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颂诗

序言

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国度和民族。读完《梨俱吠陀》颂诗,接下来看《奥义书》,一直到公元前563年佛的到来,都会产生这种印象。9印度人太过于关注世界灵魂(brahma)和个人灵魂(atman)的问题,所以有时候在不太属灵的人看来似乎过于压抑。我怀疑世上除了犹太人以外,还有哪个民族能像印度人那样具有如此强烈的宗教情愫。因此,我们看到,印度最早形成的精神形式和情感与《旧约》的《诗篇》非常相似,这完全自然。

马克斯·马勒把《梨俱吠陀》(rig意为“诗篇”,veda意为“知识”,书名意为“精神知识之歌”)叫做“雅利安讲出的第一个词”。《吠陀》10

《吠陀》可能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到前1200年,囊括八百多年的历史,此间发展到如今的形式。从这一整个发展过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我们看到对神的全神贯注和神秘的宇宙观。印度人是自然神秘主义者,神秘主义指的是要达到与上帝直接结合的一种宗教形式。要达到个体灵魂与万物背后的世界灵魂的结合,可以说是雅利安哲学的全部努力。

在这些颂诗中,人们看到,这种宗教精神的一开始,就表达了人类灵魂、好奇和疑问、启示和智力探寻的苏醒,这种独特方式使人眼前一亮。说印度人沉醉于神始于饮用甘露——苏摩酒11,即“苏摩”的蔓草之茎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酒,在雅利安仪式中使用。这话听起来毫无意义,但却千真万确。因为,早期印度诗人写道:

即使“五大族”都出现在旁,

也够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连天地两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伟大超过天上,

超过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好吧!我将这块大地

放在这里,或是放在那里。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一只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过另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陶醉于神的情形因而得以确立。读者不妨把这些诗篇看成是印度宗教哲学的第一口鸡尾酒。

读到下面拉尔夫·T.H.格里菲思那娴熟的诗文时,必然令人想到它与《诗篇》的相似性。

伐楼那,请远离我,劫去一切危险,

恩赐接受我,您这神圣的主宰。

切断我的忧虑,就像砍断拴牛的绳索,

没有您,我甚至连眼帘都张不开。

伟大的伐楼那哟!现在和未来,甚至到古昔,

我们都会把我们的敬拜大声诵出。

因为在您这位不可征服的神身上,

您的身躯稳如高山,不可移动。

《伐楼那》

聆听看到黎明日出的光芒时发出的第一声喜悦的欢叫,就不禁令人想起它与《诗篇》的相似之处。

我们的眼睛看到快乐声音的明亮领导者,

她光芒四射,显露出了门口。

她搅动了这个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丰饶,

黎明唤醒了每个生命。

黎明产生英雄、奶牛和马匹,

照耀着奉献祭品的人。

那些人唱完快乐的歌儿,

声音比瓦宇还要响亮。

《黎明》

同样令人想起《诗篇》的是因陀罗——“狂暴的神”颂诗。

他们还不知自己的危险,

他就用猛掷的武器击倒了众多悲哀的罪人。

他不宽恕激怒他的人的鲁莽,

他杀掉了达斯宇,

这就是因陀罗哟!

就连天地都在他面前弯腰,

他一呼吸大山就发抖。

众所周知喜喝苏摩酒,

带着雷电,操着弩箭,

这就是因陀罗哟!

《因陀罗》

才智的探寻和怀疑的感觉自然紧随惊奇和崇敬的感觉:

是什么样的树,事实上是什么样的木造出了它,

此中形成了天与地的样子?

智者在您的神灵中探求答案,

这神灵是他创造万物时所站居之地。

《毗首羯磨》

《创造之歌》的结尾出现了怀疑的情绪:

这创造是从哪里出现的?

或者是造出来的?或者不是?

它的看管者在最高的天上,

他才能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

等等,直到在普罗阇婆提(生主)颂诗——马克斯·马勒用“致未知的神”作标题——里,雅利安诗人在接连十诗节的诗文中问道,“我们该崇拜供奉什么样的神?”

我注意到,在一些学印度教的欧洲学生中,经常有人带着责备口吻对多神教进行影射。《奥义书》中发展的印度一神论带有吠檀多看法,认为万物背后的一是个次要点。我认为,崇拜什么样的神完全不重要,无论是一神论或是多神论,重要的精神是信仰应该在崇拜者生活中产生真正的信仰精神。用现代的话说,重要的是,宗教是“生效的”,也就是说,宗教必然产生结果。可以说,人们相信树木和岩石、山脉河流的灵性时,现代一神论就不太奏效了。

《梨俱吠陀》颂诗

拉尔夫·J.H.格里菲思英译

致因陀罗12

如此,如此,我心里想,

我将得牛马给人分享。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如同暴风向前飞扬,

饮下去的使我飘荡。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饮下去的使我飘荡,

如迅急骏马之于车辆。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颂祷词前来到我近旁,

像鸣叫的牛对爱子一样。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如同木工围绕车夫住房,

我盘算颂祷词,用心思想。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即使“五大族”都出现在旁,

也够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连天地两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伟大超过天上,

超过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好吧!我将这块大地

放在这里,或是放在那里。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以热力将这块大地

冲到这里,或是冲到那里。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一只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过另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是强中之强,

高升入云中央。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走了,华丽的住房,

将祭品向天神送上。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第十卷第一百一十九首]

创造之歌

那时既没有“有”,也没有“无”,

既没有空中,也没有那外面的天。

什么东西覆盖着?

什么地方?在谁的保护下?

是不是有浓厚的深沉的水?

当时没有死,没有不死,

没有夜、昼的标志;

那一个以自己力量无风呼吸,

这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

起先黑暗由黑暗掩藏,

那全是没有标志的水;

“全生”由空虚掩盖,

那一个以“炽热”的伟力而产生。

起先爱欲出现于其上。

那是心意的第一个“水种”。

智者们在心中以智慧探索,

在“无”中发现了“有”之联系。

他们的准绳伸展了过去,

是在下面呢?还是在上面?

有一些持“水种”者,有一些具伟力者,

自力在下方,动力在上方。

谁真正知道?这里有谁宣告过?

这世界从哪里生出来?这创造是从哪里来的?

天神们是在它的创造以后,

那么,谁知道它是哪里出现的?

这创造是从哪里出现的?

或者是造出来的?或者不是?

它的看管者在最高的天上,

他才能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

[第十卷第一百二十九首]

普罗阇婆提13

起先出现了金胎14;

他生下来就是存在物的唯一主人。

他护持了大地和这个天。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他是呼吸的赐予者,力的赋予者;

一切听从他的命令,天神们听他的命令;他的影子是不死,他的影子是死。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他以伟力成为能呼吸的,能闭眼的,

能行动的一切的唯一的王。

他主宰这有两足的和有四足的。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由他的伟力而有这些雪山;

大家说海和河流15是他的;

这些四方八面都是他的,是他的两臂。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由于他,天高强;地坚定;

由于他,天宇支撑稳;由于他,天穹稳;

他在空中使大气得流行。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呐喊的两军对垒求支持,

心中颤抖着对他望。

那里照耀着升起的太阳。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洪水那时来到世界,

持着胚胎,生出了阿耆尼16;

由此众天神的唯一精灵出现了。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他以伟力观察水,

水持有陀刹能力,产生祭祀,

他是众神之上的唯一天神。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愿他莫伤害我们,那位地的产生者,

或者那位天的产生者,有真实的“正法”者,

那闪烁发光的洪水的产生者。

我们应向什么天神献祭品?

生主啊!除你以外没有

环抱这一切生物的。

愿我们向你献祭的欲望实现!

愿我们成为财富的主人!

[第十卷第一百二十一首]

伐楼那17(之一)

这片光辉灿烂的大地,

智慧的阿帝亚18统治一切伟大之物。

我向至高的伐楼那祈求,

他对敬拜之人慈爱安详。

伐楼那啊,用精心的爱护赞美你,

愿我们享有您最高的庇护。

每天都颂扬您,像到来的祭火一般,

愿每个早上牛羊满圈。

统治一切的伐楼那啊,众英雄之神,

愿我们在您的呵护之下。

阿帝亚哟!我们永远忠于您,

神啊,宽恕我们,接受我们的友谊。

阿帝亚这位护持者,

他让伐楼那统辖的大河流淌。

没有疲惫,水流不止,

在我们周围像鸟儿一样飞翔。

就像把捆绑我的东西拿掉一样,把我从罪恶解脱出来吧,

伐楼那,秩序的春天啊!让我们兴旺起来。

不要让我编织之歌的丝线扯断,

不要让我的作为在时候未到之时被粉碎。

伐楼那,请远离我,劫去一切危险,

恩赐接受我,您这神圣的主宰。

切断我的忧虑,就像砍断拴牛的绳索,

没有您我甚至连眼帘都张不开。

请不要用那戕害罪人的可怕武器,

来打击我们,伐楼那哟!

不要让我们远离光明,到那流放之地。

把憎恨我们的人全部粉碎掉。

伟大的伐楼那哟!现在和未来,甚至到古昔,

我们都会把我们的敬拜大声诵出。

因为在您这位不可征服的神身上,

您的身躯稳如高山,不可移动。

把我的罪行挪走吧,国王,

不要让我遭受别人的罪过。

那么多黎明还要降临在我们身旁,

伐楼那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请指引我们。

国王哟!无论是谁,亲戚还是朋友,

在我们睡眠之中说要惊吓我,

要是有狼或强盗想伤害我们,

伐楼那哟!请您保护我们。

伐楼那哟!愿我不要活到那个时候,

亲眼看到我那富有、慷慨、亲爱的朋友的贫匮。

国王啊,愿我永远不要缺少井井有条的财产,

愿我们与英雄一起大声讲话。

[第二卷第二十八首]

伐楼那(之二)

唱出庄严肃穆的歌曲,

向帝国的统治者——荣耀的伐楼那——表示感激。

他像戕害无辜者的人一样,

把大地敲开,就像苏里亚19面前铺开了一层皮。

他让空气弥漫在树梢,

让母牛产奶,马儿跑得飞快。

让人心有智慧,水域有火,

天上有苏里亚,山中有索摩。

伐楼那让那极大的酒桶口朝下,

流过天地和中间的风层。

困而用宇宙的统治之水浇灌大地,

就像用水滋润大麦。

伐楼那想要牛奶的时候,

他滋润天空、大地直到大地之基。

用雨云笼罩着山脉,

英雄们使出活力放开了它们。

我要宣布这位神奇之神的伟绩,

荣耀的伐楼那,永恒存在的神主。

他站在苍穹中,用太阳把地球测量出来,

就像用一个标度一般。

从来没有什么命令或阻止这一切,

这位最智慧的神的伟大神绩。

清澈透明的河流泛起洪水,

把水注入不止一个大海当中。

要是我们对爱我们的人犯了罪过,

要是冤枉了兄弟、朋友或同志,

我们的邻居,还是陌生人,

伐楼那哟!请把我们的过失移开去。

如果我们像游戏中的赌棍那样欺骗,

愚蠢地干了错事,或故意犯了罪过,

伐楼那,请像解开锁链一样,把这样罪行扔掉,

让我们成为您永远的所爱。

[第五卷第八十五首]

毗首羯磨20

他坐在那儿,像祭司21,圣人22,

我们的父,奉献所有存在之物。

通过他的愿望,得到一大笔财物,

流传到地上人手里作为原型。

他站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支撑他的是什么?又是怎样支撑的?

毗首羯磨看见了这一切,

造出了大地,用伟大显露出了诸天。

他四边都有眼,

四边都有嘴和足。

他这位大神造出了天与地,

用翅翼般的双臂把它们铸合在一起。

是什么样的树,事实上是什么样的木造出了它,

此中形成了天与地的样子?

智者在您的神灵中探求答案,

这神灵是他创造万物时所站居之地。

您最高、最低的祭祀本性,

这些在您的最里面,毗首羯磨哟!

教导您的朋友祭祀,神主啊!

高高在上接受我们的敬拜。

毗首羯磨哟!请充满喜悦地接受

这天与地敬奉的祭献。

让我们周围的其他人生活在愚蠢之中,

让我们拥有一个富有慷慨的庇护者。

让我们今天向语言之神、思维敏捷的毗首羯磨,

祈求他保佑我们的劳动。

愿他能慈爱地听到我们所有的祈祷,

帮助我们,他的作业是正义之业。

[第十卷第八十一首]

因陀罗

他为崇高神灵之主,拥有大力,

他是众神的庇护者。

因为他的勇武,他的呼吸便让两界发抖。

这就是因陀罗哟!

他让摇摇晃晃的大地稳如磐石,

他让骚动不安的大山平息下来。

他测量出中间空气层,支撑着天,

这就是因陀罗哟!

他杀掉了巨龙,放开了七条河流,

从瓦拉洞里赶出来母牛。

在两石间击出火,勇士战场上的破坏者,

这就是因陀罗哟!

他使宇宙发抖,

他赶跑了卑微的魔鬼。

他像赌棍收取赢物般地抓住敌人的财富,

这就是因陀罗哟!

人们问道,这可怕者,他在何处?

人们说起他,他却不是那样。

他像鸟儿一样把敌人的财物卷走。

虔信他吧,因为他就是因陀罗哟!

穷人、底层人、祭司和颂扬他的恳求者,

喜欢他这位爱苏摩酒者,为他准备好之人,

他是这些人行动的煽动者,

这就是因陀罗哟!

在他最高统治下的是

马、战车、村民和奶牛。

他产生了太阳和拂晓,引导着诸水,

这就是因陀罗哟!

两支大军短兵相接,冲他呐喊,

两敌有强有弱。

两者向他祈求登上一辆战车,

这就是因陀罗哟!

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的军队不会战胜,

战斗中他们祈求他的救助。

对他而言,世界只是一个临摹,

他摇动万物使其不动,

这就是因陀罗哟!

他们还不知自己的危险,

他就用猛掷的武器击倒了众多悲哀的罪人。

他不宽恕激怒他的人的鲁莽,

他杀掉了达斯宇,

这就是因陀罗哟!

他住在众山之中,

他在第四十个秋天发现了娑罗巴拉。

他用力量杀掉巨龙,那个魔鬼躺在那儿,

这就是因陀罗哟!

他用七道缰绳放开了七条大河,

随意流向各方。

大臂力神啊!丈量上天时把罗黑那23撕成碎片。

这就是因陀罗哟!

就连天地都在他面前弯腰,

他一呼吸大山就发抖。

众所周知喜喝苏摩酒,

带着雷电,操着弩箭,

这就是因陀罗哟!

他恩赐帮助,他酿造、猛饮苏摩酒,

他是祭祀者、歌唱者。

祈祷颂扬他,把我们的奉献——苏摩酒倾倒给他,

这就是因陀罗哟!

你很凶猛和真诚,

把力量赋予酿造、倾倒奉献之人。

愿我们永远成为你的朋友,因陀罗,

跟我们的英雄一起大声颂赞您。

[第二卷第十二首]

人类颂歌

布卢沙24有千首,

有千眼,有千足;

他从各方包围了地,

还超出了十指。25

唯有布卢沙是这一切,

过去的和未来的;

而且还是主宰不死者,

和超越借食物生长者。

他的伟大是这样,

布卢沙比这更强;

他的四分之一是一切存在物,

他的四分之三是“不死”在天上。

布卢沙的四分之三向上升了;

他的四分之一在这里又出现了;

由此他向四方扩散,

向着进食者和不进食者。

由此生出毗罗陀26,

在毗罗陀之上有布卢沙;

他生出来就超越了

地的后方和前方。

当天神们举行祭祀时,

以布卢沙为祭品;

春是它的酥油,

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他们在草垫上行祭祀,

灌洒首先降生的布卢沙;

天神们以此行祭祀,

沙提耶27们,还有仙人们。

由这献祭完备的祭祀,

聚集了酥油奶酪;

造出了那些牲畜,

空中的,森林的和村庄的。

由这献祭完备的祭祀,

产生了梨俱(颂诗)、娑摩(歌咏);

由此产生了曲调;

由此产生了夜柔(祭词)。

由此产生了马;

还有那些有双行牙齿的;

由此产生了母牛;

由此产生了山羊、绵羊。

当他们分解布卢沙时,

将他分成了多少块?

他的嘴是什么?他的两臂?

他的两腿?他的两足叫什么?

婆罗门28是他的嘴;

两臂成为罗竭尼耶29;

他的两腿就是吠舍30;

从两足生出首陀罗。31

月亮由心意产生;

太阳由两眼产生;

由嘴生出因陀罗和阿耆尼;

由呼吸产生了风32。

由脐生出了太空;

由头生出了天;

地由两足,四方由耳;

这样造出了世界。

他的围栅有七根,

还造了三七(二十一)柴薪,

当天神们将那祭祀举行时,

缚住了布卢沙牲畜。

天神们以祭祀献祭祀;

这些就是最初的“法”。

那些伟力到了天上,

有先前的沙提耶天神们在那里。

[第十卷第九十首]

慷慨

神还没有下令让我们饿死,

就连吃饱喝足的人,死亡也以各种样子来到。

慷慨者的财富永远不会浪费,

不施予者将找不到宽慰之物。

穷人来乞求面包,脸上带着痛苦神情,

存有食物之人,硬着心肠不施,

即使这人从前曾为他服务,

这样的人找不到宽慰他的人。

乞丐来到他这儿索要食物,身体虚弱,

施予者慷慨大方。

战斗的欢呼声中他胜利,

在未来的麻烦中他结交了一位朋友。

朋友、同志来哀求食物,

非但不给予,还让他走开,

这样无家可归的人,反而去寻求陌生人的帮助,

这样的人不是朋友。

让富者满足贫困的哀叹者,

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财富轮流转,

正像不停转动的车轮。

蠢者不劳而获的食物,

这样的食物——说真的——将会把他毁掉。

他不赡养可信赖的朋友,没有人会爱他。

无人与之分享食物者罪行很大。

犁铧犁地长出了养育我们的食物,

用它的犁铧穿过了经过的土地。

言语胜过沉默的婆罗多,

慷慨的朋友胜过不施予者。

单足者远远超过二足动物,

两足动物捕捉到三足者。

四足动物听到两足动物的呼唤,

来到那儿站住,看五足动物在何处聚合。

双手都相似,劳动不一样。

同样的奶牛产量不一样。

就连双生子力量和活力也不同,

就连两位亲属慷慨程度也不一样。

[第十卷第一百一十七首]

信心

阿耆尼由信心点燃,

祭品通过信心奉献。

我们用颂赞之词,

庆贺信心的快乐之巅。

保佑施予者,信心哟!

保佑愿意施予的人。

保佑慷慨的敬拜者,

保佑我说过的话。

即使神灵对大力量的阿苏拉斯33有信心,

这样我说出的这个希望,

就在慷慨敬拜者身上实现。

由瓦宇守护,祭祀的人走近信心,

通过心灵的渴望和大量的信心,

人们获得信心。

我们要在黎明时分,

还要在正午和日落时分,

祈祷信心,

信心哟!请赐予我们信仰。

夜女神34来了。

她用许多眼睛观察各处,

她披戴上一切荣光。

不死的女神布满了

广阔区域,低处和高处,

她用光辉将黑暗驱除。

夜女神来了,

引出姊妹黎明;

黑暗也将离去。

你今天向我们来了;

你一来,我们就回到家里了,

如同鸟儿们回树上进窠巢。

村庄的人们回去安息,

有足的去安息,有翼的去安息,

连贪婪的鹰隼也安息了。

请赶走母狼和公狼,

请赶走盗贼,夜女神啊!

请让我们容易度过去。

装扮一切的,黑暗,

明显的,黑色,来到我面前了。

黎明啊!请像除债务一样除去它吧。

我向你奉献,如献母牛,

白天的女儿啊!请选中收下,

这如同对胜利者的颂歌吧!夜啊!

黎明

这光来了,在所有光中最美丽。

最光辉灿烂生出来了,各处光明一片。

太阳35的升起驱散了夜晚,

宣告了黎明的诞生。

带着她那白色的光线,美丽明亮者来了,

黑暗因她而消退隐去了。

这两个永恒的同类,轮流着变幻色彩,

两个天都在向前移动。

这姐妹俩走着无止境的常道,

受神的教导,轮流着来回。

美丽的不同色彩,但一心一意,

夜晚和黎明不相撞,也不停留。

我们的眼睛看到快乐声音的明亮领导者,

她光芒四射,显露出了门口。

她搅动了这个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丰饶,

黎明唤醒了每个生命。

富丽的黎明涉足到蜷缩的睡眠者,

一来为了享乐,二来为了财富或敬拜。

那些看不到很远的人,

所有生命都被黎明唤醒。

有人向着权势,有人向着极高的荣耀,

有人追求赢利,有人去劳作。

所有人都有不同的使命,

所有生命都被黎明唤醒。

我们看见她在那儿,天上的孩童哟!

清晰可见的少女,穿着闪亮衣装映红天空,

地上珍宝的最高女神映红了我们,

吉祥的黎明,这个早晨。

她前面是无数的早晨,

身后又是逝去的早晨之道。

黎明一起来,唤醒了生命,

她不会唤起沉睡中的死者。

黎明点燃了阿耆尼,

太阳的眼睛显露出了创造物。

她唤醒人去敬拜,

向神举行崇高的仪式。

要多长时间,它们才会在一起?

已经照耀的黎明和将来要照耀的黎明。

她急切渴望从前的黎明,

欣然与其他黎明普照大地。

在我们之前瞻望黎明升起的人,

现在已经逝去。

我们现在活着的人看见了她的光耀,

以后将要看到她的人临近了。

追赶敌人者,生于律法,律法的庇护者,

赋予快乐者,唤起所有悦耳声音者。

吉祥,为神带来享乐果,照耀着我们,

最明亮的黎明哟!这个早晨。

从亘古永恒时候起,黎明女神已经照耀,

到今天还在抛洒光芒,满载富丽。

她将会照耀未来的日子,

她永远照着自己的力量行走,亘古不变。

她在天边上光芒四射,

女神已经扯掉了黑暗的面纱。

黎明驾着驯服的马车来了,

她那紫色的马儿唤醒世界。

她发出光芒万丈的光辉,

带来滋养生命的祝福,露显出身形。

无数凌晨的最后一个消失了,

黎明升起了第一道拂晓的光线。

起来吧!呼吸,生命,又来到我们身边,

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来临。

她为太阳留出了一道路线,

我们已经来到了人类延长生存之处。

祭司、诗人都起来了,

用那颂歌赞美辉耀的早晨。

富丽的少女啊,今天照耀着颂赞她的人,

照耀着我们,并带来生命和后代。

黎明产生英雄、奶牛和马匹,

照耀着奉献祭品的人。

那些人唱完快乐的歌儿,

声音比瓦宇还要响亮。

众神之母啊!阿帝提的荣光,

祭祀的标志,高高地照耀下来。

起来吧,赞美我们的奉献。

我们丰富慷慨的奉献,使我们成为众人之首。

黎明带来光辉灿烂的礼物,

赐福那些颂赞、敬拜她的人。

即便如此,愿米特拉、伐楼那赐予我们,

还有阿帝提、辛都胡36,还有那天与地。

《奥义书》37

序言

人们认为叔本华曾经读过《奥义书》波斯文版本的拉丁文译本,这影响了他对于世界作为意志和概念的哲学思索。我认为许多英国读者听到《奥义书》,也会把它与叔本华联系起来,如果不是与爱默生联系起来的话。“婆罗门”超验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了,而W.B.济慈、乔治·罗素和许多当代诗人似乎对于《奥义书》神秘形而上的人、上帝和宇宙观怀有好奇之心。读《奥义书》时,许多人可能对济慈称一些学术译著中“使信仰停滞的多种语言混用、用连字号连接、拉丁化、曲解的、模糊的混乱状态”产生排斥情绪。此外,《奥义书》是关于宇宙的最早思考,包含有一些非常天真的教条以及后来发展得更为成熟的观点。它通常不太容易理解或欣赏,被学者的评述弄得更加糟糕了。这些学者作了琐细的分析,但古印度的森林圣人却分得不够细。因此,筛选时就有必要区别对待。从我个人来讲,我一直跟许多世界经典无缘,因为我年轻的时候碰巧看到的是一些作品的糟糕版本或译本。

《奥义书》据说大多是在佛教时代之前写成的,尽管有些(本书选取的最后五个)可能写于公元前400年。它们代表着可能是三四百年来的发展,这一事实表明,不同的《奥义书》对于现代读者具有不均衡的价值。比如说,把目前卷本的第一篇与最后一篇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看出语言和思想上的差异。整部《奥义书》被当今印度人视为圣经,有学识的婆罗门人至今仍作为一种祈祷形式每日吟唱。然而,与《旧约》进行类比,应该使事情明晰起来。《旧约》各书代表耶和华的不同观点,他一会儿是部落神,一会儿又是最高统治者,一会儿报复式地妒忌凶狠,一会儿又慈善怜悯,这一事实对于基督教的一般信仰者没什么区别。信仰上帝是所有人的父的现代基督教徒有可能喜欢约书亚38的故事,他向上帝祈祷把太阳停下来,给他时间去把敌人消灭掉。

