肉苁蓉(酒洗二两) 川椒(去目微炒一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二两)

锁阳(炙酥三两) 阴虚火动。素有热者。加川黄柏酒炒二两。知母酒炒二两。紫河车一具。(用壮盛妇人首生男胎先将米泔水洗净次入长流水中再洗新瓦上慢火焙干)

上忌铁器。精制。秤和一处。石臼内捣成饼。晒干。磨为细末。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酒下。忌三白。如虚甚。用后八仙斑龙胶化为丸。乃补益妙方也。

八仙斑龙胶

人参 天门冬(去心) 怀生地黄(酒洗) 怀熟地黄(酒蒸) 麦门冬(去心) 怀牛膝(去芦用各五两) 甘枸杞子 白何首乌 赤何首乌(以上俱锉咀片各八两) 老鹿茸(燎去毛截二寸长劈两片水洗净二十两)

上将药均入大砂锅内。熬汁五次。将渣滤净。再熬至五碗。则成胶矣。每服银茶匙二三匙。好酒调化。空心服。或酒化胶为前丸。尤佳。

万病无忧酒

 常服能除百病。理风湿。乌髭须。清心明目。利腰肾。健腿膝。补精髓疗跌扑损伤筋骨。和五脏。平六腑。快脾胃。进饮食。补虚怯。养气血。

当归(五钱) 川芎(五钱) 白芷(五钱) 白芍(一两) 防风(七钱五分) 羌活(二两)

荆芥穗(五钱) 地骨皮(五钱) 牛膝(五钱) 杜仲(炒一两五钱) 木瓜(五钱) 大茴香(五钱)

破故纸(一两) 五加皮(一两五钱) 威灵仙(一两) 钩藤(一两) 石楠藤(一两) 乌药(五钱) 紫金皮(一两五钱) 自然铜(火 ) 木香 乳香 没药 甘草(炙各五钱) 雄黑豆(二两)

上共二十五味。调匀。用缯布为囊盛之。无灰酒一大坛。入药在内。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后。取酒温饮之。或晨昏午后。随量饮之。能去风活血。养神理气。其味佳。如饮一半。再加好酒浸饮妙。

延寿瓮头春

 又名神仙延寿酒。周藩宗正西亭传仙方也。

天门冬(去心一两) 破故纸(一两) 肉苁蓉(麸炒一两) 粉草(一两) 牛膝(去芦一两)

杜仲(麸炒一两) 大附子(水煮五钱) 川椒(去目一两) 以上八味为末。入曲内同和糜。

淫羊藿(一斤米泔水浸仙灵脾俗名) 羯羊脂(一斤拌淫羊藿同炒黑色) 当归(四两) 头红花(一斤捣烂晒干) 白芍(一两) 生地黄(二两) 苍术(米泔水浸炒四两) 熟地黄(二两)

白茯苓(四两) 甘菊花(一两) 五加皮(四两) 地骨皮(四两) 以上十二味。锉咀片。绢袋盛贮铺缸内。缩砂蜜(五钱) 白豆蔻(五钱) 木香(五钱) 丁香(五钱) 以上四味。后用煮酒。为末用。

上药共二十四味。共五斤四两。用糯米二斗淘净。浸一日夜。又淘一次。蒸作糜。取出候冷用细面末四斤。同天门冬等八味调匀。却将淫羊藿等十二味。贮于粗绢袋。置缸底。将前糜拍实于其上。然后投上品烧酒四十斤。封固七日。榨出澄清。方入坛。加砂仁等四味固封。

重汤煮三炷香。埋土中三日。能出火毒。每日量饮数杯。一七日百窍通畅。浑身壮热。丹田微痒。痿阳立兴。切忌醉酒饱食行房。

一论长春酒。大补气血。壮筋骨。和脾胃。宽胸膈。进饮食。祛痰涎。行滞气。消酒食除寒湿等症。

长春酒方

 尚书刘三川传。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官桂橘红 南星 半夏(姜炒) 苍术(米泔水浸) 浓朴(姜炒) 砂仁 草果仁 青皮(去穣)

槟榔 丁香 木香 沉香 五味子 藿香 木瓜 石斛 杜仲 白蔻壳 薏苡仁枇杷叶 桑白皮(蜜炙) 神曲(炒) 麦芽(炒) 甘草(炙)

上各件制了。净秤三钱。等分为二十包。每用一包。将生绢袋盛之。浸酒一斗。春七夏三。秋五冬十日。每日清晨一杯。甚为有效。

 补益

呼吸静功妙诀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合。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

百骸之病自消矣。每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浓褥铺于榻上。盘脚跗坐。瞑目不视。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足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偃卧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啜粥半碗。不可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根据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

不炼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脏腑之毒。吸采天地之清。太上玉轴六字气诀。道藏有玉轴经言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灼不和。又六欲七情。积久生病。内伤脏腑。外攻九窍。以致百骸受病。轻则痼癖。甚则盲废。又重则伤亡。故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瓦斯。以吸字而自采天地之清气以补之。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万病不生。延年益寿。卫生之宝。非人勿传。呼有六。曰。呵呼 嘘嘻吹也。吸则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气。以呼字治脾气。以 字治肺气。以嘘字治肝气。以嘻字治胆气。以吹字治肾气。此六字气诀。分主五脏六腑也。凡天地之气。目子至巳。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入。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先搅口中浊津漱炼。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头向左而咽之。以心送下。候 至腹中。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瓦斯。念时耳不得闻呵字声。闻即气粗。乃损心气也。念毕。

仰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吸气。闻即气粗。亦损心气也。但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即吐少纳多。吸讫。即低头念呵字。耳复不得闻呵字声。呵讫又仰头以鼻徐徐吸清气以补心。亦不得闻吸声。如此吸者六次。即心之毒瓦斯渐散。又将天地之清气补之。心之元气。亦渐复矣。再又根据此式念呼字。耳亦不得闻呼声。如此呼者六次。

所以散脾毒。而补脾元也。次又念 字以泻肺毒。以吸而补肺元。亦须六次。次念嘘字。以泻肝毒。以吸而补肝元。嘻以泻胆毒。吸以补胆元。吹以泻肾毒。吸以补肾元。如此者并各六次。是谓小周。小周者六六三十六也。三十六而六气遍。脏腑之毒瓦斯渐消。病根渐除。神气渐完矣。次看是何脏腑受病。如眼病。即又念嘘嘻二字。各十八遍。仍每次以吸补之。总之三十六讫。是为中周。中周者第二次三十六。通为七十二也。次又再根据前呵呼 嘘嘻吹六字法。各为六次。并须呼以泻之。吸以补之。愈当精虔。不可怠废。此第三次三十六也。是为大周。总之为一百单八次。是为百八诀也。午时属阴时。有病即对南方为之。南方属火。

所以却阴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巳前。面东之为阳时也。如早起床上面东。将六字各为六次。

是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凡眼中诸症。惟此诀能去之。他症亦然。如病重者。每字作五十次。凡三百而六腑周矣。乃漱炼咽液叩齿如初。如此者三。即通为九百次。无病不愈。孙真人云。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

扶桑至宝丹

 扶桑扶桑高拂云。海东日出气氤氲。沧海变田几亿载。此树移根今尚存结子如丹忽如漆。绿叶英英翠可扪。濯磨入鼎即灵药。芝木区区未许群。叶兮叶兮愿玉汝。

绿阴里面有桃源。

胡僧曰。蚕食吐丝。结成锦绣。人食生脂。延年除咎。盖嫩桑之叶。性本和平。不冷不热。

生于效野之外。惧为蛇蝎所沿。须择家园中嫩而存树者。采数十斤。洗以长流之水。摘去其蒂。曝于日中。以干为度。复取巨胜子为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二次。约可百丸白开水下。三月之后。体生轸粟。此是药力所行。慎勿惊畏。旋则遍体光洁。如凝脂然。

