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

梦而遗者,相火之强也,宜用龙胆泻肝汤,送下五倍子丸二钱。《经》云: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盖肝主疏泄,相火鼓之,则肾虽有闭藏之权,亦拱手授之矣。不梦而遗者,心肾之虚也,以六味丸为主,煎补中益气汤送下,以升提之。或用心过度,心不能主令,而相火用事者,亦前丸为主,而兼用归脾汤。有命门火衰,元精脱陷,玉关不闭者,急用八味丸以壮阳气,使之涵乎阴精而不泄。此赵氏之法,本其师薛氏,实中庸之道也。至于景岳秘元煎、固阴煎,苓术菟丝煎,皆见症治症之方,闽中多有此陋习。

张景岳云: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凡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想,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藏而精随以泄。

卷三 遗精

诊法

《诀》云:遗精白浊,当验之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

《正传》云:两尺洪数,必便浊遗精。

龙胆泻肝汤(方见《时方》)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今借治梦泄,以肝实而火盛也。

大苦大寒,不宜常服,加味逍遥散可以代之。

五倍子丸治遗精甚效。

五倍子(青盐煮,晒,焙) 茯苓(各二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日二服,空心盐汤送下,或以药汁送下。

又按:有梦而泄者,于补肾摄精方加莲子心一钱,生枣仁二钱,所以治其妄梦也,多效。又多梦者,神之乱也。龙为天地之神,故龙骨最能补神而治妄梦。合之牡蛎之咸寒,便能引火归原。《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最为神妙,莲须为标药中之神品。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见《金匮》。)

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梦交,梦与男交合也。

按: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一钱、附子五分,名曰二加龙骨汤。(方见《时方》)。

秘元煎(景岳)

主治心脾。

远志(八分) 山药 芡实 枣仁(炒,各二钱)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 人参(一二钱) 五味(十四粒) 金樱子(去核,二钱)

水煎服。有火觉热者,加苦参一、二钱。气大虚者,加黄 二三钱。

固阴煎主治肝肾。

人参(随宜) 熟地(三五钱) 山茱萸(一钱五分) 远志(七分) 山药(炒,二钱) 菟丝子(炒香,三钱) 五味(十四粒) 炙草(一二钱)

水煎服。或加金樱子三钱。

苓术菟丝子煎主治脾肾。

茯苓 白术(米泔洗,炒) 莲子肉(各四两) 五味(酒蒸) 山药(炒另研,各二两) 杜仲(酒炒,三两) 炙草(五钱) 菟丝子(制,十两)

共研细末。用陈酒糊丸,桐子大。空心滚汤下百余丸。气虚不摄精,加人参四两。

张石顽曰:梦遗为肝热胆寒,以肝热则火淫于外,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或时心悸,肥人多此。宜清肝,不必补肾,温胆汤加人参、茯苓、枣仁、莲肉。又曰:梦遗多是阴虚火气用事,苟非确系阳虚,桂、附、鹿茸等助阳之药,慎勿轻用。非确系气虚,参、术、远志辈益气之药,不可漫施。试观梦遗必在黎明阳气发动之时,其为阴虚阳扰可知矣。

沈芊绿云: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梦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梦中所见之形,即肝之魂也。梦中所泄之精,即肾之精也。要之心为君,肝肾为相,未有君火动而相火不随之者。当先治其心火,而后及其余。宜黄连清心饮、茯苓汤加减。

黄连清心饮黄连 生地 甘草 当归 人参 茯神 枣仁 远志 莲子(各等分)

水煎服。

茯神汤茯神 远志 菖蒲 茯苓 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 莲子 枣仁 人参(随时加减)

水煎服。

文蛤津脐膏治遗精。

文蛤(研细末),以小儿津调贴脐内,立止。

思仙丹(各见《种福堂》)

治阴虚火动梦遗神方。

莲须 石莲肉(去肉青翳并外皮) 芡实(各十两,去壳)

