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是宋国贵族。父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母颜氏。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多能鄙事”。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15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得志,返鲁。“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鲁定公九年(前501)见用于鲁,任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再行为大司寇。孔子任于鲁,齐人恐惧,以女乐馈于当政之君鲁定公,欲以怠堕鲁国之政,果然奏效,孔子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便带领弟子开始了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归鲁,仍不被重用。晚年致力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
孔子的一生,在宗教天命观上,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在哲学思想上,他的天道观包含着辩证法因素,他的人道观的主要特点是标仁智以统礼乐。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认为前者高于后者,但他没有举出一个生而知之者,即便他自己,也“非生而知之”。所以他十分强调学而知之,认为不好学即有“六蔽”之患,他自己一生“好学不厌”,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非常崇尚中庸,称中庸为至德,要求君子在处事过程中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过犹不及。在伦理思想上,他强调“仁”,把它做为伦理思想之根本。此外他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义等道德规范,特别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关于修养方法和修养境界的理论。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君主集权,却又反对个人独裁与大臣专权。他称颂周制,但并不认为周制是永恒的、尽善尽美的,更非主张复古。在政治思想上,他崇尚“大同”。在教育思想上,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想人才。他的教育内容涉及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等,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此外,他在法律、经济、军事、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史学等方面也都提出过极为深刻的见解。
孔子生前没有把他的思想著述成书,死后,弟子们搜集他生前的言行,编成《论语》,来传述他的思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思想从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孔子本人也不断地被封建统治阶级上尊号,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儒家文化的奠基者和创造者,全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为《论语》原文的注释,译文和解读。 查看详情>>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记载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大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行文简扼谨严,寓带褒贬,称“春秋笔法”,对后世历史著作和散文著作甚有影响。解释《春秋》者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左氏传》相传为鲁左丘明所撰,侧重释其史事。《公羊传》相传为齐公羊高所撰, 《穀梁传》相传为鲁穀梁赤所撰,侧重释其文字体例。《春秋》与三传本来单行,晋以后将其文字分载于各传有关内容之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著名注本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晋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有《十三经注疏》本。 查看详情>>
儒家著作。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内容多为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亦有弟子之间、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谈话记载。本书汉代有余文《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后两者已佚。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混合各本遗存编集而成。注本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疏》见重于时,何“解”邢“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孔子的思想完整地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形式是“礼”。“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的仪则,是孔子用以调整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的工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该名副其实。他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不相信鬼神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主张“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学敬业的高尚精神。《论语》一书已有多种外文版本,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灿夺目的珠玑。 查看详情>>
儒教经典。《四书》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重要言行录。体现孔子对古代政治、宗教制度等的理解。其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政治伦理原则;提倡忠恕仁爱,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而孝又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相信天命,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克己复礼”,认为一旦“克己复礼”,就可使“天下归仁”。礼之中,又最重禘礼,认为懂得禘祭之礼,就能很容易地把天下治好。该书在汉代分今文“齐论”、“鲁论”及古文《论语》三家。今《十三经注疏》所收,为何晏集解本;朱熹将《论 语》编入《四书》,并作集注,为宋以后流行本。 查看详情>>
儒家一部重要经典,凡二十篇。每篇均以文中前两个字或三个字命名。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直接纪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及其著名弟子言行的汇编。内容有孔子的谈话、言论、答弟子问、生活行为以及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此为《论语》白话文。 查看详情>>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观的见解”。如多次出现“吾信之”、“吾悦之”、“吾美之”等。与《论语》中孔子论诗相比较,《论语》中只涉及《诗》与修身的关系,而竹简中出现关于《诗》与“情”的关系的讨论。《诗论》首简即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乐亡离情”说,点明了“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各篇诗的排序,与今本《毛诗》也不相同。就内容而言,仅涉及《周诗》。《诗论》作者,今有子夏、子羔以及孔子再传弟子几说。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