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一

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温,又须分气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上以二陈汤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痰壅盛者、口眼 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轻者用瓜蒂一钱,或稀涎散,或虾汁,以虾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虾,次饮汁,后以鹅翎探引。吐痰用虾者,盖引其风出耳,重者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少许,齑汁调,吐。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内吐之。虚者不可吐。气虚卒倒者,用参 补之,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用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肥白人多温,少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痰药,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用之;瘦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加痰药,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入四物汤,必用姜汁助之。遗尿属气,以参 补之。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不治也。《脉诀》内言诸不治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皆不可治。

案《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许学士谓气中者亦有,此七情所伤。脉微而数,或浮而紧,缓而迟。必也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死。若果外中者,则东垣所谓中血脉、中府、中脏之理,其于四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当细分之。《局方》风痿同治,大谬。发挥甚详。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气卒中,痰盛实热者可用,否则不可。

入方:

肥人中风,口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贝母 栝蒌 南星 荆芥 防风 羌活 黄柏 黄芩 黄连 白术 陈皮 半夏 薄桂 甘草 威灵仙 天花粉

多食湿面,加附子、竹沥、姜汁、酒一匙行经。

一妇手足左瘫,口不能语,健啖。

防风 荆芥 羌活 南星 没药 乳香 木通 茯苓 浓朴 桔梗 麻黄 甘草 全蝎

上为末。汤酒调下。不效,时春脉伏,渐以淡盐汤齑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术、陈皮、茯苓、甘草、浓朴、菖蒲,日二帖。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绿豆粉、齑汁、盐汤吐之,吐甚快。不食,后以四君子汤服之,以当归、酒芩、红花、木通、粘子、苍术、姜南星、牛膝、茯苓为末,酒糊丸。服十日后,夜间微汗,手足动而能言。

一人瘫左。

酒连 酒芩 酒柏 防风 羌活 川芎 当归(半两) 南星 苍术 人参(一两) 麻黄 甘草(三钱) 附子(三片)

上丸如弹子大。酒化服。

一人体肥中风,先吐,后以药:

苍术 南星 酒芩 酒柏 木通 茯苓 牛膝 红花 升麻 浓朴 甘草

【附录】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养血是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府之分,中府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其中府者,面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身之前,身之侧,皆曰中府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或眼合直视,摇头,口开,手撒,遗溺,痰如拽锯,鼻鼾,皆曰中脏也。中脏者多不治也。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无此乃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营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府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兼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初证已定,别无他变,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府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中府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又因气中,其证与中风相似,但风中多痰涎,气中口中无涎,治之之法,调气为先,经言治风者以理气,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效。又有中已,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者,只宜温肝取解汗,为可复也。凡中风,脉多沉伏,大法浮迟者吉,沉实者凶。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汤调,如口噤,抉开灌之,稍醒则服八味顺气散。若痰盛者,只以省风导痰汤服之。若中则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之,喷嚏则苏,无嚏者不治。肥人中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之府,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中后气未顺,痰未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气中恶,尤宜,寻常止呕多痰者,亦可用之。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汤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各半钱;不得睡,加酸枣仁半钱;不能言,加竹沥一蚬壳许;人虚无力者,去麻黄,加人参如其数。若人自苏,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挛蜷,缓则曳,经年不愈,以加减地仙丹常服。若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只以小续命去附子,加菖蒲一钱。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惟可以四物汤吞活络丹愈者,正是此义。若先不顺气化痰,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又见风中于肤腠,辄用脑麝治之者,是引风入骨髓也,尤为难治,深可戒哉!如口 斜未正者,以蓖麻去壳烂捣,右 涂左,左 涂右,或鲜鱼血入麝香少许,涂之即正。嚏嚏,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卧散于鼻内吹之,就提头顶发,立苏。若有嚏者可治,无嚏者不治。经曰:风从汗泄,似可微汗。正如解表,表实无汗者,散之劫之。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若气滞者难治,宜吐之(余症见前)。可下者,此因内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实。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与《机要》三化汤,或子和搜风丸,老人只以润肠丸。理气者,气滞气郁,肩膊麻痛之类,此七情也,宜乌药顺气、八味顺气之类;理血者,无表里之急,血弱举发不时者,用大秦艽汤,或羌活愈风汤,兼用化痰丸子。