严格意义上讲,《奥义书》是对于印度森林圣人世界体系的思索,由此跟《梨俱吠陀》颂诗非常不同。泰戈尔39说“正是对于生存意义的思索,才把颂诗的精神跟《奥义书》区别开来”。整部书散发出困扰地探寻现象背后的现实、个体灵魂和世界灵魂的问题的精神。终极自我是什么呢?宇宙的精神是什么呢?思维是什么?物质是什么?意识背后的个性是什么?最后,上帝是什么?他是超越的,还是无所不在的?数论派哲学家认为,世界包括两个原则,灵魂和物质世界(Prarriti,即大自然),而吠檀多哲学家信仰一个包容一切的整体。从这样的森林探讨中产生了这些书。这些问题就其本性来说令人烦恼,无论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都是如此。有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终极现实(即大梵)是不可理解的,它超越了所有的理解力。“他(个体灵魂)只能被描述为不,不!”第二个结果也是最重要的发现,即内在的个体灵魂(即自我)与外在的灵魂是相似的,通过发现这个真正的自我,人类从摩耶(即幻觉)中获得自由和解放。而且,正如泰戈尔指出的那样,整个方法太具智性,雅利安哲学的最后圆满可以在《薄伽梵歌》里找到。《薄伽梵歌》可能是在两百年之后写作的,当时对个人神的狂热虔诚代替了这些沉闷的思索。据佛教记载,在佛的时代(前563—前483年)有多达六十三个令人困惑的哲学流派,这就说明了佛对它们无用的推论和崇礼主义的厌恶。佛以巨人的形象出现,从人的角度攻击了同样的问题,宣讲了四层真理:人类有罪受,这个受罪有原因,有一种逃避,他的从幻觉、感觉和欲望解放出来的教义构成了这一逃避。在婆罗门教背景之下,佛教透现出方法和目标上的简朴清晰,但从《奥义书》里将会看到,佛的教义正是在这块土壤上自然地发展起来了。

正是人类追求灵魂及其道德的“困惑的激情”似乎构成了《奥义书》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可以说今天可以忽略《奥义书》的最后寓意:

“人谁衣太空,卷之似柔革,不知有神主,而谓苦可息。”——《白净识者奥义书》

《奥义书》

马克斯·马勒英译

创世故事40

太初,宇宙唯“自我”,其形为人(Purusha)。此人环顾四周,则舍己之外,别无所见。始呼曰:“此我也!”由是而有“我”之名。是故至今有被呼叫者,始必应曰:“此我也!”然后对人乃称其名。盖在此万物之先,已焚尽其一切罪恶,故彼称为“神我”。有如是知者,凡欲居其先者,必尽焚之。

彼觉畏惧,故人独居,则畏惧。彼自问曰:“若舍我之外别无他者,我何所畏焉?”于是彼之畏惧消失。彼何所畏哉?唯有第二者,才有所畏惧。

然彼无快乐。故人独居,则无乐。彼愿有第二者。彼之大,犹如一男一女相抱持,彼自分为二。由是夫妇生焉。故如雅若洼基夜所言,“故吾两之身,有如半片。”故此空虚为妇充满,彼与之相拥而人生焉。

其妇思曰:“彼既从自身而生我矣,何以与我相拥耶?我其隐矣!”遂自化而为母牛。彼乃化为公牛,而与之相拥,于是生群牛。又化而为母马,彼乃化为牡马;又化而为母驴,彼乃化为牡驴,而与之相拥焉,于是而生蹄趾之兽。又自化而为雌羊,彼乃化为雄羊;又自化而为母羊,彼乃化为公羊,而与之相拥焉,于是而生山羊绵羊之属。——如是,凡有公母者,乃至于蝼蚁,彼皆创生之。

彼知:“我确为造物,盖我创造此万物。”于是彼得造物之名。有如是知者,则存在彼造物之中。

于是彼乃摩擦生火,以口(如火洞)和双手而生火。故此二者,因火洞内无毛也。

是故人曰:“敬此神!敬彼神!”诸神皆为其显现彼所造,盖因彼即诸神也。

凡此为湿者,皆彼自精液所造,而此为梭摩(Soma)也。此全宇宙,皆食物与食者而已。梭摩,食物也;火,食者也。此大梵之最高创造,盖因彼从优胜部分造诸神,从死者创造永生者。有如是知者,则存在彼之最高创造之中。

太初,凡此宇宙皆无。而后有形和名而生。故曰:“彼叫某某,此人也。”故至今宇宙唯以形名显现,如说:“彼叫某某,此人也。”

彼(大梵41或“自我”)进入宇宙万物之中,直至指尖,如刀之藏于刀架,如火之隐于壁炉中。

彼不可见,可见则不全。彼呼吸,则名为气息;彼言,则为言语;见,为眼;闻,为耳;思,为意;凡此皆为其作业42之名也。人若敬此或敬彼,是不知彼者也,因彼一分也,人当敬拜彼为“自我”,盖因其中万有皆化为一。自我为万有之踪,由之而识万物。

如循足迹而可追踪所失。人如是知者,则得荣耀与颂赞。

其可贵有逾于子,可贵有逾于财,可贵有逾于其余万事万物,此“自我”深在内中。

说有其他可贵之物异于“自我”者,彼将失其可贵之物,如其意将如是。人当敬“自我”为可贵者。有唯敬“自我”为可贵者,其所贵者弗失。

或曰:人思以大梵明而将成为大全,则大梵所明由之而成为大全者,何物耶?

太初,宇宙唯有大梵。彼唯知(其)自我,曰:“我为大梵!”故彼成为大全。故诸天中有如是觉知者,彼乃化而为此(大梵)。仙人者凡人者皆为然。涡摩提婆仙人见于此,唱言:

“我曾是摩奴(月亮)兮,又是太阳!”此至,有如是知“我为大梵”者,则化为宇宙大全;是则虽诸天亦无能阻之,盖彼已化为彼等之“自我”矣。

若有敬拜异神者,思神为一而我彼,是不知也。彼犹如诸天之家畜然。唯然,如诸牲畜之有用于人也,人人有用于诸天。若夺其一牲,固不悦,而况于多乎?故凡人之知此也,诸天不悦。

太初,宇宙唯大梵独一。唯一则未显。彼乃创造超上权能,即刹帝利。诸天中为刹帝利者,因陀罗、波楼那、梭摩、楼达罗、帕遮尼亚、琰摩、密替豫、伊商那。固无高于刹帝利者。故邦君登位典礼中,婆罗门坐刹帝利之下。彼唯以此荣誉授予刹帝利族姓。唯婆罗门是刹帝利之归藏。故凡邦君至于尊极也,终亦依于婆罗门,为其归藏。有毁婆罗门者,是损已之归藏也。其所毁愈高者,其罪也滋甚。

彼犹未显也,乃创造吠舍,生为天神,以顺序不同而称为:诸婆苏。诸楼达罗、诸阿底梯耶、诸维施涡提婆、诸摩楼多。

彼犹未显也,乃创立戍陀族姓,为是普商,此土地即为普商。盖土地养物万物。

彼犹未显也,遂创造超上法。凡为法者,乃刹帝利之权能,故无有高于法者,于是弱者以法而统服强者,如以邦君。故法者即为真理。故说真理者,人谓其说法;或说法者,人谓其说真理。如此,盖二为一也。

是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戍陀。此大梵在诸天以火神显现,在人中以婆罗门显现。以(神道)刹帝利而为(凡人)刹帝利,如(神道)吠舍而为(凡人)吠舍,如(神道)戍陀而为(凡人)戍陀。故人唯通过火祭冀其将来在诸天之世界,在凡人则通过婆罗门。盖大梵以此二形而显。

复次,人若舍离斯世,而未见己(“自我”)之世界,则此无祝福彼,以其未知也;如未读《韦陀》,或如未为事业。倘非如未知而为此世大功业,其末也必灭彼。故当唯敬“自我”为己之世界。有如是敬拜“自我”为其世界者,其功业不灭;凡彼所彼愿望,彼自“自我”尽造之。

复次,此(无知之人之)“自我”为一切众生之所居世界。人奉献牺牲于此,“自我”化为诸天之世界。人而唱诵《韦陀》,化为仙人世界。人祭奠祖灵,且冀得后嗣,化为祖灵世界。人供给安居,布施饮食,化为凡人世界。人为牲畜求水草,化为牲畜世界。若野兽飞禽以至于蝼蚁,皆得依存养活于其家,化为凡此之世界。如人愿意己之世界得安乐,众生亦如是愿其人安乐,唯此为已知且经推断者。

太初,宇宙唯自我,独一。彼愿望曰:“我愿有妇,则将有后代;我愿有财,则将作事业。”其欲望有如此者。欲望再多,其所得不多乎此。故至今独居之人,则愿望曰:“我愿有妇,将有后嗣;我愿有财,将为事业。”若其一者未得,则自思为不全。其为全心思,为其自我(夫);语言,为其妇;气息,为后嗣;眼,为人间之财,盖以眼见而有获;耳,为天上之财,盖以耳而得闻;身,为其事业,盖以身而行业。此为祭祀之事五,牺牲之事五,人亦五重,凡此世间万物皆为五重。彼如是知者,一切皆得焉。

[摘自《大林间奥义书》]

精微43

“吾儿!如蜂之酿蜜,采集遥远花树之菁华,化此菁华为一液。

“如菁华间无由分别盖或曰,‘我,此树之菁华也。’‘我,彼树之菁华也。’吾儿,世间一切众生,当其臻至于真者(熟睡或死亡时),不自知其臻至于真者,亦复如是。

“世间彼等动物,或狮,或狼,或猪,或虫,或蜢,或蚋,或蚊,皆一一复为其所是者。

“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施伟多凯也徒,彼为尔矣。”

子曰:“愿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儿!可也。”

“吾儿!如此诸水也,东者东流;西者西注,出乎海,归于海,而化为海;如是于海中,而不自知我为此水也,我为彼水也。

“吾儿!世间一切众生,当其来自真者,不自知其来自真者,亦复如是。世间彼等动物,或狮,或狼,或猪,或虫,或蜢,或蚋,或蚊,皆一一复为其所是者。

“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施伟多凯也徒,彼为尔矣。”

子曰:“愿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儿!可也。”

“吾儿!此大树也,若伐其根,则液出,而犹生也。若伐其干,则液出,而犹生也。若伐其杪,则液出,而犹生也。其生命由自我弥渗,吸滋润,敷荣华,挺然而立。

“若其生命离其一枝,则其一枝萎;又离其一枝矣,则其一枝枯;更离其一枝矣,则其一枝槁;若离此全树,则全树绝矣。吾儿,正如是也,汝当知。”则曰:

“唯生命已舍离,此身死矣,而生命不死也。

“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施伟多凯也徒,彼为尔矣。”

“阿父教我更多!”

曰:“吾儿!可也。”

“由彼无花果树摘一果来!”

“此是也!阿父!”

“破之!”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见耶?”

“殊微细之子也!”

“再破其一子!”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见耶?”

“无物矣!阿父!”

曰:“吾儿!此至精微者,汝所不见也,然由此至精微者,此一大无花果树而挺生。

“吾儿!汝信之。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施伟多凯也徒,彼为尔矣。”

子曰:“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儿!可也。”

“置此盐于水中,明晨复来见我!”

彼依嘱为之。

父谓之曰:“取汝昨夜置水中之盐来!”

子于水中探之而不得,盖盐已尽溶。

父曰:“汝由上边饮之。如何?”

子曰:“咸也!”

“汝自中间饮之。如何?”

子曰:“咸也!”

“汝由下方饮之。如何?”

子曰:“咸也!”

父曰:“弃之!尔来此坐。”

彼坐已,而盐固常在。

父乃曰:“诚哉!吾儿!汝于此身中固不能见彼‘真者’,然彼固在其中也。

“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彼为尔矣!”

“愿阿父教我更多!”

“吾儿!可也!”

[摘自《唱赞奥义书》]

真正的大梵

此皆大梵也。人当静定观此有形世界,此为万物从之而生,往焉而灭,依之而呼吸之世界。

人为心志动物。人在斯世之心志为何,则其离世为何。故当其有此心志与信仰:

才智者,以生气为身,以光明为形,以真理为念虑,以无极为自我,涵括一切业、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万物而无言,静然以定。

斯则吾内心之性灵。其小也,小于谷粒,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一黍,小于一黍中之实。是吾内心之性灵,其大,则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凡此诸世界。

斯涵括一切业,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万物而无言,静然以定者,是吾内心之性灵者,大梵是也。而吾身后,将归于彼。有此信仰者无疑,将归于彼。说此言者,商质里耶44,商质里耶说此。

[摘自《唱赞奥义书》]

解放

唵!于此大梵城(身)中,有一小莲花屋,中有小空间。此空中何有,是当探寻。此为人所当知者。

诸人若曰:“在此大梵城中,有一小莲花屋,中有小空间,此空中何有,是所当探寻者也?是何者为人所当知耶?”

则当答曰:“宇宙空间如此之大,此内心空间亦如此之大。天与地皆涵括其间,火与风,日与月,电与星,及斯世人之所有者,人所无者,皆涵括于其间也。”

人若谓曰:“倘凡在斯世所有者,皆萃聚于此大梵城中,一切众生与一切欲望。若老年已至,消亡之,何物为所余者耶?”

彼当答曰:“空间不与年俱老,不以身死而亡。此乃真大梵之城。愿望萃聚其中,此乃‘自我’,离乎罪孽,亦无老、死、悲、饥、渴。所欲者为所当欲者;所志者为所当志者。如人在斯世,依令而从役,依赖其所隶属者为生,或为一国,或为一分土田。

“如在斯世以行业而得之物,有灭;如是,以在此世祭祀和功德而得之物,亦复有灭。是故,若人无知于自我及其真欲望而逝世者,于一切界皆无自由;若已知自我及其真欲望而逝世者,于一切界皆有自由。”

[摘自《唱赞奥义书》]

征服死亡

涡遮舍婆萨,愿望世间报,布施尽所有。其人有一子,名为那启凯也多。

布施其时,子方幼年。施物予祭司,信心忽至那启凯也多,乃自思维:

“牛已饮水、啮草、挤乳,且布施此等牛,生天必无悦。”

他(知晓父已许诺布施尽其有,因而包括其子)于是对父言:

“父施我与谁?”

二问复三问。父乃答之云:

“施尔与死神!”

(祀事中言不可追。其言既出,必言而有信,遂施其子与死神琰摩。)

子曰:“众中我行前,众人我行中。有何琰摩(死神)事,以我而为之?”

“反顾前辈人,环顾望后人,众人皆如此。宛如田间黍,生人乃尔死。宛如田间黍,死落又重生。”

(那启凯也多赴琰摩宅,无人见之。琰摩侍者告之曰:)

“若有婆罗门,为客入人家,其客乃如火,和平祭祀水,息此火止。嗟尔太阳子!速取敬客水。”

“若有愚蠢人,婆罗门在家,为客不奉食。凡其所愿求,财物与正义,敬事与善事,子女及家畜,皆为彼所坏。”

(琰摩三日后归来,不受之。乃曰:)

“三夜居吾家,为客未奉食。为酬三夜故,汝可发三愿。礼拜皈敬汝!祝我有福德!”

那启凯也多曰:“第一,愿乃父乔答摩,意绪遂安静,思念归和悦,怒嗔皆已彻。琰摩君!释我从君别,彼更欢我迎。”

琰摩曰:“汝父阿豪多罗启·阿垄尼,释安如当初,夜睡宁以舒。见汝脱死口,怒嗔皆已除。”

那启凯也多曰:“呜呼琰摩君!天界了无怖。君非在天界,呜呼琰摩君!天界亦无老可怖,饥渴留身后。忧患既已无,天上安乐趣。

“呜呼琰摩君!有彼天上火,天界我敬信君。得居天界上,永生自有获。是我第二愿。”

琰摩曰:“那启凯也多!我当为汝说,听我天上火,尔当知此火。到达尽世所蕴,其坚实支撑,潜藏至深隐。”

琰摩乃为之说此火,是世界之始。祭祀用何砖,其数复何砌。那启凯也多,复述尽如旨。琰摩闻之欢,谓言更有以:

琰摩中怀已欢愉,谓言“我今日更有以赠汝。此火以汝名,无数形色成。

“有谁举之三,复与三者合(父、母、师);参与三行业(修习、祭祀、布施),斯人度生死。有谁知此火,有谁知此皆大梵生,崇敬神圣神,此人永得宁静。

“人有此三焰,知此三重者,最先破死网,离忧在天乐。

“此是天上火,那启凯也多!是汝第二愿。人言及此火,皆称唯属汝。更择第三愿,那启凯也多!”

那启凯也多曰:“若人长逝已,众说多分殊。或谓彼仍在,或谓彼灭无。愿君以教我,明此知不诬。此为我第三愿。”

琰摩答:“纵是诸天神,自古于此惑。此事非易知,其法微妙极。汝择其他求,于我幸无逼。那启凯也多!此愿尚可抑。”

那启凯也多曰:“纵是诸天神,于此信多疑。亦复如君言,此事非易知。善为说此事,舍君更其谁?亦复有何求,而可同于斯?”

琰摩言:“可求子与孙,寿皆百岁者;可求牛、象、黄金与骏马,蕃多无比;可求广大地,居住数世年,亦随汝意收成。

“若汝思与汝求愿同,可求大年寿,还有财富丰。那启凯也多!汝可主大国,在此广大地。享受福乐事,我皆使汝得。

“种种欲乐事,世俗罕能冀。凡此一切乐,任汝愿择之。美人载车乘,清吹世难得。吾皆以赠汝,取之侍汝侧。那启凯也多,死事莫再问!”

那启凯也多曰:“此等世间乐,皆终迄明朝。诸根明敏力,以此潜摧凋。人生亦微幺,留君之车乘,女乐兼清谣。

“人非财可慰,见君可求富,君主人乃生,三愿则如故。

“况生低下世,人近其前,深知不朽永生者,老耄无尽年,谁欤于此间,复乐寿永延?

“嗟呼琰摩神!天路中何有,其告我辈知!较此一求愿,深入玄秘义。那启凯也多,不欲其他赐。”

琰摩言:“善良是一事,愉乐迥不同。两皆强制人,旨趣非贯通。彼择善良者,何用不美崇。鸣取愉乐流,人生失无终。

“善良与愉乐,两俱来就人。明智妙观察,宛转能辨甄。智者择善良,宁使欢乐屯。愚人因贪欲,故遴愉乐事。

“那启凯也多,参透可欲事。虚相之欢乐,尔能弃无着,不入财富道。世间多少人,缠此竟沦落。

“悬远两乖背,所谓明,无明。那启凯也多,我意尔求明。多少欲乐事,未能移尔情!

“居暗无明内,私智居自狂。自视为学者,如盲导盲者,往复劳彷徨。

“痴愚醉财富,凡庸如儿童,自不现天路。‘更无他世界,唯有此世趣。’如是思虑人,隶我归频数。

“多人未得闻,多人闻而昧。更难有彼者,善教学以知‘彼’(自我),此为稀罕最。

“庸者若说‘彼’,汝未善易知,任尔穷虑思。然非他人教,汝路无由之。‘彼’微深妙微,超轶智量规。

“信由他教入,非可以理推。嗟汝吾爱徒,如汝易得知。汝也求真道,坚定志不移。似汝问学人,但愿常见到。”

那启凯也多曰:“我知财富皆暂假,因无常物不能达永恒。那启凯多火,故我烨火光,以无常物而臻永常。”

琰摩言:“所欲得具有,世界之奠基,权力揽无穷,彼岸安不危,声誉伟大扬,安立极远睡,凡此汝皆舍,智定忍不移……

“‘明者’非所生,亦复无有死,不自何处来,无物自此生。太古为无生,恒常永存在。身躯可杀戮,未以杀戮毁。

“杀者思能杀,所杀思被杀,二者俱无知,非杀非被杀。

“微者逾妙微,大者逾庞大,‘自我’寓生灵,深藏在幽昧。祛欲悲情者,清净心意根,‘自我’见大奄。

“‘彼’坐而远游,卧而无不至。是乐又超乐,舍我谁堪知?

“无体居体中,恒常寓变中,伟大而遍漫。知者为智者,不为忧心悲。

“‘自我’可得之,不以善辩才,不以领悟力,不以多学闻。唯‘彼’所择人,自体示可即。

“不除恶行者,不自安宁者,不自敛止者,心意不静者,不可凭智慧,而得至‘自我’。

“婆罗门可啖,刹帝利可饫,死亡为醯醢,谁知‘彼’之处?”

[摘自《羯陀奥义书》]

独一神

独一张网者,统辖有权能,以其主宰力,护持此众生。彼为万物始,万物自彼成。得而知之者,此生为永生。

独一楼达罗,所拜无二神。以其主宰力,统治着世界。彼立万人后,创造诸世后,保护诸生物。万物终尽时,卷裹起诸世。

神为独一神,处处见其面,处处见其目,处处见其臂,处处见其足。彼以其臂翼,鼓铸此天地。

彼创诸天神,又为护之者。是为楼达罗,万物主与圣人。曾是生金胎,愿彼赐智慧。

楼达罗神兮!彼为慈爱神。相与无怒嗔,无显罪恶之。彼居山安者!示我福德身!

嗟居山安者!手持弓箭张。用以发必中,作之为吉祥!嗟呼山中神,毋伤人与兽!

大梵为更高,众生体潜隐。涵括遍万有,得知主宰者,永生庶可得。

我知彼神人,如日超黑暗。知此越死神,舍其无他途。

世间皆神充,其外无更高,其外无他异,其外无更小,其外无更大,独立如天树。

彼超此世间,无形亦无苦。知彼得永生,昧者忧患迕。

彼存面、头、颈,寓居万物心,遍漫世界中,无处不在神。

彼为大神王,彼为主宰者,彼拥洁净力,直至万物边。彼为光明者,永远不消亡。

彼大似拇指,常居众生心。情心、思心、超心皆可见。得以知彼者,永生庶可得。

彼长一千头,千眼又千足,遍漫盖大地,十指又高之。

一切独神我,已是和将是。主宰永生性,彼为食生类。

其手、足遍及,头、目、耳遍及,遍漫盖大地。

遍离诸感觉,又具诸觉功,万物之主宰,万物之大归。

灵居九门城,天鸿外游翔。身为世界主,又为动静万物王。

无手而摄持,无足而疾驰,无目而可窥,无耳而能听。而无知彼者,可知皆可知。凡夫名之曰原始大神。

自我寓众生,深藏在幽昧。微者逾妙微,大者逾庞大。祛欲去情者,神主见大奄。

余知此不衰,古老,遍是我,永恒而遍在,诸生永无堕。大梵明者言,彼是恒常者。

[摘自《白净识者奥义书》]

神无处不在

彼(日)无形色,以定权能力,赋予众形色。为万物始终,终于消逝彼。维愿彼天神,赐我以智慧。

维彼是火神;维彼是日神;维彼是风神;维彼是月神。彼是繁星苍穹;又为大梵身;维彼是诸水;造物之至真。

汝为妇为夫,为童为稚女。汝为老父者,拄杖行蹒跚。汝生又以长,遍面对诸处。

维汝是青鸟,赤睛绿鹦鹉。维汝蕴雷电,是季是大海。遍漫于万有,万物从汝起,维汝自无始。

母性赤、白、黑,无从生而来。自身多相似,生子多样形。一公乐与嬉,其啄果实时,一公离其去。

两羽相亲侣,同树栖一枝。一啄甘果实,一止唯视之。

人栖同此树,坐叹忧苦衰。昧觉自无能,痴惑自伤情。时若见彼神主,得睹其荣耀,遂尔离忧苦。

自我似苍穹,众神寓其中。若人不知彼,唱赞复何益?我辈知彼者,栖此心满足。

唱赞与供奉,祭祀兼灵丹,过去及将来,《吠陀》之述作,凡此固皆是,摩耶主所拓;其余一于此,亦被摩耶缚。

自性即摩耶。当知摩耶主,宇宙遍其仆。

唯彼独安存,统辖万物源。万物居其内,万物离其散。彼为主宰者,彼为赐福者,神圣敬仰神。若人得见此,永静臻宁魂。

楼达罗大圣,诸天为彼造,亦又护持之。彼为大先知,是为宇宙主。曾见生金胎,愿彼赐智慧。

彼为天神主,支撑诸世界。二足四足类,皆彼为主治。此为大神仙,吾人当祭之。

微逾微妙者,乃在混沌中。宇宙创造主,形色为无穷。唯彼独安存,万类皆涵融。若知此福神,安静得无终。

彼在大宙中,唯是护世主。宇宙之真宰,隐秘居万有。在彼身心中,梵道神仙合。如若得知彼,乃断生死网。

微妙过于酥,轻清似浮沫。知有此福神,隐匿万有中。惟彼独安存,万类接涵融。有知彼天神,尽解诸缠缚。

巨灵创宇宙,常处人心内。对情心、思心、超心皆现。有能知彼者,永生庶可得。

光亮升起时,昼夜乃俱泯。非有非无有,存者唯福神。“耀灵”可爱悦,是不变灭神。智慧出自此,自古为其因。

无有超其上,无有在对方,无有居中间。彼自无匹对,彼名“大荣光”。

无有见彼形,无谁能目见。居于情心中,对心、超心现。有能知彼者,永生庶可得。

“彼是永生者”!遂尔求近彼。吁嗟楼达罗!君有慈颜仪。但愿常似此,于我长护持。

吁嗟楼达罗!毋伤我于子!毋毁我于孙!毋损我牛马!毋害我生存!毋戮我英雄,以君之威怒!我辈以牺牲,奉君常祷诉!