上为末,再以金樱子三斤去毛,子,水淘净,入大锅内水煎,滤过再煎,加饴糖和匀前药。丸如桐子,每服七、八十丸。

封髓丹治遗精。

砂仁(一两) 黄柏(三两) 甘草(炙,七钱)

上末,炼蜜丸。

四君子汤(方见《时方》。)

原方加龙骨、牡蛎、莲须。

温胆汤 即二陈汤加竹茹三钱,枳实八分。

卷三

赤白浊

浊者,混浊之谓也。方书多责之肾,而余独求之脾。盖以脾主土,土病湿热下注,则为浊病。湿胜于热则为白,热胜于湿则为赤。治之之法,不外导其湿热,湿热去而浊自清矣,苍白二陈汤加黄柏、石菖蒲、萆 主之。久患不愈,宜求之肾。以二妙地黄丸,与萆厘清饮间服。又《内经》云:中气虚而溺为之变,宜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主之。又有命门火衰,气不摄精,致败精为浊,宜以八味温其命火,加菟丝子、车前子导其败精。总之,浊出精窍,与淋出溺窍者不同。病之稍久,宜固肾不宜利水,此要旨也。(茯菟丸、水陆二仙丹之类皆固肾药。)

苍白二陈汤苍术(盐水炒) 白术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甘草 黄柏(各一钱) 萆 (三钱) 石菖蒲(八分)

水煎,空心服。如赤浊,加连翘一钱五分、丹参二钱、莲子心五分;如脉弦胁痛,为肝火,加龙胆草、栀子各一钱;如口渴、气喘、脉涩,是为肺火,加麦冬三钱、桑白皮、紫菀各二钱五分;如咽痛、脉沉,为肾火,加元参三钱。

次男元犀按:此方妙在半夏,升清降浊,熟读《本草经》者自知。

二妙地黄丸(《冯氏锦囊》)

熟地(四两) 山萸 苍术(盐水炒) 山药(各二两) 茯苓 丹皮 泽泻 黄柏(秋石水浸,炒,各一两五钱)

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钱。日二服,盐汤下。或加牡蛎二两、益智仁一两、菟丝子一两、车前子七钱。

萆 厘清饮(方见《时方》) 治真元不固,赤白浊。

将军蛋方治白浊,兼治梦遗。

生大黄(三分,研末) 生鸡子(一个)

将鸡子顶尖上敲破一孔,入大黄末在内,纸糊炊熟,空心吃之,四五朝即愈。

龙牡菟韭丸治色欲过度,赤浊白浊,小水长而不痛,并治妇人虚寒、淋带崩漏等症。

生龙骨(水飞) 牡蛎(水飞) 生菟丝粉 生韭子粉上四味,各等分,不见火,研细末,干面冷水调浆为丸。每服一钱,或至三钱,晚上陈酒送下,清晨服亦可。

蚕砂黄柏汤治遗精、白浊有湿热者。

生蚕砂(一两) 生黄柏(一钱)

二味共研末,空心开水下三钱,六七服即愈。

白果蛋方治白浊。

用头生鸡子一个,开一小孔,入生白果肉二枚,饭上蒸熟,每日吃一个,连吃四五次,即愈。

龙骨韭子汤治遗精滑失。

白龙骨(一两,研末) 韭子(炒,一合)

上为末,空心陈酒调服三钱。

小菟丝石莲丸治女痨疸及遗精、白浊、崩中、带下诸证。

菟丝子(五两,酒浸,研) 石莲肉(二两) 白茯苓(一两,蒸)

上为细末,山药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或酒或盐汤空心送下,如脚无力,木瓜汤下。晚食前再服。

龙莲芡实丸(各见《种福堂》)

治精气虚,滑遗不禁。

龙骨 莲须 芡实 乌梅肉上等分为末,用山药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卷三

癃闭五淋

癃闭者,小便点滴不通,甚而为胀为肿,喘满欲死;五淋者,小便痛涩淋沥,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有沙、膏、气、血、劳五种之分。

