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1693~1771)清著名医学家。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道人。吴江(今属江苏)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少业儒,为诸生。好读道家书,通晓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武术、摆兵布阵、水利、诗文,尤其擅长医学。以诸生贡太学。后因家人有误于医者,始习岐黄。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博览方书,精研医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及三十六年两次应召入宫治病,尝官太医院供奉,赠儒林郎。平生著述甚富,尤注重阐发经典医著。主要著作《医学源流论》两卷(1757年),集中反映其学术见解。其中“元气存亡论”、“药性今古变迁”、“医学源流论”等,颇多精辟之论。所著《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使方以类从,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不必循经求证。《医贯砭》两卷(1741年),述赵献可温补之弊。《慎疾刍言》(1767年)亦多针砭时俗谬说。《兰台轨范》八卷(1764年),多录唐以前著名医书之方论。所取古方,多切实用,然亦采录后世有名方剂。其中所列《千金方》之钟乳粉、《和剂局方》之玉霜圆等服石之品,则遭后人议论。生平行医五十余年,泛览医书万余卷,经批阅者亦有千余卷。敢于直言以斥时弊,然亦不免有偏颇之论,如谓“仲景《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而于唐以后医书则较轻视。尝评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多所纠正;于外科亦多经验,曾评《外科正宗》,戒轻用刀针丹药者。医著尚有《难经注释》两卷(1727年)、《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年)。另著《洄溪道情》等文学著作,亦为世所称。咸丰五年(1855年)王士雄得徐氏门人金復村所传《洄溪医案》一卷,编注梓行。后世刊有《徐灵胎医学全书》多种。
八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九 (1764)。“兰台”本是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后又称史官为兰台史或兰台,本书即取材于历代医著撰写而成,作者认为其内容均足为治疗典范。故名。卷一为通治方;卷二至卷八为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治,按证分门论述。徐氏持论,多以张机所传为主,认为古之经方,唐人流传下来的已有窜乱之处,至宋元以后更迷失古法。所以此书辨证论治悉宗《灵枢》、《素问》、《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之旨,所录诸方亦多取于上述诸书。而宋代以后方剂则采其经验证有效者。徐氏自称“本《内经》以探其本,次《难经》及《金匮》、《伤寒论》以求其治;其有未备者,则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广其法,自宋以后诸家及单方异诀,择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附焉。”此书取材十分严谨,对病名方药主治和配伍等内容论析简要,颇具条理,对各病的论述,较诸家方书只说主治某证而不言其所以然者,能先论病源,次辨病证,后立治法,反对单凭切脉诊断疾病和滥用补药,提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砭、熨、引、按摩等法,亦应相宜采用。其学术见解,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然徐氏天性好奇,颇信服食之说,所注《本草》于其久服延年之论皆无驳正。书中所列通治方中,于《千金方》中“钟乳粉”和《和局剂方》中“玉霜园”之类的金石燥烈之药亦多取之。是为此书之弊。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 洄溪草堂原刻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1卷。清徐大椿 (灵胎)撰。刊于乾隆元年(1736年)。作者欲阐发《本经》药品蕴义,然因“耳目所及(药品)无多”,“若必尽全经,不免昧心诬圣”,遂择取《本经》药百种,仍依三品予以笺释。于乾隆元年(1736)从《神农本草经》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 查看详情>>
曲学著作。清徐大椿著。一卷。共三十五章。本书针对当时唱曲方法中的一些毛病,从音韵、声乐等角度提出自己的一系列看法。书中特别注意唱曲的口法问题,要求演唱者对“五音”、“四呼”、“鼻音、闭口音”、“四声各有阴阳”诸方面都能“识真念准”,而且要掌握各字唱法,如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派三声等各种字调的不同唱法。认为唱曲不仅要掌握口法技巧,更要理解曲情,而且要“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唱出动人效果。还提出演唱处理中的许多具体技巧,如“断腔”、“顿挫”、“轻重”、“徐疾”等。在论述演唱方法时,则指出不可因声害辞,要注意作曲与唱曲的协调,明确提出:“作曲者与唱曲者,不可不相谋也。”本书对唱曲艺术的经验总结及理论研究是继元代《唱论》、明代《魏良辅曲律》、《度曲须知》之后的又一重要发展。为中国声乐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贡献。《乐府传声》今存版本有清乾隆十三年丰草亭原刻本及咸丰九年真州吴桂重刻本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系以丰草亭原刻本作底本并附以吴桂本所增内容。今有吴同宾、李光撰《乐府传声译注》。 查看详情>>
