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弼

孝經今古文各本表

续表

會通第四 孝經

曹元弼學

伏義正夫婦以定父子,爲教孝之本,而愛敬之政推行無窮。孝經之義,本自伏羲以來,易説發之矣。今列其文句相證明者如左。

至德 易曰:「易簡之善配至德。」良知良能,至易簡也。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故順民如此其大。

順 易言順最多,阮氏發之精矣。順天下之本在敬,易乾爲敬,坤爲順。

揚名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在上不驕」章 與易「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之戒同義。

制節謹度 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資於事父」章 三綱定於伏羲作八卦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此即乾元、坤元資始資生、繼善成性之義。語在要旨。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 震,長子守宗廟、社稷爲祭主,所以體乾元。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 古人以善爲吉德,惡爲凶德。易所謂吉凶者如此,非以利害爲吉凶也。故易不可以占險,而聖人卜筮之教無流弊。

罪莫大於不孝 易离四,惡人所以焚棄無所容。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易曰:「知鬼神之情狀」以此。互詳要旨。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堯之舉舜以孝,孔子作孝經,所謂「祖述堯、舜」也。明王孝治天下,德教政令,莫備于書。大義已具書説,今録一二事證焉。

先王 鄭注:「禹,三王最先者。」其文殘缺,難可測知。蓋禹平水土,然後契教人倫,伯夷降典,天下始平,孝治始備,所謂「彝倫攸敘」也。此必七十子微言。詳流别鄭氏孝經注下。

民用和睦 堯典:「九族既睦,萬邦協和。」周公作洛,四方民大和會,是其事。

在上不驕,制節謹度 此即論語所謂「敬事節用」。鄭注堯典曰:「敬事節用謂之欽。」

擇言 甫刑曰:「敬忌,罔有擇言在躬。」

先之以敬讓 堯允恭克讓,舜命九官,濟濟相讓。讓字古人最重之。

不敢侮於鰥寡 語本康誥。

郊祀、宗祀 事在召誥、洛誥。

天性 西伯戡黎曰:「不虞天性。」

五刑之屬三千 甫刑文。

孔門之學,出于詩、書。孝經引書,特稱甫刑,將以王室衰微,欲扶其主,以刑亂賊,與春秋同義歟?抑以刑肅俗敝,欲返之於德教歟?其引詩精意,首章稱:「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開宗明義即舉文王之詩,明示萬世法祖尊王,且孔子潜心於文王也。聖治章稱:「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儀,法也,則也,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愛人敬人,是以其民則而象之。「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孝經、大學義正相符,蓋詩之本義也。廣至德章稱:「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以强教之,悌以説安之,以證教孝、教弟、教臣子,子説、弟説、臣説,真詩之古訓也。感應章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詩文上云:「鎬京辟雝」,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周道四達,禮樂交通,本於聿追來孝也。精密曲中如此,而謂孝經引詩、書非出自孔子哉?詩者,愛敬之情也,先王以是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其變風、變雅,亦皆忠臣孝子至誠惻怛所爲。故學詩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詩説詳矣。今舉事證一二,以備尋省。

郊祀后稷 詩思文,后稷配天也。

宗祀文王 詩我將,祀文王於明堂也。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樂經久亡,詩序曰:「先王以是美教化,移風俗。」詩教存則樂在其中矣。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此即詩之美刺,鄭氏詩譜序本此以説詩之大義。

孝經者,制作禮樂,仁之本。中庸言舜大孝,武王、周公達孝,而繼以九經三重,即孝經與禮一貫之大義。述孝篇詳之明矣。文句相證,其一隅耳。

至德 黄氏引周禮至德、敏德、孝德而説之曰:「雖有三德,其本一也。」案周禮之至德以地言,即聖人之孝也。孝經之至德以理言,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也。經言「孝弟之至」,即周禮至德。

法服 詳周官司服。又孝經言「法則」與周官文同

不敢遺小國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 事在周官大行人諸職,及禮覲經記朝事義。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周禮所謂「祀天旅上帝」,又詳禮郊特牲、祭法記。明堂詳考工匠人、月令、盛德記。

五刑章 周官賊殺其親則焚之,放弑其君則殘之。又王制有破律亂名,學非而博,言僞而辨之誅。本命記列誣文武,逆人倫之罪,皆與此章義同。以上周禮。

士章 三綱爲制禮之本。喪服父至尊,君至尊,夫至尊,父在爲母期。記皆引此經説其義。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於冠禮見之,冠義亦本此爲説。

郊祀后稷以配天 喪服傳曰:「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因嚴教敬,因親教愛 禮之精義,此二語盡之。

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士喪、既夕等篇是其目。

喪親章 此章爲喪禮提綱。詳要旨。以上禮經。

仲尼居,曾子侍 與小戴記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大戴記王言發首文法一例。

避席 記曰:「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參不敏 記所謂顧望而對。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記曰:「民之本教曰孝。」凡小戴祭義、哀公問、大戴曾子十篇皆説孝經之義,無一事不相表裏,總著於此,不復條别。

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檀弓以事親、事君、事師三者竝舉。禮三本以先祖、君師並稱,皆其義。

法服、法言、德行 記曰:「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凡記説服、言、行至詳,皆與此經同義。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 記曰:「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争矣。」

父子之道天性 教敬教愛。中庸性、道、教之説所自出。

紀孝行章「五致」 目在曲禮、内則、喪、祭諸篇。

居上不驕,爲下不亂 中庸亦云:「居上不驕,爲下不倍。」

在醜不争 曲禮:「在醜夷不争。」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經解引。

非家至而曰見之 文見鄕飲酒義。

「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云云 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