癃闭用利水之药,人所知也。若愈利而愈闭,胀闷欲死,宜治其本。《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小水点滴不能出,病在气化可知。桂性直走太阳而化气,此症实不可缺。阴虚不化,热逼膀胱,小腹胀痛,尺脉旺,宜服滋肾丸主之;阳虚不化,寒结膀胱,小腹不痛,尺脉弱,宜加减肾气丸主之。然犹恐未能即效,又有巧法以施。譬之滴水之器,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闭,而水自通流,宜以补中益气汤提之。即以此药再煮服尽,以手探吐,顷刻即通。而更有启其外窍,即所以开其内窍之法。麻黄力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下。肺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气,肺气下达州都,导水必自高原之义也。以八正散加此二味,其应如响。如夏月不敢用麻黄,恐阳脱而汗漏不止,以苏叶、防风、杏仁三味等分,水煎温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此张隐庵治水肿验案。)虚者以人参、麻黄各一两煎服,神效。(此卢晋公验案。)如汗多不任再散者,即以紫菀、桑白皮各三钱,麦冬五钱,加于利水药中,或加于升提药中,亦效,(此李士材验案。)皆下病上取之法也。(治水肿者,可遵此法以治其标,即以六君子汤去甘草加苍术、浓朴、炮姜、附子以扶脾气,以复元气。)

淋症有五,方治甚多,而总不外于蕴热,统以景岳大厘清饮主之。

五淋,下如沙石,合益元散更加琥珀,或石首鱼头纳石子五六个,研末调下。

膏淋,下如膏脂,加萆 、海蛤粉各二钱、石菖蒲八分。

气淋气滞不通,脐下妨闷胀痛,加荆芥二钱、香附、生麦芽各一钱,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

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割痛难忍,加牛膝、生地、当归、桃仁各三钱,红花、川芎各一钱。不愈,另用牛膝膏。劳淋,从劳役而得,气化不及州都,本方合补中益气汤同煎服。

以上五淋,俱属蕴热所致。又有一种,名曰冷淋。四肢口鼻冷,喜饮热汤,以加味肾气汤主之。更有过服金石热药,败精为淋,与老人阳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以致大小便牵痛如淋。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宜前饮加萆 、菟丝子、石菖蒲、远志以导之,后服六味丸。

卷三 癃闭五淋

脉息(与遗精白浊同)

宜浮大,忌沉细。

卷三 癃闭五淋

方药

滋肾丸治小便点滴不通,及治冲脉上逆、喘呃等症。

补中益气汤(各见《时方》)

治一切气虚下陷。

加味肾气丸(见《水肿》)

大厘清饮(《景岳》)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三钱) 猪苓 栀子(或用) 枳壳 车前子(各一钱,或加甘草梢一钱)

八正散(《宝鉴》)

治诸淋。

瞿麦 栀子 蓄 大黄 滑石 木通 车前子 甘草(各一钱)

加灯心一钱,水煎服。

牛膝膏治死血作淋。

桃仁(去皮尖) 归尾(各一钱) 牛膝(四两,酒浸一宿) 白芍 生地(各一两五钱)

水十盅,微火煎至二碗,入麝香少许,四次空心服。如夏月用凉水浸换,此膏不坏。

卷三 癃闭五淋

附用诸方

栝蒌瞿麦丸(方见《金匮》)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此主之。

胞转方治丈夫女人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者。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一两,研) 葵子(二升)

以水一斗,煮五升。服尽即利。

治石淋方车前子(二升)

绢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空心顿服之,须臾当下石子。宿勿食,服之良。(古之一升今约略小茶盅一盅,石之一两约略三钱)

治热淋方(各见《千金翼》)

白茅根四斤洗净,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治血淋方生苎根洗,去皮,五两,水六杯,煎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治血淋方天青地白草五钱,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一日两服。

田螺青盐膏治中暑 大小便不通。

用田螺三枚捣烂,入青盐三分,摊成膏,贴在脐下一寸,即愈。

独蒜栀子贴脐膏(各见《种福堂》)