[摘自《白净识者奥义书》]

神在人内

至上之大梵,不灭又无极。是明与无明,二者其中匿。无明臻变灭,而明自永历。双主明无明,彼信为别一。

唯彼独监临,统辖万物因。宇宙罗万象,万物于此妊。太古由斯起,智者胎黄金。是彼乃得见,育之以思心。

天神张恢网,一一多方投。乃于此田间,彼复皆收尽。更化为主神,是主是巨灵。造诸神主,统治靡不周。

如日照诸方,上下又左右。如是彼天神,神圣可敬仰。“自性”胎生者,独一皆统治。

彼为独一神,监临万物象。是堪圆成者,功能与分订。

《奥义书》密旨,《吠陀》中秘义,即是梵道源,大梵乃知此。天神与智士,自古已明是。彼等与之合,遂尔臻不死。

彼具诸功德,求果乃造业。由其所作业,果报自享受。彼具一切形,备三德三道45。唯此生命主,流转随业操。

低者亦别现,其细如豪芒。大唯似拇指,明亮如日光。赐有个性与思想,赐有超思与身形。

发端百分一,一分又分百。当知性命微,又可至无极。

彼非阴非阳,亦复非中性。凡所擅形体,一一与合并。

以思、触、与情,彼为情命起。一随所作业,如欲、食所进体。此处或彼处,相续成形体。

道成肉身者,依自德行选,粗细唯多形。以行业德行,以自我德行,作为结合因,见此又见彼。

无始亦无终,原居混沌内。万物创造者,形色皆万种。唯彼独安存,万类皆涵融。人知彼天神,尽除所缠网。

无体亦无称,可以持真性。创造有和非有,真神是仁慈。作成有分体,蜕身由此知。

[摘自《白净识者奥义书》]

认知神

斯有万物源,思士说自性,他士说时间,是皆愚暗人。唯由神大力,旋转大梵轮。

恒常固由彼,漫遍此万物。创造时间者,彼自为圣哲。具有诸德性,一切明智通。业运为主宰,地水火风空。

彼即为此业,而后退藏隐。自我与实性,全与合为一;与一或为二,与三或与八。又合以时间,自我微妙德。

始创诸业初,业与三德46结。分属此万有,无此皆灭业。诸业坏灭已,如实彼为别。

彼为始起初,聚合灵与身,彼生其本因。彼超三时际,过去、现在与将来,又见是无分。众生崇拜彼,初敬可颂神。形色多样种,万有之真源,寓居吾心中。

彼高于万物,时间与诸形。彼为皆异是,世界由彼转。福祉带来者,罪恶泯除者,福德主宰者,永生不朽者。知在自我内,护持万有者。

吾辈识认彼,无上大自在,诸神为至尊,诸主至真宰,可敬宇宙神,超上真天神。

彼之无因果,无见与彼同,不见超彼神。彼之最高能,显现呈多样。自性所具有,智力二者行。

世孰为彼主,又谁能制彼?彼自无形相,万物因彼始。诸识有主宰,而彼又主之。无彼所从生,主宰更伊谁!

彼神独一尊,譬如蛛吐丝,自性生元素。以此自隐幻,许吾归大梵。

天神是独一,隐匿万物中。遍及诸界内,万物中自我。监临一切业,寓居万物内。见证者,察觉者,唯一者,彼无功德居。

无为事物多,彼一为主宰。以其一种子,化之为万倍。智定人观之,见彼于已在。斯人得永乐,众士未几迨。

常者中为常,智者中为智。彼虽为独一,欲乐赐多人。以僧佉,瑜伽,此因皆可度。知此是主者,解脱一切缚。

彼处日不照,星月无光辉。无论世间火,闪电尚未及。彼投光明至,凡物得光辉。由彼之光明,万象斯昭示。

唯彼一天鸿,彼亦如日阳,落入涛海中。真正知彼者,死域超骧之,舍此无他路。

彼为造物者,彼为知万者,彼为自生者,彼为智慧者,彼为毁时者,彼为定功德者,透知万物情。彼为天人主,彼为三德主宰,缠缚存在因,解脱宇宙者。

彼成由此体,彼为永生者,永为主宰者。遍入为遍明,守护此世间。永恒治此世,而无其他因,足以成统治。

彼为唯一神,自智明光华。原始创大梵,授之以《吠陀》。我有解脱愿,皈依归往之。

无分,无为,静,无疵,不染尘。永生最高桥,如火明烬薪。

人谁衣太空,卷之似柔革。不知有神主,而谓苦可息。47

以苦行之力,以天神之恩,彼白净识仙,已证大梵尊。以之教修士,无上清净度。于以足乐欣,正等仙人聚。

吠檀多学中,劫初所宣说,无上秘密义。不可教躁人,不子,或不弟。

若有此巨灵,无上敬爱神,如是爱师辈48;诉之诸教义,教义乃光大;诉之诸教义,教义乃光大。

《薄伽梵歌》

序言

《薄伽梵歌》与印度教的关系,犹如山上训道与基督教教义的关系一样。《薄伽梵歌》被描述为“吠陀之精髓”。一位印度圣徒说,“所有的《奥义书》都是奶牛,神主就是挤奶者,阿周那是小牛,那些纯粹通晓之辈乃为饮牛奶之人。”

《薄伽梵歌》最初是印度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第六篇的一部分。采用对话形式,是武士阿周那和驾驭他的战车者——其实就是“恩赐神主”克里希纳神的对话。般度诸子(阿周那即为其中一个)和他们的堂兄弟朵踰哈那及其兄弟——盲国王持国诸子之间的战争必然爆发,简言之,即班度族和俱卢之间的战争势在必发。就在开战之际,阿周那看到自己将要伤害自己的亲属,便拒绝作战。克里希纳神向他解释说,不会有人被杀死,因为人的灵魂会永远存活下来。谈话就此开始,一直扩展到十八章,涉及伦理和宗教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们谈到有为瑜伽、仪式和祭祀的根据、上帝在这个有形世界的显现,最后结尾是重要的训谕,接受克里希纳作为各阶层人的庇护神,他们都可以来他这儿找到和平和拯救。老盲国王眼睛看不到战斗,一位大圣人给了他视力,但他谢绝了,因为他不希望看到自己亲属之间的残杀。接下来,大圣人授予桑遮耶力量,让他在远处观看战场上发生的事情。因此,主要是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才可以看到桑遮耶有关战斗的评论,而阿周那和克里希纳神之间的问答——正如桑遮耶报告的那样——构成了作品的主体。

整部书散发出印度思想和宗教氛围的气息,尽管有些教义,比如强调有为以及做事不考虑自私的利益而是出于对上帝的虔诚,尤其是否认唯物主义以及明显的《吠陀》式断言——万物背后的精神,是目前或现代世界极需的观点。不管怎么说,差异性与相似性同样重要,正因为《薄伽梵歌》是典型的印度宗教精神最重要的产物,它在印度的影响和地位才如此巨大。E.J.托马斯博士称之为“最伟大的世界宗教现象之一”和“印度宗教最早但仍是最伟大的里程碑”。

对我而言,《薄伽梵歌》不具佛教《法句经》那样的魅力,但这并不是它对印度民族不太重要的原因。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印度思想从《奥义书》到《薄伽梵歌》的发展以及其愈发清晰的思想和愈发接近我们的思想方式。该作品大概创作于公元前二世纪,其大约日期不详。它在印度宗教思想中非常重要,因而每个政体都得与《薄伽梵歌》的教义相吻合。其中泛神论、一神论、有神论和自然神论交织一起。后来的作家们是否有所增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过去直到现在,印度人仍把这些教义作为宗教智慧的最终体现。西方高级批评家试图把《薄伽梵歌》中的几股信仰分离开来,“重新恢复”“原文”,这些尝试注定都非常愚蠢荒唐。有些学者则预设一个人只能拥有一种始终如一的信仰体系,这一体系必定是他认为最原初的体系,而忽略了这样的文本必定是许多影响潮流的综合,从而令其信仰者满意这一事实,他们因而尝试决定其原初构成的愚蠢任务。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世界可能是上帝,同时也可能存在一位个人上帝,这是仅存在于学者们头脑中相当细微的区分。《薄伽梵歌》的伟大力量在于这样的事实:它教导了一个“爱的信仰”,即对一位个人神克里希纳的虔诚(bhakti)。克里希纳的最后寓意是:“当您超脱了所有达摩,就来祈求我的福佑,我将求您出罪恶之海,请不要悲伤不要忧愁。”(第18章,66)

这样公开表白的印度宗教精神不应该由梵语学者来翻译,而应该由印度信徒翻译,因为后者谙熟这一语言,并与其教义精神吻合,他知晓不同诗节对印度人——直接简单——意味着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薄伽梵歌》耗费了许多译者充满深情的辛劳,许多优秀的译本才得以存在,比如莱昂内尔、D.巴雷特的《主歌》(坦普尔经典)有很长的序言和翔实的注释,E.J.托马斯的《神主之歌》(东方智慧系列),安妮·贝赞特的著名译本(神智学出版社),埃德温·阿诺德的《神仙歌》(特里尔本涅),M.M.查特济的《主歌》(休斯敦),有评注和与基督教圣典的参照,还有泰朗的东方圣书所作的学术翻译。但我却挑选了斯瓦米·帕拉曼纳达(吠檀多中心)的译本,因为我觉得,与其他译本相比,该译本表现出了语言的娴熟通畅以及对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这样的结果正像应该出现的那样,是一个易懂、表达力强的成熟译本,没有学术翻译的笨重,或是过火翻译的个人释意。正如该书编辑所言:“文字一定被精神阐明了;任何人读了这个译本,都会相信,理智、情感和生命都已经融入翻译之中。”这是极高的赞誉之词。我保留了斯瓦米·帕拉曼纳达的脚注。

《薄伽梵歌》

斯瓦米·帕拉曼纳达英译

第一章

持国问道:

1.桑遮耶!我方将士和般度诸子,聚集于圣地俱卢之野,奋奋欲战的他们干了些什么?

桑遮耶说:

2.难敌见到般度诸子的军队已经摆好了阵势,便上前告诉他的老师:

3.您看,您那聪颖的高足都鲁波陀之子部署了般度诸子的庞大队伍。

4-6.军中善射的英雄比比皆是,阵前都如同伟大的勇士毗摩和阿周那,其中有尤尤坦那、维罗陀以及都鲁波陀。再就是骁勇的逖施计都、掣岂丹那、英勇无畏的迦尸之王、布卢芝和恭底波遮,以及尸卑这位人中豪杰。刚勇无畏的尤坦曼牛、英勇果敢的乌多没赭、缫婆陀之子和陀劳波提诸子,个个勇武而战绩赫赫。

7.最优秀的再生者49,也要听听我们这边的豪杰哟!那些英勇的将领,我这就把他们的名字讲给您:

8.有您、毗湿摩、迦尔纳、战无不胜的羯利波、阿湿婆他摩、维羯那,还有索摩达多之子缫末陀底。

9.还有许许多多善战的英雄,手执各种兵器,都能为我捐躯舍生。

10.我军由毗湿摩率领,兵力却非常稀松。而由毗摩率领的敌军,兵力却很充沛。

11.诸位将士!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保卫我们的统帅毗湿摩!

12.俱卢族元老(毗湿摩)和诸位尊长,顿时犹如狮吼大声呼喊,吹响了螺号,这使朵踰檀那王好生喜欢。

13.顷刻间,号角齐鸣,大鼓小鼓响作一片,诸多声响热闹非凡。

14.此时,摩闼婆(克里希纳)和般达婆(阿周那)乘坐着巨大的战车,几匹白色骏马挽络待命,他俩也吹响了天赐贝螺。

15.赫里史给舍50(克里希纳)吹的旁伽涅,檀南遮耶51(阿周那)吹的是提婆达多52,那位功绩显赫的乌里乔陀罗53吹响了他的螺号旁陀罗。

16.恭底之子坚战王吹响的是胜无涯,无种吹的是妙声,偕天吹的是宝石花。

17.最优秀的射手迦尸王,伟大的英雄施康底,逖施特丢幕那、维拉陀,还有不可战胜的萨铁基。

18.都鲁波陀、陀劳波提诸子、力大无穷的缫婆陀,吹起了各自的贝螺。大地之主啊!

19.这声音震天动地,使持国诸子肝胆欲裂。

20.此刻,大地之主啊!般度之子(阿周那)以猿帜为旌旗,看到持国诸子摆好阵势正准备挥戈进攻,便挽起他的弓,对克里希那讲起了下面的话:

阿周那说:

21-23.阿逸多(不变的阿里希纳)哟!把我的战车赶到急切开战的两军中间,让我看看战争一开始我将和谁上阵交战。看看集聚在这里跃跃欲试的将士,他们想在战争中讨好心肠狠毒的持国之子。

桑遮耶说:

24-25.婆罗多哟!听了古塔给舍54(阿周那)的上述之言,阿里希纳便把那乘战车赶到了两支大军中间。面对毗湿摩、德罗纳,面对许多王国的国君,克里希纳说:帕尔特(阿周那)!你看集结的俱卢人群!

26.帕尔特(阿周那)向那边摆阵的人群看去,映入眼帘的是:祖辈、父辈、舅父、兄弟、表兄、子孙、朋友、老师都站在对面。恭底之子还看到了他的岳父。

27.恭底之子(阿周那)看到两支大军中间尽是列阵以待的亲属。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怜悯之情,他将悲哀的心情作了如下陈述

阿周那说:

28.克里希纳!我看到的是在那里列阵欲战的亲族,感到四肢发软,口干舌燥;

29.浑身发抖,毛发悚然。乾提婆(弓箭)从我手中滑落,浑身发烫。

30.凯舍婆(克里希纳,凯舍的杀戮者)!我两腿站立不住,心烦意乱没了主张。我看到了各种不祥的征兆。

31.克里希纳!上战场屠杀自己的亲族,什么好处我都看不到。我不希望胜利,也不愿获得王国和享乐。

32-34.我希望获得王国、幸福和享乐,是为了这些列阵以待的人们,众师长和岳父,诸位祖父和父亲,还有内兄和内弟,以及亲朋和子孙。而他们却要为战争献性命抛财富。歌温陀(克里希那)!王位、欢乐和生命,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用处?

35.即使这些勇士冲来将我杀戮,我也不愿意杀死他们。即使是为了三界的王位,我也不愿意杀死他们。更何况是仅仅为了大地,摩涂苏陀那!

36.瞻纳陀那(克里希纳,赋予兴旺和救赎者)!杀了持国诸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杀死了那些罪人之后,罪过也就归属于我们。

37.因而我们不该杀害持国诸子!他们是我们的亲属,摩闼婆(克里希纳)!杀了宗亲还谈什么幸福?

38.我们的敌人因为贪欲把他们的心窍迷惑,他们看不到杀灭亲友的罪过。

39.瞻纳陀那哟!如今我们看到了毁灭宗亲的罪恶,为什么还不赶快挣脱?

40.宗族一旦毁灭,传统的宗法必废。宗法一废,邪恶就会将全族支配。

41.克里希纳哟!邪恶泛滥,家族的女子便会失贞。女子一不贞,种姓的混乱便会产生。

42.混乱会招致地狱之祸,降灾于毁族者和宗亲,因为无人举祭供奉饭水55,祖先也会跟着他们倒霉。

43.毁灭宗族者造成这些罪过,导致种姓混乱。它使传统的种姓之规丧失,它使传统的宗族之法溃崩。

44.瞻纳陀那哟!我们曾经听说:毁了宗法的人们,永住地狱,这确凿而毫无疑问。

45.哎呀!我们竟然横下心来去招致不容宽恕的罪过,为了贪求王权和享乐去诛戮自己的宗亲。

46.如果说持国诸子用武器把我杀死在战场,我将放下武器而不抗争,如此倒觉得坦然舒畅。

桑遮耶说:

47.阿周那在阵前说了这番话,说完他心里万分悲伤,于是他扔掉手中的弓箭,一屁股倒坐在车座上。

上述为《薄伽梵歌》第一章,名曰“阿周那的忧伤”。

第二章

桑遮耶说:

1.阿周那满怀怜悯之情,心中充满悲伤,眼里泪水汪汪,摩涂苏陀那(克里希纳)对他说了下面的话:

薄伽梵说:

2.阿周那哟!在这紧要关头,你怎么会产生这种不良的思想!这不是高贵的人所应有,更不是升天之道,反而会招致毁谤。

3.不要屈服于软弱,帕尔特!这对你的身份很不合适,敌人的惩罚者!站起来吧!快抛弃你心中的卑微怯懦。

阿周那说:

4.毁敌哟!摩涂苏陀那(克里希纳)!毗湿摩值得尊敬,德罗纳值得推崇,在战场上,我怎么能用羽箭向这两位值得敬佩的人进攻?

5.我宁愿行乞,也决不诛戮那些拥有伟大灵魂的尊长。杀死了他们,我们享受的财富和欲望将会沾上血渍。

6.是我们战胜他们,还是他们战胜我们,二者哪一种更好,我却搞不清。持国的儿子们就站在前面,杀死了他们,我们也痛不欲生。

7.我的天性已被怜悯和郁闷控制,什么是我的本分,我实在糊涂。请你(克里希纳哟!)一定告诉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我皈依你,请教导我!我是您的门徒。

8.即使授予我统治众神的权力,在大地上得到富饶无比的王国,我看也不能消除我的悲怆,这悲怆使我忧心如焚。

桑遮耶说:

9.古塔给舍(阿周那)这位敌人的惩罚者,对赫里史给舍(克里希纳)说了这些,便说:“歌温陀哟!我不打仗了!”说完他就陷入了沉默。

10.在两军之间,阿周那正在忧愁伤感。赫里史给舍(克里希纳)面带笑容,打开话题向他进言。

薄伽梵说:

11.你嘴里说着聪明话,却为不应忧伤者忧伤。贤者不忧死者与尚存者。

12.我未曾不存,你与诸王亦是如此。以后,我们大家也并非不存而亡。

13.正如灵魂所寄宿的形体,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同样,灵魂也有形体的变更,对这一点,智者决不受惑乱。

14.恭底耶!与物境接触,能给人带来苦乐寒暑,这些感觉来去无常,有始有终,婆罗多!你可要(勇敢地)忍住。

15.人群中的豪杰哟!若感安详平静,接触物境不会烦恼。此人一定享有永生,把苦乐视为等同。

16.无中不能生有,有中也不能生无。二者的自性与最后终极,唯真知者才能通晓。

17.你要知道:不灭者遍及一切。永恒常存者,谁也不能把它毁掉。

18.人体可以毁灭。宿于人体的灵魂,永恒常存,不可毁灭,不可言说。所以,战斗吧,婆罗多!

19.有人认为它(自我)在杀伐,有人认为它(自我)可以被诛戮,这两种人都不懂得真理。因为它既不能杀,也不能被杀。

20.任何时候它(自我)都不生不灭,曾经存在过,也不进入无。它不曾出生,它永恒常存,太始无变。形体可毁灭,它也不会灭。

21.帕尔特!懂得它不生不灭,永恒常存,不曾出生,永远不变,那么他怎能使人杀伐?他又怎能诛戮别人?

22.正如有人脱掉了旧衣,换上了新衣,同样,灵魂解脱了旧身,另入了新体。

23.剑不能将它(自我)砍,火不能把它焚,水不能让它湿,风不能使它干。

24.它的确不能砍、不能焚,它不能湿、不能干。它遍于一切、万劫不灭,它亘古长存、永恒不变。

25.据说它隐而不显,不可言诠,绝无变异。因此,你就不该再忧愁伤感。

26.即使你认为它不断地死和生,大力士哟!你也不该忧心忡忡。

27.因为生者必有死,死者也必有生。所以,对不可避免之事,就不该如此忧伤。

28.婆罗多哟!万物最初隐而不明,中间阶段它才显现,最后它又复归隐没。对此有何值得伤感?

29.有人将它视为奇异,有人将它说成奇异,有人将它听成奇异,然而却无人将它听懂。

30.灵魂宿于众生的体中,它永远不会受到毁坏。所以,婆罗多哟!对于芸芸众生就不必那样忧愁悲怆。

31.即使从你自己的达摩56来看它,也不应该犹豫不定,因为对于刹帝利(勇士)而言,没有什么高于正义之战。

32.那些刹帝利,帕尔特!他们却是那样的幸运,偶然遇到的这场战争,便是敞开的通天之门。

33.倘若你不参与这次正义之战,就会丧失责任和盛名,就会招致罪恶的到来。

34.世人就会永传你的恶名,对于高尚的人说来,恶名比死亡更加让人讨厌。

35.勇士们将会这样认为:你因怯懦而临阵脱逃。那些曾经尊敬你的人,将会对你轻蔑。

36.敌人也将对你进行毁谤,流言蜚语一定不会很少,你的能力也会受到怀疑,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苦恼!

37.你若在战场上倒下,你将会升入天堂。你若能获胜,你将拥有大地。所以,请站起来,恭底耶!下定决心去战斗!

38.你要视胜败等同,等同看待得失苦乐。快去打仗吧!不然,你就会招致罪过。

39.帕尔特!以上所述是数论的哲学观点。现在我来讲解瑜伽思想,知晓了它,你可挣脱业(因果)的束缚。

40.在此(瑜伽)中,业既始则不废,也不会有什么恶果。只要有少许瑜伽,便可免除巨大恐惧。

41.俱卢难陀那!本质为判断的智慧,只有一种。无判断能力的智慧,种类繁多,无穷无尽。

42.帕尔特!喜欢蠢材的巧语花言,只信吠陀经典,声称:“其他皆无”。

43.那些蠢材利欲熏心,视天57为最高目标。为了达到享受和荣华的目的,做烦琐的特殊仪式,其作为只会导致生和业的报应。

44.其心为美辞所迷惑,故耽于富贵和享乐。此人不可入三昧,又不可冥想我。

45.吠陀讲三德58的内容,阿周那哟!愿您从三德中得到解脱,愿您要坚持永恒真理、脱离双昧(苦乐冷热),丢掉财产幸福,只专注于自我。

46.在洪水遍地的时候,一口井的用处能有几何;对于有学识的婆罗门,全部吠陀的用处就有几多59。

47.您的责任就在于履行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要追求它的结果。切勿使追求业果成为动因,也不需要将那无为执着。

48.如果您舍弃了迷恋又坚信瑜伽,那就该履行你的职责,檀南遮耶!对于成功失败应该等同看,等同看待也就是所谓的瑜伽。

49.檀南遮耶!若把有为(追求业果)与智瑜伽相比,确实差得很远,所以,您要在智慧中寻求庇护!而贪求业果的人显得卑微可怜。

50.在此生中,有智慧的人将把善恶全都抛掉,因此,您要修习瑜伽!在有为中瑜伽则是诀窍。

51.有智慧的那些智者将业的结果全部舍弃,他们解脱了生的束缚,达到了无灾无难的境地。

52.将来,当你的智慧超脱了迷惑的疑团,您就不会再被已闻和将闻的事情惑乱。

53.你那判断事物的能力被吠陀经文弄得迷乱颠倒,一旦它坚定地处于三昧,您就会把那瑜伽得到(数论或与神结合)。

阿周那说:

54.凯舍婆!已经入定的智慧坚定者如何形容?智慧坚定者如何说话?如何安坐?如何行动?

薄伽梵说:

55.当摒弃了心中的欲望,而又满足于自我,帕尔特哟!这时候,他才被称为智慧坚定者。

56.处忧患不为忧患所惊,居安乐不为安乐所动,抛却情欲、畏惧和嗔怒,此人才称为智慧坚定之圣。

57.无论逢吉祥还是遇凶险,既不喜悦也没有怨憎。对于任何事物均无爱意,此人的智慧方称为坚定。

58.犹如乌龟从四方缩回肢体,而将诸根抽离于根境。这种闭锁所有感官的人,他的智慧才称得上坚定。

59.对于戒食的人说来,物境虽去其味尚存。当体验到无上我之后,原有之味将消失净尽。

60.恭底耶!即使是一个智者,一个奋发努力的人,那躁动不安的诸根,也强烈地诱惑他的心。

61.专注我的人既然控制了诸根,就应该继续将瑜伽修行。一个完全控制了诸根的人,他的智慧才算是坚定。

62.一个人思念诸种物境,对物境的迷恋便会生出。由迷恋则能产生欲望,由欲望又会产生嗔怒。

63.由嗔怒再生出迷惑,因迷惑而记忆消散。记忆消散而智慧泯灭,智慧一灭他就完蛋。60

64.人若携诸根漫游于根境,诸根屈服于自我而远离爱憎。这样一个自我克制的人,便可以获得安逸平静。

65.当放逸平静出现之后,各种痛苦则会全部消除。这种心境平静的人,智慧很快就能显露。

66.不坚持瑜伽则无智慧,不坚持瑜伽则无专注。无专注者则无平静,无平静者何谈幸福?