服至半年之后。精力转生。诸病不作。久服不已。自登上寿。老人服之。步健眼明。又能消痰生津。补髓添精。功效不细。

老人

一论年高之人。阴虚筋骨柔弱无力。面无光泽。或暗淡。食少痰多。或喘或咳。或便溺数涩阳痿。足膝无力者。并治形体瘦弱无力。多因肾气久虚。憔悴盗汗。发热作渴。并皆治之

八仙长寿丸

大怀生地黄(酒拌入砂锅内蒸一日黑掐断慢火焙干八两) 山茱萸(酒拌蒸去核四两) 白茯神(去皮木筋膜) 牡丹皮(去骨各三两) 辽五味子(去梗二两) 麦门冬(水润去心二两) 干山药 益智仁(去壳盐水炒各二两)

上忌铁器。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调下。或炒盐汤调服。夏秋滚汤调服腰痛。加木瓜、续断、鹿茸、当归。消渴。加五味子、麦门冬各二两。老人下元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四五日。困笃欲死者。用泽泻。去益智。诸淋沥。数起不通。倍茯苓。

用泽泻。去益智。夜多小便。加益智一两。减茯苓一半。治虚火牙齿痛浮。治耳聩及肾虚耳鸣。另用全蝎四十九枚。炒微黄色为末。每服三钱。酒调送下。早晨空心服。

一论此膏填精补髓。坚骨强筋。万神具足。五脏盈溢。髓实血满。神识高迈。夜无梦想

琼玉膏

人参(拣好者去芦十二两) 真怀生地黄(十斤洗净捣取其汁) 白茯苓(坚白者去皮及筋膜二十四两最佳) 白沙蜜(五斤)

上将参、苓为细末。忌铁器。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汁。去渣。同药一处。拌和匀入瓷器内封固。净纸二十余重密封。入重汤内煮。用桑柴火煮六日。如连夜火即三日夜。

取出用蜡纸数重。包瓶口。入井内。去火毒。一伏时久。再入旧汤内煮一日。出水气。取三匙作三盏。每晨以二匙温酒调服。不饮者白汤化下。

仙曰。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各五钱。其功效异于世传之方。干咳嗽者。有声无痰者也。火乘于肺。喉咙隐隐而痒。故令人咳。病原于脾者。有痰。病不由脾。故无痰。易曰。

燥万物者莫 乎火。相火一 。则五液皆涸。此干咳嗽之由也。生地黄能滋阴降火。蜜能润燥生津。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又地黄、白蜜皆润燥。而人参、茯苓。甘而属土。用之以佐二物。此水位之下。土气乘之之义。乃立方之道也。

一论阳春白雪糕。(方见内伤)凡年老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每日三餐。不可缺此糕也。王道之品。最益老人。

 老人

保生杂志

彭祖曰。美色妖丽。娇姿盈房。以致虚损之祸。知此可以长生。阴符经云。淫声美色。

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若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津。仗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书曰。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恣意。一度一泄。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

秦医和视晋侯之疾。曰。是谓近女室。非鬼非食。惑于丧志。公曰。女不可近乎。曰。

节之。

灵枢曰。元气者。肾间动气也。右肾为命门。精神之所合。爱惜保重。则荣卫周流。神气充足。

书曰。恣意极精不知惜。虚损身也。譬枯朽之木。遇风则折。将溃之岸。值水先颓。苟能爱惜节情。亦长寿也。

抱朴子曰。才不逮强思之。力不胜强举之。伤也。甚矣强之一字。真为戕生伐寿之本。

夫养生赖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生者。况欲乎。欲而强。元精去。元神离元气散。戒之。

书曰。饮食过房。劳损血气。流溢渗入大肠时。便清血腹痛。病名肠癖。又曰。大醉入房。

气竭肝伤。男人则精液衰少。阳痿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又曰。忿怒中尽力行房事。精虚气竭。发为痈疽。恐惧中入房。阴阳偏虚。自汗盗汗。积而成劳。远行疲乏入房。为五劳。月事未绝而交接生驳。又冷气入内。身痿面黄不产。

一金疮未瘥而交会。动于气血。故令金疮败坏。忍小便而入房者。得淋病。茎中疼痛。

面失血色。致胞转脐下。急痛死。书云。时疾未复。犯房者。舌出数寸而死。

痼冷

丹溪曰。人之一身。贵乎阴阳升降。和平无偏。若有偏胜。即为之患。痼冷之症。由人之一身。真阳耗散。脾胃虚弱。加食冷物。有伤脾胃。固结其寒于脏腑不散。以至手足厥冷。畏冷憎寒。饮食不化。呕吐涎沫。或大肠洞泄。或小便频数。治法宜暖下元。兼理脾胃。又有肺虚而畏寒者。令人咳嗽。尤当详而治之。

一论阴症。身静而重。言语无声。气少难以喘息。目睛了了。口鼻冷气。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先用葱熨法。(方见中寒)次用理中汤。

加味理中汤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 人参 白术(去芦炒) 干姜(炒) 肉桂 陈皮 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炙)

上锉。生姜三片。枣两枚。水煎热服。

一论阳症归阴。阴囊缩入。手足厥冷。腹痛胀满。冷汗大出。脉或洪弦。

固阳汤

黄 (蜜水炒) 人参(各一钱) 白术(去芦炒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钱) 干姜(一钱炒)

白姜(一钱炒) 良姜(一钱腹痛倍用) 浓朴(姜汁炒一钱) 大附子(泡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热服。

一脱阳症。多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瘥。误与妇人交小腹紧痛。外肾缩入。面黑气喘。冷汗自出。须臾不救。先以葱白炒令热。熨脐下。次用附子(两个去皮熏一两正) 白术(去芦炒去油) 干姜(炮各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上锉。每剂五两。水煎服。须臾。再一服。

一方。用葱白连须六七根。研烂。热酒调服。外用炒盐熨脐下气海。勿令气冷。

一治阴症。手足厥冷。急用

三仙散

大附子(炮去皮脐) 官桂 干姜(炒各等分)

上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滚酒调服。即愈。

一论阴症。腹痛身冷。宜

回阳散

硫黄(四分) 胡椒(六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烧酒调服。

一治阴症秘方。

用硫黄化开。倾入井水内。取出为末。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一治阴症。

用鱼鳔一个。烧存性。胡椒四十九粒。为末。热酒调下。

又方。用黑豆不拘多少。锅内炒熟。乘热以好酒淬之。就以盖住。勿令泄气。候温饮酒大效。

一治阴症腹痛。手足厥冷。阴缩。用朝脑二三钱。滚酒调服。用枯白矾以水调涂两手。

相合于大腿内夹之。良久汗出即愈。

一治阴毒手足厥冷。脉息沉细。头痛腰重。兼治阴毒咳逆等疾。川乌头、干姜等分。为粗散。炒令转色。候冷。再捣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取半盏温服。

一治阴症。

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其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用小艾炷灸之。五七炷为度。

如玉jing缩入于内。速令人捉定。急将艾丸如绿豆大。放在马口灸二壮。其茎即出。仍用加味理中汤主之。

一论阴症。小便缩入腹内。用极肥壮母鸡一只。快刀将脊上急急劈破。用手扯开。连毛带屎。合放病患肚脐上。令人用足 鸡上。须臾热透。小便即出。

一论因女色成阴症者。宜之。用

回阳膏

白矾(煮三钱) 黄丹(二钱) 干姜(五钱) 母丁香(十个) 胡椒(十五六枚)

上为末。用醋调得所。以男左女右。握药搭脐上。盖被出汗即愈。

一治阴症最效方。

芥菜子(七钱) 干姜(三钱)

上为末。水调作饼。贴脐上。手帕缚之。放些盐。以熨斗熨之。数次汗出为度。又将病人小便。攀阴jing往上。尽头处。用艾炷灸七壮神效。

一治阴症不能服药。不得汗出者。

回阳散

丁香 干姜 乳香 没药 胡椒(各三钱)

