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周礼》:师氏、保氏隶于司徒,大司乐之属隶于宗伯,皆教官也。而大学之职略无概见,故先儒疑《周礼》之多残缺。盖自州乡庠序以及大学,必专有官师,而今亡矣。先王以礼齐民,学为之首,则系学于礼,道莫重焉。故此篇与《经解》《中庸》《儒行》《大学》,戴氏汇记之以为《礼经》,亦犹《大戴记》之有《劝学》诸篇也。此篇之义与《大学》相为表里。《大学》以发明其所学之道,推之大,析之密,自宋以来为学者所服习;而此篇所论亲师敬业为入学之事,故或以为末而未及其本,然玩其旨趣,一皆格物致知之实功,为大学始教之切务,则抑未可以为末而忽之也。此之不讲,乃有凌躐鲁莽以谈性命而诡于佛、老者,为正学之大蠹,固君子所深惧也已。凡十六章。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闻,亡运反。

“发”,发政也。“虑”,度也。“宪”,法也。“ 闻”,谓小有声闻。“就”,即而取正也。“体远”,谓体悉四方之利病也。“由”,用也。言人君饬法求贤,民悦其治而德不及远者,法未宜民而求之未必其用也;用贤宜民,四方归之而民不向善者,政立而教未先,无以移民之志也。惟立学校以教其俊士,而德明于天下,则民日迁善而美俗成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质虽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导之以学。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内则有大学以教国子,外则有乡州之庠序以达郊遂,施于侯国,莫不有学,斯道一而俗美矣。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兑本说字,音失艺反,俗读弋雪反者误,篇内并同。

《兑命》,傅说告高宗之书。“典”,常也。人君自力学以先民,而学校可兴也。

右第一章。此章言人君建学之旨。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而不易至,故知不足。教者或无以自喻,则问焉而穷,故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反”者,求诸己。“强”,力也。“长”,助成也。学日益其所不足,则教不困。教以困而自强,则学益充。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上“学”,胡教反。

“学”,《书》作敩,“教”也。敩以自强而研理益精,足以当学之半也。

右第二章。自此以下八章皆言为师之道,教者之事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术与遂通,徐醉反。

此谓先王立学建师之道也。古之仕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旦夕坐于门以教焉。门侧之堂谓之“塾”。五百家为“党”,六乡之属也。万二千五百家为“术”,在远郊之外。堂有室曰“庠”,以养老为主;无室曰“序”,以射为主。“国”,国中。“学”,大学也。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比,毗至反。离,力智反。论,卢琨反。知,珍义反。

“比年”,每年。“中年”,间一岁也。“一年”,考校之始岁。“视”,亦考也。“离”,析也;分析文义,知其旨趣也。“辨”,别也;旌别其志,异于流俗也。“敬”,信而重之也。“乐群”,行之和也。“博习”,旁习于非所授之业,以考同异也。师严而亲之,好学之验也。“论学”,于学有得而能自为论说也。“取友”,知择善也。“知类”,推广其知,以辨事类也。“通达”者,通所知以达于行也。“强立不反”,守之固也。“小成”者,致知之功;“大成”者,力行之效。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夫,防无反。说,弋雪反。

承上文而言。广立学校而以时考其成为进退焉,则士劝于善而民知观感,风化行而天下归之矣。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蛾,与蚁同,鱼绮反。

《记》,古书名。“术”,径也。蚁之后行者踵先行者,接迹相继,则径不迷而远可至。民虽愚而上以教倡之,则顺从而向道矣。

右第三章。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大,他盖反。

“始教”,谓始入学。士弁而祭于公。《周礼》“春入学,舍菜”,大胥典其祀,故服士之祭服。“菜”, 藻之属。舍菜之礼,俎豆具焉,而专言“菜”者,尚质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宵雅》,《小雅》。“肄”,习也。《小雅》之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入学之始先习之。盖此三诗为升歌之乐,而所咏者君臣事使之礼,所以劝进学者,期之以莅官事上之道也。

入学鼓箧,逊其业也。 逊,苏困反。

“鼓箧”者,将发箧授经,先鸣鼓整齐其威仪,使相逊让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古马反。