67.因为诸根如若躁动,心将随之波动不安。波动之心会夺走智慧,犹如风卷水中之船。

68.因此,无论于何处,都应使诸根脱离根境。诸根脱离根境者,其智慧才称得上坚定。

69.众生沉睡的夜晚正是克己者清醒的时间,众生清醒的时间则是善察仙人的夜晚。61

70.犹如千流入大海,盈溢之海无波动。诸欲进入无欲者,所得到的是平静。诸欲进入贪欲者,所得却是不安宁。

71.如若有为而无所求,既无我所亦无我慢,诸种欲望全被弃绝,那他会有平静安恬。

72.这就是梵界(绝对真道),帕尔特!达到了此界,则无愚。如能安住于此界,寿终则能达到梵涅槃。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二章,名曰“数论和瑜伽”或“智慧之道”。

第三章

阿周那说:

1.瞻纳陀那!凯舍婆(克里希纳)!如果您认为智慧比有为更加优越,那您为什么还劝我从事可怕之业?

2.您那似乎混乱的言辞62把我的头脑弄得糊里糊涂。请快给我以明确回答,好让我靠它获得更大幸福。

薄伽梵说:

3.在此界有两种信仰,很久以前我就将它阐述。安那客!一种属于数论派,它借智慧瑜伽立其足。一种属于瑜伽派,而以有为瑜伽为基础。

4.一个人不从事任何事业,也不能达到无为的目的。如果单是通过舍弃,也不能将那成功获取。

5.无论谁如果完全休止无为,他就连一瞬间都不能维持。人之所以有为而不由自主,乃因受出于原质的三德驱使。

6.所有业根虽被克制而心却盘旋于根境,这个本质愚昧的人,只能给以伪善之称。

7.有人用思想克制知根,实践有为瑜伽而靠业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迷恋,阿周那!他便是高尚之人。

8.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对于无为的人说来,连身体都不能维持。

9.除为祭献63的事情之外,这个世界均受业的束缚。恭底耶!你要为祭献而为!如此你就可以将迷恋解除。

10.远古,生主创造了众生和祭祖,而后便说出了如下言语:“愿祭祀成为你们的如意牛64!将来你们要靠它繁衍生育。”

11.“你们要用祭祀供养众神!众神也要将你们抚育。神和人彼此相互滋养,你们将获得最大裨益。”

12.“依靠祭祀维生的众神,将给你们所渴望的享受。”只受神的恩施而不回报,这种人只能算是小偷。

13.食祭祀余物的善人,免除了各种罪过。为自己烹煮的罪人,只能自食其恶果。

14.众生依食而生,食物来自雨水,雨水出于祭祀,祭祀源于有为。

15.要知道,业生于梵,梵由不灭所生。因此,遍于一切之梵,永远处于祭祀之中。

16.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在此界人若不去顺应,却一味作孽纵欲,帕尔特!这种人活着亦属虚生。

17.人若满足于自我,只从自我寻求欢乐,唯于自我尝到甘甜,那么他将无事要做。

18.在此界,他决不靠有为去得到什么,也不靠无为失去什么。对于这样的人说来,则没有东西要向万有索取。

19.因此,您不要有任何迷恋,经常从事应当从事的事业。从事其业而无迷恋的人方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20.以禅那迦65为首的那些人,通过有为获得了成功。所以,您着眼于世界幸福,也该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21.无论高贵者做什么,平庸者也都做什么。人们之所以仿效他的作为,是因他树立了作为的准则。

22.帕尔特!在三界之中,我没有应得而未得之物,也没有任何应为之业,然而我仍然在业中忙碌。

23.因为假如我在业中,不是不知疲倦地劳作,人们就会完全循着我的道走。啊!帕尔特!

24.假如我休止不为,诸界则会崩溃毁坏。66我就成了种姓67混乱的制造者,众生也会遭到灭顶之灾。

25.婆罗多哟!愚蠢的人劳作而迷恋于业。智者不应迷恋于有为,一心只想造福于世界。

26.愚者虽然迷恋于有为,智者也不要使其思想混乱。从事诸业而坚持瑜伽的智者,应使其从事诸正义业。

27.三德隶属于原质,诸业均由三德所做。心灵被我慢迷惑的人,才认为“我是做者”。

28.大力士哟!真道者!德业(品质、诸根和有为)本有别,谁对这种本质已经了然,认为“诸德运行于德中”,谁就不会陷入迷恋。

29.因其为原质的三德所惑,才对三德之业产生迷恋。这些知之不全的愚夫,全知者不应将其扰乱。

30.您将诸业献给我,心里只念纯自我,离却欲望68亦无我所69,焦躁之情已经平息。战斗吧!阿周那哟!

31.那些虔敬笃信之士,永远听从我的劝说,他们没有丝毫怨恨之心,那定将从业中获得解脱。

32.不听从我的教诲者,总喜欢吹毛求疵,那些白痴毫无头脑,须知,他们定将泯没殄逝。

33.即使是一位贤哲,也得随其原质而行,众生也得顺其原质,那强制不为尚有何用?

34.爱憎皆属于知根,二者都基于根境。它是人们的仇敌,故不当受制于爱憎。

35.自己的达摩虽然有些缺陷,也较善施他人之达摩优胜。履行他人之达摩确有危险,顺应自己的达摩虽死犹荣。

阿周那说:

36.然而,瓦湿内耶(阿里希纳)!究竟是什么强迫人们去作孽?似乎有一种力量使人违愿。

薄伽梵说:

37.一种是罪大恶极的嗔怒,一种是毁灭一切的贪欲,二者皆由罗阇之德(情感品质)产生,在此世二者皆为仇敌。70

38.正如火由烟所遮,明镜由灰尘所蔽,胎儿由子宫所包,智慧则由二者隐匿。

39.恭底耶哟!贪欲之火难以满足,智慧则由欲火蒙蔽。难以满足的贪欲之火,永远是智者的大敌。

40.诸根、心识和智力,被认为是贪欲的住所。贪欲靠三者蒙蔽智慧,并将那灵魂迷惑。

41.因此,婆罗多的俊杰哟!你首先控制诸根。你要抛弃罪恶的贪欲,因为它能把智、识毁灭。

42.众说诸根优胜,心识却在诸根之上,智力优于心识,而他(Atman,自我)则比智力更强。

43.大力士哟!您既然明白了他高于智力,那您就要自己克制着自己,即克服以贪为貌的难克之敌。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三章,名曰“有为瑜伽”或“行业之道”。

第四章

薄伽梵说:

1.这一永恒不朽的瑜伽,我曾对毗婆思万讲述,毗婆思万又授予了摩奴,摩奴又传给了伊刹瓦古。

2.瑜伽就这样相互传承,王仙们这才将其了然。敌人的惩罚者(阿周那)哟!随着时间的流逝,瑜伽在这界长期失传。

3.古代的这种瑜伽是最高的机密,因为您是我的好友和信徒,所以我就把它传给了你。

阿周那说:

4.毗婆思万生于前,而你却在他之后。我应该怎样理解瑜伽始于您的讲授?

薄伽梵说:

5.阿周那,往世您我皆历多生,以往诸生我全都知晓。敌人的惩罚者!您却对以往诸生全不明了。

6.尽管我自己不生不灭毫无变化,尽管我是万有的神主,然而我是以自己的原质,靠自我的摩耶(神秘力量)生出。

7.每当达摩衰竭,而非达摩盛行之时,婆罗多!那时候,我就让自己降生于世。

8.为了保护善良,为了剪除邪恶,我每时必现,来重新建树达摩(美德与宗教)。

9.我这神圣的生和业,谁要是真正将它懂得,谁就会在抛却身体之后,不再投生而是归溶于我。

10.离却情感、畏惧和嗔怒的人,求我庇护、心中唯有我存在,他们靠智慧苦行得到了净化,而后便能进入我的性态。

11.谁要是皈依于我,我就会满足他的愿望。帕尔特!在各个方面,他们都会沿着我的道走。

12.在此界,人们崇敬众神,是希望事业获得成功。这是因为,在人世间,成就很快能从业中产生。

13.是我依据不同的德和业创造了四个种姓。71要知道,我既是创造者,又是无为者且亘古常恒。

14.我既不追求业的结果,又不为诸业所玷污。这样,认识我的人才不会受到业的束缚。

15.业由欲求解脱的古人所为,这种情况你已经如实了解。了解之后,你就该从事曾由古人从事过的事业。

16.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即使智者对此也十分迷惑。我要给你讲讲什么是有为,懂得了它便能从邪恶中解脱。

17.对于有为应该知晓,对于非为应该明了,对于无为应该懂得,有为之道确很深奥。

18.谁能在有为中见到无为,又能在无为中见到有为,在众人中谁就算最有智慧。他是有确定智慧的人,是所有有为的真正实行者。72

19.谁在从事诸业的活动中,把各种意愿全都舍弃,并用智火把诸业焚烧净尽,智者们就把谁称为智者。

20.常满足亦无所赖,且不执着于业果,尽管在业中忙碌,却等于任事没做。

21.诸贪求舍弃净尽,无欲望而制身心,唯借体从事其业,故不会罪过染身。

22.随其所获皆大满足,超越双昧(苦乐寒暑),消除嫉妒,同等看待成功失败,纵然有为亦不受缚。

23.无迷恋、却双昧,只为祭献而活动,思想坚信此智慧,所为之业方消融。

24.祭祀、祭品皆为梵(常道),祭品由梵掷梵火(梵的另一种形式)。唯信诸业为梵士,方能将梵来获得。

25.有一些瑜伽者把祭品献给神明;另有人通过祭祀,把祭品献于梵火中。

26.有人将耳等知根奉献给控制之火;有人将声音等根境奉献给知根之火。

27.另有人将诸根的作为,以及生息的活动,均献于被智慧点燃的自我克制的瑜伽火中。

28.有人祭献财物,有人祭献瑜伽,另有人却以苦行作为牺牲,那些严守誓言的禁欲者,祭献的却是智慧和自我习诵。

29.有人把呼气奉献给吸气,又将吸气奉献给呼气,那些控制了呼吸气道的人全都专心致志于调息73。另有节制饮食的人,将生息奉献给生息。

30-31.他们全都通晓祭祀,靠祭祀把诸罪净涤。食祭祀剩余的甘露,才能达到永恒的梵境。啊,俱卢之雄!不祭祀就连此界都不可得,更何谈他界。

32.展现在韦陀(梵的显现或常道)前的祭献,种类是那样繁多。要知道诸祭均由业生,懂得了它,您就会解脱。

33.帕尔特(阿周那)哟!智慧祭优于财物祭献,敌人的惩罚者哟!诸业均在智慧中臻于完善。

34.那些通晓诸谛的智者将要把智慧教授给你。您可要好生侍奉他们,不懂就恭敬地向他们学习。

35.您懂得了它,般达婆!您就不再迷离懵懂,您将靠它见到万有寓于我又寓于自我之中。

36.若与那些罪人相比,唯独您的罪恶滔天。所以,只有乘智慧之舟,才能渡过那罪恶之渊。

37.阿周那!犹如烈火将柴薪化作灰烬,同样,智慧之火将诸业烧成灰粉。

38.因为在此界的净化,没有哪个能与智慧类同。借瑜伽而获圆成的人,必将净化于自我之中。

39.谁有信仰并控制了诸根,便得到了智慧且对它专诚。谁就在得到智慧之后,很快体验到无上平静。

40.如若愚昧又无信仰,心神疑惑,他必亡故。心惑之人既无今世,亦无来世,更无幸福。

41.檀南遮耶哟!若靠瑜伽舍其所为,用智慧断其所疑,自我克制了自我,那诸业就不会将他缚系。

42.疑虑寓于内心而生于无知,您要用自己的智剑将它斩杀。杀灭之后,婆罗多!您就起来专心致志修习瑜伽。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四章,名曰“依靠智慧舍弃有为瑜伽”或“智慧之道”。

第五章

阿周那说:

1.克里希纳哟!你既称赞舍弃有为,又称赞有为瑜伽,二者哪一个更好?请你给我以明确回答。

薄伽梵说:

2.舍弃有为和有为瑜伽均能导致无上自由。二者中间,有为瑜伽比舍弃有为更加卓著。

3.如若无所欲亦无所憎,此舍弃者则被认为十分坚定。大力士哟!却除了双昧(寒暑苦乐等),就很容易获解脱于束缚之中。

4.愚夫说数论和瑜伽有别,智者与愚夫则迥然不同。只要正确坚持其一,也能喜获双成。

5.信数论者能达之境,信瑜伽者也能够到达。把数论和瑜伽视为一体,才算是正确的观察。

6.大力士哟!不修有为瑜伽,舍弃很难获得成功。修习瑜伽的智者,可以迅速达到梵境。

7.修习瑜伽净化心神,控制自我克服诸根,把自我视为众生之我。纵然有为,他也不会染身。

8-9.明了诸谛坚持瑜伽的人认为“我不做任何事情”。观看、视听、触摸、嗅觉、品尝、呼吸、睡眠、走路、言谈、排泄、捉握,还有眼睛的闭和睁,他坚信上述种种都是诸根在根境中的活动。

10.他将诸业归于梵,虽然有为无迷恋。此人不会染诸罪,犹如莲叶74水不沾。

11.为了净化自我,瑜伽者舍尽迷恋,以身心从事其业,还用智慧和诸器官。

12.既瑜伽者能有无上平静,是因为完全舍弃了业果。非瑜伽者为欲望所驱使,受束缚是因对业果执着。

13.灵魂由心舍诸业,自我克制不妄行。不使他为非已为,只是安宿九门城。

14.神主未造世间诸业,也未将其为者创生,未使有为与果相连,悉皆归于原质运行。

15.神主不曾给谁以罪过,也不曾给谁以善为。无知所蔽智慧暗,由此众生变愚昧。

16.众生心中之智慧,一旦将那愚昧销毁,那智慧则犹如太阳,向其无上我投射光辉。

17.若将心智倾注于它(无上我),对它虔诚以它为终的,则不再进入轮回,其罪恶也会被智慧净涤。

18.无论是博学谦恭的婆罗门,还是母牛、大象、小狗及贱民,贤人哲士对待诸类,一视同仁而无尊卑之分。75

19.在此界,诸君能降创造之物(世上的生命),是因君心坚持等同。梵即等同而无云翳,因此诸君居于梵中。

20.遇所恶不应苦悲,逢所好不必高兴。智慧坚定者不会受惑,通晓梵的人居于梵中。

21.心灵不与外界相触,反从自我寻求安舒。心神已入梵瑜伽者,才能享受永久之福。

22.相触能产生愉快,这是痛苦的孕育者。愉快却有始有末,智者却不会从中取乐,恭底耶哟!

23.在从躯体解脱前,贪嗔冲击忍得住。圆满实现瑜伽者,方能品到乐与福。

24.内有幸福与安恬,犹有光亮心中闪。此瑜伽者已成梵,故能得到梵涅槃。

25.诸仙克已破疑团,济助众生心喜欢。一切罪恶全消尽,而后方达梵涅槃。

26.诸苦行者离贪嗔,控制思虑止杂念。自我也已被领悟,身边自有梵涅槃。

27-28.心神凝于双眉间76,不与外物相接触。调气息于两鼻孔,匀呼吸于纳和出。离却欲望与惧嗔,克制诸根及心识,唯想解脱之仙人,永远化作超然士。

29.我是祭祀、苦行的享受者,我是全世界的大自在天,我是一切创造物的朋友,懂得我的人便能得到安恬。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五章,名曰“舍弃有为瑜伽”或“舍弃之道”。

第六章

薄伽梵说:

1.为所应为而不念其结果,此人方为舍弃者和瑜伽者。舍弃者并非舍弃有为,也不是不去点燃祭火。

2.所谓舍弃乃瑜伽,般达婆啊!您要知晓:如若业果欲念不舍净,修持瑜伽谁都做不了。

3.仙人意欲攀瑜伽,有为称之为途径。仙人所以至瑜伽,其道称之为无为。

4.当他无耽于根境,也不迷恋于业中。万般欲念皆舍弃,方称登瑜伽上峰。

5.自我应由自我拯救,不要使自我沮丧泄气,因为自我既是自我之友,自我又是自我之敌。

6.如果自我克制自我,自我便是自我之友。倘若不能克制自我,自我如敌而结怨仇。

7.一旦克制了自我,心境安恬平静自若,其无上我便能等视荣辱、凉热和福祸。

8.自我满足于智与识,克制诸根而志不拔,泥土金石等同看,此瑜伽士方为“既瑜伽”(智慧已定的圣人)。

9.对于同心者、朋友、仇敌,对于中立者、公证人、仇人和亲戚,对于圣贤和罪人,一视同仁者无与伦比。

10.无欲望的瑜伽者77,克制心神和自我,独自处于清幽处,当与我常相结合。

11.净处为己设坐席,切勿过高和过低。席上铺垫谷舌草,覆盖布片和鹿皮。

12.端坐于席止根动,控制心猿和意马。凝聚心神于一点,为净自我修瑜伽。

13.头颈躯体要端直,保持安稳不摇荡。意注自己鼻尖顶,切勿顾盼于四方。78

14.心神平静无惶惧,梵行之誓79守不移。制心念我持瑜伽,端坐以我为终的。

15.修持瑜伽的瑜伽者,控制心识、停止思虑。与我相应持之以恒,方可达到平静安谧。这种平静建立于我上,它以涅槃为无上终的。

16.阿周那哟!饮食过量或不食不餐,那也不能将瑜伽修炼。昏睡不醒或不睡不眠,要修瑜伽也很难。

17.饮食娱乐要适当,睡眠清醒亦合度。从事诸业不过分,瑜伽方能灭痛苦。

18.一旦心虑被调服,绝灭欲望唯念我。此无欲之士,称为离诸欲的相应者。

19.止息思虑的瑜伽者,自我已与瑜伽相应。他好像无风处的灯盏,其灯焰静直毫不摇曳。

20.靠瑜伽阻止狂奔的心意,狂奔之心才能被降服。唯有通过静观自我,才能在自我之中得到满足。

21.于此方觉到无幸福,此福不为知根触。唯由心灵所领受,既入其中不复出。

22.若认为既得之物最好,再无他获价值更高。对此信念坚定不移,那就不为痛苦所扰。

23.须知,与苦羁之脱离,其名就被称做联系。修持瑜伽应有决心,而决不要颓丧萎靡。

24.产生想象之欲望,尽被舍弃无剩余。用心克制诸知根,不与各方相联系。

25.凭借着坚定毅力,渐渐地获得平息。将心神都凝聚于我,切勿产生任何杂虑。

26.动荡不定的心识,四处漂游无静止。多方约束勿使狂奔,将其纳入自我控制。

27.瑜伽者的情感已经平复,他纯洁无瑕又与梵合一。无上幸福来到他的身旁,其心境已现恬适安谧。

28.涤除罪恶的瑜伽者,只要与我常结合,涤除掉罪恶,他便容易尝到幸福的甘味,那是与梵接触的最大欢乐。

29.如果自我达到了瑜伽态,处处等观而无丝毫差别,他便会在一切中见到自我,也会在自我中见到一切。

30.他在我中能见万有,也能在万有中见到我。我既不能失去他,他也不能失去我。

31.我遍居于众生之内,瑜伽者对我十分崇敬。同一的观念他信守不渝,任其所为仍居于我中。

32.阿周那哟!谁能把一切比成自我,处处等视苦和乐,谁就可以被认作最高的瑜伽者。

阿周那说:

33.摩涂苏陀那(克里希纳)哟!你说瑜伽具有等同性,我却看不见它的坚实基础,因为我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34.克里希纳哟!心识强大且有力,躁动狂奔而无息。故把心识比作风,想要制伏它颇不易。

薄伽梵说:

35.大力士哟!心识诚然难以控制,它躁动不安游荡飘忽。然而,恭底耶哟!通过反复修习,离却欲望即能把它调服。

36.我认为:不克制自我瑜伽状态确实难达,善于克己奋发努力者才能够获得瑜伽。

阿周那说:

37.克里希纳哟!有信仰却不能克制自我,心别瑜伽而四处漂移。修习瑜伽不能成功,还有什么地方可去?

38.大力士(克里希纳)哟!若在通向梵的途中,迷茫动摇而踟蹰不前,两失之人岂不像残云而随风飘散!

39.克里希纳哟!您应该彻底消除我的疑问,因为能消除我这疑问的,除了你而无别人。

薄伽梵说:

40.帕尔特哟!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他都不会殄消,因为任何一个行善者都不会踏上灾难之道。

41.他可以到达贤人的境域,在那里长久地居住。而后,这个失掉瑜伽的人,便降生到纯洁的豪门富户。

42.或者他投身于明智的修习瑜伽者的家室。要得到这样的投生,在世上可是一件难事。

43.在那里,他又悟到了前生所形成的智慧印象。于是乎,俱卢难陀那哟!为成功他又重新奋发向上。

44.这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为前生修习所强制的结果。所以,即使向往瑜伽,也会胜过吟诵吠陀80。

45.奋发努力的瑜伽修习者,经努力才能涤除自己的罪孽。这成功并非一生一世,历多生方达此最高境界。

46.瑜伽者优于苦行者,甚至比智者还要出色,瑜伽者还胜于祭仪执行人。因此,阿周那哟!你要成为瑜伽者。

47.在瑜伽修持者中,唯怀虔信者能凌瑜伽之顶。他们以皈依我的赤诚,一心一意地将我崇敬。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六章,名曰“自我克制瑜伽”或“沉思冥想之道”。

第七章

薄伽梵说:

1.请听啊,帕尔特哟!你已经把我当做了庇护者,你修习瑜伽将我冥想,无疑你能够完全懂得我。

2.我要把智慧和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你懂得了它,在此界,再无其他所要知道的东西。

3.努力追求成功的人,千人之中只有一个。在努力且成功者中,仅有一人真正知我。

4.地、水、火、风、空,心、智慧和我慢,是我那原质的八个不同方面。

5.这还是比较低级的原质。须知,大力士!我还有高级的原质。这种高级原质化成了生命,整个世界皆由它所载持。

6.它孕育了世间万有,这一点你应当了解。我既是全世界的起源,又是全世界的毁灭。

7.檀南遮耶(阿周那)哟!高于我的,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宇宙万物均系于我,犹如一线将群珠穿起。

8.恭底耶!我是水的滋味,我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我是吠陀的“唵”音81,我是人的英气和空中的声响。

9.我是大地的清香,我是火中的光焰。我是众生的生命,我是苦行者的苦行。

10.帕尔特哟!你要知道,我是万有的永恒之种,我是智者的智慧,我是光荣者的光荣。

11.婆罗多的英雄!对于众生,对于强而有力的人们,我是舍弃欲望和情感的力量。我是不违达摩(精神责任)的欲望。

12.要知道,属于萨埵(善的本质)、罗阇(情感)和答磨(无明、惰性)的万有都来源于我。它们均含于我内,而我却不为它们所包括。

13.迷惑全世界的万有,皆由三德所演生。受惑的世界,并不知我高于万有且亘古常恒。

14.我的摩耶也由三德所成,它神圣奥妙难以克服。唯有皈依我的人,才能将这摩耶超度。

15.受惑作恶的卑贱者,却不肯皈依于我。其智慧已被摩耶掳走,其本性则属于阿修罗。

16.阿周那——婆罗多俊杰哟!有四种善行者将我敬慕。他们是疾苦者和求知者和贪财好利之徒和贤哲。

17.其中最优良的是贤哲,因其常修瑜伽信仰专一。他们为我所至爱,我为他们所至喜。

18.上述均为尊贵者,唯贤哲被认做我自己。因其心与我相应的哲人,对我笃信,以我为终的。

19.贤哲经历多生,最终却要归于我。万有皆为婆苏天,这个大我很难得。

20.智被诸欲掳走的人,便皈依于其他诸神。他们为其原质所强制,只得将各自的礼仪遵循(以期获得享乐和权力等)。

21.心怀虔诚的信仰者,无论想崇拜什么形象,我都会让他们坚守各自的信仰。

22.有的人怀着那种信仰,对那种形象敬仰尊崇。他从中满足了欲望,这欲望也都是由我所规定。

23.那些智力浅薄者,得到的是短暂之果。敬仰神者归于神,虔信我者归于我。

24.那些没有头脑的蠢材,认为无形之我有形象。其实,他们并不明白,我的最高存在永恒至上。

25.我受瑜伽摩耶82的掩蔽,对万有均不出露显现。这一受到迷惑的世界,并不知道我不生不变。

26.往昔和现在的万有,阿周那哟!我全都知晓,我也知道将来的万有。然而,对我却无人明了。

27.愿望和仇恨产生于双昧,敌人的惩罚者,婆罗多哟!创造物世界的众生都因双昧陷入了迷惑。

28.有些人根绝了罪恶,在有为中积聚了功德。他们坚守誓言始终不渝,脱离了双昧且敬仰我。

29.努力奋发求我佑,为从老死获解脱。他们全知梵和业,亦能全知纯自我。

30.我含超神、超万有,也将那超祭祀囊括。心我相应的瑜伽士,即使在寿终也知我。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七章,名曰“智和识瑜伽”或“智和识之道”。

第八章

阿周那说:

1.人中的俊杰(克里希纳)哟!何为纯自我?何为梵?何为超万有?何为超神?何为业?