灸,可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 、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

【附方】

二陈汤

半夏(泡) 陈皮(二两半) 白茯苓(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煎。

四君子汤 见脾胃类。

四物汤 见妇人类。

稀涎散 治中风忽然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涎潮搐搦。

猪牙皂角(四条,去黑皮) 白矾(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字,温水灌下。但吐出涎便醒,虚人不可大吐。

通顶散 治中风中气,昏愦不知人事,急用吹鼻即苏。

藜芦 生甘草 川芎 细辛 人参(各一钱)

上为末。吹入鼻中一字,就提头顶中发,立苏。有嚏者可治。

八味顺气散

白术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陈皮(去白) 台乌药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仍以酒化苏合香丸间服。

乌药顺气散

麻黄 陈皮 台乌(各二两) 白僵蚕(炒) 川芎 枳壳(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星香汤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分二服,水一钟,姜十片,煎服。

省风汤

南星(生,八两) 防风(四两) 独活 附子(生,去皮脐) 全蝎(炒) 甘草(生,各二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十片,煎服。

小省风汤 与导痰汤相合,煎服。导痰汤见痰类。

防风 南星(生,各四两) 半夏(米泔浸) 黄芩 甘草(生,各二两)

每服四钱,姜十片。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川芎 甘草(炙) 杏仁(炒,去皮尖) 防己 桂(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温服,取微汗。随人虚实与所中轻重,加减于后:若热者,去附子,入白附子亦可;筋急拘挛,语迟,脉弦,加苡薏仁;若筋急,加人参,去黄芩、芍药,以避中寒,服后稍轻,再加当归;烦燥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药、竹沥;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如言语謇涩,手足颤掉,加菖蒲、竹沥;若发渴,加麦冬、葛根、栝蒌根;身体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烦燥多惊者,加犀角、羚羊角;汗多者,去麻黄。

家宝丹 治一切风疾瘫痪,痿痹不仁,口眼 僻者,邪入骨髓,可服。

川乌 轻粉(各一两) 五灵脂(姜汁制,另研) 草乌(各六两) 南星 全蝎 没药 辰砂(各二两) 白附子 乳香 僵蚕(炒,三两) 片脑(五钱) 羌活 麝香 地龙(四两) 雄黄 天麻(三两)

上为末,作散。调三分,不觉,半钱。或蜜丸如弹子大,含化茶调皆可。

如神救苦散 治瘫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剂也,非痛不可服

米壳(一两,去顶膜,蜜炒) 陈皮(五钱)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没药(研) 甘草(各二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连渣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煎时须顺搅之。

大秦艽汤 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

秦艽 石膏(各二两)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防风 黄芩 白芷 白术 生熟地黄 茯苓 独活(各一两) 细辛 春夏加知母(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七片;心下痞,加枳实一钱。

三化汤 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治之。若内有便溺之阻隔,以此汤主之。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等分)

每服三两,水煎服,以利为度。

【附录】法曰:四肢不收举,俗曰瘫痪,故经所谓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上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粱之疾,非肾肝经虚。何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为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故以三化汤下之。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脾方可得禀受也。令脾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大补十全散、加减四物汤,去邪留正。

愈风汤 中风症,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营卫自和。如初觉风动,服此不至倒仆。

羌活 甘草(炙) 防风 防己 黄 蔓荆子 川芎 独活 细辛 枳壳 麻黄(去根)地骨皮 人参 知母 甘菊 薄荷(去梗) 白芷 枸杞子 当归 杜仲(炒) 秦艽 柴胡 半夏 浓朴(姜制) 前胡 熟地黄(各二两) 白茯苓 黄芩(三两) 生地黄 苍术 石膏 芍药(各四两) 桂(一两)