治小便不通。

独囊大蒜(一个) 栀子(二十一个) 盐(一匙)

共捣敷脐中,良久即通;若不通,敷阴囊上,即愈。

五淋汤龙胆泻肝汤(各见《时方》)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

卷三

心痛

心痛即胃脘痛也。心为君主之官,本不受邪。若受邪而痛,是真心痛,手足青至节,朝作夕死。痛有九种,宜细辨而药之。

气痛。脉沉而涩,诸气郁滞,及七情过用所致。宜二陈汤加沉香、乌药、百合主之。

加味二陈汤半夏 乌药 茯苓(各二钱) 炙草(七分) 陈皮(一钱) 沉香(五分) 百合(五钱或一两) 生姜(三斤)

水煎服。

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则诸气俱调。此医书所不载,余得之海外奇人。屡试屡效。或无沉香,即用紫苏叶一钱代之。

血痛,脉浮沉俱涩,其痛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宜失笑散主之。

失笑散研末醋汤送下,挟热者,加栀子三钱,高良姜一钱,煎汤送下。寒者以肉桂一钱,煎汤送下。

痰痛即饮痛,脉滑咳嗽,其痛游走无定,宜二陈汤加干薤白五钱,栝蒌皮二钱主之。

火痛,脉数而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铃子散主之。如火盛者,用栀子二钱,川楝子去核、黄连、良姜、泽泻、丹参各一钱,香附一钱五分。水煎服。

金铃子散(各见《时方》)

冷痛,脉迟而微细,手足俱冷,其痛绵绵不休,喜用热手按者,宜桂附理中汤加当归二钱,以济其刚。木通一钱,以通其络。(痛久则入络也。)

虚痛即悸痛,脉浮而小细,或沉而短涩,其痛重轻相间,多日不愈。心悸,最喜摩按,得食小愈,饥则更痛。宜归脾汤加石菖蒲一钱、木香五分主之。

注痛,入山林古庙古墓,及感一切异气而痛。其人语言错乱,其脉乍大乍小,左右手若出两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钱,入些少麝香服之。

虫痛,脉如平人,其痛忽来忽止,闻肥甘之味更痛。(闻食而虫头上昂也。)按摩稍止,(虫惊而暂伏也。)唇红,舌上有白花点。年力壮者,以景岳扫虫煎主之。虚弱者,以理中汤去甘草,加乌梅二枚,川椒一钱五分,吴茱萸、黄连、肉桂各一钱,当归二钱主之。

食痛,食积停滞,嗳腐吞酸,恶食腹满。其痛或有一条扛起者,脉实而滑。右关更实,宜平胃散加山楂、麦芽、半夏各二钱。胀甚者,更加莱菔子生研一钱。水煎服。如初病食尚在胃,服此汤。即以手探吐之。

卷三 心痛

又简易方

荔香散治心痛甚效,妇人尤效,服数次可以除根。

荔枝核(一两二钱炒) 木香(七钱不见火)

共研末。米汤或开水,或酒下二钱。

皂角散治胃脘剧痛,百药不效,服此即止。

牙皂(去子弦炒紫焦研末)

每服一钱,烧酒送下。此可偶服,不可常服。

游山方治胃脘痛多效。

草果 元胡索 五灵脂(醋炒) 没药(炒,各二钱)

共研末,酒调下二 三钱。

扫虫煎(景岳)

治虫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 吴萸 茴香(各一钱) 槟榔 乌药(各一钱五分) 细榧肉(三钱) 乌梅(二枚) 甘草(八分)

朱砂 雄黄(各五分)

水煎,入雄黄、朱砂末调服。先啖肉脯,少顷服药。

灵脂浓朴散治心头痛,欲死不可忍者。

灵脂 良姜 浓朴(姜汁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醋汤下即止。

黑枣胡椒散(各见《种福堂》)

