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1336-1374),明初诗文作家。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江苏苏州)人。元末,张士诚据浙右,高启依外舅周仲达居吴淞江之青丘,以咏歌自适。洪武二年(1369)正月应诏赴金陵与修《元史》。翌年授翰林编修,七月擢为户部侍郎,他以“谕冒进用”为辞,乃赐金放还。他曾赋诗讽刺,朱元璋隐而未发。洪武六年,知府魏观改修府治,被人告发,《上梁文》为高启所作,遭朱元璋将其腰斩,年仅39岁。 高启有较为明确的诗歌观。他在《独庵集序》中说:“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从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辩,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
徐贲(1335-1380年),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居常州(今属江苏),再徙吴(江苏苏州),居城北齐门外,故又自号北郭生。贲与余尧臣、杨基、张羽、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并称高启之“北郭十友”。曾为张士诚所礼聘,不久即辞去,与张羽避地吴兴间。张士诚被明太祖灭后,徙居临濠,与杨基相邻。太祖洪武七年(1374),被荐至京。洪武九年春,奉使廉访晋、冀,直达雁门、代郡,行程五千馀里。及还,检其囊橐,惟纪行诗数首。太祖悦,授给事右。改监察御史,巡按广东。又改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以政绩卓著,擢为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洮泯,过其境,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贲诗多模山范水之作,有些作品则通过对自然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其先嘉州(四川乐山)人,其祖父仕吴中(江苏苏州),遂家焉。生于吴,家于天平山南赤城下。幼时聪颖过人,九岁能背诵六经。著书十馀万言,名《论鉴》。元末诗人杨维桢来吴,基于坐上赋《铁笛歌》。维桢得此诗大喜,携与俱东,盛赞其才。天下大乱,隐于乡,张士诚据吴,曾入幕为记室,与吴人高启、张羽、徐贲相唱和,人称“吴中四杰”。明太祖攻下苏州以杨为张士诚之右丞饶介客而被安置于临濠,旋徙河南,不久放归,起用为荥阳知县。召至京城,改官太常典簿。寻谪钟离,被荐为江西行省幕官。不久,又获罪罢职。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复职,奉使长沙,还京后改任兵部员外郎,
张羽(1333—1385),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侨寓吴兴(今属浙江),元末中举后,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居于吴(江苏苏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等为诗友,并称为“吴中四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以应对不称旨,放还。再征,授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太祖重其文,洪武十六年自述滁阳王事,命羽撰庙碑。寻坐事谪岭南,未至,召还。羽自知不免于难,遂投龙江以死。羽曾入张士诚幕中,素为太祖所忌,太祖统治又极暴戾,故其诗中多流露出忧灾畏祸之情和对平安闲适生活之向往。如《甲寅纪行》十首之一的《金川门》(此为张奉旨往凤阳祭皇陵时所作)最后写道:“吾来犯清晓,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