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损劳瘵论治

  经言:精气夺则虚。凡营虚卫虚,上损下损,不外精与气而已。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甚而为瘵,乃精与气虚惫之极也。《素问》论五劳,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金匮》论五劳,谓肺劳损气,心劳损神,脾劳损食,肝劳损血,肾劳损精。越人谓自上损下者,一损肺,劳嗽。二损心,盗汗。三损胃,食减。四损肝,郁怒。五损肾,淋漏。过胃则不治。自下损上者,一损肾,遗浊经闭。二损肝,胁痛。三损脾,胀泻。四损心,惊悸不寐。五损肺,喘咳。过脾则不治。诚以脾胃为精与气生化之源也,故治虚劳,以能食为主。考《难经》治法,损其肺者益其气,保元汤。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八珍汤。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四君子汤。损其肝者缓其中,牛膝丸。损其肾者益其精,金刚丸、煨肾丸。此固治损之要矣,尤必辨其阳虚阴虚。经曰: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凡怯寒少气,自汗喘乏,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皆阳虚症也。此脾肺亏损,由忧思郁结,营卫失和,惟四君、保元、养营、归脾诸汤宜之。若怔忡盗汗,咳血吐衄,淋遗崩漏,经闭骨蒸,皆阴虚症也。此心肝肾亏损,由君相火炎,精髓枯竭,惟补心、三才、六味、大造、固本诸汤宜之。又若肾中真阳虚者,右尺必弱。宜甘温益火之品,补阳以配阴,八味丸。或景岳右归饮,右归丸。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肾中真阴虚者,左尺细数。宜纯甘补水之品,滋阴以配阳,六味丸加杞子、鱼膘。或景岳左归饮,左归丸。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阳虚不复,久则吸短偏卧,脉弱阳痿;宜参、术、归、 、杞子、山药、胡桃、龙眼、莲、枣、沙苑子、骨脂、人乳、鹿茸、鹿胶、羊肉、羊肾、海参。阴虚不复,久则咽疮音哑,色悴肌羸,宜麦、味、杏、贝、熟地、首乌、苁蓉、燕窝、乌鸡、阿胶、淡菜、秋石、河车、猪羊髓、龟胶、白蜜。而劳瘵成矣。由是火炎于上,为嗽血,宜五汁膏。为潮热;宜清骨散。火动于下,为遗浊,宜龙齿丸。为泄泻,宜三白广生汤。而治疗难矣。

  夫水为万物之元,孙真人所以云补脾不若补肾;土为万物之母,许学士所以云补肾不若补脾。然喜燥者脾,喜凉者肾;欲补肾,易伤脾;欲补脾,易伤肾。不知土为金母,金为水母。劳瘵至阳虚泄泻,宜温以补脾,然补脾须不碍肺;劳瘵至阴虚嗽热,宜润以滋肾,然滋肾须不妨脾。补脾佐以五味、杞子。滋肾佐以莲实、砂仁。不得偏用辛温以助火,桂附之属。亦不得偏用苦寒以戕胃。知柏之属。且虚劳以受补为可治,不受补为不治。如人参之甘温,则大热可除,乃阳生阴长之理,所谓血脱者益,而葛可久治劳十方,用参术者七也。

  故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于保肺;水壮而火熄,勿汲汲于清心。

  夫五劳者,劳伤五脏,乃虚损之源。而六极七伤,又虚损之流极,劳瘵之深根也。如皮毛枯槁,为肺劳;人参黄 散。血脉不荣,为心劳;大五补丸。食少肌瘦,为脾劳;橘皮煎,血虚筋缓,为肝劳;黑丸。腹肿足弱,为肾劳。肾气丸。六极者,数转筋,指甲痛,为筋极;滋补营养丸、酒煮木瓜粥。牙痛踵痛,不耐久立,为骨极;茸珠丸。面色无华,头发坠落,为血极;补营汤。肤如虫行,体肉干黑,为肉极;参苓丸。肌无膏泽,目无精光,羸瘦肌痒,搔则成疮,为精极;巴戟丸。胸胁逆满,吸短难言,为气极。益气丸。七伤者,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漏,五精少,六精滑,七窍数。并宜锁阳丹,九龙丹。

  几虚损症,多起于脾胃。劳瘵症,多起于肾经。虚损潮热,多起于内伤。劳瘵阴虚火动,多起于伤风似疟。

  虚损蒸蒸发热,按至皮肤间甚热,不能食,不觉瘦,脉豁大,重按无力。劳瘵骨蒸,按之皮肤不热,按之筋骨乃热,能食而瘦,脉弦数。虚损转潮热泄泻,脉短数者,不治。劳瘵转阴虚火动,喉痛脉细数死。虚症颊赤或唇红,阴虚逼阳于上也。音喑,肾气竭也。咳而喘急,肺虚气不归肾也。喉干咽痛,真水涸,虚火炎也。

  不眠恍惚,血不养心,神不能藏也。时多烦躁,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饮食不甘,肌肉渐消,脾元败也。盗汗不止,有火则阴不能摄,无火则阳不能固也。骨痛如折,肾主骨,真阴竭也。筋急酸痛,水亏木燥,肝失养也。足心如烙,虚火烁阴,涌泉涸也。

   虚损劳瘵论治

  虚损劳瘵脉候

  脉大为劳,脉虚亦为劳。大而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沉迟小为脱气,大而芤为脱血,细微而小为气血俱虚。寸弱而软为上虚,尺弱而涩为下虚。两关沉细为胃虚,弦为中虚。凡细数弱涩弦,皆劳伤脉,但渐缓则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进,数甚者病必危。

   虚损劳瘵论治

  附方

  〔益气〕保元汤 见一卷火。

  〔缓肝〕牛膝丸 牛膝 萆 杜仲 防风 苁蓉 桂心 蒺藜 菟丝饼〔益精〕金刚丸 萆 杜仲 苁蓉 菟丝饼 猪腰子(酒煮)为丸。

  〔益精〕煨肾丸 牛膝 萆 杜仲 防风 苁蓉 桂心 故纸 胡卢巴 菟丝饼 猪腰子(酒煮)蜜丸。

  〔补阳〕右归饮 人参 白术 山药 杞子 杜仲 萸肉 炙草 炮姜 附子 肉桂 熟地〔补阳〕右归丸 前饮去术、草、杞子。加鹿胶、菟丝饼。蜜丸。

  〔补阴〕左归饮 熟地 山药 杞子 炙草 茯苓 山萸〔补阴〕左归丸 前饮去茯苓、炙草,加牛膝、菟丝饼、鹿胶、龟胶,蜜丸。

  〔咳血〕五汁膏 天冬 麦冬 生地 薄荷 贝母 丹皮 阿胶 茯苓 犀角 羚羊角 人乳汁 梨汁藕汁 蔗汁 萝卜汁蜜熬。

  〔潮热〕清骨散 秦艽 鳖甲 知母 青蒿 地骨皮 银柴胡〔遗浊〕龙齿丸 人参 茯神 远志 龙齿 菖蒲 知母黄柏〔泄泻〕三白广生汤 苓 术 陈 草 芍 贝 地骨皮 枣仁 山药 丹皮 芡实 莲子 乌梅〔肺劳〕人参黄 汤 鳖甲(钱半) 天冬(一钱) 秦艽 生地 柴胡 地骨皮(各七分) 桑皮 半夏知母 紫菀 黄 赤芍 甘草(各五分) 人参 茯苓 桔梗(各三分)

  〔心劳〕大五补丸 麦冬 天冬 人参 熟地 益智子 枸杞子 菖蒲 远志 地骨皮 茯苓〔脾劳〕橘皮煎 橘皮(五两) 甘草(三两三钱) 当归 萆 苁蓉 吴萸 浓朴 肉桂 巴戟 石斛附子 牛膝 鹿茸 杜仲 菟丝子 干姜(各一两) 酒半升,沙锅内入橘皮煎,再入诸药末为丸。

  〔肝劳〕黑丸 当归 鹿茸(各一两) 乌梅肉为丸,酒下。

  〔肾劳〕肾气丸 八味丸见一卷中风,此再加牛膝、车前。

  〔筋极〕滋补养营丸 远志 白芍 黄 白术(各两半) 熟地 人参 五味 芎 归 山药(各二两)

  陈皮(八钱) 茯苓(七钱) 生地(五钱) 山萸(四钱) 蜜丸。

  〔筋极〕酒煮木瓜粥 大木瓜 水酒煮烂,研膏,裹转筋处,冷即易之,三五度可瘥。

  〔骨极〕茸珠丸 鹿茸 鹿角胶 鹿角霜 熟地 当归(各两半) 苁蓉 枣仁 柏子仁 黄 (各七钱)

  附子 阳起石(各二钱) 酒糊丸。

  〔血极〕补营汤 参 苓 陈 草 归 芍 二地 栀子 麦冬 枣仁 乌梅〔肉极〕参苓丸 参 苓 菖蒲 远志 牛膝 地骨皮 蜜丸。

  〔精极〕巴戟丸 五味 巴戟 苁蓉 菟丝 覆盆 益智 牡蛎 龙骨 人参 白术 熟地 骨碎补茴香 蜜丸。

  〔气极〕益气丸 人参 麦冬 陈皮 桔梗 炙草 五味 蜜丸。

  〔七伤〕锁阳丹 桑螵蛸(三两) 龙骨 茯苓(各一两) 糊丸。

  〔七伤〕九龙丹 金樱子 杞子 莲须 熟地 芡实 茯苓 当归 山楂 酒糊丸。

   虚损劳瘵论治

  虚损脉案

  杨 弱冠成损,嗽血喘促,身热汗泄,食减便溏,脉弱数。此上损及中,补土生金,自不易定法。四君子汤加熟地砂仁末炒、山药、茯神、五味、白芍、莲子、小麦煎汤,数服血止,喘热亦定。然一阳初生,必交节不至加重,乃得转危为安。

  胡氏女 寒热咳嗽,经断食少,肌削口干无寐,脉虚数,损象已具。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二阳足阳明胃也。胃虚则受谷少而血无由生,故症见心脾。心主血,脾统血,情志不遂,日为忧思烦扰以耗竭之,故月水枯也,宜滋化源。仿立斋先生法,朝用归脾汤加柏子仁,夕用都气丸加杞子、白芍、枣仁、贝母。两月诸症悉退,后经自通而病霍然。

  狄氏 月闭劳热,医用通经之品,喘 气促,怔忡自汗。又用寒凉退热,食减肌削,乍寒乍热,诊其脉弱数而促,此下损及中也。急用潞参、茯神、黄 、炙草、白芍、当归、五味、枣仁、银柴胡,四剂诸症渐减,加山药、熟地炭、莲、枣。补心脾兼调肺肾,热嗽悉除,能进食矣。逾月后,忽腰腹痛,下胎形三寸许,儿头已半损烂。予深自咎临诊未审其母舌青黑与否,然计其经闭后已六阅月,乃知胞宫血涸,胎形不长,干黑累月,必反枯 深隐。通经破血药数十剂不能令堕,俟气血通调,瘀腐之膈膜者,乃去而不复留也。况血枯经闭,漫与三棱、莪术、牛膝、桃仁,不速之毙乎,志此为榨干汁者鉴。

  李 肩挑伤力,咳嗽胸痛,其损在肺。用黄 、潞参、茯神、百合、贝母、杏仁、当归、白芍、甘草、红枣,二服即应。此从安肺汤加减,经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气也。

  眭 肝肾阴虚,损久不复,冬至后痰咳粉红,嗽声子夜特甚。想虚阳失藏,龙火不伏,交子时阳气一动,炎灼上凌,浸至娇脏受戕,身热喘促。近又食减无味,午后颊红,时觉懔懔憎寒,是阴伤及阳,非萸地酸腻可效。必用甘药培元,佐以介属潜阳,冀其封固蛰藏,至立春前后,地气上腾,症不加重为幸。潞参、山药、百合、甘草、五味、白芍、牡蛎、淡菜、阿胶,数服渐平。

  堂弟 呛嗽气急,脉弦数,适逢秋令,予谓此火刑金象也,当滋化源。以自知医,杂用梨膏止嗽,予谓非法。入冬寒热间作,厥气冲逆,灰痰带红,良由阳亢阴亏,龙雷并扰,冬藏不密。今近立春,地气上升,内气应之,喘嗽势必加重,拟方阿胶烊化、山药炒,各二钱。洋参、熟地(炒)、茯神、藕节(各三钱)、川贝母(炒研,一钱)、甜杏仁(炒研,钱半)、枣仁(炒研,八分)、五味(五分)。数服颇效。又五更服燕窝汤,晚服秋石汤,降虚火而喘定。

  堂弟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今肾少摄钠,时交惊蛰,阳气大升,两关尺通滑兼弦,气由冲脉逆冲而上,子夜阳动,喘嗽汗泄,必起坐不能安卧,皆真元不纳之咎。屡用参 保固,肺脾既属不济,即用知柏,名为滋肾,岂能骤安。仿叶氏镇摄法,青铅(三钱)、牡蛎( 研,钱半)、茯神(三钱)、五味(八分)、炮姜(四分)。

  远志(炒炭,钱半)、故纸(盐水炒,一钱)。三服气平喘止,饮食大进,弦脉顿减,后用峻补膏方得痊。

  王 劳力伤精,右尺偏旺,是火水未济之象,日晡寒热,嗽血神疲,大宜小心调摄,否则火燃金燥,吐红嗽喘,行将日甚矣。五味(三分)、熟地、山药、茯苓、杞子、丹皮(各二钱)、潞参(三钱)、白芍、川贝(各一钱半)、远志(钱八分)、莲子(十粒)。十数服诸症俱平。

  妹 积年羸怯,经当断不断,热从腿膝上蒸。今岁厥阴风木司天,又值温候,地气湿蒸,连朝寒热烦渴,寤不成寐,悸咳善惊,总由阴亏心火燔灼,兼乘木火司令,气泄不主内守,阳维奇脉,不振纲维。越人云:阳维为病苦寒热。今藩卫欲空,足寒骨热,所固然已。先培元气,退寒热,待津液上潮,冀烦渴渐平。用潞参、茯神、麦冬、白芍、丹皮、龟板、熟地、柏子仁、红枣、蔗汁。三服寒热大减,烦渴渐止,但觉寒起足胫。

  原方去麦冬、龟板,加首乌、杞子、牛膝(炒炭),壮其奇脉,二服不寒但热,原方又去首乌、杞子、柏子仁,加莲子、龙眼肉。数十服遂安。

  贡 弱冠未室,劳力伤阳,寒热痰红,咳则气促呕沫,头眩食减,色悴肌羸,半载不复,脉来虚数,右部尤少神,乃肺气受伤,脾元亦惫。理阳兼泄浊为宜。用六君子汤加山药、莲子、南枣、淡姜煎服。四剂寒热止,浊逆平,去半夏,加贝母、茯神、五味,嗽稀而食进,数脉较减,又如薏米、芡实、黄 、归、芍,煎丸兼服而瘳。 后因自服地黄滋腻丸剂,食减便溏,饵牛肚,泻痢不止,又迫于完姻,虚嗽声哑,午余寒热,旦夕利数行,脉益虚数。思食减脾损,痢久肾伤,阴阳告残,乃求挽救,用药颇难,且终罔济,姑与扶肺脾以摄肾。潞参、茯苓、炙草、白芍、山药、益智、诃子、五味、莲、枣,数服甚平。但气下陷则痢,迫体懔寒,手足口热,寐必口干,此阳虚生寒,阴虚生热,而津不上潮也。朝用补中汤去柴、归,加益智、茯神,晚用熟地炭、五味、枣仁、白芍、贝母、薏米、麦冬(俱炒),蔗汁冲服。寒热轻,痢如故,与桃花汤加参、苓、五味、乌梅。温摄下焦,痢仍不减,由肠液滑泄已久,气虚不受温摄,而喉痛声嘶,咳吐白沫,因春分节后气温升泄故也。转方仍用参、苓、莲、药补脾,五味、白芍敛肺,沙参、桔梗清咽,熟地炭、钗斛育阴,诃子、牡蛎(醋淬,)涩下。

  谢氏 崩带后蒸热,头晕齿痛,食后嗳腐痞恶,不时便泻。始由冲任经伤,阴虚生火,医用青铅镇摄,虚火愈炎,中气愈陷,反使发际汗多如水,下部泄气如风,不知症缘阴亏,肝阳失制,上则为眩晕,下则为蒸泻,中则为风翔浪掀,食入漾漾欲呕。治宜和阳熄风,佐以运脾,否则补虚添胀,滋肾碍脾,势必食减肌削,延成下损及中之咎。杞子炭、甘菊炭、牡蛎粉、白芍、山栀、神曲(俱炒)、半夏(青盐炒)、茯神、丹皮、嫩桑叶、浮小麦(煎汤)。三服诸症渐平。原方去栀、曲,加鳖甲、山药、熟地炭,蒸热渐愈。

  族弟 嗜饮伤中,湿热内蕴,咳嗽潮热,腹痛呕泻,脉沉小数,左尤涩。不戒饮则成酒劳。生术、茯苓、薏米、橘红、茴香、制半夏、枳 子、砂仁、湘莲(炒)。数服诸症稍定,乃用葛花解酲汤去青皮、干姜,加制半夏,数十服全愈。

  沈 少年羸怯,晡热呛嗽,头眩食减,频呕苦酸浊沫,大便忽溏忽秘,脉弦数,右尺搏指。由相火太强,疏泄失司,痰浊不降,必梦泄足心如烙。先驱湿热以熄龙雷,黄柏(酒炒,六分)、半夏(青盐制,钱半)、茯苓、薏米(各三钱)、吴萸(盐汤泡,五分)、远志、山栀、泽泻(各八分)、橘红(一钱)。六服痰火降,遗泄止,去吴萸、山栀,加生白术(钱半)、五味(三分)、牡蛎粉(二钱),诸症俱减,调理得平。

  服侄 诵读神疲,晡寒宵热,汗嗽食减,脉虚,右尺弦大,此为童损。由心脾肺兼及肾阴,仿立斋先生治法,朝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茯苓、枣仁、小麦;晚用六味汤去山萸,加白芍、鳖甲、五味。十数剂寒热止而精神复。

  

  劳瘵论治

  凡男子之劳,起于伤精,女子之劳,由于经闭,小儿之劳,得于母胎,无不始于阴虚生热。然其源流,宜条列施治焉。有杂病久不愈,因积损成劳者,宜调营养卫汤。有思虑太过,郁损心脾而成劳者,宜归脾汤。

  有房劳伤肾,遗淋痿弱而成劳者,宜鹿胎丸。有饥饱伤脾而成劳者,宜补中汤加柴胡、山药。有积劳疲瘦,嗜卧寒热而成劳者,宜十四味建中汤。有负重致伤而成劳者,宜补中汤。有伤暑咯血而成劳者,清暑益气汤加减。有纵酒伤脾而成劳者,宜葛花解酲汤。有童年禀赋怯弱,骨蒸黄瘦而成劳者,宜麦煎散。有妇女经闭,由血热血枯而成劳者,宜逍遥散、补血养阴丸。有情窦初开,积想在心,真阴煎耗而成劳者。宜清离滋坎丸。