“夏”,与槚同。《尔雅》云:“槚,苦荼。”盖今之茶茗,其枝条可为杖以扑人。“楚”,荆条也。“收”,敛束。“威”,威仪也。入学则使人执扑杖巡警,以约束学者之威仪。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禘”于烝尝而举必以秋冬。“视学”,考校之也。间年一考校而又不以春夏,使学者优游成其志业,然后视之,不迫之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语,鱼讵反。

“观”者,师观省其勤怠也。弗亟语之,必使自得,则存诸心而不忘矣。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学积则自通,遽于问答,将强知其所未及者而忽于近矣。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伦”,理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学而后入官,则躬试诸行事矣。入学之士尚志为先,七者之伦所以养其志也。

右第四章。

大学之教也时 句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时”者,有序而不息之谓。“居”,恒守也。教之必有正业,不因其易晓而躐等以授学者。退息必有恒守,持之勿失,不自谓已喻而置之也。

学 句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依,于岂反。乐,鱼教反。

“学”,言凡学之道也。“操”,琴瑟曲名。“缦”,引也;今曲中有慢者,即其义。“弦”,琴瑟也。操缦皆有词谱,必习记之,而后临叩弦时以意调之,皆敏合也。“安”者,习于其事而不劳也。“依”,犹譬也;谓依彼以显此也。“博依”,谓博通于鸟兽、草木、天时、人事之情状也。“杂服”者,衣冠、器物、进退、登降之数也。“兴”,尚也。操缦、博依、杂服,皆“艺”也。诗、礼、乐之精微,非乐学者不能安意而曲体之,然形而上之道,即在形而下之器中,惟兴于艺以尽其条理,则即此名物象数之中,义味无穷,自能不已于学而道显矣。故教之有业,退之有居,必循其序而勉之不息,所谓“时”也。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存于心也。修,习于行也。或息或游,而所藏所修者,无有忘焉,所谓“安”也。详说所以反约,为之有恒而不息,则道在己矣。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夫,防无反。乐,卢各反。离,力智反。

“信”,诚见而笃守之也。“离”,远也。“辅”,友也。“反”,退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孙,苏困反。

“敬孙”,《书》作“逊志”。“孙”,有序也。“时敏”,无时不敏,言不息也。“来”,集也。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 句 ,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占与觇同,丑廉反。数,所角反。尽,子忍反。佛,分物反。夫,防无反。

“呻”,吟也。“占”,视。“毕”,简。且吟且视,给于口授,心无所得也。“讯言”,问难之言也。“及”,犹急也。“数进”,屡告之不待其习熟也。“使”,亦教也。“诚”,信能之也。“尽”,与“侭”通,量也。“施”,授也。“求”,课也。“佛”,戾也。“隐”,含痛意,谓以学为患也。“去”,忘也。“刑”,成也。

右第五章。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当,丁浪反。孙,苏因反。下同。

“未发”,谓不善之未有端,以礼约之,则莫之禁而自禁矣。“可”,谓恰可受教之时也。“陵”,越也。“节”者,教者浅深之次第。“孙”,顺也。“相观”,谓聚于学以亲友。“摩”,切近而使喻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扞,侯旰反。格,下革反。胜,书蒸反。坏,古迈反。辟与嬖同,卑义反。

“扞格”,相抵牾也;情动欲肆,理不足以夺之矣。“时过”,谓愤悱求通,不因而达之,则沮丧遗亡,虽勤无益也。“坏乱”,冗废也。“燕朋”,狎昵游嬉之友。“逆其师”,不受教也。“燕辟”,女子小人,导以淫佚。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崇其所以兴,禁其所自废,师道之所自立也。

右第六章。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道,徒到反。

“道”,引也。“牵”,强持迫之使行也。“强”,刚也;谓刚严以莅之也。“抑”,摧折之也。“开”者,启其端。“达”者,尽其说。“和”,为之有绪而悦也。“易”,师易亲也。“思”,使自思而得之也。

右第七章。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多”,泛记而不亲也。“寡”,专持而不广也。“易”,果为而不知难也。“止”,循分而不能进也。“心”,谓情质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

右第八章。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继”,续也;启其端而使彼续成之也。“志”,思也。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言”,教者之训辞也。“约”,简也。“达”,可通于大全也。“微”,不显说也。“臧”,美也;谓精美有义味也。“罕譬”,不多为譬释也。“喻”,晓也;大旨已晓了也。以此三者立言,则为可继,以待学者之自求,所以引人之志于无穷也。

