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二年闰二月,命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同句当差遣院,李沆同判吏部流内铨。学士领外司,自此始也。

    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定降麻事例。宰臣、枢密使、使相、节度使特恩加官除授,学士事例银百两,衣着百匹;覃恩加食邑、起复、落起复,银五十两,衣着五十匹。亲王以有宣赐,事例更不重定。公主未出降,依亲王例宣赐;已出降,令附马都尉管送。

    大中祥符三年闰二月,学士晁迥言:今月十八日,宰臣召臣等,问所降德音不锁院之故。按本院旧例,赦书德音不曾锁院。臣等商议,除南郊赦书,缘车驾斋宿在外,并是预先进入降付中书,难以锁院外,自余赦书德音,今后并依降麻例锁院。从之。

    六年八月,学士院谘报,准诏,议定书诏用纸。今定:文武官待制、太卿监、观察使以上用白诏纸,三司副使、ト门使、少卿监、刺史以上用黄诏纸。自余非巡幸大礼敕书榜外,并用黄表纸,从之。

    八年四月一日,两制赐御筵于学士直馆,及朝臣于史馆,以考校毕也。

    天禧元年二月,学士院言:诏敕词尾,并云:故兹诏示,故兹示谕;云想宜知悉。内诸道进奉相承,并不言诏示示谕。窃思诏词各有嘉奖之意,亦合标云示谕。今欲添入。又诸处奏告青词,比来只是用纸里角,今请委三司,造黑漆木筒五十枚,凡有奏告,封词赍往。从之。

    乾兴元年十月,翰林学士晏殊等言:先朝杨亿再为学土,班钱惟演之上。今新添除学士刘筠,天禧中已入翰林,请如故序班臣等之上。从之。其后率如凡例。

    天圣元年十月,诏翰林学士遇集日至晚出宿。盖故事以双日锁院,只日降麻也。

    皇元年九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尚书户部郎中、知制诰王尧臣加谏议大夫,以久在禁林,优迁之也(尧臣岁满□迁,宰臣文彦博以其久任,请降此命)。

    二年九月十六日,新除翰林学士嵇颖未及谢卒。诏赐告敕、袭衣金鞍勒马于其家。

    至和元年九月,翰林学士杨察为承旨,知制诰吕溱、王洙并为翰林学士。故事学士六员,今洙为第七员,益宰相遇除也。

    嘉六年三月,承旨宋祁言:久病,不敢稽朝谒入学土院,欲带一子主汤药。从之。

    七年二月,学士院言:臣僚上表并子陈请事,惟宰臣、枢密使方降诏手书。自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已下,即无体例。去年三月,因枢密副使陈升之请郡,内批令降不允手诏。当直学士胡宿亦曾论奏,以手诏体重,乞只降不允诏,而不从其请。窃缘近禁动成故事,恐成隳废典故。乞自吟除宰臣、亲王、枢密使有所陈请事,依例或降手诏手书。自余臣僚,更不降手书手诏,许从本院执奏。从之。

    凡学士院置待诏十人。国初承旧制,翰林待诏六人写书诏,旧制月俸九千,春冬给衣。又有隶书待诏六人,写签题封角,月俸止六千,谓之东头待诏。雍熙四年,废隶书待诏,增翰林待诏十人,并兼御书院祗候。

    录事一人。景德二年九月本院言:孔目官刘尚宾年满,已注宿迁县尉。缘主持书诏切须谙练,欲乞依吏部铨例置主事或录事,以本司勒留充职。诏以尚宾为录事,给孔目官俸。自后不常置。又五代旧制有主事一人,周显德中废。

    孔目官六人,表奏官六人,驱使二十人,使驱官旧额六人。咸平二年初,置侍读侍讲学士,别补驱使官四人祗应。及杨徽之卒,复以驱使官二人隶学士院,因为八人。三年四月,诏学士院不得额外添人。自后再除拜大明资政侍读侍讲、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皆学士院遣守阙驱使官祗应。多特补□名,遂至二十人。景德四年四月,学士院上言:先准敕,表奏驱使官阙人,于京两省私名内抽取,依三馆例召保拣试,送中书看详。从之。旧又有专知官一人,通引官一人,厨子六人,太平兴国四年并废。

