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人

如何是时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待时机而身证八解脱而住,依其智慧见已一类之诸漏尽。此云为时解脱人。

如何是不时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不待时机而身证八解脱而住,依其智慧见已而[一类之]诸漏尽。此称为不时解脱人。于圣之解脱一切之圣人亦为不时解脱。

如何是动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欲之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所欲处,于欲之时、于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实又为其人之放逸,以此等之等至而动摇。此言为动法人。

如何是不动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得随欲处,不难得,不苦得,于欲处、于欲时、于欲之间亦入[定]亦出[定]。[于是]其人之放逸,此等之等至动摇亦无如此,亦无兴起。此言为不动法人。于圣之解脱一切之圣人等亦不动法。

如何是退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欲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实又因其人之放逸,由此等之等至退,有如是此云为退法人。

如何是不退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得随意之欲处得,不难得,不苦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入[定]亦出[定]。[于是]因其人之放逸,由此等之等至退亦无如是亦无兴起。此称为不退法人。于圣之解脱一切之圣人等亦为不退法。

如何是思不能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欲之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若彼专念者,则由此等之等至不退;若彼不专念,由此等之等至退。此言为思不能人。

如何是护不能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意欲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若彼而防护者,由此等之等至,不退;若彼而不防护者,由此等之等至退。此云为护不能人。

如何为凡夫之人耶?其人之三结不废舍,又断彼等之[结],无特别之行向。此称为凡夫之人。

一〇

如何是种性人耶?于彼等法之等无间有圣法之出现,具彼等之人。此言为种性[人]。

一一~一二

如何为怖畏抑制人耶?七有学及持戒之凡夫是怖畏抑制人。阿罗汉是不怖畏抑制人。

一三

如何是不能行人耶?以具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而为不信、无希望、劣慧、鲁钝,彼等之人人是决定不能入于善法之正性。此言为不能行之。

一四

如何是能行人耶?不具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而持信心、希望、智慧,彼等之人人是决定能入于善法之正性。此言为能行人。

一五~一六

如何是决定人耶?持有五无间[业]之人及所有之邪见者是决定。又,八辈之圣人亦是决定。其余者为不决定人。

一七~一八

如何是[四]向人耶?具足道之四人是[四]向之人。具足果之四人是住于[四]果之人。

一九

如何是首等人耶?其人漏之尽灭与命终为非前非后。此云为首等人。

二〇

如何是住劫人耶?以此人者是预流果能作证向者,彼劫之燃烧时,此人只要不证预流果者劫可无燃烧者。此称为住劫。具足一切之道者亦言为住劫人。

二一~二二

如何是圣人耶?八辈之圣人是圣。其余之人即非圣。

二三~二五

如何是有学人耶?具足四道与三果者是有学人。阿罗汉是无学。其余之人则非有学非无学。

二六

如何是三明人耶?具有三明者是三明人。

二七

如何是六通人耶?具有六通者是六通人。

二八

如何是正自觉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先未闻诸法而由身现等觉诸谛,于是得一切智,于诸果成为自在。此言为正自觉人。

二九

如何是独觉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先未闻诸法而由身现等觉诸谛,于是不得一切智,于诸果而未成自在。此称为独觉人。

三〇

如何是俱分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诸漏。此名为俱分解脱人。

三一

如何是慧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不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诸漏。此言为慧解脱人。

三二

如何是身证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此称为身证人。

三三

如何是见至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至苦灭之道,依如来所悟法之智慧而[善]见[善]行,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此言为见至人。

三四

如何是信解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依如来所悟法之智慧而[善]见[善]行,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然而不如见至[人之时]。此云为信解人。

三五

如何是随法行人耶?彼之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慧根是殊胜,推展智慧,先立智慧而修圣道。此称为随法人。预流果能作证向[人]是随法行人而入果者为见至[人]。

三六

如何是随信行人耶?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信根是殊胜,推展信,先立信而修圣道。此言为随信行人。预流果能作证向[人]是随信行人而入于果者为信解脱[人]。

三七

如何是极七返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为[预流]向,不堕法、决定、等觉为终极者。彼七次流转于诸天、人间之间,轮回而作苦之边际。此言为极七返人。

三八

如何是家家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为[预流向],不堕法、决定、等觉为终极者。彼流转于二或三家,轮回而作苦之边际。此称为家家人。

三九

如何是一种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为[预流]向,不堕法、决定、等觉为终极者。彼生于世间之有而作苦之边际。此称为一种人。

四〇

如何是一来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使贪、瞋、痴稀少且入于一来果,唯一次来世间而作苦之边际。此言为一来人。

四一

如何是不还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此处]者。此云为不还人。

四二

如何是中般涅槃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于[此处]者。彼若生之等无间或不达于寿量之中,断上结而圣道生。此称为中般涅槃人。

四三

如何是生般涅槃人耶?此处有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于[此处]者。彼若超过寿量之中或至于死时,断上结而圣道生。此言为生般涅槃人。

四四

如何是无行般涅槃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来[此处]者。彼是无行断上结而圣道生。此名为无行般涅槃人。

四五

如何是有行般涅槃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来[此处]者。彼以有行断上结而圣道生。此称为有行般涅槃人。

四六

如何是上流趣阿迦腻吒[天]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来[此处]者。死于无烦[天]而行于无热[天],死于无热[天]而行于善现[天],死于善现[天]而行于阿迦腻吒[天],于阿迦腻吒[天]断上结而圣道生。此言为上流趣阿迦腻吒[天]人。

四七

如何是预流、预流果能作证向人耶?随断灭三结之人是预流果能作证向人。若彼人之断灭三结,此言为预流之人。

四八

[如何是一来、一来果能作证向人耶?]随稀薄贪欲与瞋恚者是一来果能证向人。彼之贪欲与瞋恚至为稀薄者,此称为一来之人。

四九

[如何是不还、不还果能作证向人耶?]断贪欲与瞋恚无余行向之人是不还果能作证向人。彼人者断贪欲与瞋恚不剩余者,此云为不还之人。

五〇

[如何是阿罗汉、阿罗汉果能作证向人耶?]依断除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而无余之人,是阿罗汉果能作证向人。若彼断除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而无余者,此言为阿罗汉。

第一章毕

第二章 二人

如何是忿之人耶?此中,忿者如何[耶]?忿、忿恨、忿之状态是瞋、毁辱事、毁辱状态是恶意、恼害、敌意、敌对、狂暴之状态、暴恶、心之不喜,是言为忿。不断此忿之人,是称为忿人。

如何是有恨人耶?此中,恨者如何?忿在前而恨[续]于后。以恨、猜恨之状态、[忿之]固定、[忿之]不间断、[忿之]连续忿而坚固,此言为恨。不断[此]恨之人,是云为有恨之人。

如何是有覆之人耶?此中,覆者如何?是覆、隐蔽、隐蔽之状态、伪善、伪善行为,此言为覆。不断此覆之人,此称为有覆之人。

如何是有恼之人耶?此中,恼者如何?是恼、恼害、恼害之状态、成为恼害、诤论处、成为斗争而不舍离者,此言为恼。不断此恼,是云为有恼之人。

如何是有嫉之人耶?此中,嫉者如何?是与他有关所得、名闻、尊重、恭敬、礼拜、供养之嫉、嫉之状态、羡慕、羡、羡之状态,此言为嫉。不断此嫉之人,此称为有嫉之人。

如何是有悭之人耶?此中,悭者如何?[是]五悭:住处之悭、家族之悭、所得之悭、容色之悭、法之悭[也]。如此之悭、悭之状态、贪婪、吝、吝啬、心之吝惜性,此言为悭。不断此悭之人,是云为有悭之人。

如何是诳人耶?此中,诳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诳而遍诳。于彼处其诳、诳之状态、诈、伪、虚伪、欺瞒者,此言为诳。不断此诳之人,是称为诳人。

如何是有谄之人耶?此中,谄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依身而行恶行,依语而行恶行,依意而行恶行,为隐蔽彼等而怀恶愿望。想以“勿知我”、语出“勿知我”,以身动作“勿知我”。如此有谄、谄之状态、隐蔽、欺瞒、诈欺、瞒着、隐藏、覆藏、完全之覆藏、隐蔽、完全之隐蔽、作不显事、作不明事、隐伏、恶行,此言为谄。不断此谄之人,是云为有谄之人。

如何是无惭人耶?此中,无惭者如何?是不惭应惭,不惭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言为无惭。具足此无惭者称为无惭人。

