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名轲,字子舆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县)
  • 出生日期:约前372年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他非常尊崇孔子,曾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来他的人生经历,与百年前的孔子极为相似。孟子一生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游说并服事齐宣王,齐宣王尊他为客卿,但是不大听信他的主张。无奈前往魏国,梁惠王不采纳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言论迂腐空泛而不切实际。他又出游邹、任、鲁、宋、滕等国,虽然受到尊敬,但国君们不行用其道。此时各国都在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连横、相互攻伐,而孟轲却称述“唐虞三代之德”,幻想以仁义平天下,不切各国实际,最终不被见用。孟子游历诸国皆碰壁而回,于是还乡同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开门授徒,从事教育事业,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

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行“王道”,即行先王以德行仁的治国之方,反对霸道,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温和的改良,对社会进行“托古改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一是恢复井田,给民以恒产;二是“省刑罚薄赋敛”,减轻人民的负担;三是救济穷人;四是保护工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主张非攻,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提出“善战者服上刑”。与此相应,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号召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君民关系。他提出人性善说和仁、义、礼、智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生来就有的。但“小人”不能保持其善性,只有“君子”才能保有。孟子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有些思想和言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和发扬。晚年,孟子同其门人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今存7篇。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以后,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儒家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作品

孟子外书 [ 孟子 ]

相传今本《孟子》七篇之外尚有四篇,称为《外书》。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汉代流传之《外书》四篇已佚。今本系明人姚士粦伪造。 查看详情>>

孟子译注 [ 孟子 ]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查看详情>>

孟子 [ 孟子 ]

文集。战国孟轲及其弟子撰。十四卷。轲字子舆,战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后人子思门人。历游诸国,曾任齐宣王客卿。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孟子》所录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思想学说、个性修养。基本思想是继孔子,排杨、墨,主张力行仁政,恢复井田,省刑薄赋,停止攻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严君子小人之分、劳心劳力之别。从人性善出发,重视主观精神作用。多以对话形式论辩明理,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为长篇巨制。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常以排比句法增强逻辑推理色彩,雄辩有力。惯用比喻,形象鲜明。善设机关,引人人彀,步步紧逼,波澜壮阔。赵注释句,保存汉人旧说。疏解释赵注。朱熹以为疏为邵武士人作,《四库全书总目》亦疑非出孙爽之手,有《十三经注疏》本。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均可参考。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