上锉。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煎,空心一服,临卧煎渣。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一服,吞下四白丹,为之轻剂。立其法,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匀作四服,加生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匀作四服,如前服,临卧服,得利为度。此药常服之,不可失四时之辅。如望春大寒之后,本方中加半夏、人参、柴胡各二两,通前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如望夏谷雨之后,本方中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谓胜脾土之湿也;初秋大暑之后,本方中加浓朴一两,藿香一两,桂一两,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望冬霜降之后,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谓胜少阴之气也。如得春气候,减冬所加,四时类此。此虽立四时加减,更宜临病之际,审察虚实寒热,土地之宜,邪气多少。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永不结燥。此药与天麻丸相为表里,治未病之圣药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无问男女老幼,惊痫搐搦,急慢惊风,四时伤寒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风 川芎 甘草 人参(各半两) 白芷(一两) 羌活 独活 薄荷(各二钱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钱半)知母 细辛(各二钱) 甜竹叶(二两) 麝香(一钱,另研) 龙脑(另研) 牛黄(各半钱,另研)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细嚼之,煎愈风汤咽下。能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以安神,外华腠理。

丹参 天门冬 熟地黄(各一两半)甘草 麦门冬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 远志 朱砂(各半两研为末) 菖蒲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风汤送下。

泻青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风安卧,此是风热烦燥之故也。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 龙胆草(等分)

上末,蜜丸弹子大。每药一丸,竹叶汤化下。

天麻丸 治风因热而生,热胜则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 萆 元参(各六两) 杜仲(炒去丝,七两) 附子(炮,一两) 羌活(十四两) 川归(十两) 生地黄(一斤)

一方有独活五两,去肾间风。

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白汤皆可下。

藿香正气散

大腹皮 茯苓 白芷 紫苏(各一两) 陈皮 苦梗 白术 浓朴 半夏曲 甘草(各二两)藿香(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地仙丹

牛膝 苁蓉 附子 川椒(各四两) 地龙 木鳖子(各二两) 覆盆子 白附子 菟丝子 赤豆南星 骨碎补 羌活 何首乌 狗脊 萆 防风 乌药(各二两) 白术 甘草 白茯苓川乌(各一两) 人参 黄 (各一两半)

上为末,酒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活络丹

南星(炮) 川乌 草乌(并炮,去皮尖) 地龙(去土,各六两) 乳香(研) 没药(研,各二两二钱)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下,荆芥茶亦得。

不卧散(子和方)

川芎(两半)石膏(七钱半)藜芦(五钱) 甘草(生,二钱半)

上为细末。口噙水搐之。

子和搜风丸

人参 茯苓 南星 薄荷(各半两) 干姜 寒水石 生白矾 蛤粉 黄芩 大黄(各一两)滑石 牵牛(各四两) 藿香(一分) 半夏(一两)

上为末,水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日三。

润肠丸

麻子仁(另研) 大黄(酒煨,各一两半) 桃仁泥 归尾 枳实(麸炒) 白芍 升麻(半两)人参 生甘草 陈皮(各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下。

   

中寒二(附伤寒、伤风)

主乎温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得寒物者。

从补中益气汤中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前汤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必先用参耆托住正气。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耆之剂,如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胃气大虚,必当温散,理中汤相宜,甚者加附子。仓卒感受大寒之气,其病即发,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以渐而深也。以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

戴云:此伤寒,谓身受肃杀之气,口伤生冷物之类。因胃气大虚,肤腠疏豁,病者脉必沉细,手足厥冷,息微身倦,虽身热亦不渴,倦言动者是也,宜急温之,迟则不救矣。与热症若相似而实不同,凡脉数者,或饮水者,烦燥动摇者,皆热病。寒热二证,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误即杀人。

【附录】凡症与伤寒相类者极多,皆杂证也,其详出《内经·热论》,自长沙以下,诸家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东垣也。其曰:内伤极多,外伤间而有之。此发前人之所未发,后人 俗,不能真切,雷同指为外伤,极谬。其或可者,盖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药散之尔,若粗率者,则必杀人。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地,故外感甚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外伤极少,杂病亦有六经所见之证,故世俗混而难别。

正治温散,宜桂枝汤、四逆汤辈,甚者三建汤、霹雳散。从治用热药加凉剂引之,或热药须俟冷冻饮料最妙。经曰:从而逆之,此之谓也。反攻用煎乌头之类。

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戴云:新咳嗽鼻塞声重者是也。

【附方】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类。

理中汤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桂枝汤

桂枝 赤芍(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大枣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三建汤

大川乌 附子 天雄(并炮,等分)

上锉。每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服。

霹雳散

附子(一枚,及半两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盏,煎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服