如何是无愧人耶?此中,无愧者如何?是不愧应愧,不愧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名为无愧。具足此无愧者云为无愧人。

如何是恶言人耶?此中,恶言性者如何?是有同法者之告言时,以非法而为恶言、恶言之状态、采取反对而乐敌对、不尊敬、不尊敬之状态、不尊重而任性,此言为恶言性。具足此恶言性之人是为恶言人。

如何是恶友人耶?此中,恶友性者如何?是与不信破戒、少闻、悭、恶慧其等人人之交往、追随、侍奉、交际、亲密、尊敬、尊重、亲近,此言为恶友性。具足此恶友性之人是为恶友人。

如何是不护根门人耶?此中,不护根门人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眼见色已而取相、取状,由如此之作以不防护眼根而住时,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护如此作而不修行,不防护眼根,不随制御眼根。以耳闻[声]已……乃至……以鼻嗅[香]已……乃至……以舌味[味]已……乃至……以身触[触]已……乃至……以意知法已而取相、取状,由如此之作以不防护意根而住时,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护如此作而不修行,不防护意根,不随制御意根。不护此等六根、不守护、不制御,此言为不护根门。具足此等之不护根门者,是为不护根门之人。

如何是食不知量人耶?此中,食不知量性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思择而不如理摄食。为游戏、酒醉、装饰、美丽之故。于此对食物不满足、不知程度、不思择,此言为不知量性。具足此食不知量性者,是为食不知量人。

如何是失念人耶?此中,失念者如何?是失念、不随念、不专念、无有记忆之状态、无有忆持之状态、不注意、忘却之状态,此言为失念。具足此失念者,是为失念人。

如何是不正知人耶?此中,不正知者如何?是无智、无见、不现观、不觉、不正觉、不洞察、心常不取、完全不取、不正确考察,对此不善考察,如在目前而不明确、凡愚、不正知、强痴之愚、迷乱于周围全体、无明、无明之暴流、无明之轭、无明之随眠、执著于无明之状态、无明之横木、痴、不善根,此言为不正知。具足此不正知者,是为不正知人。

如何是破戒人耶?此中,破戒者如何?是与身有关之罪、与语有关之罪、与身语有关之罪,此言为破戒。一切之恶戒亦为破戒。具足此破戒者,是为破戒人。

如何是破见人耶?此中,破见者如何?是无惠施、无供养、无祭祀、亦无妙行恶行之业果、无此世、无彼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而于此世及彼世无自通达、作证、宣说。如此之邪见、邪见相、遮见、见违、见之无秩序、见之动转、见结、摄取、承受、拘泥、执着、曲道、邪道、错误之状态、外道处、颠倒而捉,此言为破见。具足此破见者,是为破见人。

一〇

如何是内结人耶?其人不断灭五顺下分结,此言为内结人。

如何是外结人耶?其人不断灭五顺上分结,此言为外结人。

一一

如何是不忿人耶?此中,忿者如何?是忿、忿事……乃至[二.一参照]……心之不喜,此言为忿。断灭此忿者,此言为不忿人。

如何是不恨人耶?此中,恨者如何?是忿于前而恨[续]于后……乃至……[二.一参照]……以忿为坚固,此言为恨。断灭此恨者,此言为不恨人。

一二

如何是不覆人耶?此中,覆者如何?是覆、隐蔽、隐蔽之状态、伪善、伪善行为,此言为恨。断灭此恨者,此为不覆人。

如何是不恼害人耶?此中,恼害者如何?是恼害……乃至[二.二参照]……此言为恼害。灭此恼害者,此言为不恼害人。

一三

如何是不嫉人耶?此中,嫉者如何?是与他有关所得、名闻、尊重、恭敬、礼拜、供养之嫉争、嫉之状态、羡慕、羡慕事、羡慕之状态,此言为嫉。断灭此嫉者,此言为不嫉人。

如何是不悭人耶?此中,悭者如何?[是]五悭:住处之悭、家族之悭、所得之悭、容色之悭、法之悭[也]。如此之悭、悭事、悭之状态、贪婪、吝、吝啬、心之吝惜性,此言为悭。断灭此悭者,此言为不悭人。

一四

如何是不诳人耶?此中,诳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诳而遍诳。于此其诳、诳之状态、为诳、诈、伪、虚伪、欺瞒,此言为诳。断灭此诳者,是为不诳人。

如何是不谄人耶?此中,谄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依身而行恶行,依语而行恶行,依意而行恶行,为隐蔽其等而怀恶意之愿望。愿“勿知我”,思“勿知我”,语出“勿知我”,身以“勿知我”而动作。如此有谄之状态、隐蔽、伪瞒、欺诈、瞒着、隐藏、完全之覆藏、隐蔽、完全之隐蔽、作不显事、为不明事、隐伏、恶行,此言为谄。断灭此谄者,此言为不谄人。

一五

如何是惭人耶?此中,惭者如何?是惭应惭,惭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言为惭。具足此惭者,是为惭人。

如何是愧人耶?此中,愧者如何?是愧应愧,愧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言为愧。具足此愧者,是为愧人。

一六

如何是善言人耶?此中,善言性者如何?是有同法者之告言时,以如法而善言、善言之状态、不取反对、不好敌对、采纳[彼等]。采纳之状态、尊重、尊敬,此言为善言性。具足此善言性者,是为善言人。

如何是善友人耶?此中,善友性者如何?是有信、具戒、多闻、宽大、具慧之人人,侍奉事务、奉事、交通、相交、协力、尊敬、亲近,此言为善友性。具足此善友性者,是为善友人。

一七

如何是护根门人耶?此中,护根门者如何?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眼见色已而不执相、不取状,由如此作,不防护眼根而住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护如此而修行、防护眼根,从制御眼根。以耳闻声已……乃至……以鼻嗅香已……乃至……以舌味味已……乃至……以身触触已……乃至……以意知法已,不执相,不取状,由如此之作,不防护意根而住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护如此故修行、防护眼根,从制御眼根。守护此等六根、防护、防卫、制御者,此言为护根门。具足护此等根门者,是为护根门人。

如何是食知量人耶?此中,于食知量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思择而如理摄食。不为游戏、酒醉、装饰、美丽,只为滋养此身,息[饥渴之]毁害,以行梵行。如是“我断故受而不令生新受”。又“我应生存”、“应无罪”、“应住于安稳”。于此,对食物有知足、知量、思择,此言为食知量。具足此食知量者,是为食知量人。

一八

如何是树立正念之人耶?此中,念者如何?是念、随念、记忆之状态、总持、不散乱、不忘却性、念、念根、念力、正念,此言为念。具足此念者,是为树立正念之人。

如何是正知人耶?此中,正知者如何?是智慧、明智、简择、拣择、择法、见分、伺察、对察、该博、善巧、深妙、沉思、思索、近解、解了、智慧、遍导者、观、正知、刺棒、慧、慧根、慧力、慧之武器、慧之官殿、慧之光明、慧之光耀、慧之光华、慧之宝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为正知。具足如此之正知者,是为正知人。

一九

如何是戒具足人耶?此中,具戒者如何?关于身之无罪、关于语之无罪、关于身语之无罪,此言为具戒。一切之戒、禁戒亦是具戒。具足此具戒者,是为戒具足人。

如何是见具足人耶?此中,具见者如何?即有惠施、供养、祭祀,亦有妙行恶行之业果,有此世、彼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而于此世及世自通达、作证、宣说。如此之智慧、明智……乃至[二.一八参照]……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为具见。一切之正见亦是具见。具足此见者,是为见具足人。

二〇

如何是于世间难得之二种人耶?一者则先施恩之人。他者是知恩感恩之人。此等于世间是难得之二种人。

二一

如何是难满足之二种人耶?一者随得而积蓄之人。他者随得而舍之人。此等为难满足之二种人。

二二

如何是易满足之二种人耶?一者则随得而不积蓄之人。他者随得而不舍之人。此等为易满足之二种人。

二三

如何是增漏之二种人耶?一者悔不应悔之人。他者不悔应悔之人。此等为增漏之二种人。

二四

如何是不增漏之二种人耶?一者不悔不应悔之人。他者悔应悔之人。此等为不增漏之二种人。

二五

如何是劣意向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为破戒恶法。亲近、倚亲、给侍于彼他之破戒恶法人,此言为劣意向人。

如何是胜意向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为具足戒善法。亲近、倚亲、给侍于彼他具戒之善法人,此言为胜意向人。

二六

如何是自足人耶?是独觉与如来之声闻、阿罗汉,是为自足[人]。等正觉者是自足[人]而为他足[人]。

第二章毕

第三章 三人

如何是无希望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破戒而为恶法,以不净而为疑之行状,作阴蔽之业,非沙门而自称为沙门,非净行者而自称为净行者,内生朽废、漏泄、污秽。彼闻:“实有某名之比丘,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然而]彼不如是思惟,言:“何时耶?我亦由漏尽而……乃至……具足而住耶?”此言为无希望人。

如何是正希望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具戒而为善法,彼闻:“实有某名之比丘,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然而]彼如是思惟,言:“何时耶?我亦由漏尽而……乃至……应具足而住耶!”此言为正希望人。

如何是离希望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彼闻:“实有某名比丘,由漏尽而……乃至……具足而住。”[然而]彼如是不思惟,言:“何时耶?我亦由漏尽……乃至……应具足而住耶?”是何故耶?先不解脱而彼解脱之希望耶!则[今]止息于彼。此言为离希望人。

如何是三病喻人耶?

