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的夏天,我又到了北平,在中海见着孙楷第先生;我知道他是最研究小说的掌故的,就请他帮我搜查关于《醒世姻缘》的材料。隔了几个月,孙楷第先生寄给我一封长信,报告他研究的结果。他的长信的全文,读者可以参看。他的方法是用《醒世姻缘》所记的地理、灾祥、人物三项,来和济南府属各县的地志参互比较,证明

(1)书中的地理实是章邱、淄川两县。

(2)著书的时代在崇祯、康熙时,至早不得过崇祯。

(3)作者似是蒲留仙,否则也必是明清之间的章邱人或淄川人。

孙先生证明书中的绣江县即是章邱,证据确凿,毫无可疑。他在人物的考证,指出书中三十一回所记的救荒好官李粹然是实有的人物,书中说他是河南河内人,丙辰进士,都是事实。这也是很重要的发现。他又特别注意书中第二十七,第二十九,第三十一回记载的种种灾异。他用《济南府志》、《淄川县志》、《章邱县志》的灾祥部来比较,断定书中所记水早灾荒大都是崇祯、康熙年间淄川的实事。这时候,我和孙先生都不曾见着蒲松龄的全集。后来我们见了《聊斋文集》的几种本子,读了集中纪灾的诗和几篇纪载康熙四十二三年淄川灾荒的文字,更相信孙先生的方法是很有见识的。我试举一个例,可以补充孙先生的研究。《聊斋文集》有《纪灾前编》,记康熙四十二年的淄川灾情,开篇就说:

癸末(一七〇三)四月天雨,二麦歉收。五月二十四日甲子,雨竟日,自此霪霖不休,农苦不得耨,草迷疆界,与稼争雄长。六月十九日始晴,遂不复雨。低田水没胫,久晴不涸,经烈日,汤若煮,禾以尽稿。高田差耐潦,然多蜚,蜚奇臭,族集禾箨。……禾被噆,以枯以秕,尽臭,牛马不食。……

此次因官不肯报灾,所以“淄未成灾”,不见于《淄川县志》,所以孙楷第先生也不曾记录。但这一段记载的文字颇和《醒世姻缘》的考证有关系。《醒世姻缘》第九十回记成化十四年武城县的灾情如下:

……谁知到了四月二十前后,麦有七八分将熟的光景,可可的甲子日下起雨来,整日的无夜无明,倾盆如注,一连七八日不住点。刚得住,住不多一时,从新又下。…只因淫雨不晴,将四乡的麦子连秸带穗弄得稀烂,臭不可当。

这两处写灾情,都注重“甲子日”的大雨,这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推想两处的记载是出于蒲松龄一个人的手笔。又可以推想《醒世姻缘》第九十回记的灾情,是康熙四十二三年的淄川灾情。这不但可以考证此书的作者,又可以考见此书的著作到康熙四十二三年(一七〇三—一七〇四)——蒲松龄六十四五岁时——还没有完成。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证据。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