2.摩涂苏陀那哟!在人体中,何为超祭祀?克制自我的人在临终时,又该怎样将你认识?

薄伽梵说:

3.最高的不灭则是梵,所谓纯自我即自性,创造则被称做业,业能使万物诞生。

4.人中的俊杰(阿周那)哟!变灭性则为超万有(有形世界),超神亦即布鲁舍(普遍精神),体中的超祭祀(寓居的祭祀庙)就是我。

5.寿终之时思念我,捐弃躯体而别离,他会溶入我的状态。此真真切切而毋庸置疑。

6.恭底耶哟!在寿终时,无论对何物思慕,脱体后必归其所思,此因对所思常念之故。

7.因此,你就参加战斗吧!无论何时都要把我回忆。将心神和智慧都用于我,您将归于我而毋庸置疑。

8.反复修习瑜伽使心识平静,约束它,不让它四处漂移,使其专念无上的布鲁舍,方能将神圣的布鲁舍皈依。

9.他应该沉思先知和古人,思念万有的浮载和君王,浮载小于极微亦不可名状,它胜过黑暗而色如灿阳。

10.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心神宁静坚守信仰。他凭瑜伽之力准确地把生息凝于双眉中央,这样方能将那神圣无上的布鲁舍归往。

11.有一境,知吠陀者称之为不灭,离却情感的苦行者83方能进入其中,过梵行生活84的人都渴望把它得到,我这就简要地把它讲给你听。

12.他把诸窍全都封闭,而将思虑禁锢于心底,置生息于自己的头顶(双眉中央),执着瑜伽而坚定不移。

13.称梵为神秘的“唵”音,专心致志地将我思忆。这样一个舍身而去者,方能达到最高目的。

14.凝思自我经常不断,心无杂虑始终如一。帕尔特哟!此瑜伽者常修不懈,得到我就十分容易。

15.高尚的人已获圆成,归我之后亦不再生。再生则为痛苦之源,它易消失且无常恒。

16.阿周那哟!梵界之下,尽是充满轮回的世界。恭底耶哟!一旦归我之后,便不会再生。

17.历千世为梵一夜,越千载为梵一日。明了此种情况者,方为懂得昼夜之士。

18.当白昼来临时,万物由晦而现;夜晚来临又复逝,此时称为不明显。85

19.帕尔特哟!再三出露的万物必然覆没于夜晚。当白昼来临,万物又会再现。

20.超越冥有,另有冥性永存。万物尽皆消逝,唯有冥性不泯。

21.所谓永恒不灭的冥性,被称之为最高的终点。这正是我的无上住所,达到之后便不再复返。

22.帕尔特哟!至高无上的布鲁舍,唯靠虔诚的信仰才能获得。万有均寓于他内,一切均由他遍充囊括。

23.婆罗多族的俊杰哟!瑜伽者何时逝而再生,何时逝世而不再返,我将告诉你那个时间。

24.火、光、白昼、白半月(月满),太阳北归的那半年,通晓梵者此时逝,便会趋向于梵。

25.有烟、夜晚、黑半月(月缺),太阳南去的那半年,此时若至月光界,瑜伽之士仍复还。

26.两条宇宙的永恒之道,被认为是一明一暗(智慧之道和无明之道)。循前者不再投生(自由),循后者仍旧复返。

27.帕尔特哟!瑜伽者搞懂了这两条道路,他就不再受迷惑。因此,阿周那哟!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修习瑜伽。

28.瑜伽者弄通了上述道理,便能超越吠陀中讲到的祭祀、苦行和布施的功德果,也才能达到太古无上的住所。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八章,名曰“不灭梵瑜伽”或“不灭梵之道”。

第九章

薄伽梵说:

1.因为你是不爱挑剔的人,所以我要把那最高机密对你解说。如果你懂得了这种智和识,就会从罪恶的深渊中得到解脱。

2.它是学问之王,机密之首,它很神圣且又无上至极。它明白易懂合乎达摩,永恒不逝而且行之也易。

3.般达婆(阿周那)哟!不信这种达摩(纯我之学)的人,就不能归于我,而会重蹈那伴有死亡的轮回覆辙。

4.全宇宙尽我所充,而茫茫不显我形。那万有均涵于我内,我却不涵于万有之中。

5.万有却又非含于我内,请看我的瑜伽多神圣!我的自我为万有之源,维持万有而不为万有所容。

6.犹如大气弥漫各处,而且常居太空。要知道,那万有同样寓于我中。

7.恭底耶哟!劫末万物都归入我那原质。到劫初,我又将万有创始。

8.我用自己的原质,再三把群有创生。群有皆不由自主,是因受原质所控。

9.檀南遮耶(阿周那)哟!任何业(创生和终止)都不能束缚我,因为我处之泰然,又不将诸业执着。

10.恭底耶哟!在我的监督之下,原质产生了动静之物。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宇宙才会周而往复。

11.我依附于人的形体,愚昧者却将我轻侮。他们不识我的无上性,不知它是万有的大自在主。

12.有些人行事徒劳愿望虚空,智慧贫乏而心地愚蒙,他们所具有的是罗刹86(不洁净、情欲强烈、邪恶的动物)和阿修罗(愚暗、无明的动物)的迷惑之性。

13.恭底耶哟!那些高尚者所具有的却是神的属性,他们知我是不灭的万有之源,而且诚心实意地将我崇敬。

14.他们经常将我礼赞,坚守誓言努力奋争,常修瑜伽向我行礼,对我敬仰心怀虔诚。

15.有人以智为祭品向我奉献,将我视为一体而对我尊崇,或者将我分别视为多类敬仰我,我却为遍宇之容。

16.我是火87,我是神圣的赞词88,我是祭品89,我是药草,我是酥油之清90,我是祭祖的供品,我是祭祀,我是祭祀的举动。

17.我是这个宇宙的父母,也是宇宙的浮载者和先祖,我是《梨俱》《夜柔》和《娑摩》91,我是“唵”音和可知之物。

18.我是终的、朋友、主人和见证,我是庇护所、住所和载承,我是起源、毁灭和存在,我是贮藏所和不朽之种。

19.阿周那哟!我放射着光和热,我操纵泼洒着雨水。我为永生又为死灭,我亦是亦非(显现和不显现)。

20.有人懂得三吠陀92,罪恶净尽饮苏摩93。他们欲求升天路,借以祭祀敬慕我。帝释净界既达到,在天享受天神果。

21.广阔天宇任享受,功德耗尽入死域。众生如此蹈三规,贪图享乐获来去。

22.谁敬仰我,专心思念我,而没有一丝一毫邪念,谁坚持修习瑜伽,我就将给谁以幸福财产。

23.恭底耶哟!即使有些信仰者,虔诚地将它神崇敬,这也等于崇敬我,纵使其方式不合规定。

24.我为诸祭之主,又为诸祭的享受者。有人之所以失足,是因没有真正知我。

25.虔信神者归于神,虔信魔者归于魔,虔信先祖归先祖,虔信我者归于我。

26.有人献我以花叶,又献水果表虔诚。我受虔诚之供物,是因奉者心纯净。

27.恭底耶哟!把你的所为和所食,把你的苦行和施舍,把你的祭献和供物,都当做祭品献给我。

28.您将解脱业的束缚,也将脱离善恶之果。自我修习舍弃瑜伽,解脱之后则能归我。

29.我对万有一律等观,既无所爱也无所憎。虔敬我者寓于我内,我也寓于他们之中。

30.即使罪恶多端品格低劣,只要他专诚敬仰我一个,那他也当被认为是善者,因为他已做出正确抉择。

31.只要他趋于永久的平静,便能速成达摩的化身。你应该懂得,恭底耶哟!虔信我的人永不凋殒。

32.即使是出身卑贱者——妇女,犬舍(商贾阶层)、首陀罗(侍仆阶层),只要求我庇护,帕尔特哟!也能达到无上目的。

33.更何况有功德的婆罗门,以及虔诚的诸王和仙人!94这样一个痛苦无常的世界,你既已进入,就要对我笃信。

34.专心于我吧,要向我献祭!虔信于我吧,要向我敬礼!您要把我作为最高归宿,您完成了瑜伽就将与我合一。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九章,名曰“王学王秘瑜伽”。

第十章

薄伽梵说:

1.大力士哟!你既然高兴,就请听我的金玉良言。我把它讲给你,是出于良好的意愿。

2.不论是群神还是大仙,均不知我的始初。而我却是天神的起源,又是大仙们的始祖。

3.谁知我是诸界的大自在,是非生而且没有始初,谁就是人中不受迷惑者,谁就能把所有罪过消除。

4.智、识、无惑、宽恕、真理、克制、平静、快乐、痛苦、生死、畏惧与无畏。

5.戒杀、平等、满足、苦行、施舍、荣辱,凡此众生的不同气质皆由我生出。

6.七位大仙、以前的四位95。还有摩奴,皆为我的思想产物,带着我的天性。在此界,世人皆出自此。

7.谁真正弄懂了我这表现,真正弄懂了我这瑜伽,谁就能达到永恒的瑜伽之境。我说的真切而无一点虚假。

8.我是万有的起源,万有皆由我产生。如此认识我的智者,敬仰我而心怀至诚。

9.如果时常思念我、谈论我,把毕生都奉献给我,且能互相鼓励劝勉,那就会知足而常乐。

10.对于那些常持瑜伽,且又虔心敬我的人,我便授之以智慧瑜伽,依靠它方能向我趋近。

11.我寓于每个人的内心,我用明亮的智慧之灯,照亮他们心中的愚暗,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

阿周那说:

12-13.您是无上梵和最高住所,您是神主和最高的净化者,您不是所生而遍满一切,您是永恒和神圣的布鲁舍。仙人和天仙:那罗陀、阿悉多、提婆罗和毗耶娑,他们都曾讲到过您,说您是永恒光辉者,是原初神灵,天生而遍满一切。而今天您却亲自向我述说。

14.凯舍婆(克里希纳)哟!您对我说的这番话,我全都信以为真。的确谁都不知您的表现,无论是鬼还是神。

15.唯有您亲知您的自我,万有之源啊!神中之神!至高无上的布鲁舍!万有之主哟!世界之君!

16.您的自我显现很神圣,您借以将那诸界充盈。您存身赖以这弥漫之态,请仔细地把它讲给我听!

17.世尊(克里希纳)哟!我总在考虑您,可我不知道如何将您认识。现在,我当从哪些方面思考您?啊,瑜伽师!

18.瞻纳陀那(克里希纳)哟!请再将您那表现向我细说,请再把您那瑜伽对我详谈。此因为,听者不满足于您那甘露之言。

薄伽梵说:

19.好吧!俱卢族的英雄啊!我这就给你概要地讲讲我那神圣表现,我广远辽阔无垠无边。

20.古塔给舍(阿周那)哟!我为众生之始,我为众生之中、末,我为众生心中之自我。

21.在阿提帖中,我是毗湿奴。在光明中,我是太阳。在风神中,我是摩利支。在群星中,我是月亮。

22.在吠陀中,我是娑摩吠陀。在诸神中,我是伐裟婆(因陀罗)。在知根中,我是心。在众生中,我是知觉。

23.在婆苏中,我是帕伐羯。在夜叉罗刹中,我是维帖奢。在群山中,我是迷卢山。在楼陀罗中,我是商羯罗。

24.要知道,帕尔特哟!我是家庭祭司之主:蒲厉贺斯帕底。在众多将领中,我是塞建陀。在所有湖泊中,我是浩瀚之海。

25.在大仙中,我是步厉古。在语言中,我是单一的“唵”声。

在祭祀中,我是默祷祭。96在群山中,我是喜马拉雅之峰。

26.在树木中,我是阿湿婆陀。在天仙中,我是那罗陀。在干达婆中,我是吉多罗罗他。97在成就仙中,我是仙人迦毗罗。98

27.在马群中,我是长耳马,须知它生于甘露之浆。在佳象中,我是蔼罗婆特。在人群中,我就是君王。

28.在兵器中,我是金刚杵。在母牛中,我是如意牛。在生殖者中,我是矜达婆。在群蛇中,我是伐苏启。

29.在水族中,我是伐楼拿。在龙群中,我是阿难多。在先祖中,我是阿利耶曼。在执法者中,我是焰摩。

30.在鬼怪中,我是蒲罗贺拉陀。在计度中,我是时刻。在飞禽中,我是金翅鸟。在兽群中,我是狮子。

31.在净化者中,我是风。在勇士中,我是罗摩。在鱼类中,我是鲨鱼。在河流中,我是恒河。

32.阿周那哟!我是一切创造物的始、末、中。论学说,我是纯我之学。对于雄辩者,我则是论证。99

33.我是字母中的“阿”字母,我是离合释的相违释,100我是无尽无休的时间,我是形貌遍宇的载持。

34.我既是吞灭一切的死,又是将要诞生者的生,阴性名词中我是声望、兴旺、语言、记忆、才智、坚定、宽恕。

35.在赞词中,我是普利诃娑摩。在韵律中,我是伽耶特利之韵101。在月份中,我是摩伽湿利舍。在季节中,我是烟花之春。

36.我是发光者的光辉,我是有力者的勇猛,我是胜利,我是坚持,我是高尚者的美德。

37.我是诗人中的乌商那,我是仙人中的毗耶婆,我是般度后裔中的檀南遮耶,我是雅度族的婆苏提婆。

38.我是惩罚者的棍杖,我是求胜者的良策,我是严守秘密的沉默,我是智者的智慧。

39.凡万有之种,阿周那哟!那都是我。假如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没有动者和静者。

40.敌人的惩罚者哟!我那神圣的表现,无尽无休。这种表现的辽阔邈远,已由我概要地向您述说。

41.任何存在,不论它力量超人,还是威严壮丽、灿烂辉煌,它的产生,您要知道,都是出于我的一份光芒。

42.好了,阿周那!对您说来,知道得那么多又有何用?我只需要用我的一部分即可将那全宇宙充盈。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章,名曰“表现瑜伽”或“神圣表现之道”。

第十一章

阿周那说:

1.您出于对我的宠爱,才对我倾诉了金玉良言,称为纯自我的最高秘密驱散了我的疑团。

2.莲花眼(克里希纳)啊!关于万有的生和灭,我从你那听了个仔细。我还详尽地听了你那常存不灭的威严和壮丽。

3.至高无上的自在天啊!您已经如实地把自我讲了讲。至高无上的布鲁舍哟!我还想看看您那神奇的形象。

4.神主啊!如果你认为,你的形象可以给我看看,瑜伽之主啊!那就请您将不灭的自我显现。

薄伽梵说:

5.帕尔特哟!请看!我的形象变化万千,种类殊多,奇妙动人,形态不一,五彩斑斓。

6.啊,婆罗多!请看阿提帖、楼陀罗、婆苏、双马童、摩录多!102请看那未曾见过的诸多奇景!

7.古塔给舍(阿周那)哟!整个宇宙成为一个整体,动静之物均由它所包容,现在就请您仔细观看!想见之物都在我的形体之中。

8.然而,靠你的肉眼,却不能将我观察。我赠您一对神奇的眼睛,来观看我的神奇瑜伽。

桑遮耶说:

9.这位伟大的瑜伽主刚把上面的话讲完,便把无上的神奇容貌呈现在帕尔特面前。

10.面目不一,众多奇观;天上神饰,杂沓纷繁;武器高擎,种类殊多;兵刃不同,神妙非凡。

11.身着天衣饰花绣,肤擦香膏神圣油。尽是奇辉映异彩,诸方神貌多无休。

12.若论大我光辉,唯有千日同升,齐照耀于太空,方可与之类同。

13.整个宇宙归于一体,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般度之子在此所见,均在神上神的体中。

14.檀南遮耶见到这种形象,毛骨悚然,大为惊异。躬身合十向神敬礼,平身之后,便开口言语。

阿周那说:

15.神啊!在您身上见到了诸神,见到了神龙和诸位仙人,见到了梵主坐于莲座,还有那万有荟萃于汝身。

16.见您有无数臂、腹、口、目,您的形貌繁多无尽无穷,形貌遍宇哟,宇宙之主!于各方均不见您的始、末、中。

17.我见你头戴王冠,手执钉锤,神轮托在掌上,你身躯高大无法测度,光芒四射灿烂辉煌。从各方都难以正视,您的光焰恰似那炽火灿阳。

18.您是可知的不灭终极,您是常恒不逝的布鲁舍,您是宇宙的最高归宿,您是永恒达摩的不朽卫护者。我知道,您是古老的存在。

19.我见您没有始、中和尽头。您威力无穷、生有无数双手。您以日月为目,面如炽火,以自己的光辉普照宇宙。

20.天地之间唯为您所漫布,四面八方唯为您所渗透。看到您那奇异可怕之形,三界都被吓得发抖。

21.神群络绎不绝地进入你的躯体,那些惶惧者双手合十对你称颂,大仙和悉檀仙众同声祝愿“您好”!并以最美的赞词将你歌咏。

22.楼陀罗、阿提帖、婆苏、萨睇耶,毗湿婆、双马童、摩录多、乌湿摩波、干达婆、夜叉、阿修罗和悉檀诸仙,他们都凝望着您而惶恐惊愕。

23.巨臂之神啊!你那硕大的躯体有无数面、目、腹、股和胳臂,因为口生獠牙而令人生畏,诸界见到你和我一样恐怖战栗。

24.毗湿奴哟!你高耸云霄,光辉灿烂,大口如盆,巨目闪闪。见到您,我的心瑟缩颤抖,我不能宁定泰安。

25.神主啊!你的口犹如劫末之火,颗颗巨齿而令人恐怖,见到它我失魂落魄。平息吧!宇宙之归宿!

26.持国的儿子们,和那些护世之王,还有毗湿摩、德罗纳、苏多之子和我方的良将。

27.瞬息之间都被吸进您的口,您嘴里的巨齿让人畏惧。见到已经化为齏粉的头颅,还挂在您那牙齿的缝隙。

28.宛如条条川溪江河向着大海汹涌奔流,人世诸雄也纷纷进入您那喷焰吐火之口。

29.好似习蛾迅速扑向炽烈的火焰而毁灭,众人也迅速冲进您的许多大口而终绝。

30.毗湿奴哟!您用喷焰吐火之口向四周吞噬舔吮着众人,您以光辉充满宇宙,又用可怕的烈焰将它烤焚。

31.平息吧,无上神!向您敬礼,请告诉我形象可怕的您是谁?我想了解您这位太初之神,因为我不知道您有何种作为。

薄伽梵说:

32.我是永恒的毁世之时,我的责任就是毁灭众人。那敌方的勇士,即使没有您,也都会荡然无存。

33.请您站起来吧!克敌之后,您将拥有富国,取得美名。那些人早已被我杀死,您只是充当工具,左臂子弓(阿周那)哟103!

34.德罗纳、毗湿摩、遮耶达罗他、迦尔那以及其他善战的英雄,他们已经被我杀灭,请诛戮吧!不要畏惧,战斗吧!您将无敌于阵中。

桑遮耶说:

35.着冕者(阿周那)听了凯舍婆(克里希纳)这番话,如鲠在喉嗫嚅不能成声,哆嗦着双手合十再次弯腰行礼,开口讲话而心里却极度惶恐。

阿周那说:

36.正因为您的威名,赫里史给舍(克里希纳)!全世界都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颂。诸成就仙群都会向您弯腰行礼,所有的罗刹也都被吓得四散逃命。

37.崇高之神啊!无限者啊!神主哟!宇宙的寓所啊!您为创始者且比凡高,您怎能不令仙群竞折腰!您为非变异,又为是亦非是,或高于二者。

38.宇宙之归!无尽无了!您是原神,您是原人,您是宇宙的最终归宿。您是知者、被知者和至上终极,貌无穷哟!宇宙皆由您遍布。

39.您是风神、死神、火神、水神,您是月神、生主和人类的祖宗。向您行礼、行礼、千次行礼!向您致敬、致敬、再次致敬!

40.万有啊!在前后向您行礼!从四面八方向您致敬!因为您力量无限,遍充万有,威力无穷!所以,您是万有。

41.认为您是朋友,才冒昧地喊:“嗨,克里希纳!”“嗨,雅达婆!”“嗨,朋友!”我未觉察到您的伟大,是因对您至亲或因疏忽之过。

42.我单独与您相处或在他人面前,出于玩笑,于食、睡、坐和游戏诸方面,对您皆有失敬。为此,恳请您宽恕,阿逸多!您宽宏大量浩渺无边。

43.你是动静两界之父,你是先知而令人敬慕。既然三界已无物与你匹比,哪还有比您更高的它物?

44.因此,我向您弯腰行礼五体投地,受人称颂的神主,请求您开恩!就如父亲对其子、朋友对朋友、亲者对其所亲那样宽恕我!大神!

45.我高兴地见到了从未见到的奇观,然而,恐惧仍使我瑟缩抖动。神主哟!请平息,宇宙之归宿!神啊!请为我现出您那本来面容。

46.我想看到您以前那副模样;执钉锤、托神轮、王冠戴在头上。啊!千臂者!遍宇貌哟!请再现出您那四只手的形象(毗湿奴的形象)。

薄伽梵说:

47.阿周那!由于我对您宠爱,我才靠自我瑜伽现出了最高形象。除您之外,从来没人见过,它遍及一切,太始无穷,灿烂辉煌。

48.啊,俱卢之雄!无论靠吠陀、祭祀、布施、习诵,还是靠礼仪和严酷的修行,在人界,除您之外,再也没人见过我这形象。

49.您看了我这可怕的形象,不要受惑也不要惶恐。待您惊魂已定,心情转喜时,再来看看我那另外一副面容。

桑遮耶说:

50.婆苏天(克里希纳)对阿周那说毕,他自己的形象即刻复现。崇高之神恢复了温柔模样,便对恐惧者进行慰勉。

阿周那说:

51.瞻纳陀那哟!我看到了您那凡人般的温柔面容,我的心方始宁定,有了知觉,又恢复了我那本来性情。

薄伽梵说:

52.您已经见到了我这难以见到的形象。观看我这形貌,连众神也一定渴望。

53.无论靠布施、祭祀,还是靠苦行、吠陀,谁都不能像你那样见到这副形象之我。

54.只有靠虔诚的信仰,才能真正看到我、理解我,也才能归于我。阿周那啊!敌人的惩罚者!

55.啊,般达婆!无迷恋而为我操持他的事业,以我为最高目的且虔信我,对所有存在之物均无敌意,这样的人才归于我。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一章,名曰“呈现遍宇形貌瑜伽”或“呈现遍宇形貌”。

第十二章

阿周那说:

1.有些人经常修习瑜伽,敬仰您而且十分虔诚;有些人敬仰冥有和非变异,他们中谁对瑜伽最为精通?

薄伽梵说:

2.常修瑜伽对我专诚,怀以至高信仰对我崇敬。这样的人在我看来,才配享有最高瑜伽者之称。

3.他们所敬仰的是永恒不灭、不可名状、非显非现、遍及一切、不可想象、固定不动、常存不灭。

4.善于控制诸知根,处处坚持等同观念,并且乐于济助众生,定能与我化为一同。

5.凡凝思于冥有者,均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因为无形的冥有之态,有形者很难体验到。

6.有人以我为最终目的,唯借瑜伽把我冥想,将诸业全都奉献给我,并且虔诚地将我敬仰。

7.啊,帕尔特!将心神专注于我之人,我便迅即成为他们的拯救者,救他们脱出生死轮回之海。

8.全神贯注于我吧!把您的智慧奉献给我!而后,您将常寓我内,这丝毫不必疑惑。

9.檀南遮耶哟!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于我,您就反复地修习瑜伽。通过瑜伽的反复修习,就有希望得到我。

10.假如您无力进行修习,那就专做有利于我的事情。为我做了许多事情之后,您就会获得圆满成功。

11.如果您仍然做不到,那就依赖我的神奇之力,对自我严加控制,把诸业之果全都舍弃。

12.因为智慧比修习优胜,禅定却比智慧更高,舍弃业果胜禅定一筹,而平静比舍弃更好。

13.对待万有,友好、怜悯而无仇怨,等视苦乐宽厚忍让,既无我所,亦无我慢。

14.对我虔信,坚定不移,而将心、智对我奉献,自我克制,总觉满足,此瑜伽者方如我愿。

15.人若不厌恶他人,亦不为他人所厌,他能超脱喜怒怯勇,这才为我所喜欢。

16.无所盼望,纯洁伶俐,没有烦恼,冷漠无牵,对我虔信,从不创新,这才为我所喜欢。

17.谁能做到不计福祸,不悲不喜,无欲无恨,且怀有虔敬笃诚之心,谁就是我所喜欢的人。

18.谁能等视敌友,等同看待荣辱,等视严寒酷暑,谁能驱除迷恋。

19.谁能等视毁誉,沉默无言,事事满意,居无定处,思想坚定,对我虔信,谁就是我所喜欢的人。

20.谁把我看做最高终的,怀有信仰并有虔敬之心,遵从上述合理的不朽教诲,谁就是我最喜欢的人。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二章,名曰“虔信瑜伽”或“虔信之道”。

第十三章

(阿周那说:“我想了解什么是田和知田,凯舍婆!什么是原质,我想了解什么是布鲁舍,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可知。”)

薄伽梵说:

1.恭底耶哟!这身体称为“田”,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们把知身者称为“知田”。

2.你要知道,婆罗多!在诸田中,我也是知田,有关田和知田的智慧,被认为属于我。

3.什么是田,有什么性质,它来自何物,变化如何;知田是谁,有何性能,听我概要地把它们叙说。

4.此为不同仙圣以各种不同韵律所歌颂,亦以富于推理的梵经格言所吟咏。

5.五大(地、水、火、风、空)、我慢、觉、非显(本性)、十根(诸根和有为)、一心和五根境和;

6.欲、嗔、苦、乐、和合、觉、坚毅,凡此合称则为田,共寓之性为变异。

7.谦卑、诚实、戒杀、宽恕,以及正直、尊敬师长和纯洁,还有刚直与克己;

8.不贪根境,亦无我慢,生、老、病、苦、死,悉皆被洞穿;

9.不恋妻、子,不牵家庭,一切顺逆,视作等同;

10.专修瑜伽,对我忠贞,结庐僻静,不与人群;

11.对纯我论坚信不疑,对诸谛学的洞察穷原竟委,以上所述称为“智慧”,与之不同的只能称为“愚昧”。

12.我将把那可知讲述,领悟了它便得到了永恒;它就是无始的最高之梵,“非有非无”则是它的称呼。

13.它到处都有手和足,到处都有口和目,到处都有首和耳,它将全世界充漫周布。

14.它不具备各种知根,却似有诸知根的性能。无牵连却维系着万有,无三德却享有着德行。

15.它在万有之外亦在其中,它既是静物又是动物,它极近却又相距辽远,它不可知乃微妙之故。

16.它既独立完整不可分割,却又分别居于万有之中。它是毁灭者又是创生者,它被称为万有之载承。

17.它被称做超越黑暗者,是诸种光线中的光明,是智慧、可知、凭智可悟,它却存在于万有的心中。

18.以上便是我所描述的田、智慧和可知的梗概。我的信奉者懂得了它,便能达到我的性态。

19.须知原质和神我,二者皆无始初。转变与三德,皆由原质生出。

20.因果相衔,原质为因;感受苦乐,神我为因。

21.寓于原质之神我,享有原质之三德。投生于好坏之胎,是因对三德执着。

22.寓于体中的最高神我,被称为见证者和允诺者,也称为载乘和大自在,或曰享受者和无上我。

23.如此懂得了神我,懂得了原质和三德,此人便不会再生,无论其行为若何!