有三种病人。于此处有一类之病人,虽得滋养食或不得滋养食,虽得有效验之医药或不得有效验之医药,虽得适当之看护人或不得适当之看护人,不愈其病。

此处复有一类之病人,虽得滋养食或不得滋养食,虽得有效验之医药或不得有效验之医药,虽得适当之看护人或不得适当之看护人,而愈其病。

于此处复有一类之病人,虽得非得滋养食;虽得非得有效验之医药;虽得非得适当之看护人;而愈其病。

于此处复有一类人,得非得滋艰食,得非得效之医食,得非得适当之看护人,而愈其病。

此中,以病人而得非得滋养食;得非得有效验之医药;得非得适当之看护人,有人其病愈,因于此病人,故世尊制定病者之食,制定病者之药,制定病者之看护人。又,因于此病人,故其他[二种]之病人亦应看护。

如是[此等之]三病喻人者有存于世。三者谁耶?

此处有一类之人,虽得见奉如来或不得见奉如来,虽得听如来所说之法律或不得听如来所说之法律,于诸善法不入于正性决定。

此处复有一类之人,虽得见奉如来或……乃至……虽不得听,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此处复有一类之人,虽得非得见奉如来,虽得非得听如来所说之法律,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此中,得非得见奉如来,得非得如来所说之法律,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之人,因于此人,故世尊制定说法。又,因于此人,故其[他二种]人亦应为说法。此等之三病喻人亦存在世。

如何是身证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以灭尽诸漏,此言为身证人。

如何是见至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一.三三参照]……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善]见、[善]行依其如来所悟之法,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以灭尽诸漏之一类,此言为见至人。

如何是信解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一.三四参照]……灭尽诸漏。然而不如见至[人],此言为信解人。

如何是粪语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赴于公会,若行于民众,若往返于亲属之间,若赴于组合员之中,若往返于亲属之间,若赴于组合员之中,若行于法廷之中,召唤为作证人,讯问:“来!亲者!语所知!”彼不知而[云]:“我知。”或知而[云]:“我不知。”不见而[云]:“我见。”见而[云]:“我不见。”如此若为自己,若为他人,若为任何少许之利益,以正知而语虚妄,此言为粪语人。

如何是华语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断灭虚妄语,远离虚妄语,若赴于公会,若至于民众,若往亲属之间,若赴于组合员之中,若行于法廷之中,召唤为作证人,讯问:“来!亲者!语所知!”彼不知而[云]:“我不知。”或知而[云]:“我知。”或不见而[云]:“我不见。”或见而[云]:“我见。”如此若为自己,若为他人,若为任何少许之利益,以正知而不语虚妄,此言为华语人。

如何是蜜语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所有之言无过失、乐耳,愉快而透彻于心底,优雅而多人之爱好、多人之所悦,语如是之语,此言为蜜语人。

如何是漏疮喻心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易怒多扰恼。虽少言而现结怨、愤怒,于凶勃、狠戾、愤发、憎恶、忧恼。譬如恶漏疮者以棒尖或瓦砾敲打,脓血越发漏泄,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易怒……乃至……现忧恼,此言为漏疮喻心之人。

如何是电光喻心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三.三参照]……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譬如有眼者于夜黑暗中电光之间得见于物,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知……此言为电光喻心之人。

如何是金刚喻心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譬如金刚能断珠、石如无任何物者,如是此处有一类人,由漏尽而……乃至……具足而住,此言为金刚喻心之人。

如何是盲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无眼。即如能得未得之财物,或增殖已得之财物,无有其眼;又彼能知善不善之法,能知有罪无罪之法,能知劣胜之法,能知黑白相对之法,无有其眼。是言为盲人。

如何是一眼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眼。即如能得未得之财物,或增殖已得之财物,有其眼。又彼能知善不善之法,能知有罪无罪之法,能知黑白相对之法,无有其眼。此言为一眼人。

如何是两眼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眼。即如能得未得之财物,或增殖已得之财物,有其眼。又[彼]能知善不善之法,能知有罪无罪之法,能知黑白相对之法,有其眼。此言为两眼人。

如何是覆慧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于比丘等之前欲听法。比丘等为彼说法,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开示梵行。[然而]彼坐于其座,不思惟彼所说之初,不思惟中,不思惟后,又由其座而起,彼所说之初……乃至……不思惟后,犹如注于覆瓶之水者流出,不留于其处。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不思惟后。此言为覆慧人。

如何是膝慧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于比丘[等]之前欲听法。比丘等为彼说法,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开示梵行。[然而]彼坐于其座,思惟彼所说之初,思惟中,思惟后。又由其座而起,不思惟其所说之初,不思惟中,不思惟后。犹如将种种之胡麻、硬米、糖果、枣子列置于人膝上,彼失念而由其座起而令其坠落。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不思惟后。此言为膝慧人。

如何是广慧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思惟后。又由其座而起,思惟彼所说之初,思惟中,思惟后。犹如注于立瓶之水者,留于其处而不流出。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亦思惟后。此言为广慧人。

如何是于欲与有之未离欲人耶?于预流与一来,此等即言为于欲与有之未离欲人。

如何是于欲之离欲而于有之未离欲人耶?是不还者,此言为于欲之离而于有之未离欲人。

如何是于欲与有之离欲人耶?是阿罗汉,此言为于欲与有之离欲人。

如何是石刻喻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种种之忿怒,而其忿怒弥久,永附随于彼。譬如石上之雕刻,若因风因水而不迅速消失,永久存在。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附随[于彼]。此言为石刻喻人。

如何是地刻喻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种种之忿怒,而其忿怒弥久,永不附随于彼。譬如地上之痕迹,若因风因水而迅速消失,不永久存在。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不附随[于彼]。此言为地刻喻人。

如何是水刻喻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虽强言,或粗暴言,亦非可意之言,无言中之言,有理而欢喜。譬如水上之痕迹者,迅速消失,不永久存在。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欢喜。此言为水刻喻人。

一〇

如何为三树皮衣喻人耶?

有三种之树皮衣。[一]树皮衣者虽是新而色泽坏,又或触粗糙且价值少。[二]树皮衣者虽是中古而色泽坏,又或触粗糙且价值少。[三]树皮衣者使用老旧而色泽坏,又感触粗糙且价值少。使用陈旧之树皮衣者,或使用于单拭,或投弃于尘堆之中。如是于比丘等之中,有可喻此等三种树皮衣之人存在。三者如何?

若新比丘无戒而恶法者,此是彼色泽之恶劣。犹如彼之树皮衣色泽之恶劣,此人亦然。又与彼交往亲近,仿效[彼]动作之人,为此经长夜招来不饶益与痛苦。此乃彼触[之]粗[糙],犹如彼树皮衣之感触粗[糙],此人亦然。又,施舍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于彼,为此[能施者]于彼无大果,无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少。犹如彼树皮衣之价值少,此人亦然。[又]若中年之比丘……乃至……长老之比丘,以无戒而恶法,此是彼之色泽恶劣。犹如彼树皮衣之色泽恶劣,此人亦然。又与彼交往亲近,仿效于[彼]动作之人,此经长夜招来不饶益与痛苦。此是彼者之感触粗[糙],犹如彼树皮衣之感触粗[糙],此人亦然。又,施舍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于彼,为此[能施者]于彼无大果,无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少。犹如彼树皮衣之价值少,此人亦然。若如此之长老比丘,于僧伽中而语者,对此而比丘等如此言:汝,是以如何愚痴暗昧者之言,汝亦为有所言耶?彼乃忿怒,不欢而发语。僧伽即应对而语,宛如弃彼树皮衣于尘堆中,舍弃彼[语]。此等可喻于三[种]树皮衣之人存在于比丘中。

一一

如何是三迦尸迦衣喻耶?