  其为劳热也,有气虚热,必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八珍汤加减。有血虚热,必兼燥渴,睡卧不安,圣愈汤、参人中白丸。有往来潮热,必兼膝软骨节痛,参苓建中汤。有骨蒸热,必兼肌瘦颊红,鳖甲丸、河车丸、二仙胶。

  有五心热,必兼体痛口干,逍遥散参生脉散。有遍体热,必兼神困肌削,十四味建中汤。有病久结痰注络,腹胁常热,惟头面手足于寅卯时乍凉。六君子汤加姜汁、竹沥。其为劳嗽也,或由阴伤阳浮,金燥喉痒致嗽,宜甘润养肺,清安膏。或由肾水虚涸,火烁肺金致嗽,宜壮水滋液,六味丸加麦、味,或噙化丸。或由脾土先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致嗽,立效方加陈皮、白术。或由元阳下亏,痰涎喘促,虚寒致嗽。六味回阳饮、理中汤、八味丸。至劳嗽失音,会厌伤也。猪脂和白蜜膏。肺痿吐脓,形肉脱也。太平丸,白凤膏。劳嗽兼喘,肾不纳气也。都气丸加参、 、牛膝、蛤蚧或杏仁膏。其见为血症也,嗽血出于肺,忧悲所致也。宜二冬、二母、白芨、百合、桔梗、阿胶、或润肺膏。痰血出于脾,思虑所致也。宜苓、 、地、斛、丹、陈、甘草,或酸枣仁汤。吐血出于心,惊恐所致也。宜丹参、山药、茯神、当归、地黄、麦冬、或养心汤。血成块出于肝,恚怒所致也。宜柴、芍、丹、栀、生地、枣仁、沉香,或柴胡疏肝散。咯血出于肾,房欲所致也。宜地、膝、丹、苓、远志、童便、阿胶,或坎离既济丹。呕血出于胃,中气失调,火迫络伤也。宜犀角地黄汤。凡积劳失血,久病吐血,并宜独参汤。若夫尸疰瘵症,由瘵久生虫,食人脏腑,其症蒸热呛嗽,胸闷背痛,或面色 白,两颊时红,亦有面色不衰,肌肉不损,名桃花疰。宜紫金锭,苏合香丸。又有尸鬼作祟,其症沉沉默默,不知所苦,累月经时,羸顿至死,同气连枝,多遭传染,名传尸劳。当补虚以复其元,养营汤、八味丸。杀虫以绝其根。十疰丸、桃奴丸。凡诊视者,不宜空腹,宜饱食,或佩安息香及麝香,则虫鬼不敢侵也。

   劳瘵论治

  附方

  〔久劳〕调营养胃汤 参 术 陈 苓 归 芍 麦 五味 二地 黄 山药 远志 山萸 鸭血蜜煎。

  〔郁劳〕归脾汤 人参 焦术 茯神 枣仁 龙眼(各二钱) 炙 (钱半) 当归 远志(各一钱)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姜 枣 水煎。

  〔房劳〕鹿胎丸 鹿胎煮 熟地(八两用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 菟丝子(十两,酒煮) 杞子(八两,乳浸) 制首乌(六两,乳浸晒) 人参(四两) 金石斛(六两,酒炒) 巴戟(五两,酒炒) 黄 (五两,酥炙) 黄蒿膏丸。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积劳〕十四味建中汤 参 桂 附 术 草 归 芍 芎 地 苓 夏 麦冬 苁蓉 姜 枣〔暑劳〕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酒劳〕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童劳〕麦煎散 赤苓 归 术 地 草 柴胡 鳖甲 小麦 石膏 常山 干膝 大黄 末四味慎用。

  〔女劳〕逍遥散 见一卷火。

  〔女劳〕补血养阴丸 归 芍 丹 地 麦 味 牛膝 杞子 青蒿 鳖甲 川断 茯苓 益母膏丸。

  〔情劳〕清离滋坎丸 六味丸料,加二冬 生地 当归 白芍 知母 黄柏 白术 甘草 吐血加山药、莲子,咳加枇杷叶、贝母、栝蒌,痰加橘红,热加骨皮,嗽加五味,怔忡加远志、枣仁,遗精加龙骨、牡蛎,咽疮加甘草、桔梗,痰喘加苏子,久咳加阿胶、五味、紫菀、麦冬。

  〔虚热〕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虚热〕圣愈汤 参 芎 归 二地〔血热〕人中白丸 归 芍 二地 人中白 白术 鳖甲 青蒿 羚羊角 阿胶 百部膏丸。

  〔潮热〕参苓建中汤 参 苓 归 芍 陈 草 桂枝 半夏 麦冬 前胡 细辛〔骨蒸〕鳖甲散 柴胡 鳖甲 知母 秦艽 当归 乌梅 青蒿 地骨皮 早晚服。

  〔骨蒸〕河车丸 紫河车 人中白 秋石 五味 人参 阿胶 人乳 地骨 鳖甲 银柴胡 以百部、青蒿、童便、陈酒熬膏为丸。

  〔骨蒸〕二仙胶 鹿胶 龟胶 人参 杞子〔口干〕生脉散 见一卷暑。

  〔健脾〕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嗽血〕清安膏 麦冬 生地(各十两) 橘红(三两) 桔梗 甘草 贝母(各二两) 龙眼 苡仁(各八两)

  薄荷(五钱)

  〔滋液〕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劳嗽〕噙化丸 玉露霜 柿霜 贝母 百合 茯苓 海石 秋石 甘草 薄荷 硼砂(少许) 蜜丸。

  〔嗽痰〕立效方 蒌 杏 桔 贝 五味子 款冬 天冬 葱白川椒(每岁一粒) 共为末,纳猪肺中,荷叶包蒸,五更服。

  〔阳虚〕六味回阳饮 参 附 姜(各二钱)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草(一钱) 汗加黄 ,泄加白术、乌梅。

  〔阳虚〕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虚寒〕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肺痿〕太平丸 二冬 二母 二地 杏 桔 归 款冬 阿胶 蒲黄 薄荷 京墨 麝 蜜丸。

  〔肺痿〕白凤膏 白鸭(一只) 元枣(二升) 参苓平胃散(一升) 陈酒(一瓶) 将鸭顶血滴酒内饮,再去鸭毛及肚杂,拭净,将枣去核,每枣纳参苓平胃末,入鸭腹,麻线扎定,砂锅内煨,将酒三次添入,以干为度,共捣为丸。煎人参汤下。

  〔嗽喘〕都气丸 六味丸加五味子。

  〔劳嗽〕润肺膏 羊肺 杏仁 肺霜 蛤粉(各一两) 真酥(一两) 此与白凤膏,葛可久方也。

  〔脾血〕酸枣仁汤 见一卷中风。

  〔心血〕养心汤 归 二茯 川芎 半夏(各一两) 柏子仁 枣仁 远志 五味 人参 桂心(各五钱)

  炙草(一钱) 为散,煎服五钱。

  〔肝血〕柴胡疏肝汤 香附 柴胡 陈皮 芎 芍 枳 草〔肾血〕坎离既济丹 二地 二冬 二茯 归 芍 参 五味 萸 杞 苁蓉 黄柏 远志 枣仁 丹蜜丸。

  〔胃血〕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杀虫〕紫金锭 茨菇 五倍 大戟 辰砂 雄黄 麝香〔杀虫〕苏合香丸 见一卷中风。

  〔补虚〕养营汤 参 苓 术 草 地 芍 归 味 志 陈 桂 姜 枣 水煎。

  〔鬼疰〕十疰丸 雄黄 巴霜(各一两) 人参 细辛 附子 麦冬 皂角 桔梗 川椒 甘草(各五钱)

  蜜丸。

  〔杀虫〕桃奴丸 桃奴(七个另研) 玳瑁(镑细一两) 安息香(一两) 同熬成膏。另以辰砂犀角(各五钱) 琥珀 雄黄(各三钱) 麝香 冰片 牛黄(各二钱) 桃仁(十四个) 共研细,和膏为丸芡子大,封固阴干,每次一丸,参汤下。

   劳瘵论治

  劳瘵脉案

  刘氏 阴疟延久暂愈,临蓐后将息失宜,肤粟骨战,寒热沉绵,阴阳二维不司统束护卫。用理阳摄阴法:鹿角霜、补骨脂、当归(各一钱)、潞参、杞子、远志(各二钱)、茯神(三钱)、生白术(八分)、炙草(六分)、小麦(半合)、红枣(五枚)。十服诸症渐减。但右脉沉小,左寸虚。原方去鹿角、杞子、骨脂,加补心脾之药,用山药、枣仁、莲子、白芍(俱炒)。数服饮食进,寒热除。继由变生反目,气逆咳嗽,失音面晦,是脏真日漓,神采内夺也,切忌清肺理嗽。速用五味、山药、茯神、潞参、杞子、核桃肉、诃子皮、莲、枣。数十服嗽止音复,后加调补获痊。

  印氏 脉细涩,营卫素亏,秋冬背寒胫冷,经事愆期,从未孕育,乃冲、任、督经虚,宿恙延为劳怯重症。近日咳嗽,唾痰多,在夜半及清晨为剧。想脾聚宿痰,寤时为呼吸引动,因呛咳不已,先服平嗽煎剂,再订膏方,专理奇脉。川贝、甜杏仁、蒌皮(俱炒研)、茯苓、前胡、橘红、白术、炙草、潞参、桑皮(蜜炙)、姜枣煎。三服嗽定,去蒌皮、前胡,加莲子、山药、五味、杞子(俱炒),再服数剂。俟嗽愈,服膏方:骨脂、杞子、沙苑、归身、杜仲、菟丝饼、核桃肉、芡实(炒)、牛膝(酒蒸)、首乌(制)、茯神、玉竹同熬,用鹿角胶加倍收胶。日服五钱,宿恙渐瘳。

  

  咳嗽论治

  肺为华盖,职司整肃,自气逆而为咳,痰动而为嗽,其症之寒热虚实,外因内因,宜审辨也。肺寒嗽必痰稀面白,畏风多涕,当温肺固卫。款冬、紫菀之属,加入玉屏风散。肺热嗽必痰稠面红,身热喘满,当降火清痰。黄芩、花粉、海石、栝蒌、玉竹之属,加入清肺饮。肺虚嗽必气逆汗出,颜白飧泄,当补脾敛肺。六君子汤加山药、五味子之属,肺实嗽必顿咳抱首,面赤反食,当利膈化痰。泻白散加杏、蒌、姜、橘之属。外因者,六淫之邪,自表侵肺,治用辛散,则肺清而嗽止;内因者,五损之病,自下及上,治在甘润,则肺清而嗽安。治外因嗽,感风者辛平解之,桂枝、防风之属。感寒者辛温散之,紫苏、姜、杏之属。感暑者辛凉除之,香薷、薄荷、竹叶之属。感湿者苦降淡渗之,浓朴、通草、薏仁之属。感燥者甘凉清润之,玉竹、花粉、百合之属。感火者甘寒苦辛涤之。麦冬、石膏、桔梗、山栀、象贝之属。湿热痰火阻气,清降辛泄之。茯苓、沙参、杏仁、前胡、桑皮之属。治内因嗽,肝胆气升犯肺者,泄木降逆。钩藤、栀子、枳壳、丹皮、陈皮之属。土虚不生金者,胃用甘凉,参、麦、山药、扁豆之属。脾用甘温。四君、姜、枣之属。肾阴虚火炎金燥者,熟地、五味、人乳、燕窝、阿胶、胡桃之属。滋液填精。肾阳虚水泛为痰者,益智、沉香、沙苑子、肾气丸之属。纳气归肾。劳心动火者,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熬膏蜜收服。

  润养心血。久嗽不已,人参蛤蚧散、噙化丸、劫嗽丸。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则喘息有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则心痛喉中如梗。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则胁痛。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则右 下腋下胁痛引肩背。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则腰背引痛。都气丸加参、麦。胃咳则呕甚,长虫出。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则呕胆汁。小柴胡汤。大肠咳则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则失气。芍药甘草汤,膀胱咳则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饮。七气汤加黄连、枳实。夫五脏久咳,乃移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肝咳不已则胆受,心咳不已则小肠受,肺咳不已则大肠受,肾咳不已则膀胱受,六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然终不离乎肺脾肾也。盖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而肾与肺实母子之脏,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无痰干咳者,阴虚为重,主治在肾。景岳谓虚劳干咳,乃肺肾不交,气不生精,精不化气,当分有火无火治之。如脏平无火,止因肺虚,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如脏气微寒,非辛不润,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汤。如内热有火,须保真阴,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贝母丸。切忌消痰开郁,使气愈耗,水愈涸也。其脾肺亏损,致咳嗽喘促,畏寒呕泻,及脉见细弱,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均勿清嗽,但补元气,嗽自止。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蒌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以一日计之,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二陈汤加贝母、枳壳、桑白皮、枇杷叶、橘红。上午嗽属胃火,石膏、川斛之属。午后嗽属阴虚,四物、六味等汤。黄昏嗽属火浮于肺,当敛而降之,五味子、五倍子之属。夜半嗽为阳火升动,宜滋阴潜阳。六味丸加牡蛎、淡菜之属。肺本娇脏,畏热畏寒,火刑金烁,故咳,无痰有声。水冷金寒,故嗽,无声有痰。当分新久虚实治之。感风暴嗽,鼻流清涕;桂枝汤加葱豉。感寒暴嗽,肩背怯冷;华盖散。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风温化燥呛咳,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玉竹、沙参、杏仁、贝母。火热嗽,喉哑痰稠,加减凉膈散。感湿致嗽,面目浮肿,豆豉、杏仁、通草、滑石、半夏、茯苓、大贝之属。一咳痰即出,脾湿胜也。二陈汤加术、薏、防己。连咳痰不出,肺燥甚也。桔梗汤去桑皮、防己,加玉竹。客邪伤肺,久嗽不止,安嗽化痰汤。久嗽中气虚,营卫兼损,归 建中汤。肉伤嗽,脉虚气乏,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麦、味。脾虚食减久嗽,归 异功散加白芍、南枣。胃虚呕逆作咳,大半夏汤加砂仁、茯苓、橘红、煨姜。肺胃虚寒,咳沫吐食,温肺汤。寒饮停胃,攻肺致咳,半夏温肺汤。上气呛咳胁痛,肝木乘肺也,七气汤加白芍、金橘。思虑劳神干嗽,心火刑金也,生脉散加茯神、贝母、熟地、枣仁、龙眼肉。

  肾虚肺燥喘咳,都气丸加麦冬。喘嗽痰多,怯冷,生料肾气丸煎服。肺虚喘嗽吐血,门冬清肺饮。咳痰见血,脉虚数,六味丸料煎加阿胶、秋石。

  〔嗽〕伤风嗽,恶风自汗脉浮。加味桂枝汤。伤寒嗽,恶寒无汗,脉紧。加味麻黄汤。风寒嗽,痰多气逆。六安煎。寒包热,热郁肺俞,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热包寒,先伤风寒,痰嗽未止,更伤炎热,呛咳声嘶,宜两解其邪。葳蕤汤加减。风热咳,风郁化热,宜辛凉散解。薄荷、桔梗、杏仁、苏梗、桑皮之属。风温嗽,风温上侵,头胀咽痛,呛咳失音,宜清轻凉解。桑叶、象贝、连翘、薄荷、杏仁、沙参、桔、甘之属。温邪嗽,春冬温邪犯肺,呛咳气窒喉痛。治同风温。如热郁者,加山栀、豆豉、郁金、甘蔗、蒌霜、川贝母。暑嗽,暑热蒸嗽,及暑风袭入肺卫,寸脉大,喉痒口渴,俱宜微辛微凉。竹叶、蒌皮、杏仁、石膏、薄荷、香薷。暑兼湿,咳而痰稠,气阻溺涩,宜苦降淡渗。浓朴、黄芩、苏子、苡仁、滑石、通草、花粉、西瓜翠衣,或益元散。燥嗽,秋燥嗽渴,气促,宜甘润。玉竹、沙参、麦冬、梨、蜜、杏仁、蔗汁之属,或复脉汤去姜、桂。火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金匮麦门冬去半夏,加沙参、栝蒌、桔梗。火热乘肺,咳唾有血。千金麦门冬汤去麻黄、姜。

  〔喘嗽〕咳而上气,苏子膏。喘咳发热自汗,安肺汤。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响,射干麻黄汤。肺胀喘咳,鼻扇肩抬,越婢加半下汤。咳而喘急,咽燥如有塞,唾血者,杏仁膏。肺虚久嗽作喘,补肺阿胶散。喘促脉沉数,五味子汤。

  〔劳嗽〕虚劳干咳,琼玉膏,或金水六君煎。脾肺伤损,劳嗽,憎寒壮热,团参饮子。心肾虚,发热盗汗,劳嗽无痰,劫劳散。咳而无痰者,人参同蜜煎桃肉细嚼,或二味煎服,名观音应妙散。脾肺虚寒,怯冷痰嗽,加味理中汤。肾阴虚,脉细数,下午寒热,干咳颊红,晨服异功散,夜服六味丸。肾阳虚,脉微弱,水泛为痰,七味地黄丸。肺劳久嗽,饥则胸中大痛,视上唇有白点如粞者,此虫啮其肺,百部膏加乌梅、槟榔。下其虫自愈。经年嗽,药不瘥,余无他症者,与劳嗽异。一味百部膏。有暴嗽,诸药不效,服生料鹿茸丸即愈。乃肾虚也,不可以暴嗽而疑遽补之非。

  〔哑嗽〕气促满闷失音,通声煎。肺实痰壅,宜杏、桔、蒌、橘、贝、枳、竹叶之属。肺虚喉燥,宜生脉散加玉竹、款冬花、蜜。外感包热者,细辛、半夏、蜜、姜辛散之。内伤火刑金者,六味汤合生脉散。顿咳至声不出者,痰郁火邪,桔梗汤加贝母、枇杷叶。久嗽失音,杏仁膏。

  〔肺胀〕上气喘胀,脉浮大,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脉浮,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咳左右一偏不得卧,动则喘急息重,此痰挟血瘀。宜当归、丹皮、赤芍,桃仁、枳壳、桔梗、半夏、甘草、竹沥、姜汁。如外邪去后,宜半夏、海石、香附、栝蒌仁、甘草为末,姜汁蜜调噙之。

  〔嗽吐〕咳呕并作,为肺胃俱病,先安胃气,二陈汤加芦根、姜汁、枇杷叶,虚者六君子汤加桔梗咳吐,痰食俱出,二陈汤加枳、术、杏仁、细辛。食积痰嗽,二陈汤加栝蒌、山楂、莱菔子、枳实、曲 。

   咳嗽论治

  咳嗽脉候

  咳嗽脉,浮为风,紧为寒,洪数为热,濡细为湿。寸关涩难,而尺内弦紧,为房劳阴虚。右关濡大,为饮食伤脾。左关数弦,为疲极肝伤。迟涩肺寒,洪滑痰多,弦涩血少。脉出鱼际,为逆气喘急。肺脉微急,咳而唾血,脉或沉或浮,声不嘶者可治;脉来洪数,形瘦面赤,肾气衰而声哑者难疗。亦有肺络痰壅声哑者,不在此例。暴嗽不得卧为肺胀,可治;久嗽左不能卧,为肝伤;右不能卧,为肺损,皆难治。久嗽脉弱者生,实大数者死。咳嗽形羸,脉形坚大者死,沉紧伏匿者死;浮直者可治,浮软者易治,咳而脉虚,必苦胃,以有支饮在胸中也。