24.亲证自身之我,有人靠僧佉瑜伽,有人靠禅定,有人靠有为瑜伽。

25.另有人不明这种道理,听了他人之言才敬仰我。即使他们依赖于所闻,也不能将那死亡超脱。

26.婆罗多的俊杰哟!无论生者何物,动者静者,知晓它是原质与神我的结合。

27.有人见到无上自在均匀地寓于万物,万物有逝而他永存,此人所见确切无误。

28.因其见到自在天均匀地漫布于天际,故自我不伤自我,此人便能达到无上终的。

29.有人如若发现唯有原质从事诸业,自我却是无为者,其看法才算确切。

30.谁将万有的多样性,看做统归于一,并由一扩大之时,谁就算达到了梵的境地。

31.恭底耶哟!永不泯灭的无上我,既无诸德又无始初。虽宿体内亦无所为,且不被那有为(业果)玷污。

32.犹如遍及一切的空气,因其微妙而不受染。同样,无所不在之我,虽寓体内而不被玷。

33.婆罗多哟!宛如一轮红日将整个世界普照,有田者,同样把诸田照耀。

34.谁以慧眼看到了田与知田的区别,见到万有离却原质的解脱,谁就能臻于无上境界。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三章,名曰“田和知田的区别瑜伽”或“身体和灵魂的区别之道”。

第十四章

薄伽梵说:

1.还有诸学中的无上学,我也要把它讲给您听。诸位仙人懂得了它,便获得了无上圆成。

2.有些人凭惜这种学问归于我,与我化为一同,这样便在毁劫104时无恐惧,在创世105时也不再投生。

3.婆罗多哟!我的胎藏为大梵,我将胎儿置其中,那万有皆由它萌发诞生。

4.恭底耶哟!于各种胎藏中,萌发各种有形之物。梵是有形之物的孕育之器,我为播种者亦为其父。

5.萨埵、罗闍、答摩,106这三德皆由原质生出。体中的宿主永不泯灭,而三德却能束缚宿主。

6.其中,萨埵因其纯洁,而完美无瑕光辉璀璨,它行束缚,安那客!是以对幸福和智慧的迷恋。

7.恭底耶哟!要知道罗闍的本质是贪欲,它是欲望和迷恋的根源,它束缚形体的宿主,是依赖对有为的迷恋。

8.婆罗多(阿周那)哟!答摩生于愚昧,您知道它会使宿主迷乱,它行束缚依赖嬉忽,还依赖那懒惰和沉眠。

9.婆罗多哟!罗阇使人迷恋于有为,萨埵使人迷恋于幸福,答摩蔽其明智,使人迷恋于嬉忽。

10.婆罗多哟!克服了罗阇、答摩,就会出现萨埵;克服了萨埵、答摩,就会出现罗阇,克服了萨埵、罗阇,就会出现答摩。

11.当智慧之辉于身内诸窍闪烁光芒,此时,便会得知萨埵已经增长。

12.婆罗多的英雄啊!随着罗阇的增长,便会创诸业、有贪婪、生躁动不安和奢望。

13.俱卢难陀那哟!一旦答摩居于优胜,昏暗、懒惰、嬉忽、迷惑便随之产生。

14.时值萨埵增盛,恰有生命终绝,它便趋向净土——知真谛者之世界。

15.在罗阇优胜时死亡,他便在迷业者中投生;在答摩优胜时死亡,他便投生于愚者胎中。

16.据说善业之果纯洁,其性属于萨埵,罗阇之果痛苦,答摩之果愚拙。

17.智慧出于萨埵;贪婪出于罗阇;嬉忽、愚昧和无知悉皆来源于答摩。

18.萨埵性者上升,罗阇性者居中;那些品行卑劣者,性属答摩而趋向下层。

19.当卓识者发现动因——唯三德而非其他存在,且知高于三德者,他便趋向我的性态。

20.有身超脱了三德,三德皆由身体生出。那脱离生死老苦之魂,则会尝到不死的甘露。

阿周那说:

21.神主啊!超越三德者其行若何?有何标志?他怎样将这三德超脱?

薄伽梵说:

22.般度之子啊!光明(萨埵)、躁动(罗阇)、愚闇(答摩),当其消止无冀望,当其出现无怨憎。

23.他坐而不为三德所扰,对任何事物都似乎冷漠无牵,悟到“世间只有三德运行”,他便宁定不动、处之泰然。

24.他悠然自处,等观苦乐,把泥土、金、石看成一般。他坚定不移,等视好恶、等视对己之褒贬。

25.等同看待荣与辱,等同看待敌和友,绝不创始诸新业,三德才算被超出。

26.靠信仰瑜伽将我崇敬,目的专一且甚虔诚。此人既脱三德,即可归于梵境。

27.因为我为不朽、不灭梵之归宿,亦为永恒达摩、终极幸福之础。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四章,名曰“三德的区别瑜伽”。

第十五章

薄伽梵说:

1.据说有一种树,名曰阿湿婆陀,其根在上,其枝向下垂落,其叶为不朽的吠陀经文。谁懂了它,谁就算通晓了吠陀。

2.以三德滋养的枝干,在人世间向上下伸展,它的嫩枝就是根境,根受业缚而向下蔓延。

3.在尘世还没有人发现它的形貌,它的始末根基也不曾有人看见。砍倒这棵根深蒂固的阿湿婆陀,需要用那锋利的无迷恋之剑。

4.而后便能达到向往之境,达此境者则不再还,我找到了原初的神我——太古活力的起源。

5.若去傲慢愚痴,矫正迷恋之过,根绝诸神欲望,全神贯注纯我,离却苦乐双昧,其心不受迷惑,此人方能达到永恒不灭之所。

6.我那至高无上的宿地,火的光焰不能把它染红,日月不能把它照得通明,进入此地者便不复再生。

7.我那永恒的一分,在有生界化成了生命。它培育了心和五根,这六根均处于原质之中。

8.自在潜入这身体,亦能弃舍此身躯。它携诸根而出走,如风挟芳香离芳寓。

9.凭着触、味、嗅,亦靠视与听,另借其心根,感受诸物境。

10.自在天的离与住,以及伴以三德之享用,受惑者难以觉察,唯慧眼者才能将其辨明。

11.勤奋努力的瑜伽者,能见寓于自身的自在天。本性不堪造就的愚昧者,虽努力也不能将其明辨。

12.太阳的光芒普照整个宇宙,要知道,阳光、月光、火光皆为我所有。

13.我进入大地之后,用生机维持万物,我化为苏摩醇浆,把各种植物滋补。

14.我化为生命之火,存在于众生之体,消化四种食物,107调顺上下之气。

15.我遍居于众生心内,记忆、智慧皆由我生,失去的能力也来源于我。靠吠陀确能将我弄懂,我是吠檀多的作者,对吠陀也十分精通。

16.世上有两种神我——易逝的和不灭的。易逝的化成了万物,万物的终极称为不灭者。

17.另有最高的布鲁舍,三界都由他维持弥漫。他被称为无上我,也是不灭的自在天。

18.因为我高于易逝者,甚至也高于不灭者,所以在世间和吠陀中,我被称做无上神我。

19.啊,婆罗多!未受迷惑者把我当做无上神我,真心实意地将我崇敬,他是全知。

20.完人啊!婆罗多!以上所述是最为深奥之论。懂了它,便能如愿以偿,亦算有才有智之人。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五章,名曰“无上布鲁舍瑜伽”。

第十六章

薄伽梵说:

1.无所畏惧、品质纯洁,坚信智慧瑜伽、布施,自我克制,举行祭祀,诵读经文、禁欲、正直。

2.戒杀、真诚、无嗔怒,不中伤、平静、舍弃,怜悯众生、不贪婪,温和、谦虚、稳重。

3.英气、宽恕、坚忍,纯洁,无怨、不骄,婆罗多哟!这些均属于生来就具有神资的人。

4.帕尔特哟!虚伪、自负、嗔怒、妄言、无知、骄矜,这些均属于生来就有阿修罗资质的人。

5.据说神的资质趋向解脱,阿修罗的资质趋向束缚。般达婆哟!您不要悲伤,您生来就具有神的天赋。

6.在此界,被创造的众生分为两类,一类赋有神资,一类赋有阿修罗性。赋有神资的人我已详述,帕尔特!现在我就把阿修罗性的人讲给你听。

7.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阿修罗性的人根本不懂。在他们那里没有纯洁,也没有善行和真诚。

8.他们说:“世界并不真实,没有自在天,也没有基础,世界也并非相因而生,唯情欲是因,舍此别无他故。”

9.持有此见者,智力浅薄没有灵魂,行为野蛮从事酷业,是导致世界毁灭的敌人。

10.这些人欲壑难填、虚伪、狂妄、骄矜,因愚昧而持错误之见,他们行事而动机不纯。

11.他们的忧虑没有穷止,直到死亡才告终结。满足欲望就是最终目的,肯定这就是他们的一切。

12.他们沉湎于情欲和嗔怒,又被无形的奢望之索束缚。为了达到那享乐的目的,企图用卑劣手段积蓄财富。

13.“今天,我已获得了这个,明天,还想获得所欲获;这份财物虽已为己所有,那份财物也当归属于我。”

14.“我已经杀死了那个敌人,我还要将余者尽皆诛戮。我是主宰者、享受者、成功者,我有力量就应该享有幸福。”

15.“我很富有、出身高贵,还有谁能够比得上我?我将祭祀、布施、寻欢。”因无知而发昏的人说。

16.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使他们头脑发昏、神志迷惘。他们沉醉于色情享受,终于堕入地狱这个肮脏的地方。

17.他们自负、固执,恃财而骄矜狂妄,他们表面上举行祭祀,实则虚伪又违反规章。

18.他们沉湎于我慢、权势,沉湎于骄矜、欲望、嗔怒,仇视居于自身和他身之我,而且还怀有妒忌之心。

19.那些冷酷可憎的人、作恶者和人中的贱才,我不断把他们投入到轮回中的阿修罗108之胎。

20.恭底耶哟!被投入到阿修罗之胎的人,生生世世都糊涂懵懂。他们得不到我,于是便堕入世界的底层。

21.欲望、嗔怒、贪心——地狱之门三重,导致自我毁灭,故应弃绝莫从!

22.恭底耶哟!这三道通向黑暗之门,如果谁能与之背离,并从事于利我之业,谁便能达到无上境地。

23.一个人如果为所欲为,将经典的规定统统背弃,那他便得不到成功和幸福,也达不到至高无上的目的。

24.因此,判断何事当为不当为,经典就是您所依据的准则。您既然明白了经典规定,就应该遵照这些规定去做。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六章,名曰“神资与阿修罗资质有别瑜伽”。

第十七章

阿周那说:

1.克里希纳!一些人虽有信仰,也举行祭祀。但是,他们又背弃经典的规定,什么是他们的思想基础?萨埵、罗阇、答摩,究竟是哪一种?

薄伽梵说:

2.人的信仰有三种,悉皆生于其自性,分属萨埵、罗阇和答摩,我这就把三者讲给您听。

3.婆罗多哟!每个人的信仰皆与其本质相应。虔信者信什么,他便由其所信而成。

4.萨埵性者虔信诸神,罗阇性者将夜叉、罗刹崇敬,另外有一些答摩性者信奉的却是各种鬼怪和精灵。

5.有些人沉溺于虚伪和我慢,又为那欲望和情欲束缚,经典里没有规定的苦行他们行使且十分严酷。

6.蠢材们折磨的是一堆五大,此五大均含于人体之中。他们也折磨寓于体内之“我”,须知他们皆属于阿修罗性。

7.即使是食物也因人而不同,那宝贵的食物也分三种。祭祀、苦行和布施自不特殊,我将分别讲述,请您倾听!

8.甘美迷人、爽口惬心之食物为萨埵性者所喜爱,它能延寿益气壮力强身,亦能使人感到幸福愉快。

9.有些食物苦、酸、咸、烫、辣,或者粗糙,或者焦,这些为罗阇性者所喜爱,它给人以忧愁、疾病和痛苦。

10.答摩性者所喜爱的食物,有的已变坏,有的味不正,有些是残羹剩饭,有些不洁净或发霉腐败。

11.那些合乎规定的祭祀由不求果报的人举行,他们只想应当祭祀,这种祭祀属于萨埵之性。

12.婆罗多的俊杰哟!欲求果报举行祭祀,以图表面的虚荣,您要知道,此祭祀属于罗阇之性。

13.违章行祭又不舍饭食,不给报酬也不诵赞词,祭祀者缺乏虔诚之心,此祭则称为答摩祭祀。

14.敬神、敬智者、过梵行生活,纯洁、正直、对师长109敬重、戒杀以及对再生者110的尊崇,这些均称之为身体苦行。

15.言不伤人、亲切、有益、真诚、经常吟诵吠陀,此皆言语苦行。

16.意念平静、举止文雅、沉默无言、心地纯净、对自身严格加以约束,此则称为思想苦行。

17.有人不期望果报,坚持苦修而心怀至诚,以上所述三种被称为萨埵苦行。

18.修习苦行出于虚伪,没有定期且不能持之以恒,目的是沽名钓誉受人尊崇,此即所谓的罗阇苦行。

19.伤害自身,或为使他人苦痛,此因执迷之故,故称答摩苦行。

20.施者认为应该施予,行布施不期回报,且要适地、适人、适时,此称为萨埵布施。

21.行布施为了回报,或指望得到好的果实,施者迫不得已而施舍,此即所谓的罗阇布施。

22.布施不计时间地点,动机不良不被重视,施予不应施予之人,这是所谓的答摩布施。

23.“唵、达多、萨多”(是的,那个,真者)——梵的标志三种。婆罗门、吠陀和祭祀,自古皆据此而创成。

24.因此,每当讲解吠陀总是先将“唵”字吟诵,而后才遵照规定行祭祀、布施以及苦行活动。

25.求解脱不求果报,首先将“达多”吟诵,而后才开始祭祀、布施和苦行活动。

26.啊,帕尔特!用“萨多”表示真善,表示可赞颂的事业也要使用“萨多”。

27.坚信祭祀、苦行和布施,被称之为“萨多”。为了此种目的之业,也被称之为“萨多”。

28.帕尔特哟!无论向火中投放祭品,还是苦行和布施,无信仰则被称为“非萨多”,它无益于今生和来世。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七章,名曰“三种信仰有别瑜伽”。

第十八章

阿周那说:

1.雄臂哟,赫里史给舍!凯湿尼苏陀那哟!何为摒弃?何为舍弃?我想了解二者的真义。

薄伽梵说:

2.智者认为“摒弃”即弃尽欲求之业;灼识者所谓的“舍弃”即对诸业之果的弃绝。

3.有些博学的人说:舍弃业犹如舍掉罪恶。另有人说:祭祀、布施、苦行诸业不应舍弃。

4.啊,婆罗多的俊杰!人虎啊!请听我对舍弃的断决,据说舍弃有三种。

5.不应舍弃而当从事祭祀、布施、苦行诸业,唯有祭祀、布施和苦行才能使智者净化纯洁。

6.帕尔特哟!舍尽了迷恋和果报,才当从事上述诸业,这就是我对舍弃的断决。

7.舍弃规定之业,则是错误之举。因迷惑而舍此业,被称做答摩舍弃。

8.视规定之业为苦,怕苦自身而将它舍弃,此属罗阇之性,虽弃也不会将舍弃之果收取。

9.阿周那哟!从事规定之业被认为是正确之举,只舍弃迷恋和果报,被认为是萨埵舍弃。

10.萨埵性的舍弃者没有疑虑、十分明智,不厌恶违愿之业,亦不迷恋惬意之事。

11.凡有形之生命体绝不能把诸业舍弃,唯有舍弃业果者才有“舍弃者”的称誉。

12.非舍弃者逝后的业果有三种:如愿、违愿或二者相杂,而此果决不生于舍弃者中。

13.雄臂哟!请您倾听!数论讲五因,此为诸业成。

14.活动场所、为者、工具诸种,用尽一切努力,第五则是天命。

15.人创某种业,唯凭身、意、心。正确与错误,悉皆在五因。

16.还有这样的情景:有人头脑很不清醒,只把自己当做为者,这种蠢材是非不明。

17.人若无“我为”这种念头,其理智也就未被玷污。他纵使诛杀了众人,也等于没杀,亦不会受缚。

18.识、所识和能识,此三者是有为的动因,工具、业和为者三种则是有为的组成成分。

19.数论中说:识、业、为者均可细分为三种,此因其德行有别。现在就请您倾听!

20.要知道,在万有中,能见不灭之共性、于不同中能见相同,此识属萨埵之性。

21.因万有存在着不同而见各种差异之性,要知道,此识则属于罗阇之性。

22.以一概全,狭隘无理,不见实质,此为答摩之识。

23.所谓萨埵之业,为者不求业果,唯履行其职责,不因爱憎亦无执着。

24.所谓罗阇之业,为者执于我慢,或为满足欲望,为而历尽艰难。

25.所谓答摩之业,为者出于迷惑,不计损失,不论危害,不讲能力,亦不顾效果。

26.满怀坚定热忱之心,没有迷恋不讲自我,绝不忧虑成功失败,其人称为萨埵为者。

27.贪得无厌,伤害成性,污秽不洁,渴求业果,为喜忧和情欲所扰,其人称为罗阇为者。

28.浮躁不安,粗野庸俗,阴险毒辣,伪诈懒惰,固执拖沓,颓废沮丧,其人称为答摩为者。

29.檀南遮耶哟!请您倾听理智和坚定的区别。区别有三,均出于三德,我这就把它们详细讲解。

30.帕尔特哟!萨埵理智,懂得当做不当做,知畏、无畏、行与止,还知束缚与解脱。

31.帕尔特哟!罗阇理智,将其用来作鉴别,错断当为不当为,不分谬误与正确。

32.帕尔特哟!答摩理智尽被答摩所遮覆,错把谬误当正确,颠倒看待诸事物。

33.修习瑜伽不动摇,调息束心制根动,克己志坚。帕尔特哟!此即萨埵之坚定。

34.耽于职责,迷于财利和享乐,贪婪渴求其果报,此即罗阇之坚定。

35.帕尔特哟!愚者贪眠伤感多,萎靡不振且惶恐,傲慢之气犹凌人,此为答摩之坚定。

36.婆罗多的俊杰哟!现在请听三幸福!反复修习得欢乐,从而痛苦即根除。

37.起初犹如毒药,终末宛若甘露,生于亲证自我之乐,此即所谓萨埵之福。

38.起初像是甘露,结果却如毒药,它生于根、境相吻,此所谓罗闍之福。

39.另一种出于嗜睡,生于懒惰和玩忽,始终都是自我欺骗,此即称为答摩之福。

40.无论是在大地,还是在天界诸神之中,都没有脱离三德的生灵,而三德则是由原质产生。

41.敌人的惩罚者(阿周那)哟!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彼此职分的不同,取决于各自性产生的三德。

42.婆罗门的天职:克制、苦行、纯洁、宽恕、正直、知识、智慧、虔诚,产生于他们的性。

43.刹帝利的天职:勇武、雄壮、坚定、才能、不临阵脱逃、慷慨和威严,产生于他们的性。

44.吠舍的天职:事农、从牧、经商,产生于他们的性。首陀罗的天职则为侍奉,产生于他们的性。

45.安于各自的天职,才能获得成功。尽天职者如何成功,这就请您倾听:

46.从生皆由它起源,万有皆由它遍充,以尽天职敬仰它,才能够臻于圆成。

47.自己的达摩虽然有此缺陷,也比履行他人之达摩优胜。从事先天生定之业,则不会有罪孽滋生。

48.恭底耶哟!先天生定之业虽有弊端,也不应当将其抛入九霄,因为任何事物均有瑕疵,此若火焰总有烟雾缭绕。

49.人若无迷恋之心,无欲望亦能克制自己,他便能通过舍弃将至上的无为之功获取。

50.恭底耶哟!我将简要地为您讲述,如何成功,如何趋向于梵——这种完美的智慧之境。

51.凭借纯洁的理智,坚定克制自我,回避声乐诸根境,舍尽爱憎双情。

52.专心于禅定瑜伽,节食、收心、制身、独居、克制言语,求淡泊而不执俗欲。

53.舍弃我慢、暴力、骄矜,抛却欲望、嗔怒、贪婪,平静恬然而无我所,此人便能归之于梵。

54.与梵合一心境舒畅,既无欲求亦无忧伤,对于众生等同看待,此为对我至诚敬仰。

55.凭虔信方能真知我是谁,我有几多。一旦对我真实了知,便迅即归溶于我。

56.虽常为诸业,但求我福祐,上至不灭境,仰仗我恩酬。

57.心将诸业奉献我,视我为最高终的。要凭借智慧瑜伽,将我永铭于心底。

58.心中念我、借我的恩施,渡过一切难关。若因我慢不听我的教诲,那您就会彻底完蛋。

59.倘若您耽于我慢,心想“我不去参战”,您虽有决心亦无用,因原质将迫您去干。

60.恭底耶哟!已业先天生定,由于受到已业的束缚,您虽因迷惑而不欲为,亦非为不可且不由自主。

61.阿周那哟!自在天寓于众生之心田,他以摩耶之力,使登上转轮的众生旋转不止轮回不息。

62.婆罗多哟!您真挚地去求福祐吧!由于他的恩施,您将得到无上平静——永恒不灭之所。

63.此为我所讲述的机密而又机密的智慧。如若您对它已经全知,那您便可以随意而为。

64.请听我再来讲一讲机密中的最高机密。此因您为我的心腹,故进此言让您受益。

65.请您思念我!虔信我!礼拜我!做我的祭献者!您为我所喜爱,故我真诚许诺“您将归我”。

66.当您超脱了所有达摩(正义和非正义的有为),就来祈求我的福祐。我将救您出罪恶之海,请不要悲伤不要忧愁。

67.您要永远保守秘密,切勿对那种人讲。他们不修苦行亦无信仰,不听从教诲且将我毁伤。

68.若把这最高机密告诉信仰我的人,且对我至诚虔信,他将归我而无疑问。

69.于人类再也没有谁比他对我更加亲近,大地上更热爱我的将来也不会有他人。

70.有人要学习我们俩这一合乎达摩的交谈。我认为我应受其敬仰,因其将智慧视为祭献。

71.有信仰而无吹毛求疵之弊,若有幸得以听此言语,当从诸罪中获得解脱,便至善行者的美好境域。

72.帕尔特哟!您是否留心听了我的肺腑之言?檀南遮耶哟!生于无知的迷惑,是否消散?