上为末。每用三钱。以唾调涂在两手心。安于两膝间。以手帕缚定。用绵被盖之。其汗自出。

一紧阴。及大小便不通。小芥菜子半碗。为细末。黄丹一撮。腊醋烧滚调糊。摊脐上。

以纸盖住。热如火。不妨以一炷香为度。将药去了。用青布沾水凉之。如忍得热。不用水更妙一紧阴。用胡椒 干姜各二钱。为细末。唾津调涂自己手心。绵纸盖按阴hu上侧卧效。

斑疹

脉多沉伏。或细而散。或绝无。滑伯仁曰。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肌肤。故脉伏。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在表。故阳脉浮数。下焦实热。故阴脉实大。

夫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随收。收则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无头粒者。当明辨之。若斑发赤红。为胃热。若紫而不赤者。为热甚。如紫黑者。为胃烂。故赤者半生半死。黑色者九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紫黑者难治。杂黑斑烂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宜先以升麻汤透其毒。脉虚。加人参。食少而大便不实。加白术。斑已出不宜再发者。斑不可汗。斑烂者不宜下。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人参化斑汤。

一论阳毒赤斑。口出狂言。吐脓血。乃热毒蕴于胸中而发斑。宜以

升麻汤

升麻(二钱) 犀牛角屑 射干 人参 生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只因内热发出。皮肤如蚊虫之啮。不宜汗下。但清热降火凉血气为要。若斑黑为不治之症。宜用

人参化斑汤

人参(三钱) 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五分) 当归 紫草茸 白茯苓(去皮) 甘草(各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气分有热发斑者。宜用

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人参(一钱) 紫草(二钱) 黄连(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血分有热发斑者。宜

当归散

当归(三钱) 赤芍(二钱) 生地黄(三钱) 黄连(六分) 红花(八分) 石膏(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瘾疹。因风热客于肌腠。气血积阻而成也。宜

加味败毒散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当归 川芎 枳壳(去穣) 桔梗 茯苓 人参(各五分)

薄荷 甘草 白术 防风 荆芥 苍术(米泔水浸) 赤芍 生地黄(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水煎。温服。此因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

一论斑者。如胭脂点而不起粒者是也。红斑可治。紫斑十活其一。黑斑十无一生。如有斑见。宜服

解毒化斑汤

牡丹皮 生地黄 木通 归尾 远志(甘草汤泡去心) 犀角(以乳汁磨下一二钱) 紫草茸 知母 牛蒡子 茜根 甘草(生带梢者) 穿山甲(炒成珠研末一钱)

上用水煎药。调下山甲末并犀角汁同服。

发热

夫发热者。非止一端。杂病中俱有发热。医者宜照各门治法治之。盖病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岂可一律而治耶。

一论伤寒发热。是寒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阳气主外。为寒所薄。而失其职。

故为热。其脉紧而有力。是外之寒邪伤卫也。治主外。宜服九味羌活汤。(方见伤寒)

一论伤暑发热。是火邪伤心。元气耗散。而热邪入客于中。故发为热。汗大泄。无气以动。其脉虚迟而无力。是外之热邪伤荣也。治主内。宜服清暑益气汤。(方见中暑)

一论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伤。乃阴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宜服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

属心肾。经曰。脉大无力为阳虚。脉数无力是阴虚。宜服清离滋坎汤。(方见劳瘵)

一论大病后。气血两虚。遂成劳怯。潮热往来。盗汗自汗。或无汗燥热。世俗更以柴胡、地骨皮。往往不效。其病愈甚。

一论男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人参养荣汤。(方见后)

一论男子气虚。有汗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血虚。无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方见妇人虚劳)

一论气虚。无汗潮热者。以人参清肌散。(方见后)

一论女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

一论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方见妇人虚劳)

一论发热咳嗽咯血。以人参五味子散。骨蒸者五蒸汤。清骨散。以上皆治劳热之圣药也(方俱见后)

一论男妇四肢肌表。发热如火烙。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即上越。宜用

升阳散火汤

升麻 葛根 白芍 羌活 独活 人参(各五分) 柴胡(八分) 生甘草 防风炙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寒凉生冷之物。

一论夜则静。昼则发热者。此热在气分也。宜小柴胡汤。(方见伤寒)根据本方加栀子、黄连、地骨皮。

一论昼则静。夜则发热者。此热在血分也。宜四物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加栀子、黄柏、知母、黄连、牡丹皮、柴胡。

一论昼夜俱发热者。此热在气血之分也。宜四物汤(方见补益)合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根据本方加五味。再加黄连、山栀仁。一剂而安。

一论子午潮热者。

加减逍遥散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柴胡(八分) 甘草(八分)

胡黄连(六分) 麦门冬(二钱) 黄芩(二钱) 地骨皮(三钱) 秦艽(三钱) 木通(二钱)

车前子(三钱) 灯草(十根)

上锉。水煎服。

一论一应发热憎寒。非杂病发热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也。宜用

柴苓汤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五苓散(方见中暑)二方相合是也。

一论积劳虚损。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颜色枯槁。汲汲短气。饮食无味也。

人参养荣汤

人参(三钱) 当归(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蜜炙黄 (二钱) 桂心(五分)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酒炒) 熟地黄(三钱) 白茯苓(三钱去皮) 五味子(四分) 远志(八分去心) 甘草(炙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男妇气虚。无汗潮热者。宜用

人参清肌散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去皮) 当归(二钱) 赤芍(二钱) 柴胡(八分) 半夏(二钱) 葛粉(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其药服之自愈。

一论虚劳潮热咳嗽。红痰盗汗。宜

人参五味散

黄 (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二钱) 熟地黄(三钱)

桔梗(八分) 地骨皮(三钱) 陈皮(二钱) 前胡(二钱) 柴胡(八分) 五味子(四分)

枳壳(一钱) 桑白皮(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乌梅半个。水煎。加知母二钱。

一论男妇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宜

清骨散

人参(一钱) 赤茯苓(五钱) 柴胡(二钱) 蓁艽(五钱) 生地黄(二钱) 熟地黄(二钱)薄荷(七分) 胡黄连(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发热口干。小便赤涩。夜则安静。昼则发热。此症在气分也。清心莲子饮。(方见赤白浊)

一论男妇肌肉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

脉虚血虚。脉实血实。又名血虚发热。症象白虎。若误服白虎。必死。此病因饥饿劳役而起宜服

当归补血汤

嫩黄 (蜜水炒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人虚劳发热自汗。诸药不能退其热者。服当归补血汤。一剂如神。

一沈大尹不时发热。日饮冰水数碗。寒药两剂。热渴益甚。形体日瘦。尺脉洪大而数。

时或无力。王太仆曰。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又云。倏往倏来。是无火也时作时止。是无水也。法宜补肾。用加减八味丸。不月而愈。

一男子七十九。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塞。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水少解。已濒于死。脉洪大而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

茱萸、泽泻、丹皮、山药、麦门冬、五味、附子一钟。熟睡良久。脉症各减三四。再与八味丸服之。诸症悉退。后畏冷物而痊。

一儒者发热口干。小便频浊。大便秘结。盗汗遗精。遂致废寝。用当归六黄汤二剂。盗汗顿止。用六味地黄丸。二便调和。用十全大补汤。及前丸兼服。月余诸症悉愈。

一人年近四旬。忽发潮热。口干。喜饮冷水。求医治。以凉药投之。数服罔效。四五日浑身沉重。不能举止。四肢强直。耳聋谵语妄言。眼闭不省人事。六脉浮大无力。此气血脾胃虚损至极。余将十全大补汤。去地黄、白芍。加熟附子一服。须臾病者睡。口鼻痰响。人咸以为服桂、附、参、 之误。余曰。此病药交攻。不必忧疑也。又强进一服。过一二时许。

即能转身动止。次日连进数剂。则诸病次第而潜瘳矣。此病从脉不从症而治之也。

一人发热烦渴。或头痛。因服发散药。反增喘急腹痛。自汗如雨。日夜呓语。余意此劳伤元气。误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询之果然。与十全大补汤。加熟附子一钱服之。熟睡久而不醒。举家惊惶。及觉。诸症顿进。再剂而痊。凡人饮食劳役。起居失宜。见一切火症。悉系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气病。气血既虚。属不足。法当纯补元气。为善治者矣。

