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第一卷道体,凡五十一条,首采濂溪《太极图说》。兹录伊川一条以为例。其言曰:“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今按:伊川此条大体犹濂溪意,而言之尤明析。西方宗教信上帝为天地万物之主宰,然如心为身之主宰,心不能外于身而独立,则上帝亦不能外于天而独立。上帝之主宰万物亦如王者之主宰天下,必有辅佐,则为鬼神。故中国古人非不信上帝,而又信多神。近代国人则必讥之为多神教,其地位乃远不能与一神教相比。人死为鬼,亦可为神。诗曰:“文王在天,克配上帝。”是即文王之死而为鬼为神,为上帝之辅也。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已即是神,不待死后始为神。伊川谓鬼神以功用言,神以妙用言,此可谓深得古人之意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人之德性则不谓其受自父母,而必谓之受自天。故伊川言天有性情,即谓之乾。乾者,健而无息。孔子之学不厌,教不倦,此即孔子之健而无息。而此一德,即可上通于天而为神矣。实则此一德,即自天来。通天人,合内外,即此而在矣。朱子所谓关于大体,此即道体,伊川此条所言天帝鬼神皆是也。朱子所谓切于日用,求端用力得门而入者,伊川此条所言之性情即是矣。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伊川此条主要在言此,然而亦可谓深得孔子之遗意矣。述而不作即如此。

伊川此条言天有性情,此乃人本位之观念。近代国人则必讥之曰主观。然能无主观者其又谁?西方之学外于人以为观,近代国人则尊之曰客观。客观则无定观,故西方之学仅重功用,在己则不言性,在外则不见道体,此诚中西双方文化传统学术思想一大相歧处也。又儒家言天命,道家言自然,实同一体,亦可于伊川此条参之。

兹再引明道一条曰:“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伊川亦言:“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今按:此两条尤简言之。《易》言阴阳,实只一气。二程言感应,实只一动。实则气即是动。性理大道之体,只此两字尽之矣。鬼神之事,亦只一感应。故伊川又曰:“鬼神者,造化之迹。”二程提出此感应二字,实可谓会通两千年来之文化精义而包括无遗。言人所未言,而实是发明前人所已言。述而不作,妙用如是。亦可谓不啻是鬼神之迹矣。又今人好言平等,若能从感应上言,斯为真平等。由性见情,惟有情始有感有应。近世一切动必求进取,有取无与,所感所应,一出于争夺。争夺必有胜败,何平等可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