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于隋末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苏联吉尔吉斯北托马克附近),李白诞生于此。五岁时,隋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白少有俊逸之才,博览群书,诗赋出众,任侠好剑,立志济世安民。20岁前后游历成都、峨眉山,结交隐者道士,道家、纵横家的思想和任侠作风都直接哺育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奔放飘逸诗风的形成。他不屑于走科举入仕之途,而是希望通过隐居学道、交游名士,壮大自己的声誉,以求干谒直取高位,实现其“安黎元”、“济苍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愿。约在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至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此后约10年,以安陆为中心,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居任城,与孔巢父、裴政等隐居徂徕山,纵酒狂歌,号“竹溪六逸”。后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天宝元年(742),经吴筠举荐,被玄宗征召入京,又由太子宾客贺知章荐为供奉翰林。因不受重用,且自负傲岸,又为权贵谗谤,于天宝三年(744)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此后12年,以开封为中心,再度漫游,足迹遍齐鲁、江浙、燕赵,后隐居庐山屏风叠。安禄山叛乱第二年(756),怀着平叛安国的热忱,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璘与肃宗争帝后败,受累入狱浔阳,次年,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困苦漂泊于武昌、浔阳、宣城。上元二年(761),李光弼追歼史朝义,他仍从军效国,因病中途折回。至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代宗宝应元年(762),诏命李白为左拾遗,但诗人已病重垂危,是年冬病逝于当涂,卒年62岁。李白一生在政治上一无所成,他那满腔热忱与社会黑暗的䃥击,迸发出光焰万丈的诗篇。他热爱祖国,胸怀宏愿;傲岸不屈,视权贵为粪土;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这些特性熔铸成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灌注在他的创作中,成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对黑暗和不合理的现实的批判,对盛唐之际恢复和发展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出身富商和经历的特殊,他的诗歌也明显含有消极因素。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清新,题材丰富多彩。他长于乐府歌行和七古、五七言绝句,凝结着他向民歌和前人学习的结晶,体现了他大胆创新的精神。杜甫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辉煌的艺术珍品。他的诗今存有990余首。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详备。
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 查看详情>>
《李白选集》:本书精选李白诗300余首、文10余篇,逐篇注释、评点,并且辑录前人评语,深刻揭示李白的创作经历、思想特点和艺术风貌。选注者充分吸取古往今来的李白研究成果,时有独到的见解。
查看详情>>
诗文集。唐人李白撰。三十卷。白有《李太白集》已著录。此编系来人宋敏求在乐史所编三十卷本基础上,参以各本,重编而成。书成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乐史所编本前二十卷有诗七百七十六首,宋敏求又从王溥家所藏之三卷本(三卷中缺下卷,仅存二卷)李白诗集中补充一百○四首,又从“唐类诗诸编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补入七十七首,共得一千○一首诗,编为二十三卷;又将原乐史本别集十卷所载之赋、表、序、碑、颂、记、铭、讚文等编为六卷,附于诗后;李阳冰、魏颢、乐史序及范传正、李华、刘全白、裴敬四人为李白作的墓碑碣记,共编为一卷,列于诗前,成一新三十卷本。宋敏求本“沿旧目而釐正其汇次”,各类漫无次第。后曾巩对其编次加以更订,晏知止校刻。该刻本卷一为诸家序、碑、志、碣记。卷二至卷二十四为诗,分为乐府、歌吟、赠、寄、别、送、酬答、游宴、登览、行役、怀古、闲适、怀思、感遇、写怀、咏物、题咏、杂咏、闺情、哀伤二十类。卷二十五至卷三十为杂文。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该书有蜀刻大小二本。该本收诗数量之多,远超以前各本。但其中杂入伪诗亦复不少。苏轼曰:“今《太白集》中有《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作,并后来五代间贯休、齐己辈诗也。”(《书李白集》)。陆游《入蜀记》亦指出,此为宋敏求“贪多务得之过”。虽然如此,该本仍有遗漏,如《才调集》所收之《寒女吟》、《会离别》二首,《文苑英华》所收之《初月》、《雨后望月》、 《对雨》、《晓晴》、《望夫石》、《冬日归旧山》、《邹衍谷》等十七首,均缺收。有宋刻本,典藏北京图书馆,日本静嘉堂亦有收藏,恐即蜀本。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唐李白作。白字太白,故名。白生前曾有魏颢为之编集二卷;后李阳冰编其遗著为十卷,名《草堂集》;唐元和十二年范传正编李白集为二十卷。以上三本均已早佚。今传三十卷本为北宋宋敏求所编,清缪曰芑重刻,计序言、碑记一卷,歌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又有宋咸淳刻本三十卷,计诗二十卷,文十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4月影印出版。此外历代均有李诗注本,校著者有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之《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后明郭云鹏就杨、萧原注本精简注文,附加文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有明胡震亨评注《李诗通》;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该本参合诸本重编,并增附录六卷,较为详赡,中华书局曾加校补,于1977年排印再版;又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有《李白集校注》,对王琦注本有所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 查看详情>>
三十卷。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杨齐贤,字今存子见,舂陵(今湖北枣阳)人,生卒年不详。是李白诗最早作注者。萧士赟字粹可,生卒年亦不详。潜心笃学,他对杨齐贤注“ 惜其博而不能约,因取其本类比为之,节文善者存之,注所未尽者以所见附其后”而成此书。康熙中,吴县缪曰芑翻刻宋本《李翰林集》,前二十三卷为歌诗,后六卷为杂著。此本前二十五卷为古赋乐府歌诗,后五卷为杂文。且分标门类,与缪本目次不同。其为杨齐贤改编,或萧士赟改编,原书无序、跋,已不可考。惟所辑注文,则以齐贤曰、士赟曰互为标题以别之。故犹可辨识。注中多征引故实,兼及意义。然卷帙浩博,不能无失。但其大致详赡,足资检阅。中如 《广武战场怀古》一首,士赟谓非太白之诗,厘置卷末,亦具有所见。《四部丛刊》 曾影印行世。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校刻时,对杨齐贤、萧士赟旧帙加以整理删削,又收入杂文五卷,增至三十卷。卷一为赋,卷二至二十五为诗,卷二十六至三十为杂著,有文无注。尚有明许氏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