哭不偯 閒傳:「大功之哭,三曲而偯。」故喪親哭不偯。凡記説喪禮,皆此章之條目。以上二戴禮記。

春秋

孝德以知逆惡,惟孔子行在孝經,故能誅亂臣賊子。春秋之文微,後世亂賊欲誣春秋,而不知孝經已顯揭大義,豫燭神姦。讀孝經,而後知春秋之所以作,而後知孟子説春秋淵源所自來。愚論之詳矣。文、武之道未墜于地,賢者識大,不賢識小,夫子焉不學,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故孝經、論語之訓多與左氏所載賢大夫之言同。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左氏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諸侯、卿大夫章 孝經、春秋相通之義,要旨發之。

以孝事君則忠 故傳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

「天之經也」云云 「以順則逆」云云 「言思可道」云云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皆見左傳。

論語

論語極聖人仁天下萬世之情,而其發首言仁曰:「孝弟不好犯上作亂」,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然則仁者,孝弟忠信而已,所謂學者,學此。忠信者,孝弟之實,著于言行,達于政治。子臣弟友,求乎人者責乎己。言顧行,行顧言,天下歸仁,邦家無怨。故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孝經、論語同條共貫,孔子行在孝經之實,備在論語。學者熟讀而力行之,默識心融,觸處洞然矣。

夫孝,德之本也 論語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延叔堅仁孝論發之精矣。

「身體髮膚」節 曾子啟手足,確守夫子此節之訓。

揚名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

「在上不驕」章 「道千乘之國」章與此同義。

言行 論語説言行備矣。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 鄭氏殘注有「上好義」三字。按此節與「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節義正同,皆言因性施教之易。

敬讓 「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大學亦以興仁、興讓並言。

以養父母曰嚴 顧氏炎武説以「今之孝者」一節。

紀孝行章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要君 見論語。

諫争章 「事父母幾諫」,「勿欺也,而犯之」,皆與此相發明。

感應章 季路問事鬼神,夫子答以事人。惟聖人爲能饗帝,孝子爲能饗親。天明地察,本在事父母之孝而已。

進思盡忠 論語曰:「臣事君以忠。」

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 夫子答宰我與此大同。

孟子

孔子、曾子之學傳於子思,以及孟子。故孟子之言,純乎孝經之義。孟子時諸侯放恣争利,去仁義,率土地,食人肉,而惡慢之禍徧於天下。處士横議,無父無君,充塞仁義而惡慢之毒,將流於萬世。孟子哀民倒懸,懼人相食,明王道,稱仁義,道性善,發人良心、良知、良能。「孩提愛親,少長敬兄」,所謂性善者在此,孝經所謂「父子之道,天性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達之天下」,孝經所謂「至德也」。「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孝經所謂「要道」也。至德要道,以順天下,則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民親其上,死其長,四海之内,仰之若父母,仁者無敵,而愛敬達於天下。入則孝,出則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楊、墨之言息,孔子之道著,有王者興,必來取法,而愛敬被于萬世。嗚呼,自伏羲至孔子,所以治教天下,以爲相生、相養、相保之道者,愛敬而已。愛敬本於父子,而立於君臣,天下之所以治,以有人倫也,天下之所以亂而可復治,以人倫之教未絶於人心也。周之衰而彝倫斁,孔子作孝經以明大順,作春秋以誅大逆。春秋作而亂賊懼,懼者,以天下尚知父之爲父,君之爲君也,即亂賊亦自知亂之爲亂,賊之爲賊也。有邪説以反易天明,惑亂人心,爲悖德悖禮者藏身之固,而亂賊且不懼,天下弱肉强食,窮凶極惡,何所不至乎?孟子稱堯、舜,學孔子,而積血暴骨,焚書坑儒之後,後王尙能尊孔氏,崇仁義,以理天下,延及千載之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聖法不爲奸逆所誣,故善承孝經、春秋之學者莫如孟子。孟子曰:「事孰爲大,事親爲大。守孰爲大,守身爲大」,「孝始於事親」也。「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中於事君」也。「非仁無爲,非禮無行」,「終於立身」也。「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孝經愛敬之説也。横逆自反,無一朝之患,不驕、不亂、不争,「不敢惡慢於人」,「患不及身」也。「舜人也,我亦人也」,「天地之性人爲貴」,「爲法于天下,可傳于後世」,立身揚名而後全乎爲人也。義之相應如此,豈獨「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與嚴父配天相表裏,「舜往于田」數章爲論孝之極致哉?

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 孟子論文王之政是。

在上不驕,制節謹度 孟子所謂恭儉。

法服、法言、德行 孟子亦以服、言、行三者並稱。

然後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孟子曰:「惟士無田,則亦不祭。」詳要旨。

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

德義 孟子曰:「尊德樂義。」

不敢侮於鰥寡 文王發政施仁先窮民無告者是。

明堂 見孟子。

「敬其父則子説」云云 孟子告宋牼,亦以君父兄並言。

諫争章 孟子以責善爲賊恩之大,諫争非責也。論語曰:「事父母幾諫。」

爾雅

漢書藝文志以孝經與爾雅同。蓋孝經爲六藝之總會,爾雅爲六藝之通釋。訓詁舉大義,學者治經莫先於此。昔伏羲作八卦,又作結繩。八卦,人倫王道之始,結繩文字,訓詁之祖。其後周公制禮,又作爾雅。孔子制六藝,作孝經,又以古文書六經,教弟子以孝弟學文。蓋識文字,知倫理,爲聖教王治第一事。所以使民仁且智,以相生、相養、相保也。孝經言明且淸,無待訓釋。然庶人章「患不及」古義皆訓「患」爲「禍」,明皇易之,遂忘思患豫防之義。訓詁之繫於經術世道,豈不大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