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可曾逛过一所佛寺,停留在那沉寂的殿堂,看那安定慈祥的佛像?可曾登过佛塔的绝顶,望山川云树的渺茫?可曾当晓色朦胧的时候,听到远寺传来隐约的钟声?你可曾注意到所住在或附近的城镇里有多少佛寺?其中最古的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佛教创于印度人释迦牟尼,和孔子同时而稍后。释迦本是一个小国的王子,过着很舒服的生活。但他感觉凡人有生老病死四种苦,想求澈底的解脱。二十九岁时,遂抛弃妻子,历访当时有名的各派宗教家求教,都不满意。又到一条河边的树林中,依照当时“苦行”的方法,日食一麻一麦,修道六年,结果形容枯槁,并无所得。乃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了四十八日,忽于夜半明星现时,自觉豁然大悟,疑念尽消。后来的佛教徒说释迦从此就成了“佛”。佛即“佛陀”(Buddha)的省称,意义是“得到最高的真理者”。故此释迦又被称为佛。

释迦“成佛”后,游行恒河沿岸中印度诸国,说教四十五年乃死。感化人民甚多,弟子有数千。

释迦认为一般人的生活是苦痛的,是值不得的。苦痛的根源就在他们给自己的欲望束缚住;天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营谋,而争夺,而担忧;为自己的欲望受了窒碍而忿怒、仇恨;欲望无穷,苦痛也无穷。为免除一切苦痛,他提倡一种新生活,“出世”的生活。那就是脱离家庭社会,到幽僻处所修养。修养的法式,一方面是戒绝种种嗜欲,如饮酒食荤、男女之爱等;一方面是屏绝念虑,聚精会神的静坐,这叫做“入定”。佛家以为这种修养,行之既久,一旦会像释迦一般,得到澈底的解悟,同时得到至极的快乐。这就是成佛。理想的佛徒不仅要自己成佛,并且要帮助人人成佛。佛教是具有博爱精神的。

释迦和后来的佛教大师,还造出许多高深的理论,以为这种“新生活”的依据。玄奘所要澈解的就是这些理论。在另一方面,偶像崇拜和禳灾祈福的迷信也和佛教混和起来。一般愚民所知道的佛教只是这些迷信。

佛教的传布,分南北两路。南路传亚洲南部锡兰、缅甸、暹罗诸国,北路传亚洲中部西藏等地。两路会合于中国,又从中国东传到朝鲜、日本。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后半期。魏晋时,流布渐广。南北朝时,南北两方,君民上下,一致尊崇佛教。自东汉末以来,印度与西域僧人东来传教的甚多。中国僧人西去留学的也不少,其中头一个著名的是晋时的法显。他经西域,越过葱岭,以达印度,回来却从海道到广州。他取回经典甚多,又著有《佛国记》,叙述印度的情形。但西行僧中,经历最危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唐初的玄奘法师。

(二)

玄奘(六○二至六六四)俗姓陈,洛州缑氏县人。十三岁便出家为僧。就在这一年他听了法师讲经,再看经文一遍,便都了解,同学请他升座覆讲,一点也不差。

当隋末大乱,他漂流避地,经长安入四川,下长江到荆州,又北游赵州,到处访问名师,究心佛理。但他觉得各宗派所说不同,看经典也不尽相合,怀疑莫释,决意到佛教的故乡印度去留学。

时当唐太宗初年,天下方定,禁人民出境。玄奘犯禁西行,还没有到玉门关,就屡次被官吏截住。但他的热诚把官吏感动,反让他通行。途中遇着一位老翁,把一匹瘦老的赤马换给他,说此马往来沙漠中已十五度,健而识路。又有人告诉他,此去只五个烽火站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但被一处发觉,就活不成。玄奘一点也不惧怕,径自出关。