有三种迦尸迦衣。[一]新迦尸迦衣是有色泽,触之细滑而价值又大。[二]中古迦尸迦衣是亦有色泽,触之细滑而价值又大。[三]使用陈旧之迦尸迦衣是亦有色泽,触之细滑而价值又大。人人虽使用陈旧之迦尸迦衣,或似裹宝,或蓄此于香箧之中。如此,于比丘等之中,此等可喻于三种迦尸迦衣之人存在。三者如何?

若新比丘而持戒、善法,此是彼之妙色。犹如彼迦尸迦衣有色泽,此人亦然。又,与彼交往亲近,仿效[彼]行道之人,因此招来长夜之饶益、安乐。此是触彼而细滑。犹如触彼迦尸迦衣之细滑。此人亦然。又施舍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于彼人,[彼]有大果,有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大,犹如[彼]迦尸迦衣之价值大,此人亦然。[又]若中年之比丘……乃至……长老之比丘,而持戒、善法,此是彼之妙色。犹如彼迦尸迦衣是有色泽,此人亦然。又与彼交往亲近,仿效[彼]行动之人,因此招来长夜之饶益、安乐。此是之触彼细滑。犹如触彼迦尸迦衣之细滑,此人亦然。又施舍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于彼人,因此[彼]有大果,有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大,犹如[彼]迦尸迦衣之价值大,此人亦然。若如此之长老比丘,于僧伽中有所言,对此比丘等如是而言:具寿众!肃静!长老比丘将语法与律。彼之言语如香箧中之彼迦尸迦衣,蓄至于[心中]。此等可喻三种之迦尸迦衣之人,有存在于比丘中。

一二

如何是易计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傲慢、自满、轻躁、饶舌、谈散漫、失念、不正知、心不定、心散动而放纵诸根。此言为[容]易计量之人。

如何是难计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傲慢、不自满、不轻躁、不饶舌、不谈散漫、正念、正知、心定、心之专注而拥护诸根。此言为难[计]量之人。

如何是无计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诸漏灭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此言为不可[计]量之人。

一三

如何是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戒、定、慧、卑劣,如是之人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除悯与悲。

如何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戒定慧等同,如是之人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何故耶?可语戒相等之善人与我等语戒。又其[戒之谈话]我等可生安乐。又其[依戒之谈话戒]可转我等。可语定相等之善人与语定。又其[定之谈话]于我等可生安乐。又其[依定谈话定]者可转我等。可言慧相等之善人与我等语慧。又其[慧之谈话]于我等可生安乐。又其[依慧之谈话慧]者可转我等。故如此之人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

如何是恭敬、尊重、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戒定慧殊胜。如此之人是可恭敬、尊重、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何故耶?如是我可令未圆满之戒蕴圆满,已圆满之戒蕴,以慧顺益彼彼。或令未圆满之定蕴圆满。或令已圆满之定蕴,以慧顺益彼彼。或令未圆满之慧蕴圆满。或令已圆满之慧蕴,以慧顺益彼彼。故如是之人是可恭敬、尊重、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

一四

如何是可厌弃之人,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破戒而为恶法、不净,惹起疑惑之行状,作阴蔽之业,非沙门而称为沙门,非净行者而称为净行者,于内生朽废、漏泄、污秽。如是之人是可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何故耶?譬如虽不堕于如此人之见解,尚且彼恶名声扬。以彼恶人为友,以恶人为朋,尊敬恶人。犹如进入粪中之蛇,虽不咬人尚污秽人,正是如此,譬如虽不堕于此人之见解,尚且彼恶名声扬。即以彼恶人为友,以恶人为朋,尊敬恶人。是故,如此之人可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

如何是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侍亲、不可侍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易忿怒而多扰恼,虽少言而结怨、愤怒,于凶丈敖、现狠戾、愤发、憎恶与扰恼。犹如恶漏疮,以棒尖或瓦砾敲打,多量浓血漏泄,如是此处有一类人,易忿怒多扰恼……乃至……犹如镇头迦树之燃烧作火,以棒尖或瓦砾扰乱,则越发发出咭咭哒、咕咭咭哒之音。正实如此,此处有一类之人,易忿怒而多扰恼,……乃至……犹如粪坑以棒尖或互砾搅乱,则越发出恶臭。正实如是,于此有一类人,易怒多扰恼,虽少言而结怨、愤怒,凶敖、现狠戾、愤发、憎恶与扰恼,如此之人是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何故耶?[彼谓]彼是毁辱我、彼是呵骂我,彼是损害于我。故如此之人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

如何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人,以持戒作为善法。如此之人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何故耶?譬如虽随从如此人之见解,尚且彼善[良之]名声扬。即以彼善人为友,以善人为朋,尊敬善人。故如此之人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

一五

如何是完全于行戒而于行一分定与慧之人耶?是预流、一来。此等言完全行于戒而于行一分定与慧之人。

如何是完全于行戒与定而于行一分慧之人耶?是不还者。此言为完全于行戒与定而于行一分慧之人。

如何是完全于行戒、定、慧之人耶?是阿罗汉。此言为完全于行戒、定、慧之人。

一六

此处如何是三师耶?于此处有一类之师是施设欲之遍智,不施设色之遍智,不施设受之遍智。于此处有一类之师是施设欲之遍智,施设色之遍智,不施设受之遍智。于此处有一类之师是施设欲之遍智,施设色之遍智,施设受之遍智。

此中,施设欲之遍智,不施设色之遍智,不施设受之遍智之师是依彼无不见得色界等至之师。此中,施设欲之遍智,施设色之遍智,不施设受之遍智之师是依彼无不见得无色界等至之师。此中,施设欲之遍智,施设色之遍智,施设受之遍智之师是依彼无不见正自觉者之师。此等是三师。

一七

如何亦为他之三师耶?于此处有一类之师,于现法我是施设实、真,又于当来我施设实、真。此处有一类之师,于现法我是施设实、真,于当来我不施设实、真。此处有一类之师,于现法我是不施设实、真,于当来我亦不施设实、真。此中,于现法我施设实、真,于当来我亦施设实、真之师,依彼无不见常住论之师。此中,于现法我虽施设实、真,于当来我不施设实、真之师,依彼无不见断论之师。此中,于现法我不施设实、真,于当来我亦不施设实、真之师,依彼无不见为正自觉者之师。此等是其他之三师。

第三章毕

第四章 四人

如何是不善士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杀生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虚诳语者、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者,此言为不善士人。

如何是由不善士更为不善士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人亦杀生、自身是不与取者而又劝他人亦不与取,自身是欲邪行者而又劝他人亦欲邪行、自身是虚诳语者而又劝他人亦虚诳语、自身是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者而又劝他人为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此言自不善士更为不善士之人。

如何是善士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此言为善士之人。

如何是自善士更为善士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远离杀生而又劝他人远离杀生、自身远离不与取而又劝他人远离不与取、自身远离欲邪行而又劝他人远离欲邪行、[自身远离虚诳语而又劝他人远离虚诳语]、自身远离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而又劝他人远离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此言为自善士更为善士之人。

如何是恶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杀生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有贪欲、有瞋恚心、邪见者,此言为恶人。

如何是自恶人更为恶人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为杀生者而又劝他人杀生、自身为不与取者而又劝他人不与取、自身为欲邪行者而又劝他人欲邪行、自身为虚诳语者而又劝他人虚诳语、自身为离间语者而又劝他人离间语、自身为粗恶语者而又劝他人粗恶语、自身为杂秽语者而又劝他人杂秽语、自身有贪欲而又劝他人贪欲、自身有瞋恚心而又劝他人瞋恚心、自身为邪见者而又劝他人邪见,此言为自恶人更为恶人之人。

如何是善士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诳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无贪欲者、无瞋恚心[者]、正见者,此言为善人。

如何是自善人更为善人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远离杀生而又劝他人远离杀生、自身远离不与取而又劝他人远离不与取、自身远离欲邪行而又劝他人远离欲邪行……乃至……劝告[他人]正见,此言为自善人更为善人之人。

如何是恶法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杀生者……乃至……[前节参照]……邪见,此言为恶法人。

如何是自恶法更为恶法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为杀生者而又劝他人杀生……乃至[前节参照]……劝邪见,此言为自恶法更为恶法之人。

如何是善法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远离杀生……乃至[前节参照]……正见者,此言为善法人。

