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和乐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龙溪板仔村
  •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入大学时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1895年10月10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于福建龙溪板仔村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六岁在本村从师启蒙,十岁入鼓浪屿一所基督教教会办的小学就读。越三年,免费入厦门寻源书院(教会旧制中学)读书。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林语堂从童年时代起就成为一个热忱的基督教徒。

1912年秋,林语堂中学毕业后,到上海入圣约翰大学文科学习。这是一所美国基督教教会办的学校。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他除了学习一些中外语文、历史等课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当时的美籍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和一些外籍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态度,使林语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发生了很大的作用。他后来回忆说:“圣约翰对于我有一特别影响、令我将来的发展有很深感力的,即是它教我对于西洋文明和普通的西洋生活具有基本的同情。”

1916年秋,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由校方荐举到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并兼授圣经课。直到1919年的三年中,他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偶尔也在当时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一些关于汉字研究的文章。“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科学与民主的影响下,他的宗教信念和热情,曾有所削弱和减退。

按照清华学校规定:凡任职期满三年以上的教员,可由校方资助出国深造。林语堂遂于1919年秋赴美入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林语堂后因经济支绌,于1921年离美赴法,在巴黎华工青年会工作。稍有积蓄后,又于同年夏天赴德,入殷内大学,半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并潜心于中国古代语言学之研究,1923年取得该校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天,取道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等地回国。

林语堂回国后,仍在清华学校任教,并于1923年11月开始,为《晨报副镌》撰稿,发表一些汉语古音韵的研究文章和德国诗人海涅等诗歌的译作。1924年五六月间,还发表过诸如《幽默杂话》、《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短评。

1924年11月,《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林堂语被邀集为该刊长期撰稿人。1925年应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又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兼教务长。与鲁迅同事,并开始往来。

这一年,北京爆发了以“女师大风潮”为中心的进步学生运动;5月,上海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五卅运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革命高潮。在大革命浪潮的推动和鲁迅等人的影响下,林语堂在政治、思想上倾向革命。在“女师大风潮”中,他站在进步学生一边,参加学生的示威游行,曾与反动警察搏斗。同时,在《语丝》、《京报副刊》和《莽原》等报刊上发表《谬论的谬论》、《咏名流》、《祝土匪》等短评、杂文,声援进步学生的斗争。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参加了对死难学生的吊唁、慰问,并在《语丝》第72期上发表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文章,对死难者表示哀悼,对镇压学生的军阀及其帮凶文人——“现代评论”派进行了揭露。

1925年11月间,全国范围内革命形势高涨,北京市民不断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打倒段祺瑞执政府,张作霖的地位也发生动摇,“女师大风潮”随之而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在这个重要时刻,林语堂和岂明(周作人)倡和,在群众中宣扬西方的“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主张“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以今日之段祺瑞、章士钊为例,我们便不应再攻击其个人”。特别是林语堂把这种“费厄泼赖”精神当作“语丝派”的共同精神来提倡时,就不能不引起鲁迅的警惕。鲁迅曾及时地撰文予以纠正,这就是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的发表。

由于鲁迅及时地针砭、教育,以及“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的血的教训,林语堂对他所宣扬的论调逐渐有所认识。惨案发生后一周,林语堂画了《鲁迅先生打落水狗图》。不久,又在《打狗释疑》一文中不无内疚地承认:“……而事实之经过,使我益发信仰鲁迅先生‘凡是狗必先打落水里而又从而打之’之话。”并连续写了《闲话与谣言》、《讨狗檄文》、《一封通信》、《“发微”与“告密”》等文,主张来一个“打狗运动”,表示要继续讨伐当局势力和“叭儿狗”们的决心。

“三一八”惨案后,林语堂受到段祺瑞执政府的通缉,即于当年5月携眷返闽,在厦门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秘书,并先后荐请孙伏园、鲁迅、川岛等人至厦门大学文学系任教。年底,因国学院经费问题与校长林文庆意见相左,又因教职员中“现代评论”派势力不断膨胀,虽有鲁迅等进步教师的支持,但林语堂在教务、人事等方面的开展过程中,总感时被“掣肘”,1927年春,终因厦门大学发生学潮而被迫辞职离闽。3月,应陈友仁之请至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7月,宁汉合流,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林语堂回到上海,应聘为开明书店编写《开明英文读本》,发行全国,因以致富。12月,鲁迅在上海接编《语丝》,不久又主编《奔流》、《朝花周刊》,林语堂为这些刊物撰稿。

