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幼文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常州(今属江苏)
  • 出生日期:1335

徐贲(1335-1380年),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居常州(今属江苏),再徙吴(江苏苏州),居城北齐门外,故又自号北郭生。贲与余尧臣杨基张羽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并称高启之“北郭十友”。曾为张士诚所礼聘,不久即辞去,与张羽避地吴兴间。张士诚被明太祖灭后,徙居临濠,与杨基相邻。太祖洪武七年(1374),被荐至京。洪武九年春,奉使廉访晋、冀,直达雁门、代郡,行程五千馀里。及还,检其囊橐,惟纪行诗数首。太祖悦,授给事右。改监察御史,巡按广东。又改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以政绩卓著,擢为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洮泯,过其境,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贲诗多模山范水之作,有些作品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寄托感时念乱、悲天悯人之情。其诗注重法度,特别是长篇古体,结构完整,气脉一贯,字句熨贴,足以补其才气不足,但有时不免规行矩步,显得拘谨。如《杨孟载画竹》诗先从真竹写起,其次写江南处处有竹,所以竹不足贵,然后写自己对竹之爱和竹之用途,重申爱竹成癖,最后才写道:“竭来并州苦寒地,沙土扑面心烦懑。宁无寒草共山花,惟觉忿疏俗吾眼。胸中尘气久已积,对此汾河讵成浣。君心抱有渭川思,挥洒风烟意闲散。封图远送邀我题,措辞苦涩颜何赧。”此诗条理分明,立意完整,几乎与竹相关的人事全都说到,但缺少灵气、韵味。其诗之佳者多为短章小诗。这些作品有民歌风韵,风格婉丽,含不尽之意,如:“鳞鳞水溶春,澹澹烟销午。不见唱歌人,空来荷叶浦。何处寄相思,停舟采芳杜。”(《过荷叶浦》)“江声千里万里,客路长亭短亭。后夜相思何处? 芦花明月沙汀。”(《送别沈德虔》)“梦里绿阴芳草,画中春水人家。何处江南风景? 啼莺小雨飞花。”(《记梦》)其七绝更是词采绮丽风韵凄朗:“檀板朱丝出砑声,停杯齐听月当楹。分明自是凉州曲,不解何人最有情?”(《月明听胡琴》)这些诗于景物中深藏着哀怨。有《北郭集》。传附见《明史》卷二八五《高启传》。

徐贲作品

北郭集 [ 徐贲 ]

诗别集。六卷。明徐贲撰。勘刻于万历年间。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又迁居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张士诚抗元,招他做僚属,贲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吴兴)。洪武七年被推荐入朝,曾任给事中、河南左布政使等职。后因军队过境,犒劳不时,下狱而死。工书画,书学习钟繇、虞世南,笔迹秀整端慎,画取法董源,笔墨清润,擅长山水,亦精墨竹,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北郭集》按诗体分卷编次,共六卷。卷一为乐府、词吟、五言古体,卷二为五言古体,卷三为七言古体,卷四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五为七言律诗,卷六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因徐贲居吴时曾居住在城北的齐门,所以其诗集名《北郭集》。徐诗于“四杰”中别有特色。其诗才气不及高启、杨基、张羽,但法度严谨,字句熨贴,格调温雅,辞采秀丽。徐贲天性端庄谨慎,为书作画,恪守章法,文学创作也表现出同样的风格,故缺乏开拓性。但徐贲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方面却卓有成效,各种诗歌体裁均能自由运用,如《过荷叶浦》和《柳短短送陈舜道》两诗在借鉴乐府、民歌方面很有成就,既有描绘江南景色的清新意境又有情意真挚的惜别之情,是情景交融的好诗。从内容上看徐贲的诗歌不够深广,抒写个人的情怀和生活的作品较多,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则比较有限。若干诗歌情调较高昂,反映出报效国家的爱国思想,如《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等。《北郭集》有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刊吴郡张习编次的十卷附补遗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曾影印此刻本。另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陈邦瞻整理重刻的六卷本,《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