阿周那说:

73.多亏您的恩施,阿逸多!我才有了记忆、却除了迷惑,坚定了意志、驱散了疑虑。今后,我将照您的教诲去做。

桑遮耶说:

74.以上所述为婆苏提婆(克里希纳)和高尚的帕尔特的交谈。听完这奇异玄妙的话语,我惊恐万状毛骨悚然。

75.幸有毗耶娑给予的恩惠,我才得以亲闻这瑜伽。这至高无上的秘密之论,是由瑜伽主克里希纳所阐发。

76.国王啊!凯舍婆与阿周那的对话,是那样奇妙神圣。每当我回想起他俩的交谈,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

77.君王啊!每当我想起赫黎(神主)的奇异之形,我就感到愉快且又觉得惊恐。

78.哪里有瑜伽主——克里希纳,哪里有神臂弓——帕尔特,我认为哪里就有吉祥、幸福,哪里就有胜利和永恒之美德。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八章,名曰“欲求解脱的舍弃瑜伽”,此为克里希纳和阿周那的对话,是《奥义书》的精华,大梵之学,瑜伽经书。

和平!和平!愿所有人和平。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序言

印度神秘主义最令人好奇、最具特色,同时可能最广为人知的方面是瑜伽111哲学与修习。如果婆罗门教的要点被定义为人的真正自我与世界灵魂(梵、上帝等)的神秘结合,那么瑜伽则代表了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系统阐述的方法。照此,它构成了一种宗教体验形式和一个宗教技法。瑜伽哲学的盛行及其对现代世界产生的独特魅力,其原因是双重的。瑜伽产生于一种养生体系和对人的灵魂的内在稳定和心理深度的神秘探索的结合,前者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关系,后者似乎蕴含现代生活的一个广阔而又深刻的潜流。C.G.荣格这样说:“对我而言,要找到当今精神问题的症结,是在心理生活施加在现代人身上的迷恋方面。”毋庸指出,正是现代心理分析本身激发了我们对下意识的兴趣,并且洞开了探索它的方式,通过改变我们对人的“思想”的整个概念,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巨大心理潜在世界里统治我们生活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的那种恶魔般的专横力量。最后,必须指出,瑜伽盛行是由于对超自然的能力的要求,是由于对各种神秘学112形式的普遍兴趣。

瑜伽(意为“枷锁”)代表着一种个人约束的形式,其目的是把身体与灵魂结合起来,把个体灵魂与世界灵魂结合起来。从实际的方面来看,其目标是帮助培养情感的稳定性。它肇始于对无意识肌肉区进行的空前独特的探索,使之受到思想的控制,然后接着把思想从感觉印象、更深的积淀和重负中解放出来,这些不仅妨碍而且形成了弗洛伊德称之为“集体自我保存本能”(即生活原则)的下意识生活的结构,构成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最后,其目标是以破坏“思想”来解放“灵魂”(对此的解释不一)。在这一点上,它具有宗教的特点,超出了心理分析研究的领域和目标。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之前,我们可能会轻易地对瑜伽哲学一笑了之,把它与争议很多的印度绳索戏法和飘浮相提并论。瑜伽的确声称具有飘浮能力。1942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我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读到一篇真实报道,是一位负责可靠的印度瑜伽教授所述,他在公众检测的条件下给埋掉了。六个月之后,当着成千上万印度农民的面又复活了。正是这些轰动一时的报道才吸引了大众的好奇心。在进行过把病人冻在冰下之后的现代实验之后,这些功绩似乎不那么令人难以置信了,比起动物冬眠来也不显得更为莫名其妙了。但它们注定要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获得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的更为平常和认真的问题中分散开来。

幸运的是,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瑜伽的方法。吸气练习以及通过练习掌握普通无意识肌肉,这已不需要解释,需要解释的是更深刻的心灵问题。荣格曾为一部中国瑜伽书(《金花之秘》,1938年,不要跟佛教的《莲花福音》混淆了。尤见“欧洲人在试图理解东方时遇到的困难”和“现代心理学提供了理解的可能性”部分)撰写了一篇相当充分且极具启发性的序言。科夫沃·T.贝哈南在《瑜伽:科学评估》(麦克米兰,1937)的“瑜伽和心理分析”一章进行了有趣的类比。这部书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天生就是印度教徒的贝哈南身上,较之他天生印度教的血统和在加尔各答的早期训练,他在多伦多和耶鲁受到的科学训练似乎占了上风。我倒认为,他对待瑜伽的方法更加得到“大学的训练”,因而他比荣格这样的大陆派的思想方法更为琐细。

阅读《薄伽梵歌》瑜伽部分的读者,一定会对其关注下意识生活中存在什么有着极深的印象。特别强调下意识以及瑜伽信徒对于师长(即精神老师)的依赖,是它与心理分析作法的相似之处。“只能通过与老师的直接接触,才可以安全地学到瑜伽。”斯瓦米·维韦科南达113这样警告说。至于思想本身的分析,只有现代心理学才使我们可以理解教义。只能靠心理术语才能弄明白毁坏思想(Chitta)来拯救灵魂(Purusha)的过程。带有诸根依恋外壳的思想只不过是心理学向我们展示的原始生活欲望的坟墓,瑜伽把前者说成是妨碍我们看到终极灵魂的东西。再生教义只不过是种系发生而获取的超个人或集体性种族遗传的个体生存。从表面上看,这些原始力量非个人化的集体性本质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本质并无区别。最后,获得释放和自由的欲望就是弗洛伊德消极地称为“死亡本能”的东西,即“生活本能”的对立面,但是恐怕在施虐狂和受虐狂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弗洛伊德在下意识方面说得很正确,“诸个本能冲动……独立地并肩存在,免除了心理矛盾……这个体系中没有否定,没有疑问,没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其过程无始无终,无暂时性顺序,不为时间的流逝所改变,事实上跟时间毫无关系”。正是这些力量,还有身体,必须受到瑜伽修习的控制。

也有必要指出,跟瑜伽理论一样,心理分析理论是思维性的,这些主观性阐释中只有部分经得起实验证据的检验。对于这些内在现象,我们甚至还没有词语来表达它们。心理分析开始探索心灵深处时,不得不发明一些本性上为准科学的临时代用词语,如生命欲望、本我、男性意向、女性意向、力比多(一种不能由优特衡量的能量发泄形式),以及那个叫做“性爱本能”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实体。印度心理学,不管是佛教还是非佛教心理学,都有大量此类词语。据说,梵语和巴利语中的心理学词语要比所有“现代语言”中的心理学词语加起来都要多。(譬如,参见亨利·克拉克·沃伦的《儒教的翻译》,“八十九种意识表”。)

荣格说:“我们还没有清楚理解这个事实:西方神智学是对东方的不甚熟练的模仿。我们只是又拿起了占星术,对东方人而言,那是他们每天都要吃的面包。我们对于性生活的研究起源于维也纳和英国,与印度教对这个话题的教义相匹配或者被它所超过。一千年前的东方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相对论114,非决定论在西方刚刚开始讨论,而这构成了中国科学的基础。115理查德·威廉甚至向我表明,分析心理学发现的一些复杂过程,在中国古代文本里都有明显叙述116。与东方的古老艺术相比,心理分析本身及由其引起的思想线——肯定是明显的西方发展轨迹——只是开始者的尝试。”117

我引用斯瓦米·维韦科南达关于瑜伽原则的性质和特点,是再好不过了。“几千年来,这一现象被人研究、调查、概括,人的整个宗教官能背景已被分析,实际的结果就是瑜伽学……它认为,每个人都只是远远超出人类知识和力量的无限海洋的一个渠道。根据其教义,人身上有欲望和需求,人身上也有供应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欲望,有需求,就有一个祈祷会实现。这种供应来自这个无限的富饶地区,而不是来自哪个超自然的存在。超自然存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起人身上的有为力量,但也会带来精神的堕落。它带来依赖,它带来恐惧,它带来迷信。它堕落成对人的天生弱点产生可怕的信任。瑜伽认为,不存在超自然的东西,而在大自然中有大显现和小显现。小显现为因,大显现是果。大显现可以很容易被诸根所发见,小显现则不易看到。修习瑜伽将会使人获取更为微小的感觉”。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是瑜伽的经典和教科书,所有流派都认为它是这一话题的最高权威。J.H.伍兹教授认为,本书写于四五世纪。在这个不带评注的完整文本里,可以一窥瑜伽教义的内容。我采用了斯瓦米通晓易懂的意译本,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他的评注(纽约罗摩克里希那—维韦科南达中心,1939)。《古典评论》《评论注解》和詹姆斯·霍顿·伍兹的学术译作《瑜伽——钵颠阇利体系》(哈佛东方系列,17卷)可能只有学者们才会去翻阅。伍兹教授似乎在学术方面出现了错误:他的“正确思想来源”被维韦科南达译为“正确知识”,他的“谓语性关系”只是后者的“分别知觉”,根据印度瑜伽师长,“记忆并非擅自附加在一个曾经经验的物体”,其意只是“记忆是未疑惑的感觉印象”。同样地,我认为,“不迷恋”要比英文“Passionlessness(无情欲)”译得要好,“本我”要比“feeling—of—personality(个性感觉)”要好。从词源学来看,“不加区分的意识”可能比“无知”在翻译梵语“avidyā”时更为确切。但重要的是,某个印度词语对印度人意味着什么,因为词源意义总是被用法获得的当前意义所改变。对于瑜伽神秘主义的简短但清晰的解释可能在S.N.达斯古朴他的《印度的神秘主义》里找到。总体而言,这是对印度思想的一个清晰简介,与同一作者的沉重学术著述《印度哲学史》相比。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我附上了标题。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斯瓦米·维韦科南达英译

抑制:瑜伽的精神用途

抑制的目的

1.现在解释抑制。

2.瑜伽是对心(Chitta)的变化形式(Vrittis)的抑制。

3.在抑制心的变化时,观者(Purusha)保持其本来面目。

心的变化形式

4.其他处(除了心的抑制)变化与观者有同一性。

5.(心的)变化有五种,(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非痛苦的。

6.(五种心的变化是:)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7.现量、圣教量和比量是正知。

8.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的认识,(它)具有不表明这事物特性的形式。

9.分别知由言语表达的认识产生,(它)没有(相应的)实在性。

10.睡眠是(心的)变化,它依赖于不存在的原因。

11.记忆是未遗忘的感觉印象(通过印象再回到意识之中)。

抑制的方法

12.这(五种心的变化)通过修习和离欲被抑制。

13.修习是保持安稳的不断努力。

14.由于长期不间断的虔诚专心(达到目的),这(修习)是牢固的。

15.离欲是摆脱了对可见和超验享乐追求的人的克制意识。

16.由于认知了神我而对“德”漠不关心,这是较高级的离欲。118

抑制的类型

17.叫做正知的抑制伴随着推理、区别、欢喜和自我意识。

18.以努力终止心变化意念为基础的三昧是另外一种三昧,即无想三昧119。在它之中,心仅保持着未显现的印象。

获得无想三昧的不同方法

19.对于无形的神和并入自性者来说,无想三昧不伴随离欲时,它是它们的因。

20.对于其他者来说,无想三昧来自信、力、念、定、慧。

21.克制意识强的人最接近三昧。

22.由于克制意识的弱、中、强性质有差别,因而进入三昧的快慢也有差别。

23.或者,通过敬自在天,也能达到三昧。

“唵”

24.自在天是与一般神我不同的神我,他不为烦恼、业、果熟和欲望所触及。

25.在自在天那里,全知的种子是至上的。

26.这自在天还是古人的导师,并不受时间的制约。

27.神圣的言语“唵”象征着这自在天。

28.应重复这(神圣的言语),并思索它的意义,此为道。

29.由此,心的主体可被证悟,障碍也不存在了。

冥想和无想三昧的形式

30.疾病、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得地、不安定,这些引起精神涣散的状态是障碍。

31.痛苦、忧愁、动摇和不规则的呼吸伴随着精神涣散。

32.为了防止精神涣散,应把心集中于一个实在。

33.通过对友、慈、喜和冷漠(习性)的修炼和对乐、苦、善、恶的舍弃,心变得纯净。

34.通过调节呼吸使意安稳。

35.(通过)较高级的感觉活动的出现,使意安稳。

36.或者,通过无痛苦明晰状态的出现,使意安稳。

37.或者,以离欲为冥想对象,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38.或者,以睡眠的知识为冥想对象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39.或者,通过对自己选择的对象静虑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40.这瑜伽行者的力量可达到最小之物和最大之物。

41.由于变得如同心变化停止时的清澈水晶球一样,心达到等至状态,并获得以任何呈现在它前面的对象的形态出现的力量,无论这种对象是认识者,还是被认识者,或是认识行为。

42.掺杂着言语、意义、概念差别的等至是有寻等至。

43.无寻等至是这样一种状态:记忆停止,心在其中仅作为客体照耀,就如同(它)没有自己的特性一样。

44.由此,以细微之物为对象的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也得到描述。

45.细微之物的领域达到事物的实相。

46.这些抑制仅是有种三昧。

47.无伺(等至)的纯粹心流产生主体的光辉。

48.在(较高程度上的三昧或等至)那里的认识充满真理。

49.从言语和推理而来的知识是涉及一般对象的知识。上述这种三昧或等至具有与言语的认识和推理的认识不同的对象,这更高级,能渗透到推理和言语不到的地方。

50.从较高程度的三昧或等至那里出现的过去的行力,阻碍其他的行力。

51.在对这种(行力)抑制时,由于抑制了所有的(行力)因而达到无种三昧(的状态)。

抑制:瑜伽的修习

烦恼

1.苦行、诵读和敬神是当为瑜伽。

2.(当为瑜伽的实行)是为了产生三昧和减少烦恼。

3.烦恼是无明、我见、迷恋、嗔和现贪。

4.无明是其他(烦恼)的基础,无论这些烦恼是暂时停止的,还是轻微的、交替出现的,或是正在发生的。

5.无明是把无常、不净、苦和非我(分别)当做常、净、乐和我。

6.我见是观者和观察力同一的表现。

7.迷恋是愉快引起的。

8.嗔是痛苦引起的。

9.自己欲望的波动,甚至在智者那里也形成,这就是现贪。

10.这五种烦恼120处于随意状态时,它们可被毁灭。

11.这些烦恼的(大)变化被静虑所灭除。

12.业的意乐121以烦恼为根源,并经历可见和不可见的生命。

13.如果根源存在,这(业的意乐)就成熟为生命状态、生命时间和生命经历。

14.根据善与恶,这些(生命的状态、时间和经历)以乐和苦为果。

15.由于变化、忧虑和习惯的苦,还由于“德”的作用的对立,无论是结果,还是预料快乐的丧失,还是重新渴望快乐,差别的一切确实是苦的。

16.还未到来的苦是可以避免的。

灵魂作为观者的独存

17.能观和所观的结合是可以避免(的苦)的因。

18.所观具有光明、活动、懒惰的特性,它由元素及知觉、行动和思维功能构成,它的目的是享受和解脱。

19.“德”的阶段是:确定的、非确定的、表明的以及无记号的。

20.观者不过是观察的能力,尽管是纯粹的,但却是观念的观察。

21.所观的存在仅是为了那个(能观)。

22.尽管对于已达到目的能观来说,所观已消失,但由于所观对其他(能观)是共同的,因此它又是未消失的。

23.结合是感知被拥有和拥有力的特性的因。

24.无明是这(结合)的因。

25.排除是由这(无明)消失(而出现的)结合的消失,那就是观照者的独存。

26.排除(无明)的方式是(借助)未受干扰的辨别智。

27.这(瑜伽行者)的辨别智有七重最终阶段。

瑜伽八支

28.当通过对瑜伽(八)支的持续修习而灭除不净时,智慧之光就进入辨别智。

29.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是瑜伽的八支。

一、五誓(禁制)

30.在这之中,禁制是: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

31.禁制是伟大的誓言,是普遍的,不受生命的状态、空间、时间和场合的限制。

二、五守(劝制)

32.劝制是清净、满足、苦行、学习、敬自在天。

33.当被罪恶思想所困扰时,培养与(罪恶思想)相反的思想。

34.对瑜伽的阻碍是伤害虚假等等。这些罪恶被作,被引起作,被允许作;这些罪恶以贪、嗔、痴为基础;它们有弱、中、强的区分;它们的结果是无数的痛苦和愚昧。因而,应培养与(罪恶思想)相反的思想。

35.当确立了不杀生(的思想)时,在(一切生物)出现时就放弃了敌意。

36.当培养了诚实(的品质)时,行为和结果就有了依赖关系。

37.当培养了不偷盗(的习惯)时,一切珍宝就接近了。

38.当培养了净行(的习惯)时,就有了精力。

39.当确立了内外部清净时,就当培养了不贪的品德时,就认识了生命的形态。

40.厌恶自己的身体,并停止与他人接触。

41.当萨陲122的纯净出现时,就产生了心的欢喜,心注一处,感官受到控制,并适合于自我的认识。

42.由于满足,至上幸福被得到。

43.通过苦行,去除了不净,因此,得到身体和感官的超自然力。

44.通过学习123,与希求之神交流。

45.通过敬自在天124,获得三昧。

三、姿势(坐法)

46.坐法要保持安稳自如。

47.通过行为动作的放松和对无限(观念的)等至(坐法得到完善)。

48.因而,两两相对之物的干扰就停止了。

四、呼吸(调息)

49.调息是这坐法完成时,呼吸运动的停顿。

50.表现为外部的、内部的和完全抑制的调息,通过位置、时间和数量来调节。(它因而是)长时间的和细微的。

51.第四个(调息步骤)涉及呼吸的外部和内部的范围。

52.这样,对(心的)光辉的遮盖就被摧毁。

53.而且,(调息也使)意适合执持。

五、感官的控制(制感)

54.制感可使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接触,产生与心的本性类似的状态。

55.因而,感官被置于最高控制之下。

我们现在这一章描述瑜伽力。

六、心注一处(执持)

1.执持是心注一处。

七、冥想(静虑)

2.静虑是观念在那里的持续。

八、超意识(等持)

3.等持是仅反映其意义,放弃所有形式。

对最后三支的描述

4.这三支合在一起是“总制”。

5.由于获得了这个总制,就形成了认识的广阔境界。

6.这(总制)被用于(各)处。

7.这三支(形成的)是比前(五支)更内在的部分。

8.甚至这(三支)也是无种(三昧)的外在部分。

9.当向外的行力和抑制的行力分别消失和出现时,心与抑制(作用)的刹那结合就抑制变化。

10.由于(抑制的)行力,不受干扰的(心)流(产生)。

11.心的三昧变化是精神涣散的消除和精神集中的出现。

12.当停顿的认识(行为)和产生的(认识行为)类似时,心注一处的变化(出现)。

13.由此,元素和感官中的法、相和位的变化得到描述。

14.被刻画特性的对象与潜在的、产生的和未断定的本质特性密切相随。

15.持续的差别是变化的差别的原因。

心力变形

16.通过对三重变化的总制,可获得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17.由于言语、对象、观念彼此一致,这三者表现为一体。通过对它们差别的总制,可获得一切生物的声音的知识。

18.通过对行力的直观,(获得)前生的知识。

19.通过对观念的总制,获得其他心的知识。

20.不是其内容,那不是总制的对象。

21.通过对身体形态的总制,感觉力被抑制,因而与(别人)眼光的接触就不存在。这时,瑜伽行者的身体就见不到了。

22.由此,正在被讲的言语等的消失或隐藏也得以解释。

23.羯磨125有两种,一种快有果,一种晚有果。对这些总制,或者有征兆的迹象,瑜伽行者知道与身体分离的精确时间。

24.通过对友好怜悯等的总制,瑜伽行者获得友好等的力量。

25.通过对大象的力量等的总制,获得大象的力量等。

26.通过把高级感官活动的洞察力引向细微的、隐蔽的和遥远的对象,瑜伽行者获得这种对象的知识。

27.通过对太阳的总制,获得世界的知识。

28.通过对月亮的总制,获得星系的知识。

29.通过对北极星的总制,获得它运动的知识。

30.通过对肚脐丛的总制,获得身体系统的知识。

31.通过对喉咙和胃的总制,可缓解饥渴。

32.通过对龟形管的总制,获得身体的安稳。

33.通过对头的光辉的总制,获得超人的视力。126

34.或者,通过占卜127,获得一切知识。

35.通过对心脏的总制,获得心的知识。

36.实在和神我是彼此完全不同的,因为实在为其他物而存在,经验存在于二者无差别的观念中。通过对自身对象的总制,获得神我的知识。

37.因而,出现了占卜以及较高(等级的)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

38.这些占卜等对于三昧是障碍,对于向外活动的心是成就。

超自然力量

39.由于束缚原因的松弛和对心的通道的认知,心可以进入另一个身体。

40.通过对向上的气息128的控制,瑜伽行者可不与水、泥、荆棘接触,并升天。

41.通过对均匀分布的气息的控制,光辉产生。

42.通过对听的力量和“空”129的关系的总制,可获得较高级的听力。

43.通过对身体和“空”的关系的总制,以及通过获得轻如棉花的等至状态,瑜伽行者可在空中行走。

44.意在身外的自然作用是“大的无身”。通过它,对光辉的遮盖被去除。

45.通过对粗大之物、细微之物、联系和目的、三德130的继承、自体表现的总制,获得对元素的支配。

46.因此,(瑜伽行者获得了)变小等表现力量,而且,(获得了)“身体的尽善尽美”,并不受这些(元素)特性的阻碍。

47.“身体的尽善尽美”在于美丽、有魅力、有力量以及金刚石般的坚硬。

48.通过对感觉的行为、身体表现、自我意识、联系和目的的总制,获得对它们的支配。

49.因而,获得了象意的运行速度那样的快速,获得了离开身体感官的感觉,以及对第一因的控制。

50.只有认识了实在与神我差别(的人),才获得对一切存在和无限知识的支配力。

独立或完全的自由

51.当罪恶的种子被甚至对这(差别的认识)的离欲所摧毁时,就产生了绝对的独存。131

52.当上神邀请时,不应有依恋和满意的笑容,因为这有可能与不好(的东西)再次接触。

53.通过对刹那及其连续的总制,获得从辨别中产生的知识。

54.当不能分别通过种类、特性和空间位置来区分时,两个类似的东西就可以借此辨别智来区分。

55.所谓辨别智是直觉的,它以一切事物作为(其作用)范围,以所有状态作为(其作用)范围,(它)没有连续。

56.当实在的纯净和神我的纯净相等时,就出现了绝对的独存。

独存

心的欲望和对象

1.神通力通过出生、药草、咒文、苦行、三昧获得。

2.通过对创造因的满足而转变成另外的生命状态。

3.创造因不为助因所驱动,但它们作为第一因素发展障碍的破者,它的动作像一个农民破除障碍一样。

4.被创造的心仅来自自我意识。

5.由于活动的差别,一个心是许多(心)的主导者。

6.在这之中,通过静虑产生的心是没有意乐的。

7.瑜伽行者的业是非白非黑的;其他(人的业则有)三种——黑、白和混杂色。

8.因而,从三种业中仅表现出足以产生它们结果的熏习。

9.由于记忆和行力在表现上是相同的,因此,即便有生命状态、位置和时间的差别,也存在着结果的不中断。

10.对那(行力来说)是不存在开端的,因为求生的欲望是永恒的。

11.由于(行力)被因、果、基础、对象合为一体,因此,当它们消失时,(行力也)消失。

12.由于诸法的存在方式不同,(因此)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在实际上是存在的。

13.这些(法)是表现出来的,细微的,并且具有“德”的特性。132

14.对象有同一性是由于(德有)变化的同一。

15.由于当对象相同时,心的状态不同,因此,这对象在心中的存在方式不同。

16.由于心需要着色,因此,对象是被认知的或未被认知的。

17.对于这心的主宰者神我来说,心的变化总是被认知的,因为神我是不变的。

18.由于心的可被认识性,因此,它不是自明独照的。

19.而且,(自身特性和别的对象的特性)这二者不能同时被认知。

20.当被另外的心认识时,(将有)许多认识意识的认识意识,而且将出现记忆的混淆。

21.心识并不混杂,它通过转变其面貌来认识自己的认识意识。

22.心被能观和所观着色是全部的事实。

23.心为另一物(存在),因为它被无数熏习(赋予多种色彩),还因为它通过聚合而发生作用。

完全的独立

24.直观了(神我和实在)差别的人就灭除了我执。

25.然后,心倾向于辨别智,并受绝对独存的吸引。

26.在这(心倾向于辨别智)的空隙中,产生其他来自行力的意识。

27.这些(行力的)消除,就如同无明、我慢等(的消除)一样。这已论述了。

28.由于甚至在最高理智中也不残留兴趣,因此,从永久的辨别(智)中(就产生了)“法云三昧”。

29.这样,业与烦恼就被消除。

30.由于消除了一切混杂的不净,认识变得无限,因此认识的(对象)就变小了。

31.由于德达到了目的,(德的)变化的连续就结束了。

32.连续是刹那的未中断的序列,在演进变化终止时被认识到是有差别的。

33.(当)没有神我的对象的德变成潜伏(状态时),或(当)意识的力量建立在自己的特性之中(时),绝对独存就达到了。

《罗摩衍那》133

序言

我对印度的热爱和真正的敬意产生于我第一次读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134的时候。那还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就是现在的译本。这两部杰作要比《奥义书》的百卷评述更让我们接近古印度的氛围、理想和风俗。通过这两首史诗,印度的理想,还有印度的男男女女,在我们面前变得活生生起来。印度想象中产生出来如此杰出的文学作品,其古老性、其描绘人类情感方面的美丽和力量,可以与《荷马史诗》相媲美,这是印度文明的价值和丰富性的最明确象征。