   咳嗽论治

  附方

  〔固卫〕玉屏风散 见一卷中风。

  〔清痰〕清肺饮 杏 贝 苓(各一钱) 桔 草 五味 陈(各五分) 姜(三片)

  〔火嗽〕清肺饮 二母 杏 桔 薄荷 赤茯 天冬 甘草(各七分) 前胡 桑皮 枳壳(各一钱)

  〔补脾〕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泻肺〕泻白散 见一卷火。

  〔补阳〕肾气丸 八味丸加 牛膝 车前〔养血〕归脾汤 见本卷劳瘵。

  〔久嗽〕人参蛤蚧散 人参(五钱) 蛤蚧(酥炙一对) 杏仁 甘草(各五钱) 二母 茯苓 桑皮(各三两)

  茶服。

  〔久嗽〕噙化丸 熟地 阿胶 五味 贝母 款冬 杏仁 人参 甘草 蜜丸。

  〔久嗽〕劫嗽丸 诃子 百药煎 荆芥 蜜丸。

  〔肺咳〕千金五味子汤 五味 桔梗 紫菀 炙草 续断(各一钱) 竹茹(三钱) 赤小豆(一撮)

  生地 桑皮(各五钱)

  〔心咳〕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肝咳〕枳壳煮散 枳壳 桔梗 甘草 细辛 葛根 肉桂 橘红 苏子 姜 枣〔肾咳〕都气丸 见一卷火。

  〔胃咳〕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胆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大肠咳〕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各二两研) 水煎。

  〔小肠咳〕芍药甘草汤 白芍 甘草(各四钱) 水煎。

  〔膀胱咳〕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钱) 炙草(一钱) 桂枝(二钱半) 姜(五大片) 水煎。

  〔三焦咳〕七气汤 半夏(五钱) 浓朴(三钱) 茯苓(四钱) 紫苏(二钱) 姜 枣 水煎,名三因四七汤。

  〔补气〕五福饮 见一卷中风。

  〔补阳〕理阴煎 熟地(三钱) 当归 炮姜(各二钱) 炙草 肉桂(各一钱)

  〔壮水〕一阴煎 熟地(三钱) 生地 白芍 麦冬 丹参(各二钱) 牛膝(钱半) 甘草(一钱)

  〔壮水〕贝母丸 二母 二冬 二地 归 芍 甘草〔补阳〕六味回阳饮 见本卷劳瘵。

  〔补阳〕理中汤 参 姜 术 草 加陈、苓、辛、夏、五味、枣,名加味理中汤。

  〔治损〕劫劳散 归 芍(各钱半) 熟地(二钱) 参 甘草 五味 阿胶(各一钱) 半夏(二分)

  〔壮阳〕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消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加苏、杏、桔,名加味理中汤。

  〔补血〕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 或加阿胶。

  〔风嗽〕桂枝汤 桂 芍 草 姜 枣〔散寒〕华盖散 麻黄 苏子 桑皮 杏仁 赤茯 橘红(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 枣〔疏风〕芎苏饮 参 苏 夏 苓 陈 草 枳 桔 芎 柴 木香 葛根 姜 枣〔行水〕小青龙汤 麻 桂 辛 芍 姜 草 夏〔润燥〕金匮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降火〕加减凉膈散 翘 栀 芩 草 荷 桔 竹叶〔疏肺〕桔梗汤 杏 蒌 枳 桔 归 草 贝 苡仁 桑皮 防己 百合 姜〔止咳〕安肺化痰汤 杏 葛 枳 桔 半夏 橘红 桑皮 炙草 茯苓 紫苏 前胡 麻黄〔营卫〕归 建中汤 桂 芍 草 枣饴糖 名小建中汤,此加归、 。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扶脾〕归 异功散 即异功散加归、 。

  〔调胃〕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温肺〕温肺汤 白芍(桂汁炒) 半夏 姜 五味 辛 枳 肉 桂 姜 枣〔清肺〕生脉散 见一卷暑。

  〔风嗽〕加味桂枝汤 即桂枝汤加 防风 杏仁 前胡 细辛〔寒嗽〕加味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 名麻黄汤,此加半夏、橘红、苏叶、姜、枣。

  〔豁痰〕六安煎 陈皮(钱半)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炙草 杏仁(各一钱) 白芥子(五分)

  〔寒包热〕麻杏石甘汤 麻 杏 石 草〔散风〕金沸草散 旋复花(即金沸草) 前胡 细辛(各一钱) 荆芥(钱半) 赤茯(六分) 半夏(五分)

  炙草(三分) 姜 枣〔热包寒〕葳蕤汤 见一卷温。

  〔利湿〕益元散 见一卷温。

  〔润燥〕复脉汤 见一卷中风。

  〔清热〕千金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定喘〕苏子膏 苏子 杏仁 生地 姜汁 白蜜收膏。

  〔保肺〕安胃汤 参 苓 术 草 归 芍 芎 麦 五味 桑皮(各一钱) 阿胶(钱半) 姜(三片)

  〔上气〕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钱) 麻黄 五味(各一钱) 细辛(八分) 紫菀 款冬(各三钱) 半夏(二钱) 姜 枣〔肺胀〕越婢加半夏汤 麻 石 姜 草 枣 名越婢汤,此加半夏。

  〔喘咳〕杏仁膏 杏仁 阿胶 苏子(各二两) 真酥(三两) 姜汁(一合) 白蜜五合收膏。

  〔久咳〕补肺阿胶散 人参 阿胶(各一两三钱) 茯苓 马兜铃 糯米(各五钱) 杏仁(二十粒)

  炙草(四钱) 为末,每服三钱。

  〔喘促〕五味子汤 参 杏 麦 味 陈 姜 枣〔干咳〕琼玉膏 见一卷燥。

  〔劳嗽〕金水六君煎 熟地(三钱)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陈皮(钱半) 炙草(一钱)

  〔脾肺〕团参饮子 人参 紫菀 阿胶 百合 细辛 款冬 杏仁 天冬 半夏 五味 桑叶 甘草〔无痰〕观音应梦散 人参 白蜜 核桃肉 或煎服。

  〔水泛〕七味地黄丸 见一卷中风。

  〔杀虫〕百部膏 百部一味熬。

  〔补阳〕鹿茸丸 鹿茸 牛膝 五味(各二两) 石斛 巴戟 附子 川楝 山药 肉桂 杜仲 泽泻(各一两) 沉香(五钱) 酒糊丸。

  〔哑嗽〕通声煎 杏仁 五味 木通 菖蒲 人参 桂心 款冬 细辛 竹茹 真酥 姜汁 白蜜 枣肉〔火郁〕桔梗汤 桔梗 栀子 黄芩 前胡 贝母 知母 香附 薄荷

   咳嗽论治

  咳嗽脉案

  杨氏 秋间呛嗽,子午刻尤甚,咳则倾吐,晡后热渴面赤,经期错乱。此肺受燥邪,不司肃降为标;金受火克,不能生水为本。急则治标,先于润剂兼佐咸降。用杏仁、蒌仁、苏子、半夏、丹皮、麦冬、百合。

  三服咳吐已止,能纳食而虚火已退。后用燕窝清补肺气,再用六味丸料,加白芍、五味、淡菜熬膏,蜜收服愈。

  张氏 产后感风咳嗽,用辛散轻剂不效。改用阿胶、五味、当归、潞参、茯苓、甘草、甜杏仁炒研,一啜而安。可知橘、桔、芎、苏,虚体慎用。

  族某 干咳无痰,卧觉气自丹田冲逆而上,则连咳不已,必起坐稍定,是气海失纳矣。诊脉右尺偏大,肾阳易旺,寐后肺气不敢下交于肾,延久即喘之萌,速固其根蒂为要。三才固本丸服效。按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肾部),故肺肾为子母之脏,必水能制火,而后火不刑金也。二冬清肺热,二地益肾水,人参补元气,气者水之母也。

  毛 衰年久嗽,自秋入冬,憎寒食减,口不知味,脉虚少力,为脾肺俱伤,中气不足之候。宜扶脾阳以生肺金,潞参、茯神、炙草、山药、黄 、炮姜、五味、红枣、湖莲。数服渐愈。

  洪 冬季干咳,夜半特甚。医用杏、蒌、橘、姜、桑皮等药,气促不止。诊其脉两尺洪而大,此阳失潜藏,金畏火炎象也。六味汤去萸、丹,加五味、百合、白芍,渐愈。此症若专治肺,延久不痊,必成上损,须壮水以制龙火之亢逆,而嗽自平。

  钟 中年肝肾阴虚,尺脉偏旺,夜热咳嗽。医药数月,或以咳为肺有蓄水,或以嗽为外感寒邪,浸至头晕眩口干,下元乏力,近又憎寒减食,面色萎悴,足心如烙。据脉论症,必由梦泄伤精,渐成劳嗽无疑。

  今懔懔怯寒,食不甘味,毋使阴伤及阳,延及下损及中之咎。六味汤熟地炒用,加参、五味、贝、莲。

  七服热减嗽轻。又照六味汤去萸、泻,加石斛、麦冬、贝母、五味、潞参、莲子。煎服数剂,接服丸方,用前药加鱼鳔、淡菜等,蜜丸而愈。

  毛 久嗽夜甚,晨吐宿痰酸沫,脉右虚濡,左浮长。已似木气贯膈犯肺,乃因臂痛,服桂枝、川乌等药酒。肺为娇脏,不受燥烈,呛咳益加,喘急上气,此为治病添病。当主以辛润,佐以酸收,经所谓肺苦气上逆,以酸补以辛泄也。清肺饮去桔梗,加白芍、苏子、桑皮(蜜炙)。数服痰咳稀,喘亦定,但纳谷少。

  用培土生金法,去桑皮、五味,加山药、苡米(俱炒)、潞参、茯神、莲子、炙草、南枣、粳米煎汤,数服而食进。

  王姓儿 秋凉感风,夜热,顿咳连声,卧则起坐,立即曲腰,喘促吐沫,汗出痰响。由风邪侵入肺俞,又为新凉所束,痰气交阻。法宜辛散邪,苦降逆。用桔梗、紫苏、杏仁、前胡、橘红、淡姜,热嗽减。一外科以为症感秋燥,用生地、五味、白芍、贝母等药。予曰风邪贮肺,可酸敛乎?痰涎阻气,可腻润乎?即单用姜汁一杯,温服可也。频以匙挑与而愈。

  李 春温痰火壅肺,宵咳上气,卧不着枕,心神恍惚,脉浮洪,舌绛口干溺赤。治宜整肃太阴,兼佐除烦。杏仁、蒌仁、桔梗、贝母、豆豉、山栀、连翘、枇杷叶、蔗汁。二服嗽稀得寐,因远客劳神,心营耗损,参用养营安神。生地、百合、枣仁、杏仁、茯神、贝母、沙参、甘草。二服心神安,胃阴亦复,可冀加餐,嗣因内人语言枨触,气郁生涎,改用温胆汤而痊。

  巫氏女甥 年十四,干咳脉数,颊红,夜热无汗,此虚阳升动,肺金受烁,若不滋化源,阴日涸,损根伏矣。据述天癸未至,白带频下,始信真元不固。乃以潞参、山药、茯神扶脾元,白芍、丹皮泻阴火,甜杏仁、百合止咳,五味、诃子敛肺,炙草、红枣和中调营,一服嗽轻。加熟地、石斛而蒸热退。即用前药去百合、诃子、石斛,加芡实、莲子,蜜丸。常服效。

  糜 六旬,素患失血,今冬温夹虚,痰嗽气阻,咳则胁痛汗出,热烦口干,脉歇止。医用消散,痰嗽益剧。

  更医乃用炒术、半夏、朴、柴等味。余曰:术、夏守而燥,朴、柴温而升,此症所忌,况质本阴亏,温易化燥,宜辛润以利肺气则安。用杏仁、栝蒌、贝母、桑皮(蜜炙)、橘皮、钗斛、前胡、赤苓。一服安寐,嗽去八九,胁痛顿减,脉亦和。乃用燕窝汤煎潞参、茯神、杏仁、贝母、山药、栝蒌、桑皮。再服更适,转侧如意矣。

  服侄 劳倦内伤嗽,用桔、苏、旋复等剂,病加。诊脉小数。右尺稍大,乃阴虚致嗽,忌服表散。以五味、甜杏仁、白芍、贝母、潞参、杞子、茯苓、莲、枣,二服嗽减。又三服,加熟地、山药等,尺脉乃敛。

  郦 冬阳不潜,龙焰上扰灼肺,呛嗽带红,剧在宵分。少年气促,脉虚数,懔寒夜热,损怯已成。想诵读阳升,寐中必有遗泄,心肾不交,精关失固,且口不甘味,食减于前,下损及脾,无清嗽治痰之理。燕窝清补,希冀嗽止痰消,恐初春气已交,懔寒必憎,安望嗽减。益脾肺,交心肾,调理如法,寒热可止,呛嗽可平。

  潞参、山药、茯神、生黄 皮、桑皮(蜜炙)、甜杏仁、五味、枇杷叶、莲子、枣仁、阿胶、龙骨,数服嗽减寒止,痰血若失。去枇杷叶、龙骨、阿胶,加炒熟地、丹皮,热渐退。嗣用潞参、熟地、山药、茯神、远志、黄(蜜炙)、龙骨、白芍、枣仁、五味、龙眼肉熬膏。二料全愈。

  

  肺痿肺痈论治

  肺痿者津枯叶悴,因热在上焦,咳久伤肺,始则寒热自汗,口吐浊沫,或吐红丝脓血,脉数而虚者是也。

  肺痈者,咽干吐脓,因风热客肺,蕴毒成痈,始则恶寒毛耸,喉间燥咳,胸前隐痛,痰脓腥臭,按右胁必痛,着左卧则喘,脉滑数有力者是也。肺痿伤在无形之气,气伤者调其元。肺痈毒结有形之血,血结者排其毒,此治法之概也。分而论之,肺痿由津液枯燥,至肺管日窒,咳声不扬,动即气喘,治在补气血,生津液,佐以止嗽消痰。宜人参、玉竹、五味、阿胶、白芍、麦冬、当归、熟地、紫菀、川贝、杏仁等。其肺劳成痿,虚热咳血者,人参固本丸,不时噙化。肺虚喘急自汗者,安肺汤。往来寒热,自汗烦渴者,紫菀散加银柴胡,姜用蜜制。咳脓血,发热盗汗者,劫劳散。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痰嗽午热声嘶者,紫菀散加丹皮、姜、枣。喘咳失音咯血者,人参蛤蚧散。其虚寒羸瘦,嘘吸胸满者,千金生姜温中汤。凡肺痿症,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张口短气者,危。肺伤咯血喉哑者,不治。肺痈由热蒸肺窍,至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宜安肺桔梗汤。

  初起肺受风寒喘嗽者,小青龙汤散解之。喘不得卧,胸胀者,葶苈大枣泻肺汤泻之。肺气不化,水道不利者,苇茎汤疏利之。苇茎汤大疏肺气,使湿浊悉从溺孔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者,皂荚丸涤之。皂荚丸荡涤痰浊,无坚不入。咳脓腥秽者,桔梗汤开提之。咳而短气溺少者,参 补肺汤调之。体倦食少脾虚者,参术补脾汤养之。脓已 者,排脓散,或金鲤汤,或薏苡根煎汁饮,大效。痰中带血胸痛者,枯梗杏仁煎,或肺痈神汤主之。吐脓咽痛者,甘桔汤加杏仁、贝母。痈久不敛者,川槿汤。如思虑劳心致动阴火,痰臭转甚者,六味丸加麦冬、紫菀。二症溃后,宜补脾肺,滋肾水,不宜专攻其疮。凡肺痈症初起,痰觉腥臭,用陈腌芥卤温服,或浓煎荷叶汁加白蜜服效。咳则微痛,痛在胸右,为肺之长叶,坐卧如常,饮食知味者,易治;若溃后寒热胁痛,痛在胸左,为肺之短叶,或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坐不得卧,咯吐脓血,色如败卤,饮食艰进。声哑鼻扇者,不治。肺痈已破入风者,浓煎葱白香豉汤频服。然多不救。

   肺痿肺痈论治

  肺痿肺痈脉候

  脉数而虚者肺痿,数而实者肺痈。微紧而数者未成脓,紧甚而数者已成脓。吐脓如米粥者难治,呕脓不止者,脉浮洪而大者难治。肺痿六脉浮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死。肺痈溃后,脉忌短涩,缓滑面白者生,弦急面赤者死。

   肺痿肺痈论治

  附方

  〔肺劳〕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

  〔肺喘〕安肺汤 见本卷咳嗽。

  〔嗽血〕紫菀散 人参 桔梗 茯苓(各一钱) 阿胶 甘草 紫菀(各五分) 知母 贝母(各钱半)

  五味子(十五粒)

  〔虚劳〕劫劳散 见本卷咳嗽。

  〔涎唾〕炙甘草汤 见一卷中风。

  〔喘咳〕蛤蚧散 蛤蚧(十对酥炙) 二母 桑皮 茯苓(各二两) 人参 甘草(各三两) 杏仁(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

  〔虚寒〕生姜温中汤 姜 桂 陈 草 麻黄〔肺痈〕安肺桔梗汤 杏 蒌 枯 桔 归 二母 桑皮 防己 百合 苡仁 地骨 葶苈 五味 草〔表邪〕小青龙汤 见本卷咳嗽。

  〔宿水〕葶苈大枣汤 甜葶苈(三钱,炒研) 大枣(十枚,去核)

  〔疏利〕苇茎汤 芦管(取节) 薏仁 桃仁 瓜瓣 甜瓜子〔降浊〕皂荚丸 皂荚去皮弦子,酥炙研末,蜜丸梧子大,以枣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开提〕桔梗汤 见本卷咳嗽、疏肺。

  〔补肺〕参 补肺汤 参 五味 紫菀(各八分) 熟地 桑皮(各钱半) 水煎,加白蜜。

  〔健脾〕参术补脾汤 参 术(各二钱) 黄 (二钱半) 苓 归 陈(各一钱) 桔 麦(各八分) 五味草(各四分)

  〔化脓〕排脓散 参 芷 五味 为末,每服三钱。

  〔排脓〕金鲤汤 活鲤鱼(四两) 贝母(一钱研) 以鲤鱼去鳞杂,不见水,入贝母于鱼腹,外以线扎之,浸童便,煮熟食之。

  〔胸痛〕桔梗杏仁煎 杏 贝 枳 翘 麦 草 银花 阿胶 百合 夏枯草 红藤〔吐脓〕甘桔汤 甘草 桔梗〔痈久〕川槿汤 川槿皮 白蔹 等分,水煎。

  〔阴火〕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通用〕肺痈神汤 桔梗 银花 炙 白芨(各一钱) 苡仁(五钱) 贝母(钱六分) 甘草节(钱半)

  陈皮(钱二分) 甜葶苈(炒八分) 姜(二片) 水煎。

   肺痿肺痈论治

  肺痈肺痿脉案

  本 老年嗜饮热火酒,致热毒熏肺,发疮主痈,咳吐秽脓,胸右痛,不利转侧,脉左大。初用桔梗汤去 、姜,加连翘、山栀,四服咳稀痛止。仍宜排脓解毒,用桔梗、银花(各一钱)、贝母(钱半)、生薏苡(五钱)、当归、甘草节、广皮(各一钱二分)、白芨、生 (各一钱)、甜葶苈(炒七分)。数服脓稀疮痈皆平。