如何是自善法更为善法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远离杀生而又劝他人远杂杀生……乃至[前节参照]……劝告正见,此言为自善法更为善法之人。

如何是有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有罪之身业、具足有罪之语业、具足有罪之意业,此言为有罪人。

如何是多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多分有罪之身业而无罪之[身业]少、具足多分有罪之语业而无罪之[语业]少、具足多分有罪之意业而无罪之[意业]少,此言为多罪人。

如何是少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多分无罪之身业而有罪之[身业]少、具足多分无罪之语业而有罪之[语业]少、具足多分无罪之意业而有罪之[意业]少,此言为少罪人。

如何是无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无罪之身业、具足无罪之语业、具足无罪之意业,此言为无罪人。

如何是略开知人耶?于于其人所说之同时有法现观,此言为略开知人。

如何是广演知人耶?于广说于其人所略说之义而有法现观,此言为广演知人。

如何是引导人耶?于其人所说与所问且有如理作意,亲近、倚亲、侍候于善友,如此依次而有法现观,此言为所引导人。

如何是文句为最人耶?其人是多闻、多话、多受持、多语,而且生存中无法现观,此言为文句为最人。

如何是以相应辩而非自在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而适切回答,但不迅速,此言为相应辩而非自在辩之人。

如何是自在辩而非相应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而迅速回答,但不适切,此言为自在辩而非相应辩之人。

如何是相应辩而自在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而适切迅速回答,此言为相应辩而自在辩之人。

如何是非相应辩非自在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时亦不适切亦不迅速作答,此言为非相应辩非自在辩之人。

此中,如何是四说法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说法者。仅有少说又不得要领。如此彼听众即不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得要领或不得要领。如此之说法者对如此听众说法当被见弃。此处有一类之说法者,仅有少说[法]得其要领。如此彼之听众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有得其要领或不得要领者!如此之说法者,对如此听众之说法当被见弃。此处亦有一类之说法者。[人数]众多言不得要领。如此彼听众不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得其要领或不得要领者!如此之说法者,对于如此听众之说法当被见弃。此处亦有一类之说法者。[人数]众多又说得其要领。如此彼听众不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得其要领或不得要领者!如此之说法者,对于如此听众之说法当被见弃。

此中,如何是四云喻人耶?是有四云,鸣而不雨、雨而不鸣、鸣而又雨、不鸣又不雨。正是如此,可比喻此等四云之人于世有存在。四者如何?是鸣而不雨、雨而不鸣、鸣而又雨、不鸣又不雨。

如何是鸣而不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说而不作,如此之人是鸣而不雨。犹如彼云鸣而不雨,此人亦然。

如何是雨而不鸣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而不说,如是之人是雨而不鸣。犹如彼云雨而不鸣,此人亦然。

如何是鸣而又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说而又作,如此之人是鸣而又雨。犹如彼云鸣而又雨,此人亦然。

如何是不鸣又不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说又不作,如此之人是不鸣又不雨。犹如彼云不鸣又不雨,此人亦然。

此中,如何是四鼠喻人耶?有四[种]鼠:掘穴而不住、住而不掘穴、掘穴而又住、不掘穴又不住。如此,于世间有比喻于此等四鼠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掘穴而不住、住而不掘穴、掘穴而又住、不掘穴又不住。

如何是掘穴而不住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通达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法。彼如实不知此是苦、不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不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不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掘穴而不住。犹如彼鼠掘穴而不住,此人亦然。

如何是住而不掘穴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通达于契经……乃至……吠陀罗法。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住而不掘穴。犹如彼鼠住而不掘穴,此人亦然。

如何是掘穴而又住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通达于契经……乃至……吠陀罗法。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则是掘穴而又住之人。犹如彼鼠掘穴而又住,此人亦然。

如何是不掘穴又不住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通达契经……乃至……吠陀罗法。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不掘穴不住之人。犹如彼鼠不掘穴又不住,此人亦然,于世间有比喻此等鼠之四[种]人之存在。

一〇

此中,如何是四庵摩罗果喻人耶?有四种庵摩罗果:有生而色熟、熟而色生、生而色生、熟而色熟。如是,于世间有比喻此等四种庵摩罗果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有生而色熟、熟而色生、生而色生、熟而色熟。

如何是有生而色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前观、左右视、屈、伸、僧伽梨衣、钵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生而色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生而熟色,此人亦然。

如何是有熟而色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前观、左右视、屈、伸、僧伽梨衣、钵不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乃是熟而色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熟而色生,此人亦然。

如何是生而色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僧伽梨衣、钵不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生而色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生而色生,此人亦然。

如何是熟而色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僧伽梨衣、钵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熟而色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熟而色熟,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庵摩罗果之人存在。

一一

此中,如何是四瓶喻人耶?有四种瓶:空而闭、满而开、空而开、满而闭。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瓶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是空而闭、满而开、空而开、满而闭。

如何是空而闭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衣、钵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至此是导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空而闭之人,犹如彼瓶空而闭,此人亦然。

如何是满而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衣、钵不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满而开之人,犹如彼瓶满而开,此人亦然。

如何是空而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不端正],彼不如实不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空而开[之人]。犹如彼瓶空而开,此人亦然。

如何是满而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满而闭[之人],犹如彼瓶满而闭,此人亦然。[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瓶之人存在。

一二

此中,如何是四池喻人耶?有四种池:浅而见深见、深而见浅、浅而见浅、深而见深,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池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浅而见深、深而见浅、浅而见浅、深而见深者。

如何是浅而见深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四.一〇参照]……[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是……如此之人是浅而见深之人。犹如池浅而见深,此人亦然。

如何是深而见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不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深而见浅之人。犹如彼池深而见浅,此人亦然。

如何是浅而见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不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浅而见浅之人。犹如彼池浅而见浅,此人亦然。

如何是深而见深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来……乃至……[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深而见深之人。犹如彼池深而见深,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池之人存在。

一三

此中,如何是四轭牛喻人耶?有四种轭牛: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四[种]轭牛之人存在。四者如何?即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他者之牛群凶群,我之牛群不凶恶。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

如何是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令自己之徒众战栗而非他之徒众。如此之人是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犹如彼牛,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此人亦然。

如何是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令他者之徒众战栗而非自己之徒众。如此之人是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犹如彼之牛,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此人亦然。

如何是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令自己之徒众战栗而又令他者之徒众战栗。如此之人是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犹如彼之牛,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此人亦然。

如何是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令自己之徒众战栗,又不令他者之徒众战栗。如此之人是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犹如彼之牛,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轭牛之人存在。

一四

此中,如何是四蛇喻人耶?有四种之蛇:毒出而毒不激。毒虽激而毒不出。毒出而毒又激。毒不出,毒亦不激。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蛇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毒出而毒不激]。毒虽激而毒不出。毒出而毒又激。毒不出,毒亦不激。

如何是毒出而毒不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虽数数忿怒,但彼忿怒长夜不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出而毒不激。犹如彼蛇之毒出而毒不激,此人亦然。

如何是毒虽激而毒不出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虽不数数忿怒,但彼之忿怒长夜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虽激,但毒不出。犹如彼蛇之毒[虽]激,但毒不出,此人亦然。

如何是毒出而毒又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数数忿怒,而彼之忿怒又长夜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出而毒又激。犹如彼蛇之毒出而毒又激,此人亦然。

如何是毒不出而毒又不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勿数数忿怒,而彼之忿怒又不长夜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不出而毒又不激之人。犹如彼蛇之毒不出而毒又不激,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喻此等四种蛇之人存在。

一五

如何是不查不究而称赞不应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称赞说恶向行、邪向行之外道、外道之声闻。亦[言为]善向行、正向行。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称赞不应称赞者。

如何是不查、不究而不称赞应称赞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称赞说善向行、正行向行之佛陀、佛陀之声闻。亦[言为]恶向行、邪向行。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不称赞应称赞者。

如何是不查、不究而不应信处生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恶向道、邪向道之处生信。亦于善向道或正向道者。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于不应信之处生信者。

如何是不查、不究而于应信之处生不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善向道、正向道之处生不信。亦于恶向道或邪向道者。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于应信之处生不信者。

一六

如何是查究不称赞不应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称赞语恶向行、邪向行之外道、外道之声闻。亦言恶向行、邪向行者。如此之人是查究而不称赞不应称赞者。

如何是查究称赞应称赞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称赞语善向行、正向行之佛陀、佛陀之声闻。亦[言为]善向行、正向行。如此之人是查究而称赞应称赞者。