    治平元年六月,翰林学士冯京奏:枢密使富弼,臣妻父也。今权知开封府,当避弼。不许。

    熙平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诏学士院:今后大辽国书并诸国诏书合要匣复等,并自下司取索讫,关三司破除,仍谕诸处,更不申乞朝旨。

    七年十二月八日,诏翰林学士、知制诰至中书枢密院议事,许系鞋,遇朔望及不因公事,依例穿执。

    十年十月三日,学士院言:编修诸司式所送本院式十卷,编学士员数,并录表疏、青词祝文、锁院敕后宿直之类。看详学士员数,系朝廷临时除授;若表疏、青词祝文,或请祷之意不同,难用一例。况朝廷待学士,礼意稍异,宣召敕设尽出特恩,关白中书枢密院正用谘报,不同诸司。乞下本所,以吏人差补及官物出入之类,并立为式,学士所职更不编载。从之。

    元丰三年十一月,翰林学士蒲宗孟乞叙班章下,从之。以先曾任翰林学士,丁忧服阕再为学士故也。是年十月,诏翰林学士并听佩鱼。

    元元年七月,诏从承旨邓温伯之请,学士如独员,每两日免一宿,候有双员即依故事。

    政和五年十月,徽宗皇帝御书“ゼ文堂”三字,赐承旨强渊明,以榜于院。

    绍兴三十年五月,太上皇帝御书“玉堂”二大字,赐学士周麟之等。得旨,于都省宣示宰执,俟中秘暴书,俾侍从馆阁官咸得观仰,刻石院中,仍以石本分赐。

    隆兴元年十一月七日,圣旨:学士院官、经筵官日轮二员,宿直于学士院,以备顾问。续降指挥,遇赴德寿宫起居、圣节开启满散、车驾诣景灵宫、四孟朝献、国忌行香前一日,及旬假、节假,每遇筵宴,并与免宿。

    隆兴二年闰十一月,敷文阁直学士王刚中除翰林学士,以祖讳翰,改除礼部尚书直学士院。

    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复门,亦以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玉堂之南,便于应召。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阁门,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钤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惟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然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人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先公尝言:翰林学士居深严之地,职任事体与外司不同。至于谒见相府,自非朔望庆吊,止公服系鞋而已。学士于内庭出入,或奉诏亦不具靴,简若同列齐行。前此命朱衣吏双引,抗声言“学士来”,直至宫门方止。归院,则朱衣吏递声呼“学士来”者数四。故事,学士叙班,只在宰相后;今之参知政事班位,即旧日学士立班处也。近朝以来,会赴内殿起居,叙班在枢密宣徽使后,惟大朝会入阁圣节上寿,始得缀台司步武焉。我自延州归阙,再忝内职,时与朱崖卢相同列。依旧命,吏前后双引。既而卢谓余曰:“今府尹令尹,时皇上开封府兼中书令,亲贤英仁,复兼右相,尚以一朱衣前道。我侪为学士,而命吏双引”。因令罢去双引。自是抗声传呼之仪,亦稍罢矣。

    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读两学士,改龙图阁学士知密州。自翰林改龙图阁出藩,繇文忠始也。

    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知江宁府,召为参知政事。中书以丁节度使,召学士草麻。时盛文肃为学士,以为参知政事合同舍人草制,遂以制除。丁甚恨之。

    太宗时,宋白、贾黄中、李至、吕蒙正、苏易简五人同时拜翰林学士。承旨扈蒙赠之以诗云:“五凤齐飞入翰林。”其后,吕蒙正为宰相,贾黄中、李至、苏易简皆至参知政事,宋白官至尚书,老于承旨,皆为名臣。

    杨大年为学士时,草答契丹书云“邻壤交欢”。进草既入,真宗自注其侧云:“朽壤鼠壤粪壤。”大年遽改为“邻境”。明旦,引唐故事,学士作文书有所改,为不称职,当罢,因亟求解职。真宗语宰相曰:“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