二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书中共分七门,为经络脏腑、脉、病、药、治法、书论、古今共九十九篇。内容涉及医学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 《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等医籍有所批评。明晰医学源流,论述精确。如认为病之名成千上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故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古今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拘泥,其说皆有可取之处。其中《人参论》等论尤深切简明。徐氏强调审证、求因、辨证用药,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是徐氏一生从事医学研究的经验之谈。但论中提出“言必本乎圣经,治必本乎古法”的论点,未免有其片面性,《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有乾隆二十二年 (1756)丰松斋初刻本、1913年上海中华图书馆 《徐氏医书十三种》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又名《医砭》。医论。清徐大椿撰。一卷。大椿有《医学源流论》已著录。为指出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而作,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凡分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阴证、老人、妇女、小儿、外科、治法、制剂、煎药服药法、延医、秘方、诡诞、宗传诸篇,对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的区别、外科病证治法等简要论述,倡导因病施治。议论中肯,颇多临证体验。有《徐氏医书》诸种本,道光十八年(1838)蔡氏涵虚阁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二十余种本。 查看详情>>
医案。清徐大椿(1693—1771)撰。一卷。大椿有《医学源流论》已著录。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载内科医案三十二条、妇科医案四条、外科医案十二条。案中详述病史、病因、病证以及治疗原则,反映出徐氏丰富的临床治验和灵活多变的治疗方法。徐氏治学严谨,疗病善于审证求因。并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病因、症状,以及受病部位进行辨证论治,颇有独到见解。辨证、制方遣药切于病情,并强调痰火瘀热应与各种痈症鉴别,但病因病机又有联系。这些经验很有临床意义。咸丰五年(1855)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另有咸丰七年刊本,光绪元年(1875) )河南聚文斋刻本。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6卷。旧题清徐大椿(灵胎)撰。该书将《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书内容再加编排,每药数据,简述性味归经,功效宜忌。其学术思想、撰述风格均与徐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迥异,实非徐氏之作。此书被收入《徐灵胎灵略六书》,本书成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二万一千字。内容将药物按草、木、果、谷、金石、水、土、禽、兽、虫、鱼、鳞、介、人等分部。 查看详情>>
《伤寒论》方著作。4卷。清徐大椿(灵胎)撰。刊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氏将《伤寒论》方剂,按方名归类、编次,先列方药组成及服用法,后论主治、间附按语。前3卷列述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等类方共91首;卷4为“杂法方类”,计22方。总合113方。此书在《伤寒论》方剂著作中,是“以方归类”之代表作,有便于检索、不失仲景原意等优点,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现有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多种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84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校注本。 查看详情>>
妇科专著,6卷。清·徐大椿 (灵胎)撰。约成书于1764年。此书系《徐灵胎医略六书》之一。设调经、种子、胎前、临产和产后五门。广摘历代医家对女科证治之医论。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阐述颇具特色,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出“当审其血气之通塞,禀赋之刚柔,然后投剂。” 查看详情>>
医经研究著作。2卷。清代除大椿撰,成书于1727年。上卷,载1~29难; 下卷,载30~81难。本书的特点是以“经”释“经”。徐氏认为:《难经》非经也,以《灵枢》《素问》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又认为自汉以来,《内经》 已呈各偏一道的发展,“唯《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昌其义,圣学之传惟此得其宗。”所以,他对《难经》 的注释方法是常以《内经》为证。他以《内经》诠释《难经》,使两书之论互相参照,籍以阐发《难经》的蕴义,并且于中抒发己见,这种诠释作法给学者以启迪。他在阐释中,能以较为公允的态度承认《难经》中有与《内经》不同的“殊法异议”,而是《难经》“别有师承”,因此,又不简单地全用《内经》来否定《难经》的论述。这种相互参照、溯本求源的注释方法和态度是可取的,他所做的一些“按语”很有启发性。现存最早版本为清雍正五年丁未 (1727) 徐氏洄溪草堂精刻本。有《徐氏医书诸种》本 (1764) 诸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