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宝,唐代僧。生卒年、籍贯俱不详。资性敏利,受业于玄奘。高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师着疏三十卷详解之。与同学普光共为奘门俊杰。后与胜庄等于东都福先寺、西京西明寺共入义净之译场,担任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部一一五卷之证义,颇露头角。著有一乘佛性究竟论六卷、大般涅槃经疏二卷(或一卷)、释禅次第法门、会空有论等。 《宋高僧传》卷第四:释法宝。亦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性灵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白奘曰。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颉
普光,唐代僧。籍贯、世寿均不详。资性明敏,师事玄奘三藏于慈恩寺,精苦恪勤,闻少证多,玄奘默许之。人称大乘光。自贞观十九年(645),玄奘首创译场,至麟德元年(664)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出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大多为普光笔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首先密授普光。普光因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以详解之,为俱舍论三大疏之一;后由弟子圆晖为之略作十卷,俱舍宗奉为要典。另著有俱舍论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门论疏等。普光之俱舍学实总集玄奘所传,故后世公认普光为得玄奘正传者。 普光除助玄奘译经外,还勤于著述,现存的有三种: 一、“俱舍论记”三十卷(或作十五卷),此论与神泰、法宝二疏并称
神泰,唐法相宗僧。籍贯不详。与普光、法宝并称“俱舍三大家”。初住蒲州普救寺。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译经于京师弘福寺时,与灵润等十一人共列译场,任“证义”之职。显庆二年(657),敕命为西明寺寺主。翌年四月召佛道七人于合璧宫对论,师立九断知义,破道士之说。其后又住蒲州栖严寺、大慈恩寺。其年寿不详。著作有《俱舍论疏》二十卷、《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今存残本)、《摄大乘论疏》十卷、《掌珍论疏》二卷、《观所缘缘论疏》一卷、《道品章》一卷、《大乘四善根章》一卷、《十二缘起章》一卷。其中,《俱舍论疏》与普光、法宝之疏,共称“俱舍三大疏”,惜现已不全,仅存卷一、卷二、卷四至卷七及卷十七等七卷。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