  韦 嗽重痰腥,胸背隐痛,脉数有力,已成肺痈。此肺受风寒,蕴邪壅热,宜疏痰导热,则呼吸自利,不至胀痛喘急,而腥痰渐少。桔梗汤三服,兼用陈腌芥卤汁一杯温服,愈。

  戴氏 元气久削,痰嗽肺痿,寸脉虚数少神,难治之症。紫菀汤三服,阿胶水煨冲服。后去桔梗、知母,加山药、莲子、黄 ,取补土以生金,嗽热渐减。

  

  失音论

  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根,以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夫金空则鸣,失音一症,亦如金实则喑,金碎则哑,必辨其虚实,而后治法可详。其寒包内热,闭窒气分致失音者,以麻杏汤之属开其痹。其醉卧当风,邪干肺窍猝失音者,以苏子汤之属降其痰。其木火犯肺,咽干喉痹致失音者,以麦冬汤之属润其燥。其痰热客肺,喘急上气致失音者,以桔干汤之属疏其壅。其逆风叫号,致伤会厌者,以养金汤之属清其音。其暴嗽失音者,杏仁桑皮汤。久咳失音者,蛤蚧散。若由阴虚劳嗽声嘎者,相火烁金也。百合固金汤去元参、桔梗,加五味、诃子,或扶羸汤去秦艽、柴胡。其内夺而厥,为喑痱者,肾虚也。地黄饮子减桂、附、戟。其中风症,舌喑不能言者,音如故而舌不掉也。虚者六君子汤加竹茹、姜汁,实者大秦艽汤,仍宜加减。其总治气血虚燥,喉音不清者,清音汤、加减诃子汤、脂蜜膏方。此失音症治,大约润肺滋肾之品,为宜也。

  《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须分暴喑久喑。暴喑多是寒包热邪,宜辛凉和解。消风散用姜汁冲服。肺虚伤风,喘咳声嘶,千金酥蜜膏。火邪伤肺,咽痛声哑,生脉散合六味丸,或猪脂白蜜熬膏挑服。久病失音,气虚挟痰,宜滋肺肾之化源。生脉散下都气丸。咽干声槁,润肺为主,生脉散加玉竹。若不应,生脉散噙童真丸。

  《景岳全书·因阵》载秘方竹衣麦冬汤。治劳瘵痰嗽声哑不出难治者,服此神效。竹衣鲜者,一钱、竹茹三钱、麦冬二钱、竹叶十四片、甘草五分、橘红五分、茯苓、桔梗各一钱、杏仁七粒、竹沥一杯。煎七分,竹沥和匀服。

  徐灵胎《指南批本》曰:诸症失音,皆有可愈之理,惟用麦冬、五味、熟地、桂枝等药,补住肺中痰火以致失音,则百无一生。又云:久嗽失音,必由药误。麦冬、五味是失音之灵药也,服之久,无不失音者。

  倘风寒痰火,偶尔失音,即不治亦愈,但更加以麦冬、五味,则弄假成真矣。

   失音论治

  附方

  〔开痹〕麻杏石甘汤 麻 杏 石 草〔降痰〕苏子降气汤 苏子 橘红 半夏 当归 前胡 肉桂 浓朴 炙草 姜 一方有沉香,无肉桂。

  〔润燥〕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疏壅〕桔干汤 荆 防 翘 桔 牛蒡 射干 元参 山豆根 竹叶 甘草〔清音〕养金汤 生地 桑皮 杏仁 阿胶 知母 沙参 白蜜 麦冬 水煎。

  〔暴喑〕杏仁桑皮汤 杏仁 桑皮 五味 紫菀 通草 贝母 姜汁 白蜜 沙糖〔久咳〕蛤蚧散 见本卷肺痿。

  〔补肺〕百合固金汤 二地 归 芍 桔 贝 麦 草 元参 百合〔哑劳〕秦艽扶羸汤 柴胡(二钱) 人参 秦艽 当归 鳖甲 地骨皮(各钱半) 紫菀 半夏炙草(各一钱) 姜 枣 水煎。

  〔喑痱〕地黄饮子 见一卷中风。

  〔哑风〕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哑风〕大秦艽汤 见一卷中风。

  〔虚燥〕清音汤 参 苓 归 地 二冬 乌梅 诃子 阿胶 人乳 牛乳 梨汁 蜜〔清降〕诃子汤 诃子 桔梗 童便 水煎。

  〔咽痛〕脂蜜膏 猪脂 白蜜〔散邪〕消风散 参 苓 陈 草 荆 防 羌 芎 藿香 僵蚕 蝉蜕 浓朴 为末,茶调。

  〔润肺〕千金酥蜜膏 真酥 崖蜜 饴糖 姜汁 生百部汁 杏仁 枣肉 柑皮 熬膏,温酒和服。

  〔清补〕生脉散 人参 五味 麦冬〔清补〕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纳气〕都气丸 六味丸加五味。

  〔劳嗽〕童真丸 秋石 贝母 红枣肉为丸,薄荷汤下。

   失音论治

  失音脉案

  某 肺受冬温,蕴而成热,脉洪搏指,痰阻喉痒,呛咳失音。与苦辛泄降痰火,清音自出,所谓金空则鸣也。用杏仁、桑皮、蒌皮、川贝、麦冬、橘红、竹叶。三服呛嗽平,惟溺赤,间有寒热,前方加香豉、栀皮、赤苓、灯心。二服寒热除,膈间觉燥,去桑皮、香豉,加白蜜三匙和服,二剂音渐复。

  族弟 怯症嗽久吐血,曾用熟地黄、阿胶、淡秋石、燕窝等药获愈。经十数载,至今秋寒热宵嗽,劳则喉痛欲裂,气急声哑,呼吸有音,气不归源,实水亏火炎,金畏火灼重症。古云:金碎不鸣,务滋肾阴,俾金水相涵,冀龙焰稍熄而已。仿大补元煎,熟地黄(八钱)、山药、白芍、百合(各三钱)、牛膝(蒸)、五味(焙。各八分)、洋参、枣仁、阿胶(水煨)、贝母(各二钱)、龟板(炙)、女贞子(各三钱)。三十剂后,精神稍复。兼服人乳数月,喜其胃纳颇健,调理如法,可望延年。

  族子 因惊遗泄,呛嗽声哑,继乃寒热喉痛,梗碍妨食,口干,脉细数。医与清金降火,屡服不效。予谓水涸于下,火炎于上,心肾诸脉,挟咽循喉,既非肺痹梅核,无清肺降痰之理。宜滋填镇摄,俾龙焰伏潜,喉痛息,寒热渐止。方用熟地(四钱)、山药、龙齿、杞子(炭)、天冬、元参、女贞子(各二钱)、茯神(三钱)、丹皮、柏子仁(各八分)、五味(四分)、淡菜(三钱),煎服甚适。时用白蜜及猪肤汤润喉,喉痛寒热若失。若精关扃固,月余不泄,即用原方去元参,加牡蛎、莲子,炼蜜丸。竹叶汤下,庶望音复。后将煎剂去淡菜,加龟甲心、石斛、淡秋石,煎丸并服,渐效。乃误信喉科铁烙喉,大痛晕绝,遂成不救,惜夫!王氏室女 久嗽失音,呼吸痰响,劳则发热颊红,干饭稍纳,粥入随出。肺气既失肃降,痰火升逆,扰及中宫,胃土运纳不安,然胃虚谷少,脉来微数,非火涤痰所得效。治以平气降逆,兼培胃气,倘痰火一清,声音可出。海浮石、苏子、贝母、前胡、茯苓、山药、炙草、姜汁、竹沥和服。呼吸利,痰嗽平。再去前胡,加诃子、蛤粉,数服哮止而音渐复。

  

  哮症论治

  哮者,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甚则喘咳,不能卧息。症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初失表散,邪留肺络。宿根积久,随感辄发,或贪凉露卧,专嗜甜咸,胶痰与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热壅气逆,故声粗为哮。须避风寒,节浓味,审其新久虚实而治之。大率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喉如鼾声者虚,如水鸡者实;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为实;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为虚。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冷哮有二,一则中外皆寒,宜温肺以劫寒痰;温肺汤、钟乳丸、冷哮丸,并以三建膏护肺俞穴。一则寒包热,宜散寒以解郁热。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如邪滞于肺,咳兼喘者,六安煎加细辛、苏叶。冬感寒邪甚者,华盖散、三拗汤。外感寒,内兼微火者,黄芩半夏汤。热哮当暑月火盛痰喘者,桑白皮汤,或白虎汤加芩、枳、栝蒌霜。

  痰壅气急者,四磨饮、苏子降气汤,气降,痰自清。痰多者吐之,勿纯用凉药,须带辛散。小青龙汤探吐。

  肾哮火急者,勿骤用苦寒,宜温劫之。用椒目五六钱,细研,分二三次,姜汤调服。俟哮止后,因痰因火治之。

  治实哮,用百部、炙草各二钱,桔梗三钱,半夏、陈皮各一钱,茯苓一钱半,一服可愈。治虚哮,用麦冬三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一服可愈。此煎剂内,冷哮加干姜一钱,热哮加元参三钱,盐哮加饴糖三钱,酒哮加柞木三钱,糖哮加佩兰三钱,再用海螵蛸火 研末,大人五钱,小儿二钱,黑砂糖拌匀调服,一服除根。其遇浓味而发者,清金丹消其积食。伤咸冷冻饮料食而发者,白面二钱,沙糖二钱,饴糖化汁捻作饼,炙熟,加轻粉四钱,食尽,吐出病根即愈。年幼体虚者,分三四次服,吐后,用异功散加细辛。脾胃阳微者,急养正,四君子汤。久发中虚者,急补中,益气汤。宿哮沉痼者,摄肾真,肾气丸加减。

  总之,哮既发,主散邪;哮定,则扶正为主也。

   哮症论治

  附方

  〔冷哮〕温肺汤 见本卷咳嗽。

  〔温肺〕钟乳丸 钟乳石(甘草汤煮研) 麻黄(醋汤泡焙干) 杏仁 炙草 蜜丸。

  〔温肺〕冷哮丸 麻 杏 辛 草 星 夏 川乌 川椒 白矾 牙皂 紫菀茸 款冬 神曲 糊丸。

  〔外治〕三建膏 天雄 川乌 川附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川椒 干姜(各二两) 麻油熬,加黄丹,摊贴肺俞。

  〔散邪〕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散寒〕越婢加半夏汤 见本卷咳嗽。

  〔痰嗽〕六安煎 见本卷咳嗽。

  〔疏利〕华盖散 见本卷咳嗽。

  〔疏解〕三拗汤 麻黄(不去节) 杏仁 甘草 姜〔清热〕黄芩半夏汤 白芍 半夏 甘草(各二钱) 黄芩(三钱) 枣(四枚)

  〔降火〕桑白皮汤 芩 连 杏 贝 栀 夏 桑皮 苏子 姜〔降火〕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降逆〕四磨饮 人参 沉香 槟榔 乌药 等分,磨汁,煎服。

  〔降逆〕苏子降气汤 见本卷失音。

  〔探吐〕小青龙汤 见本卷咳嗽。

  〔浓味〕清金丹 萝卜子(蒸晒,一两) 牙皂(烧存性,三钱) 姜汁为丸。

  〔脾虚〕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摄肾〕肾气丸 见本卷虚损。

   哮症论治

  哮脉案

  包 哮症每十日一发,嗽痰夜甚,脉形俱属虚寒。乃用六味滋阴,治不对症,焉能奏效。议补益中气为虚哮治法,用潞参、山药、茯苓、半夏、炙草、于术(炒)、杏仁、煨姜。数服而效。

  一小儿 冬春久哮,屡服治风痰之剂,不应。诊其脉,知其脾弱,不能化乳湿,用四君子汤加薏苡、山药、谷芽(俱炒)、制半夏。数服愈。

  汤氏 宿哮秋发,咳呕气急,暑湿为新凉所遏。宜辛平解散,用橘皮半夏汤加桔梗、象贝、杏仁、茯苓、枳壳、香薷、生姜。数服而平。

  王 丹溪治哮专主痰,每用吐法,不用凉剂,谓寒包热也。今弱冠已抱宿根,长夏必发,呼吸短促,咳则汗泄,不能平卧,脉虚,左尺搏大,不任探吐,乃劳力所伤。暂与平气疏痰,俟哮咳定,当收摄真元。

  先服桑白皮汤去芩、连、栀、夏,用桑白皮(蜜炙)、甜杏仁(炒研)、茯神、竹茹、贝母、苏子(炒研)、薄橘红。数剂后,服生脉散、潞参、五味、麦冬,加海浮石、海螵蛸、远志肉、山药、炙草、茯苓。

  巫妇 梅夏宿哮屡发,痰多喘咳,显系湿痰郁热为寒邪所遏。暂用加减麻黄汤温散。麻黄(三分)、桂枝(五分)、杏仁(二钱)、苏叶、半夏(制。各钱半)、橘红(一钱)、桔梗(八分)、姜汁(三匙),二服后随用降气疏痰:栝蒌皮、桑皮(俱炒,一钱)、贝母、杏仁(俱炒研。各二钱)、海浮石(三钱)、前胡、枳壳(各八分)、苏子(炒研,六分)、茯苓(二钱)、姜汁三匙。数服哮嗽除。

  

  喘症论治

  (短气 少气 逆气附)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张口抬肩,气道奔迫,病机谓诸病喘满,皆属于热。海藏以为火铄真气,气衰而喘,有由然矣。夫喘分虚实,经云:邪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又云: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客之,此举之实也。经曰:秋脉不及,谓肺金虚也。则令人喘,呼吸少气。又曰:劳则喘息汗出,此明喘之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息促而不足。实喘者,胸满声粗,客邪干肺,上焦气壅,治在疏利;通用定喘汤。虚喘者,呼长吸短,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摄固。

  六味丸去丹、泻,加牛膝、五味子、补骨脂、胡桃肉。故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叶氏亦云:喘症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也。徐灵胎《指南批本》云: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若虚实混治,鲜不残生,但疑似间极难辨认。香岩先生又以出气不爽为肺病,入气有音为肾病,更为难确矣。治喘者,凡肺窍壅塞,呼吸不利,气盛脉实,滑数有力,皆实候也。如肺感风寒致喘,三拗汤、华盖汤。肺热痰火作喘,麻杏石甘汤。肺寒饮邪喘逆,桂枝加朴杏汤。感暑 火盛而喘,香薷饮、白虎汤。因湿邪浊逆而喘,四苓散加杏、朴、桑皮、通草、葶苈。肺气不降,浮肿发喘,麻黄汤去桂枝,加桑皮、薏仁、茯苓。肺胀水停,上气喘咳,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脉沉,大越婢加半夏汤。水病喘满,肾邪犯肺,宜通阳泄浊,真武汤合四郁散去白术。痰喘必涤其源,气郁生涎,温胆汤。火动生痰,清膈煎。怒喘兼平其气,四七汤。如吸音颇促,劳动则剧,气弱脉微,或浮大而弦,按仍如无,察其外无客邪,内无实热,皆虚候也。如肺虚金燥,生脉散。胃虚阳升。人参五味汤加茯苓、炙草。肾阴亏而精伤,冲任经虚,丹田火炽,肺金受烁,大剂六味汤加麦冬、五味。肾阳虚而气脱,孤阳浮越,面赤烦躁,火不归元,七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肾不纳气,身动即喘,阴阳枢纽失交,急需镇摄,肾气汤加沉香。从阴引阳,都气丸入青铅。从阳引阴,肾与肺胃俱虚,喘嗽乏力,人参一钱,胡桃三枚,连皮蜜炙。煎服效。病后气喘为肺虚,生脉散加阿胶、白术、陈皮。病后气喘嗽痰,面浮足冷,为阳虚,八味丸。产后喘,为孤阳绝阴,最危。因营气暴竭,卫气独根据,独居肺中,故喘急。独参汤灌之。若血入肺,面赤,喘欲死,参苏饮。如败血冲心,胸满上气,逐其败血,喘自定,血竭散。老人久病,喘嗽不得卧,杏仁丸。动即作喘,多由虚衰,宜嵩崖脾肾丸。阴虚宜滋养,熟地、萸肉、五味、阿胶、杞子、胡桃肉、蛤蚧尾。阳虚宜温养,参、 、归、术、茯神、莲子、山药、炙草。阴阳不交,摄纳下元,海参胶、淡菜胶、熟地、茯苓、牛膝、远志、骨脂、青盐、石英。以此分症施治,朗若列眉已。

  〔短气〕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症有二:一属支饮。《金匮》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汤亦主之。盖呼气短,用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小便能出矣。吸气短,用肾气汤以化其阴,肾气化,则小便之关门利矣。一属气虚。东垣云:肺主诸气,短气者,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 。如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短促,倍人参,加白芍,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之。若失血后,阴火上乘,短气不足以息,或肾虚发热唾痰者,生脉散加当归、黄、生地。

  〔少气〕气少不足以言。经云:怯然少气,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又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又曰: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独参汤、生脉散、保元汤。异功散。

  〔逆气〕气上逆不得卧,而息有音。经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阳明脉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其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水者循津液而流,肾为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治阳明之气逆,四磨汤、七气汤。治肺络之气逆,杏子汤、小青龙汤、赵婢汤、苏子降气汤。

  治肾气之逆,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汤、灵砂丹。

  经曰:寸口脉实者,肺实也,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塞,如呕状,自汗,皆肺实之候。右寸脉虚者,肺虚也,必咽干无津,少气不足以息。

  《医通》曰:肺虚受寒而喘,参苏温肺汤。寒郁热邪而喘,中有热痰,遇冷即发,麻黄定喘汤。远年咳逆上气,胸满痞塞,声不出者,人参定喘汤。虚冷上气,劳乏喘嗽,《千金》用半夏、人参、姜、桂心,甘草煎服。上气不得卧,生姜、人参、橘红、紫苏各一钱,五味数粒。肥盛多痰,喘不能卧,元气未衰者,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经年喘嗽,遇寒更甚者,九宝汤、安嗽化痰膏。喘嗽,气从脐下冲上,尺脉洪数,兼盗汗潮热,属阴虚。六味汤加补骨脂、五味,送灵砂丹。

  凡衰病产后喘促者,均为少气,虽素有痰火,亦由气虚。须大剂生脉散。若虚而欲脱,元海根摇,火冲脐下逆冲而上,似喘非喘,吞若不及,急须峻补,镇摄丹田。大剂六味汤加五味、牛膝、青铅、元武甲心、磁石。

  喘与胀二症相因,皆小便不利,故喘则胀,胀必喘。先喘后胀者,治在肺;先胀后喘者,治在脾。经曰: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肺气降下而输化也。若肺受邪,则失降下之令,以致水溢皮肤,而生肿满。此喘为本,肿为标,治宜清金降气为主,而行水次之。如脾主肌肉,恶湿克水,若脾虚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外侵肌肉,内壅滞上,使肺气不得下降,而喘乃生。此肿为本,喘为标,当实脾行水为主,而清金次之。若肺病而用燥脾之药,则金得燥而愈喘,脾病而用清金之药,则脾得寒而益胀矣。