如何是查究而于不可信之处生不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恶向道、邪向道之处生不信。亦于恶向道或邪向道者。如此之人是查究而于不可信之处生不信。

如何是查究而于可信之处生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善向道、正向道之处生信。亦于恶向道或邪向道者。如此之人是查究而于可信之处生信者。

一七

如何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不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说之。如此之人是其时有真实、正当称赞、不可称赞者,其时有真实、正当不称赞者。

如何是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之,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非不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其时又有其中不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说之。如此之人乃是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地称赞之,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非不称赞之[之人]。

如何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其中不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于彼之问答时知之。如此之人则是其有不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其时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之。

如何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非不称赞之,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其中不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说之,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语之。以舍而为正念、正知。如此之人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地亦非不称赞,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

一八

如何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依功德之果而不生活之人耶?其人之生活乃是由起策、勤勉、精进之结果而非依功德也。此言之为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

如何是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之人耶?是以他化自在天为起,其以上之诸天乃是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

如何是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耶?是其人之生活是由起策、勤勉、精进之结果。又由功德之结果。此是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

[如何是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耶?]是地狱者等是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亦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

一九

如何是以闇而趣闇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下贱之家,[即]若生于旃陀罗之家、兽猎人之家、竹匠之家、车匠之家、尘芥净除之家,贫穷而饮食穷乏,生计困难辛苦始得衣服,又彼血色不好,容貌衰弱,身体短小多病,或只眼,或手不具,或跛或躄,不得食物、饮食、衣服、车乘、鬘、香、涂香、床、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是以身行恶行而终,以语行恶行而终,以意行恶行而终,身坏死后而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如此言为以闇而趣闇之人。

如何是以闇而趣明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下贱之家……乃至……不得……床,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妙行,以语行妙行,以意行妙行。彼即是以身行妙行而终,以语行妙行而终,以意行妙行而终,于身坏死后而生于善趣、天界。如此是为以闇而趣明之人。

如何是以明而趣闇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尊贵之家,[即]若生于刹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长者大家,丰富而多货,拥有大禄,有多金银、资产杂具与财物,有稻谷,又彼美丽而堪见,令人喜欢他而成就最上之姿色……乃至……得……床、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恶行……乃至……以意行恶行而终,于身坏死后而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如此是为以明而趣闇之人。

如何是以明而趣明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尊贵之家……乃至……得……床、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而终,于身坏死后而生善趣、天界。如此是为以明而趣明之人。

二〇

如何是以[今]下而为[当来]下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参照]……如此是为以[今]下而为[当来]下之人。

如何是以[今]下而为[当来]上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参照]……如此是为以[今]下而为[当来]上之人。

如何是以[今]上而为[当来]下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参照]……如此是为以[今]上而为[当来]下之人。

如何是以[今]上而为[当来]上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参照]……如此是为以[今]上而为[当来]上之人也。

二一

此处,如何是四树喻人耶?有四种树: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坚为坚而为眷属。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树之人存在。四者如何?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坚为坚而为眷属。

如何是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无戒、恶法。然而彼徒众是具戒、善法。如此之人是为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之不坚为坚而为眷属,此人亦然。

如何是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之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是具戒、善法。然而彼徒众是无戒、恶法。如此之人是为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之坚为不坚而为眷属,此人亦然。

如何是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无戒、恶法。彼徒众亦无戒、恶法。如此之人是为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此人亦然。

如何是以坚为坚而为眷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具戒、善法。彼徒众亦具戒、善法。如此是为以坚为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以坚为坚而为眷属之人,此人亦然。

二二

如何是以色为量而信色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见长、见广、见形、见满而终,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言以色为量而信色之人。

如何是以声为量而信声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于其他之称赞、追随、赞叹、赞辞之处,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是以声为量而信声之人。

如何是以粗为量而信粗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见衣粗、钵粗、卧具之粗、种种之苦行而终,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其为以粗为量而信粗之人。

如何是以法为量而信法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见戒、见定、见慧而终,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言为以法为量而信法之人。

二三

如何是行自利而不行利他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具足戒,然而不劝他人具足戒。自身具足定,然而不劝他人具足定。自身具足慧,然而不劝他人具足慧。自身具足解脱,然而不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具足解脱智见,然而不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有行自利而不行利他之人。

如何是行利他而不行自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不具足戒,然而劝他人具足戒。自身不具足定,然而劝他人具足定。自身不具足慧,然而劝他人具足慧。自身不具足解脱,然而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不具足解脱智见,然而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有行利他而不行自利之人。

如何是亦行自利亦行利他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具足戒,又劝他人具足戒。自身具足定,又劝他人具足定。自身具足慧,又劝他人具足慧。自身具足解脱,又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具足解脱智见,又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有行自利亦行利他之人。

如何是不行自利又不行利他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不具足戒,亦不劝他人具足戒。自身不具足定,亦不劝他人具足定。自身不具足慧,亦不劝他人具足慧。自身不具足解脱,亦不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不具足解脱智见,亦不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是不行自利又不行利他之人。

二四

如何是勤于自苦而自苦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裸体而为[人]厌弃之行,舐手而呼不来,待而不止,持来而不受,故所作而不受,招待而不应,彼即是自瓮口[取出]而不受,自锅口[取出]而不受,隔[离]门阈而不受,隔手杖而不受,隔捣杵而不受,人食之时[由其一人]而不受,由孕妇而不受,由授乳之妇人而不受,由与男子嬉戏之妇人而不受,得[由]布告而不受,狗于近居之处而不受,于蝇群行之处而不受,鱼不受,肉不受,谷酒、木酒、谷类之酸粥不受,彼即是[由]一家[而受][唯]一搏[而生活],或[由]二家[而受][唯]二搏[而生活]……乃至……或[由]七家[而受][唯]七搏[而生活],于一施亦生活,于二施亦生活……乃至……七施亦生活。一日摄一食,二日摄一食……乃至……七日摄一食。如此,勤循环于半月间食而住。彼亦食生菜、栗粒、野上之谷类、皮之削屑、藓苔树脂、米糠、丢弃之焦饭、折胡麻、牛粪、林中树根、果实以及掉落之果实而生活。彼亦着麻衣、尸衣、杂衣、粪扫衣、树皮衣、鹿皮衣、破裂之鹿皮衣、结茅草衣、连结之树皮衣、连结之木屑衣、人发褐[衣]、尾毛褐[衣]、鸺鹠翼衣,拔须发,勤拔发须,又直立而却座,又蹲踞而修蹲踞者之精勤,又住于荆棘之上,且卧于荆棘之床,又修于[早上、白天]晚[上]之三[时]水浴行而住。如以上多异种类之修身痛、遍痛之行而住。如此是为勤于自苦而自苦之人。

如何是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猎兽者、残酷之捕鱼者、盗贱、魁脍、司狱,或又有其余所有残忍之行为者。如此是为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

如何是勤于自苦而自苦,又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为刹帝利灌顶王,或为婆罗门大家。彼于城东方令造新之祠坛,剃除须发,被着鹿皮之衣,以酥油涂抹肢体,以鹿角揩磨其背,与第一王后及宰辅婆罗门共同进入祠坛。彼于其处不敷座,而卧于青草所生之地。有相同[颜色之]犊之一母牛,以一乳房之乳供王生活,以第二乳房之乳供第一王后生活,第三乳房之乳供宰辅婆罗门生活,以第四乳房之乳祀祠火天,其余之饲养犊。彼即如是言:为祭祀[宰]杀如此[数]量之牛王,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犊子,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牝牛,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山羊,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猪,为系上牺牲于柱而砍伐如此数量之树木,为敷设祭场而可割如此数量之茅草。所有者为彼之从属,或奴仆,或差役,或僮仆,一切皆惧怕责罚,恐怖而胆怯,流泪哭泣而为事。如此之人是为勤于自苦而自苦,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

如何是不勤于自苦而不令自苦,不勤于他苦而不令他苦之人耶?于彼不自苦,不令他苦者是已于现法而无渴爱,安稳清凉,领受快乐,自身为梵而住。

此处有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应调丈夫御者、天人师、觉者、世尊生于此世。彼于此之世间、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人民众而自了知,作证已,说:彼宣说法而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开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长者,或长者之子,或生于任何家之人,闻其法,彼闻其法已而于如来获得信心。

彼获得信[心]获得成就而作此思惟。谓:在家迫迮而是尘秽之处,出家是宽旷,染著于家之人即是一向圆满、一向清净而不容易行如珂贝所研磨之梵行、我今剃除须发而着坏色之衣,出家而趣向非家。彼于后时,或舍弃少财位聚,或舍弃多财位聚,或舍弃少亲属,或舍弃多亲属,剃除发须,着坏色之衣,由家而出趣向非家。