六味丸

 

十全大补汤

(俱见补益) 

八味丸

(亦见补益)

劳瘵

脉数而虚。又兼紧涩。骨蒸劳热。盗汗咳嗽。必殒其躯。非药可除。

夫阴虚火动。劳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伤其精则阴虚而火动。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亏。人身之血犹水也。血之英华最浓者精也。不谨者。纵其欲而快其心。则精血渗涸。故脏腑津液渐燥。则火动熏肺而生痰。因其燥则痰结肺管。不利于出。故咳而声干。原乎精乏则阴虚。阴虚则相火行于胃。而变为涎也。二火熏膈。则痰涎逆上。胃脘不利。则多嗽声。

盖痰因火动。嗽因痰起。痰之黄浓者为有气。可治。状如鱼涎白沫者。为无元气。难痊然斯病之起。非止过欲而已。或五味之偏。或七情之极。或劳役之过。耗散元气。损伤脾胃。气血亏损。脏腑虚弱。六脉沉细。微涩而数。百病由是次第而生。盖肾水一虚。则相火旺动相火上炎则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为咳为嗽。为热为痰。为喘息。为盗汗。为吐血。为衄血为便血尿血。为四肢倦怠。为五心烦热。为咽干声哑。为耳鸣眼花。为遗精便浊。为虫胀肿满。为一应难状之症。治者宜滋肾水。养心血元气。健脾胃。以培其本。降相火。清湿热。化痰涎。润肺金。以治其标。宜以清离滋坎汤补中益气汤、河车地黄汤、太平丸、瑞莲丸、宁嗽膏、白雪膏之类。宜对症选用。慎毋执泥盖此病功不可以间断。效有难于速期。久则肾水上升。相火下降。火降则痰消嗽止。水升则气足神完。水火既济。又何疾之不愈哉。又须病者坚心爱命。绝房劳。戒恼怒。息妄想。节饮食。广服药。以自培其根可也。万一毫分不谨。则诸症迭起。纵庐扁复生。亦难为矣。可不慎乎。

一论因房欲过度。而成阴虚火动劳瘵之症。发热咳嗽。吐痰喘急。盗汗。五心烦热。吐血衄血。咽喉声哑。夜梦泄精。耳鸣眼花。六脉沉数而涩。

清离滋坎汤

怀生地黄(一钱) 熟地(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当归(酒洗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怀山药(一钱) 牡丹皮(六分) 炙甘草(三分) 天门冬(去心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一钱) 白术(去芦土炒一钱) 泽泻(炒五分) 黄柏(蜜炒五分) 知母(五分)

上锉。姜枣煎。温服。痰盛。加竹沥、姜汁。热盛。加童便、人乳同服。盗汗。加黄蜜水炒、酸枣仁炒。嗽甚。加五味子。痰盛。加贝母、栝蒌仁。热盛。加骨皮。心下怔忡。恍惚不寐。加远志去心、酸枣仁炒。遗精。加龙骨、牡蛎 。

胸中不爽。加陈皮。泄泻。加莲肉、陈皮。去知母、黄柏。吐血衄。加犀角、玄参。气虚。加人参。阳虚。加熟附子。咽疮喉痛。加桔梗、玄参。

一论虚劳发热。口干咳嗽。吐痰喘急。自汗。四肢困倦无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肚腹蛊胀肿。六脉浮数无力是也。

加减补中益气汤

黄 (蜜炒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去油芦炒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陈皮(六分) 白芍(酒炒一钱) 莲肉(一钱) 怀山药(一钱) 甘草(炙三分半)

上锉。姜、枣煎服。痰盛。加姜制半夏。嗽甚。加五味子。口渴。加麦门冬。腹胀。加浓朴、姜炒。胸痞。加枳实麸炒。泄泻。加炒黑干姜。呕吐。加姜炒半夏。肿满。加猪苓、泽泻、木通。憎寒发热。加柴胡。元气下陷。加升麻。元气虚惫。加熟附子、肉桂。

一论年少之人。禀赋薄弱。不能谨慎。斫丧太过。以致肾水枯竭。相火妄动。而成阴虚火动之症。浑身发热。咳嗽吐痰。喘急上壅。夜多盗汗。五心烦热。日轻夜重。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咯血唾血。肺痈肺痿。咽疮声哑。口干发渴。耳鸣眼黑。头眩昏沉蛊胀肿满。小便淋沥。夜梦遗精。足膝酸软。肌肉消瘦。四肢困倦。饮食少思。血虚发热之圣药也。

河车地黄丸

怀生地黄(先将酒洗令净再入酒拌匀。粗碗盛坐放砂锅内重汤蒸半日取出加酒再蒸至极黑为度再入生姜汁拌匀慢火焙干八两) 山茱萸(酒蒸去复选肉四两) 怀山药(四两) 白茯苓(去皮筋膜乳汁浸晒三次) 牡丹皮(去骨) 泽泻(各三两)

上忌铁器。为最细末。用头生胞衣一具。男用男胎。女用女胎。长流水洗净。瓷碗盛放砂锅内。用文武火蒸一日。极烂入臼内杵如泥。入药。再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肾水不能摄养脾土。多吐痰唾。姜汤送下。或用斑龙胶酒化开为丸尤妙如病患大便干燥。口干作渴。此相火太旺。加黄柏酒炒、知母酒炒、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一两。同丸服。

一论虚劳。久嗽红痰。肺痿肺痈。卧不倒床。嗽声不绝者。宜用

噙化太平丸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知母(去毛) 贝母(去心) 款冬花 杏仁(去皮各二两)

梗(去芦一两) 麝香(少许) 白蜜(四两) 南薄荷叶(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临卧。浓煎薄荷汤。先灌漱喉中。细嚼一丸。津液送下。

一论阴虚火动。吐血咯血。咳嗽痰涎喘急。大敛肺气。止咳化痰。定喘之圣药也。

如神宁嗽膏

天门冬(去心八两) 杏仁(泡去皮尖四两) 贝母(去心四两) 百部(四两) 百合(四两)

款冬花(五两) 紫菀(三两)

上以上俱为细末。长流水煎三次。入饴糖八两。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胶四两。白茯苓水飞去筋膜四两。晒干。二味入前汁内。调匀如糊成膏。每服三五匙。

一论治虚劳。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等症。宜参苓白术散。

理气健脾丸

(方见饮食) 治男妇虚劳。肚腹胀痛。泄泻不止。咳嗽吐痰。上喘痞闷。

阳春白雪糕

(方见内伤) 治虚劳百病。可兼前汤丸进之。大有补益。

一论虚劳发热。痰咳喘汗。泄泻腹痛。脾虚虚弱。饮食少思。骨瘦如柴。宜

瑞莲丸

干山药(炒二两) 莲肉(去心膜皮二两) 白术(去芦土炒三两) 芡实(去壳炒二两)

参(二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陈皮(一两) 白芍(火煨酒炒一两) 粉草(炙五钱)

上锉细末。用公猪肚一个。洗净。水煮烂。捣和为丸。如梧桐了大。每服百丸。米汤送下。

一论此膏能治五劳七伤。诸虚劳极。元气虚损。脾胃亏弱。养血和中。宁嗽化痰。退热定喘。止泻除渴。真王道之剂也。

调元百补膏

 张尚书传。

当归身(酒洗四两) 怀生地黄(二斤) 怀熟地黄(四两) 甘枸杞子(一斤) 白芍(一斤用米粉炒) 人参(四两) 辽五味子(一两) 麦门冬(去心五两) 地骨皮(四两) 白术(去芦四两) 白茯苓(去皮十二两) 莲肉(四两) 怀山药(五两) 贝母(去心三两) 甘草(三两)琥珀(一钱三分) 薏苡仁(用米粉炒八两)