治心口胃脘痛。

用大黑枣去核,每个中间入胡椒七粒,仍将枣包好,炭火上 焦黑存性,研末。每服四分,陈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加木香、枳壳、红花、当归、五灵脂少许,更妙。

黑枣丁香汤(《种福堂》)

治胃寒呕吐,并治寒疟。

大黑枣七枚去核,每个纳入丁香一粒,煮烂,去丁香,将枣连汤空心服。七天见效。

卷三

腹中上下诸痛

腹中上下诸痛,寒热虚实,皆能致之。温清消补,及发表攻里诸法,皆所以止痛,故止痛无定方也。今因《医学真传》部位分析清楚,亦是认证之快捷方式,故全录之。噫!《金匮》诸法,何等精详,十载研穷,致讥迂阔。今亦穷而知返也。然古圣贤章程,终不敢废,编中所录,虽曰从时,亦从纯而不从拜乎上之道也。

卷三

心痛续论

心为君主而藏神,不可以痛。今云心痛,乃心包之络,不能旁通于脉故也。(心痛有论有方,今因全录高士宗此论,存之以备参考。《种福堂良方》有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煎服。)

心脉之上,则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职,不能如雾霭之溉,则胸痹而痛。薤白、蒌仁、贝母、豆蔻之药,可以开胸痹以止痛。

两乳之间,则为膺胸。膺胸痛者,乃肝血内虚,气不充于期门,致冲任之血,不能从膺胸而散则痛。当归、白芍、红花、银花、续断、木香之药,可和气血而止痛。

有中脘作痛,手不可近者。夫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莫若以灯草当痛处,爆十余点,则寒结去而内外通,便不痛矣。

有中脘之下,当阳明胃土之间,时痛时止者,乃中土虚而胃气不和。若行血消泄之剂服之过多,便宜温补。但以手重按之,则痛稍平,此中土内虚,虚而且寒之明验也。(宜香砂理中汤。)

乳下两旁,胸骨尽处痛者,乃上下阴阳不和,少阳枢转不利也。伤寒病中每多此痛,当助其枢转,和其气血,上下通调则愈矣。(宜小柴胡汤加味。)

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部。痛在内而缓,坤土虚寒也。痛兼内外而急,脾络不通也。

盖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经隧而外出于络脉。今脾络滞而不行,则内外皆痛。《太阳篇》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先补益于内,而后枢转于外也。

脐旁左右痛者,乃冲脉病。冲脉当脐左右,若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行外达,则当脐左右而痛。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达肌表,若用气药无裨也。(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

脐下痛者,乃少阴水脏。太阳水府,不得阳热之气以施化,致阴寒凝结而痛。少阴虚寒,当用附子、肉桂以温之。太阳水府虚寒,亦当用附子、桂枝以温之。盖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互为中见者也。(亦有火逼膀胱不通而痛者。)

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阴,而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通以使之上。肝脏虚者,当补益以助其下。盖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气,使厥阴上合乎少阳,则不痛矣。

两旁季胁痛者,肝气虚也。(宜暖肝煎。)两胁之上痛者,少阳之气不和也。(宜小柴胡去参枣加牡蛎、青皮之类。景岳云:肾虚羸弱之人多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疏通,少则壅滞。使不知培补气血但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又高士宗云: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卷三 心痛续论

附录备用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见《金匮》)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

方中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各见《伤寒》)

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长孙心典按: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创建中气。而又以椒性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温补主方。

附子粳米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徐忠可曰:此方妙在粳米。鸣而且痛,腹中有寒气也。乃满不在腹而在胸胁,是邪高痛下。寒邪实从下而上,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兼呕逆而不发热,以附子温肾散寒,半夏去呕逆,只用粳米合甘枣调胃,创建中气,不用术,恐壅气也。

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钱院使云偏当作满。)其脉紧弦,此寒也。

按痛而满,满连胁下,而六脉弦紧、非附子不能温其寒,非大黄不能攻其实,非细辛不能散其结聚。三药实并行不倍也。

浓朴三物汤痛而闭者,此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各见《金匮》)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亦治产后腹中疠痛。