    故事:学士在内中,院吏朱衣双引。太庙朝,李为学士,太宗在南衙,朱衣一人前引而已,亦去其一人。至今如此。

    往时,学士子不著姓,但云学士臣某。先朝盛度、丁度并为学士,遂著姓以别之,其后遂皆著姓。

    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谓之榜子,亦谓之录子,今谓之子。凡群臣百司上殿奏事,两制以上非时有所奏陈,皆用子。中书枢密院,事有不降宣敕者,亦用子,与两府自相往来亦然。若百司、中书皆用状,惟学士院用谘报,其实如子,亦不出名,但当值学士一人押字而已,谓之谘报(今俗谓草书名为押字也),此唐学士旧规也。唐世学士院故事,近时隳废殆尽,惟此一事在尔。往时,学士循唐故事,见宰相不具靴笏,系鞋坐玉堂。上遣院吏计会堂头,直省官学士将至,宰相出迎。近时,学士始具靴笏至中书,与常参官杂坐于客位、有移时不得见者,学士日益自卑,丞相礼亦渐薄,并习见已久,恬然不复怪也。

    喜二年,枢密使田公况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罢枢密使当降麻,而止以制除。盖往时高若讷罢枢密使,所除官职正与田公同,亦不降麻,遂以为故事。

    真宗时,丁晋公谓自平江军节度使除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节度使当降麻,而朝议惜之,遂止以制除。近者陈相执中罢使相,除仆射,降麻。庞籍罢节度使除观文殿学士,又不降麻,盖无定也。

    仁宗初立,今上为皇子,令中书召学士草诏。学士王当直,召至中书谕之。王曰:“此大事也,必须而奉圣旨。”于是求对。明日面禀得旨,乃草诏,群公皆以为真得学士体也。

    端明殿学士,五代后唐时置。国朝尤以为贵,多以翰林学士兼之,其不以翰苑兼职及换职者,百年间才两人,特拜程戡、王素是也。王元之在翰林,尝草夏州李继迁制,继迁送润笔物数倍于常,然用启头书送,拒而不纳,盖惜事体也。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稍后时者,必遣院子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送。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为怪也。

    臣伏见国家承五代之余,建万世之业,诛灭僭乱,怀来四夷。封祀天地,制作礼乐,至于大臣进退,政令改更,学士所作文书,皆系朝廷大事,示于后世则为王者之训谟,藏之有司乃是。本朝之故实,自明道已前,文书草稿尚有编录。景以后,渐成散失。臣曾试分类收拾补缀,十已失五六。使圣宋之盛,文章诏令,废失湮沦,缓急事有质疑,有司无所捡证。盖由从前虽有编录,亦无类例卷第,只是本院书吏私自抄写,所以易为废失。臣今欲乞将国朝以来,学士所撰文书,各以门类,依其年次,编成卷帙,号为《学士院草录》,有不足者更加求访补足之,仍乞差本院学士从下两员专切管局。自今已后接续编联,如本行人吏不画时编录,致有漏落,许令本院举察,记为过犯。此臣本院常事也,所以上烦圣听者,盖以近岁以来百司纲纪相承废坏,事有曾经奉闻及有圣旨指挥者,仅能遵守;若只是本司临时处置,其主判之官才罢去,则其事寻亦废停。所以,止欲乞朝廷特降指挥,所贵久远,遵行不敢废失。

    唐制,翰林学士本职在官下。五代赵凤为之,始讽宰相任圜,移在官上(按赵凤升学士于官上乃端明殿也)。

    唐制,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北门学上。今学士院在枢密院之后,腹背相倚,不可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为院之正门,而后门北向,与集英殿相直。因榜曰北门。两省、枢密院皆无后门,惟学士院有之。学士退朝入院,与禁中宣命往来,皆行北门,而正门行者无几,不特取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

    唐制:翰林院本内供奉艺能伎术杂居之所,以词臣侍书诏其间,乃艺能之一尔。开元以前,犹未有学土之称,或曰翰林待诏,或曰翰林供奉也,如李太白犹称供奉。自张洎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则与翰林院分而为二,然犹冒翰林之名,盖唐有宏文馆学士、丽正殿学士,故此特以翰林别之。其后以名官,讫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学士,而不冠以翰林,则亦自唐以来,沿习之旧也。