   喘症论治

  喘症脉候

  喘脉宜浮迟,不宜急疾。喘逆上气,不得卧者死;上气面目肿,肩息,脉浮大者危。上气喘息低昂,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肢寒者死。右寸沉实而紧,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发散,则喘定。

   喘症论治

  附方

  〔通治〕定喘汤 麻 杏 芩 夏 草 白果 款冬 苏子桑皮〔补摄〕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发散〕三拗汤 见本卷哮。

  〔解利〕华盖散 见本卷咳嗽。

  〔痰火〕麻杏石甘汤 麻 杏 石 草〔饮邪〕桂枝加朴杏汤 桂 芍 草 姜 枣 朴 杏〔暑 〕香薷饮 见一卷中风。

  〔暑 〕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利湿〕四苓散 见一卷温。

  〔散邪〕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肺胀〕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见本卷咳嗽,此加石膏。

  〔水停〕越婢加半夏汤 见本卷咳嗽。

  〔水逆〕真武汤 术 附 苓 芍 姜〔气痰〕温胆汤 见一卷温。

  〔火痰〕清膈煎 广皮(钱半) 贝母 浮石(各二钱) 胆星(一钱) 木通(钱半) 白芥子(七分)

  〔怒喘〕三因四七汤 苓 夏 苏 朴 姜 枣〔肺虚〕生脉散 参 五味 麦冬〔胃虚〕人参五味汤 参 术 广皮(各一钱) 五味(九粒) 麦冬 杏仁(各八分) 姜(三片)

  枣(二枚)

  〔引火〕七味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八味丸加牛膝、车前,名肾气丸。

  〔纳气〕都气丸 六味丸加五味子。

  〔产喘〕参苏饮 人参(一两) 苏木(二两)

  〔败血〕血竭散 血竭 没药(各一钱) 以陈酒、童便各半煎沸调服。

  〔老人〕杏仁丸 杏仁 核桃肉 蜜丸。

  〔虚衰〕嵩崖脾肾丸 肾气丸加骨脂、益智、砂仁。

  〔支饮〕苓桂术甘汤 苓 桂 术 草〔少气〕保元汤 见一卷火。

  〔少气〕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气逆〕四磨汤 见本卷哮。

  〔气逆〕七气汤 参 桂 夏 草 姜〔气逆〕杏子汤 麻 桂 杏 芍 姜 天冬〔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本卷失音。

  〔肾气〕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 附 辛〔气冲〕灵砂丹 水银 硫黄 二味炒成砂子,入水火鼎 炼为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饮下。

  〔肺寒〕参苏温肺汤 参 苓 术 草 桂 夏 陈 苏 五味 木香 桑皮 姜〔寒包热〕麻黄定喘汤 即前定喘汤。

  〔久嗽〕人参定喘汤 人参 麻黄 炙草 阿胶 半夏(各一钱) 五味 桑皮(各五分) 粟壳(二分)

  姜(三片)

  〔痰喘〕千缗汤 半夏(七粒) 皂角(去皮弦) 炙草(各一寸) 姜(二片)

  〔胶痰〕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喘嗽〕九宝汤 麻 杏 苏 桂 陈 荷 姜 草 桑皮 腹皮 乌梅〔喘嗽〕安嗽化痰膏 见本卷咳嗽。

   喘症论治

  喘脉案

  赵 衰年喘嗽痰红,舌焦咽燥,背寒,耳鸣颊赤,脉左弦疾,右浮洪而尺搏指。按脉症系冬阳不潜,金为火烁,背觉寒者,非真寒也。以父子悬壶,忽而桂、附,忽而知、柏,忽而葶苈逐水,忽而款冬泄肺,致嗽血益加,身动即喘,坐则张口抬肩,卧则体侧喘剧,因侧卧则肺系缓而痰益壅也。思桂、附既辛热助火,知、柏亦苦寒化燥,非水焉用葶苈,泄热何借款冬,细察吸气颇促,治宜摄纳。但热蒸腻痰,气冲咽痛,急则治标,理先清降。用川百合、贝母、杏仁、麦冬、沙参、牡蛎、阿胶(水化),燕窝汤煎。一啜嗽定而痰红止。

  去杏仁、牡蛎、阿胶,加生地、竹茹、丹皮、元参、羚羊角午服,以清上中浮游之火,用熟地、五味、茯神、秋石、龟板、牛膝、青铅晚服,以镇纳下焦散越之气,脉症渐平。

  族某 七旬以来,冒寒奔驰,咳呕喘急,脉弦滑,时 冷气。

  夫寒痰停脘必呕,宿痰阻气必咳。老人元海根微,不任劳动,劳则嗽,嗽则气升而喘,必静摄为宜,仿温肺汤,用辛温止嗽以定喘。淡干姜、五味、(干姜、五味摄太阳而定喘,古人治嗽喘,必二味同用。)

  桑皮(炙)、茯苓、潞参、甜杏仁、橘红、制半夏、款冬花、紫衣胡桃,数服喘呕俱定,十服全瘳。

  李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以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也。出气阻而喘,为肺病,吸气促而喘,为肾病。今上气喘急,遇烦劳则发,不得卧息,必起坐伏案乃定,近则行步亦喘,是元海不司收纳之权,致胶痰易阻升降之隧,急急摄固真丸。熟地炭、牛膝炭、茯神、五味、萸肉、补骨脂、莲子(俱炒)。数服颇安。

  贡 积年痰嗽,脉细形衰,动则疝气偏坠,病因肝肾久损,客冬心事操劳,身动即喘,痰嗽益剧,肉消骨立,是五液悉化为痰,偏卧不舒,是阴阳亦乖于用,所谓因虚致病,积损成劳候也。右脉沉数无力,左脉浮数无根,良由下元真气失纳,以致下引上急,吸入颇促而为短气,若不纳使归源,将下元根蒂都浮,喘嗽何由镇静,况症本肾虚水泛为痰,必非理嗽涤饮可效。奈何胆星、竺黄、芥子、芩、柏等无理乱投,不知顾忌。

  昨议服固摄之品,痰气较平,而脉象未改,是损极难复,维系不固,有暴脱之忧。今酌定晨服都气丸加参、术、远志、故纸,晚服肾气汤去萸、泻、丹皮、桂、附,加茯神、五味、杞子、沙苑子、莲子、枣仁。冀其气平而痰嗽自定。

  岳 少年体质阴亏,兼伤烦劳,脉虚促,热渴颊红,痰血喘急,速进糜粥以扶胃,食顷喘定,症宜清调肺卫,润补心营。甜杏仁、阿胶(水化)、沙参、川贝、茯神、枣仁、麦冬、石斛、蒌仁、黄 (蜜炒)。三服脉匀症退。继进燕窝汤,嗽喘悉止。治以培土生金,潞参、山药、炙草、玉竹、五味、茯神、杏仁、莲子、红枣,食进。丸用加减都气而安。

  服侄 初春脉左弦长,直上直下,喘嗽吐红,梦泄。冬阳不潜,足少阴经与冲脉同络,阴虚火炎,气冲为喘,络伤为血,乃元海根蒂失固。医者不知纳气归原,泛用归、 、术、草,症势加剧,寒热咳逆,血升气促,冲脉动诸脉皆动,总由肺肾失交,急急收纳,务令阳潜阴摄。阿胶(水化)、牡蛎(醋 )、龟板(酥炙)、龙骨( )、五味、山药、高丽参、茯神、枣仁、坎 (焙研)。数服嗽平血止,去坎 ,加青铅,冲气亦定。

  倪 年近七旬,木火体质,秋嗽上气喘急,痰深而黄,甚则不得卧息,须防晕厥。治先平气定喘。蜜桑皮、苏子、杏仁、川贝母、茯神、栝蒌、百合。二服后,加白芍、麦冬。述旧服两仪膏痰多食减,今订胶方,减用熟地(砂仁末拌熬晒干,四两)、高丽参(一两)、茯苓(三两)、甜杏仁(炒研,五两)、莲子(八两)、枣仁(一两)、枇杷膏(四两)、燕窝(两半)、橘红(八钱)、贝母(一两)、山药(三两)、阿胶(一两),各味熬汁,阿胶收,开水化服。

  某 肾不纳气则喘息上奔,脾不输精则痰气凝滞。今痰哮不利,呼吸颇促,病本在脾肾,而肺胃其标也。

  由冬延春,脉候若断若续,忽神烦不寐,语谵舌灰,虚中夹温,治先清降。杏仁、栝蒌、象贝、茯神、潞参,菖蒲汁冲服。一剂嗽定得寐,舌苔稍退,进粳米粥,喘息乃粗,脉见虚促,急用纳气归原,冀根蒂渐固。高丽参、五味、牛膝炭。远志、茯神、杞子、莲子、牡蛎粉,六服。间用七味地黄丸而安。

  

  痰饮论治

  痰饮皆津液所化,痰浊饮清,痰因于火,饮因于湿也。痰生于脾,湿胜则精微不运,从而凝结,或壅肺窍,或流经隧:饮聚于胃,寒留则水液不行,从而泛滥,或停心下,或渍肠间。此由脾胃水湿阴凝,必阳气健运,则浊阴下降,如烈日当空,则烟云消散,宜以理脾逐湿为治者也。若夫肾阳虚火不制水,水泛为痰,则饮逆上攻,故清而澈,治宜通阳泄湿,忌用腻品助阴;如四物六味等汤。肾阴虚,火必烁金,火结为痰,为痰火上升,故稠而浊,治宜滋阴清润,忌用温品助燥,如二陈六君子等汤。治法所必辨也。夫清澈为饮,稠浊为痰,饮惟停蓄肠胃,而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庞氏云:天下无逆流之水,因乎风也。人身无倒上之痰,因乎气也。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症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然又谓见痰休治痰者,以治必探本,恐专事消涤,重虚其胃气,反滋膨胀耳。丹溪云:胃气亦赖痰以养,攻涤则胃虚而痰愈剧。亦有但治其痰者,如风痰散之,防风丸加南星、生姜。风兼寒者,青州白丸子。寒痰温之,理中化痰丸。暑痰豁之,消暑丸。湿痰燥之,二术二陈汤、白术丸。燥痰润之,润肺饮加杏仁、白蜜。火痰清之,清气化痰丸。食痰消之,保和丸、栝蒌丸。

  酒痰化之,瑞竹堂化痰丸。郁痰解之,三因七气汤加郁金、菖蒲、香附。气痰利之,咯不出,咽不下,如败絮,如梅核。七气汤、三仙丸。惊痰泄之,控涎丹加辰砂、蝎尾。老痰软之,如海石、海粉、芒硝、瓦楞子之类,或青礞石丸。顽痰吐之,三圣散、青绿丸,虚者参芦散加竹沥。在上者涌之,桔梗芦散,或稀涎散。在下者导之,导痰汤,甚者滚痰丸。在脾者黄,滑而易出,二陈汤加枳、术。在肺者白如米粒,涩而难出,利金汤去姜、枳,加玉竹,蜜水冲。在肝者青而多泡,川芎丸加星、枳,甚者千缗汤。在心者赤,结如胶粘,半黄丸。在肾者黑而多咸。桂苓丸加泽泻、车前。留胁下者,天阴隐痛。二陈汤加白芥子。滞经络者,筋骨牵痛。荆沥、竹沥、姜汁行之,或旋复花汤加桂枝。入四肢者,手足疲软。导痰汤加桂枝、姜黄、竹沥。隐皮里膜外者,肿而麻木。二陈汤加白芥子、姜汁、竹沥。或成块流走不定,导痰汤加姜汁、竹沥。或成核结聚项间。痰核丸、痰核酒。膈上停痰痞闷,小陷胸汤加茯苓、枳实、姜汁、竹沥。脘中伏痰臂痛,指、迷茯苓丸。

  痰滞气逆嗽多,六安煎。寒涎沃胆不眠,温胆汤,多惊者,加蝎尾。痰挟死血攻注,控涎丹加韭汁、桃仁、木香、胡椒、鲮鲤甲。痰结窠囊呕吐,姜汁、竹沥、韭汁饮。中风痰迷心窍,属寒者,涤痰汤下牛黄丸;属热者,下二丹丸。癫痫痰闷抽掣,牛黄丸。此皆治其标也。如求其本,脾虚湿痰,宜健脾以运之。四君子汤、参术健脾丸。肺热火痰,宜清肺以润之。清肺饮、四阴煎。脾肺气虚不运生痰者,六君子汤加木香。肺胃气虚不化生痰者,六君子汤加桔梗。脾气滞者,异功散加砂仁。中气弱者,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挟湿者,脉濡缓,痰清稀,六君子汤加炮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肝肾虚,痰中见血者,六味汤加乌 鱼骨、参三七。肾阴亏,火动痰升者,五味天冬丸、百花膏。相火烁痰津涸者,滋阴清化丸。肾阳衰,水泛为痰者,薛氏八味丸,如不应,真武汤。劳损咳白痰如鸡蛋清,俗名白血者,补肺汤。此乃治痰之本矣,且痰饮同称而殊治,岂可混乎。试由痰论饮,《内经》有饮无痰,其论饮病,皆由湿淫土郁。至《金匮》乃立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等名,皆停水为患。如其人昔肥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为痰饮,必目眩短气。饮在阳,则呼气短,苓桂术甘汤。饮在阴则吸气短,肾气丸。《金匮》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利之,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主之。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脉必沉弦。十枣汤。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小青龙汤。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形如肿,为支饮。葶苈泻肺汤,或五苓散。

  水停心下,背寒冷如掌大,短气,肢节痛,胁痛引缺盆,脉沉,为留饮。导痰汤。膈满喘咳呕吐,寒热,腰背痛,身振 ,为伏饮。倍术丸加茯苓、半夏。痰饮不渴,小半夏汤。支饮眩冒,泽泻汤。心下痞,膈间有水,悸眩。小半夏加茯苓汤。茶饮过多成癖,及饮酒成癖,姜桂丸。饮癖呕酸嘈杂,心悬如饥。三圣丸、苍术丸。

  别有非痰非饮,吐清涎沫者,脾虚不能收摄也。六君子汤加益智、姜。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大法,外饮在脾,内饮在肾。治脾,苓桂术甘汤;治肾,肾气丸。气壅者开之,小青龙汤去麻、辛。呛咳者平之,鲜枇杷叶、杏仁、茯苓、前胡、苏子、桑皮。浊逆者温之,真武汤。阳微者和之,外台茯苓饮。湿滞者渗之,五苓散。留饮者逐之,桂苓汤。支结入络者通之,茯苓桂枝汤加参、草、川椒、半夏、姜、蜀漆。

  饮症通治,五饮汤。仲景云: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此可谓一言提要者矣。

  仲景曰:饮而兼咳者,但治饮,不必治咳。

  缪仲淳曰:生痰之源不一,治各不同。由阴虚火炎,上迫乎肺,凝结为痰,是谓阴虚痰火。痰在肺而本于肾,治宜降气清热,益阴滋水。忌辛温燥热补气药。由脾胃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致脾气壅滞为痰,此病在脾胃,无关肺肾,治宜燥脾利气。忌滞腻寒苦湿润药。由风寒郁热生痰,病亦在肺,治宜豁痰,清利中佐以辛温,麻黄生姜之类,以散外寒,忌温补酸收药。则药无格拒之患。夫痰质稠粘,饮惟清水,或青绿苦酸,多因过饮茶酒,或情抱抑郁,中寒湿阻,治宜燥湿利水,温通阳气以行之。二陈五苓真武之属。

  张路玉曰:痰饮变生诸症,必以治饮为先,诸症自愈。如头风眉棱骨痛,屡用风药不效,投以痰剂收功。患眼赤羞明而痛,与凉药弗瘳,畀以痰剂获效。凡此之类,不一而足,在审症圆机耳。如太阴痰厥头痛,不专治风,亦此意也。

   痰饮论治

  痰饮脉候

  脉沉者留饮,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满短气。支饮亦喘不得卧,短气,其脉平。

  沉而弦者悬饮。肝脉软而散,色泽者溢饮。《提纲》曰:痰脉弦滑。《三因》曰:饮脉皆沉细弦滑。病患一臂不遂,时复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痰得涩脉,必费调理,以痰胶固,脉道阻塞也。左右关脉实大而浮,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滑者,痰也;眼胞上下如黑煤者,亦痰也。

  《回春》曰:眼黑而行步呻吟,举动艰难,入骨痰也,非萆 苦参不除,其遍体骨节痛,审气血加化痰药。

  《入门》曰:痰厥者,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晕倒,脉沉细也。

   痰饮论治

  用药

  湿痰,主半夏,佐茯苓、苍术。风痰,主南星,佐前胡、白附。燥痰,主贝母,佐栝蒌、杏仁。火痰,主竹沥,佐花粉、黄芩。寒痰,主姜汁,佐半夏、苏子。食痰,用神曲、山楂、麦芽。酒痰,用花粉、白术、神曲,或四苓散。惊痰,用天竺黄、牛黄、胆星。老痰,用海浮石、栝蒌、川贝。气痰,用广皮、枳壳、郁金汁。

  胶痰,用橘红、杏仁、荆沥。痰核,半夏、连翘、贝、桔、枳、星、夏枯草等。痰结,朴硝、枳实、海藻、姜汁。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达。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白芥子不到。痰在经络,非姜汁、竹沥不行。痰中带血,宜韭汁、阿胶。痰迷癫痫,宜控涎丹。气实痰盛,宜三子养亲汤。实热老痰,礞石滚痰丸。风寒痰涌,及小儿惊风,青州白丸子。痰血塞心窍癫狂,白金丸。痰实积饮,宜小胃丹。降痰气,宜苏子降气汤,润下丸。海粉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青黛治热痰,假其下行也。枳实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元明粉治热痰,以其能降火软坚也。硝石、礞石大能降火消痰结,研细,和白糖舌 服效。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

   痰饮论治

  附方

  〔风痰〕防风丸 防风 川芎 天麻 甘草 蜜丸,朱砂为衣,荆芥汤下。

  〔寒痰〕青州白丸子 生白附子 生南星 生半夏 川乌 糯米汁为丸。

  〔寒痰〕理中化痰丸 参 术 姜 草 加苓、夏。

  〔暑痰〕消暑丸 见一卷暑。

  〔湿痰〕二术二陈汤 二术 苓 夏 陈 草〔湿痰〕白术丸 星 夏 术 为丸,姜汤下。

  〔燥痰〕润肺饮 二母 陈 苓 麦 桔 花粉 生地 草 姜〔火痰〕清气化痰丸 杏 蒌 枳 夏 星 陈 芩 苓 姜汁糊丸。

  〔食痰〕保和丸 楂肉(二两) 半夏 神曲 橘红 麦芽 茯苓(各一两) 黄连 连翘 萝卜子(各五钱。水丸。)

  〔食痰〕栝蒌丸 蒌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糊丸。

  〔酒痰〕瑞竹堂化痰丸 星 夏 青 陈 杏 葛 萝卜子 苏子 楂肉 麦芽 神曲 香附 姜汁〔郁痰〕七气汤 见本卷咳嗽。

  〔气痰〕三仙丸 南星曲 半夏曲(各四两) 香附(二两) 糊丸。

  〔惊痰〕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糊丸,姜汤下,一名妙应丸。

  〔老痰〕青礞石丸 礞石打碎,用焰硝二两,同入瓦罐内,泥封, 石色如金为度,水丸。一名夺命丹。

  〔顽痰〕青绿丸 石青(一两) 石绿(五钱) 研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吐痰不损人。