上锉细末。和足水十斤。微火煎干。再加水十斤。如此四次。滤去渣。取汁。文武火熬之待减去三分。每斤拣净熟蜜四两。春五两。夏六两。共熬成膏。每服三匙。白汤调下。吐血。加牡丹皮二两。骨蒸。加青蒿汁、童便各二碗。同热服之。一人足热口干。吐痰头晕。

服四物、黄连、黄柏。饮食即减。痰涎益甚。用十全大补加麦门冬、五味、山药、山茱而愈一男子年十六。夏月作渴。发热吐痰。唇燥。遍体生疥。两腿尤多。色暗作痒。日晡愈炽。

仲冬腿患疮。尺脉洪数。余曰。疥。肾疳也。疮骨疽也。皆肾经虚症。针之脓出。其气氤氲余谓火旺之际。必患瘵症。遂用六味地黄、十全大补。不二旬而诸症愈。瘵症俱用前药而愈。抵冬娶妻。至春其症复作。父母忧之。俾其外寝。虽其年少谨疾。亦服地黄丸数斤。煎药三百余剂而愈也。

一余尝闻士子读书。作文辛苦。最宜节欲。盖劳心而不节欲则火动。火动则肾水日耗。

水耗则火炽。火炽则肺金受害。传变为劳。此固深知读书之苦。洞得病情之由。而患者不可不知所预防也。

一阴虚火动。发热烦躁。服诸药不效者。非童便不能奏效。益气汤去柴、升。加生地、赤茯苓、白茯苓、天冬、麦冬、赤芍、五味、黄柏、地骨皮、知母、贝母、银花、柴胡、龟板。

一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而作口舌生疮者。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十全大补汤。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治阴虚火动。五心烦热。用七八岁无病童子小便。去头尾。用白色者一盏。或食前。

或食后服之。每日二三次服之。降火滋阴最速。童便红黄者。勿用。若误服。伤脾胃而作泄泻。

慎之。

一儒者形体魁伟。冬日饮水。自喜壮实。余曰。此阴虚也。不信。一日。口舌生疮。或用寒凉之剂。肢体倦怠。发热恶寒。余用六味地黄、补中益气而愈。

一治劳瘵阳旺不倒。用皮硝不拘多少。放劳宫。即手掌心内。两手合住。自化。其阳自痿。病愈。用起阳法。好烧酒和黄泥。涂阴mao际处一日。其阳即起。

一方。治阳旺用丝瓜小藤捣烂。敷玉jing。阳即倒矣。

一方。痿阳。用经霜丝瓜。不拘大小。白马尿浸一日。阴干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酒送下。

一方。缩阳法。

马蝗蜞一曰马鳖。寻起九条。入水养之。至七月七日。取之阴干。称有多少。入麝香并合衣香。三样一般多。研为细末。用蜜少许为饼。遇阳旺时。即将少许擦左脚心。实时阳痿过日复旺。又擦。

一论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

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外。饥饱劳役则伤内。昼感之则伤荣。

夜感之则伤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始劳于一。一起为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其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难。及其如此。则虽有命。亦不能久也。

 劳瘵

摄养良箴

养生之术。凡百有节。人之寿夭。在乎调摄。一有所偏。百病俱发。五劳七伤。损伤气血酿成阴虚。痰咳喘热。脉来涩数。病成虚怯。犹树根枯。治当补接。斡旋元气。滋阳枯竭神医妙手。庶免夭折。病者心坚。嚼钉咬铁。调摄经年。药饵千帖。妄想要息。房劳要绝。

恼怒要除。饮食要节。欲犯丝毫。噬脐莫及。洗心涤虑。谨遵成法。云林格言。非为浪说。

却病延年。千金秘诀。

一羊城马伏所。昔遘沉 。诸医罔效。召予治愈。遂成莫逆之交。万历庚戌夏。乃郎年二旬余。素禀清弱。酷嗜酒欲。频年遭惊骇。至今遂成虚劳之恙。召予至。诊其六脉。弦数无力其症潮热憎寒。盗汗如雨。时微痰嗽。手掌热而手指冷。心惊悸而梦遗。以上诸症。皆系肾水枯竭。心血干涸。相火上炎。熏克肺金。元气受伤。脾胃亏损。而脏腑气血皆耗惫矣。

余治以十全大补汤。看病加减施治。用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加归、麦、酸、志。以补心血。用瑞莲丸、白雪糕。以补元气脾胃。每日如此服之。如弹天平一般。不可偏胜。倘万有一偏。则病剧不可复救药矣。何也。若偏于补阳药多。则阳旺而阴愈消。相火愈炽。则咽喉肿痛。生疮声哑之症。可立而待矣。若偏于补阴药多。而用地黄、当归。泥滞脾胃。不运而为痢泻。肿胀喘满等症生焉。所以用药。不可偏胜。有如此矣。余将前四药服之。旬日。颇有微效。分付病家。执此以往。调摄期以岁年。投剂积以千百。度可免危而就安也。

余缘有司召。遂暂离而去。殊料病家欲速即愈。更医。不审病由。误认为阳虚。辄投乌、附、参、 之类。数服。诸症消减。一家欣然。而反罪余用归、地之过。遂连进补阳之药。不半月而阳火愈炽。则喉痛声哑诸症出矣。病之至此。虽日进归、地数斤。亦无用矣。医者至此。急进人乳、童便以遏其火。将脾胃复惫。以致上热未除。而中寒复生。泄泻之病又作。

若两斧之伐一枯树。不数月而告终矣。吁。医者不悟妄治之失。病家不悔欲速之瘥。可胜叹哉。

 劳瘵

补遗

神仙粥

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谷。捣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入韭子末二三两在内尤妙。食后。用好热酒。饮一二杯更妙。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

一论男子劳伤。而得瘵疾。渐见疲瘦。并传尸劳瘵。宜服

还元酒

猪腰一对。用童便两盏。无灰酒一盏。以新瓦瓮贮之。密封。慢火煮熟。至终夜五更初。

温热。饮酒食腰子。病笃一月效。平日瘦怯者。亦可服。盖以血养血。全胜金石草木之药。

如吐血。加绣针草根二两。最效。

一治骨蒸劳热方生地黄一斤。捣取汁。三度捣绞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身凉为度。如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喘急。用生地黄汁三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匀。空心食之。

一论治虚劳咳嗽。痰喘自汗。用公猪肺不见水。用银簪剐烂。加苋菜子在内。蒸烂。五更醒时。细嚼下。

一治骨蒸劳咳嗽痰。及肠风下血。传尸劳虫并虫咬心痛。用鳗鲡鱼三斤。如食法。切作骰子块。入锅内。用酒两盏煮。后入盐汤于中食之。

一论传尸劳瘵。有传染灭门者。用鳗鲡鱼。白水煮食之。用骨烧烟熏病患。除根。

一论治传尸劳病。乃有虫。百物思吃者。用此方百发百中。

白梗蓖麻子(净仁一两为末) 乳香 没药(各五分) 石膏(一钱) 葱三根上用猪肝心肺一付。莫下水。将药和作一处。灌入猪肺眼内。管口用线扎住。用五十斤桑柴。慢慢文火煮烂。不拘时食之。

一论久嗽痰火方生姜汁 生藕汁 白果汁 萝卜汁 梨汁 荸荠汁以上各汁七钱。入砂锅内火熬。加白糖霜四两。再煎数次。下蜜二两。再煎。入猪油二钱。同煎成膏。听用。

白茯苓(去皮二两) 白硼砂(一两五钱) 白术(去芦油一两)

上为细末。入前煎成膏。搅匀为丸。如芡实子大。每用一丸噙化。五更时。再进一丸。

以愈为度。

一论血虚肺燥。皮肤坼裂。肺疾咳咯脓血。吐血。喘急咳嗽失音等症。又云。去积聚风痰。补肺润五脏。三蛊伏尸。除瘟疫。轻身益气。

天门冬膏

天门冬每料用十斤。或五斤。先用温水洗净拣过。再用半温水浸一时。即去水。则待软透至骨。去皮心。捣碎。每斤先入水五碗。同煮一半干。却倾出。滤去汁。再入水再煎。再滤汁如此三次。将三汁一同熬成膏。再入蜜四两。慢火熬成膏。埋土三日。去火毒。每服二三匙。不拘时。白汤送下。