1928年11月,林语堂写剧本《子见南子》,发表在《奔流》上,此剧对孔子作了嘲讽。同年12月,在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上发表《鲁迅》一文,对鲁迅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和战斗业绩,作了如实的评价。

“四一二”政变后,林语堂所希冀的西方社会的“民主”、“自由”难于实现,他在大革命时期的那种“满以为中国的新日子已现曙光”的政治愿望,也遭到破灭。1931年“九一八”以后,蒋介石对外妥协、投降,对内加紧了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政策,把国家与民族带进了黑暗的深渊,濒临极其危险的境地。当时,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左冀作家联盟,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英勇斗争。但林语堂却游离于斗争之外,不敢正视现实,企图逃避、躲藏。他对当时左翼文艺运动的高涨,采取了“偏憎人家说普罗”的态度;他慑于国民党当局的白色恐怖,采取了“胆小只评前年事,才疏偏学说胡卢”的畏缩立场。

1932年9月,林语堂主编的杂志《论语》(半月刊)创刊。他在创刊号上明确宣布该刊以提倡“幽默”为宗旨;并宣扬所谓“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的处世态度。

1933年1月,林语堂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对他采取了既团结又批评的态度。鲁迅应约为《论语》撰写过几篇文章,但同时声明,不赞成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严肃地指出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时刻,广大人民求生且不暇,所谓“幽默”文学,在政治上只能起到“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的作用。另外,还多次写信进行规劝,希望林语堂做一些于人民于国家有益的文化工作。对于鲁迅的严肃批评和忠告,林语堂漠然置之。

《论语》出至第27期时,林语堂辞去编辑职务(由陶亢德接编),于1934年4月另创刊《人间世》(半月刊),1935年9月又创刊《宇宙风》(半月刊,与陶亢德合编)。在《人间世》的发刊词里,林语堂提倡所谓“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性灵”小品文,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吹捧晚明公安竟陵派的“性灵”文学,鼓吹半文半白的“语录体”,攻击白话文,反对大众语;纠集周作人、邵洵美等人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后来,他更连篇累牍地发表一些公开反苏反共、攻击左翼文艺运动的文章。《人间世》第25期上还译载了宋美龄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攻击工农红军“杀人放火”以及吹嘘国民党军的军事“围剿”“战绩”的文章。

《人间世》创刊后不久,鲁迅就与林语堂断绝了关系,并连续写了一系列文章,对林语堂进行了批判,揭穿了他的“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相。

1936年8月,当民族危机极其严重的时刻,林语堂以著作为名,携家移居美国。就在这一年,林语堂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历史和中国民族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纽约出版。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大讲所谓“八百年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和所谓“世故”、“忍耐”、“冷漠”、“老猾”是中国民族的“特性”,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作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林语堂这一行径,受到了国内外革命作家和进步人士的谴责。其后,还在美国出版了一部以1900年后北京一个官僚家庭为题材的英文长篇小说《瞬息京华》,并转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1964年,林语堂的英文小说《逃向自由城》在美国出版。这本小说对中国革命持抵触的态度。

林语堂居美期间,曾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主持该校的“中国讲座”,大肆宣扬所谓中国的“固有文化”。

以后,林语堂长期定居美国。1943年林语堂曾一度回到抗战时期的重庆,曾在沙坪坝讲演,劝告青年学生读《易经》。郭沫若当时以《啼笑皆是》(见《沸羹集》)为题,撰文予以抨击和嘲讽,指出他对《易经》的根本无知与可笑。

1947年由国民党政府推荐他出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1966年6月携家自美返台湾定居。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1972年编成《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3月26日,林病故于香港。

林语堂作品

奇岛 [ 林语堂 ]

《奇岛》是海外较早涉及文化乡愁主题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著名小说。故事的背景被置于与世隔绝的泰勒斯岛,岛上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文化背景的不同,促使性格各异,但他们之间却能和睦相处。实际上,它是作者构想的一个乌托邦镜像。《奇岛》的主人公劳思是奇岛上人们的精神领袖,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林语堂理想之中的主人公应具有的文化素养、个性品质。这种素质和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在岛上人们的眼中,劳思秉承着儒家高雅的智慧,有着老庄超脱澄明的心境。这是一部读之让人神往,令人陶醉的小说。 查看详情>>

朱门 [ 林语堂 ]

