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则,明诗人。元末明初昆山人。字文度。家贫力学。元末 租屋授徒称名师。徙居苏州北郭,与高启、徐贲等结社号 北郭十友,亦称十才子。入明任昆山教谕,举秀才,授应天 府治中。洪武四年(1371 年)擢户部左侍郎,议选士法颇 可采。因大同守将坏法,有司不能禁缉,六年出为大同府 同知,阅实户口。八年将大同县学改建为府学,九年将大 同县治改建为府治,升知府。文词清丽有诗名,曾赋紫菊 诗得警句,时号“陈紫菊”。著有《紫菊翁集》。
高启(1336-1374),明初诗文作家。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江苏苏州)人。元末,张士诚据浙右,高启依外舅周仲达居吴淞江之青丘,以咏歌自适。洪武二年(1369)正月应诏赴金陵与修《元史》。翌年授翰林编修,七月擢为户部侍郎,他以“谕冒进用”为辞,乃赐金放还。他曾赋诗讽刺,朱元璋隐而未发。洪武六年,知府魏观改修府治,被人告发,《上梁文》为高启所作,遭朱元璋将其腰斩,年仅39岁。 高启有较为明确的诗歌观。他在《独庵集序》中说:“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从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辩,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
高逊志(1342年—1402年),明代诗文作家。又名巽志,字士敏。萧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兴,徙居吴门(江苏苏州)。受业于贡师泰、周伯琦等,并与当时名士如张翥、危素、张以宁等游,善属文,被荐为鄮山书院山长。在吴时又曾与高启等人唱和,被视为“北郭十友”之一。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被荐参预修订《元史》,授翰林院编修,转秦府纪善,未几引退。洪武十五年(1382)召为试吏部侍郎,旋罢官。惠帝建文(1399—1402)初,征入翰林,迁太常少卿。燕王朱棣夺皇位后,弃官而去,遁迹雁荡山中以卒。逊志一生少仕多隐,其诗以描写隐居生活及题赠之作为多,诗风优游从容,高启称之为“山林馆阁”,颇能道
吕敏,明诗人。字志学,无锡(今属江苏)人。少时向学,欲举进士,遭兵乱,隐于梁溪、汾湖之间,授徒为生,颇历艰辛,遂着黄冠人道。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年,官无锡教谕。洪武十三年(1380),举人才,不知其官所终。张士诚据吴时曾居吴北郭,与高启、徐贲等唱和,称“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其诗多题赠酬酢之作,诗风遒丽,与高启、杨基等风格相近。如《为惠机长老题徐幼文写〈惠山图〉》云:“天寒华表鹤归迟,隔世令人起远思。偶见漪澜堂上画,犹看悟澹卷中诗。”著有《无碍居士集》。传附见《明史》卷 二八五《王行传》。
宋克(1327―1387),明代书家。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吴郡长州(今苏州市吴县)人。官至凤翔同知,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三宋指:宋克、宋广、宋璲,二沈指:沈度、沈粲)。一生潜心习书,寒暑不辍,遂以擅书名天下。吴宽《匏翁家藏集》谓:“宋克书也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宋克善小楷,尤精章草,传世墨迹有章草《急就章》、《公䜩诗》、《七姬志》等。《急就章》,宋克书于洪武丁卯(1387),纸本墨迹,每行字数不一,共149字。纵13.8厘米,横232.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宋克所书急就章,不只一本,现存的就有故宫藏本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
唐肃(1328—1371),字处敬。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少聪颖,九岁入郡学,通经史,兼学阴阳、医卜、书数,与谢肃刘名,有“会稽二肃”之称。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中江浙乡试。张士诚据江浙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至正二十五年,转嘉兴路学正。士诚败,被押赴南京,寻以父丧归。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以荐入京参与修订礼乐诸书,擢为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科举行,为分考官;以失朝罢官。洪武六年,谪佃濠梁。次年卒。肃居吴时曾与高启、杨基等唱和,互有影响。其作品多题咏写景摅怀之作。诗语骏爽劲健,时有不平之气。其《送陶元庸》诗云:“有酒浇赵州,无酒酹鹦鹉。不逢平原君,何须识黄祖。杀姬谢躄
王行,生卒年不详,明代诗文作家,画家。字止仲。吴县(今属江苏)人。从小跟其父在药店为店主卖药,记诵药物,应对如流。晚上,为店主妪演说稗官词话,背诵至数十本。店主异之,授其鲁论,翌日已成诵,乃令遍阅所藏书。年未弱冠,辞别药店,授徒为生。张士诚占据吴地,隐居教授。洪武初,延为经师,弟子以五经杂进问难,肆应不穷,人皆叹服。他是“北郭十友”之一。洪武五年(1372),与高启、王彝等人同游苏州狮子林,他们之间常有唱和之作。晚年,凉国公蓝玉延请他教其子孙。他颇喜谈兵。洪武二十八年,蓝玉以谋叛罪被斩,他以西塾连坐,并其子阿定一起伏诛。他著作繁富,确为一代奇才。作品有《半轩集》14卷、《楮园集》15卷、《
徐贲(1335-1380年),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居常州(今属江苏),再徙吴(江苏苏州),居城北齐门外,故又自号北郭生。贲与余尧臣、杨基、张羽、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并称高启之“北郭十友”。曾为张士诚所礼聘,不久即辞去,与张羽避地吴兴间。张士诚被明太祖灭后,徙居临濠,与杨基相邻。太祖洪武七年(1374),被荐至京。洪武九年春,奉使廉访晋、冀,直达雁门、代郡,行程五千馀里。及还,检其囊橐,惟纪行诗数首。太祖悦,授给事右。改监察御史,巡按广东。又改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以政绩卓著,擢为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洮泯,过其境,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贲诗多模山范水之作,有些作品则通过对自然
余尧臣,生卒年均不详,字唐卿。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早以文学名世,客居会稽,于元末动乱中有保越之功,入吴,曾为张士诚客,家居北郭,与高启、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张羽、吕敏、陈则、王行等相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人明,以附士诚被谪濠梁。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赦还,授新郑丞。尧臣耽于吟咏,高启有酬赠诗云:“日高破灶烟未起,闭户不绝哦诗声”。又云:“须臾出君寄我札,上有秀句如瑰琼”。著有《菜薖集》,惜已佚,故其诗流传者绝少。较有名的篇什为《秀野轩诗》,诗风清丽,颇能体现吴派风格。传附见《明史》卷二八五《王行传》。
张羽(1333—1385),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侨寓吴兴(今属浙江),元末中举后,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居于吴(江苏苏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等为诗友,并称为“吴中四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以应对不称旨,放还。再征,授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太祖重其文,洪武十六年自述滁阳王事,命羽撰庙碑。寻坐事谪岭南,未至,召还。羽自知不免于难,遂投龙江以死。羽曾入张士诚幕中,素为太祖所忌,太祖统治又极暴戾,故其诗中多流露出忧灾畏祸之情和对平安闲适生活之向往。如《甲寅纪行》十首之一的《金川门》(此为张奉旨往凤阳祭皇陵时所作)最后写道:“吾来犯清晓,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