    唐翰林学士结衔,或在官上,或在官下,无定制。余家藏唐碑多,如太和中李藏用碑,撰者言中散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王源中之类,则在官下。大中中王巨镛碑,撰者为翰林学士、中散大夫、守中书舍人刘琢之类,则在官上。琢仍不称知制诰,殊不可晓(按刘琢不称知制诰,唐以来至国朝熙宁,官至中书舍人则不带三字)。

    俗称翰林学士为銮坡。盖唐德宗时,尝移学士院于金銮坡上,故亦称銮坡。唐制:学士院无常处,驾在大内则置于明福门,在兴庆宫则置于金明门,不专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不以为称,不当居之耳。谏议大夫亦称銮坡,此乃出唐人之语。谏议大夫班本在给舍上,其迁转则谏议岁满,方迁给事中,自给事中迁舍人。当时语云:“饶道外上坡去,亦须却下坡来。”以谏议为上坡,故因以为称耳。见李文正所记。

    学士院旧制:自侍郎以上辞免除授赐则赐诏,皆留其章中书。而尚书省略其事,因降子下院,使为诏而已。自执政而下至于节度使、使相,则用批答之制,更不由中书。直禁中所上章,付院令降批答,院中即更用纸连其章后书辞,并其章赐之,此其异也。辞既与章相连,后书省表具之字必长,表字傍一撇通其章阶位上过,谓之秣阶,若使不复用旧衔之意。相习已久,莫知始于何时。

    旧制:学士以上,赐御仙花带而不佩鱼,虽翰林亦然。惟二府服笏头带、佩鱼,谓之重金。元丰官制行,始诏六曹尚书、翰林学士皆得佩鱼,故苏子瞻谢翰林学士表云:“玉堂赐篆,仰淳化之弥文;宝带重金,佩元丰之新渥。”“玉堂之署”四字,太宗飞白书,淳化中以赐苏易简。

    苏参政易简登科时,宋尚书白为南省主文。后七年,宋为翰林学士承旨,而苏相继入院,同为学士。宋尝赠诗云:“昔日曾为尺木阶,今朝真是青云友。”欧阳文忠亦王禹玉南省主文,相距十六年同为学士,故欧公诗有“喜君新赐黄金带,顾我今为白发翁”之句。二事诚一时文物之盛也。

    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初,李肇翰林志》言:“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而不为榜。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尝语曰:“玉堂之设,但虚传之说,终未有正名。”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四字赐之。易简即扃置堂上,每学士上事,始得一开视,最为翰林盛事。绍圣间,蔡鲁公为承旨,始奏乞摹就杭州刻榜揭之,以避英庙讳,去二字,止曰玉堂云。

    韩门下,虽以赐出身,熙宁末特除翰林学士。崇宁中,林彦振赐出身用韩例,亦除翰林学士。国朝以来,学士不由科第除者,惟此二人(按韩省试中,以父亿执政,不就廷试,后为馆职以主两制,未尝赐第也)。

    唐诏令虽一出于学士,遇有边防机要大事,学士不能尽知者,则多宰相以处分之要者,自为之辞,而付院使增其首尾,尝式之言谓之诏意,今犹见于李德裕、郑畋集。近岁或出于宰相进呈讫,但召待诏即私第书写式诏,学士宰相而授意,退而且草,然不能改定也。

    旧学士院,在枢密院之后,其南庑与枢密院后廊中分,门乃西向玉堂,本以待乘舆行幸,非学士所得常居。惟礼上之日,略坐其东,受院吏参谒。其后为主廊,北出直集英殿,所谓北门也。学士仅有直舍,分于门之两旁,每锁院受诏,与中使坐主廊。余为学士时,始请辟两直舍,各分其一间,与北门通为三,以照壁限其中屏间。命待诏鲍询画花竹于上,与玉堂郭熙春江晚景屏相配,当时以为美谈。后闻王丞相将明为承旨,旁取西省右正言厅以广之,中为殿,曰右文。

    曾从叔祖司空道卿,庆历中为翰林学士。仁宗欲大用,会宋元宪为相,同年厚善,或以为言,乃与元宪俱罢。然仁宗欲用之意未衰也,再入为三司使,而陈恭公尤不喜,适以忧去,免丧不召,就除知澶州。余大观中亦忝入翰林,因曲谢略叙陈,太上皇喜曰:“前此兄弟同时迭为学士者有矣,未有宗族相继于数世之后。不惟朝廷得人,亦可为卿一门盛事。”余顿首谢。