姜附汤 治中寒身体强直,口噤不语,逆冷。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脐,一斤)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挟气攻刺,加木香半钱;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者,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痛,加桂二钱

消风百解散

荆芥 白芷 陈皮 麻黄 苍术 甘草(等分)

上锉。用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神术散 治伤风头痛,鼻塞声重。方见痢类。

   

中暑三(附暑风、注夏)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挟痰,加半夏、南星;虚,加人参、黄 。暑病内伤者,用清暑益气汤,着暑气是痰,用吐。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药。挟痰者,加南星、半夏、陈皮,煎服,又或用生脉汤。暑风挟痰挟火,实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

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水。或身热头疼,燥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分内也,当以解毒汤、白虎汤,加柴胡,气如虚者,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用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迟则不救,成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凡治病,须要明白辨别,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间亦或有之,切莫执一,随病处方为妙。戴云: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气入而鼓激痰饮,塞碍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

吐即发散也。量其虚实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剂调治之。

【入方】

暑渴

生地黄 麦冬 牛膝 炒柏 知母 葛根 甘草

上锉。水煎服。

【附录】中 是阳证,中暑是阴证。脉沉弱者,切不可用寒凉药。清热宜天水散、五苓、白虎汤皆可。热闷恍惚,辰砂五苓散。脉弦实,黄连香薷汤。热甚,自汗而渴,便涩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饮。吐泻,脉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顺散。伏热伤冷,缩脾饮、冷香饮子皆可浸冷服之。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盖蒜气臭烈,能通诸窍故也。

【附方】

生脉汤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上锉。水煎服。

黄龙丸 治一切暑毒。

赤亮雄黄(五钱) 硫黄 硝石(各一两) 滑石 明矾(各半两) 好面(四两)

上为末,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却暑散 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痢,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草(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香薷饮 治伤暑,脏腑不和调,霍乱吐利,烦渴引饮。

白扁豆(炒) 川朴(姜制,八两) 香薷(一斤)

上水煎,入酒少许,沉冷服。

黄连香薷饮

香薷(一斤) 川朴(制,半斤) 黄连

上 咀。每二三钱,水煎服。

大顺散

甘草(断寸长,三两) 干姜 杏仁 桂(四两)

上将甘草用白沙炒黄,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不作声为度。筛去沙,入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温服,如烦燥,井花水调服,以沸汤点服亦得。

十味香薷饮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川朴(姜炒) 扁豆 甘草(炙,各半上为末。每二钱,热汤或冷水调服, 咀煎亦得。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 苍术(锉)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各半钱) 甘草(炙) 酒柏 麦冬当归(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泽泻(五分)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类。

天水散

滑石(六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极细末。水调服。

五苓散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一两半) 桂(一两) 泽泻(二两半)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人参白虎汤 治暑热,发渴,脉虚。

人参(一钱半)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一钱)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桂苓甘露饮(《宣明方》)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石膏 寒水石(各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 猪苓(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缩脾饮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

砂仁 草果 乌梅肉 甘草(炙,各四两) 扁豆(炒) 葛根(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冷服。

冷香饮子 治伤暑渴,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两) 附子 陈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煎,水旋冷服。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等分)

上 咀。水煎。

   

中湿四

《本草》云:苍术治湿,上下部皆可用。二陈汤中加酒芩、羌活、苍术,散风行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须用白术。上部湿,苍术功烈;下部湿,宜升麻提之。

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若燥湿,以羌活胜湿汤、平胃散之类;若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黄 防己汤;若湿胜气实者,以神佑丸、舟车丸服之;气虚者,桑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之类。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浓朴、芍药;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热,宜白术、黄芩;凡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不能递送,宜枳术丸。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湿,亦宜黄芩;如肺有虚热,宜天门冬、麦门冬、知母,用黄芩多则损脾。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实热,亦宜黄连。若脾胃虚弱,不能运转而郁闷,宜黄芩、白术、干葛;若中焦湿热积久而痛,乃热势甚盛,宜黄连用姜汁炒。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黄柏、知母、草龙胆。又云: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如下焦肿及痛者,是湿热,宜酒防己、草龙胆、黄芩、苍术。若肥人气虚之人,肿痛,宜二术、南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肿痛,宜当归桃仁、红花、牛膝、槟榔、黄柏。

