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骨度,指全身骨骼之长短、大小、广狭等度数而言,非多寡之数也。文中虽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之说,但系神气游行出入而言,亦非多寡之数也。全篇可分作六节。

第一节 骨度的意义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

【提要】言骨度之义,并及头身骨的横度。

【讲解】广狭、长短,这是“骨度”的具体内容,之所以要讨论“骨度”,是因为要知道“脉度”,即以“骨度”作为标准来度量“脉度”,这是“骨度”的意义所在。“骨度”有什么样的标准呢?“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以此来作为标准,“骨度”有了,脉的长短大小也就有了。

第二节 身前骨之长

【原文】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提要】叙身前骨之长度。

第三节 身侧骨之长

【原文】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提要】叙身侧骨之长度。

第四节 头身骨之宽

【原文】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提要】叙头身骨之宽度。

第五节 身后骨之长

【原文】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髪)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提要】叙身后骨之长度。

第六节 骨度辨脉度

【原文】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提要】言立骨度以辨经脉之度。

【讲解】这最后一节再次强调为什么要知道“骨度”。“骨度”也好,“脉度”也好,“五十营”也好,就《内经》中所有的数字,我曾经请教过科学院度量衡研究所的几位老先生,他们是研究古代度量衡的专家,他们认为《内经》中的尺寸是汉代的,他们曾把其中的尺寸都折合成了现代的尺寸,可惜现在这些资料都没有了,在“文革”中被毁了,如果我现在再来搞这项研究,时间、精力已经不允许了,就交给你们来研究吧,还是要依靠科学院的力量。据我掌握的资料,汉代的尺寸如果折合成现代的尺寸,尺寸越小者越准确,尺寸越大者误差越大,这个结论还没有论证过,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