    唐制:诏敕号令皆中书舍人之职,定员六人。以其一人为知制诰,以掌进画。翰林学士初但为人辞,不专诏命,自校书郎以上皆得为之班次,各视其官,亦无定员。故学士入皆试五题麻诏敕、试赋,而舍人不试,盖舍人乃其本职,且多自学士迁也。学士未满一年,犹未得为知制诰,不与为文。岁满,迁知制诰,然后始并直。本朝既重学士之选,率自知制诰迁,故不试而知制诰,始亦循唐制不试。雍熙初,太宗以李文正公沆及宋、王化基为之,化基上章辞不能,乃使中书并召试制诰二首,遂为故事。其后,梁周翰、薛映、梁鼎亦或不试而用,欧阳文忠公记惟与杨文公、陈文惠公三人者误。

    太宗敦奖儒术,初除张参政洎,钱枢密若水为翰林学士。喜以为得人,谕辅臣云:学士清切之职,朕恨不得为之。唐故事,学士礼上例,弄弥猴之戏,不知何意。国初,久废不讲,至是乃使敕设日举行,而易以教坊杂事手伎,后遂以为例。而余为学士时,但移开封府,呼市人教坊不复用矣,既在禁中,亦不敢多致,但以一二伎充数尔。大观末,余奉诏重修《翰林志》尝备录本末,会余罢,书不克成。

    谢克家除翰苑,以祖讳辞。有旨,衔内权不系三字。谢以不带三字,止同职名,不可赴院供职,又固辞。

    熙宁初,韩子华拜相,其弟持国在翰苑。神宗前期谕令草制,注意厚矣。持国恳辞弟兄之嫌,得请。元符末,会子宣爰立,其弟子开直北门,徽庙特命草麻,盖示眷灶也。

    学士及舍人院最重题名。学士及舍人赴职之日,本院设具,应佗学士给谏丞郎待制皆预会,以是日题名于石,玉册官刊字。后有拜相者,即其名下刊相字,其家遣子弟赍宴具,就本院召学士待制以上皆集,最为盛礼。自元丰行官制之后,一切废罢矣。

    刘子仪在南阳,以翰林学士召,中途改成都,弥年又召为学士,至西京复加两学士。子仪谢表云:“仙山已到,屡为凤引;而还长安甚遥,岂觉日边之近。”

    故事:皇子出阁,以翰林学士一员掌笺表。南丰先生以中书舍人掌延安郡王笺表,出于一时之选也。

    国朝因仍旧制,翰林学士分日遍直夜入宿,以备著撰。日再而更,遇锁院不前,同日晏禁中。连遣走隶家召至,则皇城门将闭矣。少顷,御药入院以客礼见,探怀出御封,屏吏启缄,即词头也。御药取烛视扃锁钥,退就西阁宿,学士归直舍草制。未五鼓,院吏、书待诏持纸笔立户外,学士据案授稿,吏细书奏本,待诏用麻纸大书,乃付门下省廷宣者。学士临视,点勘匮封,以授御药。御药启扃,持入禁中,院吏复扃。至朝退,然后开院,率以为常。若遇命相,则禁中别设彩殿,召学士由内东门入,系鞋立墀下,上御小帽、窄衫、束带御座,例独设一绣墩。少东置几,陈笔砚其上,侍御者皆下,学士升殿造膝受旨,趋几书所得除目。进呈,置袖中,侍卫者皆上,乃宣坐赐茶已,复廷谢,御药押送入院锁宿如常制。臣近自礼部尚书入为翰林学士,八月二十一日晚,被召至彩殿,获睹盛仪如前所云者。有旨,除唐恪少宰,罢徐处仁、吴敏相,上既授旨,复从容语时事久之。是日复除顺德帝姬,一夕凡四制。翊日入侍经筵,上曰:词颇逮意。既退,遣中使至玉堂,赐臣笔砚等十三事,皆当日殿中所设。上所常御者,紫青石方砚一,琴光螺钿匣一,宣和殿墨二,斑竹笔二,金笔格一,涂金镇纸天禄二,金涂砚水虾蟆一,贮黏面涂金方奁一,镇纸象尺二,荐砚以紫帕匣以黄方。启封时,砚渍墨未干,奁中余面犹存。顾惟韦布书生,幸以词命为职,乃被赐入主所御笔砚,则知翰苑职亲地近,非他要官比。如臣鄙陋,岂所宜蒙哉?异时当草命相制,间有被此赐者,虽故事,实异恩,且词臣之极荣也。臣既什袭宝藏以传子孙,因纪其事,以补翰林志阙文焉。昔钱思公尝谓,朝廷之官虽宰相之重者,可杂以他才处之,惟翰林学士非文章不可。当时颇以此语取怒于人,欧阳文忠公自作《内制集》,犹以斯言为愧,末乃云:“亦以夸于田夫野老而已。”然则臣之所以记此者,亦将以为田野之美谈尔。靖康元年十月望日记。