  〔吐痰〕参芦散 参芦(二钱) 或加竹沥和服,取吐,虚人最宜。

  〔膈痰〕桔梗芦散 桔梗芦(一二钱) 研服探吐。

  〔涌吐〕稀涎散 见一卷中风。

  〔降下〕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降下〕滚痰丸 礞石(一两) 沉香(五钱) 大黄 黄芩(各八两) 百药煎(一两) 水丸。

  〔肺痰〕利金汤 桔 贝 陈(各三钱) 茯苓(二钱) 枳壳(钱半) 甘草(五分) 姜煎。

  〔肝痰〕川芎丸 芎 荷 辛 防 桔 草 蜜丸。

  〔喘痰〕千缗汤 见本卷喘。

  〔热痰〕半黄丸 南星 半夏 黄芩(各一两) 姜汁浸蒸饼为丸。

  〔肾痰〕桂苓丸 肉桂 茯苓 蜜丸。

  〔络痰〕旋复花汤 旋复花 葱管 新绛〔痰核〕痰核丸 硼砂 沉香 贝母 百草霜 钟乳粉 陈苓 术 草 苏叶 鹅管石 石膏 白糖和丸。

  〔痰核〕痰核酒 都管草根(三升) 兔耳 一枝箭 白果 紫花 地丁(各一斤) 威灵仙(二两)

  酒一坛煮。

  〔痰痞〕小陷胸汤 黄连 半夏 栝蒌〔伏痰〕指迷茯苓丸 半夏曲(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半) 姜汁糊丸,姜汤下。

  〔痰嗽〕六安煎 见本卷咳嗽。

  〔胆虚〕温胆汤 见一卷温。

  〔痰迷〕涤痰汤 见一卷中风。

  〔痰痫〕牛黄丸 胆星 全蝎 蝉蜕(各二钱半) 牛黄 白附子僵蚕 防风 天麻(各钱半) 麝香(五分) 煮枣肉,水银为丸。

  〔热痰〕二丹丸 丹参 熟地 天冬(各两半) 麦冬 茯神 甘草(各一两) 丹砂 人参 菖蒲远志(各五钱) 蜜丸。

  〔健脾〕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补脾〕参术健脾丸 参 苓 术 草 陈 名异功散,此再加 归 芍 姜 枣〔润燥〕清肺饮 见本卷咳嗽。

  〔清肺〕四阴煎 生地 麦冬 白芍 百合 沙参 贝母 阿胶(各二钱) 茯苓 花粉(各钱半)

  生甘草(五分)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痰血〕六味丸 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薛氏八味丸,以茯苓为君。

  〔火升〕五味天冬丸 天冬 味 捣丸。

  〔痰嗽〕百花膏 百合 款冬 蜜丸。加 紫菀 百部 乌梅 名加味百花膏。

  〔相火〕滋阴清化丸 二冬 二地 二母 苓 五味 草花粉 山药 蜜丸。

  〔阳衰〕真武汤 术 附 苓 芍 姜〔劳嗽〕补肺汤 参 五味 紫菀〔痰饮〕苓桂术甘汤 苓 桂 术 草〔逐饮〕肾气丸 即八味丸加牛膝、车前。

  〔悬饮〕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溢饮〕小青龙汤 见本卷咳嗽。

  〔支饮〕葶苈泻肺汤 葶苈 大枣〔泄湿〕五苓散 见一卷温。

  〔伏饮〕倍术丸 白术 桂心 干姜 蜜丸。

  〔痰饮〕小半夏汤 半夏 生姜〔支饮〕泽泻汤 泽泻 白术〔悸眩〕小半夏加茯苓汤 夏 苓 姜〔饮癖〕姜桂丸 南星 半夏 肉桂〔饮癖〕三圣丸 即前三圣散。

  〔呕酸〕苍术丸 苍术 枣为丸。

  〔和阳〕外台茯苓饮 见一卷中风。

  〔留饮〕桂苓汤 茯苓(四钱) 桂枝 白术(各三钱) 甘草(一钱)

  〔通络〕茯苓桂枝汤 苓 桂 芍 草 姜 枣〔通治〕五饮汤 参 术 橘 枳 夏 朴 桂 芍 泽 泻 草 二苓 旋复花〔痰逆〕三子养亲汤 苏子 白芥子 萝卜子〔痰血〕白金丸 白矾(三两) 郁金(七两) 薄荷糊丸。

  〔逐水〕小胃丹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黄 黄柏 以白术膏丸。

  〔降痰〕苏子降气汤 见本卷失音。

  〔热痰〕润下丸 半夏(二两) 南星 炙草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橘红(半斤,盐水制) 蒸饼为丸。

   痰饮论治

  痰饮脉案

  朱 气逆浊饮上升,甚则中夜起坐。医用二陈兼旋复代赭汤不应,诊脉乃阳微浊逆,用外台茯苓饮加干姜、沉香汁,愈。

  侄 脉沉弦为停饮,由脾阳不运输,水湿留胃,故食后清稀宿水倾吐而出。按仲景论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金匮》治痰饮胸胁支满,苓桂术甘汤主之。今仿其法而更其制,以茯苓泄水,桂枝通阳,白术燥湿,甘草和中,加砂仁、半夏、枳壳、苏子,运脾以降浊。研末服,姜汤下,积饮遂除。

  贡 饮症吐青绿苦沫,乃胆气所溢。用温胆汤加吴萸、干姜、苍术,逐湿涤饮,吐止。嗣用苍半苓陈散加益智仁、焦术、粳米,共为末。姜汤调服,温理脾阳而安。

  丁 积年痰饮,脉虚,右尺大,宿 因劳力中虚而发。用六君子汤加薏苡、煨姜、椒目,服效。

  贡 痰饮久嗽,清晨浊沫上干,必倾咳吐出,膈上乃宽。此由宿食化痰,趁胃虚随气上升故也。然细参症脉,必肾中阳虚,仲景所谓肾虚水泛为痰,以肾气丸补而逐之。向服崔氏八味丸,虽未速效,犹是对症主治,惟客岁自用倒仓法,洗涤停痰宿饮,乃为间道出奇。王节斋《明医杂着》云:肠胃为仓,仓中有陈腐败谷,须倒出之,肠胃中有痰血积滞,须荡涤之,若病不属肠胃,不可轻用。据此宜乎用之无益。

  王 脉沉弦,始则头痛闷呕,舌白恶食,继则气阻脘痛,攻注腰脐,随触辄呕,背寒心悸,下利溺少,九昼夜不能着枕,固是湿阻气痹。但医者混治,谬托消和,不知饮邪入络,上干为头痛,下渗为泻利,渍入太阳为背寒,停于心下为悸动。《金匮》云:口干不欲饮水者,为饮邪未去故也。今饮入支络,不用辛温通逐,痛呕焉止。仿小半夏汤加茯苓、川椒目、枳壳、吴萸、桂枝、沉香(磨汁),日再服,痛缓得卧,糜粥得下,背寒心悸俱却,惟脐腹 结,时呕时痛,乃支络浊滞未净,改用通络导滞。归须、小茴香、生楂肉、橘核(青盐拌炒)、山栀(姜汁炒)、茯苓、枳壳、降香末,痛呕悉平。改用和中运湿,制半夏、砂仁、茯苓、炙草、谷芽、大豆黄卷、薏苡、陈皮,全瘳。

  

  血症总论

  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以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者,血也。生化于脾,宣布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灌输百脉,其清而纯者,为守脏之血,清中之浊者,为腑络之血,清中之清者,为营经之血,皆有气以护之,膜以隔之,络以通之,原不至上溢而下脱也。一有偏伤,或怒劳迫而上升,或阴阳虚而失守,则为吐,为衄,为呕,为咯,为咳血唾血,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也。或阴虚阳搏,或阳衰阴脱,或湿热下陷,则为崩中,为漏下,为溺血,为便血,为肠风血痢,经所谓阴络伤则内溢也。更有瘀血在里,漱血不欲咽,小腹满,身黄便黑,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如狂。《伤寒论》所谓三焦蓄血证也。夫血行清道出于鼻,行浊道出于口,吐血出于胃,衄血咳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咯血出于心,痰涎之血出于脾,唾血出于肾。鼻血为衄,口鼻俱出为脑衄,耳血为 ,目血为眼衄,齿血为牙衄,舌血为舌衄,九窍俱出为大衄,胸前一孔出血为心漏,脐间出为胃血,肤血为红汗,为肌衄。上出如泉涌为血溢;冲任不摄为崩漏;由精窍出,溺孔出为血淋;由膀胱出,不痛为溺血:色稠红为结阴便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为肠风;浊而色暗,为脏毒;脓血杂痢为肠癖;射血如线为痔血。凡血色鲜浓者属火,紫黑者火极;晦淡无光者,阳衰不能摄阴。粉红者肺血;赤如朱漆光者心包血;鲜稠浓紫者脾肝血;痰唾杂红点红丝者肾血;血虽少,治最难。吐多成碗成盆者胃血。胃多气多血。欲知何脏之血,吐在水碗中。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食之。吐血服药而血不止,乃肺上有窍也。用白芨末,以猪肺煮熟蘸食之,日服三四次,使窍为芨末填满,其血自止。方名独胜散。下注之血,血淋多因房劳肾虚;溺血多因气化移热。便后血为远血,由肠胃来;便前血为近血,由肛门出。溅射者风淫;点滴者湿着。血下行为顺,其治易;上行为逆,其治难。得寒则凝涩,得温则行,见黑则止;常随气行,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越络。上溢之血,火乘之,实气逆之也,故治血宜调气,不宜降火,猛进苦寒,以寒能凝涩,且易伤脾,若脾伤,则愈不能统摄诸血以归经矣。入手须辨阴阳,阳症吐衄,血色鲜红;阴症血色紫暗如猪肝。阳症脉洪滑,口渴面红,喘烦溺赤,火载血升,宜清降凉剂;阴症脉虚数,口干颊赤,烦躁足冷,乃真阳失守,无根之火上炎,宜引火归元,切忌寒凉降火。治火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宜归脾汤,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此方乃三经主剂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参、 、术,草,补脾以固肺金;木香,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名归脾汤。有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者,尤宜。如火旺,加黑栀、丹皮。火衰加桂心。再以八味地黄丸,培先天根本,治得其要矣。

  凡血症见咳嗽喘满,及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也,宜清降,不宜升浮。如膻中一丝牵痛,或懊恼嘈杂者,病在心包也,宜营养,不宜耗散。如腹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也,宜温中,不宜酸寒。如胁肋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也,宜甘缓,宜疏利,不宜秘滞。如气短似喘,咽痛音哑,骨蒸盗汗者,病在肾也,宜滋阴壮水,不宜香燥。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也,补泻当察兼症,勿谓阳明尽可攻也。至用药有君臣,或专用兼用,当知其类。如治血虚,甘温为主,宜人乳、鹿胶、阿胶、熟地、杞子、炙草、龙眼、红枣。甘酸为佐。山药、茯苓、枣仁、山萸、五味、牛膝、白芍。又如天真丸、海参胶,乌骨鸡丸、河车膏、燕窝饮,皆血肉有情补法。血虚热,当凉润。生地,麦冬、莲子、茯神、小麦、沙参、玉竹、藕汁、茅根、童便。血虚寒,宜辛热。桂心、炮姜、杜仲、沉香,必火不归元者用之。气逆血升,宜苦降。山栀、丹皮、赤芍、栝蒌、枳壳、杏仁、苏子、郁金。血热妄行,宜咸寒苦寒。犀角、元参、三七、鲜生地、黄连、黄芩、知母、青黛。血虚而滞,宜辛甘以和之。桂枝、当归、橘皮、丹参、泽兰、益母、侧柏叶。血滞而痛,宜辛温以行之。韭汁、当归须、延胡、郁金、便香附、五灵脂、降香末。血陷下,宜辛苦香以举之。白芷、川芎、升麻。血滑脱,宜酸涩收之。花蕊石、续断、白芨、莲房、地榆、百草霜、乌梅、蒲黄灰、棕灰、发灰。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人参、黄 、白术、炙草。血枯经闭,宜咸温以通之。乌 鱼骨、 茹、牛膝、肉苁蓉。血瘀而结,宜苦泻之,酸泄之。大黄、桃仁、三棱、苏木、红曲、红花、茜根、山楂、琥珀。血积而坚,宜咸寒以软之。元明粉、牡蛎、青盐、旋复花、秋石、鲮鲤甲。血燥,宜甘润以滑之。乳酪、蜂蜜、黄明胶、核桃肉、柏子仁、鸡蛋黄、麻仁、芝麻。其风淫袭血,散之。防风、炒荆芥、秦艽、紫苏叶。温邪呛血,清之。甘蔗、甜梨、石斛、银花露、天冬、象贝母。暑 嗽血,凉之。杏仁、扁豆、沙参、竹叶、麦冬、薄荷、百合。火热迫血,泻之。石膏、花粉、连翘、犀角、龙胆草、栀心、地骨皮、生地、丹皮、童便。

  此用药类例也。

  凡口鼻出血,皆阳盛阴衰,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血自归经矣。然有阳气本虚,复为寒凉所伤,致脉沉而不浮,尺小于寸,右弱于左,色夭而血黯,宜生脉散加肉桂、熟附、炙草。

  继以理中汤、八味丸,间服。若果受寒气,食冷物,血得寒则凝,不归经络,色必黑黯,脉必沉迟,身必清凉,若此者,不用姜桂,而用凉血之剂,殆矣。

  

  吐血论治

  (咳血 嗽血 咯血 唾血 呕血附)

  吐血,阳亢阴虚症也。症有三因,外因系火风暑燥之邪,内因系肝肾心脾之损,不内外因系坠跌努力烟酒之伤。外因者,火灼风温之呛血,暑瘵燥咳之伤血。邪在肺卫心营,理肺卫,宜甘凉肃降。如沙参、麦冬、贝母、花粉、玉竹、石斛。治心营,宜轻清滋养。如生地、元参、丹参、连翘、竹叶、茯神。以此二法为宗,随症加减。火灼则加入苦寒;如山栀、黄芩、知母、地骨皮。风温则参以甘凉;如蔗汁、芦根、羚羊角、桑叶。暑瘵入营,则兼清润;如杏仁、银花、鲜生地、犀角。燥咳在气,则佐纯甘;如天冬、梨、枣、阿胶。

  别有内热外寒吐血者,宜麻黄参芍汤主之。此治客感吐血大略也。内因者,怒动肝火,宜苦辛降气,如苏子、郁金、降香、丹皮、山栀、栝蒌、橘白。郁损肝阳,宜六郁汤。郁损肝阴,宜甘酸熄风,如阿胶、鸡蛋黄、金橘、白芍、生地。思伤心脾,宜甘温益营。如保元汤、归脾汤。房劳伤肾,其阴虚失纳者,宜壮水镇阳。

  青铅六味饮加五味、牛膝、童便。阳虚不摄者,宜导火归窟。肉桂七味丸加童便。夺精亡血者,急固真元,大填精血。如人参、海参、熟地、河车胶、杞子、五味、紫石英。此治内损吐血大略也。不内外因者,坠跌血瘀上泛,先须导下,复元活血汤,代抵当汤。或用韭白汁散之。再用通补。元戎四物汤,或当归、郁金、牛膝、白芍、三七。若努力伤血,调补,忌用凝涩,宜和营通络理虚。当归建中汤、旋复花汤,或六味饮加牛膝、杜仲。若烟酒伤肺,烟辛泄肺,酒热戕胃,皆能助火动血。呛血,改定紫菀茸汤去术加芍。饮多伤胃失血,六君子汤加香、砂、葛花。此治不内外因大略也。以上参用《指南》邵序。凡血来如潮涌,喘息未定,饮还元水立定。吐血乍止,用燕窝、冰糖各四饯,煎服七日。可不复发。血出汪洋,不即凝者,烦劳动胃火也。

  犀角地黄汤加桃仁、藕汁、童便。血出散漫不聚者,烦劳伤肺气也。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麦、味、茯苓、山药。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神劳吐血者,心气损也。天冬汤。龙焰升,则吐衄骤加,宜潜火。

  海参、淡菜、龟甲心、茯神、熟地、五味子熬膏,秋石汤下。元海空,则行动喘促,速固根蒂。人参、核桃、坎 、杞子、牛膝、五味、沙苑子、茯苓、人乳粉。胃纳少,则中宫乏镇,须扶胃阳,切勿清嗽。人参建中汤、归 异功散。胃络虚,则厥阳易犯,急调胃阴,可免升逆。生脉散加白扁豆、沙参、玉竹、石斛、茯神,或《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杏仁。仁斋所谓血症经久,多以胃药收功也。若夫肺痿吐血,人参固本膏。劳怯吐血,四阴煎。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发痉,十全大补汤。脾肺气虚,养营汤。络脉不和,当归须、鸡血藤膏、牛膝、降香、郁金、韭白汁。血色鲜紫,吐后神疲懒言,以补气药摄之;独参汤。血色晦淡,息微脉缓,为血寒不得归经,以辛甘温摄之。大剂理中汤。尺脉虚弦,大剂生料六味丸,加肉桂。其劳动火,口津干,能食,脉洪数,元霜紫雪膏。数吐血两口,不渴不发热,数月又发,胸中刺痛,小乌沉汤送黑神散。吐后胸满痛,脉洪大有力,用当归、丹皮、酒大黄、元明粉、桃仁、延胡,从大便导之。不可骤用止涩,不可专行腻补,不可轻用苦寒,不可妄用攻伐,审症切脉以调之,勿拘成法可耳。

  缪仲淳曰:吐血有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令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必发热,胸胁痛,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平,而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且降火必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咳血〕因咳见血,系火乘肺金,干咳络伤,而血渗出也。治同嗽血。

  〔嗽血〕因嗽时气急喘促,痰杂血丝血点,亦火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诸家以咳嗽血出于肺,景岳谓咳嗽咯唾诸血,皆源于肾,以肾脉贯膈,入肺循喉,肺肾相联,因肾水亏,则火烁金,肺燥络损,液涸成痰,病之标在肺,其本固由肾也。治主壮水清金,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兼润肺止嗽,宜阿胶、贝母、百合、紫菀。血止后,胃虚食少,气息不续,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等。其先嗽痰,后见红者,为积痰生热,宜降痰火;以栝蒌、贝母、山栀、橘红。水煎,下天门冬丸。先见红,后嗽痰者,为阴虚火动,宜滋化源。六味阿胶饮。阴虚久嗽,痰中血星如珠,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 骨,和童便。久嗽痰带血丝如缕,六味丸加蛤粉、阿胶、童便,临卧服。嗽血潮热,八珍汤加贝母、五味。嗽血成劳,肌削神疲,五心烦热,咽干颊赤,盗汗减食,人参饮子,或四君子汤加黄 、鳖甲、麦冬、五味。天士先生曰:凡咳血之脉,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宜薄味调养胃阴;如生扁豆、茯苓、北沙参、薏苡仁、石斛等。左坚者乃肝肾阴伤所致,宜地黄、阿胶、杞子、五味等。脉弦胁痛者,宜苏子、桃仁、降香、郁金等。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症而缕析条分,从此再加分别,则临症有据矣。石顽老人曰:咳血之脉,微弱平缓易治;弦数急实,气促声嘶咽痛者,不治。