玄奘经过第一及第四个烽站时,都被守者发现,飞箭射来。玄奘大呼“我是京城来的僧人”,遂被引入站里。玄奘解说后,守官都敬服,放他西行。第四烽站的守官并且送他一个大皮囊盛水。玄奘再西去些时,就遇到八百里的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又无水草。取下皮袋要饮水,袋重,失手打翻了。玄奘直是懊丧,又迷了路,很想回去。但念我已立了志愿,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向西北直进。一路狂风飞沙,散下如雨。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人马都困卧在沙漠中,看着要死。在第五夜半,忽有凉风吹来,爽快如沐寒泉。人马遂勉强起乘。又走不久,马忽然变了方向,拉它不住,竟走到一处,有青草数亩、清水一池,在此休息一日。又走两日,方出沙漠。

玄奘出了大沙漠之后,在高昌国一带颇受优待。高昌王赠他侍从沙弥四人并金银绫绢甚多。但不久他又到了一段危险的路程,那就是葱岭北隅的凌山和印度北部的大雪山。凌山是冰雪所积聚,高入云际,登涉艰难;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履重裘,不免寒战。眠食都不得干燥之处,只好悬釜而饮,席冰而寝。大雪山路途的艰危,更甚于沙漠与凌山。这里凝云飞雪,没有一刻的晴天。有些地方,平地积雪深至数丈。在雪山中凡行六七百里。

过了雪山,是北印度,再走就到中印度。玄奘到处瞻礼佛陀圣迹,访问名僧,抄写经卷,欢喜得像小孩子初次到市场一般。但是乐极生悲,在中印度某处渡河时,被一群强盗捉住。强盗们信一种教,每年要杀一个“质状优美”的人祭他们的神。现在捉住玄奘这样一个白净和尚,就要用做牺牲。乃先于岸上树林中和泥筑坛,拔刀相待。同伴都吓得大哭。玄奘全不畏惧,礼拜诸佛后,从容上坛。众贼正惊异,忽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船也漂覆。贼有点害怕,问玄奘的同伴,知道他是中国来的僧人。同伴又说“这大风正是天神瞋怒的表示”,贼众才把玄奘放了。

玄奘遍游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到处学习梵文,讨论教义;学识日进,声名渐起,终于被印度的佛徒奉为大师。中印度的戒日王于是把他迎去开会说教,参加的只僧人就有六七千。会中有人把玄奘所作的论文读给大众听。玄奘又另为一本,悬在会场门外,声明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驳倒的,请断头相谢。始终无一人发言。

大会完后,玄奘告辞回国,计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历时十六年。

(三)

玄奘回唐时,太宗正预备亲征高丽,已经东到洛阳,听说玄奘回国,就派大臣去欢迎。

玄奘入长安时,欢迎的官吏百姓真是万人空巷。玄奘带来的经像,只说高二三尺的金银椟佛像就有六七座,如来肉舍利(舍利是佛死后焚尸残余的骨肉颗粒,极为佛教徒所尊敬的)一百五十粒。佛典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八部,用二十匹马驮到。定日迎入弘福寺陈列。参加送经像的官民又极多,十数里内,都有人拥挤着。管理的人,怕人多了互相腾践会出危险,都限令站立路旁,于当处烧香散花,不许移动。这一日空中烟云绕缭,街上奏乐赞响之声不绝。

玄奘谒太宗于洛阳,谢罪。太宗问玄奘西行的经过,十分钦佩。又看玄奘很有才干,劝他还俗同去征辽东。玄奘固辞,请求还长安设立译场,翻译佛经。因太宗的赞助,译场终于成立了,参加的除在长安大寺的僧人以外,还有各地来的名僧。

此后玄奘专心翻译,一刻时候都不肯放过,每日自立程课,倘白日有事,不能完毕,必连夜补足,直到过了预定的地方,方肯停笔。译经之后,还要礼佛,每夜至三更才睡,五更又起来,诵读梵本,用朱笔点定次第,拟定好白天要翻的地方。每日黄昏有一定时间,讲说经典,为各处来听学僧人决疑。他又是所住寺的上座,许多琐细事情,都要亲自决定。寺内弟子百余人,满廊满屋的来请教,玄奘一一酬答,又不时与各法师讨论。还有王公贵人来礼拜的,他都亲加诱导,使他们忘其骄贵,肃敬称叹。玄奘每天如此忙碌,还是剧谈畅论,忘了疲倦。可见他的精力。

玄奘前后翻译十九年,译成的经论凡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