右第九章。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而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长,丁丈反。

“至学”,谓至手所学之道也。“难易”者,斯道大小显微之序也。“美恶”,学者材质之差也。“博喻”,谓所喻者众也。“长”,官之正长。知道之序而尽人之材,则因机设教而人无不可喻者矣。以之为长为君,而建道宜民,程材器使,皆此道耳。君长之道,皆于师道取则焉。故自天子之元子至凡民之俊秀,欲明君长之德者,得所师而取法不远,是以王者择师以立教,则子孙臣庶则而效之,而治隆俗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俗本惟作唯。“此”字让有“其”字者,讹。

“四代”,虞、夏、商、周。“惟其”,慎择之辞。

右第十章。此章承上章师道之大而言择师之当慎。自此以下六章,皆言亲师为学之道,学者之事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严”,尊敬也。惟尊德乐道者,乃能忘势而尊师,是以难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民”,人也。“敬”,重也。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诏”,告也。天子入大学而亲有所问,则东面,师西面,所谓“弗臣”也。天子尊之于上,其下莫敢不尊也。

右第十一章。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归功曰“庸”。“怨”者,怨其督责。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说,他活反。

“易”者,疏理易析处。“节目”,木枝节所自出,坚撑处也。“说”,谓节目随理而脱也。“解”,判也。喻善问者因言以知意,即显以察微,渐渍之久而大疑自决。若择隐奥者以为诘难之端,而轻其浅易者为不足问,是不诚于求知而躐等以矜善问,终于迷而已,程子所谓“拣难处问”者是也。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从,七恭反。

“待”,应也。“从容”,犹言良久。“声”,余韵也。因问而答,大者不吝,小者不滥,而意味有余,使人思而得之,引伸于无穷。

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问善答,则学日进矣。

右第十二章。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记问”者,无察识之实,懵于次序,述诵以教人,倾尽而止。惟己学已明,则审知学者所至之浅深,听其所问之语而因量以善诱之也。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语,鱼讵反。舍,如字,始夜反。

“力不能问”者,不知疑也。“舍”,置也。言师必因材而授,不可则止,以警学者之自勉。

右第十三章。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冶裘之事,熔合以底于完。弓箕之事,矫揉以适于用。始学御者,马反向舆,曳车却行,使易就御而不骋。察于此而知识小以成大,变质以合理,向道以闲邪,虽未能即合辙于古人,而就其所能以拟议之,则不迷其方而为之有渐,其于学也,有日孳孳而不能已者矣。

右第十四章。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当,丁浪反。治,直利反。

“丑”,齐也;因声色而知学与师之重,所谓“比物丑类”也。“鼓”,谓考击之也。“水”,调涂之也;鼓之所以宣五声之和,水之所以成五色之章,质因其自然,而为之者人力也。“五官”,耳聪、目明、貌恭、言从、思睿也。天之所赋,虽各效其灵,而非学则无以尽其材而不淫于妄也。“五服”,斩、齐衰,大、小功,缌也。亲师明道而后能尽伦也。

右第十五章。

君子曰:大德不官,

“大德”者,人官之本,涵于未发,以为视听言动之则,不倚于官也。

大道不器,

“大道”者,事物之本,为事物之所共由,散于有形而为器,而不滞于一器也。

大信不约,

“大信”者,信在言前,不言而信固存,不待期约之结也。

大时不齐。

“齐”,有恒期而无参差也。圣人之时,因时而处中,无画一之理而同归一致。如天之有四时寒暑,参差变化,无一定之期而自不爽;盖时为齐之本,而齐不可以为时也。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四者之理,居静以御动,不为而成功,惟其有本也。学能知本,则修之在躬,存之在心,虽未发见于事物,亟著于功效,而应事接物之道即此而具,盖明其德以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不外是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河,海之源也。海,河之委也。源虽小而必先之,重本也。故守约而施博,君子之学,求诸己而已矣。此篇所言,皆亲师讲艺之事,而终之以务本。所以见古人为学,求之己者,但尽其下学之事,而理明行笃,则天德王道即此而上达焉。盖与《大学》至善知本之旨相为符合,而后世窃佛、老之说,以文其虚枵狂诞之恶者,亦鉴于此而可知其妄矣。

右第十六章。

礼记章句》卷十八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