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原名冯文炳,字蕴仲,笔名废名、病火。湖北黄梅人,是现代文学史上很有特色而又毁誉纷纭的一位小说家。他1924年曾在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参加过语丝社,1929年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任教。他1922年秋在《努力周刊》发表短篇小说《长日》,1925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内收《浣衣女》、《竹林的故事》等小说14篇。这些作品以冲淡质朴之笔描写“乡村的儿女翁媪之事”,是早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后陆续出版了小说集《桃园》、《枣》和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等。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佳作《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奇特的人生“浮世绘”。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莫须有先生”的见闻感受,揭示出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旧中国乱世人生的一角,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表现出消极的厌世心理。废名的小说在艺术上把外国现代派小说的技巧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熔为一炉,具有独特的风格。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1948,未完篇),写作于抗战胜利、内战正在进行之时的小说,是废名在北平追忆之前抗战时期家乡避难生活、阐述自己所悟之道的作品。比起之前三十年代初的虚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废名强调它“完全是事实,其中五伦俱全……牠可以说是历史,牠简直还是一部哲学”,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坐飞机以后》很大程度上是真实叙述废名避难生活的一部自叙传,其中的主人公“莫须有先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一般来说即可被等同于废名本人;另一方面,作品中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针对性、囊括万有的大文学观,使得这成为一部面对中国局势积极发言之作,也可看作是新文学传统中前无古人的一次文学试验。本文正是试图以这部小说为中心,参证于四十年代废名的几个思想文本,考察废名在抗战期间的思想面貌以及他以家长、教师身份参与的乡土社会实践。本文将思想的状态和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扮演放在一起说,主要是基于这么一个认识,即个人和历史发生关系,很多时候并不是脱离社会网络的五四式独异个人与抽象的整体历史的碰撞,而应该是通过个人加入到具体社会关系中去实践,产生与历史的结构性关联。而人的思想认识和这种处身的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废名思考的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的“读书人”,应该有怎样的世界观和人格,又怎样参与中国社会结构,安顿和教化百姓,尽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战建国。 查看详情>>
中国现代作家冯文炳的小说集。1928年出版,收小说20篇,散文4篇。集中的作品除了写乡村的生活之外,大部分写的都是城市小市民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讽刺的笔调,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揭露了市民生活的灰暗以及内心的庸俗,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批判思想。《桃园》是其中重要的一篇,它虽然写的是王老夫与女儿阿毛的平静生活,但是由于阿毛的不幸死去,使整篇小说打破了田园诗的格调,而显示出浓重的悲剧色彩。整部集子笔法冷峻客观,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色彩,同时也流露出了悲观的情绪。 查看详情>>
文集,废名撰。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小说家。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他的小说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此集收《桃园》《追悼会》等废名小说21篇,散文3篇。 查看详情>>
长篇小说。废名著。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程小林与史琴子都是孤儿,两小无猜,相互体贴知心。史奶奶便替这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做了“月老”。十年以后,程小林从外地回家,这时史琴子的妹妹细竹也长大了。小林甜蜜地重温与琴子的昔日友情,同时又惊异于细竹的活泼美丽。琴子看到小林对她妹妹的态度,不免产生嫉妒的心理,而小林则认为喜爱未涉世的天真美丽的女子是自己的本性。作者有意淡化情节,着力描写少年男女的无邪,乡间民情的淳朴,自然风光的迷人,既无全篇的主脑,也无完整的布局,只是表现一种古奥悠远的人生意趣和诗一般的境界。语言简洁奇僻,极富抒情色彩和田园牧歌情调。 查看详情>>
废名著,《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查看详情>>
《跟青年谈鲁迅》是作者跟青年谈论鲁迅的文章,从鲁迅的少年时代、鲁迅在日本、辛亥革命与鲁迅、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分析“阿Q正传”、鲁迅怎样写杂感、鲁迅的杂文、鲁迅与现实主义传统、鲁迅对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的贡献、鲁迅的艺术特点、鲁迅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心态进行讲解。鲁迅在他的青年时代,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章,对于当时一切进步的知识分子,影响非常之大,让大家真真感到中国给封建统治太久了,封建道德是吃人的东西,非推翻它不可。 查看详情>>
短篇小说集。冯文炳著。列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九。北京新潮社1925年10月初版。收1923年至1925年所写短篇小说14篇、译文1篇。书前有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及作者《序》。作品以描写鄂东乡镇的风土人情见长。其中《竹林的故事》描写绿竹掩映下的农家平静自然的生活及三姑娘纯朴静淑的性格;《浣衣母》描写浣衣寡妇李妈的温和善良及世俗传统思想给她带来的内心伤痛;《阿妹》描写一个受家长歧视但又乖觉可爱的女孩的言行神态;《初恋》、《我的邻舍》等描写儿童生活和男女之情。另外10篇是《柚子》、《讲究的信封》、《少年阮仁的失踪》、《病人》、《半年》、《火神庙的和尚》、《鹧鸪》、《去乡》、《河上柳》和《窗》。 查看详情>>
短篇小说集。废名(冯文炳)著。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10月初版。收1927至1930年所写短篇小说13篇。书前有岂明(周作人)《枣和桥的序》。其中部分作品取材于鄂东乡村小镇生活。《小五放牛》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放牛娃小五发现陈大爷的妻子毛妈妈与屠户胖子相好,而陈却敢怒不敢言;《枣》描写主人公忆念师恩,偶遇乡友,勾起乡愁的心绪;《文公庙》描写教书的张先生吝啬,喜沾蝇头小利;《李教授》描写昔日衣衫破旧、今已西装革履的李方正教授好虚荣的心理。另外还有《毛儿的爸爸》、《四火》、《卜居》和《墓》等。
查看详情>>
《美学讲义》是废名自编的教材,在前言里,废名说:今年暑假前,系里交给我一个任务,准备明年春季五年级开“美学”课,没有“部颁”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教材自编。我接受了这个任务。本书一共有8章,包括美食客观存在、美学、群众和美、民族形式和美、生活和美、作品的思想性和作品的美、内容和形式、美的创造和美感。希望作者通过每章的学习,能了解什么是美,并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为美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离开生活就无所谓美,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 查看详情>>
现代长篇小说。废名著。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2月初版。张作霖决定将北京大学改为京师大学堂,正在北大英文系就读的废名愤而休学,避居西山,心情苦闷。这段生活经历构成了《莫须有先生传》的创作素材。小说记叙了莫须有先生避居乡下的一段经历。莫须有先生是个捉摸不定的人,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自恃高雅,内心遵奉古圣芳贤的哲理,他骑驴子下乡,一路大发议论,却被种种现实吓得魂不附体。他在乡下租房为了省钱,却幻想同一位小姐做赴海殉情的风流艳事。他想给寄寓的山舍起个雅号,但左右听到的却是东邻西舍媳妇们的口角,毫无宁静可言。乡居无聊,整天与房东太太闲谈,搬出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书来炫耀。他也写情书,但却都是梦境。他忽然说要去寻短,吓得房东太太不分昼夜看着他,但他其实并不想出门,只是念叨着“余忠于生命,今日得此生命,为无知也!”人们终于不知道莫须有先生最后会是怎么样。小说遇事即发议论,见人即抒感慨,缺乏将全书形成艺术整体的内在线索,文笔较为松散,但也反映出作者着意于小说散文化的追求。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