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唐代僧。籍贯、世寿均不详。资性明敏,师事玄奘三藏于慈恩寺,精苦恪勤,闻少证多,玄奘默许之。人称大乘光。自贞观十九年(645),玄奘首创译场,至麟德元年(664)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出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大多为普光笔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首先密授普光。普光因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以详解之,为俱舍论三大疏之一;后由弟子圆晖为之略作十卷,俱舍宗奉为要典。另著有俱舍论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门论疏等。普光之俱舍学实总集玄奘所传,故后世公认普光为得玄奘正传者。
普光除助玄奘译经外,还勤于著述,现存的有三种:
一、“俱舍论记”三十卷(或作十五卷),此论与神泰、法宝二疏并称为俱舍三大疏。泰疏今残缺,仅存七卷。宝疏多引众贤“顺正理论”直译“俱舍”,又好独抒己见。三疏中,比较稳健完整的,要算此记。这是关于俱舍学的一部权威著作。
二、“俱舍论法宗原”一卷,此依“俱舍论”扼要地说明一切有部,总以七十五法为诸法体,并决定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八法为不定法。此书除略说诸法体相外,还以百门分别诸法色非色、有见无见等。
三、“百法明门论疏”二卷(或作一卷)。本书以缘境、四缘、四界、重数、三性等五门科简八识,以诸论不同、假实、四界、三性、废立等五门科简心所有法,以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假相三门料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比窥基所解为详。
此外,普光的著述,已佚的有二种:
一、“婆沙论钞”若干卷。
二、“大因明记”二卷。
关于俱舍学的传习,后世公认普光为得玄奘正传。贾曾作“俱舍论颂疏序”云:“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躬得梵本,再译真文。其徒大乘光法师亲承密诲,初传正译,既尽善矣,又何加焉。”后唐法盈作“俱舍论颂疏序记”解贾曾序云:“‘亲承密诲’者,三藏西方大乘诸师立破口授基法师,小乘义授光法师。”故普光的俱舍学,实总集玄奘法师所传西方小乘诸部立破教义的大成。“俱舍”本来宗于经部,但一般俱舍学者如慧恺、法宝皆许“俱舍”理长为是,非定一宗。普光也许“俱舍”据理为宗,与慧恺、法宝无异。但他解释“俱舍”,总的倾向还是偏重有部。他著「俱舍论记”,兼采各宗各家的解释,又每平列地援引多种异说而不加评判,故有时失之繁杂。但忠实地记录了玄奘法师所传印度小乘诸部的主张,保存了诸家异解的本来面目,也正是普光的功绩。
普光的弟子最有名的是圆晖。他略摄普光“俱舍论记”正义,并兼采法宝“俱舍论疏”,作“俱舍论颂释疏”二十九卷(后有人补作第三十卷,佚名)。他的见解往往调停于普光、法宝之间。圆晖弟子有崇廙、慧晖、道(遁)麟。崇廙作“俱舍论颂疏义府钞”二十卷,慧晖作“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道麟作“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俱释圆晖疏。后唐法盈(即虚受)作“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解圆晖疏的自序和贾曾序。当时圆晖疏于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所以后来关于这部著作的论释有好多种。
凡三十卷。唐代普光(七世纪)撰,故本书又称俱舍论光记、光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神泰、普光、法宝同为俱舍论译者玄奘之门人,被并称为俱舍三大家。神泰作泰疏二十卷(一说三十卷),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然现存者并非完本。法宝作宝疏三十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三疏之中,以泰疏为最古,次为光记,最后为宝疏。泰疏之特色在于随文解释,恰到好处,为一难得之注疏,若与光记互相对照,则更能明了玄奘相传之释义。宝疏之特色,由于法宝原本研习涅槃,故将俱舍论之研究分为五门而论玄谈,每由大乘之观点来看俱舍论,因而对神泰、普光二师之说多所不满。三大家之态度虽然彼此歧异,然在俱舍论之研究上,则同为不可忽视者。 查看详情>>
简称《法宗原》。佛教著述。唐普光撰。一卷。依《俱舍论》,为初学者略示一切有部之诸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其后略释诸法体相,并略以百门分别七十五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查看详情>>
佛典注疏。唐普光撰。二卷。系普光对玄奘译《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注疏。普光曾参预玄奘译场,担任笔受,亲聆玄奘讲经。此文先分三科:一明造论意;二释题目;三随文解释。在随文解释部分,以缘境分别、四缘分别、四界分别,重数分别、三性分别等五门解释心法;以诸论不同、假实分别,四界分别、三性分别、废立六位等五门解释心所法;以明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其假相等三门释心不相应行法;对色法,无为法及两种无我,均未分立门,仅举数列名解释之。广涉诸论,释义颇精,影响较大,历代大藏经均收。唐晏法师所撰之*《大乘百法论义章》,除卷首分科不同外,依文解释部分即依此《论疏》斟酌损益而成。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