寒多者加生姜二两五钱,痛多而呕者,加陈皮五钱,白术二钱五分。

暖肝煎(《景岳》)

治肝肾虚寒,小腹疼痛疝气等症。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 乌药 小茴(各二钱) 肉桂(一二钱)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生姜(三五片)

水煎服。

按此方加防风、细辛、桃仁、山萸肉。治肝虚胁痛,有奇效。

枳芎散治右胁刺痛。

枳实 川芎(各五钱) 炙甘草(三钱)

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

推气散治左胁疼痛,胀满不食。

姜黄 枳壳(面炒) 桂心(各五钱) 炙甘草(三钱)

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

卷三

呕吐哕

吐者,有物无声。哕者,有声无物。呕者;声物俱出,总属于胃。时医以二陈汤加藿香、砂仁统治之。虽是庸浅活套,尚不碍理,余亦从之。但当分别寒热虚实表里而加减耳。

寒者,口和身冷,或兼腹痛,脉必迟细,吐出如多有冷气,宜再加吴萸、干姜、丁香之类。热者,或为热渴,或为烦躁,脉必洪数,吐必涌猛,形气声色,必皆壮历,宜再加黄芩、黄连、麦冬、沙参、竹茹之类。实者,或因食滞,必多胀满,宜再加浓朴、山楂、麦芽、神曲之类;或因气逆必痛连胁筋,宜再加抚芎、香附、紫苏、连翘之类,或另用左金丸、逍遥散之类。表者,邪自外至,必头痛发热,宜倍用生姜。里者,邪不在表,兼心下痞者,宜二陈汤加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仿半夏泻心汤之意;兼见腹满便硬者,二陈汤加浓朴、大黄,仿承气汤之意。若在半表半里,必见口苦,寒热往来,宜另用小柴胡汤治之。虚者,胃气虚也,或命门火气虚也,宜二陈汤加香砂外,重用人参、白术,以补胃气;不愈,更加干姜、附子、吴萸,以温补命门;或以八味丸汤,直补命门真火,随宜变通。景岳云:无实无火而呕吐者,胃虚也。或误服寒凉而呕吐者,胃虚也。食无所停,闻食而呕者,胃虚也。

气无所逆,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命门虚也。然胃本属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即土虚也,土虚即火虚也。脾喜暖而恶寒,土喜燥而恶湿,故张石顽治虚寒呕吐,每用伏龙肝两许,煮汤澄清,代水煎药,可谓得治吐之大要矣。治泄泻亦不外此理,而吐呃亦属胃虚,宜于六君子汤去甘草,加黄连、干姜、蜀椒之类。

次男元犀按:仲景旋复代赭石汤,本以治心下痞,噫气不除。今于呕吐不止之症,借用甚效者,取其重以降逆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本以治寒邪隔热于上焦,今于食入即吐之症,取用甚效者,以干姜散上焦之寒,芩连清心下之热,人参通格逆之气,而调其寒热,以至和平。不用生姜、半夏者,胃气虚不堪辛散。不用甘草、大枣者,呕不宜甘也。又吴茱萸汤,治阳明食谷欲呕,又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又治干呕、吐涎沫、头痛三症如神。盖取吴茱萸大热,直入厥阴,能降气而消阴翳。人参扶其生气,姜枣和其胃气,使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呕吐平矣。

哕者,胃中虚冷,及停饮居多。亦有失于攻下,胃中实热而哕者,证必腹满。仲景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承气汤,猪苓汤是也。

哕逆有虚热,橘皮竹茹汤。哕属虚寒,橘皮干姜汤。寒甚去通草,加丁香、附子。寒热错杂者去甘草,加丁香、柿蒂。

哕声频密相连为实,攻热为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温补为主。如腹满,不尿,脉散,头汗,目瞪而哕者,死在旦夕。

卷三 呕吐哕

诊法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脉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吐。寸紧尺涩,胸满而吐,寸口脉数者吐,紧而涩者难治。紧而滑者吐逆。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病患欲呕吐者,不可下之,呕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旋复代赭石汤(方见《伤寒》)