彼如是出家而为沙门,具足比丘所学之同住,断绝杀生,远离杀生,舍弃刀杖,有耻有悲,怜愍一切有情而安住。断绝不与取,远离不与取,取所应与者,企望所给与者,不偷盗,清净自身而住。断绝非梵行而为梵行者、远行者,远离淫秽法。断绝虚诳语,远离虚诳语,持续谛语与实语,坚实应予信认,不欺世间。断绝离间语,远离离间语,由彼闻已,为破它向此而不语,或由此闻已,为破它向彼而不语,如此使已破坏者和合,或令赞美和好者坚固,爱和合、乐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语。断绝粗恶语,远离粗恶语,所有之清美、顺耳、可乐、彻心,可爱令多人爱,多人乐,发如是之语;断绝杂秽语,远离杂秽语,应时而语,语真、语义、语法、语调伏,可留[于心中],应时具足譬喻因缘,有边际,能作引义利之语。

彼远离危害种子类、植物类,为一食者。夜不食,远离非时食,远离观赏舞踊、歌咏、音乐、娱乐物,远离华鬘、香、涂香[此等]之装饰,远离高床大床,远离接受金银,远离接受生谷,远离接受生肉,远离接受妇人与童女,远离接受婢仆,远离接受山羊、羊,远离接受鸡、猪,远离接受象、牛、马、牝马,远离接受田、处,远离送达通信、又作使,远离作买卖,远离伪秤、伪函、伪斗,远离收贿不当利得、欺瞒、伪造之行为,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事。

彼[唯]覆身之衣,[唯]以养腹之食而满足,出行之时[经常]携带而出行,譬如有翼之鸟,飞翔于何处必以翼之担翔,正实如此,比丘[唯]以覆身之衣,[唯]以养腹之食而满足,出行何处[经常]携带而出行。彼成就此圣戒蕴而感受内心无罪之乐。

彼以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好,所以彼不防护眼根而住之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彼为防护而修行,防护眼根,拥护眼根;以耳闻声已……乃至……以声嗅香已……乃至……以舌味味已……乃至……以身触触已……乃至……以意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好,所以不防护彼意根而住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彼为防护而修行,防护意根,拥护意根。彼成就此圣根律仪而感受内心无罪之乐。

彼以正知作往来,以正知观前、视左右,以正知作屈伸,以正知持僧伽梨衣、钵,以正知食、饮、嚼、味,以正知大小便,以正知行,以正知住、坐、卧、眠、寝、语、默。

彼成就此圣戒蕴,又成就此圣根律仪,又成就此圣正念正知,又成就此圣知足而得空闲、树下、山、窟、洞、冢间、林薮、旷野、秆堆之远离处。彼食讫,由行乞而还,结跏趺坐,以正身端直,对面念住。彼断绝世间之贪欲,远离心贪而住,由心贪而远离;断绝瞋恚,无瞋心而住,利益哀愍一切之有命苦,由心瞋恚而远离;断绝惛眠,远离惛眠而住,有光明想、正念、正智而远离心惛眠;断绝掉悔,无掉举而住,于内心寂静,由心掉举而远离;断绝疑虑,已渡疑而住,于善法不犹豫,由心疑而远离。

彼断绝此等之五盖,远离诸欲、不善之法,以有寻有伺具足离生喜乐之第一静虑而住。[更]以寻伺寂静、内等净、心定一趣之故,无寻无伺具足定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由喜离贪之故,于舍而住,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具足圣者宣说之舍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更]由于断乐断苦之故,及先已断喜、忧、不苦不乐之故,具足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能而住,得无动之时,心趣向宿住随念智。彼随念无数若干之宿住。即随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数成劫生、无数坏劫生、无数成坏劫,谓“于彼处,感受如是之名、种姓、姓生、食、苦乐,为如是之长寿,彼由其处死去而生于他处,于其处,感受如是之名、种姓、姓生、食、苦乐,有如是之长寿,彼由其处死去而于此处”。具有如此之形相、方处而随念无数若干宿世之住处。

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能而住,得无动之时,心趣向于有情死生智。彼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观有情而有死有生、劣、胜、妙色、恶色,知有情如业之至善趣、恶趣,“诸贤!实此等之有情成就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诽谤圣者,以邪见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诸贤!实此等之有情成就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不诽谤圣人,以正见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超人[界]清净之天眼,观有情而有死有生、劣、胜、妙色、恶色,知有情如业之至善趣、恶趣。

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能而住,得无动之时,心趣向于漏尽智。彼如实证知此是苦……乃至……如实证知此是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等漏,如实证知此是漏集……乃至……如实证知此是至导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于解脱而解脱之智慧生,生已尽梵行已修,所作已作,证知不再来此生。

如此之人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不他苦不勤于他苦之人。彼不自苦不他苦者,已于现法无渴爱,安稳、清凉,领受乐,自为梵而住。

二五

如何是有贪人耶?是其人之贪而不舍离,此言为有贪人。

如何是有瞋人耶?是其人之瞋而不舍离,此言为有瞋人。

如何是有痴人耶?是其人之痴而不舍离,此言为有痴人。

如何是有慢人耶?是其人之慢而不舍离,此言为有慢人。

二六

如何是得内心之止,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色俱行、或得无色俱行之等至,或不得出世间道、果。如此之人言为得内心之止,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

如何是得依增上慧法之观,不得内心止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有得出世间道、果,或色俱行,或不得无色俱行之等至。如此之人是为得依增上慧法之观,不得内心止之人。

如何是得内心之止,又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色俱行,或得无色俱行之等至,又或有得出世间道、果。如此之人是为得内心之止,又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

如何是不得内心之止,又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色俱行,或不得无色俱行之等至,又或不得出世间道、果。如此之人是为不得内心之止,又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

二七

如何是顺流行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染习诸欲,又造恶业,此是顺流行人。

如何是逆流行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不染习诸欲,又不造恶业。彼虽有苦有忧,泪流泣于面,但修圆满、清净之梵行,此言为逆流行人。

如何是自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其世界而不退还,此言为自住人。

如何是已渡到彼岸而住果之婆罗门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此言为已渡到彼岸而住果之婆罗门人。

二八

如何是以少闻而闻不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少闻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彼不知其少闻之义,不知法,不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少闻而闻不达成之人。

如何是以少闻而闻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少闻契经……乃至……吠陀罗。彼知其少闻之义,知法,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少闻而闻达成之人。

如何是多闻而闻不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多闻契经……乃至……吠陀罗。彼不知其多闻之义,亦不知法,不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多闻而闻不达成之人。

如何是以多闻而闻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多闻契经……乃至……吠陀罗。彼知其多闻之义,知法,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多闻而闻达成之人。

二九

如何是不动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遍尽结而入预流,不退堕法、决定、趣正觉。此言为不动沙门人。

如何是红莲华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遍尽三结淡薄贪、瞋、痴而为一来,唯一次来此世间而作苦之边际。此言为红莲华沙门之人。

如何是白莲华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遍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此处般涅槃而由其世界为不退还法。此言为白莲华沙门之人。

如何是沙门中之柔软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尽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了知、作证、具足而住。此言为沙门中之柔软沙门之人。

第四章毕

第五章 五人

“此处所谓有人,作[违犯之]行,又[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生诸漏是存在,由生后悔而诸漏增加,善哉!实,具寿是断绝由行所生之诸漏,排除由后悔所生之诸漏,而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彼之第五人”。

“此处所谓有人,作[违犯之]行而不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所生之诸漏是存在,由后悔所生之诸漏不增加。善哉!实,具寿断灭由行所生之诸漏,而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彼之第五之人”。

“此处所谓有人,不作[违犯之]行而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所生之诸漏是不存在,由后悔所生之诸漏乃增加,善哉!实,具寿排除由后悔所生之诸漏,而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此之第五人”。

“此处所谓有人,不作[违犯之]行而不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所生之诸漏是不存在,由后悔所生之诸漏乃不增加,善哉!实,具寿可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彼之第五人”。

该等之四人是依此第五之人,如此所教授,如此所教诫而如次达漏之尽。

如何是施已而轻蔑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施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彼谓“我施此而彼受之”。前者施于后者已而轻蔑。如此是为施已而轻蔑之人。

如何是共住而轻蔑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与人俱或二年或三年共住。共住前者而轻蔑后者。如此是为共住而轻蔑之人。