吐血

一切诸失血症。脉沉小身凉者生。脉大身热者死。吐后。脉微者。可治。吐衄后。复大热。脉反躁。急者死。

夫人身之血。名曰荣。荣者。谓荣润于身之物也。血生精。故血充则力强体健。颜色青为血虚。色赤为血热。白色气血两虚。血属阴。阴乃阳之守也。阴有质者。则阳气得以倚附焉。阴精一虚。则诸火炎炎。众液沸腾妄行矣。夫人之五内。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水也。中和则循经调畅。寒则凝滞。热则涌射。惟小儿不知冷热。衣被过浓。亦致客热。则鼻中衄也。郁热结于阳明之经。故伤寒鼻流血。名曰红汗。邪随而解矣。治法不同。其男妇阴血。皆系于心脾。君相二火协动。以致妄行而成血症。其先天真阴不足者。欲虽不淫。亦作斫丧精竭而论。相火暴炽冲上。血涌诸络管而来。鲜者宜凉补之剂止之。瘀者不可用京墨及十灰散、三七等劫药阻塞。惟清凉引血归元。补益滋阴降火。乃为良策也。

一论吐血。皆因虚火妄动。血得热而妄行。此方主之。

凉血地黄汤

犀角(乳汁磨临服入药内或锉末煎四分) 生地黄(酒洗一钱) 牡丹皮(二钱) 赤芍(七分)

黄连(酒炒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 黄柏(酒炒五分) 知母(一钱) 玄参(一钱) 天门冬(去心一钱) 扁柏叶(三钱许) 茅根(二钱)

上锉。水煎。入后十汁同服。

一吐血成块者。加大黄一钱。桃仁十个。去皮尖。研如泥。衄血。加栀子、沙参、玄参溺血。加木瓜、牛膝、条芩、荆穗、地榆。倍知、柏。便血。加黄连、槐花、地榆、荆穗、乌梅。善酒者。加葛根、天花粉。

十汁饮

藕节 甜梨 茅根 韭菜 萝卜 家园生地黄 沙蜜 竹沥 童便 京墨(磨藕汁)

上十汁。合作一处。不见火。入前汤药半钟。频频服之。不可间断。服至血止。再服后滋阴清火汤同服。

一治吐血不止神方家园生地黄(半斤洗净捣烂扭汁) 生大黄末(一方寸七钱许)

上煎地黄汁三沸。下大黄末调匀。空心服。温饮一小盏。一日三服。血即止。

一治吐血咳嗽。上喘心慌。脉洪火盛。死在须臾。家园生地黄(北人呼为婆娑奶遍地有之)取来洗净。捣汁半钟。白童便半钟。二味合一处。重汤煮一沸。温服立效。

一论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此上焦积热也。宜桃仁承气汤。(方见伤寒)

一治诸失血。韭菜连根洗净。石臼内捣烂。入童便。用布扭去渣。重汤煮荡令热。浊者居下不用。止用清者。或单服。或入药服俱好。或调百草霜二钱服之。血止效。

一论吐血衄血。宜用

滋阴清火汤

当归(二钱) 川芎(五分) 赤芍(七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黄柏(乳汁炒一钱) 生知母(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牡丹皮(一钱) 玄参(一钱) 犀角(一钱) 山栀仁(炒黑一钱)

阿胶(炒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入十汁饮同服。如不思饮食。加白术去芦一钱。

一治吐血不止。属实热者。胡云阁传。

将军丸

锦纹大黄酒拌。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滚汤送下。下血条芩汤送下。

一论先吐血而后见痰者。是阴虚也。宜

清火滋阴汤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牡丹皮 赤芍 栀子 黄连 山药 山茱萸(去核) 泽泻 赤茯苓(去皮) 甘草上锉一剂。水煎。入童便同服。

一论先吐痰而后见血者。是积热也。宜

清肺汤

白茯苓(去皮) 陈皮 当归 生地黄 芍药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黄芩 山栀紫菀 阿胶(炒) 甘草(减半) 乌梅(一个) 桑白皮(各等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水煎服。喘急。加苏子。去天门冬。

一治吐血。一服立止。

归尾 赤芍 生地黄 百合 贝母 栀子(炒)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蒲黄(炒黑) 牡丹皮(各七分) 川芎 阿胶(炒) 熟地黄 桃仁(去皮尖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一论痰中见血。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青皮(五分) 桃仁(去皮尖一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黄芩(八分) 桔梗(五分) 贝母(一钱) 栀子(炒黑八分) 甘草(三分)

潮热。加柴胡、赤茯苓。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论每言语过多。即吐血一二口。久有此病。遇劳即作。此劳伤肺气。其血必散。视之果然宜服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山药、地黄、茯神、远志立效。

一论吐血。每遇劳则作。咳嗽有痰。吐血。脾胃肾三脉皆洪数。宜补中益气汤。根据本方加贝母、茯苓、石枣、山药、麦门、五味。一男子鳏居数年。素勤苦。劳则吐血发热烦躁。服犀角地黄汤。气高而喘。前病益盛。更遗精白浊。形体倦怠。饮食少思。脉洪大。举按有力。

服十全大补汤。加麦门冬、五味、山药、山茱而愈。

一儒者素勤劳苦。吐血发痉。不知人事。余以为脾胃虚损。用十全大补汤。及加减八味丸。而痉愈。用归脾汤而血止。

一童子年十四。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汤。兼滋化源。伊芳信用寒凉降火。愈甚。始谓余曰。童子未室。何肾虚之有。参、 补气。奚为用之。余述丹溪云。肾主闭藏。肝主疏泄。

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

虽不交会。其精亦暗耗矣。又精血篇云。男子精末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

异日有难状之疾。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黄丸。加麦门冬、五味。治之而愈。后因劳怒忽吐紫血块。先用花蕊石散。又用独参汤渐愈。后劳则咳嗽吐血一二口。脾胃肾三脉皆洪数。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全愈。

 吐血

补遗

一凡人因酒色过度。或劳役过度。或场屋劳心。内省极深。或心肺脉破。气血妄行。血如泉涌。口鼻俱出。须臾不救。(黄滨江方)

侧柏叶(蒸干) 参(去芦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飞罗面二钱。新汲水调和如稀糊服。

一方。用釜底墨研末三钱。米饮汤调下。连进三服。

一方。单用侧柏叶。阴干。水煎服。代茶吃。

一人吐血不止。发热面红。胸膈胀满。手足厥冷。烦躁不宁。用当归身(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官桂(三钱)

上锉。水煎服。立效。

衄血

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怫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治以凉血行血为主。如左孔流。用线将右手中指根紧扎。右孔流扎左手中指。血自止。如两孔俱流两手俱扎。

生地黄汤

 治衄血。

生地黄(三钱) 川芎(一钱) 枯芩(一钱) 桔梗(一钱) 栀子(一钱) 蒲黄(一钱)

阿胶(炒一钱) 侧柏(三钱) 牡丹皮(一钱) 茅根(三钱) 甘草(三分) 白芍(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治衄血秘方。

人乳 童便 好酒上三味。各等分。碗盛。重汤煮热饮之。立止。

一治衄血。勿令患人知。以井花水忽然猛 其面。立止。

一治衄血久不止。素有热而暴作者。诸药不效。用大纸一张。作八折或十折。于水内湿置顶中。以热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纸干。立止。