戴云: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致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脚气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 酪,或饮酒后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以致腹皮胀痛,甚则水鼓胀满,或通身浮肿,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内而出也。辨其元气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责其根在内也。

此方土内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须对症施治,不可执一。

【附方】

二陈汤 见中风类。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平胃散 见厥类。

防己黄 汤 治风温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黄 (一两一钱)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利,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水湿肿病,大腹实胀,喘满。

轻粉(一钱) 大黄(一两,为末) 牵牛(二两) 芫花(醋拌炒) 甘遂 大戟(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无时,日三。

舟车丸

大黄(二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木香(半两)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下。随证加减。

枳术丸 见内伤类。

升阳除温汤 见泄泻类。

   

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

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加童便三酒中。

【入方】

大黄 黄连 黄芩 人参 桔梗 防风 苍术 滑石 香附 人中黄

上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气血与痰,作汤使。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痰多者,二陈汤送下;热甚者,童便下。

又方 温病,亦治食积痰热,降阴火。

人中黄

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

又 时病。

半夏 川芎 茯苓 陈皮 山楂 白术 苍术(君) 甘草

如头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风、芍药。

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高颠之上,切勿用降药,东垣有方。

羌活 酒黄芩 酒蒸大黄

【附方】

治大头病,兼治喉痹歌。

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花调蜜便清凉。

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也。冬时严寒,当君子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而带表药,如补中益气之类。

作人中黄法

以竹筒两头留节,中作一窍,纳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闭窍,于大粪缸中浸一月,取出晒干,大治疫毒。

左手脉大于右手,浮缓而盛,按之无力。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多服人参。

【附方】

漏芦汤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嗌填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恶疫疠。

漏芦 升麻 大黄 黄芩 蓝叶 元参(等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煎服。肿热甚,加芒硝二钱。

消毒丸 治时疫疙瘩恶证。

大黄 牡蛎 僵蚕(炒,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一丸,内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洁古雄黄丸 辟时疾,可与病患同床,传着衣服,亦不相染。

雄黄(一两,研) 赤小豆(炒) 丹参 鬼箭羽(各二两)

上为细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温水下。

   

火六

火,阴虚火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小便降火极速。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火急甚重者,必缓之以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黄冰水之类;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有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

可发有二,风寒外来者可发,郁者可发。气从左边起者,乃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乃阴火也;气从脚起入腹如火者,乃虚之极也。盖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一法)用附子末,津调,塞涌泉穴,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妙。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龟板补阴,乃阴中之至阴也。四物加白马胫骨,降阴中火,可代黄连、黄芩、黄连、黄芩、栀子、大黄、黄柏降火,非阴中之火不可用。生甘草缓火邪;木通下行,泻小肠火;人中白泻肝火,须风露中二三年者;人中黄大凉,治疫病须多年者佳。

中气不足者,味用甘寒,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

【入方】

左金丸 治肝火。一名回令丸。

黄连(六两,一本作芩) 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五十丸。

【附录】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疡,暴死,五志七情过极,皆属火也。火者有,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肾肝之阴,悉其相火。东垣曰:相火,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相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则可使之无胜负乎?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热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处乎火者。人心听命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将寂然不作。而相火者惟有俾补造化,而为生生不息之运用尔,何贼之有?

【附方】

东垣泻阴火升阳汤 治肌热烦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

羌活 甘草(炙) 黄 苍术(各一两) 升麻(八钱) 柴胡(两半)人参 黄芩(各七钱) 黄连(酒炒,半两) 石膏(半两,秋深不用)

上 咀。每服一两或半两,水煎。此药发脾胃火邪,又心胆肝肺膀胱药也,泻阴火,升发阳气,荣养气血者也。

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各半两) 防风(二钱半)柴胡(八钱) 甘草(炙,三钱) 人参 白芍(各半两) 甘草(生,二钱)

上 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煎,稍热服。

地骨皮散 治浑身壮热,脉长而滑,阳毒火炽发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两) 柴胡 黄芩 生地黄 知母(各一两) 石膏(二两) 羌活 麻黄(各七钱半,有汗并去之)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煎。

黄连解毒汤 见暑类。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