如何是轻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他者或语称赞、不称赞之时,随信彼。如此是为轻信之人。

如何是不确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少信、少仰、少爱、少欢。如此是为不确信之人。

如何是以钝为痴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知善不善之法,不知有罪无罪之法,不知劣胜之法,不知黑白相对之法。如此是为以钝为痴之人。

如何是五战士喻人耶?有五战士,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唯见尘埃聚,恐惧而发抖,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一。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聚,见幢群恐惧而发抖,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二。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群,亦忍受幢群,闻其喊声恐惧发抖,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三。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亦忍受其喊声,[方才]相击而负失神。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有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四。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忍受喊声,忍受相击,彼胜战斗而为胜者,即住其本营。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五。

此,有可喻于此等战士之五人,存在于比丘众中。如何为五。

于此有一类比丘,唯见尘埃而恐怖、战栗、蹈足不止,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其尘埃聚者如何?于此处有比丘,闻某村或邑、或女人、童女,美丽而见胜为殊,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闻已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此为彼之尘埃聚。譬如彼战士唯见尘埃聚而恐惧战栗,践踏不已,不能战斗,此人亦然。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人,即是可喻于第一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唯见幢群而恐惧战栗,践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而退转。彼幢群者如何?于此处有比丘,不只闻某村、邑,或女人、童女,美丽而见胜为殊,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由见或女人、童女之美丽而见胜为殊,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见彼女已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此为彼幢群。譬如彼之战士忍受尘埃聚,见幢群则恐惧而战栗,践踏不已,不能战斗,此人亦然。此处亦有一类之人,是可喻于第二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亦忍受幢群,闻其喊声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彼之喊声者如何?此处有女人,或近居住于林中、树下、空屋之比丘已,发嘲笑、谈话、拍手哄笑、轻弄之语。彼女人所嘲笑、谈话、拍手哄笑,则恐惧而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喊声。譬如有战士,忍受尘埃聚,亦忍受幢群,闻其喊声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人亦然。此处有如此一类之人,是可喻于第三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亦忍受彼喊声,[才]相击而负失神。其相击者如何?即此处有女人,或近居住于林中、树下、空屋之比丘已,而侵坐、侵卧、覆蔽,彼女人即侵坐、侵卧、覆蔽而不弃学,不示羸弱而行淫。此为其相击。譬如有彼之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亦忍受彼之喊声,于相击而负失神,此人亦然。此处有一类之人,是可喻于第四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忍受彼喊声,亦忍受其相击。彼克胜其战斗而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战斗之克胜者如何?此处有女人,或近居住于林中、树下、空屋之比丘,而侵坐、侵卧、覆蔽,彼女人侵坐、侵卧、覆蔽,而解逃,去随意之处。彼即用丛林、树下、山、窟、山龛冢间、高原、回处、稻秆积所离之坐卧处。彼或住于林中、树下、空屋而结跏趺坐,愿端身,对面念安立。彼断绝世中之贪,心无贪而住,净治心之贪。断绝瞋失,心无瞋而住,饶益悲愍一切有情,净治心之瞋失。断绝惛眠,无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以正念正知而净治惛眠之心。断绝掉悔,无掉举而住,以内心寂静而净治心之掉悔。断除疑虑而住,于善法而无疑虑,净治心之疑。彼染污人,以慧弱,断绝此等之五盖,离欲、不善法,以有寻有伺而具足离生喜乐之第一静虑而住。具足寻伺寂静之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而住。

彼如是心得定而净、洁白、无垢远离染污,柔软得堪能不动而住时,为灭尽诸漏而引发心。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实了知此是漏……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彼如是知、如是见故,解脱心欲漏,解脱心有漏,解脱心无明漏,于已解脱者,有已解脱之智,生已尽,梵行已住,应辨已辨,更不还于现状。此是战斗之克胜。譬如有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忍受彼喊声,忍受彼相击,彼胜此战斗而为战斗之胜者,即住于彼之本营,此人亦然。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人,即可喻于第五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如何是五之乞食者耶?是钝、痴之故,有乞食者;恶欲、恶性之故,有乞食者;憍慢之故,有乞食者;诸佛、诸佛声闻所赞之故,有乞食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唯依正为乞食者。

此中,所谓彼之乞食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唯依正为乞食者,此是此等五之乞食者中之第一。为最、上、胜。譬如由牛之乳,由乳之酪,由酪之生酥、由生酥之熟酥,由熟酥之醍醐者为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此,所谓彼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唯依正为乞食者,此为此等五乞食者中之第一、最、首、上、胜。此等为五之乞食者。

五~一四

如何是五之不后食者耶?五之一食者耶?五之粪扫衣者耶?五之但三衣者耶?五之住林者耶?五之树下住者耶?五之回处坐者耶?五之常坐者耶?五之随得座者耶?五之冢间坐者耶?

此中,如何是五之冢间坐者耶?是钝、痴之故,有冢间坐者;恶欲、恶性之故,有冢间坐者;憍、乱心之故,有冢间坐者;诸佛、诸佛声闻所赞之故,有冢间坐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依正为冢间坐者。

此中,所谓彼之冢间坐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唯彼依正为冢间坐者,此为此等五冢间坐者中之第一、最、首、上、胜。譬如由牛之乳、由乳之酥、由酪之生酥、由生酥之熟酥,由熟酥之醍醐者为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此,所谓彼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依正为冢间坐者,此为此等五冢间坐者中之第一、最、首、上、胜。此等为五冢间坐者。

第五章毕

第六章 六人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又于其处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为自在之人耶?是正自觉者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又于其处不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不为自在之人耶?是独觉者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成为声闻最上之人耶?是舍利弗、目连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不为声闻最上之人耶?是诸余之阿罗汉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为不还,不来于现状之人耶?是不还者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不为苦之边际,为一来,还于现状之人耶?是预流、一来者乃依此可见。

第六章毕

第七章 七人

如何是一度沈而沉下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一向黑之不善法。如此之人是为一度沈而沉下。

如何是浮出已而[再]沉下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善法而浮出;善哉!于惭善法而浮出;善哉!于愧善法而浮出;善哉!于精进善法而浮出;善哉!于慧善法而浮出。于彼其信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惭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愧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精进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慧不住立,不增唯减;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再]沉下。

如何是浮出已而住立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善法]……乃至……于慧善法而不浮出。于彼其信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惭]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愧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精进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慧不减不增而住。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住立。

如何是浮出已而观察、省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三结而为预流者、不退堕者、决定者、趣向菩提者。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观察、省察之人。

如何是浮出已而前进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三结,使贪、瞋、痴淡薄而为一来者。一度来此世为苦之边际。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前进。

如何是浮出已而得立足处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其世为不退转之人。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得立足处之人。

如何之人是浮出已而度达彼岸、住立果之婆罗门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诸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已而住。如此之人为浮出已而度达彼岸、住立果之婆罗门。

如何是俱分解脱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且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诸漏而住。此为俱分解脱人。

如何是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脱、随法[行]人耶?

如何是随信[行]人耶?乃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信根为殊胜,而运作其信,先以立信先而修圣道,此言为随信[行]人。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随信行若住于果者,是为信解脱。

第七章毕

第八章 八人

此中,如何是四道具足、四果具足之人耶?是预流与预流果能作证向,一来与一来果能作证向,不还与不还果能作证向,阿罗汉与阿罗汉果能作证向。此等言为四道具足、四果具足之人。

第八章毕

第九章 九人

如何是正自觉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先于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其处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自在。此言为正自觉之人。

如何是独觉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其处不获得一切智,又诸果不自在。此言为独觉之人。

如何是俱分解脱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人解脱而住,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诸漏而住。此言为俱分解脱人。

如何是慧解脱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不能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诸漏而住。此言为慧解脱人。

如何是身证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而住。此言为身证人。

如何是见至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依慧而[善]见、[善]行依如来所悟之法,依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而住。此言为见至人。

如何是信解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一.三四参照]……灭尽而住。然而不如见至[人之时]。此言为信解人。

如何是随法行人耶?是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乃至[一.三五参照]……[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以随法行人,若入于果者为见至[人]。

如何是随信行人耶?于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乃至[一.三六参照]……[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以随信行人入于果者为信解[人]。

第九章毕

第十章 十人

如何[人]以五之此世而终之人耶?是极七返、家家、一生、一来及所有之现法阿罗汉。此为以五之此世而终之人。

如何之[人]以舍五之此世已而终之人耶?是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吒天之者。此为舍五之此世已而终之人。

此处所谓诸人之人施设也。

第十章毕

人施设毕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