    先生与仆论官制,因言及玉堂故事,先生曰:“且如玉堂两字,人多不解。太宗皇帝尝飞白题翰林学士院曰‘玉堂之署’,盖此四字出于《李寻传》,目玉堂殿名也。而待诏者有直庐在其侧,李寻时待诏黄门,故曰‘久污玉堂之署’。英宗嗣位,乃彻去。及元丰中,有翰林学士上言,乞摘去二字复榜院门,以为臣下光宠。诏可。是乞以殿名以名其院也,不逊甚矣”。仆退而检《汉书》,盖汉之待诏者,或在公车,或在金马门,或在官者庐,或在黄门。时李寻待诏黄门,哀帝使侍中往问灾异,对曰:“臣寻位卑术浅,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师古曰“玉堂殿在未央宫”,然制度不见其详,独《翼奉传》略载之。奉尝上疏曰:“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繇役,其时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承明耳。”以此考之,则玉堂殿乃武帝所造也。仆后以问先生,先生曰:“然。”

    唐制:翰林学士初入院,赐设并衣服。中和节,赐黄牙银寸。上巳重阳,并赐宴曲江。清明赐新火。夏赐冰。腊日赐日脂及红雪、澡豆。岁前赐历日。有所修撰,则赐茶、果、酒、脯。策试程文,则赐设并匹帛。社日赐酒、茶、蒸饼、环饼等事,见唐人文集。李邕号翰林六绝,谓文学书翰等六事过人。李绛初入院,宪宗亲择笏以赐之。

    李久掌内制,太宗朝作相,赴学士院,敕设赋诗,奏谢序述七盛,如请真俸、给餐钱、朱衣双引、初除宣召、敕论正谢、赐□马之类,皆前代所无也。

    太宗好儒,尝宣谕苏易简曰:“词臣清美,朕恨不得为之。”夜幸本院,易简已寝,内侍以秉烛自窗照之,俾其衣冠,窗纱然破后不复补,以示优礼。帝善书,他日作飞白“玉堂之署”四字,赐易简。

    元丰中,神宗一新官制,学士与六部尚书等,带皆重金。苏子瞻谢表云:“玉堂赐篆,仰淳化之弥文;宝带重金,佩元丰之新渥。”

    建炎改元,余忝召命,谢章以七盛对六绝,然窗对择笏,亦前辈偶然未用者也。是岁,议裁省百司冗费,学士院月给餐钱三百千(学士食料、待诏人吏等添给、锁院御药并从人宣召□行家事例皆用此钱),亦在裁去之数。余与宰相论之,不从。因经筵奏事,为上言:七盛,故事之餐钱其一也,祖宗旧典。近岁未尝增数,岂可与百司弊事同废哉?上大以为然,令传旨如故。

    翰苑,秩清地禁,沿唐迄今,为荐绅荣。遵世蒙国恩,父子兄弟接武而进,实为千载幸遇。曩尝粹《遗事》一编。来建邺,以家旧藏李肇、元稹、韦处厚、韦执谊、杨钜、丁居晦,洎我宋数公,凡有纪于此者,并刊之本。仍以国朝年表、中兴题名附。乾道九年二月七日鄱阳洪遵书于清漪阁。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