一治鼻衄久不止。用驴粪焙干。为末。血余烧灰等分。每少许吹鼻。立止。

一治鼻衄。用萝卜自然汁和酒饮之则止。盖血随气运转。气逆不顺。所以妄行。萝卜最下气而消导。一服即效。

一治衄血不止。将头顶发分开。将新汲泉井水一匙。滴百会穴上。立止。

一治鼻衄不止。用山栀子、白芷等分。烧存性。为细末。吹入鼻中。其血乃止。又方。

用大蒜去皮捣烂。如左鼻出血。贴左脚心。右鼻出血。贴右脚心。如两鼻出血。两脚心贴之。其血立止。以温水洗脚心。

一治鼻血不止。用绿豆粉、细草为末。凉水调服。立止。

又方。括人中白置新瓦上焙干。以温汤调服。

又方。人中白一钱。头发烧灰一钱。麝香一分。为细末。吹鼻少许。立止。

又方。大蚯蚓十余条。捣烂入井花水和稀。患轻。澄清饮。重则并渣汁调服立愈。久不复作。

一人年近五旬。素禀怯弱。患衄血。长流五昼夜。诸药不止。六脉洪数无力。此去血过多。

虚损之极。以八物汤加龙骨、熟附子等分。又加真茜草五钱。水煎服。连进二剂。其血遂止又根据前方去茜草、龙骨。调理十数剂而痊。

一治鼻中流血。用小儿胎发烧灰吹之。其血立止。

一女子因翻身望后一跌。鼻血长流。止后。一有所感。其血即流。诸医不效。

一方用白面和水。包大附子一个在内。火煨熟。去附子。用面烧存性为末。每二钱。白水调服。永不复发。

八物汤

(方见补益)

咳血

一论咳血出于肺。咳嗽痰中带血也。

清咳汤

当归 白芍 桃仁(去皮) 贝母(各一钱) 白术(去芦) 牡丹皮 黄芩 栀子(炒各五分) 青皮(去穣) 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潮热。加柴胡赤茯苓。咳血不易治。喉不容物毫发。咳血即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百不一死。服寒凉。百不一生。

一论因咳而吐痰。痰中有血者是。宜用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生地黄(一钱五分) 贝母(一钱二分) 知母(一钱) 白茯苓(八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桔梗(一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咳血方。

天地丸

天门冬(一斤) 怀生地黄(酒拌砂锅内蒸至黑半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三丸。温酒送下。日进三服。

一论咳血痰盛身热。多是血虚。用青黛、栝蒌仁、诃子、海石、山栀为末。姜汁、蜜为丸。噙化。咳甚。加杏仁。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痰甚加痰药。

咯血

一论咯血者。出于肾。咯出血屑者是也。亦有痰带血丝出者。宜

清咯汤

陈皮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 知母 贝母(去心) 生地黄(各一钱) 桔梗 栀子(炒各七分) 杏仁(去皮) 阿胶(炒) 甘草 柳桂(各五分) 桑白皮(一钱五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方。治同前。

白术(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芍药(一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桃仁(研一钱) 山栀(炒黑八分) 桔梗(七分) 贝母(一钱) 黄芩(八分) 青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一方。无青皮、黄芩。有知母、麦门冬、黄柏。

一论吐血咯血。大能润肺止咳。宜

天门冬丸

天门冬(去心一两) 白茯苓(去皮) 阿胶 杏仁(去皮尖) 贝母 甘草(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含口中噙化下。日夜可服十丸。

呕血

一论先恶心。而后呕出成升成碗者。由怒气逆甚所致。治方用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芍药(三钱) 生地黄(四钱) 炒山栀(三钱)

上锉。水煎。临服。入童便一盏。姜汁少许同服。

一论呕血。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此是气虚。用黄 (二钱) 人参(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 生地黄(三钱) 荆芥(一钱) 当归(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怒气逆甚而呕血。宜栝蒌仁(三钱) 当归(二钱) 生地黄(四钱) 桔梗(八分) 通草(一钱五分) 牡丹皮(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唾血

一论唾血者。出于肾。鲜血随唾而出也。

麦门冬 天门冬 知母 贝母 黄柏 桔梗 熟地黄 玄参 远志(各等分) 干姜(炒减半)

上锉。水煎服。

便血

一论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脏腑蕴积湿热之毒而成。或因气郁。酒色过度。及多食炙爆热毒之物。或风邪之冒。或七情六淫所伤。使气血逆乱。荣卫失度。皆能令人下血。此方治大便下血。不问粪前粪后。并肠风下血皆治。

解毒四物汤

当归(酒洗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炒六分) 生地黄(一钱) 黄连(炒一钱)

黄芩(炒八分) 黄柏(炒七分) 栀子(炒黑七分) 地榆(八分) 槐花(炒五分) 阿胶(炒六分) 侧柏叶(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腹胀。加陈皮六分。气虚。加人参三分。白术三分。木香三分。肠风下血。加荆芥五分。气下陷。加升麻五分。心血不足。加茯苓六分。虚寒。加炒黑干姜五分。

一方。去阿胶。加苦参七分。

一论大便下血。去多心虚。四肢无力。面色痿黄。宜

滋阴脏连丸

怀生地黄 怀熟地黄(各用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二两)

川黄连(酒炒) 泽泻(三两) 山药(四两) 槐花(拌蒸) 大黄(酒蒸九次极黑各用三两)

上为细末。装入雄猪大肠头内。两头扎住。糯米三升。水浸透米。去水。将药肠藏糯米甑内。蒸一炷香时为度。捣药肠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下。

一虚人大便下血。用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加炒阿胶、酒炒椿根皮、地榆、槐花。

一下血。服脏连丸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加炒黑干姜。立止。

一论肠风下血者。必在粪前。是名近血。色清而鲜。其脉又浮。宜人参败毒散。(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黄连。

柏叶汤

 治肠风下血。

侧柏叶 当归 生地黄 黄连 枳壳(麸炒) 槐花 地榆 荆芥 川芎(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生姜切片。水煎。空心服。

槐角丸

 治肠风下血。不问粪前粪后。远年近日。皆效。

槐角子(一两) 枳壳(麸炒) 黄芩(酒炒) 地榆 荆芥 黄连 侧柏叶(酒浸各五钱)

黄柏(酒浸) 防风 归尾(酒洗各四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烧酒蒜毒等物。戒房事。

一论脏毒下血。必在粪后。是名远血。宜

八宝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连翘 槐花(各一钱五分) 细辛 甘草(各四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大便下血。大肠痛不可忍。肛门肿起。此下焦热毒盛也。宜

加味解毒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赤芍 连翘 枳壳(麸炒) 防风 甘草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肠胃闭闷。下血。积热脏毒。

黄连(四两炒) 枳壳(去穣炒四两)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茶下。

一论肠风脏毒便血。痔痛下血。宜

槐黄丸

槐花(四两) 黄连(酒炒四两)

上为细末。入猪大肠内。两头扎住。入韭菜二斤。水同煮烂。去菜。用药肠捣烂。为丸如栀子大。如湿加些面。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论大便下血。久不止者。此脏腑虚寒故也。面色痿黄。身体瘦弱。宜

断红丸

鹿茸(去毛醋煮) 大附子(炮去皮脐) 当归(酒洗) 续断(酒浸) 黄 (炒) 阿胶(蛤粉炒) 侧柏叶(炒各一两) 白矾(枯五钱)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温剂。先用四物汤加炮姜、附子、升麻。后服断红丸收效一论肠风下血。热者其血鲜。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块。

一儒者素勤苦。因饮食失节。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载之后。非便血则盗汗。非恶寒则发热。血汗二药。用之无效。六脉浮大。心脾则涩。此思伤心脾。不能摄血归源。然而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盗汗。由火之升降微甚。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在午前。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肺脾之源。举下陷之气。午后。用归脾加麦冬、五味。以补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两月。诸症悉愈。

一人素善饮酒。不时便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食少体倦。面色痿黄。此脾气虚而不能统血。以益气汤加茱萸、黄连。

一男子便血。精滑发热。一男子便血发热。一男子发热遗精。或小便不禁。俱是脾肾亏损。用六味地黄丸、益气汤。以滋化源。并皆全愈。

一论下血。服犀角地黄汤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益气汤加炮姜。立收效。

一治大便下血。用石莲肉四两。去壳捶碎。入公猪肚内。水煮烂。去莲肉。将肚并汤食之立止。

一治大便下血秘方。

观音救苦方

 马伏所传。

木香(四两) 黄连(二两)

