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欲了生死,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则烦惑尚在,大须努力。倘能兢兢业业,历缘锻炼,则觉照存心,冥符圣智,人我是非之凡情,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情见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难免。如人睡惺(xīng清醒)不起,久复睡著。古人谓大事已明,如丧考(kǎo父死后称考)妣(bǐ母死后称妣)。正以烦惑未断,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无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纵与佛同,其惑犹未断除,必须念念觉照,庶(或许可以)免凡情用事。藏(法藏)、忍(弘忍)父子[1],虽则悟处高深,只因我慢过甚,全体埋没于人我情见之中,而犹欲为续佛慧命之第一高人,以致一错永错,而莫之能反。尽其智力,只做得个平侍者之身分。可不哀哉?如来深知末世众生,烦惑难断,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令其于临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承侍弥陀,追随海众。从兹圆破无明,彻证自心,直至成佛而后已。使藏、忍知此,当即上品往生,证无生忍,普现色身,广度群迷。又何至妆点文饰,欲得超师越祖之虚名,企其流芳百世。一经明眼人看破,竟落得个邪魔外道之实号,而遗臭万年。呜呼哀哉!(《拣魔辨异录》重刻序)

  [1] 父子:这里指师徒。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著,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1]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1] 覆辙:翻车的轨迹,比喻招致失败的教训。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