  〔咯血〕不嗽而喉中咯出小血块或血点是也。症最重,由房劳伤肾,火载血升,咯血成块,不比咳嗽痰中带出也。亦有兼痰咯出者,系肾虚痰泛,初起用白芍、丹皮、茯苓、枣仁、山药、山栀、麦冬、童便,以清手足少阳厥阴诸经游火。若膈热颊红,咽喉不清,清咽太平丸。后必滋补肾阴,以安其血。六味饮加牛膝、麦冬、五味。景岳以为心不主血,宜养心汤。嘉言以为阴气上奔,宜四君汤,黄 、山药亦可加入。脾中阳气旺,而龙雷之火潜伏也。

  〔唾血〕鲜血随唾而出,或涎中有血缠如丝、散如点者,多源于肾。右尺虚者,都气丸加桂心。右尺大者,清唾汤。其有兼心胃者,由脾虚不能摄也。兼心则加味归脾汤,兼胃则七珍散。食少痰清者,异功散加枇杷叶、扁豆灰。劳嗽唾血者,黄 散。肺痿吐血者,人参平肺散。

  〔呕血〕血从脘胁呕出,系木火乘胃所致。良由暴怒火逆,胸满胁痛,伤肝动血。柴胡疏肝散。或负重努力,伤胃动血。是斋白术散。或饮酒火热上升呕血。葛黄散。或房劳竭力,伤肾呕血。症必面红足冷,烦躁口渴,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或虚劳火升,呕血不止。花蕊石散。

   吐血论治

  血症脉候

  失血脉数大为阳盛,涩细为血少,细数为阴火郁于血中,芤为失血,弦紧胁痛为瘀结。寸大尺微,为肺中伏火。尺盛而寸虚,为肾虚阴火。尺滑而疾,为血虚有热。右脉虚大,为脾胃火。左脉数盛,为肝胆火。失血脉微弱细小和缓者易治;洪数实大弦急,或虽小按之如循刃,及衄血身热,脉至而搏,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皆不治。咳出白血,似肉似肺,浅红色者死;喘咳失血,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吐唾血,脉细弱者生,实大者死。

   吐血论治

  附方

  〔心脾〕归脾汤 见本卷劳瘵。

  〔益肺〕生脉散 参 麦 五味〔虚寒〕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补肾〕六味丸 七味丸 八味丸 俱见一卷中风。六味丸加五味,名都气丸。

  〔热寒〕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 桂 参 归 芍 麦 五 味 草〔补气〕保元汤 见一卷火。

  〔壮水〕青铅六味饮 六味汤加青铅。

  〔导下〕复元活血汤 柴胡 当归 花粉 甲片 红花 桃仁 大黄 甘草〔攻瘀〕代抵当汤 大黄 归尾 生地 甲片 元明粉 桂〔通补〕元戎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 加桃仁、红花。

  〔和营〕当归建中汤 见一卷伤风,加人参,名人参建中汤。

  〔通络〕旋复花汤 见本卷痰饮。

  〔烟酒〕紫草茸汤 紫草茸 白术 泽泻 丹皮 麦冬 犀角 甘草 藕汁 薇衔〔胃火〕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肺伤〕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肝逆〕化肝煎 青 陈 芍 贝(各二钱) 丹 栀 泽(各钱半)

  〔心气〕天冬汤 参 归 芍 地 草 二冬 远志 阿胶 没药 藕节 姜〔胃阳〕归 异功散 参 苓 术 草 陈 归〔胃阴〕金匮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肺痿〕人参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

  〔劳怯〕四阴煎 见本卷痰饮。

  〔血虚〕当归补血汤 (一两) 归(二两)

  〔血虚〕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气虚〕养营汤 见本卷劳瘵。

  〔津涸〕元霜紫雪膏 悉尼(六十枚) 藕汁(十杯) 生地汁(十杯) 麦冬汁(五杯) 莱菔汁(五杯)

  茅根汁(十杯) 合煎。去渣,入炼蜜(一斤) 饴糖(八两) 姜汁(半杯) 再熬服。

  〔胸痛〕小乌沉汤 童便制香附(三钱) 乌药(钱半) 炙草(一钱) 沉香(五分磨汁) 加入盐一字。

  〔去瘀〕黑神散 熟地 归尾 赤芍 蒲黄 桂心 炮姜 甘草 黑豆(炒去皮) 童便、酒各半,煎。

  〔虚劳〕劫劳散 见本卷咳嗽。

  〔干咳〕琼玉膏 见一卷燥。

  〔降痰〕天门冬丸 (一两) 阿胶 茯苓 杏仁 贝母(各五钱) 蜜丸。

  〔阴虚〕六味阿胶饮 六味丸加阿胶。

  〔潮热〕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劳嗽〕人参饮子 人参(二钱) 五味(二十粒) 麦 归 芍(各钱半) 甘草(一钱)

  〔止血〕花蕊石散 花蕊石( 研细,三钱) 以童便煎温调下,男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和。

  〔逐瘀〕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咽火〕清咽太平丸 薄荷(十两) 川芎 防风 犀角 柿霜甘草(各二两) 桔梗(三两) 蜜丸。

  〔补心〕养心汤 见本卷劳瘵。

  〔唾血〕清唾汤 二母 桔梗 元参 黄柏 熟地 天冬 远志 麦冬(各一钱) 炮姜(五分)

  〔胃虚〕七珍散 参 苓 术 草 山药 粟米〔劳唾〕黄 散 炙 糯米(炒) 阿胶 等分为末,米汤下三钱。

  〔肺痿〕人参平肺散 见一卷火。

  〔怒呕〕柴胡疏肝散 见本卷劳瘵。

  〔胃伤〕是斋白术散 参 术 苓(各一钱) 山药 百合(各八分) 姜(三片) 枣(二枚)

  〔酒伤〕葛黄散 黄连(四两) 葛花(三两) 用大黄末水熬成膏为丸,或为末服,温汤下。

   吐血论治

  吐血脉案

  族弟 阴虚发热吐红,脉洪虚疾,左关尺为甚。思积损几及三年,龙雷不伏,直至真阴内烁,肺络受伤,阴益亏,阳益炽矣。不从咸降,谅难猝止。用秋石、阿胶、熟地、五味、山药、百合、贝母、丹皮、白芍、淡菜熬膏。藕汤下,红止而损渐愈。

  毛 劳怯失血,尺寸脉俱洪数,乃肺肾亏损。用三才汤加丹皮、白芍、麦冬、鲜藕。数服血止,惟晡热咳嗽,用六味丸去萸、泻,加五味、白芍、龟板(炙)、阿胶。蜜丸服,二料全痊。

  丁 痰中血点,溲后遗浊,五更不梦自泄,此肾阴虚,相火强也。六味去山萸,加鱼鳔(炒)、莲须、菟丝饼,稍佐黄柏(盐水炒),蜜丸。淡盐汤下,渐愈。

  韦氏 晡热呕咳痰血,此上损候也。用阿胶(蛤粉炒)、百合、茯神、鲜藕(各三钱)、潞参、山药、白芍、丹皮(各二钱)、贝母(一钱)、五味(四分)、红枣(五枚)。二剂红止,热渐退,去丹皮、阿胶、鲜藕,加栝蒌仁。二服痰嗽亦除。

  眭 初夏吐红,深秋未止。或主燥火刑金,或主龙雷亢逆。诊脉右寸短涩,左关沉弦,应主郁虑不舒,由气分伤及血络。自述每午后喉间气窒不利,则嗽作血腥。夫阳主开,阴主合,午后属阳中之阴,主敛,而气隧阻闭,非郁虑内因不至此。用桔梗、贝母、木香、栝蒌、茯神、当归、白芍、降香末。服二剂,脘舒血止,去木香、降香,加郁金、熟地。二服脉平。又服归脾汤去 、术,加熟地、贝母、白芍、莲子愈。

  钱 失血三次,皆由食顷。今吐红又适当饭时,自系食入气阻胃管呛血,故咽津时脘间若噎也。诊脉各部俱弦,宜调其逆气兼弥其渗络。用栝蒌、贝母、当归、玉竹、阿胶、红枣。服愈后频服牛乳,永不发。

  黎 立冬后阳伏地中,龙潜海底,今值冬至,阳始生,而龙已不藏,致五夜阳升,灰痰带血,右尺不平,此知柏八味丸症也。又夙有肝气,左胁刺痛,则龙雷交焰矣。初服壮水潜阳,痰血已减,继服加减归脾汤,左胁痛止,灰痰亦少,血丝淡而若无,脉症将愈兆也。昨诊惟肝脉稍弦,左尺强于右,是水尚能制火。从此平心静摄,戒怒节欲,明春木火不至偏旺,则痊平可冀。熟地(水煮)、丹皮(酒炒)、泽泻(盐水炒)、茯苓(乳蒸)、山药(炒)、远志(甘草汁炒)、白芍(炒)、女贞子、藕粉、淡菜、牡蛎( 研)。炼蜜丸服。

  蒋氏 小产后痰嗽带血,晡寒宵热,食减肌削,脉小弱。此病损已久,胞系不固,胎堕后营卫益伤。宜仿立斋先生治法,以甘温补阳则寒热可减。近人专事杏、贝,希冀嗽止,恐寒凉损脾,反致不救。用潞参、山药、茯神、炙草、阿胶、白芍、五味、杞子、莲、枣。数服颇安。再加黄 、鹿角霜,数服诸症渐止,饮食渐加。

  又丸方调理得痊。

  荆氏 高年食后触怒,气升血涌,洞泻稀水,身热背寒,心烦头眩。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令气上。症由肝阳郁勃,震伤血络,疏泄太甚,木必侮土,胃中水谷不化,更兼暑湿司令,地气泛潮,故下迫暴注,气上故中脘失宽,主以降逆,佐以除满,则血归经而胃自和。用浓朴(制)、山栀(炒)、郁金(磨)、苏梗、茯苓、薏苡、砂仁、降香、枳壳。一啜微汗,前症若失。

  戴氏 情志内损,火迫络伤嗽血,晡寒宵热,脉右虚,左数,营损卫怯。先以腻润弥络,育阴和阳。待夏至阴生,阳不加灼,复元可望。阿胶(水化)、生地(炒)、麦冬(各一钱)、茯神(三钱)、杞子、山药、甜杏仁(俱炒,二钱)、丹皮、石斛(各钱半)、五味(焙,五分)。六服诸症向安,惟胸微痛,加白芍(二钱)、蒌皮(八分),痛止。

  王 淋症愈后,遂发漏疡,必固涩药用早。疡医用线药,脓管未拔,忽咳血块,左脉虚,右尺搏指。此龙火不潜,上为咯红,下为漏脓,劳则淋遗溺痛,非壮水制阳,漏卮何已,势将由下损上,为劳嗽,为吐衄,肛漏安可平也。暂服煎剂,仿虎潜丸加减,熟地(水煮)、龟胶、淡菜、白芍、当归、五味、杞子、知母、黄柏(俱酒炒)。六服脉症平。后用炼蜜为丸,加茯苓、山药、丹皮、牛膝。盐汤下,漏疡亦愈。

  史氏 胸痛呕血,色兼红紫,头眩脘闷,脉芤微,此忧思损营,宜敛补心神,兼舒脾结。凡离络之血色变紫,非必积瘀使然。潞参、茯神、白芍、五味、枣仁、炙草、当归(醋炒)、合欢花、郁金、木香(俱磨汁冲)。

  三服已安,调理寻起。

  

  衄血论治

  (口鼻衄 耳衄 眼衄 齿衄 舌衄 肌衄 九窍衄 血溢 心漏 脐血附)

  血从清道出于鼻,为衄。症多火迫血逆,亦有因阳虚致衄者。火亢则治宜清降,生地黄饮子、茜根散。

  阳虚则治宜温摄。理中汤、黑神散。既于脉之洪滑弦细别之,暴衄则治凉泻,犀角地黄汤、七汁饮。久衄则治须滋养。止衄散、生脉散。更以血色之鲜浓暗淡辨之,且火迫致衄,有六淫之火,有五志之火。如风寒壅盛于经,迫血妄行,表症仍在,脉浮紧用麻黄汤,缓用桂枝汤。成氏谓此非治衄,仍以散邪。仲景固言衄不可汗也。

  若感温热风暑而衄者,宜辛润清凉。如杏仁、丹皮、山栀、茅花、丹参、鲜地黄、连翘、石斛、犀角、麦冬、阿胶、蔗汁、藕汁。因火邪亢极而衄者,宜苦寒咸寒。如黄连、黄芩、山栀、枳壳、栝蒌、元参、犀角、童便。

  此治衄外因也。其思伤心脾,惊悸不眠,归脾汤。劳伤元气,咳嗽发热,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麦冬、五味,或当归补血汤加薄荷、杏仁。怒伤肝阴,火冒头晕,生地、丹皮、白芍、山栀、阿胶、甘菊、鲜桑叶。欲伤肾精,阴虚失纳,上喘下遗,都气丸加杞子、菟丝饼。若火不归源,喘促烦躁,脉微肢厥,八味地黄丸,镇阴煎。阴虚阳浮,六味饮加秋石、龟甲、白芍、五味。卫虚营损,气短色枯,养营汤。

  气衰血脱,神疲昏愦,独参汤。胃火血升,犀角地黄汤加茅花。此治衄内因也。其酒升血沸,面赤汗多,四生丸。努力负重,伤中损络,保元汤加阿胶。此治衄不内外因也。若衄多,服凉剂不止,系内虚寒而外假热,千金当归汤。衄久不止,热在下焦血分,六味饮加五味、童便。衄久成劳,照虚损治,病后小劳屡衄,石膏牡蛎汤。衄后屡发,或洗面即衄,并以茅花煎汤,调止衄散服。衄血未净,停瘀入胃,致面黄屎黑,加味犀角地黄汤。大衄而头痛口渴,玉女煎。大衄不止,面目浮肿,苏子降气汤。使血随气下,得力全在肉桂。凡久衄须加气药,如木香、黑香附之属。所以引血归经耳。

  〔口鼻衄〕血退场门鼻,属肺脾二经。积劳伤脾,补中益气汤,倍 、归。如不应,归脾汤加藕节、童便。

  〔耳衄〕血出耳窍,属肝肾二经。暴衄肿痛,左关弦数,多肝经风火沸膝。柴胡清肝散。若常有点血,不肿痛,尺中沉数,多肾经阴虚火升。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元参。外用龙骨 研,吹入即止。

  〔眼衄〕血出目 ,属肝火迫络损系。若猝视无睹,滋阴地黄丸去柴胡。常流血泪,驻景丸,外以炒黑槐花末研敷眼角。

  〔齿衄〕血出齿缝牙龈,属胃肾二经。阳明入下齿,少阴入上齿。阳明火盛必口臭,牙龈腐肿,甘露饮。

  或血涌齿不摇,必酒食炙爆积热,清胃散,外敷冰玉散。甚则衄不止,大便秘,调胃承气汤。阳明风壅,齿龈微肿,或牵引作痛,消风散加犀角、连翘,外擦青盐、 本末。少阴虚,口不臭,齿浮动不痛,牙缝中衄,点滴而出,系肾阴不固,虚火偶动,六味饮加山栀、赤芍。若隐隐作痛,系阳虚于下,火炎于上,七味地黄丸,或盐汤下安肾丸。外擦青盐炒香附末。龈底成块血出,盐汤下六味丸。

  〔舌衄〕血出舌上如线,或有针孔,多属心包火。先以蒲黄煎汤,漱之。次以槐花炒研掺之。内服黄六一散,合生脉散。若舌出血如泉,涂舌丹,或川文蛤研末掺。舌胀大出血不止,干姜灰、生蒲黄为末掺。

  〔肌衄〕血出肤孔,属卫气不固,血乘阳分。脉洪,当归六黄汤。脉弱,保元汤。脉数,当归补血汤。

  脉浮,黄 建中汤。有红汗,色红染衣,黄 建中汤,兼用妙香散,小麦煎汤调下。

  〔九窍衄〕诸窍齐衄,总治侧柏散、犀角汤。有中毒者,饮生羊血。颠扑伤者,灌热童便。烦劳伤者,补中益气汤倍参 。若五脏内崩者不治。有遍体无故血出,五花汤。

  〔血溢〕血从上出,随火妄行。《原病式》以为心火销烁,用黄连泻心汤。或偶触破伤,血涌不止,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百草霜掺之。

  〔心漏〕胸前一孔出血水,名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脐,和盐花共研末,以枣肉杵丸,酒下。

  〔脐血〕血出脐中,胃受火逼,不得运输。宜熟地、当归、白芍、丹皮、甘草、白芷、侧柏叶、茅根汁、藕汁之属。

   衄血论治

  衄血脉候

  衄而不止,脉大者逆。《灵枢》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素问》病若吐衄,脉当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难经》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经》脉浮大数,为邪伏于经,宜发汗。大为虚,为脾虚不能统血,宜补气,小而数,为阴虚火乘,宜滋肾。弦涩为瘀积,宜行滞。凡衄之脉,数实坚劲,或急疾不调,皆难治。

  久衄脉虚大,头额痛,鼻流淡黄水者死。

   衄血论治

  附方

  〔清降〕生地黄饮子 生地 熟地 杞子 阿胶 白芍 天冬 侧柏叶 地骨皮 黄芩 各等分,水煎。

  〔清降〕茜根散 茜根 阿胶 黄芩 侧柏叶 生地(各一两) 甘草(五钱)

  〔温摄〕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温摄〕黑神散 见本卷血。

  〔凉泻〕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凉泻〕七汁饮 韭汁 藕汁 鲜荷叶汁 京墨汁 侧柏叶汁生地汁 童便各一杯,和匀服。

  〔滋养〕止衄散 黄 (六钱) 当归 赤苓 白芍 生地 阿胶(各三钱) 为末,麦冬汤调服。

  〔益肺〕生脉散 参 麦 五味〔风寒〕麻黄汤 麻 杏 桂 草〔风寒〕桂枝汤 桂 芍 草 姜 枣〔伤脾〕归脾汤 见本卷劳瘵。

  〔气虚〕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气血〕当归补血汤 炙 (一两) 当归(二钱)

  〔喘逆〕都气丸 见一卷火。

  〔补火〕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火〕镇阴煎 熟地(一两) 牛膝(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炙草 桂心(各一钱) 制附子(七分)

  水煎冷服。

  〔阴虚〕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调营〕养营汤 见本卷劳瘵。

  〔酒沸〕四生丸 生艾叶 生荷叶 生侧柏叶 生地黄 捣丸如鸡子大,水煎,去渣服。

  〔伤中〕保元汤 见一卷火。

  〔虚寒〕千金当归汤 当归(一钱) 炮姜(五分) 白芍 阿胶 黄芩(各一钱半)