上将黄连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干。为末。乌梅肉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滚汤送下。

一患肠风下血者。何也。人肠皆有脂裹之。浓则肠胃以安。肠中本无血。血缘有风或有热以消其脂。肠遂薄。渗入身中血。初患时。必服凉药而愈。服之过者。则肠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热者。其血鲜。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热用药可也。冷者。用断红丸。热者。

用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加苦参、槐角、地榆、侧柏叶。

一肠胃流热。则粪门暴肿。用蜗牛细研。涂之则消。

一治脏毒下血。用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和调为末。滴水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

陈米饮下。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 

归脾汤

(方见健忘) 

六味丸

(方见补益)

溺血

一论溺血者。小便出血。乃心移热于小肠也。宜

清肠汤

当归 生地黄(焙) 栀子(炒) 黄连 芍药 黄柏 瞿麦 赤茯苓 木通 蓄 知母(各一钱) 甘草(减半) 麦门冬(一钱去心)

上锉一剂。灯心、乌梅。水煎。空心服。溺血茎中痛。加滑石、枳壳。去芍药、茯苓。

金黄散

 治尿血。

槐花(净炒) 郁金(湿纸包火煨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淡豆豉汤送下。

一治小便下血不止。地骨皮。烧酒二钟。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立止。

一治小便溺血。旱莲草、车前草。各取自然汁。每服半茶钟。空心服自愈。

又方。用壮年无病患头发。不拘多少。烧存性。将侧伯叶捣汁。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以四物汤下。

一治溺血不止效方小蓟根 生地黄(各二钱) 通草 滑石 蒲黄(炒) 淡竹叶 当归 藕节 山栀甘草(各六分) 茯苓 车前草(各八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治尿后有鲜血。用柿子三枚。烧灰。陈米煎汤调服。因柿性寒故也。

一治尿血。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殊效。

一尿血。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忧劳房室过度而得之。实因精气滑脱。阴虚火动。荣血妄行耳。尿行则不痛。尿淋血行则痛。

一治暴热尿血。山栀子去皮炒。水煎服。

一治小便出血。以车前草根叶。多取洗净。取汁频服。可通五淋。

恶热

恶热非热。明是虚症。经曰。阴虚则发热。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淫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当作阴虚火动治之。

恶寒

恶寒非寒。明是热症。亦有久服热药而得之。河间谓火极似水。热甚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有用热药而少愈者。辛能发散。郁遏暂开耳。又曰。火热内炽。寒必荡外。故恶寒。实非寒症。凡背恶寒甚者。脉浮而无力者。阳虚也。用参、 之类。加附子少许。

一妇人六月恶寒之极。怕风。虽穿棉袄。亦不觉热。此火极似水也。六脉洪数。小水赤少。

予以皮硝五钱。温水化服而愈。一罗工部仲夏腹恶寒而外恶热。鼻吸气而腹觉冷。体畏风而恶寒。脉大而虚微。每次进热粥瓯许。必兼食生姜瓯许。若粥离火食。腹内即冷。余曰。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宜用八味丸。壮火之源。以消阴翳。彼反服四物元参之类而殁。惜哉

汗症

(自汗 盗汗)

脉大而虚浮而濡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出。通身如浴觉来方止。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心虚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补肝。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阴虚火炎者。法当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生汗。凉膈散主之。凡汗出发润。汗出如油。汗缀如珠者。

皆不治也。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一论自汗属阳虚。时常而出也。宜

参 汤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白芍(酒炒)

酸枣仁(炒) 牡蛎( 各一钱) 陈皮(七分) 甘草(炙二分) 乌梅(一枚)

上锉一剂。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虚弱之人。可服

大补黄 汤

黄 (蜜炒) 人参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熟地黄山茱萸(酒蒸去核) 肉苁蓉(酒洗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肉桂(五分) 防风(七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温服。

一论盗汗。属阴虚。睡中则出。醒则止也。此方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六黄汤

当归(酒洗) 黄 (蜜炙) 生地黄 熟地黄(各二钱)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治盗汗。属气血两虚者。宜

滋阴益阳汤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生地黄 白芍(酒炒各一钱) 黄柏(蜜水炒) 知母(蜜水炒各八分)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黄 (蜜水炒各一钱) 陈皮(八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净小麦一撮。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盗汗。宜实腠理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宜

白龙胶

桂枝 白芍(酒炒) 龙骨( ) 牡蛎( 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服。

四制白术散

白术(四两) 黄 (炒一两) 石斛(炒二两) 牡蛎( 一两) 甘草(炙一钱) 麦麸(炒一两)

有止用白术为末。每服三钱。粟米调服。

一论心汗者。心孔有汗。别处无也。宜

茯苓补心汤

白茯苓(去皮) 人参 白术(去芦) 当归 生地黄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陈皮 黄连(炒各等分) 甘草(炙八分)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五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乌梅一个。浮小麦一撮。水煎。食远服。

一秘方。治冷汗时出。宜用公猪肚洗净。装糯米入内。令满。用线缝口。入砂锅内。水煮烂。将肚与汤一并食之。用糯米晒干为末。每服小盏空心。米汤调服。

一额上常有汗出。不论冬夏者。得之醉后当风所致。头乃诸阳之会。酒乃发阳。所以饮酒必见汗者。醉后阳气上升。头面之阳气必开。当风坐卧。风时入之。以致头面出汗。名曰漏风宜

黄 六一汤

黄 (六两) 甘草(一两) 加肉桂、白芍。名黄 建中汤。

上各用蜜炙十余次。出火毒。每服一两。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不休。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所致者。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俱用蜜水炒少加制附子、麻黄根、浮小麦。(方见内伤)

一论肾气虚弱。发汗发热。用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

一论肾气虚弱。盗汗恶寒。用八味丸。(方见补益)

一论气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

秘方。治盗汗自汗。

五倍子为末。津液调搽脐中。绸勒住。一宿即止。

一方。用何首乌末。津液调搽脐中亦效。

一论自汗邪在诸经。有蓄血亦有头汗。有头汗小便不利者死。关格不得尿。有头汗者死元气下脱。有头汗如珠不流者死。柔汗发黄者死。

镇液丹

防风(去芦酒洗三两) 黄 (蜜炙二两五钱) 白术(去芦微炒一两) 中桂(一两) 白芍(酒炒一两五钱)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童便炒二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加酸枣仁炒一两。

一治脚汗方白矾(五钱) 干姜(五钱)

上锉为末。逐日洗。连五日。自然无汗。

一治盗汗。用牙猪心一个。水二碗。入砂锅内。煮烂熟为度。去心不用。另用当归、人参各二钱。半入煮心汁内。熬至大半瓯。去渣。不拘时服。猪心食否不拘。

一论凡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休者。用益气汤。加熟附子、麻黄根、浮小麦其效捷于影响。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过。以杀其升发勇悍之性。又欲引参、 等药至肌表不可缺也。如左寸脉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加倍参、 。加麦冬、五味、黄连各五分。如左关脉浮弦而自汗者。挟风邪也。本方桂枝、芍药。若不阴虚。只用桂枝可也。左尺脉浮洪无力而有汗者。水亏火盛也。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五分。熟地一钱。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右关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只根据本方倍参、 。右尺脉洪数无力而自汗者。或盗汗。

相火挟心火之势而上伐肺金也。宜当归六黄汤。一论自汗盗汗。乃阴阳两虚。或睡或醒时而出也。益气汤去升麻。加茯苓、酒芍、酸枣炒、牡蛎 各一钱。黄柏蜜炒。知母蜜炒。乌梅一个。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服。

一人四时出汗。畏风不敢当。虽炎天必须棉衣。冬天气喘。气不相接。偶有便淋白浊。

服八物汤。不效。服补中益气汤。少已。予以荆芥、防风、桂枝、薄荷、甘草、羌活。一剂而痊一治自汗盗汗久不止者。以清晨采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汤送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