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幼名嗣糜,行名洪骍,字适之,号冬友。铁花子。安徽绩溪人。1904年赴上海,先后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读书。加入“竞业学会”,任《竞业旬报》编辑。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读农科,次年改习文科。191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留校研究哲学。次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受业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6年与陈独秀等以书函讨论“文学革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主张文学革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参加编辑《新青年》,力倡新文学运动。次年6月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传改良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考据方法,在学术界影响较大。1920年8月,参加北京大学皖籍职员成立的驱除安徽军阀、改进皖省政治的“旅京皖事改进会”。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宣扬“好人政府”和“省自治联邦”的主张。次年1月主编《国学季刊》。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中途退出,以抗议封建军阀分赃。曾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名誉秘书、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国民党大学院大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公学校长等职。1930年11月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37年7月赴美国,次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9月辞职寓居纽约。次年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大会主席。1949年春去美国,侨居纽约,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管理员。1957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一生曾获得35个荣誉博士学位。其主要著作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戴东原的哲学》、《淮南王书》、《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胡适文存》、《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梁任公胡适之先生审定研究国学书目》、《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片羽》(水浒传考证)、《胡适日记》、《胡适留学日记》、《四十自述》、《南游杂记》、《庐山游记》、《藏晖室札记》、《章实斋先生年谱》、以及关于《水经注》版本考证的一组论文及手札。
《淮南子》是汉高祖之孙准南王刘安与他门下的宾客们集体编写的一部大型哲学文综,其正式名称是《淮南鸿烈》,胡适则称之为“淮南王书”。胡适的《淮南王书》是他研究这部现在通称《淮南子》的书的哲学思想的一册学术著作。1923年3月胡适曾为北京大学的同事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写过一篇序言,缕述了从许慎、高诱、庄逵吉、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到刘文典诸人治《淮南子》的瑕瑜得失,他认为,“叔雅(文典)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刘氏此书毕竟只是一部校健考订、注释疏解的书,本意不在阐述发明《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胡适研究《淮南子》文字校释多依刘氏《集解》。《淮南王书》是胡适1930年写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七章中的第五章。《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从学术意图来说,一是为回北京大学授课编写讲义,二是为早已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写续编作准备。但作为第五章的《淮南王书》则受到了特殊处理.1931年就抽出来由上海新月书店排印出版,流行多年,后来纸版归了商务印书馆,故又有商务印书馆的重印本。直至1962年初胡适临终前夕还在撰写《淮南王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手稿本的序,写了几稿,均不满意,等撒手人寰时仍是残稿,但这已看出胡适对他的这册小书的重视与钟爱。 查看详情>>
胡适一生著述甚多,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专门著述。在胡适大量的著术中,编者取人生问题这一角度,选编了一本这样的书,旨在使读者通过这些文章对胡适的人生观有一大致了解,也可从中引出些微镜鉴。本书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再至暮年为主线索,插 入人生各个阶段的重大问题,共分为“树头铜钲”等六节,每节标题为编者所加,这样分类罗列的编排,其区区用心唯在便于阅读。 查看详情>>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查看详情>>
通俗文学研究著作。胡适著。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出版,岳麓书社1986年重印。胡适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运动发起人之一,在倡导白话文与白话文学方面起过积极作用。20年代初期他在教育部举办的第三届国语讲习所开设了“国语文学史”课程,此书即为他讲课时编写的讲义经修改后的一部分,只见上册,讲到第十六章“元稹白居易”止。据胡适自述,此书虽名为“白话文学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学史”,不过是把白话文学放到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而且是文学史上“一大段最热闹、最富于创造性、最可以代表时代的文学史”。其次,他把“白话文学”的范围放得很大,他认为“白”的标准有三:1.说得出,听得懂;2.不加粉饰;3.明白晓畅。因此,《史记》《汉书》中许多作品,大部分乐府歌辞,汉译佛书,相当一部分唐人诗歌均被纳入本书范围。他还提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的观点、在《白话文学史》中多次给以论述。本书属于“五四”时代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国白话文学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并为“白话文学”运动提供了历史的依据,是中国现代学术名著之一。 查看详情>>
本书是文化大师胡适经典随笔集,完整收录胡适34篇传世杰作,完美展现了胡适的人生哲学,篇目总计五类:有意思的生活方式观察、容忍与自由的价值取向、对迷茫青年的人生解惑、反思反省的留学生涯、在路上的感悟心得…… 全书洋溢着自由温和的乐观气息,有助迷茫中的年轻人走出逆境,获得精神成长,找到真正的自己。 查看详情>>
古代小说研究专著。胡适著。作者从1920年起到1938年秋陆续写成关于《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志演义》、《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镜花缘》等书的考证文字,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1942年由实业印书馆出版发行。1980年2月上海书店曾据实业版予以重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古典小说受到应有的重视,整理辑佚,挖掘研究工作日见增多。胡适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即其一。书中收有作者关于《水浒传》、《红楼梦》、《三国志演义》、《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和《镜花缘》等章回小说的考证文章,许多见地颇有开创之功。《红楼梦》自以钞本形式流传以来,评论研究之风即随之而兴,蔚为一时风尚,致使“红学”与“经学”并称,成为一门显学。“旧红学”多以附会之谈、索隐之说评价《红楼梦》,“新红学”则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为代表。胡适在此书《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对旧红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打破这种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他运用杜威实用主义的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一些清代史料得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等一系列结论。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对《西游记》的著者和内容进行了研究,他否定《西游记》是元朝长春真人邱处机所作的说法。根据鲁迅提供的材料和查阅了大量的乡邦文献,胡适明确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人吴承恩,使这一数百年的文学疑案得以澄清。关于《西游记》中的猴王孙悟空,胡适不同意猴行者是从中国传说或神话中演化出来的看法,认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独成一家之说。 查看详情>>
《自由人生》围绕“自由人生”这一主题,在注重所选篇目着重全面性的基础上,收录了胡适各个时期的主要著述,涵盖其一生学术文化历程;同时又有所侧重,着重选择了有启蒙意义、关乎个人修养与处事历练,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以及对人生与世局的观察与体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或是激昂或是从容的文字充满思辨力量,对当代读者仍不乏启迪的意义。
查看详情>>
去国集,胡适选录其1910-1916年所作旧体诗词15首编辑而成。附于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尝试集》之后。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1922年10月第4版为增订版。 查看详情>>
哲学史著,12篇,为胡适早期撰写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作者采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哲学体系、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思想,把孔子、儒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同先秦诸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评论,破除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和神秘色彩,有开创性的影响。第一篇《导言》,论述“哲学”、“哲学史”的定义,研究哲学史的目的,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中国哲学史的分期和整理史料的方法等。二篇至十一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十二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认为评价一家学说的价值标准,是看“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如何。胡适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在当时的确是“面目一新”的印象。蔡元培指出,本书以“平等的眼光”评判先秦时代各派思想,把孔子与诸子平列起来,打破了孔学的独尊地位。此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