  〔病后〕石膏牡蛎汤 石膏(五钱) 牡蛎(一两) 研末酒服,日三次。

  〔停瘀〕加味犀角地黄汤 地 芍 丹 犀角 再加 归 桔 陈 草 红花 藕汁〔降火〕玉女煎 见一卷温。

  〔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本卷失音。

  〔外治〕单方 以大蒜头捣如泥,作饼如钱大,贴足心,左衄贴右,右衄贴左,两孔俱衄,左右俱贴,即止。

  单方 用线扎中指中节,左孔衄扎左中指,右孔衄扎右中指,两孔俱衄两指俱扎。

  单方 黑山栀 牡蛎 龙骨 京墨 百草霜 血余炭等分为末,用茅花水蘸药末入鼻孔,立止。

  单方 用湿纸搭额上立止。

  〔耳衄〕柴胡清肝散 小柴胡汤去半夏、枣、姜,加 栀子、川芎、连翘、桔梗。

  〔眼衄〕滋阴地黄丸 二地 芩 连 参 草 归 五味 柴枳 天冬 地骨皮 蜜丸,茶下。

  〔眼衄〕驻景丸 杞子 车前子(各二两) 熟地(五两) 菟丝子(八两) 蜜丸,酒下。

  〔齿衄〕甘露饮 二地 二冬 石斛 茵陈 黄芩 枳壳 枇杷叶 甘草〔齿衄〕清胃散 生地(四钱) 升麻(钱半) 丹皮(五钱) 当归 川连(各三钱) 为末,分三服。

  〔外敷〕冰玉散 硼砂 元明粉(各五钱) 辰砂(六分)

  〔便秘〕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炙草〔风肿〕消风散 见本卷失音。

  〔肾虚〕七味丸 六味丸加桂心。

  〔阳虚〕安肾丸 便制香附(二两) 炮川乌 川椒(各一两) 青盐炒 小茴香(三两) 熟地(四两)

  川楝子(三钱) 酒糊丸。

  〔舌衄〕黄 六一散 黄 (六两) 甘草(一两)

  〔舌衄〕涂舌丹 乌贼骨 蒲黄 等分研末,涂舌上。

  〔肌衄〕当归六黄汤 当归 黄 生地 熟地(各一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五分)

  〔肌衄〕黄 建中汤 桂 芍 草 姜 枣 饴糖〔红汗〕妙香散 人参 黄 远志 茯苓 茯神(各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二钱) 木香(钱半)

  麝香(一钱) 辰砂(二钱)

  〔九窍〕侧柏散 侧柏叶(蒸干二两半) 荆芥炭 人参(各一两) 每末三钱,入白面三钱调服。

  〔九窍〕犀角汤 犀角汁 黄连 荆芥炭 小蓟(各一钱) 生龙骨(八分) 黄芩(钱半)

  〔遍身〕五花汤 水芦花 红蓼花 槐花 茅花 白鸡冠花 人参 等分,水煎,入侧柏汁和服。

  〔血溢〕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血溢〕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衄血论治

  衄血脉案

  族子 劳力伤阴,口干鼻衄,颊赤神疲,是冬阳不潜,当春脉洪晡热,系引动温邪。先治温,后治劳。

  黑山栀、生地、白芍、丹皮、麦冬、沙参、蔗汁。三服脉洪已退,鼻衄亦止,而右尺不静,龙焰未熄,宜滋阴潜阳。六味丸料去泽泻,加龟板、淡菜、五味、白芍。煎服十剂效。

  肖 去秋阴疟,病延今夏,三日两发,热重寒轻,鼻衄左孔,膝胫热蒸,乃肾阴下亏,胆火上冒。仍用柴、防升动,致汗多渴眩,鼽衄不已,皆误药贻咎。生地、丹皮、山栀、知母(酒炒)、牛膝(酒蒸)、白芍、乌梅、桑叶,三四服病已。嗣此多服六味丸以滋下元。

  吕氏 暑热烦劳,下崩上衄,屡次晕绝,肢冷胸温,苏醒后胁满心忡,惊汗不寐,脉虚芤。此心肝血失所统,而气随血脱也。急须固气以摄血,乃阴从阳长之理。用洋参(五钱)、茯神(三钱)、枣仁、龙骨(各二钱)、黑甘草(钱半)、龙眼(五枚)、小麦(二合)、五味(八分)。三剂神安熟寐,逾日血仍至,复晕而苏。

  用理中汤加荆芥(醋炒黑),数服得止。

  王 春初鼻衄,口干恶热,由努力伤络,血凝气聚,脐左板硬如掌,脘痞不容侧卧,脉左大右小。

  肝乘络伤,应地气上腾,直犯清道。先进缓肝降逆,俟衄止,再商理瘀。黑山栀、郁金、蒌仁、白芍、阿胶(水化)、当归(醋炒)、麦冬、丹皮、炙草。一啜甚适,三服衄止,脉左敛。原方去芍、胶、归、草,加牡蛎、降香、牛膝、归须、桃仁。二服便下瘀黑,脘腹俱宽,盖血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故降逆佐甘缓,理瘀佐软坚。

  宗 面苍赤,体质阴虚,病后微热,牙龈血衄成块,随咽下,不痛不肿。治用滋肾以潜龙火,熟地(水煮)、黄柏(酒炒)、茯苓。丹皮、牛膝(蒸)煎汤,冲真藕粉。二服。外用青盐、青黛、石膏。研细敷齿龈,不日而衄止。

  王 当春大衄,由情志拂逆,胆火上迫,致血直犯清道,昏眩不时。速用清降,以遏少阳升逆之威。羚羊角、黑山栀、丹皮、阿胶、生地、鲜桑叶,二服衄止。脉来小涩模糊,胸际隐痛,晡时足肿,由 作伤阳,元气不振,惧其遇劳辄发。法宜和补脾阳,潞参、白术、炙草、茯神、白芍、当归(醋炒)、郁金(汁)。数服愈。

  

  汗症论治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有自汗,有盗汗,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自汗者,不因劳动,不因发散, 然自出,由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也。盗汗者,寐中窃出,醒后倏收,由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宜补阴以营内。固卫则表气实而腠理不疏;填营则里真固而阴液不泄。条其治法:表虚自汗失敛,补阳汤。里虚盗汗有热,益阴汤。表里不固汗出,黄 汤。气虚而阳弱者必自汗, 附汤。凡肥人多自汗。阴虚而火蒸者多盗汗,当归地黄汤。凡瘦人多盗汗。阳虚者阴必乘,多发厥自汗;黄 建中汤,阴虚者阳必凑,多发热盗汗。当归六黄汤。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为盗汗。此从乎表里阴阳为治也。然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二甘汤或牡白散。

  饮酒漏风,汗出如浴。白术散。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心虚,神不安谧,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肾虚,元府不闭,六味丸、还少丹。肝脾虚,精血久耗,三阴煎。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黄 六一汤。

  心虚者益其血脉,当归六黄汤。肾虚者助其封藏,五味子汤。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肝虚者禁其疏泄,白芍汤。此从乎腑脏为治也。其盗汗乃睡中自泄,参苓散。水火不交,心肾丸。阴阳偏胜,黄 汤。虚损心阳,柏子仁汤、牡蛎散。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十全大补汤。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独参汤。

  凡津脱者汗大泄,大补元煎去杜仲。痰盛者汗自流,理中降痰汤。发汗过剂,血虚成痉,防风当归汤。汗多亡阳,身冷拘急,桂枝加附子汤。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防己黄 汤。恶风自汗,桂枝汤。伤寒,阳明、少阳症盗汗,柴胡汤、葛根汤选用。温热症,三阳合病,目合则汗,白虎汤。额汗湿热上蒸,或血蓄胃口,迫其津液致之。蓄血头汗,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桃仁承气汤。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利之。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汗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汤加桂枝、茯苓、白术和之。少阳挟热,或为盗汗,或腋汗,胁汗,须知从阴阳交互时,及阴阳交互处发泄者,皆阴阳不和半表半里症。小柴胡汤、逍遥散,皆合剂也。外有头汗,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头汗。剂颈而还,属血症。四物汤。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参用胜湿汤、调卫汤。水结胸无大热,亦汗出头额,小半夏加茯苓汤。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调胃承气汤。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心腋盗汗,久不止,参归腰子。当心一片,津津自汗,名心汗,补心丹。阴囊汗为肾虚有湿,安肾丸主之。两腋汗,脚心汗,为湿热流注,牡矾丹主之。有血汗,因胆经热血妄行,与少阴气并,夺命散。产后血汗, 皮汤。有黄汗,因汗出浴水,湿热内郁, 陈汤。一切汗出不止,外治法,红粉散。惟珠汗不流,汗出如油,额汗如雨,喘促肢冷,皆阳脱不治。

  经曰:阳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有余为多汗身寒。又曰:血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注云:夺者迫之使出也。又曰:肾病者寝汗憎风,寝汗,即盗汗也。

  东垣曰:凡内伤自汗,补中益气汤,稍加附子、麻黄根、浮小麦,其效如神。但升、柴少用,兼蜜炙以抑其升发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参、 等味达肌表也。

  凡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者,只理心血,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为汗。大补黄 汤加枣仁。

  微热者,加石斛。当心汗,为思虑伤脾,补心丹。凡久病不愈,必气血两虚,自汗热不退,补中益气汤加川附,或用归脾汤。如便燥自汗,热不退,属阴血,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散。如病阳虚,热极自汗而解;汗后又热,汗出如水,此阳被汗散,发泄在外,而不归元,保元汤加浮麦、牡蛎,或炒焦棉子煎汤。如心神不安者,加安神丸。凡虚阳上攻,必求下达,保元汤加木瓜,使阳气回元。凡汗症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汗之冷者以其阳气内虚,阴中无阳,而汗随气泄。凡大惊恐,及病后产后失血后,多有汗出,是皆阳气消耗,真元失守候也。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治必扶其正气,其汗乃止。若虚甚者,非速救真元不可。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

  凡病不当汗而误汗,或当汗而汗之过剂者,皆汗多亡阳之症,是亦阴症之属,当察其虚之或微或甚。微虚者,三阴煎,或五阴煎、独参汤之类。虚甚者,非用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不可。凡卫虚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阴症之属。宜黄 六一汤,或 附汤。以上四段本《景岳全书》。

  《医通》曰:病后气血俱虚而汗,服诸止汗药,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半剂,加熟枣仁五钱。若胸臆烦闷,不能胜阴药者,生脉散加黄 二钱,当归六分,熟枣仁三钱。一服即验。夏月汗止半身,由气血不充,内挟寒饮,偏枯及夭之兆也。用大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大建中汤,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 汤加川乌以散其湿。此症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丹溪曰: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也。凡有汗,一切辛辣之味,五辛之属,均忌之。

   汗症论治

  汗症脉候

  寸微尺紧,虚损多汗。肺脉软而散者,病灌汗。平人脉虚微细者,盗汗出。自汗在寸,盗汗在尺。脉盛汗出,病不衰者,死。汗出而脉脱者,不治。

   汗症论治

  附方

  〔表虚〕补阳汤 参 术 草 五味 虚加附子。

  〔里虚〕益阴汤 萸 地 丹 芍 麦 味 山药 泽泻 灯草 地骨皮 莲子 虚加人参。

  〔表里〕黄 汤 地 茯苓 天冬 麻黄根 肉桂 龙骨(各一钱) 麦冬 五味 防风(各八分)

  归草(各七分)

  〔阳虚〕 附汤 附(各二钱) 姜(十片)

  〔阴虚〕当归地黄汤 归 芍 苓 术 柏 陈 草 人参 熟地 生地 知母 浮麦 枣〔自汗〕黄 建中汤 见本卷衄血。

  〔盗汗〕当归六黄汤 见本卷衄血。

  〔胃汗〕二甘汤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 乌梅 姜 枣〔胃汗〕牡白散 牡蛎 白术 防风(各二钱)

  〔酒风〕白术散 白术(一两二钱五分) 防风(一两五钱) 牡蛎(三钱)

  〔卫虚〕玉屏风散 见一卷中风。

  〔心汗〕朱砂安神丸 黄连(五钱) 炙草 生地(各三钱半) 当归(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心火〕天王补心丹 见一卷火。

  〔肾汗〕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肾〕还少丹 见一卷中风。

  〔肝脾〕三阴煎 归 地 参 芍 五味 草 枣仁〔肺汗〕黄 六一汤 (六钱) 草(一两) 煎服。

  〔肾汗〕五味子汤 五味 山萸 龙骨 牡蛎 何首乌 远志 五倍子 地骨皮〔脾汗〕白芍汤 白芍 枣仁 乌梅〔盗汗〕参苓散 参 苓 枣仁〔心肾〕心肾丸 参 归 地 苓 味 牛膝 苁蓉 菟丝子 山药 鹿茸 附子 龙骨 远志〔心惕〕柏子仁汤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两) 牡蛎 人参 白术 麻黄根 五味(各一两)

  麦麸(半两) 枣肉为丸。

  〔敛汗〕牡蛎散 黄 麻黄根 牡蛎 小麦〔病后〕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津脱〕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痰汗〕理中降痰汤 参 术 姜 草 名理中汤,此加苓、夏、苏子。

  〔汗痉〕防风当归汤 芎 归 防 地〔亡阳〕桂枝加附子汤 桂 芍 草 姜 枣 名桂枝汤,此加附子。

  〔风湿〕防己黄 汤 见一卷湿。

  〔少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少阳〕葛根汤 葛根 麻黄 姜 桂 芍 草 枣〔三阳〕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蓄血〕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血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胃热〕五苓散 见一卷温。

  〔发黄〕茵陈蒿汤 见一卷湿。

  〔阴阳〕逍遥散 见一卷火。

  〔湿邪〕胜湿汤 茅术 浓朴 半夏 藿香 陈皮 甘草 姜〔理湿〕调卫汤 麻黄根 黄 羌 麦冬 地 归 草 芩 夏 猪苓 苏木 红花 五味子〔结胸〕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本卷痰饮。

  〔胃实〕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阳明〕大柴胡汤 见一卷温。

  〔心汗〕参归腰子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猪腰(一个煮) 再蒸。

  〔肾虚〕安肾丸 芦巴 补骨脂 川楝子 茴香 续断(各一两半) 杏仁 桃仁 山药茯苓(各一两)

  〔外治〕牡矾丹 牡蛎粉 黄丹(各二两) 枯矾(四两) 研擦。

  〔血汗〕夺命散 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每服五分,又名定命散。

  〔产血汗〕 皮汤 皮烧灰 米饮下, 肉煮食,更妙。

  〔黄汗〕 陈汤 石膏 芍 麦冬豉 草 茵陈 姜〔外治〕红粉散 麻黄根 牡蛎(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五钱) 绢包擦之。

  〔补虚〕大补黄 汤 参 术 草 芎 归 萸 五味 桂心 防风(各一两) 茯苓(一两半)

  熟地 苁蓉(各三两) 姜 枣〔阴血〕生脉散 见一卷暑。

  〔培元〕保元汤 见一卷火。

  〔补虚〕六味回阳饮 见本卷咳嗽。

  〔偏枯〕人参养营汤 见本卷劳瘵。

  〔寒饮〕大建中汤 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发表〕小续命汤 见一卷中风。

  

  脱症论治

  生命以阴阳为枢纽,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阴阳互根,相抱不脱。《素问》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若夫元海根微,精关直泄,上引下竭,阴阳脱离,命立倾矣。《灵枢》云: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难经》云: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嘉言喻氏又分上脱、下脱、上下俱脱。

  今详斯症,总由阴阳枢纽不固。如上脱者,喘促不续,汗多亡阳,神气乱,魂魄离,即脱阳也;下脱者,血崩不止,大下亡阴,交合频,精大泄,即脱阴也;上下俱脱者,类中眩仆,鼻声鼾,绝汗出,遗尿失禁,即阴阳俱脱也。更有内闭外脱者,痉厥神昏,产后血晕等症是也。治法:在未脱之先,审其元阳欲绝者,于回阳剂中兼引阴,参附汤用童便煎。真阴欲绝者,于摄阴剂中兼固阳,固阴煎。其心神浮越,起卧不安者,招集溃散之阳。龙蛎救逆汤去桂、姜、蜀漆,加参、附、枣仁、茯神。脉微垂绝,气短汗出者,收拾虚耗之阴。生脉散,或人参饮子。血脱者益气,吐衄不止,独参汤加参三七、童便。精脱者填营,纵欲走阳,救脱汤。

  魂离者镇肝,身外有身,定魂丹。崩中者固下,血漏暴注,安崩汤。津脱者实卫,大汗亡阳,收汗丹。液脱者滋阴,血枯成痿,加减四斤丸。喘促而吸入短者资化源,气急不续,都气丸。类中而神昏者息风火,心火暴甚,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至于内闭外脱,如痉厥神识不醒,暂用豁痰,鲜菖蒲根汁和送至宝丹。产后血晕不苏,急为开窍,外烧铁器淬醋熏鼻,或烧苏合香嗅气,内灌清魂散。若血闷,用独圣散、参苏饮。凡诸暴脱,或孤阳无根,而阴失所系,或精血骤去而神失所根据,洵有如喻氏所见,壮岁无病一笑而逝,少年交合一注而倾者,不早寻罅漏而缄固之,其能拯危于一线也哉。

   脱症论治

  附方

  〔回阳〕参附汤 参 附 姜〔摄阴〕固阴煎 参 地 萸 五味 山药 远志 炙草 菟丝饼〔救逆〕龙牡救逆汤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炙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 姜 蜀 漆(各三两)

  〔脉微〕生脉散 见一卷暑。

  〔气短〕人参饮子 见本卷血。

  〔精脱〕救脱汤 人参(三两) 附子(一钱) 黄 (三两) 熟地 麦冬(各一两) 五味子(一钱)

  〔魂虚〕定魂丹 参 苓 归 术 麦冬 柏子仁 枣仁 远志 白芥子 丹砂 龙齿〔暴注〕安崩汤 参 术 (各一两) 三七根末(五钱)水煮。

  〔津脱〕收汗丹 参 麦 地(各一两) 枣仁(五钱) 五味(三钱) 当归(五钱) 甘草(一钱)

  〔液脱〕加减四斤丸 熟地 五味 苁蓉 牛膝 木瓜 天麻 鹿茸 菟丝子〔喘虚〕都气丸 见一卷火。

  〔类中〕地黄饮子 见一卷中风。

  〔痉厥〕至宝丹 见一卷中风。

  〔产晕〕清魂散 人参 甘草 川芎 泽兰 荆芥〔血闷〕独圣散 五灵脂(半炒半生) 水煎服。

  〔血闷〕参苏饮 人参 苏木

   脱症论治

  脱脉案

  堂弟 心力经营,烦劳动火,消谷善饥,坐则手足俱颤,寐则手足如堕,梦则体析为二,神志恍惚,呵欠气泄,右脉小弱,左虚软不受按。因操劳疲神,元气不受镇摄,若转失气,须防暴脱。食下烦嘈稍定,足知中宫底柱乏权,急摄阳以交阴。潞参、茯神、山药、五味、杞子、白芍、龙骨、牡蛎(俱 研)、枣仁(炒研)。

  三服神昏安贴,诸症俱减,惟巅痛唾涎。原方加嫩桑叶炒、甘菊以熄肝胆风热,加益智、半夏(青盐炒),以摄脾涎。又数服,间服膏方而安。此症因其胃旺能纳,专受滋填,用海参煨鸭,及火腿鸡蛋等,皆血肉有情之品,故未及两旬已瘥。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