长篇小说。林语堂。1953年美国出版英文本,1976年台湾远景出版中译本。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三,但故事与前两部没有联系。小说写三十年代初期西安一个记者与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西安学生举行声援“一·二八”抗战游行示威中,出身高门的女学生杜柔安遭到军警的袭击受伤,后被《新公报》驻西安记者李飞援救送入医院,二人逐渐相恋。不久,李飞受命去新疆,李、杜在三岱驿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杜柔安回到西安后,父亲已死,其叔杜芳霖坚决反对侄女与李飞的结合。此时杜柔安已怀孕,她不顾家中的阻挠,放弃遗产,独立谋生。后李飞自新疆归来,与杜柔安补行了婚礼。作品反映了青年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个性解放思想,同时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激情。 查看详情>>

人生的盛宴 [ 林语堂 ]

《人生的盛宴》收录了林语堂的论读书、古书有毒辩、从梁任公的腰说起、孟子说才志气欲、论性灵、我怎样买牙刷、论文艺如何复兴法子、老北京的精神、闲话说东坡等众多作品。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较为集中地了解林语堂对人生、生活、文艺的精辟见解。 查看详情>>

赖柏英 [ 林语堂 ]

《赖柏英》为林语堂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原型是作者的初恋情人。新洛与赖柏英青梅竹马,长大后产生了深笃的恋情。赖柏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新洛一同出国。新洛在外国对初恋情人的刻骨相思,常使他魂不守舍。叔叔的姨太太荒唐地爱上了他,但终未如愿;吴太太的女儿苦苦追求他,终于无成而自杀。在一片迷惘中,新洛爱上了美丽的混血女郎韩星,并与她疯狂地相恋。后韩星受一妓女影响,去追求欧洲男士的肉感和金钱。在经历了相思、狂恋、失恋、困扰等一系列精神挣扎后,新洛终于又再次与赖柏英团聚,找回了曾经美好。 查看详情>>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林语堂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之一,大师以主人翁意识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及其勤劳而朴实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笔调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国人的生存状态,并从文化、历史、社会和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查看详情>>

老子的智慧 [ 林语堂 ]

林语堂著,林语堂先生以其特有的笔调和论述方式谈老子思想的一本书。该书按《老子》原有的顺序对八十一章分别予以语译和解说。每一章的解说均是按该章宗旨进行分节讨论。解说是把老子智慧放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予以思考,尤其注重老子与孔子、庄子的比较。书中把《老子》八十一章按内容概括为七篇,分别为:道之德、道之训、道之体、力量之源、生活的准则、政治论、箴言。书中认为《老子》前四篇(前四十章)形成老子思想的哲学原理,后四十一章(后三篇)是讨论实际生活上的问题。该书另有三篇序文和一篇有趣的附文《想象的孔老会谈》。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认为,道家哲学恰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的一面。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而《老子》一书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籼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老子是以混混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唯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老子的隽语,象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了解老子的最好的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另外一种研究老子的方法,是从爱默生的短文《循环论》着手,爱默生运用诗歌顿呼“循环哲学家”之中“循环”,导出了与老子同样的思想体系。书中认为,如果要找一种被科学家所接受的宗教,我们会不加思索地说出“道家”二字。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关于生命、心灵、意识等数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得留给非科学家去处理。一种类似于“神秘主义”的方法也会帮助我们了解“自然”。 查看详情>>

风声鹤唳 [ 林语堂 ]

长篇小说。林语堂著。194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1947年林氏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文。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二,与《京华烟云》有某些承续之处。小说写姚府主人姚伯牙在抗战中的恋爱故事。自北平沦陷后,伯牙的亲戚均去南方,他与富于正义感的老彭成为密友。老彭向伯牙讲述日军在华的暴行。他正准备为游击队筹集经费,购买武器。在老彭的启发下,伯牙觉得自己应参加爱国的行动,打算去南方与人民一起投入战斗,后与游击队员崔玛琳相爱,先后逃离北平去沪。小说通过姚伯牙投身抗战的故事从侧面反映时代的激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但作品受当时抗战加恋爱的模式的影响,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故事亦有随意编造的痕迹。 查看详情>>

吾国与吾民 [ 林语堂 ]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查看详情>>

林语堂散文 [ 林语堂 ]

林语堂的散文,在内容上有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特点,除其明显的政治上和观点上的差错外,他的有些思想和主张,如要求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等等,这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而在今天看来,特别是联系林语堂个人后来发生的变化,既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历史的局限性,也可以明显的看到他的反动的阶级实质。本书收入作者所写主要散文作品共102篇。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树风格。 查看详情>>

人生不过如此 [ 林语堂 ]

该书是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记录了他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