治胃虚,噫气不除。

进退黄连汤(见《实在易》)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 半夏(姜制,各一钱五分) 桂枝(三钱)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上三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吴茱萸汤治胃气虚寒,干呕、吐涎沫,头痛。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各见《伤寒》)

柯韵伯云: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方而晏知。

长孙男心典按:食入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之象,故苦寒倍于辛热,不名泻心者,以泻心汤专为痞硬立法耳。要知寒热相结于心下,而成痞硬,寒热相阻于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异也。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橘皮竹茹汤治胃虚呃逆。

中焦气虚,则下风木得以上乘,谷气因之不宜,变为呃逆。用橘皮升降中气,人参、甘草补益中焦,生姜、大枣宣散逆气,竹茹以降胆木之风热耳。

橘皮干姜汤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而止哕。

卷三 呕吐哕

补论

《金匮》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阴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阳气,反伤无故之阴,变害莫测,岂独反胃而已。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得停留。用大黄下热,甘草和胃。张石顽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当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黄。

大黄甘草汤(方见《金匮》)

治食已即吐。

通草橘皮汤(《千金》) 治伤寒胃热呕吐。

通草(二钱) 橘皮(一钱五分) 粳米(一合) 生芦根汁水煎热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芦根饮子。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干呕。

丹溪云:凡呕家禁用服栝蒌、桃仁、莱菔子、山栀。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呕家亦忌苍术,以其味不醇而动呕也。

茯苓半夏汤沈芊绿云:食已心下痛,隐隐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证名食痹。吐食,宜此汤主之。

麦芽 茯苓 半夏 白术 神曲 橘皮 天麻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麦天汤 亦主之。

麦冬 天麻 茯苓 白术 半夏 陈皮 神曲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卷三

呃逆

景岳曰:呃逆症,谓其呃之连声,无不由于气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者,头痛,恶寒,发热,脉紧,外寒可散。宜二陈汤倍加生姜、陈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脉微,内寒可温,以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烦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黄芩汤加半夏,竹叶石膏汤加姜汁主之。潮热狂乱,腹满便硬,阳明实火可下,以三承气汤主之;火势未甚者,只以安胃饮主之,去其冲上之火,火静则气自平而呃止矣。惟虚脱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当察其中虚,速宜补脾,以六君子汤、理中汤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阴虚,速宜补肾,以六味汤、八味汤加紫石英主之,归气饮最妙;虚甚者,必须大剂补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实呃者,不难治。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更有伤寒之呃者,仍当于伤寒门阅之。张石顽曰: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加茯苓、半夏。呃逆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观丁香柿蒂散,可以知其义矣。

丁香柿蒂散治呃逆通剂。

丁香 柿蒂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安胃散(景岳)

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

陈皮 山楂 麦芽(各五分)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各一钱)

水煎,食远服。如胃火热甚,加石膏归气饮(景岳)

治气不顺,呃逆呕吐,或寒中脾肾等症。

熟地(三五钱) 茯苓 扁豆(各二钱) 干姜(炮) 丁香 陈皮(各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炙草(八分)

水煎服。中气寒甚,加制附子。肝肾寒者,加吴茱萸、肉桂,或加当归。

羌活附子汤治胃冷呃逆。

附子 羌活 茴香(各一钱) 干姜(四分) 木香(二分)

为末,入盐一撮,水煎。微温服。

丁香煮散(与《局方》不同) 治胃反呕逆,呃哕泄泻。

丁香(三十七粒) 建莲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盏)

水一碗半,煮熟。去姜药啜粥。

半夏生姜汤 (方见《金匮》) 治呃逆欲死。

刀豆子散治病后呃逆不止。

刀豆子烧存性。滚水调服二钱,即止。

元红散(各见《种福堂》)

治呃逆不止。

荔枝七个,连皮烧存性,为末。百滚汤调服,立止。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