如果说《摩诃婆罗多》和荷马的《伊利亚特》——要是一定得比较一下的话——相媲美的话,那么《罗摩衍那》必定得与《奥德赛》相比的话,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拿《摩诃婆罗多》来说吧,史诗的主题是一样的,描述的是俱卢族和班度族之间的多年战争,就像荷马描述特洛伊战争一样。处理手法也是一样的:对武士性格的刻画,“虎腰熊背”的毗磨,“戴头盔”的阿周那,史诗的阿喀硫斯135,忠诚、有尊严的逾底尸特(暗示阿伽门农136)。阿周那对儿子之死的报复、敌我双方营地英雄之间的激烈斗争和轮番征战、战前荷马史诗般的演讲、战争会议以及天神地仙的存在,都再现了史诗般的印象。印度史诗更富有插曲和评述(比如逾底尸特和毗湿摩之间关于为政艺术的长对话),画面更为宽广,有对森林生活的描述,还有后来对精神真理问题探讨的插入语(比如《薄伽梵歌》,只是克里希纳和阿周那战前的对话,现在公认为是一部独立的书)。在长度上,《摩诃婆罗多》有十万颂,这是以轻松散文体连续增添的结果。《罗摩衍那》有两万四千颂,是一位作者的统一作品。就《罗摩衍那》中描写罗摩和妻子悉多137流落在荒岛的故事,可以说与《奥德赛》极为相似。除此以外,相似之处就没有了,因为尽管悉多的故事讲述的是对一位女子忠贞的考验,像珀涅罗珀138一样,但主题并不是尤利西斯139的历险,而是人的内心情感,包含有《李尔王》《麦克白》和《奥赛罗》中的悲剧因素。特别有必要注意的一点是悉多的悲剧性结局,而此处大团圆可能更容易些。

用现代的话来讲,从史诗对人物的处理来看,《摩诃婆罗多》可以说是现实主义,而《罗摩衍那》则为理想主义。《罗摩衍那》中的悉多是一个女人所能而且应该是的那样,她的可爱和忠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摩诃婆罗多》中的德劳帕德可以是住在纽约某大街的一位泼辣的现代女子,心中满怀怒意和报复的念头,因而更富有人性。《摩诃婆罗多》中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更具“现实主义”的真实,在许多场景中,有更热烈的激情和更崇高的决心,更强烈的嫉妒心和更辛辣的责备以及更伟大的辉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罗摩衍那》中拥有更伟大的精神之美、更多的情感柔弱和温柔之情。《摩诃婆罗多》的主题是男人与战争;《罗摩衍那》的主题是女人与家园。如果我对人性的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凭借父亲对女儿的偏爱和母亲对儿子的偏爱,那么必然出现的情形是,《摩诃婆罗多》是女人的史诗,而《罗摩衍那》则为男人的史诗。因为不可能把两部史诗都收录在本书之中,而且我特别渴望完整地重现其中的一部。因此,作为一名男士,我选择了《罗摩衍那》。

诚然,正如译者所言,“这两部作品一起构成了古印度史诗文学的全部,这两部作品一起向我们呈现了古印度的文明和文化、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宗教和思想。”而且,“读印度史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印度人民。”而且,还必须记住的是,这些并不是很久以前的死文学;几千年来,它们影响并塑造了印度人的生活,如今仍是印度人最深层意识的一个活生生的因素。最后,我相信,印度一定能赢得自由,不是靠战争,因为印度人不诉诸暴力;也不靠政治,因为英国人精通政治;而是要靠那些爱上悉多的英国人。无论英国股东是否阅读印度文学和诗歌,这一点令人起疑,但并不暗含着前景是光明的,因为英国人欣赏印度思想的伟大时代已经消退了。然而,谁要是热爱菲迪亚斯140,他不会愿意轰炸雅典卫城141。有理智的人谁也不会相信能产生如此伟大史诗的民族应该被其他民族所统治。这没什么意义。

话已说得太多,我相信自己不可能对罗姆斯·达特在“后记”中写的那么棒的《罗摩衍那》序言再作修改。下面从“后记”中摘取的行文,把这一史诗的目录及其对印度人的意义彰显得异常清楚。这里全文再现的译文是原文的缩写。因而,我保留了不同篇章的独立序言,给出了史诗故事的内容概要。

“原书似乎以第六篇结束,描写英雄回到他的国家以及他所热爱的臣民那里。第七篇叫做补篇或后篇,其中讲述了诗歌的一些特征,显然是在几个世纪以来致命的增添和插语之后。我们被告知,诗歌共有六篇和一个后篇,有五百个诗章,两万四千颂。我们还被告知,在补篇里,罗摩的后代和他的兄弟发现一些大城镇和国家。从其他出处,我们得知,公元前五四世纪的时候,这些地方就已经极其繁华。因此,史诗可能始于公元前1000年之后,在基督教时代之前的几个世纪已经呈现出差不多现在的样子。

“《摩诃婆罗多》产生于俱卢和班度之间的一场伟大历史战争这一传说和传统;《罗摩衍那》产生于萨罗和弥提罗黄金时代的回忆。《摩诃婆罗多》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带有历史界伟人的美德和罪过;《罗摩衍那》中的人物通常是人对真理的忠诚、女人的忠贞和家庭生活的爱这样的理想……作为英雄史诗,《摩诃婆罗多》位居更高的水平;作为刻画日常生活温柔情感的诗歌,《罗摩衍那》深深根植于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的心灵之中……虽然《罗摩衍那》无法与《摩诃婆罗多》的英雄般辉煌媲美,但它在刻画那些更温柔也许更深层情感方面无与伦比,正是这些情感进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把世界凝结在一起。而且,虽然这些内容实质上是针对印度人生活的描述,但它们本质那么真实,因而适应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

“罗摩对臣民的热爱和人民对罗摩的忠诚的描绘,带有难以描述的感人和温情。这种忠诚是各个时代印度人性格的一部分。

‘他问到他们的儿子和祭火、

他们的奴仆、徒弟和老婆,

他按照次序一个一个地问,

跟父亲问亲生儿子差不多。

人民遭到了什么不幸,

他就感到非常痛苦;

你有罗摩,你应该感谢老天;

谢天谢地,他具备为人子的品质。’

“更深刻的是罗摩对父亲的职责以及父亲对罗摩的喜爱;史诗中写道,因为王后的诡计,王子最终从即将去世的父亲的心中和家中扯走,这一情节是印度文学中最有力量、最令人哀怜的篇章之一。小王后因王子的美德和善良而喜爱罗摩,视他的加冕为骄傲和快乐,然而她的老女仆却像蠕动的毒蛇一样爬进她的心窝,使她的心里怀有妒忌,唤醒了母亲的警觉,直到——

‘女仆的眼泪就像毒蛇慢慢蠕动,

妻子的爱和母亲的恐惧同时在她心里翻腾。’

“女仆的含沙射影对王后心灵产生了作用,直到最后王后变得不顾一切,要保持自己对国王的影响,看到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年轻王后的决心对软弱老国王的虚弱和优柔寡断产生了可怕的影响,罗摩最终被罢黜了。这一部分的结尾是:国王讲述他从前做过的错事,认为现在的遭罪正是对那一错行的报应,他在对流放的儿子的思念之中痛苦地死去。人的内心和动机的内在活动,诡计多端的女仆阴险计谋,被唤醒的妻子和母亲妒忌和警觉,一个女人和一位飞扬跋扈的王后的决心、一位慈爱父亲和丈夫的软弱、绝望和死亡,从来没有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

“《罗摩衍那》以它对此类场景刻画的真实和力量,而不是以刻画武士和战争类事件而取胜。《罗摩衍那》对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心灵产生的魅力,在于它对家庭事件、家庭情感和家庭妒忌的刻画,这类内容王子和农夫都爱看。此外,罗摩的正直忠诚和悉多的忠贞不屈以及女人之爱,犹如两根丝线交织一起,构成了整部史诗的框架,使得作品在印度人眼中显得更为尊贵,更加神圣化。

“悉多在印度妇女心目中的地位,世上没有其他国家的诗意想象创作能创造出来这样的地位。没有哪个印度女人最早、最温柔的回忆不是与悉多的遭罪和悉多的忠贞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这个故事还是她在襁褓中,家里人对她讲的,终生铭记,而且非常珍惜。悉多在荒凉的林地和满怀敌意的监牢中的历险以夸张的形式代表了女人一生的卑微考验;悉多的忍耐和忠实教会她在生活的一切考验和困境中忠于责任。因为,悉多说:

‘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

用各种方式把我教诲。

不能离开自己的丈夫,

除非我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些开满繁花的荷花池,

里面游着天鹅和迦兰陀鸟。

不会想念家里和亲戚,

因为在丈夫爱的怀抱里。’

“在古希腊,生活的理想是喜悦、美丽和快乐;在古印度,生活的理想是虔诚、忍耐和忠诚。海伦的故事讲述的是女人的美丽和可爱,迷倒了西方世界;悉多的故事讲述的是女人的忠诚和恬淡自居,迷住了印度世界。反复的考验以更光明的欣慰把悉多性格中毫不动摇的真实带了出来;带着对丈夫同样的信任和忠诚,她第二次到林地流放。当她再次回来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真实地死去,正如她真诚地活过。印度创造性想象中没有构想出比悉多更崇高、更神圣的人物;世界文学中也没有产生一个更高的女人之爱、女人之真、女人之忠的理想。”

《罗摩衍那》

罗姆斯·达特英译

第一篇 悉多的婚礼

《罗摩衍那》讲述的是古代两大种族憍萨罗和弥提罗的传统,他们于公元前十二至公元前十世纪生活在印度北部。憍萨罗和弥提罗名称的单数形式指的是奥德和北比哈尔王国,复数形式意为居住在这两个国家的古代民族。

根据史诗,憍萨罗的十车王有四个儿子,长子罗摩是史诗的主人公。弥提罗国王遮那竭有个女儿,名叫悉多,她奇迹般地从犁沟里生出来,是史诗的女主人公。

遮那竭为女儿的婚姻规定了严峻的考验,使得许多王子和武士高兴而来,败兴而去。罗摩成功地拉断了神弓,迎娶了悉多。罗摩赢得他的新娘,他的三个兄弟与悉多妹妹和表妹结婚的故事,构成了本篇的主题。

第二篇 流放

本篇叙述的是在不到两天之内发生的事情。开头描写罗摩高贵的美德以及听到他要加冕的喜悦,与接下来的阴险诡计——最终他被残酷流放十四年——产生的戏剧性力量和效果构成对比。

第三篇 国王薨逝

本篇描述罗摩在森林中漫游的前六天。罗摩流放时,悉多和忠实的罗什曼那陪伴着他,忠诚的阿逾陀人民跟随遭流放的王子一直走到多摩娑河。在多摩娑河畔,他们度过了放逐的第一个夜晚。为了不让居民们再送他们,天刚破晓时,罗摩一行就悄悄起程了。他们接下来几天的漫游使他们得以一瞥僻静隐居的森林生活。从憍萨罗和弥提罗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千年,但罗摩的每一个脚印至今仍为印度人所熟知,每年成千上万的虔诚朝圣者从此走过。在印度,过去并没有死亡,也没有被埋葬,它仍存活在数以百万计的忠诚男人和忠诚女人的心中,而且将会永远存活下来。

在流放的第三天,罗摩带着妻子以及兄弟过了恒河;第四天他们来到了位于阎牟拿与恒河交汇处的婆罗杜婆迦的净修林,即现在的阿拉哈巴德142;第五天,他们穿过阎牟拿河,当时河的南岸还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第六天,他们来到质多罗俱吒山,遇到了圣人蚁垤,就是传说中《罗摩衍那》的作者。《加尔各答评论》(二十二卷)的一位作者说,“我们常常仰望那座绿山:它是献身于毗瑟拏143的印度信仰流派最神圣的地方。附近整个地区都是罗摩的国家。每个陆岬都有一个传说,每个山洞都与他的名字相连,有些野果还叫悉多果,因他们流放时吃这种果食而闻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拜访这个地方,这座小山周围升起了一条小道,那是朝圣者赤裸着双脚,在上面踩满了虔诚敬畏的脚印。”

十车王衰老的心灵上,沉沉地压放着对放逐的罗摩的悲哀之情。年老体弱的老国王因悲伤而日渐憔悴,终于薨逝了。去世前,国王回想起并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误杀了一位盲苦行者的儿子,给他带来极大的悲伤,并促使他死去。史诗中没有哪节诗行能比即将离世的国王讲述的这个古老悲哀的故事而更令人感动的了。

第四篇 罗摩和婆罗多会面

本篇的场景在质多罗俱吒山。婆罗多从吉迦夜国回来,听到父亲去世和兄长流放的消息,拒绝为他预备的王位。婆罗多穿过森林和丛林来到质多罗俱吒山,哀求罗摩回到阿逾陀,继承父亲的王位。但罗摩已经发了誓,坚持要让父亲实现诺言。

罗摩对婆罗多讲述国王职责的明智友好的建议,他坚决拒绝婆罗多恳求他坐上王位的深情请求,史诗中没有哪一节给人留下更深刻印象了。同样感人的描写是,看到悉多在森林中穿着隐居者服装时,憍萨厘雅王后发出的哀叹。

然而,整个史诗中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怀疑论者迦婆离的话语,这些怀疑论者拒绝上天和来世。古印度跟古希腊一样,有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些是正统派,有些则极端离经叛道,为自由思想留出了最大的回旋余地。通过对迦婆离的描写,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最宽广的自由思想家。他嘲弄责任和未来生活的思想,其推理力量就连希腊诡辩家和哲学家都难以超越。罗摩回答时带着热爱和平、敬畏神灵的正义者的热诚。

所有的劝说都无用。最后,婆罗多把罗摩的一双鞋子带回阿逾陀,供在国王宝座上,作为罗摩的象征,在他自愿流放期间代他摄政。罗摩则离开了质多罗俱吒山,到了弹宅迦的密林深处。这样在他流放期间,他的亲戚朋友就找不到他了。罗摩拜访了圣人阿低利的净修林。在他们三人动身前往南部的大森林前夕,阿低利的妻子——柔弱衰老阿奴苏耶向年轻的悉多表示欢迎,为她穿上了光彩照人的衣服,佩戴上了闪亮的珠宝。

第五篇 在瞿陀婆哩河岸上

本篇讲述罗摩在弹宅迦漫游,会见仙人阿竭多,居住在瞿陀婆哩河岸。现在,读者离开了印度北部,这篇与接下来五篇的场景在弹宅迦和印度南部。阿竭多的名字与弹宅迦联系在一起,许多传说讲述的都是这位大仙人的故事,在他面前大山敬畏得弯下腰来,凭借他的力量南洋的水都干枯了。很有可能,在三千年前某个名叫阿竭多的宗教大师首先渗透到这个地区,在弹宅迦建立起第一个雅利安定居地。阿竭多是先驱,是发现者,是定居者,是印度的哥伦布,在印度南部打开了雅利安殖民地和雅利安宗教。

在离开阿竭多净修林两由旬的般遮婆帝森林里,罗摩建起了林中住所,靠近瞿陀婆哩河的源头,相距现代城市孟买一百英里以内的距离。在那儿,他与妻子、兄弟祥和虔诚地生活在一起。本篇结尾是,印度一个冬天的早上,兄弟俩和悉多去瞿陀婆哩河沐浴,想起了他们在遥远的奥德的家。对流放中平静的森林生活的描述之后,紧接着发生了激动人心的事件,这是史诗故事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因此,我们现在处于诗人新的叙事转折点,他已经吟唱出了家庭的变故,已经平和的净修林,此后他要吟唱纠纷和战争。

第六篇 悉多丢失

本篇从描写罗摩在神圣净修林的平静生活,转而描述史诗中更为轰轰烈烈的事件。一个罗刹女爱上了罗摩和罗什曼那,但遭到兄弟俩的拒绝和嘲弄。因为遭到羞辱和惩罚,这个罗刹女十分痛苦,她煽动哥哥锡兰国王罗波那进行报复。史诗中描写的锡兰居民都是形状怪异的魔鬼,能千变万化。罗波那派摩哩遮变成一头美丽的金鹿,把罗摩和罗什曼那从茅舍引诱开,找机会把无人保护的悉多劫走。

印度思想家认为,我们生活中遭受的厄运只是我们不良行为的结果;灾难是由我们的罪恶带来的。因此,在这部印度史诗中,我们看到,在那个笼罩她以后生活阴影的大灾难的晚上,对罗什曼那的一股阴恶肮脏的疑心进入悉多无瑕的心灵,不该说的侮辱之语从她那温柔的嘴唇流出。只有这一次,史诗中的这位理想女人心中怀有不正当的念头,讲出了愤怒的话语,接下来便是世上少见的妇女遭受的悲剧性命运。对于印度数以百万计的男女而言,直到今天,悉多仍是女性之爱和女性忠实的理想;她对罗什曼那的险恶怀疑出于她对丈夫过度的热爱;她的悲剧性命运和长久的考验证明了她那永恒之爱。

第七篇 哩舍牟迦山

本篇主题是罗摩在哩舍牟迦山游荡以及他与猴子国王须羯哩婆的结盟。诗人带着所有时代的文明征服者对土著居民的蔑视,把这些地区的居住者描绘成了猴子和狗熊。但现代读者可以看透这些带有侮辱性的古怪称谓。通过诗中描写的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方式、手工艺和工业、圣礼和仪式以及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读者将会发现,诗人甚至把雅利安的习俗放进了他对印度南部居民的描述之中。猴国人与罗摩结成联盟,为他而战,热烈庆祝他的胜利,帮助他从锡兰国王手里夺回了妻子。

第八篇 悉多归来

须羯哩婆派了很多将士倾城出动,为罗摩寻找悉多。哈奴曼在锡兰找到了悉多。锡兰与印度之间有一条宽宽的海峡相隔,哈奴曼一跃过海来到岛上。悉多怒斥罗波那的诡计,被关在无忧树园里,一群可怕的罗刹女看守着她。尽管关押在此,悉多对罗摩忠贞不渝。哈奴曼把罗摩的信物戒指交给了悉多,也把悉多的信物宝石带回来,表明她坚贞不屈的爱情和真诚。

第九篇 战争会议

哈奴曼的作为令罗波那惊恐万分,因为哈奴曼不仅潜入了他的岛屿,发现了囚禁悉多的地方,在离开之前,他还设法把一大部分城都烧掉了。罗波那召开战争会议,正如所料,所有人都提议交战。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罗波那的小兄弟维毗沙那,他谴责罗波那试图与正义、不可侵犯的罗摩交战的愚蠢和罪过,并劝告罗波那把悉多还给她丈夫,与罗摩和解。在众多激烈开战的呼声中,维毗沙那的声音隐而不显。

值得注意的是,罗波那的二兄弟鸠槃羯叻拿也有勇气审视兄长的行为。但与维毗沙那不同的是,鸠槃羯叻拿决意为国王而战,不管他是对还是错。鸠槃羯叻拿对国王和国家的事业怀有一种盲目虔诚的忠实,这里面含有一丝崇高感。

维毗沙那从王宫被驱逐出来,怀着愤慨之情,他投入了罗摩的大军,并提供了楞伽及其武士的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

第十篇 锡兰之战

罗摩率领军队从印度穿洋过海来到锡兰。海峡四周有一连串的岛屿,印度诗人认为这是罗摩率众将士造桥过海遗留下来的大水道。

锡兰的首府楞伽城被包围,接下来的战争是楞伽伟大的头领和王公们的突围。然而,几乎每次突围都被击退,每位将领都被杀死。最后,罗波那本人作了最后一次突围,也被杀死,战争结束。

原书中描绘的无数战斗中,罗波那本人、他兄弟鸠槃羯叻拿和他儿子因陀罗耆的战斗是最重要的,最常被印度人吟唱和倾听,本书把这些内容都译成了英文。

第一位而且最伟大的战士是罗摩;从来没有一位敌人公开打败过他,他也从来没有在光明正大的作战中被征服过。接下来仅次于罗摩的是楞伽国王罗波那,在战斗中他两次击败罗什曼那,只败在罗摩的手下。再接下来是他们的兄弟罗什曼那和鸠槃羯叻拿。很难说这两位谁最优秀,因为两人只交手一次,而且还打了个平局。第五位勇猛无畏的战士是罗波那的儿子因陀罗耆,但若说幻术的话,他称得上第一。他利用自己制造的迷雾,两次击败罗摩和罗什曼那,最后阵亡。在这五位战士之后,显赫的勇士还有猴国和罗刹的战士。

战争以罗波那被杀和他的葬礼结束。

第十一篇 罗摩回国,接受灌顶

真正的史诗结尾是战争的结束,罗摩高兴地回到阿逾陀。悉多用火祭的考验证明自己无瑕的贞洁,乘坐着云车,与丈夫和罗什曼那一起回来。这架云车是罗波那从神那儿获取的,后来维毗沙那把它送给了罗摩。印度诗人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描写大自然,《罗摩衍那》的作者利用罗摩从锡兰返回的旅程,让读者一览无余俯瞰了整个印度大陆,同时还概述了整个史诗的主要事件。

在阿逾陀的相聚,迎接罗摩以及他的灌顶,是整部史诗中最令人高兴的章节。本篇最后几颂描写罗摩统治时期人们享受的快乐,直到今天,这仍是印度信仰和活生生的传统。

第十二篇 马祠

真正史诗的结尾是罗摩高兴地回到阿逾陀,但又添加了一部《后篇》,描写悉多的命运,为史诗增添了悲哀的结局。

浓浓的疑云仍然笼罩着关于悉多的谣言,阿逾陀人反思着自己国王的行为,因为他带回了一位曾经在罗波那王宫里住过的女人。于是罗摩向舆论让了步,他把可爱忠贞的悉多又送到了林中生活。

悉多在蚁垤——史诗的著名作者——的净修林里找到了一个躲身处,生下了双子罗婆和俱舍。许多年过去了,两个孩子也长大了,过着隐修士的生活,成了蚁垤的弟子。

许多年之后,罗摩举行马祠,邀请了邻国的国王和王子们前来参加盛大的宴会。蚁垤也来参加马祠,他的两位弟子罗婆和俱舍在那儿吟唱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叙述罗摩的事迹。这一部分诗歌非常有趣,我们看到了诗歌是怎样在古印度通过记忆流传下来的。两个孩子把整部史诗铭记在心,每天吟唱诗歌的部分章节,直到背完整首史诗。我们知道,这首长诗有七部书,共有五百个诗章,两万四千颂。每天背诵二十个诗章,就这样把整部史诗全部背下来也要用二十五天。古印度的文学就是凭借这样惊人的记忆力和这样的吟诵才得以保存下来。

罗摩认出了这两位吟游艺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他的心再次渴望见到悉多,他那遭受放逐但却永远也忘不掉的妻子。他请求蚁垤仙人把妻子送回,并且希望悉多在大庭广众面前再次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认可,把悉多带回王宫。

悉多来了。然而,她的生活已经被不公平的疑心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乌云,她的心已经破碎,她祈求大地把她收回。生养悉多的大地裂开豁口,把它那受苦难的孩子拥抱在怀。

在《梨俱吠陀》的古老颂诗中,悉多只是为人们生长植物的犁沟女神。我们看到,这一简单概念在《罗摩衍那》中是怎样掩盖起来的,史诗的主人公悉多仍然生于犁沟,在经历过所有的历险之后,她又回到了大地。然而,对于印度数以百万计的男男女女而言,悉多不是一种象征,她存活在这些人的心中,成为女人之爱、女人之贞和妻子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榜样。

大结局

在《后篇》的结尾部分,把罗摩兄弟的后代说成是公元纪元前的四、五世纪,西印度繁荣兴旺的大城市和大王国的缔造者。

婆罗有两个儿子——达克撒和普什卡拉。前者建立了达克撒西拉,在印度河之东。亚历山大和希腊人称其为达克西拉。后者建立了普什卡拉婆提,位居印度河之西,亚历山大和希腊人称其为匹剀劳底斯。因此,据说,公元前四世纪时,婆罗多的儿子建立的王国在印度河两岸非常繁荣。

罗什曼那有两个儿子——阿咖答和禅德拉剀图。前者建立了喀鲁帕达王国,后者建立了马尔瓦国的禅德拉坎提市。

设睹卢祗那有两个儿子——苏瓦胡和设睹卢哈底。前者成为马特胡拉国王,后者统治毗底沙。

罗摩有两个儿子——罗婆与俱舍。前者统治斯拉瓦斯底,公元前五、六世纪的佛的时代是奥德的首府。后者在温迪亚山脚下建立了库娑婆底。

罗摩兄弟之死符合印度人关于正义者之死的思想。罗什曼那的死有点儿奇怪,天使与罗摩秘密相见,罗摩让罗什曼那守在大门口,并下了严格的命令,谁要是打扰了会面,就会被杀头。

大仙人杜哩婆裟总是在地上惹乱子,由于他来见罗摩,罗什曼那自己打扰了天使与罗摩的会面。遵守罗摩的命令,罗什曼那为了补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升上了天。

在注定的时刻,罗摩和其他两位兄弟离开阿逾陀,穿过萨罗逾河,结束了凡间生活,三人升天。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